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四 内容: 智谕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四【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 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本所不见何况得闻。】富楼那,众弟子中,说法第一。 于佛所说妙法,犹不能解。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 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世尊如阿难辈。 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 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 尚纡疑悔。】富楼那言,我等尽诸漏者,当纡疑悔。 何况阿难有学等辈,虽然悟其道理,但有漏习气未除,恐于事相方面,犹未了解也。 尚纡疑悔,纡者萦纡缠绕,尚萦纡缠绕于疑悔之中也。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 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灭。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 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钦渴如来无上慈诲。】理虽开悟,然事犹未明,故有此问。 若一切法,皆如来藏,本来清净。 为何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诸有为相者,生住异灭也。 若地水火风四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然地性遍云何容水? 水性遍云何容火? 不相灭者,不相陵灭也。 地性空性互违,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我不知是义攸往,我不知是义所归也。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 及诸会中。 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胜义中真胜义性,一真法界也。 定性声闻,偏空滞寂,不求无上菩提者也。 未得二空,二空者,我法二空也。 定性声闻,仅得我空,未得法空,故曰未得二空。 诸佛世尊,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 了二死──分段死变易死。 空二我──人我法我。 成最正觉,获一乘寂灭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仁王经云五忍,一、伏法,三贤位。 二、信忍,初二三地。 三、顺忍,四五六地。 四、无生忍,七八九地。 五、寂灭忍,十地至妙觉。 故寂灭场地者,佛地也。 【佛言富楼那。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当知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清净本然者,无性也。 无性即是随缘,故现山河大地,以无性随缘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故。 虽现山河大地,而当体无性清净本然。 非是在山河大地以外,另有清净本然也。 故清净本然,山河大地宛然。 山河大地宛然,清净本然。 据其体则清净本然,由体起乎相用,则山河大地宛然。 此是一法界,莫作二会。 犹如一水起万波,万波归一水,唯是一法,莫作二会。 一水湛然,万波宛然。 万波宛然,一水湛然。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性觉、本觉者,体也。 妙明、明妙者,用也。 其体无性为性,一体常灵,故曰性觉。 性觉常灵,清净本然,故曰本觉。 其用常照,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故曰妙。 此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常照即是常寂,常寂即是常照,故曰妙明明妙。 以由体起用故,所以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此是约心约智说。 佛常说此法,富楼那常闻,故答佛问曰,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所谓觉者,即性觉、本觉,简称曰觉。 所谓明者,即妙明、明妙,简称曰明。 我们说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原是一法,莫作二会。 今佛审问富楼那,觉与明为是一法? 为是二法? 为复觉性即明称为觉呢? 为是觉本身不是明,与明合后,称为明觉呢? 我们知道,如果性明称觉者,是一法界性,体用不二。 如果觉本身不明,必待与明和合方称明觉者,则觉与明便二法,各异其体了。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则无无明」,应为则无所明。 富楼那的意思是,如果此觉不与明和合即名为觉者,则此觉便无所明了。 所以觉必须与明和合,方称明觉。 如果照富楼那的说法,觉不自明,必待有所明的尘相,方有明觉。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佛言,如汝所说,觉不能自明,必待有所明的尘相,方称明觉。 如果无所明的尘相,便无明觉。 但是尘相是生灭法,尘相生时,则有所明。 但有所明时,明因所而起,既然明因所起,当然不是觉本身之明,故曰有所非觉。 尘相灭时,则无所明之尘相。 无所明之尘相时,便无有明,故曰无所非明。 如果无有明,即非觉湛明性。 何以故? 如是则违背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故。 所以性觉必明,此是一法,不可分别。 汝竟妄分别明与觉为二,误也。 故觉非因「所明」而立者,性觉即明也。 本来觉为体,明是由体所起之用。 汝竟将明立所,所缘相既然妄立,于是生汝随尘相生灭之妄能。 这完全是一法界无同异中,炽然妄立差异;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 异彼所异者,以其妄见,非己之所不见也。 以其所异,复立其同。 根据同异之见,进而发挥,复立无同无异。 于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矣。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本来一切法相(山河大地),皆依他起。 法依他起,定无自性,无自性即圆成实。 故无性随缘,于是圆满成就一切法实性(出现山河大地)。 众生不如实知,执依他起法,实有自性。 于是违圆成实性,而为遍计执性,于是妄生我法二执。 内执根身,外执器界。 故经云,如是扰乱相待成劳,迷失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劳久发尘者,执尘相为实有,内执根身,外执器界。 其实根身器界,皆唯心所现,故曰自相浑浊。 由于我法二执故,于是引起尘劳烦恼。 因为众生之烦恼,皆由迷根身器界之尘相,执为实有而起,故曰尘劳烦恼。 于是唯心所造,起为世界。 起为世界者,迷依他起无性,着遍计执为实有也。 故智能者非于色外求空,如实知色无自性,当体即空也。 非是山河大地灭为空,如实知山河大地无性,当体即空也。 众生虚妄分别心既起,于是执世界相为动,虚空相为静;执虚空相为同,世界相为异。 复因同异,执彼无同异。 如是种种,即遍计执性,真有为法也。 有为法者,生灭法也。 众生一念不觉,于无生死中,虚妄落入生死。 此皆以众生迷惑,迷心所造也。 以下次第明世界成因。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本来一法界性,妙湛总持不动。 如果妄生二见,分别觉、明,空、昧,便相对待而成动摇。 