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竹窗二笔 内容: 莲池大师:竹窗二笔《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竹窗三笔》明云栖寺沙门祩宏著,据福建莆田广化寺《莲池大师全集》影印本校对。 莲池大师:竹窗二笔般若咒般若心经曰。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盖指般若为咒。 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 今人但知咒属密部。 而般若心经显部也。 是显部亦咒也。 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又阿弥陀佛四字。 悉皆梵语。 使前人不加注释。 与大明。 准提密部何别。 今人但知大明。 准提为咒。 而弥陀佛名也。 是佛名亦咒也。 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儒童菩萨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 或曰。 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 而童之。 童之者。 幼之也。 幼之者。 小之也。 彼且幼小吾师。 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又僧号比丘。 丘。 夫子讳也。 比者。 并也。 僧。 佛弟子。 而与夫子并。 彼且弟子吾师。 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是不然。 童者。 纯一无伪之称也。 文殊为七佛师。 而曰文殊师利童子。 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 而曰善财童子。 乃至四十二位贤圣。 有童真住。 皆叹德之极。 非幼小之谓也。 故曰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若夫比丘者。 梵语也。 梵语比丘。 此云乞士。 亦云破恶。 亦云怖魔。 比非比并之谓。 丘非丘陵之谓。 盖仅取音不取字也。 例如梵语南无。 此云归命。 南不取南北之南。 无不取有无之无也。 噫。 使夫子而生竺国。 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 使释迦而现鲁邦。 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 盖易地则皆然。 大圣人所作为。 凡情固不识也。 为儒者不可毁佛。 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临济先德有言。 临济若不出家。 必作渠魁。 如孙权曹操之属。 曷为乎以临济拟孙曹也。 盖拟智。 非拟德也。 袁绍谓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孔明亦言。 曹操用兵。 仿佛孙吴。 智可知矣。 使其不以此智外役。 而以此智内旋。 举平生神机妙算。 尽抵在般若上。 则于道何有。 又古云。 悉达若不出家。 必作转轮圣王。 此兼智兼德之论也。 大小殊而其意一也。 雁荡山台雁号两浙名山。 而雁荡尤奇。 有轻千里裹粮而往游者。 予昔应太平之请。 去雁荡仅一由旬。 期满。 院主白予为雁荡游。 予欲往。 而忻然从游者百余众。 因计彼山久无接待。 徘徊历览。 往返不下半月。 费粟数石。 院贫不能支。 遂坚执已之。 众怏怏。 乃慰之曰。 雁荡之胜。 在震旦中尚有过之者。 即震旦最胜处。 不及天宫。 天宫展转最胜处。 不及西方极乐世界。 公等不慕极乐。 而沾沾雁荡是慕。 何也。 竟不去。 悔不为僧唐宰相杜黄裳。 临终自悔不得为僧。 命剃染以殓。 又宋名执政某。 遗命亦然。 此非宿世坚持正因。 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 风火散时。 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说。 或一念之迷。 至死反本。 或故为示现。 警悟同流。 是未可知也。 佛法作人情妙喜自言。 昔时为无眼长老胡乱印证。 后见圆悟老人始得大彻。 乃立誓自要。 定不以佛法作人情。 妙喜可谓大慈大悲。 真万世人天眼目也。 惜予生晚。 不获亲承炉[韝gōu]。 为可恨耳。 然妙喜谓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印学人。 今学人多以东瓜印子印自己。 妙喜见之。 又当何如。 黄梅衣钵古德示众云。 黄梅衣钵。 非但时时勤拂拭者不合得。 直饶何处惹尘埃亦不合得。 且道毕竟作么生。 合得衣钵。 一僧下九十九转语。 不契。 最后云。 定要他衣钵作甚。 古德乃忻然肯之。 噫。 师可谓杀人须见血。 弟子可谓直穷到底者矣。 耳根圆通楞严择选圆通。 独取耳根。 然世尊为一期化导之主。 而以见明星悟。 饮光为万代传灯之祖。 而以见拈花悟。 皆属眼根者。 何也。 此有二义。 一者随众生义。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故。 二者遣著义。 众生处处著。 闻圆通独向耳根。 便谓余根不能入道故。 是故豪杰之士。 根根圆通。 如大福德人。 执石成宝。 善读楞严者详之。 极乐世界或疑。 华严谓极乐仅胜娑婆。 而大本弥陀经言胜十方。 何也。 一说。 胜十方者。 止是相近娑婆之十方。 非华藏世界之十方也。 其说亦是。 而犹未尽。 良由仅胜之说。 盖以昼夜相较。 故云娑婆一劫。 为极乐一昼夜。 极乐一劫。 为袈裟幢一昼夜。 展转历恒沙世界。 以至胜莲华。 乃专取时分短长之一节。 非全体较胜劣也。 不然。 人间千万年。 为地狱一昼夜。 将地狱胜人间耶。 又例之。 若定执身量之长短较优劣。 则卢舍那佛仅高千丈。 而修罗高八万四千由旬。 将修罗胜舍那耶。 是故谓极乐胜十方。 即广远言之。 亦自不碍。 一转语先德开示学人。 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 神通辩才。 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 学人闻此。 便昼夜学转语。 错了也。 既一转语如是尊贵。 如是奇特。 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 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 如其向经教中。 向古人问答机缘中。 以聪明小智模仿穿凿。 取辩于口。 非不语句尖新。 其实隔靴抓痒。 直饶一刹那下恒河沙数转语。 与自己有何交涉。 今莫管转语谛当不谛当。 且抛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外。 只牢守本参。 密密用心。 时时不舍。 但得悟彻时。 岂愁无语。 吾虽钝根。 不敢不勉。 法华要解(一)法华一经。 天台之为玄义文句也。 大而详。 温陵之为要解也。 精而约。 天台尚矣。 温陵亦不可轻也。 或曰。 先阅要解。 后参之玄义文句。 其胜劣相去远甚。 而云温陵不可轻者。 何谓也。 夫温陵生天台后。 玄义文句等书皆所历览。 其铢铢而分。 缕缕而辩。 非不知之。 第其解以要名。 正取直捷简径。 而复繁诠曲释。 穷远极深。 则博而非要矣。 况列科多用天台旧文。 其不用者亦自有意。 中间解文竖义。 或得或失。 学者宜虚心平气而玩之可也。 法华要解(二)前云中有得失。 试举其失。 经云五众之生灭。 要解谓是五趣。 然五众者。 五蕴之别名。 智论反覆明之。 而曰五趣者。 失于考也。 试举其得。 如药王焚身。 要解谓妙觉圆照。 离于身见。 得蕴空故。 乃能如是。 若不达法行。 空慕其迹。 徒增业苦。 盖发天台之所未发。 而深有益于后学者也。 朱学谕嘉禾朱懋正。 言其曾大父学谕公。 既归田。 以所得俸金。 构小屋于郊外。 读书其中。 扃户谢客。 虽子侄姻戚。 以至邑令长。 罕得睹其面。 独一老友。 每晡时来。 共弈数局。 饮数行。 浩歌数章。 则入暮矣。 乃就寝。 率以为常。 与世隔绝。 如在穷谷深山中。 年八十九。 月夜登桥失足。 微疾。 二子迎归。 将终。 援笔谆谆诲以道义。 不及琐细家务。 书毕。 暝目逝。 俄开目云。 尚欲嘱嘉定。 (嘉定者。 公之孙。 初成进士。 宰嘉定。 )于是复为书。 教以始终清介。 毋宦成渝其晚节。 因掷笔长往。 噫。 公未闻佛法。 而临行磊落潇洒。 有久修所不及者。 何故。 良由心无系累。 佛法已思过半。 彼终日喃喃诵经说法而心不净。 末后慞惶挥霍。 反俗士之不若。 亦何怪其然乎。 吾于是有感。 向使公得闻佛法。 以彼幽潜孤绝之力。 尽心于般若。 奚患大事之不明乎。 吾于是重有感。 本身卢舍那僧问古德。 如何是本身卢舍那。 答云。 与我过拂子来。 俄而曰。 置旧处。 僧理前问。 曰。 古佛过去久矣。 又云。 未了之人听一言。 只这如今谁动口。 后人由此以举手动足开口作声便为真佛。 是则诚是。 而实不是。 所谓认贼为子者也。 遂将柏树子。 麻三斤。 翠竹黄花。 鸟衔猿抱等一概认去。 岂不误哉。 俱胝遇问。 即竖一指。 鲁祖见僧。 回身面壁。 昔人道。 我若看见。 拗折指头。 予亦云。 待渠回身。 拦胸踏倒。 衣帛食肉晦庵先生辟佛。 空谷力为辩驳矣。 虽然。 晦庵亦有助佛扬化处。 不可不知也。 其解孟子曰。 五十非帛不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 七十非肉不饱。 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夫兽毛蚕口害物伤慈。 佛制也。 必五十乃衣帛。 则衣帛者鲜矣。 食肉者断大慈悲种子。 佛制也。 必七十乃食肉。 则食肉者鲜矣。 今孩提之童。 固已重裘纯纩卫其形。 烹肥割鲜饫其口。 曾不待壮。 而况老乎。 使晦庵之说行。 宁不为佛法少助。 咎晦庵者不之察。 吾故为阐之。 执著人恒病执著。 然亦不可概论。 良由学以好成。 好之极名著。 羿著射。 辽著丸。 连著琴。 与夫著弈者至屏帐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势。 著书者至山中木石尽黑。 学画马者至马现于床榻间。 夫然后以其艺鸣天下而声后世。 何独于学道而疑之。 是故参禅人。 至于茶不知茶。 饭不知饭。 行不知行。 坐不知坐。 发箧而忘扃。 出厕而忘衣。 念佛人。 至于开目闭目而观在前。 摄心散心而念恒一。 不举自举。 不疑自疑。 皆著也。 良由情极志专。 功深力到。 不觉不知。 忽入三昧。 亦犹钻鐩者。 钻之不已而发焰。 炼铁者。 