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内容: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问辩阿弥陀经疏钞问辩莲池大师《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 其可从者,忻然从之。 不可从者,一一辩正。 太无紧要,则置弗录。 研几析理,不得不然。 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 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 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 何以故? 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 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 「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 二者,此重念佛普摄诸度,不重训诂「精进」二字。 况既云精进乃能不退,今念佛之人,永不退堕,则念佛即成精进,不必更求精进矣。 如所问,乃是精进念佛,非念佛即精进。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 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 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 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 岂不是圣且难之? 只叹其难得,不说定无人得也。 彼一生十地者,谁敢抑之不令造入耶? 又禅宗诸祖,大有差等,谈何容易。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徧计。 《楞伽》、《唯识》,皆如此说。 今何不然? 《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 非谓名相即是妄想。 乃是妄想之所生耳。 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 岂子即鹙耶? 答:谓名相等三性错配,又谓名相为妄想所生,非名相即是妄想,而引《楞伽》之文以证。 然《楞伽》乃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则名相属徧计。 又分明下个「是」字,而无「生」字,魏译、唐译皆同,其分配与汝所说相反。 我依古译直述,是金口所出,将非之耶? 将无别得梵本,而欲更为一译耶? 又言《楞伽》、《唯识》皆然。 却是不曾见《楞伽》来,可骇也。 且五法入三自性,本出自《楞伽》。 贤首、清凉据《楞伽》判顿教,不据《唯识》也。 今论顿教,正当用《楞伽》文,又不讲《唯识论》,不必杂入。 嗟乎! 三译文字,昭如日月。 今是译人错耶? 世尊错耶? 吾不得而知之矣。 记取当来问弥勒。 问:引《大本》、《观经》证圆义,有多违妨。 一者引他成己妨。 他经圆意,不关此故。 二者前后相违妨。 今疏前后多云此经胜于《大本》及《十六观》,乃要中之要、妙中之妙故。 三者分全混同妨。 今疏判此为分圆,《妙宗》判彼为纯圆故。 四者观念混同妨。 此经持名,彼观佛故。 五者繁约混同妨。 此经至要,彼文烦故。 故知不应引彼为此证也。 答:初通引他成己妨。 于中复二:一通《大本》。 曰:二经一体,不名己他。 良以《无量寿经》,五正译、一参会,其本有六,皆号《大本》。 而今经乃名《小本》。 是同为一经,但言有多寡耳,何得判为己他? 如所引《大本》:「或以一宝严树,或以杂宝严树。」