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一 内容: 智谕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一引言;楞严经注释本甚多,诸如长水子璇之经科,及疏注等。 民国复有圆瑛大师的讲义,内容甚丰。 诸注疏本,均属佳作。 今作拾遗,意在摭拾古德未取之义,略申管见。 拙劣之文,自不敢与诸贤并论。 根据拾遗之意,故以尽量节省篇幅为原则。 所以无关宏旨之文,或其它注疏本有详解者,均简短说明。 简略之处,尚祈读者原宥。 释经题【大佛顶】大者总言一经理体。 横遍竖穷,周遍含容,一真法界,故曰大。 佛者,无上觉人也。 顶者,言此法最上无极,如佛无见顶相,非菩萨境界。 此法体唯佛能证,唯佛能显,故曰大佛顶。 【如来密因】如来者,佛十号之一。 单称如来者,约法身言也。 密因者,非有所秘密也,唯佛能行能证,非余人境界,故曰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此经系了义经,非不了义经,故曰修证了义。 大宝积中,佛答舍利弗了义不了义云:「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 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 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盘,名不了义。 宣说生死涅盘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 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 【诸菩萨万行】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诸菩萨行因证果,自度化他,修六度万行,皆不出首楞严义也。 【首楞严经】首楞严者,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首楞,名一切事。 严者,译曰究竟坚固。 经之一字,梵语修多罗。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系叙述传译人,及传译时间地点。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叙述笔授人之身份,笔授亦云笔受。 谓以此方文体,笔其所授梵本也。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弥伽释迦,将梵文翻为华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是证信序,序含六种成就。 一信成就──如是。 二闻成就──我闻。 三时成就──一时。 四主成就──佛。 五处成就──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六众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室罗筏城,译曰丰德,憍萨罗国都城也,为波斯匿王所都。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先叹其德,后列其名。 无漏大阿罗汉。 生于三界曰有漏,出于三界曰无漏。 漏有三漏,一、欲漏,谓欲界烦恼。 烦恼亦名惑,由惑造业,由惑业因缘落入生死,故烦恼即名漏。 二、有漏,谓上二界烦恼。 三、无明漏,无明通于三界,故曰无明漏。 无明即是烦恼,即是惑。 阿罗汉具三义,应供,杀贼,无生。 大阿罗汉与阿罗汉不同,大阿罗汉是回小向大之阿罗汉。 阿罗汉重于定,所谓偏空滞寂者是,大阿罗汉重于慧。 阿罗汉止于自度,大阿罗汉有度众生之愿心。 阿罗汉应供,受人天供养。 杀贼,只断见思烦恼。 无生,了分段生死。 大阿罗汉应供,受人天及界外圣人供养。 杀贼,侵破无明。 无生,分尽变易生死。 佛亦名大阿罗汉,佛福被九道,受九道供养,故名应供。 佛断尽五住烦恼,故名杀贼。 佛于生死涅盘二边无所着,故名无生。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菩萨绍隆佛法度众生,称为佛子。 定性声闻,只顾自度,不度众生,不堪绍隆佛法,所以不称佛子。 然此等大阿罗汉回小向大,发愿度生,故曰佛子住持。 诸有者三有也,欲有色有无色有。 定性声闻,虽出三界,然不敢入三界度众生,故不名善超。 此等大阿罗汉,虽入三界,然不染三界,故曰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威仪者,律仪也。 三界国土是染,如是等大阿罗汉,虽入三界而不染,故曰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随从佛之左右,可以代佛弘化,故曰从佛转法轮也。 以可代佛弘化故,所以堪承佛之遗嘱。 不如定性声闻,不堪承当如来家业。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毘尼者,戒律也。 虽入三界,而能严净戒律。 弘范三界者,能为人天师范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应身者应化身也,此等大阿罗汉,可以化身无量度脱众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拔济未来世之众生,令其脱离尘累生死。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干连。 摩诃拘絺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最后出名,略以上首诸大阿罗汉以为代表。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 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辟支无学者,证辟支佛果者也。 初发心者,辟支有学也。 佛制比丘,三月坐夏。 印度年有三季,即春夏冬,而无秋季,每季四个月。 夏季自四月十六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 佛听比丘结夏安居三个月,余一个月可游行人间。 结夏圆满后,检讨功过,曰自恣。 自恣者,任人举过也。 辟支等依比丘结夏,自恣日亦依比丘,故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谘决心疑。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十方菩萨,前来问佛,佛法奥义。 【实时如来敷座宴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实时佛为宣说甚深妙法。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迦陵仙音,遍十方界,系赞佛音声。 恒沙菩萨来聚。 文殊菩萨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以其父王之忌辰,请佛及诸大菩萨供养。 于宫中掖庭设供。