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辩音章 内容: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辩音章■第四十三次修学师父:佛法,大家要知道,不可思议的,确实有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你假实际修行,就知道了。 真心起修行以后,在平常日用,做工、办事,都可得到益处。 有人在大陆上,听老和尚讲道理,听过以后,不明白。 思惟多久都不明白,等到要挑水了,挑水要从山下挑到山顶上,一步一步地挑上去。 他想这个道理,很用心啊! 挑水也想,想不通。 挑水要上坡,用力一登,上去了,欸! 想通了这个道理。 所以说要是在闻思修证上,这是不思议法。 你如果真心起修行,有些不思议的事情出现,有时候你懂的道理,会比古德深,这是不思议的,要起真心修行。 现在大家继续发挥! 不可死于文字相。 辩音章「于是辩音菩萨。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右繞三匝。 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世尊。 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 方便开示令悟实相。」师父:现在我们知道了,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不过是悟入实相的方便。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 告辩音菩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 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 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师父:下面可以修学了。 「善男子。 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修学到这里。 有二十五种方便,这论修行,不论解。 大家可以采取这二十五种方便,那一种都可以的,都是入实相的方便。 这方便先单后复,先单说,后复说。 单的可以修,复的也可以修,看你的根机,入了都是实相。 策师:「善男子。 一切如来圆觉清净。」圆觉妙性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本自光明。 像六祖讲的,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横遍竖穷,所以它本来是无有修习及修习者,它本来非有非无。 也就是说,它本来没有能所,离能所,能所双亡。 为什么一切众生要修行? 因为一切众生迷惑。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 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妙圆觉本来是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可是众生不知道,迷惑造业,所以有种种习气。 只要把这些习气除去,自性就显现一切功德智慧。 「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这个幻力就是方便,方便说有修习。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就是二十五种方便,能够契入实相,能够契入圆觉妙性。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种菩萨他是从无相入,无相就是一切法本来是无所有不可得。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这是单修奢摩他,是从无相入,成就的话,就入涅盘。 师父:「如来圆觉清净」,这个清净,你想它是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修治它不净,染污它不秽,增一毫则多,减一毫则少。 这个圆觉清净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 谁讲? 你们看这段文的时候,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根机、性情合不合? 合的话,就取极静修学。 极静怎么取呢? 很多方面可以取,念佛法门也可以取,一心不乱就是清净。 谁还讲? 翰师:「世尊。 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 方便开示令悟实相。」这段是辩音菩萨为末世众生请转法轮。 法门有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是讲令众生能悟入诸法实相。 在法华经方便品有讲,令众生悟入佛知见。 我们知道实相无相,无不相。 实相无相是空边,实相无不相是有边,佛说法不离空有两边,所以讲「方便开示」。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这里讲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礼佛时,身礼佛,口称佛,心想佛,这是请转法轮的仪式。 「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如来法身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切种智。 佛智有权智和实智,权智慧于空知无量,实智慧于无量知空,所以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因为有修习和修习者是有能、有所,佛既然证得一切种智,就是无能无所。