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上 内容: 智谕法师: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上缘起;为令住众戒除散乱,不生懈怠,于是检阅藏经,俾供修学参考。 偶尔检得此经,不觉欢喜踊跃。 以前虽亦曾阅读此经,但随便翻阅,未会经中妙旨。 再度恭诵,竟有如获至宝之感。 乃不揣愚陋,试作解也。 佛以般若波罗蜜,付嘱文殊师利菩萨。 今菩萨宣说是经,当然要旨不离般若。 所以吾人试解此经,不可不明般若也。 若得般若之义,则可通求解此经之途也。 法海源深,唯般若可渡也。 依般若方便,能生三乘,乃至能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于篇首,略述缘起,为献爝火之照也。 解题【大方广宝箧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方广】是大乘经之通称。 兹分别解释如下:大者体也,方者相也,广者用也。 若依法藏大师解释,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 若依此解,则方以义理立称。 所谓方者理圆,广者用周。 此是约所证之法言。 甚深法界之体,能包如虚空,湛寂而常住,故曰大。 理圆无极,相赅无外,故曰方。 其用周遍无事不成,故曰广。 如果引申其义,则无不是谓之大,无不现谓之方,无不造谓之广。 言大则事以理圆,言方广则理以事周,总而言之,大方广者,在明大乘义也。 此经体极法界而相用周遍,故曰大方广。 所谓宝者,经中义利不可思议,能令众生出离生死,究竟佛道,故称之谓宝。 箧者,盛物之小箱。 是譬喻之辞,用譬涵宝之意。 经者,梵语修多罗,有贯穿义。 本来修多罗译为契经,国人喜用简称,故简称曰经。 贯穿者,以理贯文也。 以理贯文谓之理教。 理以正教,教以显理,故曰理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宋是朝代名,此宋是刘姓所建之宋朝。 亦即南朝宋齐梁陈之宋。 天竺即印度也,求那跋陀罗是中印度人。 三藏者即三藏法师之略称。 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译曰功德贤。 求那跋陀罗通达大乘,故世称摩诃衍。 摩诃衍者,即大乘也。 本婆罗门种,因阅阿毗昙杂心,惊悟佛法深奥。 乃舍家远遁,出家受具。 刘宋元嘉年间来中国,译经凡百余卷。 后因欲讲华严等经,以未谙宋言为叹。 旦夕礼忏求观世音菩萨乞求冥应。 夜梦白衣人,仗剑擎一人首来。 遂为其易首,更安新头,便觉心神悦怿,备通宋言。 年七十五岁圆寂。 公卿会葬,备极哀荣。 解释经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穷精舍。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五千。】 此为证信序,为去众人之疑也。 此有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 「我闻」为闻成就。 「一时」为时成就。 「佛」为主成就。 「在舍卫国……」为处成就。 「与大比丘僧……」为众成就。 以此六种成就,证明此经不虚,故曰证信序。 佛将涅盘,阿难以四事问佛。 一、佛在以佛为师,佛灭以何为师? 二、佛在依佛而住,佛灭依何而住? 三、佛在有佛对治恶比丘,佛灭云何对治恶比丘? 四、佛灭后结集时,经首应安何语? 佛答第一问曰,佛灭以戒为师。 佛答第二问曰,佛灭依四念处而住。 佛答第三问曰,于恶性比丘,梵坛对治。 恶性比丘指阐陀言,亦即车匿也。 送太子越城出家者。 阐陀喜犯恶口,且不受谏劝。 若有人谏劝,他便说:「大德,汝莫谏我。 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 我应教汝,汝莫谏我。」何故阐陀不说僧是我家僧呢? 因为阐陀不与僧和合,所以不说僧是我家僧。 阿难问,佛灭后对于这种恶性比丘,云何对治呢? 佛答梵坛对治。 梵坛者,即默摈也。 梵天若有天子犯罪,天王即别筑一坛,置犯罪天子于其中,无与语者,故曰梵坛。 佛答第四问曰,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宣说是经。 用这六种因缘,证明此经不虚,令后世众生,去疑生信也。 舍卫译曰丰德,谓该城物丰而人贤也。 时为波斯匿王所居。 舍卫本是城名,国名憍萨罗。 今用城名,以代国名也。 祇陀林给孤穷精舍。 别的经多云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太子献树于佛,故曰祇陀林。 给孤穷即给孤独长者。 给孤穷长者,为佛造祇园精舍,供佛说法,故曰给孤穷精舍。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有三义,即乞士、怖魔、破恶。 「大」梵文为摩诃。 有大、多、胜之义。 所谓大者,是等比丘,年德俱尊。 多者,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 所谓胜者,是等比丘,知见殊胜,超过九十六种外道。 如此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菩萨五千。 菩萨具称为菩提萨陲。 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 菩提萨陲者,译为觉有情。 谓此等有情,自既觉悟,复能觉悟其它的有情也。 简单说,凡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的有情,称为菩萨。 如是等菩萨,有五千人。 【尔时世尊住迦利罗华园场上。 菩萨声闻大众围繞而演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与五百菩萨释梵护世恭敬围繞。 