由动摇故,乃成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动摇之相,皆因空生,故曰因空生摇。 坚明者,不知明是觉体之用,反坚执持尘相为明。 由坚执持尘相故,于是立碍,尘相质碍不通也。 故明觉立坚,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 坚觉者内执见分也,摇明者外取相分也。 原来尘相本空唯一心造,以见分坚执持故,妄见有金宝成就。 复取外尘相分生灭动摇之相,于是风出。 见分取相分,相分起见分,风金相摩者,见相二分内外相摩也。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宝者,内见分也。 明者,外相分也。 内外沃润而生,同时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此段文字易解。 由此可知,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乃至风轮金轮水轮世界国土等,唯是一心所造也。 于一心中,故四大互遍,各不相碍。 富楼那疑问:「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 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于此可知,富楼那未识万法唯心也。 大海中火光常起,洲潬中江河常注者,非约事相言,乃据理明也。 以一心故,一法界故,所以水火互遍而不相违。 何以故? 因为水火皆无自性故。 水无自性,故不碍火遍。 火无自性,故不碍水遍。 火腾水降,故水势劣于火势,则为高山。 土势劣于水势,便有草木。 交妄发生者,此皆妄想交杂而发生也。 递相为种者,种子可起现行,见分摄。 现行可熏种子,相分摄。 见相二分互相成就,故曰递相为种。 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因缘,故世界相续不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以上既明依报已,今复明正报。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明者显明也。 既知山河大地世界国土,皆妄心所造。 便应显明此妄心之来由,非关别事。 皆由分别内执见分为觉,外取相分为明,是其过咎也。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所妄者,相分也。 诸法无相,而妄心自造相分,复以自造见分取着之。 故所妄之相分既立,见分便即取着。 以见分取着故,于是见分便不能超出相分的范围。 以见分不能超出相分之范围故,于是障令真理不明。 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见分为因,引相分为缘,以是因缘故,迷失一心。 耳听必取于声,眼见必取于色,鼻嗅必取于香,舌尝必取于味,身觉必取于触,意知必取于法。 以见分取着相分故,以致六根分别取于六尘。 因为六尘,即相分所摄。 六根取六尘,六识生于其中。 既然见相二分,是假非真,故根尘识三者亦皆虚妄。 故曰既然眼耳鼻舌身意,不出色声香味触法的范围,于是六种妄识成就。 由于六种妄识成就,于是分开见闻觉知。 见闻觉知者,即六识也。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以明胎卵湿化四生也。 同业者,言胎卵二生。 胎卵二生,因于父母,父母与己身,同业相缠而受生。 合离成化者,言湿化二生。 湿化二生,不因父母,合离即生。 湿因合生,化因离生。 化生者,离旧而化新也。 例如蛹化蝶之类。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见分取着相分,故曰见明。 色法本来无相,以见分取着故,因而妄相假现,故曰见明色发。 由于妄见而有妄相,取着妄相而成妄想,故曰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众生神识,于父母交遘时,于父母之间,产生异憎同爱之情想,于是便受男女之身。 因而流爱为种,纳想成胎。 父母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而受生。 故有因缘者,神识憎爱为因,父母交遘为缘。 羯啰蓝,译曰凝滑。 遏蒲昙,译曰疱。 于是胎卵湿化,随其所应而生。 卵以想生,胎以憎爱之情而生,湿以合感而生,化以离旧化新而生。 于其间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或情变为想,想变为情,或合变为离,离变为合。 于是受六道之业报,善者飞升,恶者沉堕。 以是因缘,乃有六道众生相续。 六道括生不尽,故说四生。 以中阴非六道摄,为化生所摄,故说四生。 前文说世界相续,依报也。 今说众生相续,正报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妄想与爱恋,缠缚不休不能舍离。 如是世间父母生子,子生孙,孙复生孙,于是子子孙孙,生生不已。 是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 随力强弱递相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世间众生,贪爱自己的身命,于是弱肉强食。 是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者,冤冤相报,互相偿债也。 乃至十生之类,展转报复,互来相啖,穷劫不休。 十生者,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我还债汝。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汝负我命,我还债汝(汝债)者,释杀盗二业。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者,释欲贪业。 众生生死因缘,皆以杀盗淫三业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终而复始。】三种颠倒相续者,即上文所说之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由此三种相续,山河大地等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于清净本然中,忽生山河大地。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本来觉明一心,无有分别。 以觉明「明了知性」妄生分别取着于相。 不识六尘诸相,唯是一心所变,竟以虚妄见分,取虚妄相分。 以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而法本湛寂不动,清净本然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 与如来心不增不灭。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若此妙觉本妙觉明。 …… 富楼那的意思是,如果于妙觉中,本来觉明体用不二。 众生不觉,妄见所生,方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那么如来今已证妙觉,是何因缘复生山河大地呢?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难道有为习漏,还会复生吗? 当知众生所见,与佛不同。 诸佛彻见诸法实相,众生但取诸法虚妄相。 实相者,非是于诸法外,另有实相,而诸法即是实相。 诸法无性,便是实相。 实相随缘,便现诸法。 例如波无性全是水,水随缘便成波。 故非山河大地外另有清净,清净外另有山河大地。 而是佛观山河大地,本来清净,众生见山河大地,便是杂染相续。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 有悟人指示令悟。 富楼那于意云何。 此人纵迷。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亦如人见空中花。 病若除华于空灭。 忽有愚人。 