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藏法师:华严经探玄记 第十七卷 内容: 华严经探玄记 第十七卷 (尽此第□会)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离世间品第三十三将释此文四门同前初释名有三。 一者分名。 谓此明第三名托法进修分。 即依托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 二会名者。 约处名普光重会。 今何故于此而重会者。 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 今明依解起行故重会之。 若尔何不三四等处亦重会邪。 释前是生解之法。 可寄多处。 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会。 三品名者有四。 一下文有十义。 至彼当辨。 二别翻一本名度世经。 三更有一本名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 四此品名离世间亦有四义。 一约妄执为世间。 即空为离故。 上文云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 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 二约缘起为世间。 无自性故名为离也。 上文云三世五阴法说名为世间。 斯由虚妄有。 无则出世间。 三约行。 谓常在世而非世摄故云离也。 四约位。 人天是世。 二乘为离。 二乘为世。 菩萨为离。 菩萨分段变易俱为世间。 佛果究竟方以为离。 今此所辨。 六位行故。 因果二位俱即世而非世故云离也。 品内明此故以为名二来意者亦三。 初分来者。 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 则于法起解。 今明托法进修行德分。 则依解起行。 义次第故。 是故须来。 二会来者。 前第六会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圆。 次显正行处世无染故次来也。 三品来者。 前性起品明显性果殊胜。 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来也第三宗趣者二。 先约类。 二约义。 前中亦二。 先约人。 后约法。 人有化主助化。 化主以内证行海为体。 助化以入定动地为相。 余并同前准之。 二法中教事内。 以略标二百问为本。 广答二千为相。 赞成益物为用义。 理中平等性海为体。 尘算行德为相。 与教相应为用。 余相即等并准之。 二约义者有四。 一法。 二行。 三俱。 四泯。 初中二。 先明世间。 后明离。 前中有三类。 一约事相世间有二。 一器世间。 二五蕴世间。 此就依正分之。 如余论说。 二约粗细亦有二。 一有为世间。 二无为世间。 此据分段变易为二。 以变易非是三有摄故名为无为。 胜鬘云。 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是此义也。 三约染净有三种。 一器世间。 二众生世间。 三智正觉世间。 初是所依。 次是所化。 后是能化。 如地论说。 二明离者有二。 初明世间即是离。 二明世间之离。 前中有三种。 一不同故名离。 如智正觉名为世间。 而不同世故名为离。 二相望离。 如无为世间望于分段。 亦名为离。 三性自离。 如诸世间皆无自性。 本来无生故亦名离。 论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 是故世间即为离也。 二超出世间名为离。 中亦三。 初不同离及相望离。 皆超出他世名为离。 性离之理亦非世摄。 是故俱名超出世间方为离也。 二约行中亦三。 一行从缘起名为世间。 自性无生即名为离。 二行能灭惑令背于世故名为离。 三行成妙果永超二死故名为离。 此三如次同前三离。 又同三种佛性等思之。 三约俱辨中。 以世间为境。 悲智为行。 以悲故常行世间。 以智故恒离世间。 又以世间与性离无二为境。 悲智无二为行。 境行通融亦有三句。 一智无不悲故世无不离。 是故常在世间未曾不出。 二悲无不智故离无不世。 是故恒超世表无不游世。 三双融故动静无二。 唯是一念。 谓无念也。 是故菩萨无念不智念。 常行世间。 常出世间无障无碍。 四俱非中亦三。 一约境世间与离形夺两亡。 二悲智俱融。 二念双泯。 三境行相由形夺齐遣。 绝待离言不可说也。 思之可知。 下文二千行相是此等义。 思以准之第四释文者。 此会之中长分为八一序分二三昧分三起分四请分五说分六结劝分七表证分八偈颂分就序分中有三。 初明器世间圆满。 二显智正觉世间圆满。 三众生世间圆满。 初义如前释。 第二中成等正觉等者。 此是受用身二十一种功德。 如摄论第五及佛地论第二并广此文。 今依彼二论略示少分。 初一句是总。 余二十句是别。 初中具后二十殊胜德故名为正觉。 即称正理而开觉。 又离邪障之觉故名也。 又正觉约理智。 等觉约量智。 可知。 论名不二现行。 别中二不二念者是一向无障殊胜功德。 以离二障故。 异凡小。 住二处故。 又释于远时方等境无知不知二念故。 即由此故名等正觉。 三无相念者。 彼论名趣无相。 是调化方便功德。 令他趣证无相涅槃故。 又释名能入无二功德。 谓自能入离有无相清净真如。 亦令他入故。 四住佛住者。 是观所调化功德。 谓住大悲常观世间故。 又是任运佛事不休息功德。 恒住圣天及梵住故。 五等一切佛者。 是得一切佛相似事业功德。 又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别功德。 谓所依智同。 益生意同。 报化业同故云等也。 六到无碍趣者。 是永断所治功德。 谓证得二障习灭。 及修彼治道成就现前故。 七得不还法者是伏外道功德。 谓证教法彼不能转。 伏彼显已正道法故。 八无碍境者。 是伏魔怨德。 谓违顺中境不能碍心。 及世八法不能拘碍。 九住不思议者。 是安立法教功德。 谓诸胜教出过寻思非余能测故。 十离三世者。 论名游于三世平等法性是记别三世功德。 谓记别去来皆如现在。 分明无倒故名平等。 此中离者离于三世。 记不明了故也。 十一于一切世界普现身者。 是同时普于一切世界。 示现受用化身功德。 十二知一切法者。 论名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是断一切疑功德。 谓于诸法自断疑。 得决定智。 令他亦得。 十三具足成就一切妙行者。 论名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是入种种行功德。 谓随所化有情所宜。 现同类身。 令彼入故。 十四永灭疑或者。 是达当来法生智功德。 谓过二乘境微细善种。 如瓦石中细金种子。 如是等境无倒遍知故。 十五离虚妄身者。 论名不可分别。 是自身无染德。 谓非惑业苦杂染分别所起故。 又随其胜解。 如应现身如末尼珠。 虽无分别。 增上力故现金色身等。 十六能与菩萨无量智慧者。 论名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是成就佛种不断方便功德。 谓诸菩萨依诸有情调伏方便。 皆由如来增上力故。 得闻法思修。 次第获得妙智。 异类菩萨摄受付属展转相续无间而转。 十七住佛无二彼岸者。 论名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是诸身诸度极成满德故。 谓法身无二。 度行满故。 十八具足乃至法门者。 论名不相间杂。 