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池大师:答问 内容: 莲池大师:答问莲池大师:答问答虞德园前与彼辩者,姑置勿论。 更辩之。 前辩是折伏狂愚,今辩是与贤智者平气商榷,乞勿作一例视之。 极知居士爱我,必欲此刻为全书耳。 我今此辩,亦如居士爱我,唯谅照是幸。 共命鸟「非也」,已改作「恐非矣」。 然不可不辩。 共命不专极乐,雪山、五天竺皆有之。 《法华》诸经屡取为喻。 注释者止言两头,及《翻译名义》俱然,曾无人身之说。 即鸡头摩所传图绘,然亦无存,亦未闻何经传载此五通菩萨言是人身也。 岂得以工匠所作为准凭耶? 故前辩云:「有经论出载则可。」且极乐地平如掌,无有诸山。 今装塑西方,竟作山形,安可信也? 时人于古圣贤注疏,恒求其错。 工匠人所作,反蹈常袭故,不敢作一语辩正,独何欤? 又云蛇身亦得称帝。 夫蛇身者,尚称为帝而不称为蛇。 今人身者,反不称人而称鸟耶? 故前辩云:「既是人身,不得称鸟。」愚意「蛇身」者,肤鳞鳞如蛇皮耳,非真蛇也。 若真蛇者,将横身而称帝欤? 则俨然一蛇,何以御臣民? 将正身而称帝欤? 则无手无足,袅袅如竹竿,何由而立? 何由而坐? 何由指挥动作,而行政事? 乃至神农牛首,亦状貌似牛,如沛公龙颜、班超虎头之类耳。 若真双角指天,两耳披风,针其毛,长其喙。 世所谓牛头马面者,阎罗王之部卒也。 人将走而避之之不暇矣。 故昔人谓外纪不可尽信。 而共工头触不周,王充辩云:「既不周号为天柱,共工力能触之使折,何以战而不胜?」此论不徇旧说,痛快千古。 今之共命,恐亦类是。 白鹤按《政和图经》云:「鹤有玄、黄、苍、白,白为最良。」《穆天子传》云:「天子至巨搜二氏。 二氏献白鹤之血以饮天子。」如寻常白鹤,畜者颇众,何必以献至尊? 若其献者,必珍贵异常,世所希有故也。 稍有黑毛,非真白鹤。 若真白鹤,毛羽纯白。 不肖儿童时,闻一博古老人所说。 高瑞南亦闻之可证。 又引鹅鹭亦白。 然此等原不以白为贵,不可以例。 如鹤白、鹦鹉白、龟白、鹿白、兔白、象白,皆以白为贵,世所希有。 鹤之纯白,正是此类,请更详之。 耳所未闻,目所未见经云:「尚无恶道之名。」即耳不闻此名也,不过极言其决无恶道耳。 若云亦必谈及恶道,当有闻者。 则彼土目中且实见鹤、雀,宁止耳闻? 据此,应改文云“尚有恶道之实,何况有名」耶? 前以彼怪行文倒说,不知其意若此。 居士奇卓之才、淹博之学,震旦国中等埒无几。 今在禅门,正儒、释二家望以为赤帜,而随之转移者也。 不宜反为拘名滞相者所惑。 宜以大方之论,折其小见。 圆通之旨,破其偏枯。 使正法大明于世,以报佛恩,乃分内事。 奈何塞毗耶不二之门,较东西于曲径。 撤灯王狮子之座,争尺寸于绳床。 非所望于后身之金粟也。 如不肖者,不希法师之位,不慕善知识之名,不贪求四众归仰。 即谤满天下,甚而覆瓿代薪,亦任之而已矣。 有当问,而前问不及。 自设为或问如左。 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 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 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往劫五十三佛。 此经既无,何名一体? 答:只消经中「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一句,上之三义,摄无不尽。 一者,言成佛,则必有本成之因。 大愿为因,在其中矣。 二者,言成佛,则必有助成之缘。 众行为缘,在其中矣。 三者,言成佛以来,则必有所由来。 佛佛相承,在其中矣。 一句而该三义,故曰尤为要妙也。 又持名亦具三义。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故。 问:此经既重持名,只宜以持名证圆,何兼取依正? 答:重持名者,言其为功之约。 欲行人持少得多。 非谓一经只说持名,更无别义也。 故此经以自性为体,以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为宗。 多义证圆,无足疑者。 问:文殊拣势至念佛,谓:「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今教念佛,何也? 答:「玄叙」中明无念之念,「六方」中明逗机之广,已见大意。 犹有未尽。 今更论之。 《楞严》谓因果势必相符。 念佛是以无常生灭为因,而求真常不生灭果,故曰殊感。 然随时而赞,则门门各异。 刊落一切,独显耳根。 如实而说,则法法皆圆。 念佛、耳根,有何差别? 盖常不出于无常之外。 不生灭性,在生灭中。 故菩萨虽知诸行无常,而不废行门。 虽知念属生灭,而不忘摄念。 明于此义,则知上智念佛,当处有念,当处无念。 中、下念佛,由乎有念,入于无念。 何殊感之有? 问:为恶之人,未尝愿生恶道,而自然堕落。 则为善亦尔。 念佛者,信、行足矣,何以愿为? 答:为善如登,为恶如崩。 登高则难,崩下则易。 易故不愿而获,难故非愿不成。 且本师庄严净邦,实唯四十八愿。 普贤导归极乐,亦以十大愿王。 故经中「愿生彼国」,迭言之不置。 岂徒然哉! 问:历代祖师,皆因参禅得悟。 念佛亦有悟否? 答:试问渠悟者悟个甚么? 岂非破生死惑,得自本心,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耶? 若向是谁念佛处觑破,一生参学事毕。 更说往生,已是不唧留汉。 虽然,一生彼国,即得不退菩提,则终当大悟耳。 