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佛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城中长者居士,亦同时供大众僧。 大家同时候佛来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 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 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实时阿难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 诃须菩提及大迦叶。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阿难是佛堂弟,为佛作侍者。 先受个别请供。 所以远游未还,来不及随众应供。 初学人乞食,恐其威仪不具,故佛规定,须依上座阿阇黎为伴。 出家满二十年者,为上座比丘。 阿阇黎即轨范师,可为新学为师范者。 新学比丘以道德未具,不得次第循乞。 淫女家不得行乞,除佛及大菩萨方得次第循乞。 王及长者居士,皆已请佛及僧。 故阿难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须菩提舍贫乞富,意谓贫者不应再增其负担。 大迦叶舍富乞贫,意谓与贫人种福田。 均为佛所诃责,佛言应以平等心乞食。 阿难知此事故,乃次第循乞。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摄入淫席。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阿难次第循乞,不避淫室,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 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 宣说神。 文殊师利将往护。 恶销灭。 提奘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佛敕文殊菩萨,持神咒往救。 提奘应为提奖,奖者奖劝,奖劝摩登伽女同往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俱愿乐闻。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奢摩他取静为主。 三摩者,具名三摩砵提,唯观如幻也。 禅那者,修于无碍。 此三名见于圆觉经,圆觉经中有详细说明。 圆瑛大师讲义,此下有「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等六十四字。 圆瑛大师自谓「此文现时流通本,皆不在此处,乃在破七处,第一番破执心在身内文中,举例辩定之后。」大师将该段文移来此处,并有所解释。 (请参阅该讲义)今仍照经文解释。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 情均天伦当初发心。 于我法中见何胜相。 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璃。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何以故欲气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问阿难,于我法中见何胜相,舍爱出家? 阿难回答,见佛三十二相,胜妙殊绝,以故剃落出家。 由此可知,阿难是以取相心攀缘心依佛出家。 经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因为能攀缘之见分是我相,所攀缘之相分是法相。 我法二相是假非真,皆虚妄心所生。 故佛七处征心,诘其虚妄。 【佛言善哉阿难。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 永无诸委曲相。】佛称善哉,非是赞叹也,乃怜愍的口气。 一切众生,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以诸假相为实我、法,而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者,一真法界性也,所谓法界唯心。 于一法界中,一切诸法,唯是心现。 诸法有生灭,而一心常住。 众生迷此一真法界性,用诸妄想取相分别,故有轮回。 轮回者,妄想妄见也。 阿难取相生妄,故佛一面怜愍,一面直接呵破其病根。 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酬者答也,汝以直心答我所问。 十方如来一道清净,同以直心出离生死。 直心者,至诚心也,无疑悔心也,精进心也。 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至诚心,即直心也。 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所以十方如来皆以直心出离生死,直心则无委曲。 【阿难我今问汝。 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问阿难,既缘如来三十二相,以何所见,以甚么爱乐呢? 一开始佛便点出,阿难虚妄所见所爱者,皆见思惑,非常住真心。 以见思惑故,落入生死轮回。 阿难迷惑,竟回答说以目而见,以心而爱。 不知十法界中唯一真心,无能见所见能爱所爱。 若分能所,即落虚妄。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 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 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佛告阿难,若当真爱乐因于心目,汝应指出心目所在。 如王讨贼,应知贼之所在。 我们要知道,所谓法界唯心,即说明真心横遍竖穷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即是无所在。 若有所在,便有所不在,若有所不在,便非横遍竖穷。 非横遍竖穷,便非真心。 故知阿难七处所执,皆虚心也。 以心虚妄故,堕入轮回。 【阿难白佛言世尊。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 如是识心实居身内。】十二类生,约其大数曰十种异生。 十二类生者,卵、湿、胎、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浮根者,是有形于外的,例如眼根如葡萄朵等。 四尘者,此浮根由地水火风四尘所成也。 圆瑛大师谓色香味触四者,为浮根四尘。 阿难执着识心在内,眼根在外。 如来青莲花眼者,佛目青白分明,犹如青莲花。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 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心是其名,知是其实,心在即是知在。 若心在身内,当然应先知身内。 佛无所知,故无所不知。 