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 警策 内容: 莲池大师:警策警策[明]莲池大师作伤足自规(四条)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 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自今已往,虽有人忘恩背去者、恩反仇报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自今已往,虽有使令不如命者、承值不如法者,或以正语,或以巽语,随宜而施,不可则已,勿起瞋恚,一心正念。 自警(七条)先民有言,禹惜寸阴。 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我今衰残,奚啻惜分。 一弹指顷,毋杂用心。 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捱。 今略开七事。 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 一、不得畜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 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 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 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起贪爱心,于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贪爱心。 不得于恶色起瞋恼心,于恶味等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恶拳捶打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 乃至过去事或顺或违,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贴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 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 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 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 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 唯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袾宏初始出家,其立志甚正,其执持所志甚坚。 只因禀弱,孤孑远游,未得道而先得疾。 乃弗获已,结茆以居。 自谓僻坞穷林,或可绝人逃世。 何期日久岁深,不觉不知,渐成丛席。 虽不敢尊居方丈,我慢自贤。 实亦受累不少。 今忽八旬,命存风烛。 大惊大愧,食寝靡宁。 又思一息尚存,胡不老当益壮。 纵其身力疲困,犹可心力自强。 虽耄耋行脚,难齐古风。 而不杂用心,何容自弃? 用是再整初诚,重为誓约,一以策己,一以劝人。 倘亦有始勤中累如我者乎,幸相与勉之! 老堂警策佛言:「人命无常,促于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 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唯愿大德,勿以人微而轻其语。 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钟,精神昏塞。 譬诸夕阳西照,光景无多。 衰草迎秋,雕零顷刻。 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门。 前路茫茫,毕竟何往? 大德! 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知。 其或未然,可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 谛思净土,决志往生。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病堂警策佛言:「人命无常,促于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 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唯愿大德,勿以人微而轻其语。 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 譬之鱼游釜内,倏忽焦糜。 灯在风前,剎那熄灭。 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门。 前路茫茫,毕竟何往? 大德! 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知。 其或未然,可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 谛思净土,决志往生。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生所警策佛言:「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故知汝等,昔以暗蔽愚痴,不修正念,今则羽毛鳞介,受此劣形。 水陆飞空,种种不一。 或投钩矢,或入网罗。 命在刀砧,魂飞汤火。 幸逢善士,财赎尔身,万死得生,来此胜地。 今乞诸圣假尔灵聪,汝当一心归命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称)。 归依三宝竟,令汝业障消灭,智慧开明,发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入不退地。 