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庆元(今浙江龙泉县)径山云峰妙高禅师,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之法嗣,福州长溪人。 祖上世以儒为业。 其母阮氏生他时,梦见池上有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于是便伸手把那孩子抱在怀中,醒来之后,妙高禅师即落地。 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梦池。 妙高禅师神彩秀彻,少时嗜书勤学,醉心内典,有出家志。 父母不能夺其志,遂听许出家,从吴中梦泽禅师受具足戒。 之后,妙高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痴绝道冲(荐福道生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无准师范(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等禅德,最后投偃溪广闻禅师座下。 广闻禅师是径山浙翁如琰禅师之法嗣,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偃溪,妙高禅师即与广闻禅师机语相契。 广闻禅师于是许他入室请益,令他充当藏司,负责管理藏经。 一日,广闻禅师示众云: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妙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欣喜踊跃,说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广闻禅师遂予印可。 妙高禅师出世后,一度住南兴(今广东肇庆)之大庐、江阴(今江苏江阴)之劝忠等道场,后奉朝命移住蒋山十三年,座下徒众五百余人。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南宋王朝如大厦之将倾,蒋山道场亦遭受兵难。 元兵手挥利刃,威胁妙高禅师,要他交出金银财宝。 妙高引颈就刃,说道: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 其言辞镇定,神情自若,了无怖畏,令元兵大受感动。 元兵于是便叩首离去。 后来元兵首领伯颜特地上山礼谒妙高禅师,并布施寺院一百头牛,斋粮五百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禅师又移住径山。 当时径山道场刚遭火劫。 妙高禅师到后,遂率众戮力兴建,不久即恢复旧观。 可是刚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为灰烬。 一时全寺僧众无不惊骇。 妙高禅师喟然长叹道: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 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 妙高禅师的意思是说,寺院烧了,他不担忧,可以重建;他担忧的是大众这一生修行不能开悟。 于是妙高禅师又率众竭力营造,到至元二十九年(1392),才将寺院彻底修复完毕。 在修复寺院期间,妙高禅师并没有放松对大众的钳锤和接引,每天还是坚持晨夕唱道。 因此,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前来参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 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 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 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 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师等人论对。 世祖问:禅以何为宗? 妙高禅师道: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 说完又解释道: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虑分别之所能解。 世祖不解其意,于是妙高禅师又进一步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之后,以弘教著称的仙林法师开始对妙高禅师进行问难,妙高禅师皆一一答之。 最后妙高禅师总结道:夫禅之与教,本一体也。 禅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语,因佛语而见佛心。 譬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到海则无异味。 又如我万万岁皇帝,坐镇江山,天下一统,四夷四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成门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黄金面皮,方谓到家。 若是教家只依语言文字,未达玄旨,犹是顺成门外人。 又如禅家,未得彻证,未得顿悟,亦在顺成门外,谓之到家,亦未可也。 以仙林法师为首的教下之徒,被驳得理屈辞穷。 从此以后,教禅之争也就平息下来了。 至元三十年(1293),有人请妙高禅师讲一讲生平行履,妙高禅师笑道: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说完,便奄然迁化。 春秋七十五岁。 发布时间:2025-02-08 08:47:4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