佛无所见,故无所不见。 此乃佛之知见。 今阿难执着心在身内,佛以此事诘问。 先以事例证明,阿难自己承认身在堂内,先观如来,次见大众,然后由户牖开豁,方见园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 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圆瑛大师将此段经文,移在前面。 世尊摩阿难顶者,示安慰之也。 三摩提即三味,译曰定、等持,心离掉散也。 此是十方如来因地法行,十方如来,皆由此一门,过尽德圆,达于清净果海。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 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 不见如来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内无有是处。】佛告阿难,汝身在讲堂之中,先见如来,后瞩林园。 是否有的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反能见堂外一切呢? 阿难答曰,这是不可能的。 世尊先确定大前提以后,于是喻明阿难。 大前提者,心在身内,必应先知身内。 阿难! 如果汝能明了之心,实在身内的话,应该先见身内,后见外界的事物。 是否众生先见身内一切,后见外界事物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但是爪生发长筋转脉摇等现象,亦应明了,为何众生不知身内事呢? 如果不知内,云何能知外呢? 所以汝谓心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我们已经知道,法界唯心,此心横遍竖穷无所不在。 以无所不在,故无所在。 以无所在,故无所不在。 当知此心无有决定,因为在是因缘在,不在是因缘不在。 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 在无自性,故即无在,无在无自性,故即是在。 阿难执心定有所在,最后复执定无所在,故七番执着,皆被诃责。 云何因缘生法,无有自性? 以法属因缘所生,故无自性。 若有自性,便不待因缘生了。 所以「在」无自性,便是无在。 「无在」无自性,便是无所不在。 阿难复执心在身外,犹如灯光居在室外,所以不能照室内。 他自己以为是义必明,与佛所说了义经相同无妄。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循乞抟食归祇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诸比丘。 虽阿罗汉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世尊此问,谓如果心在身外,则身心无关,身外之事,心何能知? 如果心在身外,应是他人乞食,我即能饱。 乞食是比丘日常之事,故佛就近取喻。 佛告阿难,如果身心相外,必是心之所知,身不能觉。 身之所觉,心不能知。 眼目属身,那么说来,目之所见,心便不能分别。 因为身心相外,不相干涉故。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无有是处。】兜罗绵是一种柔软的花絮,用以形容佛手柔软。 佛告阿难,汝眼见我兜罗绵手时,汝心分别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当我眼见时,心即知之。 佛言既然眼见时,心即知之,云何身心相外呢? 是故当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执心在身外,仍被佛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璃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 不见内者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根内故。】阿难两番执着,均被佛诃。 今番复执着能知之心,藏在根里。 以在根里故,所以不能见内。 但五根接触五尘,既然能知之心藏在根里,所以能知外面的尘境。 同时眼见外尘时,心随即能分别。 潜伏根里者,即藏在根里也。 璃,即现代的眼镜。 眼镜虽然笼住眼睛,却无障碍。 所以阿难认为,能知之心一定潜藏在根里。 与璃一样,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 根内者犹如璃。 彼人当以璃笼眼。 当见山河见璃不。 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璃笼眼实见璃。】佛告阿难,汝谓能知之心潜在根内,如璃合眼。 那么彼人当见山河时,见璃不? 换句话说,带眼镜者见山河时,见眼镜不? 当然亦见眼镜。 因为山河在外,眼镜亦在外。 既能见山河,当然亦能见眼镜,因为俱相外故。 所以阿难答,如是世尊! 是人当见山河时,实见璃。 阿难执着能知之心潜在根内,犯了两种错误。 一者如果心与根为一,则失目人亦应无心。 二者如果心与根异,则仍是相外,与执心在身外无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璃合者。 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 在根内如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伏根里如璃合。 无有是处。】佛于问中,先确定大前提,在彼此相对的条件下,方构成见的功用。 例如山河与璃均与心相对,所以心能见山河,亦能见璃。 今能知之心,既然潜在眼根里,当然与眼根为二,与眼为二自然相对,相对亦应相见。 是故难问曰,汝心若同璃合而不留碍者,当见山河时,何不见眼? 继而于见眼不见眼,均予破斥。 若见眼者,眼即与境界相同,既与境界相同,便与心各不相知,焉能随眼根见时,心随即能分别呢? 故不得成随。 若心不能见眼,怎能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璃合呢? 如此难问,令阿难进退失据,更无辩词。 最后断言,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府藏在中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阿难三度被诃,于是又作思惟,双计内外。 以为此了知心,见暗即是见内,借诸窍穴见明即是见外。 如此双计,自以为内外俱见,可无过矣。 腑脏在中,以无光故,所以见暗即是见内。 窍穴居外以有明故,所以复能见外。 并举事例证明,例如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虽如是思惟,但三番被诃,未敢言其必是,故曰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 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 此室暗中皆汝焦府。