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未觉幻力才能成就众生的根性,因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所以「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就是二十五种修行方便法门。 师父:你没讲完啊! 坐下吧! 修习圆觉经不准看注疏,看注疏讲了等于白讲。 「本无修习及修习者」,这是文字相,大家要了解。 「本无修习」,是能修习的人,修习者是所修习的法。 接着往下看。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 变化世界种种作用。 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师父:单修奢摩他,单修三摩提,单修禅那,三项一起来讲。 这个单修不能和大家要求太深了,你把意思讲了就可以了,并不一定修习,你还不到那个程度嘛! 不要说我们凡夫,注疏经的古来大德,他也是在讲,是否他能修习到这个程度,也不一定。 「未觉幻力」,已觉是什么? 已觉是实相,未证入实相,未达到究竟地步,都是未觉幻力。 悦师:*师父:*闻师:「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这诸幻就是假名,你要会到诸幻,幻化就是依他起,一心之中的妙用而已,一心是约它的体。 所以「唯灭诸幻」,就是「不取作用」,因为用常不离体。 「独断烦恼」,你会入它的体就是断尽一切烦恼,假名断尽一切烦恼。 断尽一切烦恼,一切烦恼不生的时候就是般若生,如果约究竟来讲,「便证实相。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我们刚才讲的是会入实相的一个方便。 师父:慧闻讲过,大家可能慢慢地就上路了。 这个奢摩他和性空有什么关系? 三摩提和缘起有什么关系? 禅那和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有什么关系? 大家想一想。 这么讲起来,好象还是不离随缘无性奢摩他,无性随缘三摩提,随缘就是无性,无性就是随缘,就是禅那。 你再想一想,这奢摩他和入空观有什么关系? 三摩提和入假观有什么关系? 禅那和入中观有什么关系? 直入实相,是不是说空一切空? 说假一切假? 说中一切中? 大家慢慢入。 虽然没有实在修行,可是多少了解它的意思了。 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古德讲过很多,可是用的人很少,一般都用空假中。 空假中就是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 谁讲? 这段文我知道很难讲,二十五清净定轮,它从修行上面讲,我们所说的,不过从解上去了解。 古德注疏,大部份也是从解上了解,是不是他们真有修行,我们凡夫不敢说。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是不是都是假啊? 如果不是如幻,是真实的。 「以佛力故。 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以佛力故」,什么原因呢? 佛是不是不生不灭? 佛是不是不来不去? 是不是实相? 世界一切万法,是不是都是实相? 实相无相,无相随缘现一切相,所以说是以佛力。 「种种作用」,这不要问,都从实相出啊! 谁有发现新大陆的,可以讲。 生师:*师父:「本无修习及修习者」,这是告诉你没有能所,没有能修习的人,没有所修习的法。 我已经告诉大家,无能无所,要是有能有所,有修习的话,有修有证,那还是「未觉幻力」。 「圆觉清净」怎么样? 实相无文字,可是文字有用,显实相的。 圆觉清净已经到这个地步(指黑板)。 修习及修习者它在这个地步(指黑板),不要混为一谈。 这个时候,没有修习及修习者,已经离能离所,圆显实相。 记住! 实相无文字,文字显实相。 这句话有很多说法,总持陀罗尼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般若无文字,文字显般若;一心无文字,文字显一心;中道无文字,文字显中道,都是一个法。 没讲的,我们查注疏好不好? 大略地我们认识,你们已经讲过,奢摩他,拿天台讲,就是空观,可是它比它深。 显实相,应该说一空一切空,三摩提按天台讲是假,它显实相的关系,应该是一假一切假。 禅那是中,可是这个经文,应该说一中一切中。 如果按天台三观,应该是不思议三观、一心三观、绝待三观。 现在查注疏吧! 对这段二十五清净定轮,没有实际修行讲不出来。 圆觉清净是没有可说的,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断,心行处灭也灭。 你说它是方而不方,长而不长,说它不是方的嘛! 它就是方,说它不是长的,它就是长,所以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离一切言语文字,一切言语文字显它。 如果按照般若讲起来,它是实相般若。 文字显般若是文字般若,所以二十五种清净定轮都是讲修习,它都是方便,没到那地方,到了那地方,有一句话──归家罢问程。 没到家的时候,我到那里去,我往那里走啊? 问路了,一旦到了家,就不必问了。 谁查到注疏,快上来写。 修学圆觉经,不准看注疏啊! 修学过以后,才可以翻。 「无能修习及修习者」,就是没有能没有所。 没有能没有所是什么呢? 佛讲了这么多经,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入流亡所,「亡所」以后没有能,是不是反闻闻自性也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法门? 修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往生即无生,无生是往生。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都是在没证圆觉,没证实相以前,等觉以前。 「一切菩萨」是从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到等觉,「末世众生」包括那些呢? 五道,可是这儿好象不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要修习这个法,还要等到投生人道去,才能修行。 