如来解脱妙智究竟是受用身及土。 随机应现互不杂等。 此不可沮坏是彼不间杂也。 十九究竟无量无边者。 论名证无中边佛地平等。 是三身方处无有分限功德。 又是证真如离有为无为中边相故。 远离方处中边相故。 此佛地在后句中。 又释世界无中边故。 佛现亦无中边。 无中边故。 即总无边也。 二十法界等者。 论名极于法界。 是证得果相功德。 谓穷清净法界故。 又是穷生死际。 常现起作一切有情利乐功德。 谓依净界流起经法益生故。 二十一虚空等者。 论名尽虚空性。 穷未来际。 虽经劫成坏。 而空常无尽。 此同自实德也。 未来际无尽。 期利他胜用。 常无休也。 第二会初唯有初十句。 准此释知之。 问佛地经及解深密经辨十八圆满受用土中。 叹受用身有此二十一种功德。 今此佛身在摩竭国。 即是变化。 何因亦得具此功德。 设此化身约地上见具此德者。 何故见佛而不见土。 又此见化即为报者。 岂地上菩萨不得兼见变化身耶。 答是知此中约十佛功德。 见通五位。 处该染净。 以二千法中亦有地前四十位故。 地前地上同所见故。 摩竭花藏融无二故。 余如前说第三众生世间圆满中有二。 初举数叹德。 二列名叹德。 亦是前举数总叹。 后是列名别叹。 前中二。 初举数简定。 二具足下叹显胜德。 前中一举数。 二简大异小。 三简终异始。 四简客异主。 二叹中二。 先别叹。 后总结。 前中亦二。 初十句叹因位自分德。 二于一念下叹果位胜进德。 前中亦二。 初五句叹巧惠德。 后五句叹摄生德。 前中初句总标。 谓此中夫一菩萨即已具成一切菩萨所有方便智慧故也。 下四别显中二。 初释前二义。 后双显功德。 前中二。 初释成方便。 谓具此调生入法之巧故云方便也。 不令众生堕二乘地故。 纵入者亦令起故。 要当令住菩萨法中故。 名善巧胜方便也。 二释上智慧中二。 先量智知世界染净差别。 二理智观达解脱真境。 又释前句知世界相不同。 后句知相入相即为解脱境。 如十解脱等。 二显功能中二句。 一灭障德。 二成行德。 谓由前巧惠故。 障无不尽。 行无不具可知。 二摄生行中亦五。 初一句总标。 谓善摄等者巧识根器也。 深入无量等者深解法药也。 下四别释亦二。 初二释上二义。 后二显化归体。 前中二。 先释识器中。 一了众生报类差别。 二知心之所念。 三知彼烦恼使有轻重。 四知根机有生熟软中上等。 五知其所缘境界差别。 六知彼入法方便所宜。 又亦知是起行方便。 二三世下释上深解法药。 谓三世佛说显法胜也。 善闻者巧听故。 受者领纳故。 持者不忘故。 广说者授群机故。 下二释化归体。 一虽能游入无边世间教化众生而常超出世间之表。 二何以处世而恒出耶。 释以解有为即是无二法界故也。 第二胜进中十一句。 初一总。 谓速成佛果。 依新译花严不思议佛境界分中。 普贤文殊等。 并是他方诸佛为欲与毗卢遮那佛为众会故现菩萨身。 故知此等并实是诸佛。 故云得一切佛智。 下别显果用。 一自现佛身。 谓念念无间尽未来际。 当现成佛。 自为法主。 常作菩萨。 为他助化。 二能令他成佛。 谓以殊胜巧便之力回转众生。 要合当得大菩提时。 必当得故。 三得自在智。 谓一切众生心所行境无量无边。 直尔遍知。 已为希有。 况今入一而知一切。 明其智德极自在也。 四得自在身。 谓不离果位现因身故。 五得自在位。 谓虽现因身而不转果智。 以因果无二故。 六得自在行。 谓不舍随事行而入于无行。 以约境理事无碍故。 约智寂用无二故。 七得自在悲。 谓虽已成佛。 为众生故。 更于无量劫常修菩萨行。 未曾休息。 八显自在德。 谓此自在希有之宝难值遇故。 九摄化自在。 谓转法轮明化法体。 调伏者显法胜用。 令逮得等者显所成益。 见理深彻故云明净。 又令离所知障故云明也。 令离烦恼障故云净也。 智照法界名为法眼。 十结同诸佛。 谓同三世诸佛所有清净功德及所住位地。 所成行相所起大愿。 此诸菩萨皆悉成就。 与彼无二故。 二具足下结德无尽可知。 第二列名叹德中三。 初列名中。 行相遍周。 备满法界。 同名普也。 二结数可知。 三叹德十句。 初一总。 谓具得普贤无边之行及普贤无障碍愿。 此叹普贤德也。 别中一摄法上首行。 二受持正法。 上二叹普正法德行也。 三化诸众生令佛种不断。 此普化德也。 又释次后更有佛兴故云佛种不断。 四了知诸佛与诸菩萨次第受记之法。 又释知诸佛灭后次第受记诸佛兴世。 此普惠德也。 五随诸下成佛说法行。 此普眼德也。 六随处现佛行。 此普光德也。 七令离惑染行。 此普观普照德也。 八能除业行。 此普幢德。 高出业障也。 九令证法界行。 此普觉德也。 此上九种。 若望宿誓今成即是普贤愿摄。 如十大愿等。 准配知之。 若望现缘所作即是普贤行摄。 是故此文亦愿亦行。 序分竟第二尔时普贤正受下明三昧分。 于中有二。 先入定。 后辨益。 前中普贤入者。 以是会主故。 表此行法普周遍故。 从此出彼无边行故。 花严定略作四门。 一释名者。 以因行花严感果相令显著故。 二体性者。 法界行门心海为体。 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 三明业用者有二。 一依此显说花严法故。 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 言得佛花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 二依此显示花严行故。 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花严三昧势力故。 解云以诸行法深广多端。 不能别说故云一切自在等。 即下文二千行法也。 四明位地者有四句。 一若摄始归终。 在第十地方得。 如法云地说。 二若摄终归始。 在信位满心得。 如前贤首品说。 三若始终无碍。 遍一切位。 如前二说不相离故。 以彼始终括中间故。 四若超绝始终总不依位。 如此文。 但约行法以辨其相故。 二益相中二。 先动地以惊悟机缘故。 后出声令闻法音故。 即此亦是三昧业用。 何故此中无加分者。 以所显行法依前解起无别法故。 若尔何故更须入定。 谓摄解成行故。 次入定。 法不异前故。 不须加。 三昧分竟第三起分以三昧事讫故。 说时至故。 定无言说故。 是起也。 安祥者审谛之状。 谓从定起已。 念不乱故云安祥也第四尔时普惠下明请分。 于中有三。 初总举问意。 二正辨问辞。 三结请愿说。 何故前诸会入定前问。 此不尔者。 以前诸会从相入实以成正解。 此中依体发起以成正行故不同也。 又未入定前。 众则不知谁为说法。 故先入此定。 令众知主而起问故。 何故普惠问者。 表满法界之惠堪发起故。 何故一人问者。 表此行法各独成。 故知诸菩萨云集者。 知问时至。 故知显法之缘已具故。 此明问所依也。 问普贤者以无尽行法从遍[上/口]法界而流出故。 二明所问法中有二百句。 其别行度世经。 彼中别作六翻问。 还作六翻答。 古来相传皆依彼文。 用科此经。 即为六段。 初二十句问十信行。 二从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句问十住行。 三从何等为持下三十句问十行位。 四从何等为宝住下二十九句问十回向行。 五从何等身业下五十句问十地证行。 六何等为观察下五十一句问因圆果满究竟位中行。 此经上下总有三遍。 说六位中。 此当第二约行说六位。 以普贤行该六位故。 是故度世经云。 唯为解说诸菩萨行。 从始至终。 令无疑也。 彼经六段虽不配于信等六位。 既云从始至终。 次于末后明成佛果为终。 故知最初信行为始。 此不待言。 故知决定约六位耳第五大段尔时普贤下明说分中。 初总告。 二正答。 于前二百门。 一一皆以十门答故有二千行法。 释此二千普贤行法略作五门一约因果二分行位三显普别四明互摄五辨行相就初中有四句。 一约大位以分前五位等。 总为因行。 后成佛等总为果行。 二细克而辨二百门行。 