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佛告阿难,如果汝当闭眼见暗即名见内,我问你,当汝见暗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如果与眼相对,则此暗境界实在身外。 如果不与眼相对,怎能构成见的条件? 是知见暗,仍是见外在境界也。 若依汝所说见暗即名见内者,那么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焦者,上中下三焦也。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离见外内对所成者,谓构成见的条件,系由内根外尘相对而构成的。 根尘不相对,便不能构成见。 如果离开内对所成,而成见外,只凭合眼便是见内,开眼便是见外。 那么开眼见明时,何不自见其面? 假使不与眼对,便能成见者,汝目与面自不成对,亦应能见也。 若不能自见其面,便说明自目自面,内对不成。 由于内对不成,所以不能成见。 如果能自见其面者,一定是汝心汝眼与汝面相对。 汝了知心及眼根,若与汝面相对,则汝心汝眼应在外界虚空。 既在外界虚空,何能成为在内呢?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汝之心眼若在虚空与汝面相对,当然不是汝之体了。 如果你认为与汝面相对在外界者,仍是汝体。 那么如来现与汝相对,亦应是汝体了。 如果与汝相对者是汝心眼,那么外在的心眼已知,则汝身合应非觉。 因为心眼处在虚空,与汝身相对故。 如果汝一定执着说,身体亦觉知,处在外界的心眼亦觉知,便成身与心眼两处皆觉。 若身眼两觉,则汝一人应有二知。 若汝一人有二知的话,那么汝一身应成两佛了。 最后直诃其误。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阿难今番复执心是和合有,并引佛语为证。 常闻佛言,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是引佛语也。 阿难不知佛言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者,是明一切法无生义也。 当知心生则法生,既然法未生时,则心何由而生? 若心未生,何得法生? 同时法生则心生,既然心未生时,则法何由而生。 若法未生,何得心生? 故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是明一切无生也。 一切无生,则诸法无性。 无性能随缘,故假现心生法生。 心法假现故如幻,如幻则仍是无性。 此所谓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无性。 今阿难误执心法实有,故仍错误。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若谓思惟即我心性,则此思惟即是无常,因为非一切时思惟故。 若是无常,应非实有,因为无常仅是生灭,而无住持。 若有住持,则非生灭无常。 所以思惟是缘生法,随缘无性,无性任缘。 不可执着思惟定有,以随缘无性故。 亦不可执着思惟定无,以无性随缘故。 若思惟定无,则心性应无虑知之功。 随所合处,心性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大误,误执心性和合而有。 若谓和合时有,一定未和合时是无。 未合时既无,焉得「无」和合,而成为「有」呢? 故知阿难实误。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法生则心生,随法之和合,心方随有。 汝复言心生则法生,当然心未生时,法则无有。 既然无有法生,焉会有心生? 故知此心无体。 此心无体,焉有和合? 若无体而能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和合而有。 当知所谓第七尘无有实体,犹如龟毛兔角。 如果无体者能和合为有,那么七尘亦能和合成十九界。 说明执着无体和合而成有体者,虚妄也,故曰是义不然。 以上斥其和合方有心法,心必待法合方有,法必待心合方有,故知心与法皆空无实体,无体故不能和合。 今复假定心不待和合而有实体,换句话说,心先有实体而后和合。 如果了知之心先有体,那么汝以手自挃其身体,(挃者触也),则汝了知之心,为系身内而出,抑系外挃而来? 若由身内而出,汝应先见身内腑脏,不如道理。 若汝了知之心,从外而来,与汝面相对。 则应先见自面,不如道理。 当知心由因缘显,因缘显则无性。 无性为性系其体,无性随缘有其用。 以无性随缘,故非定无。 以随缘无性,故非定有。 阿难执心为定有定无,所以始终被诃。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阿难表示,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与见不同,不可以心为见。 佛说内出应见腑脏,外来应见其面,是不对的,不可以心知为眼见,其义不合。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应知心是灵知,眼是肉体无有灵知。 无灵知之眼借灵知之心,方能见也。 佛以人喻灵知之心,以门喻无灵知之眼。 问曰,若汝无灵知之眼为能见者,汝在室中,无灵知的门,能够见否? 复举譬喻言,譬如死人,已无灵知之心,依然有无灵知之眼。 我问你,死人能见否? 如果能见,何名死人? 是知见由心见,而非眼见也。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时。 四应觉。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 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如果汝认为觉了能知之心,一定有体者,那么是一体? 还是多体? 此心在汝身中,为复遍身? 为不遍身? 假设心是一体,则以手触汝一(肢),四肢皆应觉知。 因为心是一体故。 如果四肢皆觉,何名触汝一肢? 是则触应无所在处。 触无所在,即是无触。 如果触有所在,则汝谓一体者,便不能成立。 假设是多体,多体应成多人,因为一人不能有多心故。 若成多人者,何体为汝阿难? 假设能知之心,遍汝身者,则同前所触。 触汝一肢,四肢应知。 既然四肢皆知,即是触无所在。 触无所在,等于无触。 假设能知之心,不遍汝身。 则触汝头,同时亦触汝足时,头有所觉,足便无知。 足有所知,头便无觉。 因为能知之心,不遍汝身故。 事实上不然,同时触汝头足,汝之头足,同时皆知。 是故应知,汝谓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 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 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阿难执着心在内在外不成,今复执在中间,并引佛语为证。 谓佛与文殊等诸大菩萨谈实相时,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其实佛意实相无相,法既无相,心须无住,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方为第一义。 今阿难谓不住内不住外,当住中间,仍是心有所住。 心有所住,便与实相违背,不顺佛旨。 