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彻悟禅师: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内容: 彻悟禅师: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重刻彻悟禅师语录序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 然具法眼者,肯令此书湮没不传乎。 以故钱伊庵居士,于嘉庆二十四年,择要节略,名彻悟禅师遗稿,刊布南方。 同治七年,杭州谂西师依伊庵本重刻于杭州。 同治十年,杨仁山居士又稍节之,改名语录,刻于金陵。 光绪十六年,扬州贯通和尚,刻净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后以行。 今排十要原文,特附于十要第十之后。 仍依仁山本,但加钱序于首,俾阅者,咸知此书之源委云。 所愿见者闻者,同皆深入净宗法界,直登上品莲台,庶不负彻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也。 民国十九年庚午仲冬释印光识示众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 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 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 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 不念三乘,便念六凡。 不念人天,便念三途。 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 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 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 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 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 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 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 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 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 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 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 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 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 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 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即其现处,当体即心。 凡在有心,不能无境。 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 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 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 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 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 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 鬼畜之境,苦多乐少。 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 若无梦心,必无梦境。 设无梦境,亦无梦心。 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全境即心,全心即境。 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 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 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果必从因,因必克果。 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 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 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 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 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 一念之差,便入恶趣。 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畜道时长已极。 鬼狱时长尤倍。 久经长劫,何了何休。 万苦交煎,无归无救。 每一言之,衣毛卓竖。 时一念及,五内如焚。 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皆应出离。 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 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 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无始恩爱,何以解脱。 无始怨愆,何以解释。 积劫罪业,难以忏除。 积劫善根,难以成熟。 随所修行,多诸障缘。 纵有所成,终堕偏小。 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 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深信者。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 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 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横遍竖穷,当体无外。 弥陀净土,总在其中。 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 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 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 如离厕坑,如出牢狱。 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 如归故乡,如奔宝所。 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 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 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 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 唯专唯勤,无杂无间。 愈久愈坚,转持转切。 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 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 有是理乎哉。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 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 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 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 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 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 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 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 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 造业转业,不由别人。 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 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 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 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 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 便是乐邦自在人矣。 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 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 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 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 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 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 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 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 乃咨嗟叹息。 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 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 傍僧曰,吾代汝为之。 问其僧有何所蓄。 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 曰,此亦足矣。 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 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 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 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 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 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 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 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 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 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 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 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 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 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 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 银台遂隐。 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 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 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 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 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 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 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 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 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 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 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 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 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 一念染,即九界生因。 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 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 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 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 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 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 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 然见道岂易言哉。 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 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 然后得论修道。 否则便为盲修瞎炼,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 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 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 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 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余门修道,必悟后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 因慧断惑。 所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 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 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 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 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 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 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 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 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 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 既生彼土,则常常见佛,时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 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 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 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 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 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大利益也。 一穷人遥望,见钱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于其傍。 复一人至,得钱一串携去。 夫钱非蛇也,而蛇现者,唯业所感,唯心所现也。 钱上之蛇,固是业感心现。 而蛇上之钱,独非业感心现乎。 钱上之蛇,一人之别业妄见也。 蛇上之钱,多人之同分妄见也。 一人之妄见,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见,其妄难知。 以易知例难知,难知亦易知矣。 然则蛇固蛇也,钱亦蛇也。 推此而往,内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钱上之蛇也。 但唯心之蛇既现,便能螫人。 唯心之钱既现,便得享用。 非谓唯心,便无外境。 且娑婆之秽苦,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 唯心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 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受用。 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取唯心之净乐。 而乃久经长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 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 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 业力最大,心力尤大。 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 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 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 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 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 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何为重心。 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 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 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 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 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 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 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 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 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 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 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 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 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 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信深愿切,是谓重心。 而修净业,净业必强。 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 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 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 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 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 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 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 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 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 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净土一门,信尤为要。 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 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 自余一切圣贤,但当遵信而已。 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 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 五十五位,以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 故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 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 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 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 王欣然而去。 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 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 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 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 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 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 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 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 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 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 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 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 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 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 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 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 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 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 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 不生佛界,便生九界。 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 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 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 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 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 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 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 不生净土,更生何处。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 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 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 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 此宗既透,何宗不透。 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真法无性,染净从缘。 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 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 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 能所不二,生佛宛然。 本离四句,本绝百非。 本遍一切。 本含一切。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 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 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 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 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 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 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 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 因果者,感应也。 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 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 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 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 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 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 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 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 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 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 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 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 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 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 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 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 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 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 不信姑置。 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 愿而无行,犹弗愿也。 行而不猛,犹弗行也。 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 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 总之生真信难。 信果真矣,愿自能切。 愿果切矣,行自能猛。 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 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 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 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 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 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 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 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 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 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 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 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 是为真业力深重。 真善根轻鲜。 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 佛已久悟,而我犹迷。 佛虽已悟,亦无所增。 我虽犹迷,亦无所减。 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 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 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 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 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 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 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 言之可惭,思之可怖。 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 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 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 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 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 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 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 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 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子若逃逝,虽忆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 我今念佛,必得见佛。 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 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 佛尚可不念乎。 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嗥叫父母,呼天唤地。 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同在生死轮回故耳。 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心,无益于我。 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证各有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一切愿。 十方诸佛,虽皆证穷法界,然我感之不易。 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终非究竟。 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根矣。 唯此一句阿弥陀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 予曾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然而念佛不难,难于坚久。 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 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 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 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 但得一念感通,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 岂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 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 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 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 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 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 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为众多,一人亦然。 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 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 称性大愿,为我发也。 长劫大行,为我修也。 四土为我严净也。 三身为我圆满也。 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 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 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 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 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 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 噫。 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 非闻开示,安知此意。 不读佛经,安晓此理。 今而后,已知之矣。 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 复何言哉。 发布时间:2025-01-10 09:13:2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