炼之不已而成钢也。 所恶于著者。 谓其不知万法皆幻。 而希果之心急。 不知一切唯识。 而取相之意深。 是则为所障耳。 概虑其著。 而悠悠荡荡。 如水浸石。 穷历年劫。 何益之有。 是故执滞之著不可有。 执持之著不可无。 好古(一)数辈好古者。 群居一堂。 各出其古以相角。 有出元宋五季时物者。 众相与目笑之。 已而唐。 而晋。 而汉。 而秦。 而三代。 恨不得高辛之铛。 燧人之钻。 神农之琴。 太昊之瑟。 女娲氏所炼五色石之余也。 一人曰。 诸君所畜诚古矣。 非太古也。 非太古之太古也。 众曰。 然则日月乎。 曰。 未古也。 有天地然后有日月。 然则天地乎。 曰。 未古也。 有虚空然后有天地。 然则虚空乎。 曰。 未古也。 吾所畜。 日月未生。 天地未立。 空劫以前之物也。 诸君不吝千金以博一炉一瓶一书一画。 而不知宝其最古。 亦惑矣。 众相视无语。 好古(二)俄而曰。 子之古。 人所同也。 非子所独也。 奚贵焉。 曰。 同有之。 同迷之。 迷则不异于无。 虽谓吾所独。 非过也。 曰。 吾辈之古。 历历可观。 子之古安在。 其人展两手示之。 众复相视无语。 立义难昔刘歆初定古文春秋左氏。 及毛诗尚书等。 时儒嫉之。 议论蜂起。 晦庵作濂溪太极图解。 书一出而众喙交集。 乃至南岳创般若之旨。 初祖开直指之禅。 义学不然其言。 加以毒害。 况今人乎。 议礼之家。 名为聚讼。 甚哉。 立义之难。 不可不慎也。 不作佛事或言父母之丧。 不作佛事。 此晦庵家礼也。 嗟乎。 世遂有生子。 登枢要。 饶财宝。 而不得其为己礼一佛。 诵一四句偈。 饭一沙门。 复于七七日中。 宰牲牢致胙于宗族交游。 以为崇正道。 辟邪说。 不知只以增亲之业。 助其沉沦。 死者有知。 当抚膺痛哭于泉下矣。 反不及贫人之子。 得报其亲也。 岂不重可哀哉。 颜氏家训。 古今人所赞叹。 而其间独曰必作佛事。 颜朱皆贤者也。 试合而观之。 鲍勔真诰云。 鲍勔未知道。 但朝暮扣齿不息。 鬼使不能取。 盖扣齿集身中之神。 神不离。 故鬼不得近。 向使以扣齿之力修真。 何真之不成。 予谓岂独修真。 以扣齿之力。 念念扣己而参。 何佛之不成乎。 夫身中之神。 只是一精魂耳。 力尚伏鬼。 况经云受持一佛名者。 有百千大力天神为之拥护。 又云念佛之人。 佛住其顶。 今也勤为扣齿之细故。 而甘舍念佛之大道。 惜哉。 门庭高峻古所称门庭高峻者。 如净名示疾。 诸阿罗汉俱云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殊亦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是也。 嗣后宗门诸大老。 或棒或喝。 或竖指。 或张弓。 或垂一则语。 如木札羹不可味。 如太阿剑不可触。 如水中月不可执捉。 非久参上士。 莫敢登其门者。 是之谓门庭高峻也。 岂驾尊示威。 厉声作色之谓哉。 魔著魔大约有二。 一曰天魔。 二曰心魔。 天魔易知。 且置勿论。 心魔者。 不必发风发癫。 至于亵尊慢上。 无复顾忌。 囚首褫衣。 不避讥嫌。 而后为魔也。 一有所著。 如耽财耽色。 耽诗耽酒。 耽书耽画等。 亦魔也。 岂唯此哉。 妄意欲功盖一时。 名垂百世。 亦魔也。 岂唯此哉。 即修种种诸善法门。 妄意希望成佛。 亦魔也。 岂惟是哉。 即如上所说诸魔。 普悉无之。 而曰我今独免于魔。 亦魔也。 微矣哉。 魔事之难察也。 参方须具眼为僧于正法之世。 惟恐其分别人。 为僧于末法之世。 惟恐其不分别人也。 何也。 末世浇漓。 薰莸杂处。 苟藻鉴不审。 决择失真。 以是为非。 认邪作正。 宜亲而反疏之。 宜远而反近之。 陶染匪人。 久而与之俱化。 劫劫生生。 常为魔侣。 参方可弗具眼乎哉。 人身难得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此语谁不知之。 知之而漫不加意。 与不知同。 昔须达为佛营室。 佛视地上蝼蚁。 而谓达言。 此蚁毗婆尸佛以来。 经今七佛。 尚在蚁身。 夫一佛出世。 历年甚久。 矧曰七乎。 释迦而后。 过五百余万岁而慈氏下生。 名第八佛。 未知此蚁脱故身否。 纵脱蚁身。 未知何日当得人身也。 今徒见举目世人。 比肩相摩。 而不知得之之难如是。 既得人身。 漠然空过。 真可痛惜。 予之懈怠空过。 不能不深自痛惜。 而并以告夫同志者。 事怕有心人高峰自叙悟由。 而曰。 不信有这般奇特事。 事怕有心人故也。 此语彼所自证。 真实不虚。 学道人所宜谛信。 且何名有心。 世间一技一艺。 其始学不胜其难。 似万不可成者。 因置不学。 则终无成矣。 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 虽复决定。 而优游迟缓。 则亦不成。 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 虽复精进。 或得少而足。 或时久而疲。 或遇顺境而迷。 或逢逆境而堕。 则亦不成。 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 高峰拌一生做个痴呆汉。 定要见这一著子明白。 是之谓真有心丈夫也。 又古云。 三昧不成。 假令筋断骨枯。 终不休歇。 又云。 道不过雪窦。 不复登此山。 又云。 不破疑团誓不休。 如是有心。 何事不办。 予甚愧焉。 不敢不勉。 老成然后出世古人得意之后。 于深山穷谷中。 煨折脚铛。 潜伏保养。 龙天推出。 然后不得已而应世。 后人渐不如古。 然予犹及见作经论法师者。 作瑜伽施食法师者。 学成而年未盛。 尚徐徐待之。 比来少年登座者纷如矣。 佛法下衰。 不亦宜乎。 继祖传灯世有恒言。 凡大彻大悟。 继祖灯。 续佛慧命者。 须是三朝天子福。 七代状元才始得。 斯言似过。 而理实然。 昔中峰老人谓。 无量劫来生死。 今日要与和盘翻转。 岂易事哉。 是故十善始得生天。 人空方证小果。 久积万行之菩萨尚不免曝腮龙门。 则三朝七代犹近言之也。 主六合。 魁多士犹小喻之也。 极之。 盖不可思议功德智慧之所成就也。 虽然。 亦乌可以难自诿。 而付之绝望乎。 但决心精进。 逢魔不退。 遇难转坚。 研穷至理。 以悟为则。 不患无相应时节。 何以故。 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杀罪孔明藤甲之捷。 烧诸洞蛮悉成煨烬。 其言曰。 吾虽有功于国。 损吾寿矣。 世人咸知杀人为罪矣。 而于牛羊犬豕等日就庖厨。 则恬然不知怪。 宁思薄乎云尔。 乌得无罪。 礼云。 君无故不杀牛。 大夫无故不杀羊。 士无故不杀犬豕。 世人咸知杀畜之大者为罪矣。 而于虾蚬螺蛤等。 一下筷以千百计。 则恬然不之怪。 宁思薄乎云尔。 乌得无罪。 噫。 据含灵皆有佛性。 则蚁与人一也。 何厚薄之足云。 如其贵欺贱。 强陵弱。 则人可杀而食也。 亦何厚薄之足云。 梵网称凡有命者不得故杀。 其旨深哉。 宗门语不可乱拟古人大悟之后。 横说竖说。 正说反说。 显说密说。 一一契佛心印。 皆真语实语。 非庄生寓言比也。 今人心未妙悟。 而资性聪利。 辞辩捷给者。 窥看诸语录中问答机缘。 便能模仿。 只贵颠倒异常。 可喜可愕。 以眩俗目。 如当午三更。 夜半日出。 山头起浪。 海底生尘。 种种无义味语。 信口乱发。 诸无识者。 莫能较勘。 同声赞扬。 彼人久假不归。 亦谓真得。 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 这里有祖师么。 唤来与我洗脚。 此等处亦复无忌惮。 往往效嚬。 吁。 妄谈般若。 罪在不原。 可畏哉。 看语录须求古人用心处凡看古人语录文字。 不可专就一问一答。 一拈一颂。 机锋峻利。 语妙言奇处。 以爽我心目。 资我谈柄。 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 其中自叙下手工夫。 刻苦用心处。 遵而行之。 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 若但剽窃模拟。 直饶日久岁深。 口滑舌便。 俨然与古人乱真。 亦只是剪彩之花。 画纸之饼。 成得甚么边事。 夜气苏子瞻谓某公不学禅。 临终自知时至。 诸子求教。 教以第一五更早起。 诸子不悟。 谓为勤家。 公曰不然。 谓五更勾当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 昔人云。 万般将不去。 惟有业随身。 随身之业。 将得去者也。 而业有二。 一者事业。 二者道业。 事业有善有恶。 恶业且置。 善业则所修之福。 道业则所修之慧也。 而必以五更者。 孟子所谓夜气也。 虽然。 更有无所将来。 无所将去者。 此则不但五更。 应念念勾当而不可须臾离也。 佛印东坡诗有远公沽酒延陶令。 佛印烧猪待子瞻之句。 予谓大解脱人不妨破格相与。 然沽酒犹可。 烧猪不已甚乎。 假令侠客藉口子瞻。 狂僧效颦佛印。 初始作俑。 谁当其辜。 故此事未可信。 古谓诗人托物比兴。 不必实然。 是也。 脱有之。 子瞻且置。 佛印依律趋出院。 学贵精专米元章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 更无余好。 方能有成。 而予闻古之善琴者。 亦谓专攻三二曲。 始得入妙。 斯言虽小。 可以喻大。 佛言。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是故心分两路。 事不归一。 情专志笃。 三昧速成。 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菩萨慈胜声闻经云。 声闻人于骂者。 害者。 或嘿然。 或远离。 菩萨则不然。 更加慈心。 爱之如子。 方便济度。 故远胜声闻。 不可为比。 予唯世人恒苦辱之难忍。 况不唯忍辱而更慈爱之乎。 经又云。 众生无恩于菩萨。 而菩萨常欲利益众生。 予唯世人尚有受恩不报。 况无恩于己而乃利益之乎。 得斯旨者。 天下无一人不可与。 天下无一人不可化。 宗乘不与教合曾宗元学士。 以中庸大学参楞严。 而和合宗门语句。 质之雪窦显禅师。 显云。 这个尚不与教乘合。 况中庸耶。 学士须直捷理会。 乃弹指一下云。 但恁么荐取。 宗元言下有省。 夫一代时教。 修行人所据以为准的者。 不与教合。 则魔说也。 而云然者。 是即教外别传之旨也。 传在教外。 则教之所谈者何事。 夫亦离指见月。 而得意于语言文字之表云尔。 且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万代宗门传法之始也。 今翻案云。 这个尚不与拈花合。 花外有别传也。 则何如。 古人谓俱胝悟处。 不在指头上。 今雪窦弹指。 宗元有省。 又翻案云。 这个尚不与弹指合。 指外有别传也。 则何如。 放参饭越地安禅。 夜作斋。 其名曰放参饭。 竞为侈靡。 胜于午斋。 相沿成习久矣。 昔有尊宿。 闻邻房僧午后作食。 不觉泣下。 悲佛法之陵夷也。 故僧禁过午食。 况夜食耶。 律言人间碗钵作声。 饿鬼咽中起火。 乃于漏深人静。 而砧几盘盂。 音响彻其耳根。 