现前大众,为彼畜生一心念佛。 附:分畜食箴,人上佛饭,佛济狗饥。 僧宜学佛,独饱非宜。 大众! 发慈悲心。 所食之余,施放生所。 (此文作牌,挂放生所,及禅堂柱上、斋堂韦陀前,普告大众知之。 )警众(八条)我未出家时,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他人导之为,而我自羞惭愧耻,纤毫必不肯为。 所以者何? 良由吾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领纳得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恶则耻,不肯去做。 你们要着实亲近好人。 当早晚发愿之时,当愿世世生生亲近善知识。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 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 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 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 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 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 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 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 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十方僧众,贤圣出没。 我见之未尝不敬。 他未跪,我先跪。 他未拜,我先拜。 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丑恶蓝缕,莫不轻藐之。 及见吾,乃剧论《楞严》玄旨。 你们决不可轻藐人,记取记取。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 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 迨后释免,依旧不悔。 所以者何? 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 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 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 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 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 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 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 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 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 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 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 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 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沈。 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 又不可执定。 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 或觉昏沈,则不妨高声。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 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 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 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 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 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 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 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 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问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 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出家人不祥事(三十二条)佛前安坐受人礼拜,不祥。 佛前骂人,不祥。 法座上呵叱人,及轻口斥前贤错谬,不祥。 亵衣受人礼拜,不祥。 当食骂人,不祥。 对食分别好恶,起憎嫌心,不祥。 绫罗锦绮作家常日用衣服,不祥。 卧床用重褥重席、绫绢被、纱罗帐,不祥。 清晨骂詈人,不祥。 憎嫌信施轻少,不祥。 买奴仆供役使,如富贵家,不祥。 人劳我独逸,不祥。 人穷乏我独富饶,不祥。 年少作讲法师,作施食师,作住持师,不祥。 少年恃小聪明,轻忽老宿,不祥。 