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七重行树」,实以四字摄纯严、互严之义也。 又所引《大本》:「无量宝华,出无量宝光。」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青黄赤白」,实以四种摄无量华、光之义也。 故《疏钞》屡言经中具有此义,但文省耳,正谓此也。 是知《大本》当引,固不待论。 二通《观经》。 曰:《观经》稍疏,亦非异体。 良以于文或无,亦于义实有。 如所引《观经》:佛既现六十万亿广大之身,而又现丈六小身。 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寿无量、光无量,即广大身故;「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故。 例而推之,《观经》有凫、雁、鸳鸯,岂今经之极乐,只白鹤、孔雀等耶? 《观经》有五百亿楼阁,岂今经之极乐,只七重楼阁耶? 《观经》有观音、势至,岂今经之极乐,只弥陀一佛,而缺二侍耶? 又反而论之,今经有七重栏楯,《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乐,只行树无栏楯耶? 今经有菩萨众无量无边,《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乐,只观音、势至二菩萨耶? 如是参合,故云文互见,而义必周也。 则《大本》原同一体,《观经》亦复极亲。 引以为证。 非引《圆觉》证《法华》,引《华严》证《涅槃》之比也。 二通前后相违妨。 前言其同,后不曾言其异。 只说尤为简约,故称要妙,以其简而该也。 非对散而名要,对粗而名妙也。 三通分全混同妨。 此经虽曰分圆,正与《观经》之圆不异。 何以故? 《观经》对《华严》,亦分圆故。 盖是同分别教一乘之圆也。 此「别」字,非「藏通别圆」之「别」也。 四通观念混同妨。 汝盖以「念」字专属持名。 然《观经》下品文云:「其人苦逼,不遑念佛。」岂非「观」即是「念」乎? 今经亦说光明无量,行树、楼阁,种种庄严,岂非观境乎? 又持名、观想,同出一心。 一心观想,一心持名,皆得名为念佛也。 五通繁约混同妨。 上已详陈言有多寡,义无差殊,不劳更辩矣。 噫! 若入华藏玄门,则己他、前后,乃至繁简,相即相入,不可思议。 故此经名「不可思议」。 问:西竺之言,称「梵语」者,乃本乎光音天人之所传也。 今言:「梵者,净也。 对华而言,文质之谓。」盖不足以尽之。 况彼梵音,岂有质而无文? 此土华言,岂有文而无质? 儒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称「文随于义,义随于文」。 若彼质此文,则互有阙。 《辅行》云:「古来诤竞未生,西方之言,皆称『胡语』。 后因道士伪造《化胡经》,方以葱岭之西为梵,葱岭之东为胡。」今若以「净」释「梵」而为质,岂可以「乱」而释「胡」,致使文、质俱丧也? 答:疏中「文质」,略借此间语而为影喻。 意以梵者清白之相,华者文彩之相。 殊无大故,何必费辞? 然古人既取华对梵,必有义也,不可忽也。 又引「文质彬彬」,甚为不当。 文、质必兼,何以商尚质,周尚文耶? 二代何以称圣世耶? 优波离之净戒,迦旃延之文饰,二尊者不彬彬耶? 盖从其所重,固无妨也。 又行之洁白者名「梵行」,音之古淡者名「梵音」,奚不可以「净」而释「梵」也? 况以「净」释「梵」,出自古译。 清凉大师《华严疏》亦云:「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口*蓝]摩』,此翻云『净』。 离染中极,故名为梵。」夫离染而言极者,正清净之至也。 又引文义相随,以证文质。 然「义」一字,安可为「质」? 华、梵尚不得称文、质,文、义顾可称文、质耶? 又「胡」者,夷狄也。 五天,赡部之中央,诸佛之生处。 概之为「胡」者,谬人之论,非僧所宜言也。 又净、乱何可相对? 净是染净之净,非动静之静。 而云以「净」释「梵」,以「乱」释「胡」,使文、质俱丧。 何言之无谓也! 