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 见花灭空已是颠倒。 令更出斯实狂痴。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 诸佛如来妙觉明空。 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又如金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十方湛寂,本无方所。 虽然迷人惑南为北,而十方不变。 故此迷非因迷而有,亦非因悟而出。 因为迷本虚妄,无生无实,故不因迷有,不因悟出。 佛言彼之迷人下,言彼迷人一经觉悟,不复重迷。 犹如已成金,不复为;木已成灰,不复为木。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此迷无本者,虚妄也。 迷若有本,不为虚妄。 性毕竟空者,无性也。 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曰毕竟空。 以性毕竟空故,所以昔本无迷。 于毕竟空中,无迷亦无觉,故曰似有迷觉。 何以故? 毕竟空中,清净本然故。 一经觉悟其迷,其迷便灭。 迷灭者幻灭也,非实有迷灭。 以迷本虚妄故。 妄迷既灭,便是净觉,净觉者清净本然也。 既经恢复清净本然,当然虚妄之迷不会再生,故曰觉不生迷。 亦如人下,举喻说明,文显易解。 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言既经证解,不复再迷也。 【富楼那又汝问言。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灭。 又征虚空及诸大地。 俱遍法界不合兼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所以者何。 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 云屯则暗风摇则动。 霁澄则清气凝则浊。 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 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若彼所生。 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为日色。 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 犹邀空花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灭义。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 妙觉明心先非火水。 云何复问不兼容者。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云何俱现。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 两人同观水中之日。 东西各行则各有日。 随二人去一东一西。 先无准的不应难言。 此日是一云何各行。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灭即陵灭,征即问也。 文中元牒所问,然后作答。 于答中之要旨,即一切法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无性。 若能如是了解,则所疑问题,不难迎刃而解。 富楼那! 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言无性不碍随缘也。 富楼那! 彼太虚空日照则明…… 言随缘不失无性也。 于意云何? 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言因缘所生法,即是无生。 无生即是无性,无性随缘,乃有地水火风等。 地水火风既皆无性,无性云何互相陵灭? 不能兼容呢? 诸有为相者,明暗动清……等,为因日云风霁等所生,为复空有? 富楼那! 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当不假借虚空因缘,应当十方世界,同为一日之色,而无虚空。 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既然空中更有圆日,圆日因虚空而照。 则知明者,是因缘生法。 亦非空明,假设是空明,则空应自照,何须假借于日? 如果空能自照,云何夜晚云雾之时,不生光明? 当知光明者,以日空因缘而有。 既非日非空,亦不异空日。 是知明者本无生也。 何以故? 明者因缘生,因缘生即是无生。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 圆瑛大师将此经文,直至云何复问不兼容者一段,移至「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下。 今仍依经文解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为一切诸相,皆因缘而现无自性故,所以无可指陈。 犹邀空花,复结空果。 空花者体本虚妄,非为实有。 犹如求空花为实,因空花复求空果一般虚妄。 而诘问其互相陵灭之义。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 性者无性无生,毕竟空也。 无性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实性,故曰元真。 此即妙觉明心。 妙觉明心,即如来藏心,即妙真如性。 此妙觉明心无性随缘,非有而有,有而非有。 随缘无性,不无而无,无而不无。 无而不无,非有而有,故无不碍有。 不无而无,有而非有,故有不碍无。 妙觉明心者,一心万法,万法一心,一切无碍也。 先非水火者,于妙觉明心中,水火乃因缘生法。 因缘生法无性,故曰先非水火。 云何复问不兼容呢?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者,意即真如随缘现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此即妙真如性。 汝以空明者,汝以空发明也。 汝以空发此真妙觉明,则空随缘而现。 汝以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地水火风各各随缘而现。 如果诸法俱时发明,则一切诸法俱时随缘而现。 虽然诸法俱时随缘而现,然法随缘现,悉无自性。 诸法无性,即是真如。 既然诸法同一真如,云何互相陵灭互不兼容呢? 云何于一真妙觉明,俱时随缘而现诸法呢? 例如一水之中而现日影,若有两人同观日影。 一人东行,一人西行,则各有日影随二人去。 先无准(准)的者,随缘而现,法无决定也。 所以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分为西东? 既分西东,云何犹是一日? 如是则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富楼那汝以色空。 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 故发尘劳有世间相。】佛呼富楼那,汝不识法界缘起,诸法缘起无性,无性本不相碍。 竟执色空为实有,见色则倾夺于空,见空则倾夺于色。 不知于如来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如来藏随缘现为色空,色空无性,周遍法界。 是故于一法界中,妄见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 背觉者,违圆成实也。 合尘者,起遍计执也。 以遍计所执故,致发尘劳,有世间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于一毛端现宝王剎。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妙明者,如实观诸法缘起无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以缘起无性故,所以不生不灭。 合如来藏者,合圆成实性也。 圆成实性即是无性。 无性随缘,能为一切法作性。 故如来藏者,无而不无,不无而无。 