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磨祖师:无心论 内容: 达磨祖师:无心论无心论释菩提达摩制夫至理无言。 要假言而显理。 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形。 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 有心无心。 答曰。 无心。 问曰。 既云无心。 谁能见闻觉知。 谁知无心。 答曰。 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 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 既若无心。 即合无有见闻觉知。 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 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 既能见闻觉知。 即是有心。 那得称无。 答曰。 只是见闻觉知。 即是无心。 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 我今恐汝不解。 一一为汝解说。 令汝得悟真理。 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 见亦无心。 闻终日闻由为无闻。 闻亦无心。 觉终日觉由为无觉。 觉亦无心。 知终日知由为无知。 知亦无心终日造作。 作亦无作。 作亦无心。 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 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 汝但子细推求看。 心作何相貌。 其心复可得。 是心不是心。 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 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 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 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 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 即合无有罪福。 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曰。 众生迷妄。 于无心中而妄生心。 造种种业。 妄执为有。 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 众生妄执亦复如是。 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 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 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 若悟无心。 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 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 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曰。 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定是无心。 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 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 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 菩提对烦恼得名。 涅槃者对生死得名。 此皆对治之法。 若无心可得。 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 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 菩提涅槃既不可得。 过去诸佛皆得菩提。 此谓可乎。 答曰。 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 于真谛实无可得。 故维摩经云。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又金刚经云。 无有少法可得。 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 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 木石亦无心。 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 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 何以故。 譬如天鼓。 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又如如意珠。 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 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故宝积经云。 以无心意而现行。 岂同木石乎。 夫无心者即真心也。 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 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 但于一切事上觉了。 无心即是修行。 更不别有修行。 故知无心即一切。 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 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举止动用皆得自在。 断诸疑网更无挂碍。 即起作礼。 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和尚又告曰。 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 以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外道。 又法鼓经。 若知无心可得。 法即不可得。 罪福亦不可得。 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乃至一切尽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 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重曰。 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 何名为太上。 答曰。 太者大也。 上者高也。 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 又太者通泰之位也。 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 是故终轮回六趣。 未足为太。 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 而妙理未极。 亦未为太。 十住修心妄有入无。 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 亦未为太。 又忘中道三处都尽。 位皆妙觉。 菩萨虽遣三处。 不能无其所妙。 亦未为太。 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 则无所存。 无存思则无思虑。 兼妄心智永息。 觉照俱尽。 寂然无为。 此名为太也。 太是理极之义。 上是无等色。 故云太上。 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发布时间:2024-02-13 08:22:0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