一一皆悉彻于佛果。 是故诸文之末悉皆结云即得佛等也。 是则皆通因果二位。 三或总属因位。 以普贤位中亦现成佛摄生等故。 四或总属果。 以下文多云虽得成佛而不断菩萨所行。 是故此行皆是果行二分行位者。 谓二千是行。 实称位。 位揽行成。 位虚行实。 亦有四义。 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 二总属位收。 以行并是位中行故。 三总属行摄。 以普贤行体不依位故。 唯有自分胜进即为究竟。 四一行遍六位。 一位该二千。 如是无碍而不坏前后故。 是普贤行也三显普别者。 谓一行相必遍一切。 然恒不杂。 不杂故别义元分。 必遍故。 普义该收。 犹如锦文朱紫窠别故得成文。 朱紫綖通织而非绣。 当知此中行相亦尔。 即普是别。 即别为普。 皆无障碍。 思之可见。 若尔此则普别具足。 何独名为普贤行耶。 释非谓守普而不能别。 亦非作别而失于普。 实谓能别而不坏普者是普贤也四互收摄者有四重。 一以位收位。 六位之内一一各收一切位故。 是故一位即具二千为万二千也。 上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此之谓也。 二以门收门。 即二百门中一一各收一切门故。 即成二百个二百为八万行也。 三以行收行。 即二千行内一一各摄一切行故。 即成二千个二千也。 过亿兆名等也。 四以略摄广。 如此所说二千行等。 下颂结云如大地一尘之说也。 以此一尘之略说不离十方之广地。 是故摄广亦无不尽。 此乃等无极之法界超无际之虚空。 下云虚空可度量。 菩萨德无尽。 斯之谓也五辨行相者。 随文解释应知。 就此二千行中。 依前六位即分为六。 如前应知初二百句答前二十信问。 明信位行中。 于中分三。 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满。 二从十种入下八十句明胜进行圆。 三从十种不可坏智。 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中。 何故最初明依果者。 以是行起所依寂居首故。 文中有四。 一举数总标。 二列名释义。 三结说分齐。 四叹胜劝学。 下诸文中多皆具此亦有不具。 至文当知。 言依果者简非从因所生之果。 亦非世界依报之果。 但是诸行。 或依前起后。 或互相依。 各得增长故以为名。 即相依之果名为依果。 又释如世界依果是众生所依。 依果若增即失所依正报不立。 今菩萨亦尔。 以此十法为所住依果。 此若断绝则失所依非为菩萨。 如忘失菩提心即非菩萨。 是故文中取不忘失以释成也。 十中皆先标名后义。 初句是总以菩提心是万行之本。 是故二千之首。 唯此建初。 谓依此不忘菩提之心方令余行悉得生长。 二虽内有胜心。 若外无善友行亦无成。 若不顺同善友无功。 即非依果。 是故要以随顺和合释成依果也。 三虽遇善友。 若宿无善根不能顺修。 又亦病等余障碍故。 是故要依宿善更增新行。 四虽有宿善。 若不得所行诸度之法无所造修。 五虽得行法。 若不达于理法虚通。 即触途皆碍。 是故依一切法皆得出也。 六虽得理法。 若无大愿即便滞寂不增菩提。 七虽有自分之行。 若不胜进广修无由究竟。 八虽内具二行。 要须外依胜侣。 以一生菩萨于余菩萨为兄为长。 方堪为依。 此据极说。 九虽依菩萨。 理宜兴供于佛以成坚信。 十要唯如来是究竟所依。 以于菩萨能正教授令离倒故。 又能正教授故。 离倒教授故。 第四叹胜劝学中。 佛以无上果智为所依果。 菩萨住此十法。 当亦得彼故云也。 又释菩萨未曾不依菩提之心。 以恒不忘故。 二菩萨未曾不依善友。 以常随顺与和合故。 三菩萨未曾不依善根。 以常长养故。 余亦如是准之。 第二十奇特想者。 前依因缘以成诸行。 今依胜想以摄善根。 十中初以随喜他善根作己善根故云奇特。 二凡小等善皆堪成佛故云种子。 三下至阐提皆菩提器。 以悉有佛性故。 四以一切菩萨愿同己愿故。 五以一切法性净非生死故。 六他同己体。 他行即己行。 又他所行是己行法故生自想。 七一切法即是真如故。 又一切法悉堪成觉故云佛法。 八一切语言皆堪作法轮故云道也。 九知菩萨善根皆是诸佛慈悲体分故云慈父也。 十知一切如来悉同一体故云无二。 此十皆超意外之想故云奇特。 若得此想即得能转一切法之想。 以一切法皆随想转此是佛德也。 第三十种行者。 以依胜想之解起此大行故次明之。 十中初四戒行。 于中初二摄众生戒。 次一律仪。 后一摄善。 次一三昧行。 次二智慧行。 一加行。 二正证。 次一严佛土行。 后二报恩行。 第四十善知识者。 以行起必示依善友故次明也。 初一令发坚心。 二令习修善。 三令满度行。 四令得智行。 五令成悲行。 六具辩才行。 七无染着行。 八无厌倦行。 九成普行。 十入佛智。 第五有十精进者。 虽遇善友。 若不策勤无由进行故次明也。 此中意为何义故修此精进。 为欲作此十种所作。 于中入一切法者智证入也。 令众生灭恶者灭其苦因也。 余如文显。 第六有十正悕望者。 由前精进。 悕欲自他。 令行究竟故次明也。 于中初一约行本。 次二约离过。 次二约成行。 一行因。 二行果。 次三约证入。 一证位。 二证法。 三证道。 谓由证法故离谤也。 后二约胜进佛果。 一佛愿满。 二佛智圆。 言无上平等大智悕望者。 是佛地无功用故云平等。 摄生无尽亦云悕望。 第七有十法成就众生者此有二义。 一以此十法通用成就一切众生。 二各别成就一类众生。 别中一成悭贪贫穷众生。 二憍慢众生。 三愚痴众生。 四佷悷众生。 五贪爱众生。 六乐二乘众生。 七不厌世间众生。 八不欣佛果众生。 九耶归依众生十耶智狡滑众生。 以此十法。 如次教化。 令其入道故云成就。 第八有十戒者。 依前十法成就众生故。 恶无不离。 善无不积故次明也。 此十中初者。 若失坏菩提心即是破菩萨戒。 乃至第十若取着如来身。 即是犯戒。 余亦如是准之。 此十随其所应三聚所摄。 第九有十种自知受记者。 依前离过德成自验己行。 必当得果决定无疑故云自知受记。 一自验菩提心一向不回故。 二自验所修菩萨苦行无厌足故。 三设多劫修谓若须臾故。 四自验不违佛教法故。 五自知于佛所说深法决定信故。 六自知所修善根悉具足故。 七自知能令众生住菩提心故。 八自知于善友不违其教同善根故。 如善财等。 九自知于善友起佛想成故。 十守大菩提愿常不忘故。 于此十行自验有一即知定当得佛受记。 又瑜伽菩萨地中菩萨由六相佛受记。 一安住种姓未发心位。 二已发心位。 三现前住。 四不现前住。 五有定时限。 谓尔所时证菩提。 六无定时限。 谓不说时限与授记。 又善戒经云。 非但种姓人得受记。 非种姓亦得受记。 解云如不轻菩萨敬四众与受记者。 约非种姓人。 远亦当得故亦受记。 如十信中记是种姓人。 以约种姓决定故。 如发心已去决定不退故。 是三贤位。 如梁论第六。 十行菩萨名受记者是也。 初地已上证理成就故受记。 如地论。 如第八地中受记是无功用行成故。 如燃灯佛边得记等。 此中十种约圆教。 通诸位。 据始。 在十信中。 余义如别说。 上来九十句明自分行竟。 下第二从十种入下即八十句辨胜进行。 于中初十入者。 既自分行成。 次明胜进入诸所入之处。 入犹证也得也。 初二入大愿行。 三入八万四千法聚等。 四入十度等。 五入行位圆满故云具足。 六入差别大愿。 七证入真性。 八入严刹。 九随心现神力。 十入于一切世界示现出生。 第二十种深入如来者。 前明入因境。 今明转胜入果境也。 初一示成菩提。 次八以三轮摄化。 后一示入涅槃。 前八中初四语业。 一总举法轮。 二所转巧便法。 三能转之妙音。 四正调众生。 次二身业。 一依身现通。 二现多异身。 后二意业。 一定。 二慧。 又以三世诸佛悉亦同作如是作用故云亦共入也。 此中信内亦得此法者。 是圆教中普贤行相故也。 第三有十种入众生心行者。 前即上入佛境。 此辨下入众生故也。 