诸法缘生,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非有者,即是无也。 故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如来藏者,无性随缘,周遍法界。 故曰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妙觉明者,无性随缘也。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一无性,不碍无量;无量无性,不碍于一。 此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同理可知,小无定性,不碍于大,全小以成大也。 大无定性,不碍于小,大即是小也。 以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小不碍大,大不碍小故。 所以不动道场,遍于十方,一身含于十方无尽虚空。 犹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故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宝王者,佛也。 宝王剎者,佛国土也。 即三千大千世界。 转大法轮者,弘化十方也。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 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 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 非剌若非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三耶三菩。 非大涅盘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灭尘合觉者,灭遍计执,合圆成实也。 圆成实性,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成一切法,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如来藏本妙圆心,以无定性故,所以非一切。 非一切者,简情也。 简别凡情故,乃非心非空,非四大,非六根,非六尘,非六识,非十二因缘,非四谛,非智非得,非六度,非怛闼阿竭(如来),非阿罗诃(应供),非三耶三菩(正遍知),非大涅盘,非涅盘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老死尽。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 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 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 即剌若即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三耶三菩。 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如是俱非一切法故,即是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随缘无性故,所以照而常寂。 照而常寂,即是寂而常照,以常照故常寂,以常寂故常照。 圆成实随缘,即依他起,依他起无性,即圆成实。 所以非一切,便是即一切。 非一切在乎简情,即一切在乎显正。 所以即心即空,即四大,即六根,即六尘,即六识,即十二因缘,即四谛,即智即得,即六度,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即大涅盘,即涅盘四德。 【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应为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上文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是如来藏中一法不立。 今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是如来藏中一法不舍。 非一切法是真谛,即一切法是俗谛。 离即离非,是如来藏中双遮真俗二谛。 是即非即,是如来藏中双照真俗二谛。 是即非即,应作是即是非即解,便易明了。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也。 三界内为世间,出三界为出世间。 声闻缘觉不生三界内,故曰出世间。 为何凡夫小乘,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所知心者,有所得心也。 毕竟空无所有不可住不可得,为如来无上菩提。 凡夫二乘,皆以有所得心测度于佛也。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语言者,取相有住也。 佛具足一切智共二乘,具道种智共菩萨,具一切种智不共三乘,是为佛知。 佛具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为佛见。 故佛知见者,圆融无碍也。 以世语言取相住着,欲入佛圆融无碍知见,不可得也。 譬如琴瑟下,是譬喻虽有妙法,须妙智能方能契合也。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汝与众生之宝觉真心,各皆圆满与佛无异。 只为汝等以有所得心自为障碍,致宝觉真心,不能圆显。 海印发光,谓海印三昧也,亦即首楞严三昧。 佛于空知无量,曰海印三昧。 佛于无量知空,曰华严三昧。 汝暂举心下,佛责富楼那不发无上菩提心也。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 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受此沦溺。】富楼那先行自责,然后求佛开示。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瞋责己头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佛以事实说明。 当时有演若达多者,见镜中头眉目可见。 以眼不见眼故,离镜则不能自见其头,是故惊怪。 此譬喻说明,富楼那虽不能见宝觉真心,而宝觉真心未曾失也。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富楼那回答说,演若达多,心狂虚妄不实所致,更无他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此妙觉真心,本来明圆,本来圆明。 明圆者,常照常寂也。 圆明者,常寂常照也。 常照常寂,遍满十方不动当处。 常寂常照,不动当处遍满十方。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汝言以无始妄想,久在轮回,问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 须知妄则非为实有,实有则不名为妄。 既然妄非实有,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汝等系因妄想,虚妄展转相因也。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 这种虚妄迷惑之因,因为虚妄迷惑而有,非是真实。 如果识知此迷纯属虚妄而无因,便知虚妄无有所依了。 此虚妄迷惑,尚无有生,云何有灭? 于是可知,若人起心灭妄便是妄也。 得菩提者,犹如觉醒之人说梦中事。 佛虽说虚妄,非谓虚妄实有也。 纵聪明人,欲何因缘能取得梦中之物?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 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今复引演若达多喻,意谓妄本无生无因,纵迷而真心不失也。 若能不随分别执着世间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则狂妄自歇,妄息即觉。 