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诚法师:「心中没有是非」不等于是非不分 内容: 学诚法师:「心中没有是非」不等于是非不分很多时候,我们在争论“是非”的时候,其实已经远离了事情本身,而成为了烦恼的混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你所见的“事实”并不一定等于对方所见的“事实”,而双方都非要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就是争论的根源。 众生平等,不等于“众生相等”,众生在究竟意义上是平等的,但缘起、事相上的差别是不可泯没的。 若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差别无秩序,那不就成了一团无明了吗? 如果众生平等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蚂蚁看所有人都无区别,就是智慧吗? 我们通常的“分别”是“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内心时时刻刻与人攀比高低;或者时时计算琢磨如何能够得到名利、凸显自己,有利时唯恐落后,麻烦时唯恐沾染;或为人处事分亲疏远近,世俗心态……这些“分别”是不应该的。 但善恶是非、如法非法,这些分别是应该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圣者、贤者的教导和榜样的说法,这样才能明辨是非。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佛法说人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要多亲近能够帮助自己增长善业的朋友,远离会让自己增长烦恼恶业的朋友。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碍了,计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过不去。 要有无穷的发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 认真,随缘。 有机会做事就好好做,其心平正;没有机会发挥能力时就含藏、学习,少参与是非。 不要着急。 “心中没有是非”不等于“是非不分”,那修行岂不是越修越糊涂了吗? 我们要清清楚楚地了解何者应行,何者应止,才能够断恶修善。 “是非”一词有多种涵义,此句“心中不要有是非”中,意指“搬弄口舌、嫌怨挑拨”。 指出对方的问题,有人是抱怨发泄,有人是善意相劝,发心不同,善恶悬殊。 人要学习“善持善忘”。 理想信念、良言善谏、他人之恩,要常常忆持;是非长短、流言蜚语、过失伤害,要忘记、放下,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把善法装在心里,就会充满力量与快乐;把烦恼装在心里,就会沉重痛苦,郁郁寡欢。 我们都喜欢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何总往心里装垃圾呢? 你说妄语欺骗他人,他人也会如此待你,永远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循环,实际上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 学佛的人都是从很长远的时间来看待是非得失,看待正确与错误,不是从眼前来看的。 判断心中所思身体所做是否正确,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衡量、抉择。 佛法中的善恶是非,是根据业果法则来衡量的,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以他人的利益为重;在眼前和长远之间,以未来的果报为重;在面临两难抉择之时,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事情上不清楚的地方,应当在合适的时机说清楚;但人内心的误解和怀疑,是解释不清的,自己内心也无需为此纠结。 修行人“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指自己内心的自在坦荡、不挂碍、无起伏,而不是表面沉默、造成沟通不畅。 只有内心不受情绪打扰,才是真正的良好沟通,否则都是发泄情绪。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 没有人故意去做“非”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经验、能力、立场、条件等情况下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你的“非”,或许是他的“是”。 有何可辩? 如何辩之?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若眼不睡,诸梦自除。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烦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发布时间:2024-12-16 08:03:0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