往世尊所。 至已顶礼佛足。 遶七匝已。 坐一面。 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尔时世尊正在迦利罗华园场上,与大众说法。 内中有菩萨与声闻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以下,为发起序。 童子寓有纯真之意。 与五百菩萨,及释梵护世,恭敬围绕往世尊所。 文殊师利所率领五百菩萨。 释是帝释天人,梵是色界天人,护世是四王天人。 四天王护四部洲,故曰护世四王。 此护世四王眷属,有龙、鬼、神等。 此「释梵护世」其它的经亦曰天龙鬼神。 至已顶礼佛足以下明见佛礼仪也。 顶礼佛足表敬,繞佛七匝表慕,总为一心恭敬也。 繞佛或三匝,或七匝,或百千匝,总须单数,且须心记匝数。 坐一面,即退坐一面也。 坐应避六法,一不太远,二不太近,三不挡眼前,四不在后,五不在高处,六不处上风。 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 即菩萨释梵护世等眷属,亦坐一面。 菩萨既至佛所,须先具仪以后,方敢请佛说法,不可轻率启问。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世尊言。 今日如来为说何法。 随次续说勿令断绝。】具仪以后,文殊师利启问曰,世尊今天,正和大众演说何法呢? 希望继续演说,勿为我的到来,令说法间断。 因为文殊师利等,于说法中间方到来的。 所以请佛继续演说,勿使说法间断。 【时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 世尊先为声闻说法。 文殊师利。 我今请汝说菩萨法。】须菩提译曰善现。 当时向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菩萨,世尊正和我们说声闻乘法。 现在请你说菩萨法,令我们听听。 声闻乘法,重于言教,不见佛性,因为佛性非言语文字故。 以不见佛性,乃得声闻乘道。 缘觉乘法,重于义理思惟,不见佛性。 何故不见佛性? 因为佛性非心缘相故。 以不见佛性,乃得缘觉乘道。 菩萨法以行为贵,旨在普度一切众生。 而众生者,即我法身也。 故菩萨法能见佛性,乃至能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语须菩提。 大德今用菩萨法为。 大德须菩提。 一切声闻及与缘觉非菩萨法器。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唯愿演说。 诸器众生自当听受。】当时文殊师利菩萨语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你要听菩萨法吗? 但是你要知道,一切声闻缘觉非菩萨法器呀! 这不是文殊菩萨藐视声闻缘觉,实是菩萨有意激励,令声闻缘觉人回小向大。 须菩提言,文殊菩萨,请你演说。 是法器者,及不是法器者,都愿意听受。 【文殊师利童子报言。 大德须菩提。 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我等声闻因他声解。 岂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 文殊师利。 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文殊师利问须菩提说,大德须菩提! 你能知道怎样是佛法器,怎样不是佛法器吗? 须菩提回答说,文殊师利! 像我们声闻乘人,只能因佛的音声言教而解悟,所解甚浅。 所以不能知道是佛法器,或者非佛法器。 所谓是佛法器,是诸大菩萨。 诸大菩萨广度众生,续佛慧命。 即如平常我们所说,能承担如来家业者。 如是之人,方堪称为法器。 非是心智狭小的声闻人,所能知者。 所以须菩提言,我等声闻岂能得知。 文殊师利! 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须菩提请文殊菩萨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以是请法因缘,于是有这部大方广宝箧经之产生。 故知须菩提发起请法,诚功德无量也。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诸入正位皆是非器。 已为法界所系持故。 若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 不堕正位不共结住。 如是等人是佛法器。】此一段文,是总说是器与非器。 以下所说,皆是为解释这一段文而说。 可视为是这一段文的申述。 诸入正位皆是非器。 入正位者,取涅盘也。 意思是说,凡急于证涅盘,不发心度众生者,皆非佛法器。 已为法界所系持故。 为甚么非佛法器呢? 因为入正位者,即为法界所系持故。 法界即是涅盘界,入正位者即为涅盘界所局,故曰为法界所系持。 声闻乘人急取涅盘,早证空性,偏空滞寂,不能代佛弘化,故非为法器也。 文殊菩萨如此说法,旨在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也。 今说是法器与非法器,实已寓贬小褒大,望小乘人能起菩萨行也。 若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 是言若人深入法界,然却不舍放一切众生。 虽证涅盘却不住涅盘,为怜愍一切众生故,秉大悲入生死广行度化也。 不堕正位,不共结住。 菩萨虽证涅盘却不住涅盘,虽入生死度众生却又不住生死,故曰不共结住。 结住者,是住烦恼的别名。 而烦恼是生死的根源。 菩萨以悲导智,所以不住涅盘。 菩萨以智导悲,所以不共结使不住生死。 如是等人,是佛法器也。 【复次大德须菩提。 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 舍一切众生焦然结缚。