【佛言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非无所住。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 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表体混心应杂乱。】中必不迷,非无所在者,既谓之中,中一定有所在之方位。 若有方位,汝推算看中在何处。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中者,必是不在内之身,亦不在外之处。 若在身在处,俱名边不名中。 若在身体之中,则同在内,非为中也。 若在外之处,则此中为有所表示,为无所表示? 若无所表示,便是无「中」之方位,故曰同无。 如果有表,便是有一定之方位。 既有一定的方位,则东看成西,南观成北,其表则无定位。 若无定位,则表体混乱,心亦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 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阿难言,我所谓中者,非是身与处之中间。 世尊曾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我谓识为中也,识生其中,为心所在。 世尊曾于阿含经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乃至缘意法,生意识。 阿难不知佛意,佛之本意谓,识系因缘生法,无自性也。 阿难不知佛意,反执以为据。 佛言,汝谓心在根尘之中间,此心为兼有根尘二者,为不兼有根尘二者? 若兼有根尘二者,尘为物,物则非知。 心体则有知,故曰物非体知。 物非体知者,谓物无知,非如心体有知也。 如果心体兼有知与无知二者,便成敌对两立。 既成敌对两立,云何为中呢? 同时我们要知道,以上所论已知内根非心,外尘亦非心,今兼根尘二者,仍是非心,怎可谓心在中间呢? 如果兼二不成,则此心体既非有知,亦非无知。 若非有知无知,此心则无体性。 若无体性,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谓心在中间者,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俱无所在。 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阿难六番计有不成,第七番复计无。 不知一切法相,依缘假现。 若会依缘假现,假现无性便归圆成实性,此系佛意所示。 若计依缘假现之法相为实有,是为遍计执。 遍计执无有实体,皆情见妄执,此佛意所诃。 阿难六番计有固然是妄,第七番计无,依然是遍计执,所以被破。 阿难计着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为心否? 当知阿难前六番着于有,今番着于「无着」。 依然是着,焉得为无着?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 诸所物象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是故应知一切无着。 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佛告阿难,若如汝所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所在者。 你看! 世间无论虚空水陆飞行,一切万物之象。 汝所谓不着之心性,为在为无? 如果汝之心性于一切无睹,则汝之心性同于龟毛兔角。 实际上汝是着于无着,怎样说不着呢? 因为「有」不著者便是有,不可名无也。 当知无相则无,谓不取于相,其心则无。 其心不无,必是取着于相。 今汝所谓不著者,实是着于「无相」也。 既然着于无相,当然相有则心亦有在。 云何可谓无着呢? 所以阿难应该知道,汝取于一切无著名觉知心者,无有是处。 我们应该知道,非是心定有,亦非心定无,若有定心,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之正法,是无性随缘,则无不碍有。 随缘无性,则有不碍无。 有不碍无,是心之体。 无不碍有,是心之用。 体用不二,是谓一心。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 为彼所转溺于淫舍。 当由不知真际所指。 唯愿世尊。 大慈哀愍。 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阿难于四王八子之中,年龄最小,故曰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不知真际所指,不知真心所在也。 奢摩他者定也,圆觉经云取静为主。 大般涅盘经云,一阐提,断信、断善根者也。 隳弥戾车,弥戾车译为乐垢秽恶邪见者。 隳者毁也坏也,即坏其恶邪见也。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 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欲说大法,先放光现瑞,普告十方。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佛告阿难,一切众生由种种颠倒,起惑造业受苦,如恶叉聚。 恶叉者,树名。 其果生必三颗同蒂,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同时具足。 不知二种本,错乱修习。 下文即有说明。 【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无始者,无生也。 众生生死及与菩提涅盘,元本无生,故曰无始。 诸法缘生,缘生无性故无实体。 众生迷为实有法体,故起心攀缘,以至于无生中妄执生死,因而落入生死。 攀缘于何? 攀缘色声香味触法。 众生迷惑,不知色声香味触法缘生无性,以致成为生死根本。 故曰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 诸法缘生无性,无性则空,即此空性,即是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众生若能了达空性,即名会入菩提涅盘。 空性能随缘,随缘成万法。 诸缘如幻无有自性,众生迷幻为实,故遗失法性。 所以说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一切诸法唯是心造,万法唯识,此识名阿赖耶,能变万法。 一切诸缘,唯是识变,识外更无余物。 众生执外缘实有,以致遗失此识精元明。 故曰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失此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遗此本明者,即遗此菩提涅盘元清净体也。 诸修行人,虽终日修行,而不能自觉,枉入六道轮回。 二种根本,一真一妄。 真本具妄本空,本来无得无失,其间只是觉迷不同而已。 迷之者,无失而失。 觉之者,虽得而实无所得也。 