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罗汉证道的境界-皈依佛 内容: 宣化上人:罗汉证道的境界宣化上人开示,在《法华经》〈序品第一〉上说:‘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这就是罗汉证道的境界。 ‘诸漏已尽’:诸漏包括多说话、多听声、多看色、多妄想在内。 何谓不漏? 简要言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礼’字就是规则,规则也就是戒律。 你能非礼勿视,你的眼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听,你的耳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言,你的舌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动,你的身根就清净。 六根清净,就没有漏。 ‘漏’,好像盛水的器皿,有一个孔,把所盛的水漏掉了,永远盛不满水。 修道的漏,就是烦恼脾气,你修点功德,就被无明火烧毁,永远不能成道业。 所以关于这一点,大家要谨慎行事。 在外边如如不动,在内边没有一切欲念,这是没有漏;在外边虽然不动,在内边仍然在动,还是有漏。 换句话说,有欲念的思想,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漏;没有欲念的思想,没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无漏。 修道就是修无漏,修返本还原的功夫,回到童真之体。 这些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把渣滓都化尽了,只剩下精华,所以说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不会再有烦恼。 怎样能没有烦恼? 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能这样子,那就诸漏已尽,烦恼也降伏了。 ‘逮得己利’:他们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利益,都得到无诤三昧,把胜负心停止了。 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尽诸有结’:‘有’是三界二十五有,‘结’是为烦恼而结集生死。 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障碍我们出离三界。 如果把习气毛病铲除,把结集在一起的烦恼没有了,把三有种种的问题也没有了,这就尽诸有结,了了分段生死。 ‘心得自在’:为什么能这样? 因为心中得到快乐自在的缘故。 为什么心得自在? 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的关系,诸大罗汉已到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 ‘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国,不是念东西,就是念南北,始终没有停止的时候。 我们妄想纷飞,把主人翁撵跑了,外边的客尘来当家,所以心不自在。 ‘自在’就是心无离念,自性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身心清净,逍遥自在。 这几句经文非常要紧,我们要记住,不可忘失,把它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同罗汉的境界一样。 不证罗汉果,心不会自在;证了罗汉果,把客尘赶走,把烦恼降伏了,这时心才得到自在。 发布时间:2024-12-29 09:20:2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