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 乃至一念不乐住结。 是等名为非佛法器。 大德须菩提。 若有能尽未来际劫。 发大庄严不怖不畏。 行三界行不为三垢之所染污。 于生死中起园观想。 欲乐诸有不集有行。 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复次大德须菩提。 若无欲染示现染欲。 非为瞋恼示现有瞋。 不为痴覆示现有。 除断结使现住三界。 导引众生无有自高。 荷担重任一切众生。 能令无上三宝种性。 具足不断住三昧门。 如是等人名佛法器。】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下,明小乘果也。 小乘三果以前,皆为有学,四果为无学。 小乘人为无漏所缚,恐怖于三界,故舍一切众生而不度。 焦然结缚,言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烧,故曰焦然于结缚。 小乘有学无学人,只顾自己解脱,于一切焦然众生舍而不顾。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 对于入三界度众生之事业,心生疲倦。 因为既出生死,对于三界深生怖畏故。 乃至一念不乐住结。 甚而言之,对于住结使留三界之心,一念都不生。 如是人等,是名非佛法器。 故知只顾自了,不兴慈悲不度众生者,非佛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 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 发大庄严者,发无上菩提心也。 菩提行略说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若尽于未来劫,行六度救众生,斯为大庄严。 对于大庄严之内容,经中尚有详细解说。 不怖不畏,行三界行。 对于三界生死,不怖不畏,肯入三界行于三界。 三界行者,六波罗蜜也。 菩萨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悉为度三界内众生。 故六波罗蜜,为三界行。 不为三垢之所污染。 三垢者,贪瞋痴也。 如此三法,染污真心,故称之为垢。 以不为三垢污染故,乃能于生死中,起游园观之想。 欲乐诸有,不集有行。 有者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 落于三有者,以五法为「集」。 五法者,无明、行、爱、取、有。 此五法集,则成乎业,以业故受苦。 菩萨虽入三有,然不以五法集业,故虽行而不为业。 所以说欲乐诸有,不集有行。 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复次大德须菩提下,再度解说是器非器。 若无欲染示现染欲下,言菩萨实无贪瞋痴,而示现有贪瞋痴也。 欲染者,即贪也。 何故菩萨无三毒,而示现有三毒呢? 因为菩萨欲入三界度众生故。 贪瞋者,局乎欲界。 痴之为法,通乎三界。 若贪瞋痴永断,便可出三界矣。 今菩萨发大悲心,入三界度众生,故示现有贪瞋痴。 此与「欲乐诸有,不集有行」是同样的道理。 除断结使,现住三界。 菩萨已无贪瞋痴,故烦恼结使已断。 烦恼结使断故,本不应住于三界。 然为度众生故,示现住于三界。 示现住三界者,为导引众生,出三界生死也。 导引众生,无有自高。 虽然菩萨能导引众生,出于三界生死,但菩萨却无贡高我慢。 以无我心,兴大慈悲,恒顺众生也。 声闻人入正位取涅盘,即是我慢心也。 菩萨则不然,所有施作,不为自求,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故无有自高也。 荷担重任,一切众生能令无上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住三昧门。 荷担重任者,续佛慧命也。 续佛慧命者,能令一切众生三宝种性不断也。 住三昧门,令一切众生心住一缘,不为邪外所乱也。 如是住三昧门者,即令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也。 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 法性是一如一实际。 云何分别说器非器。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 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苏器蜜器或盛不净。 然是泥性无有差别。 火然亦尔无有差别。 如是如是。 大德须菩提。 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 随其业行器有差别。 苏油器者喻声闻缘觉。 彼蜜器者喻诸菩萨。 不净器喻小凡夫。】须菩提问文殊师利曰,法性是一如,是一实际,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 一者不二,如者不异。 如是不二不异,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中,无有器非器的分别。 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 若这样分别,岂非有二有异了吗? 若有二有异,怎会是一真法界呢? 须菩提如此问者,总难文殊师利菩萨,器非器之说也。 文殊师利菩萨以譬喻回答。 譬如陶器家所作的陶器,泥虽是一,却能成种种不同的陶器。 火虽是一,却能烧成种种不同的陶器。 这便说明器皿虽有种种不同,但泥性火性却是不二。 泥性火性虽然不二,却因器而现差别。 虽是一泥所现,一火所成,却有种种器出现。 有的可作油器,有的可以盛酥,有的可以盛蜜,还有的则盛不净之物。 「如是如是」应为如是大德须菩提! 