又煎煮烹炮。 馨香发其鼻识。 忘慈悲之训。 恣口腹之欲。 于心安乎。 或曰。 中夜饥。 如之何。 则代以果核饼饵之类。 不烦锅铫者可也。 况持过午者。 午后至明。 不食纤物。 我等晚有药石。 何不知足之甚。 僧堂古尊宿开堂安众。 或三百五百。 乃至黄梅七百。 雪峰盈千。 径山千七百。 予初慕之。 自悲生晚。 不得入彼龙象之聚。 今老矣。 始知正像末法信非虚语。 广群稠会之中。 觅一二真实办道人尚不可得。 故金企罗尊者。 三人为朋乞食。 慈明圆禅师。 六人结伴以参汾阳。 而三人证罗汉。 六人成大器。 如其取数多。 而证者希。 成者寡。 虽多奚为。 予作僧堂。 仅容四十八单。 较古人什不及一。 兹犹觉其多。 仍狭而小之。 非无普心。 在末法中理应如是。 结社会结社念佛。 始自庐山远师。 今之人。 主社者得如远师否。 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 则宜少不宜多耳。 以真实修净土者。 亦如僧堂中人故也。 至于男女杂而同社。 此则庐山所未有。 女人自宜在家念佛。 勿入男群。 远世讥嫌。 护佛正法。 莫斯为要。 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 亦宜少不宜多。 以真实慈救生灵者。 亦如佛会中人故也。 愚意各各随目所见。 随力所能。 买而放之。 或至季终。 或至岁终。 同诣一处。 会计所放。 考德论业。 片时而散。 毋侈费斋供。 毋耽玩光阴。 可也。 愿与同衣共守之。 莲社世有无赖恶辈。 假仗佛名。 甚而聚众。 至谋为不轨。 然彼所假。 皆云释迦佛衰。 弥勒佛当治世。 非庐山远师莲社也。 远师劝人舍娑婆而求净土。 其教以金银为染心之秽物。 以爵禄为羁身之苦具。 以女色为伐命之斧斤。 以华衣美食田园屋宅为堕落三界之坑井。 惟愿脱人世而胎九莲。 则何歆何羡。 而彼假名弥勒者。 正以金银爵禄女色衣食田宅诱诸愚民。 俾悦而从己。 则二者冰炭相反。 不可不辩也。 然莲社中人。 亦自宜避嫌远祸。 向所谓宜少不宜多者。 切语也。 予曾有在家真实修行文劝世。 其大意谓凡实修者不必成群作会。 家有静室。 闭门念佛可也。 不必供奉邪师。 家有父母。 孝顺念佛可也。 不必外驰听讲。 家有经书。 依教念佛可也。 不必惟施空门。 家有贫难宗戚邻里知识。 周急念佛可也。 何以故。 务实者不务外也。 愿为僧者。 幸以此普告诸居士。 心胆古人有言。 胆欲大而心欲小。 胆大者。 谓其有担当也。 心小者。 谓其有裁酌也。 担当。 故千万人吾往。 裁酌。 故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此正论也。 至于僧。 则反是。 吾谓心欲大而胆欲小。 心大。 故帡包十界。 荷负万灵。 而弘度无尽。 胆小。 故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持之无敢慢。 今初学稍明敏者。 近蔑时辈。 远轻昔人。 藐视清规。 鄙薄净土。 胆则大矣。 鞠其真实处。 则唯知有己。 不知有人。 唯知保养顾爱其撮尔之血肉身。 不知恢复充满其广大之法界量。 心则小矣。 或曰。 黄檗号粗行沙门。 非胆大之谓乎。 噫。 拙于画虎者。 不成虎而类狗。 尔所谓胆大者。 吾恐不成粗行沙门而成无赖僧也。 可弗慎欤。 太牢祀孔子汉高帝过鲁。 以太牢祀孔子。 史官书而美之。 此有二意。 一则暴秦焚书坑儒之后。 而有此举。 二则帝固安事诗书毁冠辱儒之主也。 而有此举。 故特美其事耳。 据孔子之道德。 则贤尧舜。 配天地。 逾父母。 虽烹龙炮凤。 煮象炙鲸。 亦何足酬恩于万一。 而况骍且角之一物乎。 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禴祭。 易之明训也。 仪不及物。 神将吐之。 况于圣人乎。 用是例之。 其余可知矣。 惜乎自古及今。 相沿已久。 而莫可挽也。 儒佛交非自昔儒者非佛。 佛者复非儒。 予以为佛法初入中国。 崇佛者众。 儒者为世道计。 非之未为过。 儒既非佛。 疑佛者众。 佛者为出世道计。 反非之亦未为过。 迨夫傅韩非佛之后。 后人又彷效而非。 则过矣。 何以故。 云既掩日。 不须更作烟霾故。 迨夫明教空谷非儒之后。 后人又彷效而非。 则过矣。 何以故。 日既破暗。 不须更作灯火故。 核实而论。 则儒与佛不相病而相资。 试举其略。 凡人为恶。 有逃宪典于生前。 而恐堕地狱于身后。 乃改恶修善。 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 僧之不可以清规约束者。 畏刑罚而弗敢肆。 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 今僧唯虑佛法不盛。 不知佛法太盛。 非僧之福。 稍制之抑之。 佛法之得久存于世者。 正在此也。 知此。 则不当两相非。 而当交相赞也。 好名人知好利之害。 而不知好名之为害尤甚。 所以不知者。 利之害粗而易见。 名之害细而难知也。 故稍知自好者。 便能轻利。 至于名。 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 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 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 终身役役于名之不暇。 而暇治身心乎。 昔一老宿言。 举世无有不好名者。 因发长叹。 坐中一人作而曰。 诚如尊谕。 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 老宿欣然大悦解颐。 不知已为所卖矣。 名关之难破如是哉。 梁武帝予正讹集中。 既辨明武帝饿死之诬。 而犹未及其余也。 如断肉蔬食。 人笑之。 然田舍翁力耕致富。 尚能穷口腹以为受用。 帝宁不知己之玉食万方乎。 面为牺牲。 人笑之。 然士人得一第。 尚欲乞恩于祖考以为荣宠。 帝宁不知己之贵为天子乎。 断死刑必为流涕。 人笑之。 然是即下车泣罪。 一民有罪我陷之之心也。 帝宁不知己之生杀唯其所欲为乎。 独其舍身僧寺。 失君人之体。 盖有信无慧。 见之不明。 是以轻身重法。 而执泥太过也。 又晋宋以来。 竞以禅观相高。 不知有向上事。 是以遇达摩之大法而不契。 为可恨耳。 若因其失国而遂为诋訾。 则不可。 夫武帝之过。 过于慈者也。 武帝之慈。 慈而过者也。 岂得与陈后主周天元之失国者同日而论乎。 若因其奉佛而诋之。 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王所花山中有花。 共本同枝。 而花分大小。 大者如梅如李。 环绕乎其外。 小者如橘如桂。 攒簇乎其中。 外之数大约八。 内之数百有余。 山氓莫之奇。 亦莫知其名也。 予见而奇之。 夫同花而大小异。 奇矣。 大外围而小内聚。 抑又奇矣。 因名之王所。 大者心王。 小者心所。 王数八。 外花以之。 所数五十有一。 内花以之。 外于八或有增减。 而八者其常也。 内恒倍于本数者。 所虽五十有一。 细分之则无尽也。 王外而所内者。 王能摄所。 所不能摄王也。 王五出。 所亦五出。 而有五须者。 王单而所复也。 外开先。 内开晚者。 王本而所末也。 久沉而今显。 盖时节因缘之谓也。 或曰。 是花无艳色。 烧之则烟气恼人。 樵者弃而不薪。 奚奇焉。 嗟乎。 此其所以奇也。 庄生贵樗木。 以其不可材。 然不材。 人取而薪之。 今不可薪。 则天下之至无用者极于是。 易曰肥遁。 其此之谓乎。 此道昔人有言。 虽有驷马以先拱璧。 不如坐进此道。 予因是推之。 岂惟驷马拱璧。 虽王天下。 亦不如坐进此道。 岂惟王一天下。 虽金轮圣王王四天下。 亦不如坐进此道。 岂惟王四天下。 虽王忉利夜摩。 乃至王大千世界。 亦不如坐进此道也。 然昔云此道。 指长生久视之道也。 兹圆顶方袍。 号称衲子。 将坐进无上菩提之大道。 而反羡人间之富贵者。 吾不知其何心也。 金色身赞佛身曰金色。 盖取其仿佛近似。 非真若人世之所谓金也。 天金天银与世金世银。 例美玉之于碔砆。 胜劣自判。 盖天金尚未足以拟佛。 况世金耶。 其精粹微妙。 光莹明彻。 自非凡眼所睹。 然不可不知。 如今之土木成像。 而饰之以金箔。 果以为佛之色相亦只如是。 则失之矣。 出家休心难人生寒思衣。 饥思食。 居处思安。 器用思足。 有男思婚。 有女思嫁。 读书思取爵禄。 营家思致富饶。 时时不得放下。 其奋然出家。 为无此等累也。 而依然种种不忘念。 则何贵于出家。 佛言。 常自摩头。 以舍饰好。 然岂惟饰好。 常自摩头曰。 吾僧也。 顿舍万缘。 一心念道。 蚕丝(一)蚕之杀命也多而酷。 世莫之禁者。 谓上焉天子百官。 藉以为章服。 下焉田夫野妇。 赖以为生计。 然使自古无蚕。 则必安于用布而已。 若生计。 则民之不蚕者什九。 蚕者什一。 未见不蚕者皆饿而死也。 或曰。 夫子何为舍麻而用纯。 盖当夫子时。 纯之用已久。 工简于用麻。 夫子姑随之。 知习俗之难变也。 又禹恶衣服而美敝冕。 冕用纯。 余未必用也。 意可知矣。 蚕丝(二)易云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以渔。 何圣人为杀生者作俑也。 自古无辩之者。 近槐亭王公奋笔曰。 洪荒之世。 鸟兽鱼龟伤民之禾稼。 网罟者。 除物之为民害也。 非取物而食之也。 此解不惟全物命。 觉世迷。 而亦有功于往圣矣。 但史称黄帚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 则何说以通之。 予闻有野蚕者。 能吐丝树之枝柯。 而取之者不烦于煮茧。 意者西陵之教。 其野蚕之谓乎。 彼家蚕或后人所自作。 而非出于西陵乎。 不然。 成汤解三面之网。 以开物之生路。 而黄帝尽置之镬汤无孑遗。 是成汤解网。 而黄帝一网打尽也。 或曰。 东坡云。 待茧出蛾。 而后取以为丝。 则无杀蛹之业。 不知出蛾之茧。 缕缕断续。 而不可以为丝也。 未必坡之有是言也。 吕文正公吕文正公既贵显入相。 上所赐予。 皆封识不用。 上知之。 问故。 公对曰。 臣有私恩未报。 盖公微时。 受恩于僧寺也。 今相传公少贫。 读书寺中。 候僧食时钟鸣即往赴。 僧厌之。 饭讫乃声钟。 公至大窘。 题壁云。 十度投斋九度空。 可耐阇黎饭后钟。 公及第。 僧以纱笼其诗。 公至寺续云。 二十年前尘土面。 而今始见碧纱笼。 据前说。 则僧何贤。 据后说。 则僧何不肖也。 倘诬枉贤者。 则成口业。 而世所传。 出野史戏场中。 恐不足信。 学道无幸屈世间求名者。 有学未成而名成。 是之谓幸。 以不当得而得也。 有学成而名不成。 是之谓屈。 以当得而不得也。 故云我辈登科。 刘蕡下第。 盖幸与屈之谓也。 学道则不然。 未有名挂山林。 身驰朝市。 悠悠扬扬。 一暴十寒。 而成道业者。 亦未有苦志力行。 殚精竭神。 不退不休。 以悟为则。 而道业无成者。 盖求名在人。 求道在己。 学道人惟宜决心精进而已。 毋怀侥幸之图。 勿以枉屈为虑。 著述宜在晚年道人著述。 