恃年腊高,轻忽后进,不祥。 无故得重施,不祥。 人以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 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 以常住公物,利济俗家,不祥。 宠厚沙弥弟子,华衣美食,不祥。 出言动辄粗重,令人难当受,不祥。 多诸护法,多诸信施,即便妄尊自大,不祥。 无病使人出溺器,不祥。 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 着褊衫小解,不祥。 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欠人债负,闻其死,心生喜悦,不祥。 未语先笑,不祥。 粗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 具少知见,以宗师自任,不祥。 以上折福折寿,多招殃咎,故云不祥。 当相与共戒之。 示住持破僧粮而构僧屋,善知识难逃热铁之枷。 用砖钱而作瓦钱,俗禅和岂免寒冰之狱? 招提公物,云何置瓶置壶? 大众山银,乃尔买斧买凿? 瓶壶注而镬汤沸,斧凿具而刀山成。 况夫米丸与铁丸共吞,絮胎与牛胎共处。 行因似小,感果良深。 可不悲夫! 弃腐渣责词暴殄天物者必有祸生,轻贱五谷者多遭雷击。 狗彘同人饮食,孟氏由之痛心。 酒肉侈作池林,商王于是失国。 且古人尚咽糟糠,今此腐渣,美非糠比。 大士犹餐草果,今此腐渣,甘岂草伦? 奈何放纵骄奢,类富家之败子。 昏迷颠倒,似襁褓之婴儿。 先须封磨以示惩,后必碎锅而永禁。 示直院等(三条)水陆头尾相连,经忏接续不断。 求经次,汲汲如选官。 请经师,忙忙如报喜。 库头终夜计算,不过是分派应赴钱财。 担运逐日奔波,无非是买办道场货物。 僧直者但说篱穿屋漏,求住者不为念佛参禅。 况复外无当家,内无首座。 多众着于名利,何人实为死生? 衣食过度丰饶,费用十分繁广。 起如此丛林,不知有福否? 有业否? 我在此丛林住得否? 住不得否? 此字可功课毕,悦众当堂宣读一遍。 当家收了,与众管事及老成明理人速议回报。 弃讲归禅者,易讲寺为禅寺者,传美于古今。 变禅作讲,非盛世所宜。 兹议纯一修禅,讲事暂止。 议可否? 六人代当家,既号当家,自百岁老人,以至沙弥小童,俱要管到。 自财帛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俱要管到。 自堂内堂外,以至上方、长寿,俱要管到。 自破戒犯法,以至小小过失,俱要管到。 自本山大众,以至客情外住,俱要管到。 且今虽号当家,又不劳列位费力办米办柴,又不劳列位出钱纳粮纳税,又不劳列位当粮长里长,又不劳列位随班祷雨祈晴,只要用心葺理大众修行而已。 如其不肯用心,糊涂过日。 不思量四十五日内,止得十五日勤劳耳,犹然不采。 诚恐龙天见过,伽蓝生瞋,现生折禄减寿,临终落于恶趣矣。 可不勉哉! 十可叹负罪自误误人老疾僧宏,稽颡白言:惟宏年衰病久,力寡事繁。 石火风灯,命存呼吸。 向拟长寿庵养疾数月,为悟斋、梵邦、常惺三友接还,不得如愿,一可叹。 三友发心,少焉散去,不终期事。 烛空继之,亦复不终。 今则六人代之,三班半月,亦非常便。 小庵小庙当家,各各圆满一年,整齐交代。 独本山如此,二可叹。 一人妄作主宰,掘坏龙山风水,一年死十七人,众若不闻不见;一人妄作主宰,打造后山石墙,隔断来脉,徒坏钱粮,反致藏虎豹而招寇盗,众若不闻不见,三可叹。 半月半月,虽宣读僧约十条、修身十事,乃至厨库等铭,亦成虚应故事,四可叹。 托念佛不致诚,受托拜经忏不致诚,五可叹。 佛制,不应手接金银。 僧不能行,姑以行施折罪。 乃止行于经忏,又不是行施,反似抽分,六可叹。 凡出家,先审其原住何所。 后逢期散,使有所归。 今泛纳不审,七可叹。 合寺不论老少,皆要不违十戒律仪。 今受菩萨戒,而行事尚不及沙弥,八可叹。 屡屡分付,不相信从,不一而足。 略开数事:分付管事人,宜和合无乖争。 分付宿园,毋劳逸不均。 分付挑柴挑米等,俱要上座领众记过。 分付有病,要依式挂幕。 分付十戒、具戒、大戒,各要行本戒事,不可有名无实。 分付放生所,要依时警策。 分付老堂,未满八十者,晚课必查随众与否。 分付直夜,每早须查勤惰如式,回复平安与否。 分付不得贵价买假香烧,熏坏金像。 分付滤水囊用讫,须如式荡濯。 分付年少学浅,不该讲经宜查。 分付僧直,所言当理者,皆当力行。 分付春夏秋停止经忏道场,万不得已,请外住于经板堂中行之;今即于本山,而本山僧反多于外住者。 分付内楼紧紧封锁,万不得已暂开,今数数开。 分付送化亡僧、估唱僧物,各要起大悲怜,生大警悟;今则泛泛然而送化,嘻嘻然而估唱,习为常事,全不动心。 九可叹。 复次,我今命若风灯,朝不保暮。 无信我者,无怜我者,此间如何住得? 十可叹。 三可惜一者,深山穷谷,清净幽闲。 既无村中士女喧烦,亦无过往宾客游赏。 峰峦攒簇,冬避风寒。 林树阴森,夏消炎热。 蹉过此时而不修行,是为一可惜。 二者,柴水方便,衣食现成,床帐整齐,医药周足,沐浴次第,灯火荧煌。 磋过此时而不修行,是为二可惜。 三者,宏虽随行逐队,一介凡僧,既不能见性明心,又不能积功累德。 但其安分守己,谨慎操持。 于此末法之中,亦可充佛祖普庇众生庐舍中之一小椽,亦可助佛祖普渡众生桥梁中之一卷石,亦可备佛祖普疗众生疾病药笼中之一方寸匕。 嗟乎! 献瓦缶于金谷,取笑傍观。 进麦饭于滹沱,宁无小补? 蹉过此时而不修行,是为三可惜。 虽然,凡有言说,人不听从,皆由自己德薄福轻故也。 但当责己,不敢尤人。 倘天假之年,余生未尽,尚当力疾以报佛恩,以酬大众。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示。 读云栖老人《十可叹》、《三可惜》,滴滴心血也。 一字一泪,可胜悲惜悼哉! 世人痴不过母爱其子,虽死亦不瞑目。 此老人诚是老婆心切于此。 呜呼! 世人为儿女痴,菩萨为众生痴,此视众如一子地之肝肠也。 其若子若孙亲蒙其教,至此尚劳老人如此顾复,再四叮咛,即铁石亦当堕泪。 若视为寻常,是为大负恩德也。 绝无惭愧,灭绝良心者,非人也。 岂称佛弟子哉? 能时时念诵此语,即是老人法身常住。 万历丁巳二月十六日,憨山德清和南识。 〖录自《云栖大师遗稿》卷三〗 发布时间:2024-02-12 08:05:0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