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 法性虽然是一,但是菩萨行度生之业,声闻人行自度之业。 所以有器与非器之差别。 此即说明法性虽然不二,机感有所不同也。 酥油器者,喻声闻缘觉。 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凡夫。 此是以譬合法也。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颇有是器说名非器非器为器。 文殊师利言有须菩提言。 何者是也。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一切结使名为非器。 一切结习名为非器。 是名非器。 是亦说名为佛法器。 若断一切诸烦恼者。 如是之器非佛法器。】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有没有是法器,却说名非法器,非法器却说名是法器的呢? 文殊菩萨言,一切结使,名为非器。 一切结习,名为非器。 但是菩萨为度众生,留惑润生,还入三界。 不断烦恼,救度一切。 是诸菩萨示现具烦恼入生死,看来似非法器,然而事实上,实是佛之法器也。 结使与结习不同,结使者,烦恼正使也。 结习者,烦恼残余习气也。 正使者犹如风吹树摇,树之所以摇者,是为风所使也。 风息以后,树虽不假风吹,然有余势摇动不已。 如此情形,类同习气也。 阿罗汉已断正使,尚有习气。 辟支佛则侵及习气。 例如难陀成阿罗汉,已断贪欲正使。 然因过去习气尚在,所以问讯时,总喜先与女人讲话。 一切结使与结习,总名曰烦恼。 若断一切烦恼者,如是之器,则非法器。 因为断一切结使者,是声闻人。 断一切结习者,是缘觉人。 声闻缘觉,虽断烦恼,而不名法器也。 菩萨不断烦恼,似非是器,而实是法器。 声闻缘觉,断一切烦恼,似是器,而实非法器。 此即文殊菩萨回答之意也。 【须菩提言。 所言器者为何所盛。 文殊师利言。 无盛为盛。 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 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 大德须菩提。 犹如虚空是诸药木丛林之器。 然非是器。 如是大德须菩提。 菩萨亦尔。 是佛法器然非是器。 大德须菩提。 犹如从地出生诸树。 以空器故得有增长。 如是大德须菩提。 菩萨从诸善心出生。 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须菩提言,所言法器者,为何所盛? 须菩提解空第一,深达般若波罗蜜,是故有此一问。 因为若器有所盛者,即有能所。 若有能所,即非般若波罗蜜。 故须菩提此问,实是有意而发也。 文殊师利言,无盛为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 无盛为盛者,直接点明如虚空之包容一切也。 虚空包容一切,即是无盛而盛,盛而无盛也。 虚空虽包万法,而无能所。 虽无能所,而不漏失一切万法。 菩萨虽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 正以不取于相,始能行无缘慈悲度尽一切众生。 所盛不漏是完器者,明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 若盛漏失知是破器者,讥声闻缘觉人也。 讥声闻缘觉不度众生,漏失一切众生,是破器非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下,以虚空为喻,明般若波罗蜜也。 如虚空盛一切药木丛林,然虚空无有局限,不得谓为器也。 因为虚空无相,无能所故。 大德须菩提! 菩萨亦尔。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虚空一般。 虽然圆包一切无有漏失,却非是器。 若是器者,必有局限。 若有局限,即是漏失。 故曰是佛法器,却非是器。 大德须菩提! 犹如从地出生诸树,以空器故有增长。 以地譬心,以虚空譬般若波罗蜜。 地能生一切草木,菩萨善心,能出生一切五乘。 所谓菩萨善心者,即无上菩提心也。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令一切众生善根增长也。 云何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呢? 菩萨以空为方便,以无相为方便,以无所有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住为方便,以不可得为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令众生善根增长也。 故曰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 【须菩提言。 而是菩萨何所增长。 文殊师利言。 如虚空增长。 菩萨增长亦复如是。 而是菩萨无有增长亦无退减。 何以故。 不增结使不退佛法。】须菩提又问,而是菩萨何所增长? 当知法性一如一实际,云何有增长? 若有增长,则非一如。 须菩提此问,仍属知而故问,有意难文殊师利菩萨也。 于第一义中,无有法增,亦无有法减。 若谓有增有减,是人即失第一义。 文殊师利言,如虚空增长。 我们都知道,虚空不动无有增长,虚空清净无有诸恶,虚空寂静无有虚妄造作,虚空湛然无有染污。 所以虚空性者,妙湛总持不动也。 若人能如是持者,即是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 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者,即是显现本具之佛性也。 以佛性逐渐显现故,假名说为增长。 