非世间词章传记之比也。 上阐先佛之心法。 下开后学之悟门。 其关系非小。 而使学未精。 见未定。 脱有谬解。 不几于负先佛而误后学乎。 仲尼三绝韦编。 而十翼始成。 晦庵临终。 尚改定大学诚意之旨。 古人慎重。 往往若此。 况出世语论。 谈何容易。 青龙钞未遇龙潭。 将谓不刊之典。 而终归一炬。 妙喜初承印证。 若遽自满足。 焉得有后日事。 少年著述。 固宜徐徐云尔。 机缘石头之于六祖。 祖知彼机缘不在此。 指见青原而大悟。 丹霞之于马祖。 亦复以机缘不在此。 指见石头而大悟。 乃至临济之自黄檗而大愚。 惠明之自黄梅而曹溪。 皆然也。 又不独此。 佛不能度者。 度于目连。 亦机缘使之也。 故学人得遇真善知识。 直须起大信敬。 今世后世。 由之津梁。 不可漫焉空过而已。 般若(一)土之能朽物也。 水之能烂物也。 必有残质存焉。 俟沉埋浸渍之久而后消灭。 若火之烧物。 顷刻灰烬。 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 诸贪爱水逼之则涸。 诸烦恼薪触之则焚。 诸愚痴石临之则焦。 诸邪见稠林。 诸障碍蔀屋。 诸妄想情识种种杂物。 烈焰所灼。 无复遗余。 古谓太末虫处处能泊。 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 以喻众生心处处能缘。 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 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二)予病足。 行必肩舆。 一夕天始暝。 舆人醉而踬。 倾盖。 即有数男子攘臂攫予帽者。 意谓内人或有金宝严其首故也。 已而大惭。 疾走去。 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轮。 日轮才灭。 而盗贼奸宄出矣。 真照才疏。 而无明烦恼作矣。 先德谓暂时不在。 犹如死人。 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三)经言。 暑月贮水在器。 一宿即有虫生。 但极微细。 非凡目所能睹。 故滤水而后用。 若水在火上。 火不熄。 水不冷。 则虫不生。 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 观照炽而不休。 温养密而无间。 彼偷心杂惑将何从生。 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天台止观止观治病门中。 有六字气。 注心下视等语。 盖止观之道。 广无不该。 即治病之法亦于中摄。 大都与服药同意。 是以止观代药也。 止观之余绪。 非止观之正旨也。 后人不知此意。 而养生家引以为据。 遂有外饰禅名。 而内修道术者。 诘之。 则藉口于天台。 故辨之。 看忙世有家业已办者。 于岁尽之日。 安坐而观贫人之役役于衣食也。 名曰看忙。 世有科名已办者。 于大比之日。 安坐而观士人之役役于进取也。 亦名曰看忙。 独不曰。 世有惑破智成。 所作已办者。 安坐而观六道众生之役役于轮回生死也。 非所谓看忙乎。 吁。 举世在忙中。 谁为看忙者。 古人云。 老僧自有安闲法。 此安闲法可易言哉。 虽然。 世人以闲看忙。 有矜己心。 无怜彼心。 菩萨看忙。 起大慈悲心。 普觉群迷。 冀彼同得解脱。 则二心迥异。 所以为凡圣小大之别。 辩融予入京师。 与同行二十余辈。 诣辩融师参礼请益。 融教以无贪利。 无求名。 无攀援贵要之门。 唯一心办道。 既出。 数年少笑曰。 吾以为有异闻。 恶用是宽泛语为。 予谓不然。 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 渠纵呐言。 岂不能缀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 以遮门盖户。 而不尔者。 其所言是其所实践。 举自行以教人。 正真实禅和。 不可轻也。 禅讲律禅。 讲。 律。 古号三宗。 学者所居之寺。 所服之衣。 亦各区别。 如吾郡。 则净慈。 虎跑。 铁佛等。 禅寺也。 三天竺。 灵隐。 普福等。 讲寺也。 昭庆。 灵芝。 菩提。 六通等。 律寺也。 衣则禅者褐色。 讲者蓝色。 律者黑色。 予初出家。 犹见三色衣。 今则均成黑色矣。 诸禅律寺均作讲所矣。 嗟乎。 吾不知其所终矣。 古玩入吾手今人于一彝一罂。 一书一画。 其远在上古者。 出自名家者。 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 一旦得之。 则大喜过望。 忻然慰曰。 此某某所递互珍藏者。 今幸入吾手矣。 曾不思旷劫以来无酬价之至宝。 何时入吾手也。 况世玩在外。 求未必获。 至宝在我。 求则得之。 亦弗思而已矣。 悟道难为善易当此五浊末世。 兼以多生积习。 而欲断无明惑。 悟自本心。 则千万人中希得一二。 亦无足怪。 至于不为恶而为善。 此亦易事。 而甘为不善。 吾不知其何心。 又复身口意三。 欲令摄意不动。 而出入无时。 起灭无形。 定力之难成。 亦无足怪。 至于制身不为恶事。 制口不发恶言。 此亦易事。 而甘为身口之恶。 吾不知其何心。 重许可古人不轻许可。 必研真核实而后措之乎辞。 如赞圆觉疏者曰。 其四依之一乎。 或净土之亲闻乎。 何尽其义味如此也。 乃至赞远公者曰东方护法菩萨。 赞南泉赵州者曰古佛。 赞仰山者曰小释迦。 赞清凉者曰文殊后身。 千载而下。 无议之者。 何也。 真实语也。 非今人谄寿谀墓。 贺迁秩。 壮行色之套子话也。 夫著之简编。 勒之金石。 将俾信当时而传后世。 而虚誉浪褒。 齐佛齐祖。 噫。 慧日虽自难瞒。 蒙学未必无误矣。 放生池予作放生池。 疑者谓鱼局于池。 攒聚纡郁。 而无活泼之趣。 不若放之湖中。 或护持官河一段。 禁弗使渔。 亦不放之放也。 予谓此说亦佳。 但池之与湖与河。 较其利害。 亦略相当。 池虽隘。 网罟不入。 湖虽宽。 昼夜采捕。 陋巷贫而乐。 金谷富而忧。 故利害均也。 又官河之禁约有限。 而诸鱼之出入无恒。 有从外入限中。 有从中出限外者。 出限则危矣。 不若池居之永不出限也。 故利害均也。 又疑无活泼之趣。 则有一喻。 坐关僧住一室中。 循环经行。 随意百千里而不穷。 徜徉自得。 安在其不活泼也。 复有一喻。 今幸处平世。 城中之民。 以城门之启闭为碍。 一旦寇兵压境。 有城者安乎。 无城者安乎。 渔喻寇。 池喻城。 人以城为卫。 何局也。 鱼可知矣。 崔慎求子昔崔慎无子。 有僧教以盛饰内人。 入寺设斋。 伺欢喜迎纳者。 虔奉而厚供之。 冀托胎其家。 夫出家者。 将超三界。 成道度生。 而乃为此笼槛以钩致之。 致彼无心出世者犹可。 倘堕落一真实道人。 其害可胜言哉。 慎与僧俱得罪。 而僧为甚。 苦哉僧乎。 胡不以求子之正道语人乎。 无子不足忧世人以无子为忧。 而富贵者忧弥甚。 或曰。 不孝莫大于无后。 得无忧乎。 予曰。 然。 古人语意自明。 盖谓不娶而无子者。 非谓娶而无子者也。 娶而无子。 奚罪焉。 且帝王统驭亿兆。 非无力置姬妾也。 非无方士奇人进药石也。 而有终绝储嗣者。 命也。 故不足忧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 多行不义。 夺人之有。 绝人之后。 离人之骨肉。 凌虐他人子女为己之婢仆者。 种种阴险惨毒。 皆无子因也。 是则可忧也。 不作是因而无子者。 命也。 非我之咎。 故不足忧也。 后身(一)赞西方者。 记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 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 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 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 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 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 其次。 则乘禅师为韩氏子。 敬寺僧为岐王子。 又其次。 善旻为董司户女。 海印为朱防御女。 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 居权要。 造诸恶业。 此数公者。 向使精求净土。 则焉有此。 愚谓大愿大力。 如灵树生生为僧。 而云门三作国王。 遂失神通。 百世而下。 如云门者能几。 况灵树乎。 为常人。 为女人。 为恶人。 则展转下劣矣。 即为诸名臣。 亦非计之得也。 甚哉。 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二)或谓。 诸师后身之为名臣。 犹醒醐反而为酥也。 犹可也。 为常人则酪矣。 为女人则乳矣。 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 平生所修。 果不足凭仗乎。 则何贵于修乎。 是大有说。 凡修行人二力。 一曰福力。 坚持戒行。 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 二曰道力。 坚持正观。 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 纯乎道力如灵树者置弗论。 道力胜福力。 则处富贵而不迷。 福力胜道力。 则迷于富贵。 固未可保也。 于中贪欲重而为女人。 贪嗔俱重而为恶人。 则但修福力。 而道力转轻之故也。 为僧者。 究心于道力。 宜何如也。 虽然。 倘勤修道力。 而更助之以愿力。 得从于诸上善人之后。 岂惟恶人。 将名臣亦所不为矣。 甚哉。 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三)韩擒虎云。 生为上柱国。 死作阎罗王。 荣之也。 不知阎王虽受王乐。 而亦二时受苦。 盖罪福相兼者居之。 非美事也。 古有一僧。 见鬼使至。 问之。 则曰迎取作阎王。 僧惧。 乃励精正念。 使遂不至。 昔人谓行僧不明心地。 多作水陆灵祇。 虽未必尽然。 容有是理。 下生犹胜天宫。 天且弗为。 况鬼神乎。 甚哉。 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王介甫介甫拟寒山诗有云。 我曾为牛马。 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 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 只合常如此。 区区转易间。 莫认物为己。 介甫此言。 信是有见。 然胡不云。 我曾闻谀言。 入耳则欢喜。 又曾闻谠言。 喜灭而嗔起。 我若真是我。 只合常如此。 区区转易间。 莫认物为己。 