故迷之者,枉入诸趣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实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了妄证真,圆裹十方三世觉心不动,即奢摩他,证之可出生死。 故曰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离诸攀缘,则知奢摩他矣。 故佛举臂握拳,令阿难见,期令阿难不取于相,会入真心。 佛问阿难,汝以甚么来见? 阿难答言,佛光明拳对我心目,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 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耀汝心目汝目可见。 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 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告阿难,汝既言如来光明拳耀汝心目。 今汝目可以见,汝以何为心,对我之拳呢? 阿难答言,如来今征问我心所在。 既然我以心推穷寻逐外在的尘相,当然此能推求者,即是我心。 阿难仍以攀缘六尘之妄识为心,勿怪被佛所诃了。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咄! 呵斥声。 阿难闻呵,矍然避座起立,合掌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尘相缘生如幻而无实体,众生不如实知,取着幻相而生诸想。 此前尘虚妄相想者,六尘缘影也。 众生迷为真心,故曰惑汝真性。 佛继续呵言,汝从无始来,将六尘缘影误为真心,犹认贼作子。 以至失汝元常真心,故受轮回。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 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 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 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唯垂大悲开示未悟。】阿难闻呵,先述世情,继言何独供养如来用我此心,甚而言之,供养恒沙国土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心,行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退失道心,亦因此心。 佛言此不是我心者,则我无心,同于木石。 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求佛慈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 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入无生忍者,诸法缘生而现相,然缘生无性,无性则诸法无生。 心安住于无生法,名入无生忍。 如来摩阿难顶,示慰勉也。 恐阿难畏难生退。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心生万法,非有而有。 万法归一心,有而非有。 非有而有,无生即生。 有而非有,生即无生。 犹一水起万波,万波归一水。 一水起万波,无相即相。 万波归一水,相即无相。 是之谓无生法也。 乃至一切因果世界微尘,皆因心成体。 既然因心成体,是知一切因果事相,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皆悉无生也。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叶缕结。 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分别觉观。 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 诸尘事业别有全性。】阿难! 诸世界一切所有,乃至草叶缕结等低微物,究其根本,皆有体性。 诸法性相,有二种。 一者无性为性,无性为性者,横遍竖穷,能为一切法作性。 即所谓实相无相,无性为性者是。 如水成一切波,则水为一切波作性,此是总。 二者一切诸法,各各有其个别性相。 如地性为坚,水性为湿,火性为暖,风性为动等。 诸如草叶缕结等,是其个别体性。 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即是诸法实相,一真法界性,能为万法作体性者。 妙净明心,妙者,双离有无,而无所住也。 缘生即是无性,不住于有。 无性即是缘生,不住于无。 虽不住于有,而能为一切法作体性。 虽不住于无,而实相无相,法界无界。 故言有正是言无,言无正是言有。 如果离有而言无,此无便是断灭空。 如果离无而言有,此有便是定性有。 今不住有,不住无,亦复不住「不住」,故曰妙。 净者,离一切,其体也。 明者,照一切,其用也。 全体起用,全用归体,体用不二,唯是一心,故曰妙净明心。 心者,其名也。 「清净」妙净明心,「清净」,是总赞之词。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毕竟空中建立万法。 一切即一,万法皆归毕竟空,故曰清净。 性一切心者,谓此清净妙净明心,能为一切万法作性也。 此心既然为一切万法作性,何能无体呢? 故知缘起万法虽无自性,而以此清净妙净明心为体。 所以缘起万法。 皆有体施设假也。 既然一切所有,皆有体性。 则汝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亦必有体。 此了知心,既然了知色香味触,当然与色香味触相对。 既与色香味触相对,即应离一切诸尘事业,别全其体性。 觉观者,分别心也。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 我们要知道,清净妙净明心能为一切法作性。 今离一切法,别立体性者,即是妄心,众生遍计所执也。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 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明于一切法界中,尘为心缘,心为尘因,原是一法,莫作二会。 尘之与心,相缘而生,如幻无性,不可定执。 如果定执,便成遍计执性,落入虚妄。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能听者心也,法音者声尘也;声者声尘也,分别者心也。 尘待心而有,心待尘而生,依他相缘各无自性。 若有定性,即非无上菩提心。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第六识对境而起,生诸妄想。 何故名妄想? 因为唯是一心,实无一切境,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而众生不如实知,执虚妄相为实有而起想,故名妄想。 第六识对境所起者,妄想也,以外境虚妄故。 起识之境有二种,一者带质境,二者独影境。 带质境者,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俱。 