问:《妙宗》云:「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今何以四悉为门? 答:凡能引人入道者,皆可言门,四悉亦门也。 《妙宗》意谓教教各有四门,四门亦复各有四悉檀门也。 无「门」字者,省文也。 不信此言,更参考天台下尊宿。 问:经通五人所说。 余四佛印,即同佛说。 今言佛说如圣王敕,不同臣下之言。 有扬此抑彼之失。 真谛释《金光明经》,偏赞本典。 智者云:「使愚者有忽他经之失,不宜偏赞。」今若云“菩萨因人」等者。 《华严》多菩萨说,《维摩》不二法门皆菩萨说,《涅槃》夜叉说偈,《法华》仙人传经,岂以人微而忽其道? 经云:「依法不依人。」何得以人而判于法? 若以人而判法者,则空生所说般若,应入《阿含》。 如来所说小乘,应归大教。 此疑梗塞,愿垂教之。 答:对臣子而尊君父,天理人情之至也。 本非平肩人,何得谓之扬抑? 若谓真谛偏赞《金光明》为失,则智者偏赞《法华》,亦乃有失耶? 若云《法华》更无胜者,则《华严》其可抑耶? 世尊于《法华》赞诸经之王,于《金光明经》亦赞诸经之王。 随宜而赞,皆是也。 岂世尊亦有失耶? 又云《华严》多菩萨说,至杂引夜叉等。 然谓佛印者即同佛说则可,谓即是佛说则不可。 今百官所出政令,凡已禀国王者,岂即名之为诏书耶? 又菩萨等既与佛无别,何不自立,而待佛印? 待佛印,则师资上下,了然辩矣。 况今只明此是佛说,不同余人。 不曾非诋菩萨等,谓不得说经。 何为作此无风起浪之语? 助臣子与君父争高,于天理不顺,于人情不安,况佛法耶? 又云空生般若,应入小乘等,亦非也。 今论人不论法,非有罗汉说大法而我小之也。 此等处本无人生疑,疑自今始矣。 因疑此,并疑经,遂不信净土,其慎辞哉! 问:毗婆尸佛,至释迦时,九十一劫。 何故言二? 若言是大劫,应增一「大」字。 况以大劫论之,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但一劫有余耳。 答:何不看钞中「首尾二劫」四字。 七佛,三属庄严劫尾,四属贤劫首。 是首尾二大劫否? 首尾二大劫,正九十一小劫也。 分明是大劫,何必更加「大」字? 唐译「成佛以来十劫」,云“十大劫」。 什师止云“十劫」,即是十大劫也,亦不更加「大」字。 又云止是一劫有余。 一劫有余,非首尾二劫乎? 思之。 问:何得说什师为千佛译师,引父母为例? 千佛父母,乃在佛世。 况父母与子,及侍者等,此人不多,无他可并。 唯权无实,无别所妨。 今译师则多,若罗什为千佛之译师,则义净、玄奘等例尔。 若一切皆然,何贵乎罗什所译,偏堪弘赞? 若译师既然,则禅、律等例尔。 圣人既然,凡亦应尔。 则大乱权实,是故不可。 唯应守旧。 答:是何小视什师耶? 因举七佛,故曰「七佛以来」。 若举八佛、九佛、十佛,安知不曰「多佛以来译经师」也? 若定执七佛,则文殊亦定止是七佛师耶? 释迦亦定出自伽耶城,今方成佛,而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劫耶? 又言必在佛世,是不知虽无文王犹兴也。 又引母佛、子佛、侍佛者无二人,而译经者有多众。 夫母一,子一,则诚然矣。 佛成道三十年,阿难始为侍者。 佛弟子无量,三十年都无一人侍佛耶? 侍佛者有多众,则阿难亦无世世侍佛之理耶? 又引义净、玄奘等亦应尔,诸师、凡夫亦应尔,复大不然。 译师更无胜劣耶? 圣凡更无分别耶? 则今日四夷馆通使,其智慧皆与什师等耶? 又言七佛译师,天人所说。 然安知天人止见七佛,而未见七佛以前耶? 如佛世老人求出家,而罗汉不知彼八万劫前之善根。 汝又安能测什师多劫之因缘耶? 且钞中初未尝以旧说七佛为非,特以理度之,容有多佛译经之理耳。 昔人云:「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即为法师。」又云:「毗婆尸佛早留心。」盖远指者,寻常以七佛为率,而非定限七佛也。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岂定限百世,而不能师二百、三百世耶? 许可人者曰:「此五百僧善知识。」岂定限五百,而六百、七百便不可耶? 