而乃悦谀恶谠。 依然认物为己耶。 故知大聪明人。 说禅非难。 而得禅难也。 喜怒哀乐未发(一)予初入道。 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 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 既而参诸楞严。 则云。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夫见闻泯。 觉知绝。 似喜怒哀乐未发。 而曰法尘分别者。 何也。 意。 根也。 法。 尘也。 根与尘对。 顺境感而喜与乐发。 逆境感而怒与哀发。 是意根分别法尘也。 未发则尘未交于外。 根未起于内。 寂然悄然。 应是本体。 不知向缘动境。 今缘静境。 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 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 皆影事也。 非真实也。 谓之幽闲。 特幽胜显。 闲胜闹耳。 空劫以前自己。 尚隔远在。 此处更当谛审精察。 研之又研。 穷之又穷。 不可草草。 喜怒哀乐未发(二)慈湖杨氏谓灼见子思孟子病同原。 然慈湖自叙静中所证。 空洞寂寥。 广远无际。 则正子思所谓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也。 子思此语。 以深经微细穷究。 故云犹未是空劫以前自己。 若在儒宗。 可谓妙得孔氏之心法。 其言至精至当。 何所错谬。 而慈湖病之。 慈湖既宗孔氏。 主张道学。 而乃病子思。 则夫子亦不足法矣。 将谁宗乎。 倘慈湖于佛理妙悟。 则宜直言极论儒佛同异。 亦不应混作此语。 似乎进退无据。 中峰示众天目中峰和尚示众云。 汝若无大力量。 不若半间草屋栖身。 鹑衣丐食。 亦免犯人苗稼。 至论也。 今出家者。 多作有为功德。 奔走一生。 于自己脚跟下生死大事置之罔闻。 不亦谬乎。 或曰。 个个都是你。 则像毁殿塌。 僧将露居而枵腹矣。 曰。 非然也。 汝力量大。 任为之。 古人此语。 教我等无力量者急先务也。 一者大事未明。 如丧考妣。 则不暇为。 二者见理未彻。 因果差错。 所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 天堂未就。 地狱先成。 则不敢为。 中峰又云。 一心为本。 万行可以次之也。 至论也。 牛头之于衔花岩。 马祖之于传法院。 遐哉高风。 不可再见矣。 噫。 醮事谢将杀生道流作醮事竟。 必谢将。 大者杀羊豕。 小者买见有三牲。 其说曰。 酬将之护坛场也。 不尔。 且得罪。 嗟乎。 昨日设个斋。 今朝宰六畜。 一度造天堂。 百度造地狱。 其是之谓乎。 夫将。 其他吾不能知。 只如云长公之大义天植。 王元帅之赤心忠良。 彼岂以牲牢之谢介诸怀耶。 相沿今古。 道流中无一高行者止之。 真可悲悼。 如恐得罪于将。 则近日一江湖无赖。 以祈雨锁械将身。 而将不加祸。 盖不与小人较也。 而区区为口腹故。 反加祸于修功德之斋家也。 有是理乎。 敢以告夫明理之士君子。 斋月戒杀唐制。 正五九月官不莅任。 以莅任必多宴飨。 宴飨必多宰牲。 不莅任者。 戒杀也。 世人讹传。 以此三月为恶月。 而忌诸吉事。 盖迷其所自耳。 今时亦戒正五九月。 及十斋日。 不得行刑。 爱物仁民。 圣王好生之心一也。 独惜夫祈晴祷雨。 官必禁屠。 是明知杀生之为不善矣。 胡不斋月斋日遵古戒杀。 而必待难生然后禁。 呜呼。 难生而始禁。 难未平而禁已解。 可胜叹哉。 戒杀延寿华亭赵某。 诣清浦探亲。 舟行次。 见一人立舟上。 谛视则亡仆也。 惊问之。 答云。 见役冥司。 今将追取三人耳。 问三人为谁。 则曰。 一湖广人。 一即所探亲也。 其第三人不答。 又问。 得非赵某否。 曰。 然。 赵大骇。 至所探亲。 则已闻室中哭声矣。 益骇甚。 趣棹还舍。 仆曰。 君且无怖。 及夜吾不至。 则免矣。 赵问何故。 曰。 于路见有为君解者。 以君合门戒杀也。 后夜果不至。 赵竟无恙。 今尚在。 已十年矣。 万历丙午七月记此。 宋元悟道居士自宋迄元。 居士有悟入者。 不一而足。 宋居士刘兴朝。 其悟道集自叙悟处甚详。 盖真有得者。 元放牛居士。 于无门老人不是不是处悟入。 所作是非关。 横说竖说。 非具大知见者不能道。 此二老踪迹不甚显。 兴朝犹载传灯。 放牛罕有知者。 吾故表而出之。 无义味语宗门答话。 有所谓无义味语者。 不可以道理会。 不可以思惟通故也。 后人以思惟心强说道理。 则愈说而愈远。 岂惟谬说。 直饶说得极是。 亦只是鹦鹉学人语而已。 圆悟老人曰。 汝但情识意解。 一切妄想都尽。 自然于这里会去。 此先德已验之方。 断非虚语。 吾辈所当深信而力行者也。 信施难消邓豁渠自讼云。 为僧者干自己事。 带累十方施主。 委实难消。 诚哉言乎。 夫僧人为自己生死。 犹士人为自己科名也。 为科名故。 累诸邻里亲戚供给所需。 成名则足以报之。 名不成则所负多矣。 不解此义而唯嫌信施不广。 岂不大错。 知道不能造五台居士谓予曰。 吾知有此道而不克尽力。 终其身不乐。 今士人不知有此道者。 得一第。 快心五欲以为乐。 吾既知之。 不敢纵欲。 而复以王事家事驱驰荏苒。 今老矣。 失人世之乐。 又未得出世之乐。 故郁然终身。 此居士实语也。 而自昧者多。 自觉者少。 谁道及此者。 居士诚贤乎哉。 今出家儿。 无王事家事。 乃亦一生空过。 静焉思之。 五内惊栗。 远官字先君子虽不仕。 博学而笃行。 多格言。 尝谓不孝曰。 带一官字者。 慎勿为之。 因问何谓带一官字。 先君子曰。 领官钱。 织官段。 中官盐。 作官保。 乃至入官府为吏书。 交结官人。 嘱托公事之类。 皆是也。 予再拜服膺。 后观亲识中。 坐此而败者十七八。 由是推而广之。 即为官亦所不愿。 出家后。 又推而广之。 不敢妄干有官大人。 并诫徒众。 不得乞缘出入于官家。 不得倚官势与人构讼。 安贫守分。 幸免于大愆。 虽遵持佛敕。 亦素闻于庭训也。 口泽未忘。 曷胜于邑。 念佛镜道镜。 善道二师作念佛镜。 以念佛与种种法门对举。 皆断之曰。 欲比念佛功德。 百千万亿分不能及一。 可谓笃信明辨。 大有功于净土矣。 独其对禅宗一章。 谓观心者。 观无生者。 亦比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分不能及一。 学人疑焉。 予以为正四料简所谓有禅无净土者是也。 但执观心。 不信有极乐净土。 但执无生。 不信有净土往生。 则未达即心即土。 不知生即无生。 偏空之见。 非圆顿之禅也。 反不如理性虽未大明而念佛已成三昧者。 何足怪乎。 若夫观心而妙悟自心。 观无生而得无生忍。 此正与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 又谁轩轾之有。 参究念佛国朝洪永间。 有空谷。 天奇。 毒峰三大老。 其论念佛。 天。 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 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 此二各随机宜。 皆是也。 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 不曰参究为非也。 予于疏钞已略陈之。 而犹有疑者。 谓参究主于见性。 单持乃切往生。 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 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 曾无参究之说。 此论亦甚有理。 依而行之。 决定往生。 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 盖念佛人见性。 正上品上生事。 而反忧其不生耶。 故疏钞两存而待择。 请无疑焉。 若夫以谁字逼气下行。 而谓是追究念佛者。 此邪谬误人。 获罪无量。 急参急悟牛居士。 古杭人余氏子。 参无门老人。 得悟于宋淳祐中。 其言曰。 大聪明人。 才闻此事。 便以心意识领解。 所以认影为真。 到腊月三十日眼光欲落时。 向阎老子道。 待我澄心摄念却与你去。 断不可也。 须是急参急悟。 放牛此语。 可谓吃紧为人。 若真实彻悟者。 他平日踏得牢牢固固。 稳稳当当。 不动干戈。 可以八面受敌。 无常到来。 安闲自如。 不慌不忙。 不怖不乱。 何更待澄心摄念。 勉强支吾耶。 所谓急参急悟。 吾辈当力图之。 解禅偈温公作解禅偈。 真学佛不明理者之龟镜也。 但其以言行可法为不坏身。 仁义不亏为光明藏。 特一时救病语。 非核实不易之论。 夫谨言行。 修仁义。 在世间诚可贵重。 然岂便是金刚不坏之身。 神通大光明藏。 何言之易也。 又以君子坦荡荡为天堂。 小人长戚戚为地狱。 理则良然。 而亦有执理失事之病。 岂得谓愚痴即牛羊。 凶暴即虎豹。 此外更无真实披毛戴角之牛羊。 利牙锯爪之虎豹乎。 吾恐世人见温公辞致警妙。 必大悦而深信。 其流之弊。 拨无因果。 乃至世善自足。 不复知有向上事。 则此偈本以觉人。 反以误人。 不可不阐。 范景仁景仁自谓。 吾二十年曾不起一思虑。 景仁之为贤者信矣。 然二十年之久不生一念。 或未易及此。 颜子尚仅三月不违。 则三月外容有念生。 赵州尚假四十年方成一片。 则未成一片时容有念生。 如景仁者。 得无粗念虽无。 微细思虑潜滋暗发而不自觉欤。 吾非轻视景仁。 盖恐得少为足。 而预以自警也。 习俗先辈云。 习俗移人。 贤智者不免。 今一衣一帽。 一器一物。 一字一语。 种种所作所为。 凡唱自一人。 群起而随之。 谓之时尚。 或尚坐关。 群起而坐关。 或尚礼忏。 群起而礼忏。 群起而背经。 群起而持准提。 群起而读等韵。 群起而去注疏。 专白文。 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 群起而学书。 学诗。 学士大夫尺牍语。 靡然成风。 不约而合。 独于刻心励志。 真实参禅念佛者。 则有唱而无随。 谓之何哉。 厌喧求静有习静者。 独居一室。 稍有人声。 便以为碍。 夫人声可禁也。 鸦鹊噪于庭。 则如之何。 鸦鹊可驱也。 虎豹啸于林。 则如之何。 虎豹犹可使猎人捕之也。 风响水流。 雷轰雨骤。 则如之何。 故曰。 愚人除境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境。 欲除境。 而境卒不可除。 则道终不可学矣。 或曰。 世尊不知五百车声。 盖禅定中事。 非凡夫所能。 然则高凤读书。 不知骤雨漂麦。 当是时凤所入何定。 不咎志之不坚。 而嫌境之不寂。 亦谬矣哉。 除日古人以除日当死日。 盖一岁尽处。 犹一生尽处。 故黄檗垂示云。 预先若打不彻。 腊月三十日到来。 管取你热乱。 然则正月初一便理会除日事不为早。 初生堕地时便理会死日事不为早。 那堪荏荏苒苒。 悠悠扬扬。 不觉少而壮。 壮而老。 老而死。 况更有不及壮且老者。 岂不重可哀哉。 今晚岁除。 