以假名说为增长,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文殊菩萨接着说,菩萨增长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者,如虚空一样也。 只为令一切众生圆现真如法性,而不取着于相也。 所谓真如性本具,虚妄法不生也。 如果取相,皆是虚妄。 不但取着离生死法是虚妄,取着证无漏法亦是虚妄。 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等同虚空,其心不动,其心清净,其心寂静,其心湛然,故其心无增无减。 不增结使,不退佛法。 如是故能行空不证,入有不着也。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 所谓金色。 如是须菩提。 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 谓佛法色。 是故须菩提。 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文殊答言。 如佛智所觉。】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 汝既言不增结使,不退佛法。 那么佛法结使有何差别呢? 因为声闻人即是断见思结使,取证于有余涅盘。 所以须菩提,有此一问。 须知文殊菩萨所说不增结使,不退佛法者,即是结使不增,佛法不退义也。 不增不退者,即妙湛总持不动义也,实非分别佛法与结使也。 文殊菩萨举譬喻说明。 文殊师利言,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 须弥山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入海八万四千由旬。 其外围绕有八山,其高度依次而减。 故须弥山最高。 称须弥山王。 须弥山四宝所成,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 其光照耀,悉同金色。 以上先举譬喻,以下以法合之。 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 此所谓照者,非是照耀之谓。 是言般若智慧光照之下,一切结使悉同一色也。 先举喻以事明,后说法以理显。 须弥山能照物不能照理,般若智照,理事俱尽。 于般若智照之下,一切法无非佛法也。 是故须菩提! 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为甚么呢? 因为般若智是无分别智。 所以照见一切法,悉皆无二,悉皆平等,悉皆空寂,悉皆不可得。 所以用般若智慧,可以照知佛法结使无有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下,直接道破,以法无差别故,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 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 须菩提问曰,汝以何缘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呢? 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难道修一切外道法,亦是佛法吗? 若一切外道法皆是佛法,那么又何必修学佛法呢? 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则修外道法,亦当成佛。 文殊师利答言,如佛智所觉,所以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本来一相,一切法本来无相,一切法本来寂灭。 然众生痴迷,妄起分别,见有一切法差别相耳。 故众生迷惑,于毕竟空中,虚妄分别一切法。 不知一切法,原是毕竟空也。 所以佛智所觉,知一切凡夫外道,皆迷惑颠倒。 为令众生远离颠倒执着故,所以令众生远离外道法,修学佛法也。 如佛智所觉。 佛智者何智? 佛证无分别智,故知一切分别。 知一切差别法,悉无分别也,如是之智谓之差别智。 无分别智名实智,差别智名权智。 佛以权实智,知一切法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 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异有,有不异空。 所以文殊菩萨言,如佛智所觉。 【又问。 云何如佛智所觉。 文殊答言。 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 是以说言如佛智所觉。 又问。 所言初后云何初后。 文殊答言。 初空后寂故名初后。】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呢? 文殊菩萨回答的很妙。 文殊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 须菩提初生之时,家中财物一切库存,一时皆空。 这便是如汝初始。 后来须菩提出家修道,佛印其解空第一,这便是后亦如是。 初后皆空,空则不二不异,故曰不离如故。 这是说明佛以空智,知一切法皆如。 以一切法皆如故,说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又问,所言初后,云何初后。 你所言初后者,怎么是佛智的初后呢? 文殊答言,初空后寂故名初后。 「初空」者,是说本觉。 一切法本空,所以初空是佛本觉。 后寂者,是说佛究竟觉。 佛以修道因缘,证得诸法寂灭相,故曰后寂。 于是可知初空后寂者,是一实相智也。 佛彻证实相智,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何以故? 以一切相皆是实相也。 【须菩提言。 空之与寂有何差别。