初三总明入三世众生心行。 次二别入善不善众生。 六明入欲乐心行。 七入根利钝。 八入其种姓差别。 九烦恼轻重。 十起治不同。 谓根未熟者待时故。 已熟者不待时。 又释时者待其熟时调伏故。 非时者方便开觉不待时故。 又因此十入。 则普入一切同佛果也。 第四有十种入世界者。 前知众生正报。 今知其依报故也。 于中初二约染净。 次四约粗细。 次二约形状。 谓伏者向下。 仰者向上。 后二约佛有无。 又普入一切者以不离此十故。 第五有十种入劫者。 前明入处。 今辨入时故也。 于中前五入别劫。 后五入相摄劫。 前中初三别入三际劫。 次二别入多少劫。 后五相摄中。 一以少摄多故云可数不可数。 二以多摄少。 三以会事入理劫入非劫。 四从理起事非劫入劫。 五二事相即。 谓前可数等约缘起相由门。 非劫等约法性融通门。 此一切劫即一念者。 通约二门无碍自在故。 又由皆是数识所现故得自在也。 第六有十种说三世者。 前约劫。 此约世故明也。 于中前九别说。 后一总显。 别中未来说未来。 既是无尽。 过去说过去何不亦同耶。 释以未来续起故云无尽。 过去不起故不云也。 又现在说现在。 即与现不殊故云平等。 过未说过未。 何不亦同耶。 释以过未之过未是无故。 现在是有故不同也。 余义如十世章辨。 第七有十种入三世间者。 前既达时劫无碍。 今明入时中之法故次明也。 于中初一总明所入。 余九别明所入。 此中一以语言为道。 显所诠义故。 二性者文字性。 类即字界等。 三施设者言教假施设故。 四想者依想立名等。 即名等异名如论云阿毗达摩想为标帜等。 五名字者正显名句字身体等。 六语言者明音声语业。 与前何别者。 前成能诠。 此中通举。 如恶阿等声。 七无尽者明上诸门。 并是虚假施设无有尽故。 八离欲者体不可得故。 九寂灭者性清净故。 明此十法皆通过未等三世之中故云入三世间也。 又释前语言道是所诠法。 以是语言所游路故。 二性是理性亦是所诠。 此义理世间。 次四是言说世间。 后三是实相世间。 又释十中初一器世间。 次六众生世间。 后三智正觉世间。 虽有三释初释顺文。 第八有十种舍离忧恼等者。 前既达解时法。 起行摄心故离忧等。 谓行成遂志。 舍离忧恼。 时无空过。 心无厌悔。 于中初四供佛近友。 求法闻法。 此四自利行。 次三摄生。 一说法。 二调令离过。 三令住佛道。 次一重明自行广。 次一重辨化他广。 后一明二行满足出生佛果。 上来八十句明信中胜进行竟自下第三从十种不可坏智下有三十句。 明前二行究竟。 于中初十种不可坏智者。 谓称法而知更无改易故云不可坏。 于中知众生等约染法。 知三宝等约净法。 知世界等约亦染亦净。 知法界约非染非净。 并可知。 第二有十种陀罗尼者。 前既知法不坏。 此明持法不失故也。 智论以定慧为体。 佛地瑜伽增上念慧为性。 以慧照法。 念忆持故。 智论中正翻云持。 能持种种善法令不散失。 如完器盛水等。 或云遮。 能遮诸不善心等不令生故。 瑜伽等有四。 谓法义咒忍与此十种不可相摄。 以类别故。 此中初二持教法。 一持修多罗法。 二持阿毗达摩法。 三持理法。 四持慧法。 五持定法。 六持异方语法。 七持三世异义。 八持辩才法。 九持无碍耳根法。 十持果法。 安住者与相应故。 第三分别说十佛者。 前明持法。 今辨解佛故也。 又此信满明得佛果故明也。 若尔后解位满亦得佛果。 何不明耶。 释以信初故。 解准此故。 此十佛义具如别章。 今略释名。 一自然开悟名为正觉。 正觉即佛。 二自体无碍大愿成满。 愿即是佛。 三万行因感故云业报。 四万德积成任持不失。 五应机化现。 六称理普周。 七唯心所现。 八常恒在定。 九真性不变。 十无功大用名如意佛。 如末尼珠等。 又释同下十种见佛处。 以彼释此应知。 上来二百句答前二十句问。 明十信十行相纯熟竟自下大门第二从十种发普贤心下有二百句。 答前二十句问十住中行法。 于中粗分为四。 初六十句别明十解中。 初位发心住义。 二从十种波罗蜜下六十句明余九住中所成内德行。 三从十种说法下三十句明诸住位中外化摄生行。 四从十种胜法下五十句明无碍殊胜行。 就初中。 创得住位以大心为本。 是故最初明发普贤心。 于中初三下救护众生心。 次三上求佛果心。 后四厌离有为心。 具此三心乃名大菩提心。 又释初六护小乘心初三护狭心。 后三护小心余四护烦恼心。 是故异于凡小名菩提心也。 又此十心各是一行。 亦不相收。 以显无尽。 各先标后释可知。 二有十种普贤愿行法者。 谓依前大心起广愿行故次明也。 于中前九因行广。 后一成果广。 以普贤通因果故也。 前中初二自行广。 次一益生广。 余通二行广。 皆广立大无限之誓愿故同云普贤愿。 依愿成行名愿行法。 三有十种大悲者。 依前普贤行法中别辨大悲。 以深要故次明也。 是故论云。 菩萨以大悲本故别显也。 用此悲心缘念众生无曾暂废故云常观。 于中一苦逼无归。 二设欲求依乃倒求耶道。 三设欲向正乃贫无宿善。 四设有小善乐着生死不能开觉。 五设欲求觉唯倒行不善。 六设有修善不能离欲。 七设求离欲还复轮回。 八无始无明久远所病。 九不欲佛因。 十失佛果法。 又释此十初二颠倒众生。 一无真。 二逐伪。 次四欲求众生。 一乏出因。 二无出果。 三具缚因。 四处缚果。 次二有求众生。 一深。 二远后。 二梵行求众生。 一异道求。 二求异脱。 菩萨缘此起大悲心。 要当救拔。 四有十种发心因缘者。 悲愿行起必赖所因故次明也。 又前明所发心体。 今辨发心所因故也。 或四缘发心如瑜伽地持等。 或七缘如智印经起信论等。 并如前说。 今显十缘以明无尽。 于中前五下以众生为缘。 后五上以佛果为缘。 论云菩萨以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此之谓也。 前五中初一总。 后四别。 别中初二除苦与乐。 后二除愚与智。 后五中亦初一总。 后四别。 别中初二顺教见相。 后二顺义显德。 余义可知。 五有十种亲近善知识者。 既发心已。 理宜近善知识。 具菩提心。 而得增长。 故次明也。 又释此上五十门行悉并同时说有前后。 以依善友方能发心等故。 于中有五。 一标意。 二征责。 三总释。 四别辨。 五结数。 别中十内。 一身业走使。 二语顺教命。 三意不乖隔。 四身心俱悦。 亦庆见善友。 五情无异求。 六唯期出道。 七同其胜行。 八同彼要期。 九敬师如佛。 十同果圆成。 又前六事友。 后四同修。 六有十种清净者。 依前发心得此净报故也。 此是发心家近果。 于中初六三业净。 谓前三体净。 后三用净。 次眷属下二明伴主净。 后二明愿行净。 并可知。 上来别明初住位竟下第二从十种波罗蜜下有六十句通明余住中所成内德行。 于中初十正明诸住所行之行。 于中十度并约深胜以释。 是故檀中不云舍财等。 乃云舍一切有净佛戒具佛忍等应知。 第六般若约正体智故以如如为境。 后四多并是后得智。 第七应名方便。 以能深入佛力故立智名。 第十应名智。 以能领摄诸佛法故从境为名。 余并如前十行处说。 二有十随顺觉知者。 由前行成。 能于所知无倒了达故云随顺觉知。 于中一知依报染净差别多门。 二知众生正报异类难思。 三知缘起之法一异无住。 四知真如法界平等离相。 五知虚空无为无际。 六七八知三际世界。 又亦知一切俱是过去俱是现未。 九知诸佛具万行在一念中。 十知诸佛同一行以遍三际。 三有十决定智者。 由前随顺无倒觉知故能得此决定智成。 于中初二知法分明。 一知在于一念者显能知迅速也。 二以无碍智知者显能知自在也。 以无所知障故云无碍耳。 次五知众生。 一知心乐欲。 二知根同真性。 亦同是菩提根。 三知烦恼细习。 四知正使之行。 五知所化善恶。 后三知菩萨及佛可知(欠一门检余本)。 四有十种力者。 由智既决定多有堪能故明力也。 于中初一总。 余九别。 别中初二解依他性如幻化。 三解圆成性。 四解所执性即空故无染也。 五求行法。 六敬养善友力者。 以法从彼。 得求力无坏故也。 七由回向力能令善根至佛果故。 