标题:学佛多年,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根植于中华文化当中,拥有深厚而复杂的哲学体系,以及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以下8个关于佛教的知识,你是否都知道呢? Q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 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qdhyqya (P. Upajjhqya) 这个字出来的,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 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Q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 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 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Q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 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 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Q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 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Q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 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 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 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 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 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 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 后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 Q什么叫十玄门? 答: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Q什么叫三观? 答: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Q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 “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 如以过午不食为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 我国僧人因劳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 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 发布时间:2024-01-23 02:50:46 更新时间:2024-01-23 02:52:3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