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 答言。 以言说故而有差别。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大德须菩提。 以言说故言空言寂。 若有智者不着文字不执文字。】须菩提言,空与寂有何差别? 我们要知道,空是本来面目,寂是修治所得。 空是本觉,寂是始觉,若始觉合于本觉,便名究竟觉。 始觉合于本觉,则是不二不别。 所谓始本者,只是言说分别,而觉体原是一也。 故文殊师利,以生金熟金喻明。 生金经过炼治而成熟金。 然金性是一,生之与熟,不碍金性为一。 是知生金熟金,只是取相言说而已。 所以文殊问曰,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 须菩提回答说,以言说故有差别。 文殊师利答言,如是大德须菩提,所谓空之与寂,不过是言说分别而已。 若人执着文字相言空言寂,皆是徒有言说而无实义。 所以有智者,不着文字相,不执文字相。 其实世人皆是因为执着言语文字相,方成为凡夫的。 世人分别人我是非,无非都是分别言语文字相。 因为一切法性空寂,不可执取不可分别。 众生徒以相、名、妄想,产生分别竞争。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凡夫智者有何别相。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如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 以业相故名为智者。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业有何相。 文殊师利言。 因缘为相。 随其所行有差别名。 若无所行则无别名。 凡夫有行有差别名。 慧者无行无差别名。 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须菩提问曰,凡夫智者,有何别相? 汝说佛智,我已知之。 凡夫智有何不同之相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如依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 所以以业相故名为凡夫智。 是故当知,所谓凡夫智者,皆世智辩聪也。 何谓业也? 经云若行以烦恼因缘,便名为业。 此业当受后有。 若行无烦恼因缘,则不受后有。 故虽行而不名为业也。 云何为烦恼? 烦恼者无明也。 亦就是说,以无明故名为凡夫,以无明故,名为凡夫智。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 业有何相? 文殊师利言,因缘为相。 所谓因缘者,即业之别名也。 因为不假因绿,便不能成业也。 无明生行,「行」即是业,换句话说,业以因缘造作为相。 故文殊菩萨言,随其所行,有差别名,谓凡夫智也。 随其所行者,起烦恼造作也。 若无所行,则无别名。 如果无有烦恼,亦无造作,则无凡夫的别名了。 无有别名,则与佛智一如一实际了。 凡夫有行,有差别名。 智慧者无行,无差别名。 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凡夫之行,以无明行爱取有五种因缘,故有差别名。 智慧者无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不漏落于三界,故无差别名。 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圣行者,正行也。 故八圣道亦名八正道。 正行者,不偏凡夫之有,亦不偏慧者之无。 若偏有,则堕凡夫,若偏无则堕二乘。 故有行有差别名者,凡夫也。 无行无差别名者,二乘也。 有无中间名圣行者,菩萨也。 此即菩萨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义也。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凡夫行者,由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故须受生死果报。 但此种圣行,虽示同生死,而不是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 所以不被业系,非是果报,不受后有。 而是随意受生,自在无碍,非同凡夫之行,故曰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又问文殊师利。 所言圣者为何谓也。 文殊答言。 同入无着无诤句故。】须菩提又问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你所谓圣行,究竟甚么意义名为圣者呢? 文殊答言,同入无着无诤句故。 同入无着无诤者,言一切法同入无着无诤句也。 何谓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毕竟空,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无相,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无我,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平等,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如如,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毕竟净,则入无着无诤。 彻证诸法无分别,则入无着无诤。 乃至彻证诸法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无所有,则入无着无诤。 