不像净土法门,它只要念佛,都得往生。 其它法门不是,先投生人道、天道才能成就。 其它法门,你在地狱、饿鬼、畜生里面,先投生人,再出家修道得成就。 净土法门不是,大家看,很多畜生书上都有记载,它跟着绕佛、念佛,也得往生。 你看鹦鹉、鹅,往生的很多吧! 地狱众生苦得太厉害,不能念佛,如果他能念佛,也得往生。 净土法门太殊胜了,希望大家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 努力修行,世间一切恩怨,放下! 放下! 放下! 唯求往生,念阿弥陀佛。 大家莫造恶业障,能够得这一生往生西方,哎呀! 天大欢喜! 我们一身业障,不蒙佛加被,难得超生啊!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留一条尾巴,留一条尾巴就走不了了。 各自精进! 各自精进!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这和器中锽有什么关系? 器中锽是不是唯灭诸幻? 器中锽是不是不取作用? 是不是独断烦恼? 它一贯下来的。 三摩提也叫如幻三摩地,如幻三摩地也叫如幻三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四八上四)「前说三观。 ……」他这按天台讲,三止三观。 文字已经看出来了,虽然三止三观,修空的时候,一空一切空;修假的时候,一假一切假;修中的时候,一中一切中。 虽然一空一切空,还有修空吧? 虽然一假一切假,还有修假啊! 虽然一中一切中,还是不离修中啊! 事不碍理,理不碍事,所以这是天台的不思议三观、绝待三观、一心三观。 「圆觉无修明所依本」,「圆觉无修」,没有修没有证,它本来如此嘛! 圆觉,你添一毫则增,减一毫则少。 「明所依本」,所依的根本,就是实相。 「依未觉者明诸轮意」,依未觉,二十五清净定轮就是未觉之间,走在路上,还问路,还没到家呢! 「轮者摧辗之义。 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正智就是真智,正智有很多名字,般若智叫正智,妙智慧叫正智。 「是以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者」,所以这还有转啊! 转识成智。 「故有悟净圆觉智德之行也。 初三轮单修。 初静行。 ……菩萨离尘修定。 而运慧舟以化物兼之。 先取至静而为标首。 以运慧舟。 兼修静幻也。」他也是说空观。 「二湛海澄空观。 湛海则波澜不动。 澄空而水性清明。 先以静慧为标。 次后而修至寂。 见思二惑止也。 三摩醯三目观。 三观次第。 如摩醯首罗三目应之。」有人说摩醯首罗天就是色究竟天,有人说色究竟天以外另有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天主,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个,他是三个眼,八臂三眼骑白牛,声量很大,所以说「三目应之」。 「以静幻寂为标。 故先静。 次幻。 后寂也。 四三点齐修观。」三点齐修,我们不知道梵文,三点齐修有个来历。 据说梵说的「伊」字,翻译过来叫「伊」,它怎么写? 就是这样「∴」三点。 那么根据这三点,又出一个例子,交芦,三根芦苇交叉起来,才站得住,少一根就站不住,所以叫伊字三点。 他叫三点齐修观,也是说出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有这个意思。 今天修学到此地! ……你看看你解的对不对? 要是真正的解,一解千从。 圆教的解是一解一切解,你看看! 如果你仅仅解一点,别处说出来,不对头,那不是真正解。 如果一解一切解,那是圆教、圆乘。 各人自己观察。 ■第四十四次修学「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 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 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 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提。」师父:我们先修学到这里。 我们的能力不够,这其中的奥妙我们不必了解,你把它的形式了解就行,什么是修奢摩他? 什么是修禅那? 什么是修三摩提? 这就好讲了。 因为我们没有实际修行。 悦师:前面是指顿悟,这边是讲渐修的方便,为什么是方便? 前文有提到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因为圆觉清净不是修习才有,由于未觉幻力的缘故,才有这二十五种的修习方便。 上个礼拜我们修学过三种,就是空假中,这边我试着讲讲看。 我们知道一切法皆是无自性,无自性是总原则,一向都是以二谛来开,可是在这个地方以二谛不如以三谛来得圆满。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从第一段到第十段,除了二、三以外,它第一句都是说「先取至静。 以静慧故。 ……」这里复修的部份,第一项先修奢摩,它可分七部分。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 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是讲从空出假。 第二「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是讲从空到中。 第三「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提后修禅那」,是讲空假中。 第四「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提」,是讲空中假。 第五「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提及修禅那」,是先讲空,然后中假齐修。 第六「齐修奢摩他三摩提后修禅那」,是讲从假齐修,后修中。 第七「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提」,是讲空中齐修,后修假。 