胜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湛寂不动,不从人得。 肯綮者,筋骨结合处,譬喻紧密也。 既然胜净明心本来具足,何劳紧紧修证也。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次举衣珠喻。 【实时阿难在大众中。 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 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从老梵志闻佛因缘。 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拘舍梨等。 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阿难犹自未悟,伏祈开示。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略引佛说三种相续中之业果相续。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 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当知演若达多狂性若灭,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缘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如。 以无性故,所以不得谓因缘而有,或自然而有。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狂何所。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本段文字,旨在明妄本空,真本具也。 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者,言真本具也。 真本具者非他,即妄无性也。 既然因缘无性即是自然(此地所言自然者,谓本来不动也。)既然无性,演若达多,何有因缘失头,怖头而走? 故知一切法无性,非因缘非自然,明矣。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演若达多自然头,以照镜因缘故狂。 则演若达多何不以照镜因缘,真失其头? 是知演若达多未以照镜因缘失头,纯属虚妄发狂也。 所以事实上,本头不失,虚妄狂怖妄出也。 事实上妄本空真本具,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狂何所? 如果本来自然狂,则应本有狂怖。 那么未狂时,此狂潜伏何处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不狂惑时,狂惑无性即是自然(不动)。 头本无妄者,谓无性本无妄也。 何为狂走者,谓演若达多,无故发狂也。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若悟本头者,若悟头本真常不动也,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 当可识知狂走,全系虚妄心所致。 于是便知因缘与自然,俱为不实之戏论。 所以我说世间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之妄心断,便是菩提心。 菩提心者觉也,生灭心者迷也。 此心既觉,迷心自灭。 故曰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者,此但生灭,无有法也。 实无菩提心生,亦无生灭心灭。 生灭俱如幻,于法无所有也。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此亦生灭。】灭心生心俱尽,则一心妙湛不动,斯则为无功用道。 如果有自然之想,如是则为自然心生,生灭心灭。 既然自然心生,生灭心灭,当然此亦是生灭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 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此言世间人执着生灭与自然,俱为有法也。 如果俱为有法,仍然是生灭也。 何故世间人执着有法? 世间人谓生灭者,是谓有生灭也。 谓无生灭名为自然者,是谓有自然也。 故举事例言,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世间诸「相」,如幻如化无实体性。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假相和合,本非实有,然世间人以为因缘和合为实有,取其杂和之相。 相对地,对于未和合的个别相,则名自然性。 其实法非和合,非不和合,何以故? 法非实有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 本然即自然也,和合即因缘也。 本然非有,因缘亦非有,因为法非实有故。 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因缘和合与自然俱离,故曰合(和合)然(自然)俱离。 离合俱非者,因缘自然二者之「离」亦遣,二者不离之「合」亦遣,故曰「离」「合」俱非。 如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盘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 十二部经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秖益戏论。】如是诸法实相,遍满法界而非有,毕竟空寂而不无。 菩提涅盘尚不可得,岂是汝历劫辛勤修证之有为法,所能达到的? 因为汝历劫辛勤,皆以有所得心而修也。 汝阿难虽复多闻,但是以有所得心,纵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而无实义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何因待我佛顶神。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 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 由神力锁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与罗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何因待我佛顶神咒,应为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尚留观听者,尚取色尘声尘也。 由神咒力锁其爱欲,应为「销」其爱欲。 文显易明,勿须赘解。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 疑惑销除心悟实相。 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 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 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 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清净宝严妙觉王剎。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唯愿如来不舍大悲。 示我在会诸蒙暗者。 捐舍小乘必获如来。 无余涅盘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捐舍小乘,必获如来。 似应为「毕」获如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 末法众生发菩萨心。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应为发菩提心。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者,最初发菩提心也。 