八由信解力能于甚深佛法免诽谤也。 九于求大果心坚强不退。 又释前五解力。 后五行力。 五有十种平等者既有智力堪能故。 能于诸事作平等真观故次明也。 于中一情绝怨亲。 二真俗一味。 三染净理均。 四一道无二。 五同会一性。 六果法岂殊。 七因无异愿。 八十度齐备。 九行契理原。 十法身等无二。 又释前五行等。 一等悲。 二等智。 三等净。 四等行。 五等修。 后五德等。 一果德等。 二愿行等。 三六度等。 四因行等。 五法身等。 六有十种方便佛法句者。 前既平等正证理。 宜起于后得巧便设教故次明也。 于中初知一切法。 但有言说。 此约遍计性。 二似有如幻。 三速灭犹电。 四无性从缘。 五缘作本净。 六言有但名此上约依他性。 七无生真。 八无相真。 九无性性真。 上约空如来藏。 十具德法界是不空如来藏。 由以佛法句显此十义故同立此名。 上来内德成讫下第三十种说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摄生行。 于中初十于教能说。 次十于法能持。 后十于言能辨。 初十中初二说理法。 一深一妙。 次四说行法。 一具德法。 二佛智法。 三顺度法。 四生果法。 后四说因果法。 初一说三世染法因果。 后三说净法因果可知。 二有十种受持者。 前既宣之于口。 今此蕴之于心故次明也。 于中初七记因法。 后三记果法。 前中一记持行法。 二记持教法。 三记顺法之喻法。 四巧令生解法。 五令生总持法。 谓少文摄多义等。 六答难断疑法。 七菩萨行位法。 后三中一佛定法。 二佛慧法。 三佛通法。 三有十种辩者。 前明记持在心。 今明巧宣于口故也。 于中一不取情谓故名为辩。 是知若在性执。 纵巧言百端未足为辩。 二顺法无行。 三显无著法。 四此辩亦空方为辩也。 五体无无明。 六辩同佛持。 七辩法令他自悟。 八于无名相法。 巧以名言说令他于言不作言解。 九说众生义门辩。 上应机令喜辩。 又前五是无作净辩。 后五有作净辩。 上来外化摄生行竟下第四说十种胜法下有五十句。 明无碍殊胜行。 亦是当位成满行。 于中初十胜法者。 前以辩才无滞遂显德相挺过凡小故云胜法。 于中一悲胜。 二智胜。 三修胜。 四行胜。 五戒胜。 六回向胜。 七策勤胜。 八降魔胜。 九因行胜。 十成果胜。 二有十无著者。 前行德超升故。 今于境无执故云无著也。 又前即行高殊胜。 今即下离染着。 此十皆是自心显现意言所作。 是故智慧于中不着。 初于化处不着。 二于所化不着。 三于化法不着。 四正作化业不着。 五化所成善不着。 六应机受生不着。 七于自本愿不着。 八于所行行不着。 九于因不着。 十于果不着。 由自安住此无著智。 即能速转异念众想。 得佛无上智无著。 三有十平等心者以成无著智故。 于众法中心无分别故云平等心也。 此与前十平等何别者。 前约法辨平等。 此约心辨故云平等心也。 于中初八约因等。 后二约果等。 前中一于所长养。 二于所发言。 三于所化生。 四于所化因果。 五于所知法。 六于染净土。 七于好丑人。 八于所行行。 后二中一功德智。 二正证智。 于此十中皆不生异念故云平等心也。 四有十种出生智慧者。 从前平等体寂出生后得胜智故云也。 于中初入众生性者证入众生真性也。 出生智者入已出生后得智也。 余文入出皆准知。 二刹无一异者约体俱绝故。 又摄相从体故明无异。 以体从相故明无一。 又多则一故无异。 一即多故无一也。 三知世界如帝网。 四知土形相。 五巧入法体无一无异。 三释同刹应知。 六知异类之身报。 七知倒惑身之因。 八知究竟一乘通同别也。 九知法界自在德。 十知佛种不断德。 五有十种变化者。 前依正证起后得。 今依后得起自在用故次明也。 谓转变本无。 化现令有故云变化。 于中初一变他众生身。 如文殊变鹙子等。 二变自身作异类等。 三变染刹为净等。 四变现香花等。 五化现言声等。 六化现愿行。 七化现调生如满足王等。 八化现成佛。 九化现转法轮。 十化现舍利等。 又释此十亦是以实用化显其平等。 上来四段二百句文总是释十住位竟自下大门第三从十种持下有三百句。 答三十句问十行位中行法。 于中分三。 初六十句明大志旷远行。 二从十种不思议下九十句明定慧业用行。 三从十种薗林下有一百五十句。 明德备成满行。 就初中有二。 先有二十句明依起大欲行。 后四十句明依起胜念行。 前中初十持标行所依。 谓依此任持力方能起大志。 此中通摄地持中三持及地品中十持准辨应知。 于中初三则三宝力持。 众生是僧宝也。 四大悲所作名业持。 五十大愿力令行相续。 亦由佛力持故。 佛果化用尽未来际。 六十度行力住持所余。 七众生及菩提为所缘境持。 起菩萨悲智行心。 八以真如理为妙也。 九福。 十智。 各有胜力故云持也。 问此持与前十陀罗尼及十种受持各何别耶。 答陀罗尼是总持文义等。 受持约领纳忆持等。 此中据加持等故不同也。 二有十种大正悕望者。 依前持力起此广大无边欲乐名大正悕望。 与前正悕望何别者。 前约自分故不言大。 今据胜进故不同也。 何故起此大欲愿者。 以行成由此故也。 上文云智慧王所说。 欲为诸法本。 应起清净欲志求无上道。 此之谓也。 于中一定望顺佛令喜。 二定望供佛令尽。 三定望同法成行。 四定望长时修行。 五定望离畏。 六定望令众生先已成佛。 七定望尽严刹海。 八定望令众生灭恶因果成善因果。 九定望直心见佛闻法。 十定望尽穷来际转大法轮。 第三有十种深入佛法者。 明悕望不已便能深入。 是故依前大欲能尽佛法深远边际故云也。 下四十句中初二十为所依。 后二十为所起。 前中初此十深入内证。 于中初四入器世界佛法。 一切世界一一各别入一切世界。 故云一切世界悉分别入一切世界也。 次二入众生世间佛法。 次三入智正觉佛法。 后一总就法界入于佛法。 以理就行分故云于无一异而说一异。 谓五乘位异成佛为一。 行同归理故云入无所入。 二有十种依止者。 前显行深入。 今辨所托缘。 于中一依善友教授。 二依多闻熏力。 三依善住处资缘不乏。 四依悲力。 五深证大行。 六依满本愿力。 七依本菩提心。 八依佛果。 是所求故(脱第九第十须检余本)。 三有十种发无畏心者。 前既有所依。 道令行心深胜。 于可畏事。 能无所畏。 以无有难作而不能作故也。 于中一以奋大勇猛故。 能于十种难作事中而悉能作。 一恶业难灭。 二遗法难护。 三恶魔难降。 四身命难舍。 五外道难伏。 六物心难称。 七大众难喜。 八八部难调。 九下乘难离。 十上行难修。 于此十难皆无畏也。 又智论第六云。 菩萨有四无畏。 一以闻持善说。 二知根欲说令得解脱。 三一切方中不见有难而不能答。 四不见有疑而不能释。 四有十种发无疑心者。 前以于难无惧。 由此自知所作皆易故无疑也。 于中一以十度摄生。 二三供佛严土。 四大心无疲。 五满本大愿。 六定作世灯。 七巧说诸法。 皆堪摄生。 俱是佛法。 八定成正觉。 九会事即理。 十灭倒显智。 上来六十句明大志旷远行竟。 下第二从十种不思议下九十句明定慧业用行。 于中分三。 初三十句明融慧超情行。 次十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 后十法门下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 就初中。 初十约行。 次十约语。 后十约智。 约行中有十种不思议者。 由前心决无疑故令所修无测也。 于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至佛果故云不思。 如尼俱陀子小树大。 二由本愿力无思任运果用无尽。 如灭定前愿力等。 三如幻法不有而有。 四依无住而不失善。 五得理不舍事。 六在因能现果。 七得果不舍因。 皆不思议也。 八解法无碍。 于中五对十句。 一约迷悟境。 谓凡于无相妄见有相。 圣于凡有悟见无相。 又即相是无相。 无相即是相。 一事双离故难思也。 