眼带色耳带声鼻带香舌带味身带触而起第六意识,名带质境。 独影境者,亦名独头意识。 眼耳鼻舌身五根,未对色声香味触五尘,第六识取过去五尘的影相而起妄想,名独影境。 吾人大部份的妄想,属于独影境。 一切见闻觉知,系指带质境言。 纵然灭除带质境,五根不对五尘也。 内守幽闲,即独影境,独头意识也。 纵然是独头意识所起,依然是取着过去五尘之影相。 故曰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阿难以为心者,非是真心,乃对境所起之识心也。 【我非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 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佛言我非令汝执为非心,此识心系由真心所生,非是真正心体。 由体而发用,乃有识心。 换句话说,汝阿难所执着的识心,只是由心体生的用。 真心是无有分别,不生不灭的。 真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 汝阿难竟执着于前尘上的分别性为汝真心,是错误的。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者,因为若分别于前尘,自然此分别性,离前尘而有了。 故曰若离前尘有分别性。 不知于尘上起的分别性,只是虚妄识心而已。 尘相若灭,此分别识心亦必随灭。 例如眼见色,此分别性,能分别是红是黄是黑是白。 若色尘红黄黑白灭,此分别性便不能分别红黄黑白了。 故色尘若灭,此分别性亦必随灭。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尘灭则分别性亦灭,即说明分别性──识心,离尘无体。 如果分别性离尘有体,则不应尘灭分别性亦灭。 既然分别性离尘无体,故知分别性只是前尘的分别影事。 然而尘是无常的,是生灭的。 如果尘变灭时,此分别影事的心,亦应变灭。 故曰此心则同龟毛兔角,说明非汝真心也。 当知法界唯心,诸佛是法界身,法界身者,法身也。 如果此分别心断灭,则汝法身亦同于断灭。 如果法身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呢? 证无生法忍者,证菩提涅盘也。 当知众生皆以真心,证菩提涅盘也。 此即说明,于前尘所起的分别性,非真心体也。 【实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阿难与诸大众,既知过去错用识心,而今复未得真心。 故进退失据,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九次第定者,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定也。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漏,约因言即是烦恼,约果言即是生死。 烦恼与生死各有二种,二种烦恼者,即四住地烦恼,与无明住地烦恼。 二种生死者,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此二种烦恼,二种生死,均名为漏。 四住地烦恼者,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见一处住地,是见烦恼。 欲爱色爱有爱,是思烦恼,合名为见思烦恼。 无明住地烦恼,是根本烦恼。 登初地分证法性时,方分分破。 分段生死,是三界内之生死,轮回六道。 变易生死,虽无分段生死现象,却有念念迁流,变易生死之苦。 初地以上菩萨,分破无明,分证法性,方渐渐断。 见思烦恼感三界内分段生死,无明烦恼感变易生死。 断见思烦恼,则了分段生死。 断无明烦恼,则了变易生死。 五住烦恼皆尽,二种生死皆了,方得真无漏也。 所以只断四住烦恼,只了分段生死,不得称为漏尽。 声闻四果,仅断见思烦恼,出三界了分段生死,未破无明,未了变易生死,故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果。 如是等过,皆由误执生死妄心为真心所致。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 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 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阿难自责,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故曰「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穷子舍父逃逝,见于法华经。 最后阿难请佛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实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宝剎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 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 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 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兴慈悲,建大法幢,欲令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世尊仍以光明拳见问。 阿难答由佛金身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由佛屈五指,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譬如我拳。 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若无汝眼不成汝见。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 无我眼不成见。 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世尊令阿难明见性不动之理,故以事相问之。 屈指成拳,以眼成见,其理本不相同。 何以故? 若无有指,便不成拳。 但是无眼之人,非是见性全无。 换句话说,眼根若坏,见性不坏。 佛设此问,本欲令阿难悟妙微密性净明心,妙湛不动。 所动者,皆尘非心。 随尘相生灭者,乃是妄心,非是真心。 而阿难不悟,仍执识心为自真心。 佛问无手则不成拳,与无眼则不成见,其道理相类似吗? 阿难答言,相类似。 无我眼不成见,应为无我眼不成我见。 我们要知道,无手固然无拳,无眼却非无见。 因为见不是由眼而生。 如果见由眼生,死人依然有眼,应该死人亦能见。 若死人能见,何得名为死人? 是知见非眼生。 见性不动,不生不灭,即妙微密性净明心也。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 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 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佛先说明二事不相类似。 