尚何问参禅、念佛为同为异? 问:《往生咒》功德,何言不及持名? 且平等称之,亦奚不可,必此扬抑? 答:此有二义:一者,较论功德,则念佛功德,六方佛赞;其《往生咒》未有此文。 故《华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即不可思议功德也。 二者,随逐时宜,则无定法。 有时随宜,持名第一。 有时随宜,持咒第一。 今重持名,非扬抑也。 盖易地则皆然耳。 问:天如谓:「参禅、念佛,门户虽不争多,却不许互相兼带。」今体究念佛,得非兼带乎? 答:《疏钞》已见大意,今更详为决疑。 言不许兼带者,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 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 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 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 即拳究手,即波究水。 是一非二,何得名兼? 纵名为兼,如是之兼,非世之所谓兼也,兼亦何碍? 势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佛兼禅也。 普贤以不可思议解脱,往生安乐,禅兼佛也。 故永明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而圆照禀单传之旨,亦以净土密修。 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兼者也。 复何疑哉? 问:前解「昼夜六时」,谓彼无日月,唯以莲开、鸟鸣为昼,莲合、鸟栖为夜也。 今云“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则无栖时矣。 似与前解不类。 答:《大本》所云「鸟栖」,「栖」者,止也。 止谓不飞,非不鸣也。 吾窗前丛竹,群雀暮栖。 按更齐鸣,而不失节。 是且栖且鸣也。 况彼土之鸟,佛力所化。 出音说法,何可思议。 问:疏云:「《华严》圆极,此经分圆。 圆全摄此,此分摄圆。」然圆无全、分。 全中有分,圆即有段。 分中非全,圆即不遍。 如月在水,寸水全月。 如风在树,片叶全风。 分、全双乖,圆义不成。 答: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知者,无全无分,始得名圆。 不知者,可全可分,正所以为圆也。 如曰全中有分,圆即有段。 然月落千江,月分为千;风入万窍,风分为万,全中分也。 而实无千无万,何虑圆之有段? 如曰分中非全,圆即不遍。 然窗楞之月,一隙而已;橐钥之风,一掬而已,分非全也。 而全体是月是风,何虑圆之不遍? 真如可分分而证,无明可分分而断。 即全而分,即分而全,亦何碍焉? 故《华严》号大不思议,《维摩》号小不思议,即此全摄彼,彼分摄此之义也。 既不思议,故无全无分,而又可全可分也,是乃所以为圆极之教也。 胡可以常情测之也? 复次,《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时」,即儒之「圆」也。 而子夏、子游、子张,各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信如全中有分,圆则有段。 未闻孔子之圆,因各得其一体者,而遂割截成段也。 信如分中非全,圆则不遍。 未闻孔子之圆,因一体非全体者,而遂局隘不遍也。 若云圆自属具体者。 然具体而微,微对巨得名,巨与微,即全与分之谓也。 是故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圭峰所以楷定《圆觉》者,万世不易之至论也。 比而例之,孔子全摄诸贤,诸贤分摄孔子,亦犹是矣。 又何疑焉? 问:能诠体性,其随识门四句,末云“非本非影」。 夫非本非影,顿也。 顿则八识俱空。 而列之随识门,何也? 答:圭峰本清凉所叙十体,约之为四。 予以其简而明,故全用之。 《清凉疏》云:「取《楞伽》等经顿教中义,八识虽空,而说唯识。」又云:「本影四句,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为究竟甚深唯识道理。」其义深玄,思之可见。 问:《大本》三辈往生,上辈者曰:「舍家离俗,而作沙门。」则在家者,将上辈无望欤? 答:佛为众生说法,随时随机,固无定法。 一法也,有此处立而彼处破者,有此处轻而彼处重者。 《观经》为王后说法,但就所修之胜劣而定其品。 《大本》为一切人说,故普该僧俗。 而僧与三宝之列,世间法俗宜逊僧故也。 若极论其理,但破除烦恼障碍,即是舍家离俗。 固不必问其发之有无,人之缁素矣。 问:共命鸟,钞云:「今作人首者非。」而《山海经》鸟之人首者颇众,何以非之? 答:不谓鸟类无人首也。 但此共命,若果人首,《法华》诸经当有明注。 而止言二首,不言二人首,焉可杜譔? 况《山海经》曾无「共命鸟」名。 其中鸟之人首者,如人首而一足,名曰蠹[非/巴];人首而二足,名曰凫溪;人首而四目,名曰颙颙。 则一首耳,非二首也。 有三首者,名曰瞿如,则鸟首耳,非人首也。 瞿如三首,共命二首,盖仿佛相似也。 自应例以瞿如而称鸟首,岂得以画工塑匠为凭准乎? 〖据《莲池大师全集》本校订〗。 发布时间:2024-02-12 08:21:5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