应当惕然自誓自要。 不可明年依旧蹉跎去也。 虽然。 此打彻二字。 不可容易看过。 不是通几本经论当得彻也。 不是坐几炷香不动不摇当得彻也。 不是解几则古德问答机缘。 作几句颂古拈古当得彻也。 不是酬对几句口头三昧滑溜当得彻也。 古人谓于此事洞然如桶底骤脱。 爽然如大梦得醒。 更无纤毫疑处。 然后可耳。 嗟乎。 敢不努力。 净土难信之法(一)净土者。 以为愚夫愚妇所行道。 天如斥之。 谓非鄙愚夫愚妇。 是鄙马鸣。 龙树。 文殊。 普贤也。 故予作弥陀经疏钞。 乃发其甚深旨趣。 则又以为解此经不宜太深。 是毕竟愚夫愚妇所行道也。 佛谓此经难信之法。 不其然乎。 净土难信之法(二)或谓不宜太深者。 此经本浅。 凿之使深。 故不可。 噫。 法华以治世语言皆即实相。 而此经横截生死。 直登不退。 宁不及治世语言乎。 或又谓此经属方等。 疏以为圆。 则不可。 噫。 观经亦方等摄也。 智者圆之。 圆觉亦方等摄也。 圭峰圆之。 弥陀经予特以为分圆。 何不可之有。 佛言难信之法。 不其然乎。 净土难信之法(三)华严第十。 主药神得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 清凉疏谓。 趣称一佛。 三昧易成。 敬一心浓。 余尽然矣。 况心凝觉路。 暗蹈大方者哉。 前数语弘赞专念。 后二句入理深谈。 谁谓净土浅也。 行愿品广陈不可说世界海。 不可说佛菩萨功德。 临终乃不求生华藏而求生极乐。 谁谓净土浅也。 圣贤垂训如是。 而人自浅之。 佛言难信之法。 不其然乎。 念佛不碍参禅古谓参禅不碍念佛。 念佛不碍参禅。 又云不许互相兼带。 然亦有禅兼净土者。 如圆照本。 真歇了。 永明寿。 黄龙新。 慈受深等诸师。 皆禅门大宗匠。 而留心净土。 不碍其禅。 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 而不妨发愿。 愿命终时往生极乐。 所以者何。 参禅虽得个悟处。 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 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 则尽此报身。 必有生处。 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 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 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 实有益于参禅也。 医戒杀生陶隐君取生物为药。 遂淹滞其上升。 夫杀生以滋口腹。 诚为不可。 损物命而全人命。 宜若无罪焉。 不知贵人贱畜。 常情则然。 而非诸佛菩萨平等之心也。 杀一命。 活一命。 仁者不为。 而况死生分定。 未必其能活乎。 则徒增冤报耳。 抱病者熟思之。 业医者熟思之。 勘验参学人有悟。 必经明眼宗师勘验过始得。 如一僧常于神庙纸炉中宿。 有师潜入纸炉。 俟其来宿。 拦胸把住。 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僧云神前酒台盘。 又一僧。 人言其得悟。 玄沙故与偕行。 至水边。 忽推之落水。 急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僧云伸脚在缩脚里。 云云。 此二僧者。 非胸中七穿八洞。 千了百当。 随呼随应如空谷发声。 随来随现如明镜对物。 何能于仓卒忙遽做手脚不迭时。 出言吐语如是的当。 如是自在。 彼闲时以意识抟量卜度。 酬机作颂。 非不粲然可观。 争奈迅雷不及掩耳处一场么罗。 可不慎欤。 百法寺道者嘉靖间。 有道者某。 寓吴山百法寺。 不乞化。 弟子一人。 卖药以赡。 日三食。 每粥二盂。 菜数茎。 寄煮粥锅。 终日坐一室。 嘿如也。 有作念佛会者造之。 拟发问。 辄摇手云。 第静坐。 毋开言。 既不得言。 遂逡巡而退。 以饼饵蔬果进。 拒不纳。 曰。 幸自有饘粥疗饥。 没来由著此等向腹中转一过。 何为哉。 当时虽未核其所修何道。 而精专脱逸。 不染世缘。 今时似此者极少。 诚予所不及。 因识之。 出世间大孝人子于父母。 服劳奉养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显之。 大孝也。 劝以念佛法门。 俾得生净土。 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 甫闻佛法。 而风木之悲已至。 痛极终天。 虽欲追之。 末由也已。 奉告诸人。 父母在堂。 早劝念佛。 父母亡日。 课佛三年。 其不能者。 或一周岁。 或七七日。 皆可也。 孝子欲报劬劳之恩。 不可不知此。 即心即佛马祖谓即心即佛。 大梅领旨。 遂安然住山。 后复闻非心非佛之说。 乃云。 任伊非心非佛。 我只是即心即佛。 祖印之曰。 梅子熟也。 世人赏叹梅之妙悟矣。 而有二意。 不可不辩。 直契本原。 一信永信。 更不为繁名异相之所转移者。 是梅子熟也。 如其主先入之言。 死在句下。 担麻而弃金者。 其为熟。 是熟烂之熟。 非成熟之熟也。 五千退席。 昔人谓之焦芽败种者是也。 世智辩聪有失世人重聪明。 夸博洽。 竞辞采。 然不足恃者。 以其有失也。 彼学穷百家。 文盖一世。 有来生不识一字者。 其甚如淳禅师以才藻著名。 一跌而起。 顿成痴呆。 则不待来生。 又甚。 化为异类。 则所谓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其可恃安在。 惟般若真智。 蕴之八识田中。 亘古今颠扑不破。 纵在迷途。 有触还悟。 世俗中人不知此意。 无足为怪。 出家儿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阁。 而殚力于外学。 可胜叹哉。 好奇聪明人多好奇。 好奇者多受惑。 盖好奇之名既彰。 则所谓梅上燕齐迂怪之士。 竞以其术进。 驾神托仙。 可喜可愕。 遂深入而酷信之。 至于白首无成。 临终不验。 始怅然悔恨。 亦晚矣。 虽然。 犹愈于没世而终不返者也。 今日之悔恨。 当来之不受惑可知也。 无常信谚有警世语。 谓一老人死见阎王。 咎王不早与通信。 王言。 吾信数矣。 汝目渐昏。 一信也。 汝耳渐聋。 二信也。 汝齿渐损。 三信也。 汝百体日益衰。 信不知其几也。 然此特为老人言耳。 今更续之。 一少年亦咎王云。 吾目明。 耳聪。 齿利。 百体强健。 王胡不以信及我。 王言。 亦有信及君。 君自不察耳。 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乎。 西邻有三二十而亡者乎。 更有不及十岁。 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 非信乎。 良马见鞭影而行。 必俟锥入于肤者。 驽胎也。 何嗟及矣。 参禅非人世中事先德有言。 参禅不是人世中说得的事。 或疑裴丞相谓六道之中。 可以整心虑。 趋菩提者。 唯人道为能耳。 果如前言。 禅将无地可参矣。 曰。 裴论良是。 今此言。 为吃得肉已饱。 来寻僧说禅者发也。 又为僧之口般若。 身阿兰。 而心朝市者发也。 且安居五欲之场。 坐证一乘之果。 人世中有此大便宜事。 谁不为之。 得非所谓世间那有扬州鹤乎。 愿毋以此言自诿。 参禅定是人世中说得的事。 特患无志耳。 有志者事竟成。 出家(一)先德有言。 出家者。 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夫将以武功定祸乱。 相以文学兴太平。 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 而曰出家非其所能。 然则出家岂细故哉。 今剃发染衣。 便谓出家。 噫。 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 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 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犹未也。 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 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古尊宿歌云。 最胜儿。 出家好。 出家两字人知少。 最胜儿者。 大丈夫也。 大丈夫不易得。 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出家(二)人初出家。 虽志有大小。 莫不具一段好心。 久之。 又为因缘名利所染。 遂复营宫室。 饰衣服。 置田产。 畜徒众。 多积金帛。 勤作家缘。 与俗无异。 经称一人出家。 波旬怖惧。 今若此。 波旬可以酌酒相庆矣。 好心出家者。 快须著眼看破。 曾见深山中苦行僧。 一出山来。 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 遂埋没一生。 况其大者乎。 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 再割尘劳之网。 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 出前之家易。 出后之家难。 予为此晓夜惶悚。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或问。 某甲向修净土。 有禅者曰。 但悟自佛即已。 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 此意何如。 予谓此实最上开示。 但执之亦能有误。 请以喻明。 假使有人。 颖悟同于颜子。 而百里千里之外。 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间。 七十子三千贤相与周旋焉。 汝闻其名。 往而见之。 未必不更有长处。 而自恃颖悟。 拒不觐谒。 可乎。 虽然。 得悟不愿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 天如有言。 汝但未悟。 若悟。 则汝净土之生。 万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参禅僧有恒言曰。 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不疑不悟。 疑之为言参也。 然参禅二字起于何时。 或曰。 经未之有也。 予曰有之。 楞严云。 当在此中。 精研妙明。 又曰。 内外研究。 又曰。 研究深远。 又曰。 研究精极。 非参乎。 自后尊宿教人看公案。 起疑情。 皆从此生也。 而言之最为详明者。 莫如鹅湖大义禅师。 其言曰。 若人静坐不用功。 