赞老子云:「无世不出。」永嘉云:「吾早曾经多劫修。」何必不使什师宽一佛地耶? 此语且置。 《法华》称富楼那「七佛以来说法第一」。 又云:「九十亿佛以来,说法人中,亦为第一。」是金口语否? 试展卷一观之。 问:显教者,修多罗是也。 密教者,咒是也。 何乃以梵语为密,华言为显? 为以东方不测西竺之言为密耶? 为以梵语在彼即密耶? 若在彼即密者,则西土无显教。 若此土不测彼言为密者,则此土典籍,传至西土,未翻译时,亦应云密。 若未翻译,则不可测。 若已翻译,是则可知。 若尔,何故云咒者非下凡可测? 答:凡「称理」二字下语句,须另着眼始得。 盖格外之谈,不可拘文滞相,逐逐然以训诂之法而等例之也。 况今非正释经咒显密时也。 夫新学沙弥,莫不知经之为显,咒之为密矣。 宁知影略藉喻,权实无方。 反复转移,纵横不碍。 类而推之,世出世间,凡昭然易见者,皆可言显也。 凡幽然难知者,皆可言密也。 且必以不可测为密,可测为显乎? 经中《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维摩》云:「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涅槃会上,世尊拈华云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 是经有时乎不可测也,则经反成密矣。 咒中,「阿」字是毗卢全身,「吽」字是三解脱门。 《文殊五字咒》,「阿」者无生义,「啰」者无染义。 是咒有时乎可测也,则咒反成显矣。 故知汝言梵语为密,则西土无显教。 此方之言,西土不知,亦可言密。 以此为难者,皆由执泥训诂「显密」二字之过也。 且「显密」二字,是从来世间字义。 欲发明经咒圆通者,取此二字配之。 非许氏《说文》,及古篇韵家,曾训诂云:显者经也,密者咒也。 则此二字,何为更不可别处一用? 故云:凡昭然易见者皆可言显,凡幽然难知者皆可言密也。 试举一例。 《论语》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则「见」者「出」义,「隐」者「处」义。 既「隐见」是「出处」,何得释《中庸》「莫见乎隐」者,以「见」为明处,「隐」为暗处? 「隐见」可以「明暗」、「出处」通用,「显密」独不可以经咒、华梵通用耶? 然此且据外书而言,若以内典言之,显密者,非即半满、新旧之类乎? 既以小乘为半,大乘为满矣,何又云「《悉昙章》生字之根本名半,余章文字具足为满」耶? 是半、满可通用也。 既以佛王三界为新,轮王十善为旧矣,何又云「三德相即为新,三德不相即为旧」耶? 是新、旧可通用也。 然此犹据比例而言。 若的就显密言之,既以经为显,咒为密矣,何又云:声闻见八万一人得道为显,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道为密耶? 是显、密可通用也。 何于华、梵而疑之? 又此且就震旦,若通二土,亦可东土华显而梵密,西土梵显而华密也。 以上急为辩疑,作是烦碎语。 如实而说,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尔从何处辩显密来? 不见道:「莲华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 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问:前藏乘分摄中,言唯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而缘觉即摄入声闻藏中。 何故今阿难持缘觉藏耶? 答:二藏者,贤首、清凉依《摄论》及《庄严论》所出也。 且合缘觉、声闻为一藏,单菩萨为一藏,分合之常例也,有何不可? 譬如兄弟三人,二人同居一宅,一人独居一宅,亦何不可? 而便谓既分二宅,不得名三兄弟耶? 仲兄附季弟之宅,非谓无仲也。 缘觉摄声闻之藏,非谓无缘觉也。 时合时分,固并行而不悖也。 问:《金刚疏》云:舍卫亦名舍婆提,此以人为名。 