余对准之。 九解发心等菩提。 以始齐终。 次句以终等始。 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解心不错故无三倒。 三倒如前发心品释。 十中四句。 初尽流不尽流而无二。 二佛法世法一而不杂。 三摄事同理入而无入。 四释成无二。 不变者一味故无二也。 是故俱难思也。 二有十种巧方便微密语者。 正以内行难测遂令发言巧密。 泛论密语有五种。 一说彼深密法故名为密语。 如上性起中名如来密藏等。 二以一言说一切法等为密语。 三以近而不闻。 如鹙子如聋等。 远而无限。 如目连寻声等。 名为密语。 四言近意远。 如说三乘为究竟等。 亦名密语。 五以异言说异法。 如说觉不坚为坚等。 今此文中唯约初义说。 于中初一约教法。 得意玄故。 会同异故。 二示同涅槃密现受生。 三如东方入定西方密出等。 四巧说众生善中有恶等苦中有乐等。 五巧说众生不染而染为垢。 染而不染为净。 六巧说一中有一切等。 七坏处有成。 如法花中天人见劫尽此土常安稳等。 八于佛普遍现生入灭。 见此密处而发言故。 九解众生。 即涅槃不复更灭。 而不舍大愿摄生。 以为巧密。 十自悟不由他。 而求善友不息。 以为巧密。 三有十种巧方便分别智者。 前既巧说密处。 今智达明了故云也。 初二知世界一净一染。 次三知众生机器。 次三知三乘行相。 后二知世出法。 又释初二器世间。 次七众生世间。 后智正觉。 又释初二何处化。 次三何所化。 次三化置何处。 后二以何法化。 上来三十句明融惠超情行竟。 第二有十种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 于中初十明定体。 后十明业用。 又初明深定。 后显普周。 前中一明入定处。 谓遍一切种种刹。 二明入定身。 谓以一切众生身而入定故。 如童子身入正受等。 三明定照法实。 四定中见佛。 五定持多劫。 如十明品第十智明说。 六定出身云。 如海幢比丘等。 七或以佛身示现入定。 八为觉悟众生入定。 后二各于一念中得一切菩萨定慧。 具足二行入定。 又初一入定处。 次一入定身。 次六入定用。 后二入定时。 二有十种一切处者。 前明入定。 今辨从定起用遍一切处也。 一悲托处。 二身依处。 次三起解处。 一解正报根性。 后二解依报劫坏。 三灾中略无风灾。 次一是所供处。 次二所成处。 一依一正。 后二是所作处。 一惠一福。 上来深定普周行竟。 第三有十种法门者下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 于中初十明自在现法门。 初一身普现。 二多处异现。 三令多入一。 四不失住持。 五上同果现。 六无处不遍。 七无时不遍。 八一刹现多身。 九一身现多处。 十一念普示现。 此等并是法性融通门等故名法门也。 二有十种神通者。 正以身现法门。 业用无限故云也。 一宿命。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天眼。 次五神足。 一现神力。 二示多身。 三速往来。 四能严刹。 五现化身。 后一流尽示成菩提。 此十皆以通慧为体故名智通。 悉从定起齐名出生。 三有十种明者。 前以无壅曰通。 今委显为明。 于中初一知众生业果差别。 二知众生于寂灭境起净信心。 三知众生证入理智。 上三知所化。 四语业。 五意业。 六身业。 此三显能化。 七于境转分别想为正智因。 八知理平等起行无碍。 初知三性理不碍起行成佛。 九知众生真心称理随缘显事不失化用。 于中初知称理现事不失化用。 二何以故释成无碍。 初中又初一向化他。 二不失自行。 三何以下释成。 前中初四句知众生真体。 二知因下八句知众生缘起相事者。 是从因缘所生报也。 三知愚痴下六句三对知众生染净差别。 四知生死下八句四对知众生理事无碍。 五知转下八句四对知众生道器差别。 初知转依未转。 二知治道起未。 三知惑灭道立。 四知行成根报别。 下句总结成化。 谓称缘起而观察也。 十中有七。 初善能离着。 二不见下善起行愿。 三见一切下善植德本。 四自在下善起胜通。 五知种种说下善能照境。 六永断下善益自他。 七除灭下善能得果。 并可知。 余义如前十明品说。 四有十种解脱者。 前大智明起。 今辨无明障尽故云解脱。 解脱有二种。 一作用自在名为解脱。 如上不思议法品十种不思议解脱等。 二于缚离系名解脱。 如此所说。 于中初四于凡夫得脱。 初二脱惑障。 一钝使。 二利使。 次一脱业障。 后一脱报障。 五于小乘得脱。 六于地前得脱。 七于地上因位得解脱。 八于微细着微细碍得解脱。 亦是道累外自在故云解脱。 脱后二门也。 上来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竟。 下第三从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明德备成满行。 于中分四。 初四十句明报德圆满行。 二十种发不动心下二十句明心住坚深行。 三十种智慧观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胜行。 四从十种不可称量下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 就初报德圆满行中。 初十游赏园林。 次十栖止宫殿。 次十于中娱乐。 后十将出束带故曰庄严。 就初十园林中。 一一皆初举园林名体。 后以义释成。 谓游观适悦故也。 前七自分因行。 后三胜进果行。 前中初二利他行。 后五自利行。 一时。 二处。 三违。 四顺。 五修行。 以道品等从佛流出故云慈父境也。 后三中一念果法。 二现法轮。 三示正觉。 二有十种宫殿者。 前园林外游。 今宫殿内安故次明也。 亦皆先标名体。 后释显义相。 谓若妄失菩提心。 即令正行无所栖止故云也。 此一为行本。 次七明利他行。 初四化三界众生。 色界中分二故。 四梵者四无量也。 无色是难处。 为灭彼难菩萨生中也。 次三中一通化。 二化眷属。 三化憍慢。 后二自行成满。 一修因。 二得果。 三有十种乐者。 既住宫殿情忻胜利故云乐也。 于中初八因法中乐。 后二果法中乐前中初六自利法。 后二利他法。 第四有十种庄严者。 既乐心成以胜德自严故次明也。 于中初二力无畏。 次二义法辩。 次二愿行严。 次二摄刹雨法。 后二持行现化。 上来报行竟。 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坚深行。 于中初十心坚。 后十深入。 初中一舍有心坚。 二向法。 三供佛。 四悲观。 五慈摄。 六专求。 七常修。 八信坚。 有根信者生佛果故。 不浊信者不杂无明故。 离垢信者不求世有故。 明净信者正证理故。 供佛信者向果故。 不退者因行坚故。 不坏者外缘不动故。 九穷果。 十行圆。 二有十种不舍深心者。 以行坚不动乃穷达深理故云也。 又令此心不离殷至。 故云不舍深心也。 于中一智。 二悲。 三显化意。 四近友。 五供佛。 六求法。 七持净戒。 八摄同行。 九持佛法。 十修愿行。 下第三有十种智慧观察。 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能行。 于中初十者。 以能心殷不舍。 遂令智慧巧观所作。 于中一观教法。 二观行法。 三观通力法。 四观巧便法。 五佛持者。 若约用明佛神力加持。 若约体法身住持万德。 上观法自在。 六内持。 七外说。 上说法自在。 八观深。 九观广。 十观多。 十一观无碍。 上观法深广。 是增数十故。 剩一门也。 二有十种分别者。 既能观察。 遂能简择诸法故云分别也。 于中初二分别依他起性。 一法一喻。 次一知遍计性无所有故无可诤也。 后七分别圆成实性。 一知恒沙功德。 二体实无依。 三坚若金刚。 