何年及第悟心空。 曰。 直须提起吹毛剑。 要剖西来第一义。 曰。 若还默默恣如愚。 知君未解做工夫。 曰。 剔起眼睛竖起眉。 反覆看渠渠是谁。 如是言之。 不一而足。 参禅人当书诸绅。 虽然。 若向语句中推测穿凿。 情识上卜度抟量。 则又错会所谓用功。 所谓剖。 所谓反覆看之意矣。 则与静坐默默者。 事不同而其病同矣。 不可不辩。 印宗法师六祖既受黄梅心印。 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 后至印宗法师讲席。 出风幡语。 印宗闻而延入。 即为剃染。 礼请升座说法。 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 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 其自言。 某甲讲经。 犹如瓦砾。 仁者论义。 犹如真金。 夫印宗久谈经论。 已居然先辈大法师矣。 而使我慢之情未忘。 胜负之心向在。 安能尊贤重道。 舍己从人。 一至于是乎。 六祖固古佛之流亚。 而印宗亦六祖之俦类也。 圣贤聚会。 岂偶然而已哉。 亲师古人心地未通。 不远千里求师问道。 既得真师。 于是拗折拄杖。 高挂钵囊。 久久亲近。 太上。 则阿难一生侍佛。 嗣后历代诸贤。 其久参知识者。 未易悉举。 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 一则杨歧。 辅佐终世。 一则清素。 执侍一十三年。 是以晨咨暮炙。 浃耳洽心。 终得其道以成大器。 而予出家时晚。 又色力羸弱。 气不助志。 先师为度出家。 便相别去。 方外行脚。 所到之处。 或阻机会。 或罹病缘。 皆乍住而已。 遂至今日。 白首无知。 抱愚守拙。 嗟乎。 予不能于杏坛泗水。 济济多士中作将命童子。 而乃于三家村里充教读师。 可胜叹哉。 华严大藏一经或问。 经无与华严等者。 何谓也。 曰。 昔玄奘法师译般若六百卷成。 以进御。 帝云。 般若如是浩瀚。 何不居华严之先。 法师谓。 华严具无量门。 般若虽多。 乃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也。 有僧作数格供经。 华严供于最上。 一日取诵讫。 纳之中格。 明晨经忽在上。 僧大惊异。 盖经之威神所致。 亦持经者之精诚所感也。 且三藏圣教。 独华严如天王。 专制宇内。 诸侯公卿大夫百执事。 以至兆民。 皆其所统驭也。 夫孰与之等也。 袁母袁居士母张氏。 自幼归依普门大士甚严。 其嫁也。 奉大士像以俱。 孕居士腹中十月。 无一日怠缓礼敬。 故居士在孩提。 即知归向三宝。 盖所谓胎教也。 夫内人之能倾心事佛者。 世亦恒有。 至于将作新妇。 不汲汲以服饰为光华。 而供大士于奁具。 可谓迥出凡情。 耳目所未闻见。 昔苏子瞻绘像南行。 葛大夫设像公署。 不避嫌刺。 识者高之。 今袁母者。 岂不卓然大丈夫哉。 儒佛配合儒佛二教圣人。 其设化各有所主。 固不必歧而二之。 亦不必强而合之。 何也。 儒主治世。 佛主出世。 治世。 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足矣。 而过于高深。 则纲常伦理不成安立。 出世。 则自应穷高极深。 方成解脱。 而于家国天下不无稍疏。 盖理势自然。 无足怪者。 若定谓儒即是佛。 则六经论孟诸典。 璨然备具。 何俟释迦降诞。 达磨西来。 定谓佛即是儒。 则何不以楞严法华理天下。 而必假羲农尧舜创制于其上。 孔孟诸贤明道于其下。 故二之合之。 其病均也。 虽然。 圆机之士。 二之亦得。 合之亦得。 两无病焉。 又不可不知也。 立禅立禅出自般舟三昧。 盖精进之极。 恐坐则易昏。 非以立为道也。 而不达此意者。 遂有用铁带束腰以助僵直。 亦可笑矣。 近更有砌砖作垣。 紧围其身。 植立于中。 如剑在匣。 而复假此以为募化之资。 愚人无识。 敬而事之。 于是渐有效其所为者。 奉劝高明。 遇如是人。 即应开导。 劝之出垣。 毋令末法现此魔异。 以增僧门之丑。 论疏如来说经。 而菩萨造论。 后贤制疏。 皆所以通经义。 而开示众生使得悟入。 厥功大矣。 或乃谓佛所说经。 本自明显。 不烦注释。 以诸注释反成晦滞。 于是一概拨置。 无论优劣。 无论凡圣。 尽以为不足观。 此其说似是而非。 何者。 不信传而信经。 是亦知本。 但草忽卤莽。 以深经作浅解。 则其失非细。 是盖有心病二焉。 一者懒病。 二者狂病。 懒则惮于博究。 疲于精思。 惟图省便。 不劳心力故。 狂则上轻古德。 下藐今人。 惟恣胸臆。 自用自专故。 新学无智。 靡然乐从。 予实悯之。 为此苦口。 净土不可言无有谓唯心净土。 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 此唯心之说。 原出经语。 真实非谬。 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 夫即心即境。 终无心外之境。 即境即心。 亦无境外之心。 既境全是心。 何须定执心而斥境。 拨境言心。 未为达心者矣。 或又曰。 临终所见净土。 皆是自心。 故无净土。 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 其临终圣众来迎。 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 惟彼一人独见。 可云自心。 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 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者。 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 夫天乐不向他方。 而西向以去。 彼人已故。 此香犹在。 是得谓无净土乎。 圆照本禅师。 人见其标名莲品。 岂得他人之心。 作圆照之心乎。 又试问汝。 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 曰。 心也。 其人堕地狱乎。 曰。 堕也。 夫既堕地狱。 则地狱之有明矣。 净土独无乎。 心现地狱者。 堕实有之地狱。 心现净土者。 不生实有之净土乎。 宁说有如须弥。 莫说无如芥子。 戒之戒之。 随处净土有谓吾非不信净土。 亦非薄净土而不往。 但吾所往与人异。 东方有佛吾东往。 西方有佛吾西往。 四维上下。 天堂地狱。 但有佛处。 吾则随往。 非如天台永明诸求净土者。 必专往西方之极乐世界也。 此说语甚高。 旨甚深。 义甚玄。 然不可以训。 经云。 譬如弱羽。 止可缠枝。 则知翮翼既成。 身强气茂。 方可翱翔霄汉。 横飞八方耳。 非初发菩提心者所能也。 世尊示韦提希十六观法。 必先之落日悬鼓以定志西方。 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 岂不知随方皆有佛国耶。 大解脱人。 任意所之。 如其不然。 恪遵佛敕。 阴阳有谓。 万法始于阴阳。 不宜阴阳前更立太极。 故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天阳而地阴也。 夫妇为生人之本。 夫阳而妇阴也。 夫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孔子语也。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亦孔子语也。 取其一。 弃其一。 何为哉。 濂溪曰。 无极而太极。 尚置无极于太极之上。 况阴阳乎。 圭峰原人即无极犹未足穷其原。 而起信真如生灭以前名为一心。 前说可谓甚浅。 出胎隔阴之迷古云。 声闻尚昧出胎。 菩萨犹昏隔阴。 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 菩萨双修定慧。 何由昏昧均未能免。 及考之自己。 稽之他人。 昨宵之事。 平日忽尔茫然。 况隔阴乎。 乍迁一房。 夜起不知南北。 况出胎乎。 彼诸贤圣之昏昧。 盖暂昏而即明。 俄昧而旋觉者也。 而我等凡夫。 则终于昏昧而不自知也。 舍身受身。 利害有如此者。 为今之计。 直须坚凝正心。 毋使刹那失照。 而复恳苦虔诚。 求生净土。 生净土。 则昏昧不足虑矣。 既放其心。 复拨净土。 危乎哉。 刘道原不信佛法司马温公谓刘道原最不信浮屠法。 其言曰。 人生如在逆旅。 旅中所用之物。 去则尽弃之矣。 焉有赉之随去者乎。 可谓见之明而决之勇矣。 盖人死则神灭之论也。 夫旅中主人之物。 诚弃矣。 自己囊橐。 亦并弃而不随乎。 所谓唯有业随身是也。 温公之有取于道原者。 何也。 刘元城谓。 老先生于此事极通晓。 元城之有取于温公者。 又何也。 传佛心印天台下尊宿。 谓传佛心印惟属天台。 而达磨一宗置之弗取。 圭峰谓荷泽嗣曹溪。 传佛心印惟属荷泽。 而南岳。 青原二宗置之弗取。 于是明教嵩禅师作传法正宗。 自迦叶至曹溪。 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以逮于南岳。 青原。 而天台。 圭峰两家之说双泯。 今犹有为天台者。 而绝无为圭峰者。 则天台下尚绳绳。 而圭峰下寥寥也。 为天台者曰。 师子遇害而传遂绝。 然至人遇害。 如游园观。 宁有法随身灭之理乎。 传法正宗。 诚哉宗正而万世为楷矣。 传灯自拈花悟旨。 以至舂米传衣。 西域此方。 灯灯续照。 而黄梅之记曹溪曰。 向后佛法由汝大行。 乃南岳青原灿为五宗。 大盛于唐。 继美于宋。 逮元尚多其人。 而今则残辉欲烬矣。 所以然者。 无其种故也。 祖师云。 汝学心地法门。 如下种子。 我说法要。 譬彼天泽。 然则既无其种。 天泽何施。 今剃发染衣者虽遍满域中。 然皆外骛有为缘事。 其近里者。 又不过守律饬躬。 诵经礼忏而已。 其谁发无上菩提之心。 单提此事。 孜孜密密。 扣己而参。 不舍寸阴。 而必求正悟者哉。 乃欲望空田之获粟。 责露柱以生花。 无是理也。 金丹或问。 玄宗有云。 金丹之法。 与二乘坐禅颇同。 此语然欤。 予曰。 此紫阳语也。 不曰异而曰同。 不直曰同而曰颇同。 言之不苟发者也。 虽然。 禅者不可因是而生异见也。 学大乘以二乘为禁。 故梵网呵二乘曰邪曰恶。 况同而未同者乎。 或问。 丹可得闻乎。 乃为之喻曰。 炼铅汞而成丹。 譬之修定慧而成道也。 神凝气结。 乃成大丹。 止极观圆。 不真何待。 其究虽殊。 而喻可以互显也。 玄宗尚以身之精气神为外药。 而教人求内药之元精元气元神。 彼从事于五金八石寻草烧茆者亦惑矣。 禅宗尚以十地见性为如隔罗縠。 而必曰永断无明方名妙觉。 彼止于化城。 住于百尺竿头者。 犹远之远也。 奈何圆顶方袍。 号为释子。 不思绍隆佛种。 而耽耽焉颂道德。 讲南华。 不亦颠倒乎哉。 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汉明帝夜梦金人。 遗使天竺。 得佛经四十二章。 此圣教东流入震旦之始也。 