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净土疑辨 内容: 莲池大师:净土疑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No. 1977净土疑辨No. 1977《净土疑辨》序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莲池禅师作《净土疑辨》,摧慢幢,破痴网,如闇得灯,如贫得宝,真渡苦海之慈航哉。 即天台永明之论,未有若此之精切而着明者也。 修净土者,最宜服膺。 或疑:“未后戒彼,恣意妄谈,贻苦报于无尽。 其言得无已甚乎? ”余曰:“非已甚也。 ”尝考唐房翥暴卒,至冥间见王,王曰:“据案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 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 ”遂放还。 吕师说云:“阐提之辈不信有西方,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入地狱如箭射。 ”夫一口业也。 劝人念佛,亦令生净土;障人念佛,入地狱如箭射。 恣口业者,其真可惧也哉。 故曰:“莲池禅师之言,非已甚也。 ”序毕净土疑辩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 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着事相,不明理性?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 子之所疑,当下冰释。 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 如中峰大师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 ’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 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而曰:‘愿命终时,生安乐刹。 ’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应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此皆人所常闻习知,那得尚执偏见? “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岂复更有七宝世界? 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岂复更有夜摩忉利? 恶心即是地狱,岂复更有刀剑镬汤? 愚痴心即是畜生,岂复更有披毛带角等耶? “又尔喜谈理性,厌说事相。 都缘要显我是高流,怕人说我不通理性。 噫! 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无理,相外无性,本自交彻,何须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 况土分四种,汝谓只有寂光土更无实报、庄严等土乎哉?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 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止否? 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 还肯入丘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 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月累年否? ’于斯数者,欢喜安隐,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 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空,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 苦哉! 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 汝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繇;虑忍力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 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 “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汝今参禅、念佛,不妨随便一门深入。 但忌认鍮作金,得少为足,便似管窥小解,恣意妄谈,非诋净土。 喻如痴狂之子,骂斥父母,父母慈怜虽不加责,其如天理之不容,王法之必戮何? 彼妄谈者报亦如是。 可惧也夫! 可悲也夫! ”净土疑辨后跋微休居士鸣道学于靖江,有武城弦歌之风。 既致政,励精华严,镂梵本为方册,以便读学;而复弘赞净土,刻予所著疑辨,广为流通。 夫尚志十玄之门,栖神九莲之域,可谓深契普贤愿王,妙入毗卢性海者矣。 惜早逝,不令曹鲁川见之。 发布时间:2024-02-11 08:12:3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