四则是法身如来。 五法身体寂。 六证道所摄。 七体相一味。 三有十种无垢者。 由简择深法除障离垢故也。 此中离十种垢。 一无异求垢。 二无疑惑垢。 三无邪见垢。 四无所知障垢。 五无不欲佛果垢。 六无讷言垢。 七无怯弱垢。 八无障大悲垢。 以悲是菩萨所住故。 又无障十地之无明。 以十地是菩萨所住故。 九无散动垢。 十无微细碍着垢。 又释初三约心净。 一深心。 二信心。 三解心。 次一约境净。 次五约行净。 后一约果净。 四有十种智印者。 以离垢障令德坚固揩定不动故次明也。 于中一于安受苦境。 忍智不动故明印也。 变易苦者是坏苦也。 二于他不饶益忍行决定。 三于深佛法信忍决定。 即法思忍也。 四决定成佛当度众生。 五决定解教等诸佛故。 六大欲决定有十一句。 初善欲是总。 余十是别。 七决定不惜身命求佛果。 八于善根未熟众生令生长。 九已熟众生令入法。 十因圆果满。 五有十种智慧光明者。 既行能决定遂令照用无碍故也。 于中皆先明所照。 后显能照。 初二求果见佛。 次二见机授法。 次二依友示佛。 次二摄生说法。 次二佛持行满下第四有十种不可称量下。 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 于中初十明尊重行。 次十勇修行。 次十高胜行后十深广行。 初十中明行用难测。 凡小莫窥故云也。 于中一住真不证难。 二成善不取难。 三解理不疑事难。 四长劫无怠难。 五得灭不住难。 又释四不厌生死。 五不住涅槃。 六无劫说劫难七非行起行难。 八解了唯心难。 三界是处识。 三世是数识也。 心无边者通摄余一切法也。 九悲广无限难。 十得果不受难。 由此难测故过凡小。 言不能称。 智不能量故云也。 二有十种发无懈怠心者。 既行用超过。 遂令勇猛无间故也。 于中初三破邪授正。 次二满行摄生。 次二成果调物。 次一多刹现佛次一一切广施。 后一一念顿解。 于中有五。 初举所解之法有九门。 二如是等下对辨能解之相。 三于一切下略明解不颠倒。 四无二智下广显无倒解相。 五法界等下辨无倒智业用。 三有十种须弥山王正直心者。 正以勇猛中成大心决定。 正向菩提不可倾动故云也于中初一修能证智决定。 二观所证理决定。 三决定令此福慧趣入所证无垢白净真如。 四决定成熟求法之行。 离盗法者。 谓从他闻法言我自解。 不称赞师。 准观佛三昧经。 堕地狱如箭射也。 起一切施心者欲拟法施于一切众生故也。 五大忍度生行如如舍者观如舍相故。 大忍法者大智现前故。 六成就超魔境界行。 于中四。 初成就胜法。 二不味此胜。 三但求正法。 四举因释成。 七精进勇修行摄。 论云愚修虽小时怠心疑已久。 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 八不舍恶人行。 九孤子勇修行。 十即空成有行。 于中。 初无有一法等。 正明见理实无。 二而菩萨下明不舍悲愿。 三举法释成。 谓即此无所有。 出生菩提故。 四而此菩萨下明称理造修。 亦不生如是恐怖。 若一切空我有何义求无上道也。 四有十种入深智慧大海等者。 前明志山坚耸。 今显智海宏深故次明也。 谓以如大海之智慧。 深悟证入此十种法。 成无上菩提故名也。 非是入此智慧海中。 以别显中云入无量众生界等故得知也。 一入众生界无量。 二入世界无量。 三入虚空界。 四入法界。 五入三世佛无边善根界。 六七八入三世诸佛界。 九能供多佛。 十能求多法。 上来总答第三十行位行相竟自下大门第四从十种宝住下有三百句。 答前二十九问。 明十回向位中行相差别。 以十自在中章门十句不在问中故。 有三百答二十九问也。 于中分三。 初一百一十句明回向位中行体坚固义。 二从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明行用自在义。 三从十种游戏神通下七十门明行位圆备义。 就初行体中分二。 初四十门明行体成就高栖彼岸。 二从十不坏信下七十门明行体离障摄诸胜德。 就前中初十种宝住者。 住于正法可贵之所故云宝住。 又以无住为住。 亦名宝住。 于中一近佛。 二闻法。 三自在受生。 四知法自在。 谓总别无碍。 五智断自在。 谓资粮道息。 加行道离。 无间道断。 而不证实际者。 异二乘故。 留惑故。 到实际岸者。 到法无我际故究竟也。 六悲智自在。 谓知众生空而行化度。 七知理事无碍法。 八知理无不碍起行。 九于空善巧所愿不虚。 十闻多佛异说善解会通。 谓以四意等而决故也。 以佛智不思故多异说。 法体不殊故云言无二也。 二有十种发金刚心者。 既所住可贵。 能于大乘无限齐法。 以坚固心穷尽其际故名庄严等也。 于中一知三世无际法。 二引多菩萨自策励已。 三严无际世界。 四福惠治及无际众生。 五以善根供无际佛。 六深解无际佛法。 谓释中云一切摄取者。 谓无相不坏相为摄取。 以无相摄相故。 相摄无相故。 云一切摄也。 七能忍无际苦恼级者。 俗书云。 斩贼首为级。 赐爵一级。 因以为名。 住不二法者。 苦及我不二。 即法思忍也。 八无际无际时。 于无际无际处行菩萨道。 九以心要成无际大行。 十即寂起用行。 于中四。 先住空寂。 二而亦不舍下明起事用行。 三何以故下举大愿释成。 四善知是法下明双融大愿行。 三有十种发大事者。 于所作大事令发起现前故云也。 于中初三福业大。 次三化业大严土为摄生也。 次二明胜进摄福。 九成佛。 十说法。 四有十种究竟大事者。 前于大事但能起现前。 今明所作成满故云究竟。 于中一供尽佛境。 二满本所请。 三求尽正法。 四次二增因出果。 次二愿行成满。 后三供人闻法。 第二有十不坏信下有七十门。 明行体离障摄诸胜德。 于中初四十门明信惠善巧。 后三十显心行摄位。 就前中初明十种不坏信者。 于深入法净信不坏。 破不信障。 初六信行缘。 后四信行体。 前中信众生者。 信是所化悲境故也。 又信其有如来藏佛性等故。 二有十种受记者。 既内怀坚信。 外蒙记别故有受记。 前明自知受记。 今明诸佛与记故为别也。 于中一种解脱分善根闻法毛竖等。 二得初地见谛名谛满等。 三于修位中广行诸行。 四对现众前。 五对众不现前。 六因悟自心本之觉义。 七法忍位成。 八化功已立。 九劫数已满。 十位至自在。 余如前说。 三有十种善根回向者。 以已善根顺同善友故云也。 初二同心。 次一同行。 次二同修。 次二同治。 谓正念能治现前。 清净所治已离。 次一同位。 后二同证。 则无异。 同者谓此菩萨善根回向与善知识善根。 一体无异故名为同。 非是别体相似名同。 四有十种得智慧者以回向德熟得智能自在故明也。 于中初四自分。 一解施。 二乐法。 三入佛境。 四能遣疑。 后六胜进。 一悟实。 二入权。 三解小善生佛。 四具德。 五往佛。 六悟法。 由解此等故得智自在也。 第二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心者。 下三十门明心行摄位。 于中初于无限之境发称境之心故云也。 一广念所求。 二广念所度。 次二广念所显。 一会事。 二显理。 次二广念因果位。 七广了业报。 八广严刹。 九入大众。 十观圆音。 二有十种藏者。 既以大心普周故。 令德穷海奥故次明也。 一字藏。 二义。 三持。 四辩。 五惠。 六通。 七巧。 八见佛。 九入劫。 十喜敬。 此等皆有含摄蕴积同名藏也。 三有十种调顺者。 既积德盈满刚犷斯尽故。 次明也。 一离谤。 二离疑。 三舍慢。 四舍自见。 五背下乘。 六离散动。 七舍异见。 八离三不善。 九降魔怨。 十离六弊此约遮释。 若就表言。 所作行熟至顺调柔故也。 上来释行体坚固竟下第二十自在下有一百二十门明行用自在。 于中初十总明自在。 后一百一十别显自在。 前中十自在者。 作用无碍延促由已故云自在。 此中十自在同第八地中释。 此中庄严彼名财物自在。 此中解脱彼名信解自在。 准梵本应名胜解。 此中神力彼名如意自在。 