二决定义者,发菩提之因心也。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须先明二决定义。 第一,因地发心,须与果位相同,须以无生心修无生法。 云何以无生心修无生法? 无生心者,无住心也。 以无住心契无生法,为第一要义。 如果以生灭心,求无生法,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 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 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空非可作。 由是始终无坏灭故。】诸器世间悉生灭法,故佛令照明诸器世间。 作,有生、起之意。 可作之法,可生可起之法也。 凡可生起之法,皆从变灭。 佛促阿难,试观世间可作之法,那里有不坏的呢? 然虚空非有非无,非为作法,故始终无有坏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 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 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因为不识四大本空,妄执四大为实有,于是被四大所缠。 以致分湛圆妙觉明心,为见闻觉知。 五叠浑浊者,五重浑浊也。 【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 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容貌汨然明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佛以譬喻,说明浊的道理。 汨然应为汩然,汩然者,浑浊不清也。 明之为浊,应为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者,即五浊也。 下文便分别说明。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 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一般论劫浊,谓摧年减寿曰劫浊,那是约劫末而论,此处系由劫初而言。 劫有成住坏空,空已复成,成已复住,住已复坏,如此循环不已。 既曰循环不已,当无定性,如旋火轮虚妄无实。 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四大依空而立,故四大皆空。 于空生见,见有地水火风,于是成住坏空四劫乃成。 见是能见,空是所见,起初无分能所,故曰空见不分。 既分能所之后,则空为所见之空,见为能见之见。 所见之空,有其空相而无实体。 能见之见,纯属妄见而非真觉。 如此曰空曰见,一皆虚妄。 众生执为实有,乃取地水火风成住坏空相。 于是执空之相分,与执见之见分,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劫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 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劫浊之后,于毕竟空见有四大。 复抟合四大以为六根,由六根分别成为见闻觉知,取着六尘令生留碍。 致空性尽失,真觉不显。 水火风土者,地水火风也。 四大旋令六尘蔽六根,根尘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见浊。 一般论见浊,谓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五利使。 那是从果上论,此是从因上论。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忆是忆持过去,识是识知现在,诵习是诵习未来。 言烦恼浊通三世也。 由见浊取相,而生贪瞋痴烦恼。 烦恼由第六意识所生。 第六意识于现前五识俱所起者,则带五尘质相。 于取着过去五尘影像所起者,为独头意识。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第六意识性发知见,于是取着于六尘。 六尘无性,体本虚妄,故所发知见,尽属妄知妄见。 法本无相,尘如幻化,故曰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者,言第六意识,无实性也。 见分相分于第六识中,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一般言烦恼浊,系从果上说,谓为贪瞋痴慢疑五钝使。 今经所说,系约因而言。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一般从果上言众生浊,系于见浊烦恼浊果报上之立众生之假名。 此是从因上论,从因上论众生者,乃色受想行识五阴也,故罗什大师译五阴曰五众。 凡夫颠倒,实无五阴,执着五阴为实有,此是第一重颠倒。 复于五阴执着有我,此是第二重颠倒。 于我复执有生灭,此是第三重颠倒。 此三重颠倒,即是见浊烦恼浊。 因见浊烦恼浊,立众生浊假名。 本来五阴皆空,一切法无生。 然凡夫迷无生之理,妄执五阴为实有,我为实有,于是朝夕妄见生灭。 凡夫执五阴身心,竟欲常留于世间。 以欲常留世间故,业报关系,乃常迁流于国土。 世间有三种,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 以五阴而有众生,以众生迁流于国土世间。 以五阴身心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同异失准相织妄成。 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命是色心连持为体。 据唯识义,第八识种子有住识之功能,连持一期色心,假名曰命。 故于一心中,本无生灭,以识心分别,乃假现生灭,故曰命浊。 见闻觉知,六识也。 六识元一真心,故曰元无异性。 以六根妄取六尘,众尘隔越,无状而生分别。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于一心中本无二体,故曰性中相知。 六根起用分取六尘,眼取色不闻声,耳取声不见色,故曰用中相背。 同时眼取色则生,不取色则灭;耳取声则生,不取声则灭。 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既扰攘于生灭,故成命浊。 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眼唯见色,耳唯闻声,乃至意唯知法,是各自其同也。 眼不闻声,耳不见色,乃至六根用中各别,是其异也。 然六尘缘生无性,虚妄无体,六根妄取六尘,故曰同异失准。 如是心与心所,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伏还元觉得元明觉。 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来常乐我净者,涅盘四德也。 佛明示阿难,欲发无上菩提心,修如来妙三摩提,当发第一决定义。 应当依不生灭圆湛妙性,以圆湛妙性旋转其虚妄生灭心。 生灭心既伏,则复还其妙圆觉性,得元明觉。 则始觉与本觉合,成究竟觉。 是以第一决定义者,以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圆成果地修证也。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 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 皆合涅盘清净妙德。】如澄浊水下,譬喻说明。 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如实知诸法缘生无性,故能不为一切变现法相,而生烦恼矣。 涅盘清净妙德者,常乐我净也。 【第二义者。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前第一决定义,是以不生不灭因心,上合不生不灭果德。 今第二决定义,系观察烦恼根本。 弃捐诸有为相,生住灭是有为相。 无明发业,爱取润生。 于中爱独偏重,如水沃润,故说爱能润生。 众生不如实知,妄自作业,妄受诸报。 