昔有兄弟二人,名舍婆提,故立此名。 今何故云「多贤人故」? 答:彼疏云兄弟二仙。 夫世人兄弟联登者,号多才之门。 今兄弟俱证仙品。 谓多贤之国,亦奚不可? 问:前以「无恃无怙」而释「孤独」,所引证者,亦应同上。 《语》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此但无财,何谓无恃? 答:定以无财贫穷名「急」乎? 夫言孤独,意该贫穷。 言贫穷,意该孤独。 钞中「非不普慈」,其意甚明。 何乃执泥「孤独」二字,以辞害意? 假使一人无父而大富,须达亦给之耶? 假使一人有子而贫甚,须达以其非孤独而不给之耶? 今养济院,俗曰孤老院。 岂其皆无父无子而多财者耶? 且鳏、寡、孤、独,乃有四种。 其鳏夫、寡妇,须达决所不给耶? 至于孔子,又岂止周无财,而孤独之辈皆在所弃耶? 又「怙恃」是「玄序」中语,与此无涉,不可援引。 问:亡僧全戒,先见佛者。 此但心见,非是见心,以佛色身对彼识故。 若引华色见佛色身,善现见佛法身。 此正见心,有何不可? 答:佛法即是佛心。 此僧宁守戒死,不破戒生,得佛心矣。 故《梵网》以戒为千佛心地也。 得佛心者,是名见佛。 且所云心见者,为以何心见佛乎? 若是妄心,妄属虚伪,不能见佛。 若是真心,真无去来,真无生灭。 无去无来,无生无灭,即佛法身。 何得不名见心? 又云以佛色身对彼识故,尤为不通。 将谓彼既亡矣,彼识迅速,疾于人行,先往佛所而见佛之金色身乎? 则何殊人死见阎罗也,安足取也? 故须菩提之见佛,与此僧之见佛,均之见佛法身也,何得不名见心?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 何故云「色」? 若吞余色,应云“饮色」。 何况色不可吞。 以色对光,逾明显故。 答:由色有光。 无金色者,光从何来? 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 夫「吞」之为义,体贴「饮」字。 既知是映蔽之意。 映蔽余色,使光不现,即名「饮」耳。 岂真吞啖入彼腹耶? 拘执之病,一至于是。 问:「拘絺罗」下,应当言其入道因缘,然后论其答问第一。 若不尔者,则似此人于外道法中,答问第一。 答:钞中「由精勤故」,正入道因缘也。 以「精勤」二字,略摄多种因缘。 又云恐滥外道论议。 不知外道具四辩才否? 况此专重发扬念佛,与会之众,略叙而已。 今日不作拘絺罗行实传也。 问:「罗睺」下,应云是佛之子。 然后消释,义有所归。 若不云者,下诸文义,都无下落,而亦迷却此人所从。 答:试观「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及「指腹」等语,此人是佛子耶? 佛侄耶? 佛孙耶? 尚复迷却所从耶? 问:「正宗」初科,广明依正。 此乃生信、发愿、起行之境,今何故唯言生信境耶? 答:入道以信为主。 经中说「若有信者」,又云「难信之法」。 信该行、愿故,信为道元功德母故。 问:此中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然后乃以余名缀之。 何故不云本经「极乐」,但言他名耶? 答:经文若言「有世界名须摩提」,则应云“须摩提,此云极乐」。 今经文乃言「有世界名极乐」,则应云“极乐者,梵语须摩提」。 此不易之法也。 况下文举「安乐」、「安养」等余名已竟,而以「极乐」总结。 前后照应,明亦甚矣。 问:天台诸处所明四土,皆以同居为第一,乃至寂光第四。 今何以寂光为第一耶? 答:从劣而胜,同居第一。 从胜而劣,寂光第一。 喻如登仕者先九品而至一品,序爵者先一品而至九品,皆可也。 有时而言兄弟,有时而言弟兄,皆可也。 今不讲《四教仪》,不须费辞于无益之地。 问: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苦乐有于多种,应以四土简之,如《妙宗钞》说。 今若直言无二死苦,故名极乐。 但以寂光,失下三土。 以寂光净土方离二死故。 九品往生,唯上上品,方分离变易。 上中、上下,方离分段。 其余六品,二死全在。 岂二死在,不名极乐耶? 故须细释,方免此妨。 