所以我们讲三谛,从这里会通到第一义谛,以下都是先讲假,再变化,最后再讲中,再变化,总共二十五个,都是从三谛贯通的。 我们先讲第一段。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静慧心是性空。 「照诸幻者。 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是出假,所以后面讲到「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就是先入空后出假。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以静慧」一样是空,「证至静性。 便断烦恼永出生死。」这是中,就是入空后入中道。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寂静慧」是空,「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是假,「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是中,就是空假中。 以下到第十段都一样,从第十一个到第十七个,都是先入缘起再变化,最后第十八个到二十五,是先入中道再变化。 师父:慧悦发挥到,这比前面的单修法门怎么样? 全体比较起来怎么样? 是后面的好还是前面? 后面的比较浅显一点,前面的修奢摩他,一空一切空,所以比较高了;修三摩提,一假一切假;修禅那,一中一切中。 这儿有次第,先修奢摩他,再修三摩提,这有次第。 如果修奢摩他,这一辈人不出奢摩他呢? 不出奢摩他,是堕于二乘。 大家对这段文还有没有发挥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 后起作用变化境界。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 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 于一切境寂用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 清净境界归于静虑。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 资于至静而起变化。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 而起至静清明境慧。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师父:没讲的,我们看下面。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修那一方便? 至静力是先修什么? 奢摩他。 断烦恼无所碍嘛! 就是禅那。 「后度众生建立世界」,这是修什么? 三摩提。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这是什么? 资是资助,这好象是奢摩他和三摩提齐修吧? 「后断烦恼」是禅那。 看后面解释「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提后修禅那」,猜对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这是什么? 奢摩他和禅那齐修,是不是? 禅那是寂灭嘛! 「后起作用变化境界」,这是三摩提,我们猜一猜,这菩萨好象齐修奢摩他和禅那,后修三摩提,对不对?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这是先修什么? 好象先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不看下面,谁讲一讲? 慧经讲一讲。 经师:先修三摩提,再入奢摩他。 (讲错了!)师父:你看看下面。 经师:师父! 你是讲那一个? 师父:慧经猜一猜!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这是什么修法? 谁知道? (三摩提)「安在寂静而断烦恼」,禅那是不是? 看看下面,「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慧襄你猜猜看,「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 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是什么修法? 襄师:「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是修习三摩提,「断烦恼」是修习禅那,「安住至静」是修习奢摩他。 师父:好! 看下面的,「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答对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这是什么修法? 慧翔! 翔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提,「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是齐修奢摩他禅那。 师父:看下面,「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齐修奢摩他禅那」,猜对了。 慧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这是什么修法? 观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是齐修三摩提奢摩他,「后断烦恼」是修禅那。 师父:慧洵!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这是什么修法? 洵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这是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是修奢摩他。 