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一】 内容: 阿难。 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想阴尽者。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 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 犹如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如镜鉴明。 来无所黏。 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 了罔陈习。 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 毕殚其类。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见同生基。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 化为澄水。 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 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有些修行正等正觉三摩地的善男子,想蕴除尽了的,那么,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消灭了妄乱梦想,清醒时和睡觉时都是一样的清明,觉见明朗虚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不再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前尘影事。 此时观见世界中的大地山河,如同明镜鉴照般的清晰明白,来去自由自在无所挂碍不留痕迹。 心体虚明照应,了脱一切过去造作的宿业陈习,唯一的微妙精真,生灭的根元,从此而披露发明。 无一遗漏地观见十方世界中十二类众生的类别,虽然还没有通其识蕴,但是已观见到了十二类众生的七识种子,这是生灭的根元,十二类众生出一切行蕴,莫不如此。 如同浮游的云气,熠熠清扰,成为浮动的根尘,从而究竟了十二类众生的枢穴,这叫做行蕴境地。 如果这清扰熠熠的元性,即生灭根元之性而不再清扰熠熠,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如同翻动的波澜化为澄静的水,这就叫做行蕴尽。 那么,这样的人则能够超越众生的浊见,观察行蕴之所由生,由于第八识中七识种子幽深隐微,生灭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 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 凝明正心。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 是人见本无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见八万劫所有众生。 业流湾环。 死此生彼。 只见众生轮回其处。 八万劫外。 冥无所观。 便作是解。 此等世间十方众生。 八万劫来。 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二者。 是人见末无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 悟鸟生鸟。 乌从来黑。 鹄从来白。 人天本竖。 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 黑非染造。 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 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 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 立无因论。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样得正知在奢摩他中修行的善男子,定慧相助,正心不邪,十类天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 这时他方得开始精心研究妙明本体,穷究十二类众生行蕴的根本,然后于本类中求其生灭根元,如果生灭之根元露者,即是行蕴露出。 又观察任运幽清的行蕴,七识种子圆含诸动,以及诸行本生灭元,以这种观察执为胜性,既唯于圆扰动性起计度,则于不扰不动处全无所知,因此而坠入二无因论。 一种是,这人见本无因。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已经察破行蕴之机,乘于清净眼根获得的八百功德,观见八万劫中所有众生行蕴之境,业行迁流,湾转循环,死而在此,生而趋彼。 只见到众生轮回之处,而八万劫之外,却冥然无所观见。 于是便作这样的见解,这世间十方的众生,于八万劫以来,无因而自有。 由于这样计度认为,从而亡失了正遍知觉,堕落在外道之中,迷失了菩提真性。 第二种是,这人见末无因,为什么呢? 这人对于十二类众生已经观见到它们的生灭根元,知道人还从人生,悟到鸟是从鸟生,乌鸦原本就是黑的,鸿鹄从来就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就是竖立著生活的,畜生本来就是横著生活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不是染造的,这些从八万劫以来,并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其各各自生,没有不同的因,以此而知,我尽此形命之后,还生于我。 而我本来就不曾见过菩提道,哪里又会有成就菩提的事情呢? 由此当知今日的一切物象,都是从昔以来本来无因的。 由这样来认识计度,从而亡失了正等遍觉知,堕落在外道之中,迷失了菩提真性。 这就叫做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 是三摩中诸善男子。 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 是人穷心境性。 二处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十方众生。 所有生灭。 咸皆循环。 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二者。 是人穷四大元。 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十方众生。 所有生灭。 咸皆体恒。 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三者。 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 心意识中本元由处。 性常恒故。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 一切众生。 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 穷不失性。 计以为常。 四者。 是人既尽想元。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生灭想心。 今已永灭。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 因心所度。 计以为常。 由此计常。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 立圆常论。 阿难,有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凝固,慧觉明净,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 想蕴已破,欲穷行蕴,于十二类众生中,一一究其根元,观察其行蕴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圆常中,妄起计度之念,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遍常论。 第一种是,这人穷究心与境,以求行蕴之性,穷至无所观处,则谓二处无因,在此修习中能够知道二万劫中,十方的众生,兼心与境,所有生灭,都是循环不已,不曾散失。 因此以为心境二性都是常。 第二种是,这人穷究内外四大根元,见众生身根这内四大与众生器界外四大的元性是常住不失的,在此修行中能够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都是体恒而不会失散的,由此计度而认为这是恒常的。 第三种是,这人想蕴已破,欲穷究行蕴,故对于六根末那第七识执受第八识,心意识中,本元由处,穷研不已,穷至无所觉处,不见生灭,便谓其性常恒不坏,在此修习中能够知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往复不曾散失,本来就是常住不散,穷不失性的,于是计度为常。 第四种是,这人根本想蕴已经除尽,动相已消,露出行蕴本元,然却不知其有微细流注,因而谬谓没有流止运转生灭,心想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于是计度认为常。 由此而计常的,因不达行蕴唯心所现,所以亡失正知,行蕴所覆,不见真心,所以亡失遍知,执此为常而不相信有真常菩提,所以堕落在外道,从而迷失了菩提真性,这就叫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发布时间:2024-12-12 09:14:2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