五阴皆空,众生无性,故作者受者,皆是虚妄。 【阿难汝修菩提。 若不审观烦恼根本。 则不能知虚妄根尘。 何处颠倒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若不知烦恼根本,如何能降伏烦恼,取如来位呢?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 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 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不闻虚空被汝堕裂,应为被汝「隳」裂。 众生不得如来圆觉妙心,罪在六根。 欲证圆觉,应从清净六根着手,六根清净方为道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 身中贸迁世界相涉。】以现代话讲,世为时间,界为空间。 空间方位有十,即十方是也。 流数者时间也,有三者,过去未来现在。 贸迁者,变易迁流也。 身中贸迁者,众生随时空流转也。 【而此界性。 设虽十方定位可明。 世间秖目东西南北。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界性虽然有十,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但论其定位,世间只认为东西南北四方有定位。 首先上方下方无有定位,因为上下以中为坐标,然随高低不同,「中」则无有定方。 至于四维,亦无定方。 例如东南隅,以东方、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 东北隅,以东方、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 西南隅,以西方、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 西北隅,以西方、北方为坐标,无有定方。 东西南北,四数必明,以有定方故。 东西南北四方,与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互相交涉。 三世涉入四方,四方涉入三世。 换句话说,东、西、南、北,其中各有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未来、现在,其中各有东西南北四方。 如是时空互相交涉,三而四,四而三,便成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三叠之文,古德解释有所不同。 今依蕅益大师之解。 蕅益大师,系依天台百界千如之方式立解。 蕅益大师谓,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 例如经文曰,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一十百千者,即十百千也。 故第一叠即十二之数。 第二叠,于十二数中,三世复各具十法界(十方界)。 则成一百二十数。 第三叠,十方界各各复具十界,则成一千二百数。 总括始终,三四四三为始,时空互相涉入也,千二百则是其终。 于六根中,各各有千二百功德。 不过以根之用不同,以致互有增减。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 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无德。 当知眼唯八百功德。】佛令阿难于六根中,定其优劣。 眼根见前不见后,左右傍(旁)观,三分之二。 当知眼根不能全见,唯有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 动若迩遥诤无边际。 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耳根周听十方,动则迩(近)远皆闻,诤(静)寂无声,闻性复无边际。 所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验于耳根三分阙一。 当知鼻唯八百功德。】鼻嗅功能,通出入息。 中间交接之际,则非出息,亦非入息,故嗅性不显。 是知鼻唯八百功德。 验于耳根,应为验于鼻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功德,取其言说,不取尝味。 舌根言说功德,圆满一千二百。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 离一合双。 验于舌根三分阙一。 当知身唯八百功德。】身之觉触,由于离合。 合时能觉,离则无知。 合是双方所感,便有觉触。 离则一方独处,便无觉触,故曰离一合双。 如是观之,身根唯具八百功德。 验于舌根,应为验于身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意默容者,意根虽无言而具足知性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包容。 故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 逆彼无始织妄业流。 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 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 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谁合谁离,谁深谁浅。 于六根中,鼻舌身三根,与尘接而知,故为合知。 眼耳意三根,与尘悬隔而知,故为离知。 于合离中,复有深浅。 谁为圆通,谁不圆通。 若据经文,耳、舌、意三根,皆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若论圆通,则六根悉圆通。 何以故? 以六根缘生本无性,无性随缘成六根。 故六根原是一性,一性现有六根。 若于一根解脱,六根即得解脱。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以十八界,同为一性,一性随缘现十八界故。 佛语阿难,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只宜一门深入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 云何逆流深入一门。 能令六根一时清净。】阿难请问,云何一门深入,能令六根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阿难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目何不闻。 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初果人虽得见道位,犹未证修道位。 二果以上,是修道位,四果为无学位。 阿难今是初果人,在见道位,故曰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无始虚习者,无明也。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生住异灭者,有为生灭也。 此指无明生灭,分剂头数也。 佛以六根为一为六相诘。 六根无性六而一,一性随缘一而六也。 六而一,非六也。 一而六,非一也。 佛问汝今闻法,于六根中,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阿难答言,我用耳闻。 阿难不知六根一性,一性者无性,无性随缘乃有六根之用。 故六根无自性,一性亦无自性。 一无自性,不碍于六。 六无自性,不碍于一。 以无自性故,所以非一非六。 故佛以太虚空为譬。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此言随缘而有眼根,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粘湛者,性本圆湛,于中粘滞而发见也。 清净四大者,四大无性本自空,无性随缘假现地水火风。 浮尘根者,四大表现于外,有形之根也。 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 幽室见者,意根在内,未形于外,而有所见也。