因为无手固然无拳,但是无眼非是无见。 例如盲人,眼前唯见一片黑暗。 既云唯「见」黑暗,当知非是无有见性。 明暗只是前尘,见明见暗,均名为见。 故前尘自有明暗之不同,于见性有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 唯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 与有眼人处于暗室。 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 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以常情推度,眼前黑暗,不名为见。 佛姑纵情,以事论定。 佛告阿难,盲人无目唯见黑暗,与有眼人处暗室唯见黑暗,这两种情形,是否有差别? 阿难答言,无有差别。 我们要知道,所谓见,是净明心随缘起用,而非是眼见。 世尊于下文中,便予说破。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 忽得眼光还于前尘。 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 忽获灯光亦于前尘。 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例如无眼人见前尘黑暗,如果再得眼目与光明,还见前尘,汝阿难名为眼见。 那么暗室中人,并未失目,再得灯光复见前尘。 无眼人失目得目而见,与无光人失灯得灯而见,其情形是相类的。 既然无目得目而见,名为眼见,则无灯得灯而见,亦应名为灯见了。 如果灯能见者,自不名灯。 又则灯见何关汝事? 而谓汝见呢? 是故当知下,说明其理。 是故当知,灯的功能不过显色而已。 灯显色,见色者是眼非灯。 同样的道理,眼的功能亦不过显色而已。 故知见性是心而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 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诲。】阿难与诸大众,虽闻开示,犹未得佛意。 所以皆合掌一心,静候佛慈悲宣示。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 诲阿难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佛欲晓示大众,尘相生灭觉性不动,令大众悟净明心,于是问五比丘,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食宿事毕。 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 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憍陈那是五比丘之一,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法轮──示转、劝转、证转。 佛初示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唯憍陈那闻即得道,余四比丘犹未得道。 嗣更劝转证转,其余四比丘方得道。 憍陈那自言,因悟客尘二字,方得成果。 不住为客义摇动为尘义。 因悟客不住而主无有往,尘摇动而空澄寂。 比如六尘生灭如幻,而净明心不生不灭。 既明心已,即便得道。 佛即印可,如是如是。 【实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 屈已复开开已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 汝见我手众中开合。 为是我手有开有合。 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 宝手众中开合。 我见如来手自开合。 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 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 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佛手众中开合,令阿难见。 复问阿难言,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答言,是佛宝手开合,非我见性开合。 佛问谁动谁静? 阿难答言,佛手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动)呢? 云何见性尚无有静? 因为见性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求其定相不可得,等同澄虚。 无生相,无灭相,无动相,无静相,故曰尚无有静相,何况有动相。 佛印可曰,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 飞一宝光在阿难右。 实时阿难回首右。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阿难又则回首左。 佛告阿难。 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 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佛光左右动头。 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 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如来为令阿难明了,于是于宝掌中飞出宝光于阿难左右,令阿难左右(同盼字)。 佛问阿难,为汝头左右动,为复汝见左右动? 阿难答言,是我头动,我之见性,随缘无性,等同虚空,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印可曰,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 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神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于是如来开示大众说,凡是生灭动摇者,皆是客尘。 如阿难头自动摇,神无所动。 神者,所以表心性也。 我手开合,见性无有舒卷。 汝等既知心性妙湛不动,云何取摇动之身相,摇动之境相,为汝等真心呢? 最后谕之曰,汝等从始洎(及)终,于无生中念念生灭,遗失不动之真性,虚妄颠倒行事,失去性心之真,认摇动生灭之物相为己心性,以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皆由误认客尘为自心性所致也。 由此可知,吾人何尝生何尝死? 皆误认客尘为己心性,以致轮回不息。 当知此身虽现生死,然一性始终常灵也。 诵经至此,能不感慨! 发布时间:2025-02-19 09:01:0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