答:多种苦乐,胜劣不同,自有钞文在后。 由同居以至寂光,四种显然,何谓不细释也? 今文总明无苦,故详举诸苦已竟,而以二苦结叹。 言莲华化生,则便离分段。 一生不退,则终离变易也。 然谓中、下六品,二死全在。 「全」之一字,「死」之一字,大为不可。 变易可说尚存,分段何云全在? 略说有三:一者,分段乃有质有碍,故有生死。 《大本》云:「生彼国者,皆清虚之身。」安得有分段死也? 二者,只闻从莲华中生,未闻于莲华中死。 故此经云:「及其人民,寿命无量。」《大本》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寿有齐限者,不取正觉。」智者大师云:「生彼国者,即得寿命永劫,共佛菩萨齐等。」安得有分段死也? 三者,死必有生,未闻彼国有死此一华中,别生彼一华中者。 智者大师云:「但生彼国已,即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生死业缚者。」安得有分段死也? 离生死苦,故愿求生。 生死同于娑婆,求生何益? 慈云忏主云:「彼国无复生死。」无为居士云:「彼国身非分段。」二公纵不足信,智者大师犹不足信乎? 若据伏惑、断惑,而曰未断惑者有分段死,乃此土修行则然耳。 岂不闻净土是带惑往生,故殊胜异常也。 如极乐与诸世界等,何智者云:「释迦佛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 弥勒出世亦尔。」而独赞极乐也? 况极乐果报不可思议,毋以名相拘之。 问:古人以「夏仍飞雪,冬积坚冰」,释「清凉山」。 有人难云:「若尔,应云清冷。」故知「凉」之与「冷」,宜应别焉。 答:夏仍飞雪,冬积坚冰,不得云“清凉」者,此齐东语也。 夫五台夏雪冬冰,至今犹然。 而古称万菩萨所居,何无一菩萨为正其错,改作「清冷山」耶? 以其曾无炎暑,故号清凉,正「凉」、「冷」通用也。 又曰不寒不热,乃名清凉。 宁知不寒不热,则和之谓耳。 春温夏热,总之属阳。 秋凉冬冷,总之属阴,故可通用也。 何必琐琐焉较「凉」、「冷」二字于无益之地,亦惑矣。 又《法数》释唐译「清冷」,亦曰「清滢凉冷」。 问:「清凉」、「润泽」,不可以「劫火不可使其热、涸」等销之。 何则? 万法从缘,变化不测。 真如性非生灭,尚自随缘。 净土虽曰唯心,宁无转变? 若不转变,是顽碍物,何足为妙? 是故经云:「欲冷则冷,欲暖则暖,欲满欲浅,皆随人意。」故知不必以不热、不涸而释「清冷」、「润泽」。 答:若只平常说个清冷、润泽,凡水皆然,何得西方独擅功德之名也? 如必以不变为顽碍之物。 佛言:「劫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是亦可谓之顽碍耶? 例而推之,油鼎不能烂惠公之手,汝纵以为顽碍手。 烈焰不能燔摩腾之经,可亦以为顽碍经耶? 犹未也。 鬼母倾家属,不能启如来之钵。 外道诵千咒,不能飞稠师之衣。 文殊尽神力,不能出女子之定。 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不能易四谛之法。 汝以为披顽碍衣,持顽碍钵,入顽碍定,说顽碍法耶? 劫火洞然毫未尽,青山依旧白云中。 是则此土尚不曾移易一丝毫许,而云净土宁无转变可乎? 《无量寿经论》云:「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虚空还可转变否? 水、火、风难,大三灾所不能动之地,故胜过三界也。 又引宝池随意之文以证转变,尤为不可。 宝池是自心受用之乐,劫火是外难侵逼之苦。 外难可侵,则由境不由心矣,尚得为随意转变乎? 果如汝言,宝池必可干涸,金地必可销熔,行树必可摧残,楼阁必可倾毁,然后为妙土耶? 又前言二死全在,今言劫火可烧,则极乐乃成秽土耳,岂理也哉! 问:五方之属五行,乃震旦之世数也。 于其西域,尚未尽通,况十万亿土之外极乐乎? 若极乐在娑婆之西,而属庚辛金者。 则从是西方已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剎,皆在娑婆之西,皆属庚辛金,尽雨白华,理岂然乎? 