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觉精映触搏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义同上释,不另作解。 【阿难如是六根。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 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 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 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 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如是六根,元是一性。 一性真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然有明明觉,有明者妄心分别也。 觉明本来一真无二,然妄心起于分别,分别明与觉为二。 于是失却真心之精了,粘妄发光,以致六识妄生。 以下暗明、动静、通塞、变恬(恬淡)、离合、灭生,言随此十二种妄相,生于妄识也。 然六根元是一性,故于十二有为妄相,一根脱粘,归乎一性,则余根尽脱。 若能明不循六根之分别,寄托六根,发乎寂而照之用,此时则六根清净归于一性,是以可奏六根互用之功。 【阿难汝岂不知。 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骄梵提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 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 如是浮尘及器世间。 诸变化相如汤销冰。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若令急合暗相现前。 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 头足一辩(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阿那律精进失目,蒙佛加被,得半头天眼,故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有耳失聪,用角而听,故无耳而听。 舜若多神,虚空神也。 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 诸根不取着诸尘,曰圆拔已。 诸根不取着于诸尘,则销归一性。 内莹发光者,净体起用也。 如是则四大浮尘及器世间,如热汤销冰般,化成无上知觉。 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此云六根虽黯,一性常存。 彼合目人,虽六根黯然,不分头足,但以手触摩之,则触头知头,触足知足。 表示一性常灵也。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世人谓因明而有见,暗则不成见。 不知一性常灵,暗不能昏也。 若根尘既销,觉性不为境所障碍,则觉本圆净。 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 如佛说言。 因地觉心欲求常住。 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 清净圆满体性坚凝。 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若此见听离于暗明。 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 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 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 本无我心及我心所。 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 违越诚言终成戏论。 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阿难不知,随缘无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无性随缘,无而不无,不无而无。 竟执断灭空见,故有此问。 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七者名异义一也。 阿难疑若无暗明动静等,则见闻等便归断灭。 此是不明缘生无性,无性缘成的道理。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此是阿难所疑也。 并且以其所见,反责于佛。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实时如来罗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罗击钟。 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阿难言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更来撞钟。 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名有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令击钟者,欲令悟生灭是声尘,非闻性也。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 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 又问汝声汝则言声。 惟闻与声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 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 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 或无或有岂彼闻性汝有无。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佛责矫乱者,歇是声歇,岂闻性无? 如果闻性实无者,谁知是无? 知有无者,岂非是性? 故佛责矫乱。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 闭塞开通说闻无性。】阿难!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是汝闻声生时,而闻性有。 汝闻声灭时,而闻性无也。 终不应言,离动静,通塞,说无闻性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别作他物。 或为击鼓。 或复撞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将为鼓响。】如重睡人,举譬为言也。 遄知者,速知也。 【阿难是人梦中。 岂忆静摇开闭通塞。 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 循诸色声逐念流转。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 尘根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此譬喻者,说明睡梦中人,六根虽昧,性犹常存也。 于此可知,众生虽落入生死,而一性常灵也。 以诸众生一念不觉,以物为我,逐念流转。 若弃生灭之尘相,守于真常,则根尘识心,应时而销。 不再迷于十八界,则十八界即是法界。 取相之想相为尘,识情皆染心之垢。 若能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净,成无上觉。 发布时间:2025-02-18 09:11:5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