一一皆标名后释义。 同前可知。 法集经第二卷中亦明此义。 第二别显中。 初列十章。 后以百门次第解释。 列名中第九约身力。 第十约智力。 余如下释。 后次第释中。 先辨众生自在。 以是所化故。 于中初五于众生中转变自在。 后五于众生中作上首自在。 又释初一总。 余九别。 别中起其愿。 乐想不断名持。 二依物授法。 三令得益名变。 四令入法界。 后五上首身可知。 二刹自在中。 初三以粗入细自在。 渐次深入乃至无尽。 次三身上无碍自在。 一身满刹。 二刹满身三撖令动。 次二严刹自在。 后二现佛现刹自在。 何故皆得如是自在者。 释略有五义。 一了达缘起相由门故。 二达法性融通门故。 三定力自在起胜通故。 四得解脱力能回转故。 五智力了如幻梦法。 随自心现得自在故。 并由所知障尽故得然。 余上下文皆同此释应知。 三法自在中。 一一多自在。 二要由智出。 三理事无碍。 四总别善巧。 五无言之言。 六巧转一乘。 七多劫说一。 八即染成净。 九巧现多端。 十体不碍用。 四身自在中。 初二自他无碍。 次二果德无碍。 次二依正无碍。 次二定慧自在。 后二理事自在。 亦是染净自在。 真妄自在也。 五愿自在中。 一因愿同求故。 彼即自也。 二果愿同现皆为众生。 三愿令得果。 四常愿不息。 五无身现身。 谓离凡夫识身不着二乘智身。 又离取相识身。 亦不着无相智身而能现身。 由愿力也。 次二同事教化。 八修因多时。 九成果多处。 十普雨法雨。 并由愿体无障碍愿力不待作意。 自然成就故名愿自在。 六境界自在者。 于分齐境界回转无碍。 于此十种胜劣相违境中。 皆得胜现劣故称自在。 一理事相违。 二耶正。 三染净。 四因果。 五静乱。 六真妄。 七凡圣。 八悲智。 九体用。 十大小。 谓处大现小故也。 七智自在者智。 不自显。 约所知显之。 初二能化智。 一说。 二持。 次三知所化智。 一知根。 二知欲。 三知惑治。 六亦上入十力。 七下知三世。 八示正觉。 七知根业。 十达音声。 八通自在中。 一神足。 二天耳。 三流尽。 亦是应成。 四语业。 五宿命。 六幻通。 七义法智通。 八教法智。 九敬护。 十理法智。 九神力自在中。 初二幻通力。 尘中现者尘内先有非是外入。 次三如意通力。 初二正中现依。 谓毛孔是正报故。 后一毛系围山。 次三于劫自在。 一多少自在。 二示现三灾不恼众生。 三劫灾坏时持其资具不令坏损。 后二于处自在。 一远掷。 二解空。 十力自在。 是悲智之力故不同前门。 一调生力。 二严上力。 三法身力。 四常修力。 五开觉力。 六摄行力。 七度生力。 八自觉力。 九种智力。 十大悲力。 各先标名后释义。 皆业用不屈称为力也。 下通结可知。 上来行德自在竟下第三十种游戏神通下七十门明行德圆备。 于中初二十门明行德殊胜。 后五十门明行德圆满。 前中初十明住志行成游赏自在故云也。 于中初二以染正报对净依报以明相作。 此中有四种自在。 一依正相作。 二染净相作。 三染正净依相作。 四此上相作已甚希有。 况各不坏不杂故为极自在。 名游戏通也。 下并准之。 次二以佛身对二乘明相作。 问佛是果人。 菩萨因人。 何故因人能令佛身作二乘耶。 答此是普贤位中菩萨与佛齐故。 又释是佛下就容其作故。 次二因位果位相作。 次二生死涅槃相作。 而不着涅槃者生死不染涅槃也。 亦不究竟无余者明生死不亡也。 此中唯是果位方便净涅槃。 此中非是性净涅槃。 性净涅槃与生死相作不足为奇。 后二明定用相作。 二十胜行者。 以游履自在故。 令所作皆悉精微故云胜行。 于中初三摄生行。 前二以法就机。 后一摄机同法。 次三知法行。 一因果相出。 二有为无为相出。 三生死涅槃相出。 后四三业行。 一语业。 次二身业。 后一意业可知。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门明行德圆满中。 初十力者。 正以德胜智用堪能故云力也。 皆有标释。 于中初七自分因力。 一不染三界。 二不坏四信。 三巧修行上三自行。 四知物心。 五满物愿。 六常化。 七现乘。 上四利他行。 后三胜进果力。 一现佛身。 二悟菩提。 三转法轮。 二有十种无畏者。 正以智力功强外无所惧故云也。 于中初二具持文义答难不畏。 三了达二空不畏妄念。 四威仪无缺畏。 五三业无失畏。 六不畏魔等。 七无有不能闻持畏。 八悲愿不畏生死涅槃。 九示同二乘而不畏二乘。 十不畏机感而不能现。 三有十不共法者。 正以智力雄猛凡小莫窥故云不共。 又释既皆云不由他悟。 即知行起。 自心非他所共故名不共。 一自己行。 二化他行。 三回向行。 四巧便行。 于中有三。 先巧离二乘。 二于生死中下巧顺世间。 三于世间下巧穷彼岸。 五智慧行。 于中三。 先总举定慧。 二常在涅槃下别辨十门自在智慧。 三菩萨成就下总结叹胜。 六三业随智行。 七悲代他苦行。 八慈受他供行。 九自净净他行。 十位满常修行。 四有十种业者。 正以内德不共令所作必然故云业也。 于中初一约处。 次三约人。 次一约时。 次二约用。 一身行。 二身光。 后三约护持。 一护法。 二说法。 三愿持。 此等多约境事为名。 各有标释可知。 五有十种身。 由业因既备身果现前故也。 此亦是回向位满所得十身。 初二约体以不来入趣故。 后于趣中亦无可出去故云也。 次五约用。 一顺同世。 二不失真。 亦是世间所知真实。 三用尽来际。 四五正以随缘不变故得坚固不动也后三约相。 一福相。 二理相。 三果相。 此十身与前十行品中第九行内十身有同有异。 相摄可知。 上来有三百答十回向中行相竟。 此上十业十身自古诸德多将入后十地位中收。 然别行度世经六翻问答中。 此在第四末。 今依彼经。 科判此文入回向摄。 自下大门第五从十种身业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问。 十地位中行相。 于中分四。 初一百二十门明十地中三业殊胜行。 寄在于初地。 二从十种方便下九十门明造修离障行。 寄二三地。 三从十种离生下九十门明造修纯熟行。 寄在四地已上位。 四从十种足下二百门报相圆满行。 寄八地已上位就初中分三。 初二十明身业行。 二次四十明口业行。 后六十显意业行。 就初中先依身起业。 一遍一切处。 二趣一切机。 三同一切生。 四游一切刹。 五诣一切佛。 六擎一切土。 七碎一切山。 八现一切事。 九覆一切生。 十现一切佛。 皆是身之作用同名身业。 二有十种身者。 准前问应名净身业。 下口业中亦同此。 又此是行法为身故不同前。 于中初二六度四摄。 次二慈悲。 次二福智。 次三体用。 后一成果。 第二有十种口下四十明口业。 初十明口业体应名语业。 以口是身分摄故。 于中一离恶口。 二离两舌。 次二离妄语。 一粗二细。 余六离绮言。 此并约遮释。 若约表十种各显一德。 如文可知。 二有十种清净业庄严菩萨口业者。 显语业净因以严其语故云也。 于中初二摄法行。 次二离过行。 次二摄善行。 次二法施行。 后二闻法行。 由此十行使语业严净也。 三得十守护者。 由发言诚谛。 幽灵悬鉴故加守护。 于八部之外。 加梵王众及佛法王为十可知。 四成十大事者。 由内因诚实。 外缘加护。 致令语力广大成其所作故也。 一能断疑。 二能普至。 三动其根。 四入其性。 五拔其使。 六除其习。 七生净信。 八起深乐。 九令证理。 十得大果。 第三有十种心下六十门明意业。 于中初十明意业体。 后五十显意业用。 就前中一广心。 二深心。 三胜心。 四净心。 五利心。 六坚心。 七无染心。 八希有心。 九智慧心。 十无边心。 此并是意乐之心也。 二有十发心者。 心体既满理。 宜发起胜用故也。 于中初六明利他心。 次二自利心。 后二胜分中利他。 又释初一总。 余九别。 并是利 发布时间:2025-02-10 08:48:2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