若西方属金,而雨白华。 娑婆在极乐之东,应属甲乙木,而常雨青华。 何故佛说《法华》,而雨大小赤白? 何况极乐莲开四色,而更有间杂等耶? 故知不应以此五行,而判彼佛土也。 答:钞文先叙多种杂色天华,正意已竟,后出言外余意,故安「亦可」二字,言亦可西方属金,以表白业,盖取杂色中之白华。 何曾说彼国纯白华耶? 如此分明,何必引莲开四色而为证也? 又此经单举白华以该余色,故微露世尊巧妙劝导之神机耳。 可与知者道,未易与拘士谈也。 枣柏以八卦判方隅,其世界亦不少,未可议其为非也。 如以娑婆西去,世界无量,不得皆名西方。 意以东看成西,西看成东。 不知《华严》以东方表不动智,文殊从东方无量剎来,其国皆名不动。 夫既以东方为不动,则娑婆看之成东,彼世界外看之乃成西耳,何得仍名不动? 善财南询,以南方为正位,意亦如是。 噫! 若入华藏玄门,尽世界可名西,尽天华可名白。 正西之时,不碍五方齐现。 正白之时,不妨五色烂然。 他方他色,即入融通,亦复如是。 问:自归于佛,当愿众生。 此则以他对己而称为「自」。 自为能归,佛为所归。 何故以归依自佛释之? 禅宗元有此语,恐难施于教乘。 理论则可,事则不去。 答:这里是什么去处,说能说所? 又云禅宗难施于教。 低声低声,不独迷禅,兼亦迷教矣。 何谓迷禅? 无佛处不得住,有佛处急走过。 试买草鞋行脚三十年,抱着个「能归」,走尽天涯觅「所归」去。 如何是佛? 即汝便是。 汝既是佛,则为所归。 能归者毕竟在甚么处? 何谓迷教? 《华严》云:「念念自心,常有佛成正觉。」《法华》云:「自知当作佛。」《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而四弘誓云:「自性佛道誓愿成。」岂不览也? 又既云理论、事论,何不看此是「称理」下语? 而复云于理可,于事不可。 判禅、教为两途,隔事、理成二物。 悲夫! 问:经云:「转轮圣王百千种乐,不如忉利天一音之美。 乃至他化天百千种乐,不如极乐树中一音之美。」此中以多为能况,以少为所况,乃是以多况少。 何故云以少况多? 若云极乐一音,胜如他化百千种乐,此乃以少况多也。 答:疏云“以少况多」,释今经也。 今经先言极乐风树之音,后言百千种乐,正以少况多故。 钞中乃引《大本》,则先人天,后极乐,方是以多况少耳。 何不审也? 虽然,以少况多,以多况少。 将天比地,将地比天。 朝暮四三,争论且止。 问:《起信疏》云:不退有三。 初则十信初心,未尝断惑,位非不退。 但生彼国,无有退缘,是故不退。 后之二种,方是断惑不退位人。 此如天台所判九品,其义是同。 故知生彼土人,虽然皆名「跋致」,初一种多。 要至无生,万中一二。 何故概云顿超,而胜四教诸不退者? 弘赞大乘,理则应尔。 抑扬太过,恐生诤竞。 答:《起信》三种不退,钞中自开,不须援引。 今是总明不退,以赞念佛殊胜功德也。 且四教都言到某处方不退,则未到时,应有退缘。 此经直言不退,是但生彼国,毕竟当证无生,故异诸教。 岂贬诸教为不美也? 盖世尊悲心太切,既说诸教,犹恐利钝不一,或堕退缘。 今以一法该罗,更无退者。 乃相助诸教,速成弘济,非与诸教诤胜负也。 当名和合,云何反说起诤? 况前八地文中,说无生极易。 今此跋致文中,又说无生极难。 何前倨而后恭,忽扬而忽抑也? 岂不是诤竞? 问:须陀洹七生者,分段生死也。 一生补处者,唯有一分无明,一变易生死也。 故圆教初地,至妙觉位,有十一生,皆约变易而论。 所以《法华》有「增道损生」之说。 故知二种生死,不可雷同。 岂得以须陀洹与补处并? 生西方者,补处甚难。 下品生人,至阿罗汉,尚经多劫。 何况七生? 而须陀洹位在中品。 大师慈心太煞,赞经可,然再宜缓款,使他莫测。 答:钞中引三果、四果圣人,去佛处尚远,正比况赞叹一生补处之难及耳。 殊无须陀洹并于补处之意。 来说与钞文略不相蒙。 今此驳难,反成我义矣,奇哉! 况释经贵图令人易知,何必使他莫测。 〖据《莲池大师全集》本校订〗 发布时间:2024-02-10 08:25:4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