师父:看它的解释,「此菩萨名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对了。 慧彰! 你猜看看。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是怎么样? 彰师:寂静力是缘起性空,性空的境界是定力。 师父:寂灭力不是寂静力,「寂灭力」是什么? 禅那是不是? 「住于清净」是奢摩他对不对? 看下面「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慧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 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这是什么修法? 策师:寂灭力是禅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是三摩提,先修禅那,后修三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提」,答对了。 慧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这是什么修法? 闻师:寂灭力是禅那,静虑是奢摩他,变化是三摩提,所以这位菩萨应该是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猜对了。 慧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 清净境界归于静虑。」这是什么修法? 陌师:寂灭力是禅那,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是奢摩他,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是三摩提。 (答错了!)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不准看下面。 惠安!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这是什么修法? 安师:寂灭力是禅那,种种清净而作静虑起于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提」。 惠济你猜一猜。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 资于至静而起变化。」这是什么修法? 济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 「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提。 师父:大家不准看下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 而起至静清明境慧。」圣超! 超师:以寂灭力资于变化是齐修禅那三摩提,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是奢摩他。 师父:「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谁能把它会入我们修的念佛法门? 有人觉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 不是的,阿弥陀佛最深了。 闻师:我们知道一句佛号起,就是三摩提,因为它是缘起的法。 当这缘起的法从心起的时候,一句佛号当下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叫做奢摩他。 这句佛号都是自性心而有的,所以归入禅那。 这边我们会入,缘起就是三摩提,性空就是奢摩他,缘起性空皆归无性,会归一心。 师父:对了! 念佛法门是圆修三观。 念阿弥陀佛,三摩提,对不对? 有事相可依。 一心清净,那就叫奢摩他,对境不起烦恼最究竟处还是一心不乱,那就是禅那。 所以阿弥陀佛是最圆满的法门,我们念佛法门是圆修三观。 把这段文结束。 「善男子。 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 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 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 经三七日。 于二十五轮。 各安标记。 至心求哀。 随手结取。 依结开示。 便知顿渐。 一念疑悔。 即不成就。」观师:「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 当持梵行。」就是断淫欲。 「至心求哀。 随手结取。」就是至诚恳切地求佛哀佑。 于二十五轮随手结取,依结开示的,就知道我们应该要怎样顿渐来修行。 「一念疑悔。 即不成就。」假如一念疑悔,没有真信切愿,就不能成就。 刚才讲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最圆顿的修行。 生病的时候,想看什么都看不下去,只能念佛。 我们修念佛法门,很难过的时候,还有阿弥陀佛可以依靠。 师父:「当持梵行」,这梵行大家可能知道,梵行就是色界天以上,没有淫欲。 淫欲心不论年龄,你八十岁要是不假修行,还是有。 不假修行,淫欲心不断,还在生死当中。 所以世间法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孝最善,「论心不论行」,什么是行? 事。 如果论事,买东西给父母吃,买东西给父母用;不论事,论你的心。 要是论事,那好了! 穷人家的孩子没钱给他父母买东西,那没有孝子了? 「万恶淫为首」,淫欲心最恶,大家千万要注意。 「论行不论心」,就是论事不论心,你犯为恶,不犯不论。 如果论心的话,世上没好人了。 我们要是不假修行,八十岁看到美女,他也动心。 如果当中有人断了,那你马上是圣人。 你如果淫欲伏下,不久你就要得定开慧了。 所以修梵行断淫欲最要紧,不论内外道皆是戒这一条,不然不出欲界。 「寂静思惟」,不是不叫你思惟,叫你善思惟,这个思惟怎么叫寂静? 