今以其言近。 僧不诵持。 法师不升座为人讲演。 夫此经言不专近。 有远者。 有言近而旨远者。 人自不察也。 又遗教经。 乃如来入灭最后之要语。 喻人世所谓遗嘱也。 子孙昧宗祖创始之来源。 是忘本也。 子孙背父母临没之遗嘱。 是不孝也。 为僧者胡弗思也。 愚按二经实末法救病之良药。 不可忽。 不可忽。 大悟小悟相传大慧杲老。 大悟一十八遍。 小悟不计其数。 愚按学道人时有觉触。 谓之有省。 乍而省。 未大彻也。 则名小悟。 容或多遍。 至于大悟。 则世尊夜见明星而廓然大悟。 是一悟尽悟。 不俟二三矣。 即如诸祖。 有直至如今更不疑者。 有从此安邦定国天下太平者。 有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者。 虽未至佛。 亦皆大悟也。 而必重重累累如是。 则向之不疑者当更起疑矣。 向之太平者当更变乱矣。 向之无多子者当更欠少矣。 云何得称大悟。 若夫无明虽断。 犹欲断最后穷微至细之无明。 公案虽透。 犹欲透最后极则淆讹之公案。 则几番大悟者容有之。 但不应多之至于一十八遍也。 悯下周氏纪言载唐一庵先生与众友夜话。 将入寝。 问。 此时还有事当料理否。 众曰。 无。 一庵谓。 今天盛寒。 吾辈饮酒乐甚。 诸从人尚未有寝所。 众谢不及。 所以然者。 以此时惟欠伸思睡而已。 而一庵独体悉于众情之所弗察。 真仁人之言。 佛菩萨之慈悲也。 因思出家儿今日在僧堂中。 百事不干怀。 十指不点水。 其入寝。 亦念诸行人有未遑安处者乎。 亦念诸行人之劳役不宁者。 何所为而然乎。 则以众僧之办道也。 古人有言。 道业不成争消得。 可不为寒心哉。 菩萨人见如来弹斥偏小。 赞叹大乘。 知菩萨道所当行矣。 然不审其实。 而徒假其名。 为害滋甚。 是故未能自度先能度人者。 菩萨也。 因是而己事不明。 好为人师。 则非矣。 六度齐修。 万行兼备者。 菩萨也。 因是而专务有为。 全抛心地。 则非矣。 无恶名怖。 乃至无大众威德怖。 坦然自在者。 菩萨也。 因是而闻过不悛。 轻世傲物。 则非矣。 即杀为慈。 即盗为施。 乃至即妄言成实语。 种种权宜方便。 不可以常情局者。 菩萨也。 因是而毒害劫夺欺诳。 甚而破灭律仪。 拨无因果。 如古谓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则非矣。 此则徇名失实。 不善学柳下惠。 而学步于邯郸者也。 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 慎之慎之。 愿力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 祝云。 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 愿子孙世世食禄。 护持佛法。 后吕氏所出。 若公著。 若好问。 若用中。 皆贵显而奉佛。 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 而竟酬所期。 至累世不绝。 况求生净土。 为出世间之大愿乎。 文正之愿。 取必于子孙者。 得否未可知。 况求生净土。 取必于自己者乎。 故知净土不成。 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昔有贵室。 供养一僧。 问僧云。 师百年后。 肯来某家否。 僧一笑。 遂为其子。 近世总戎范君。 亦其父所供僧也。 二事正类。 夫一时之笑诺。 即孕质于豪门。 岂得积久之精诚。 不托胎于莲品。 因果必然。 无容拟议矣。 不起念(一)李文靖公庭前药栏坏。 如不闻见。 左右请葺之。 公曰。 安可以此事动吾一念乎。 仰山住院。 土地神欲一参觐而久不可得。 一日师偶入香积。 行人有翻坏食器者。 师不觉起念云。 信施可惜。 土地神遂得展礼。 则师于平日。 盖一念不起者矣。 故曰。 一念未起。 鬼神莫知。 又曰。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 而我辈从朝至暮。 浮思乱想。 层见叠兴。 不知其几千万亿。 欲超生死。 证涅槃。 其可得哉。 不起念(二)昔有道者。 结庵于溪侧。 夜闻窗外云。 明日有戴铁帽子者当替代我。 道者知鬼也。 明日将暮。 大雨。 溪水骤涨。 一男子顶釜。 冒雨欲渡。 道者急止之。 至夜。 窗外复云。 三年俟候得一人。 又为这先生所救。 必有以报之。 道者端坐室中。 鬼绕室周遍觅之不得。 怅怏而去。 良由一念不起故也。 盖人之所觅者形。 而鬼神之所觅者心也。 心空而形与之俱空矣。 孰曰黄冠无人哉。 吾辈当取以自勖。 九品往生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 曰。 譬如吾辈。 当以科名入仕。 奈何作岁贡授官耶。 一士人云。 此喻大谬。 莲台自分九品。 公何不取其最上。 而甘作下品乎。 今进士科三百。 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 公何不取彼魁元。 而甘作榜尾乎。 上品上生。 即莲科之榜首也。 故颂之者曰。 三心圆发。 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 即证无生。 其在宗门。 则大彻大悟。 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 向士人怃然曰。 吾疑于是冰泮。 千僧无一衲子龙兴靖公。 受知于雪峰大师。 峰记靖云。 汝他日住持。 座下千僧无一衲子。 后靖应钱王之请。 住持龙兴。 果众千余。 皆三藏诵习之徒而已。 一如峰记。 昔马大师得人之多。 其成大器者至八十八人。 靖去马师年不甚远。 而衲子之难得。 乃千中罕见其一。 况今时乎。 人间无十善。 则天类衰。 僧中无衲子。 则佛种断。 近且不知衲子之谓何也。 法道伶仃。 如线欲绝。 悲夫。 惜寸阴古谓大禹圣人。 乃惜寸阴。 至于众人。 当惜分阴。 而佛言人命在于呼吸。 夫分阴之中。 有多呼吸。 则我辈何止当惜分阴。 一刹那一弹指之阴。 皆不可不惜也。 昔伊庵权禅师。 至晚必流涕曰。 今日又只恁么空过。 未知来日工夫何如。 其励精若此。 予见晨朝日出。 则忆伊庵此语。 曰。 今又换一日矣。 昨日已成空过。 未知今日工夫何如。 然予但叹息。 未尝流涕。 以是知为道之心不及古人远甚。 可不愧乎。 可不勉乎。 万年寺万年寺当天台万山之中。 殿前古树十余。 一字横亘。 行列整而枝叶茂。 郁然为山门美观。 有刻石记之者曰。 此上仙所植也。 有伐之者。 其人立死。 或云。 为此记者其愚乎哉。 他时后日。 能保有力者不负之而趋乎。 则奚以记为。 予以为不然。 夫兴之必有废也。 古人非不知也。 法不得不如是立也。 后人信斯记而戢其邪心。 与不信而造业。 自属彼人。 立法者无心焉。 任之而已矣。 破和合僧者堕无间。 佛记也。 佛未入灭。 而调达诱祇园之僧若干以去。 佛不能制调达之负而趋。 然则佛愚乎哉。 富贵留恋人僧之高行者。 平日自分不以富贵染心。 然能持之现生。 未必不失之他世。 一友人以文章魁海内。 直史馆。 声名藉甚。 偶游天目。 谓予言。 此山中石室有僧坐逝。 其故身犹存。 予欲礼觐。 辄心怖不敢。 予问故。 答曰。 昔有人礼石室僧者。 才拜下。 即仆地陨绝。 而龛内僧方欠伸从定起。 予虑或然。 是以不敢。 因与予相视大笑。 此公弘才硕德。 智鉴精朗。 又雅意佛乘。 尚爱著其一时富贵。 守在梦之身。 惟恐其醒。 他又何言乎。 田舍翁五亩之宅。 寒令史抱关击柝之官。 穷和尚三二十家信心供养之檀越。 已眷眷不能舍。 死犹携之识田。 况复掇巍科。 居要地。 占断世间荣耀者。 亦奚怪其爱著也。 富贵之留恋人。 虽贤智者未免。 吁。 可畏哉。 鹅道人山中老氓呼鹅曰鹅道人。 问之。 则曰。 鸭之入田也。 蟥螟蟊蚓等吞啖无孑遗。 故鸭所游行号大军过。 鸡之在地也。 蜈蚣之毒恶。 蟋蟀之跳梁。 无能逃其喙者。 而鹅惟噬生草与糠秕耳。 斋食不腥。 是名道人。 予闻而汪然大戚焉。 夫鸡鸭戕物。 人戕鸡鸭。 报施似适其平。 曷为乎烹鹅而食其肉也。 鹅受道人之称。 人甘猛虎之行。 吁乎伤哉。 虽然。 鹅不食腥。 类驺虞之不杀。 非师友训之。 其性然也。 性也者。 宿习之使也。 故学道人不可不慎其习。 生日世人生日。 设宴会。 张音乐。 绘图画。 竞辞赋。 以之为乐。 唐文皇独不为。 可谓超越常情矣。 或曰。 是日也。 不为乐而诵经礼忏。 修诸福事。 则何如。 曰。 诚善矣。 欲报父母劬劳生育之恩。 及灭己躬平生所作之业。 于此宜尽心焉。 然末也。 非本也。 先德有言。 父母未生前。 谁是汝本来面目。 是日也。 有能不为乐而正念观察未生前之面目者乎。 若于此廓尔洞明。 则不但报此身之父母。 而累劫之亲恩无不报。 不但灭现生之业。 而多生之夙障罔弗灭矣。 罢人世之乐。 得涅槃之乐。 孝矣哉若人乎。 伟矣哉若人乎。 因病食肉有受佛戒。 断肉食。 而忽罹病缘。 为亲友所强劝。 已而遇俗医又怂恿之。 至有久茹斋者。 一旦破毁。 不思肉之力仅能肥身。 不能延命。 智者已必不为。 又况膏粱子弟。 或癯瘠如馁人。 而蔾藿田夫。 或充腴若富贾。 则肥身且未。 保如命何。 菜食而病。 教以食肉。 肉食而病。 复令何食。 在病者以理自持而已。 若其位处卑幼。 上有尊人。 势分所临。 不可违逆者。 食三净肉可也。 杀生而食不可也。 人患各执所见析理不得不严为辩别。 入道不得不务有专门。 然而执己为是。 概他为非。 又不可也。 此在昔已然。 于今尤甚。 执一家者。 则天台而外无一人可其意。 而执简便者。 又复诋天台为支离穿凿。 非佛本旨。 执理性者。 则呵念佛为著相。 而执净业者。 又复但见不念佛人便目之曰外道。 乃至执方山者。 病清凉分裂全经。 执持咒者。 疑显教出后人口。 如斯之类。 种种未易悉数。 矛盾水火。 互相角立。 坚壁固守。 牢不可转。 吾深慨焉。 奉劝诸仁者。 曷若各舍其执。 各虚其心。 且自研穷至理。 以悟为则。 大悟之后。 徐而议之未晚也。 姚少师(一)佛未出世。 人皆以天为师。 佛既出世。 始知奉佛。 故佛号人天师。 独王于三界而无伦者也。 姚少师作佛法不可灭论。 谓儒道二教法天制用。 不敢违天。 佛之为教诸天奉行。 不敢违佛。 此虽阚泽语。 非少师不能阐也。 又少师位极三公。 衣仅一衲。 不改僧相以终其身。 岂常情所易窥测乎。 特不似佛图澄示现神通。 然图澄当乱世。 乃假通以显化。 少师值真主。 无俟于通。 安知非能之而不为也。 又幽居诗曰。 春燕雏成辞旧垒。 午鸡啼罢啄阴阶。 可谓当代之留侯矣。 世未有知其深者。 因发之。 姚少师(二)或谓少师佐命。 杀业甚多。 奚取焉。 然所取于少师者有三。 一以其贵极人臣而不改僧相。 二以其功成退隐而明哲保身。 三以其赞叹佛乘而具正知见。 杀业非所论也。 虽然。 少师曾于靖难中。 启奏方孝儒贤者慎勿加害。 即此一言。 功过可相准矣。 吾是以取之。 发布时间:2024-02-11 08:28:3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