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与谛闲法师书 内容: (前略)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 宝王随息法门:唐、飞锡大师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二十门。 中卷、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明随息念佛云:世上之人,多以宝玉、 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 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 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 梦之不已,三昧成焉。 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 当本乎此。 文类:乐邦文类,五卷。 宋、四明沙门宗晓编。 卷四、宝王论拣示往生义,此章全引宝王论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随息念佛之义,即在其中。 圣贤录:《净土圣贤录》卷二、往生比丘:飞锡。 文中引录念佛三昧宝王论之要义,随息念佛,亦在其中。 慈云十念:宋、慈云遵式大师著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第一、行愿门中,第二、十念门云: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 唯长、唯久,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底,不缓不急,调停得中。 如此十气,连属不断。 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 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 而今人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 莲宗宝鉴:十卷。 第三卷、修持法门中,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明对治昏散二病,即用数息法门。 然只载此法,非依宝王论也。 而其数一至百千之讹,于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中已辩,见四○六页。 惟莲宗宝鉴所载,系据人天宝鉴,但其数目字,略有出入。 兹录二鉴原文如下:莲宗宝鉴云:人天宝鉴云: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此身兀然,此心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 人天宝鉴云:东坡曰:已饥方食,示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入静室,端坐默念,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数至数百,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 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烝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消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不用寻人指路也。 这里最大的差异是数目字,人天宝鉴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数至数百。 而莲宗宝鉴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原书只数百,而引用者卻随便加至千万! 这种数目字,怎可随便乱加? 莲宗宝鉴编者,未免过于大意! 如何数息? 止观云:息有四相:有声曰风,守这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 数者:从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 宝静法师曰:言数息者,即数自己之鼻息。 拣风、喘、气,但数鼻中微微若存若亡之进出息,从一至十,由十復一。 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如是绵绵密密,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别无他缘,唯随于息,记数分明,如是即将心中之寻求思虑,悉灭无馀(小止观讲述)。 既云不多不少,焉可至百? 百尚不可,况至千万? 又、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可破矣。 五停心观:停者、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 一、多贪从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障即恶业,禅门第四、明三种障,念三身治:一,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念应身三十二相治;二、恶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等事),念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见无手足,火焚、水溺等也),念法身空寂无为治。 (《四教仪集注》)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可知。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 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 (后略)蕅祖云: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 (示石友)又云: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 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 儻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答元赓问、秘藏指南上) 发布时间:2025-01-08 09:04: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