没有贪瞋痴,虽没有贪瞋痴还有思惟,思惟是思惟,而没有贪瞋痴,好比房间里点蜡烛一样,光明照耀,蜡烛光一点都不动,一点不动的时候,还是光明照耀,那才叫寂静。 「求哀」,哀是大悲,求佛慈悲、忏悔,叫求哀忏悔。 「经三七日。 于二十五轮。」这样经过二十一天,天天持梵行,天天寂静思惟,天天求哀忏悔,经过二十一日。 其实我们修念佛法门,圆修三观,修念佛法门就是圆修空假中,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念佛当作最浅显的,好象念佛是没用的人才念佛。 不是的,念佛法门最高深。 现在我们看这段文。 「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盘」师父:谁讲? 「并法不随顺」,什么意思? 不准看注疏。 悦师:「唯除顿觉人」,唯有佛一人才是顿觉人,因为它下文讲到「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就是菩萨以下都要持此轮。 师父:谁是法不随顺? 悦师:圆觉清净那有随顺不随顺? 所以佛是顿觉人,若有随顺就是渐法人。 师父:「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不信佛法的人,不随顺入佛法的人也不随顺,顿觉人他成就菩提已经不需要这个方便了。 不随顺佛法的人,他怎么会成佛呢? 所以这两种人除外。 悦师:什么是顿觉人? 师父:顿觉人是一觉一切觉,他不假方便次第。 经师:我想要问一个问题。 刚才讲到二十五轮,后面有讲到顿渐修,可见当中单修、齐修、圆修有高低。 刚刚师父有开示单修比齐修高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圆修比单修高一点? 请师父开示。 师父:我们看看文就知道了。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这比单修奢摩他,单修三摩提,单修禅那,还要高吧? 单修奢摩他,从奢摩他修入,慢慢才一空一切空,单修三摩提,从三摩提修入了以后,才一假一切假,这个圆修一切了。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好象这个比较高。 好! 现在查注疏。 悦师:它讲到「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梵行是不是指中道? ……师父:梵行是修梵行,佛法修梵行,其它外道也修梵行,它和禅那不同,不犯淫欲行叫梵行。 怎么叫梵行? 梵是色界十八天,色界天的人没有淫欲心,如果有淫欲心是在欲界。 你假使断淫欲的话,在佛法中得一半。 如果你淫欲心重的话,赶紧求阿弥陀佛接引你。 「求哀忏悔」,什么叫忏悔? 忏悔过以后不再犯的话叫忏悔,如果再犯的话,犯妄语,罪加一等。 后面有讲到,修行要看根机,上根人修圆觉一百二十天,中根人一百天,下根人八十天。 念佛法门也是这样,上根人一百天,好比修般舟三昧;中根人四十九天;现在打佛七是七天,下根人修的。 (太虚大师全书二一六八一○)「此中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语,为长行所无。」长行里面没有这段文,偈颂有。 「顿觉人不假修行」,不假方便渐修,「直成佛道,故不须依轮修习。」不需假渐次。 「法不随顺之人,如外道种性」,外道之人不信佛法,不随顺佛法之人。 「及无性阐提」,这是一阐提,无善根,这是在那里说呢? 佛在大般涅盘经说过,佛说一阐提不断佛性,断善根。 大家都知道吧! 断善根就是一阐提。 怎么不断佛性? 一切法以无性为性,那无性怎么可断呢? 所以大家注意到,一阐提断善根,不断佛性。 所以佛在大般涅盘经说过,你不要把佛性当善根,善根有增有减,有断不断,佛性无增无减,无断不断。 「阐提无佛种性」,佛在大般涅盘经说过,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是佛所说的。 「故不随顺;外道虽有修习而非正法,故亦不随顺,故皆无依轮修习之事。」讲到一阐提,大家看大般涅盘经,一是断,阐提叫尽,断尽叫一阐提。 一是断,阐提叫善根,断善根叫一阐提。 很多解释,无善根、无尽都是一阐提。 一阐提就是不成佛的,一种一阐提是凡夫种性堕三涂的,堕地狱、饿鬼、畜生叫一阐提。 这个一阐提可以成佛,怎么知道呢? 从地狱出,投生做人,出家修行皆可成佛嘛! 第二种一阐提是定性二乘──阿罗汉,他不修无上菩提,入涅盘不动了,如果他再回小向大,还可成佛;菩萨也有一阐提,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怎么能成佛呢? 所以也叫一阐提。 你想二乘,不但佛性没断,还有善根。 地藏菩萨有大善根,唯有凡夫、地狱、饿鬼、畜生,断了善根! 可是佛性不断。 如果他回心向善,还是可以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三下八)「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圆觉经一开头就讲过了。 「圆觉圆合。 即圆照一切。 则该十法界。」「该」是包含的意思。 「于诸性相。 无离觉性。 即清净觉相。 诸佛本起因地。 唯一心圆照法界。 以为妙行故。」于诸性相,都不离性相,一切法不离性相,这是讲台,有颜色,有坚硬性,要是没有性相,你不能分别一切世间法了。 这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二十五轮。 究竟归极于此。 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 其二十四。 皆随根耳。 ……」所以我们这就看出来了,最后的圆修,比前面单修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还要深,圆嘛! 「顿觉人。 则不须渐次法。 不随顺者。 乃阐提不信之人。 则渐亦不能入矣。」不随顺者,他也看出是不信之人。 我们今天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5-02-19 09:19:2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