如是证入无着无诤,是即为圣者也。 换句话说,声闻人取于无漏,便是有着。 既已有着,便有分别。 既有分别,则便有诤。 故不得谓圣者也。 【又问。 文殊师利。 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 文殊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言。 何者是也。 答言。 须菩提。 一切众流入大海已为一味。 如是须菩提。 一切诸法皆悉入于无着无诤同为一味。 谓解脱味。】须菩提又问曰,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 除圣者以外,有没有其它的法,亦入无着无诤句呢? 文殊菩萨答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问言,既然还有,究竟是那些法呢? 文殊师利先举例说明。 例如一切水流,入于大海以后,皆成一咸味。 一切法亦复如是,入于解脱,同是无诤无着一味。 何谓解脱? 所谓解脱者,不生不灭也,不动也,不可取也,清净也,平等也,无别异也,到彼岸也,除无明也,离我我所也,寂静纯一无二也。 以如是故,若入于解脱,便是一味。 【须菩提言。 解脱何事说名解脱。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以何因缘故或有缚者或有无缚。 须菩提言。 无智故缚。 文殊师利言。 如是断无智故名为解脱。】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解脱何事说名解脱? 意思是说,解脱何法名为解脱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以何因缘故说为有缚,以何因缘故,说为无缚呢? 须知有缚故有解,无缚焉有解? 众生以无智故名曰被缚。 以智慧明照故,说名解脱。 故解之与缚,只有言说而已。 事实上不过觉与迷罢了。 所以须菩提问解脱,文殊菩萨却以有缚无缚作答。 须菩提言,无智故缚。 文殊师利言,如是断无智故名为解脱。 无智者,无明也。 断无明者,明也。 所以无明则名缚,智明则曰解。 二乘人断见思未破无明,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 无明者习气也,声闻乘断正使未断习气,故未为究竟解脱也。 【须菩提言。 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 文殊师利言。 如春热时名为热水。 如冬降寒名为冷水。 然其水性无有差别。 如是须菩提。 不正思惟烦恼所热名为无智。 若正思惟名曰为智。 然其此中无有士夫。 名智无智。】须菩提言,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 一切法平等一如无有差别,云何说有智与无智的差别呢? 文殊师利言,如春热时各为热水下,仍是先举喻说明。 意思是说,非是法性有所差别也,而是众生根机不同,见有差别。 犹如水性是一,然而春热时名为热水,冬寒时名为冷水。 非是水性有异也,乃境遇不同,故名冷热也。 智与无智亦复如是,非是法性有二,而是不正思惟,烦恼所热,则名无智。 如果正思惟,则名为智。 是知正思惟可成八正,不正思惟则翻成八邪。 然其此中,无有士夫,名智无智也。 士夫者,即「人」也。 其中无有人名智者,名无智者也。 此即说明,一切法唯因果无人也。 正思惟则成智,不正思惟则成无智。 所谓唯因果无人者,唯心所造也。 一心迷则成无智,一心觉则成智明。 觉迷虽殊,然心原是一。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此义难觉。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行二行故。 须菩提言。 是义难见。 文殊师利言。 无慧眼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入。 文殊师利言。 不得底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知。 文殊师利言。 增上慢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觉。 文殊师利言。 舍离觉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脱。 文殊师利言。 乐樔窟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思。 文殊师利言。 是中无相行故。 须菩提言。 此义难觉难观。 文殊师利言。 是中无言说故。 须菩提言。 此义叵得。 文殊师利言。 是中乃至无少义故。 须菩提言。 此义乃是智者所解。 文殊师利言。 解自心如故。】须菩提闻说是法以后,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此义难觉悟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因为你行二行故。 舍生死取涅盘,故名行二行。 须菩提言,是义难知难见呀! 文殊师利言,因为你没有真空慧眼故。 真空慧眼,能见中道义。 声闻偏空慧眼,只能见偏真。 须菩提言,此义难入。 这种甚深道理,我不能悟入也。 文殊师利言,不得底故。 言汝声闻人入法不究竟,不如大象过河,直至其底也。 声闻人于法,只得半字,不得满字。 须菩提言,此义难知。 我不能了解也。 文殊师利言,因为你怀增上慢故。 增上慢者,于毕竟空中,以我见心,见有生死有涅盘也。 须菩提言,此义难觉。 文殊师利言,因为你舍离觉故。 甚么原因呢? 所谓觉者,顺乎中道,不取有不取无。 但是你不顺中道,于生死涅盘取着有无,故实是舍离乎觉也。 须菩提言,此义难脱。 文殊师利言,乐樔窟故。 所谓脱是解脱。 须菩提的意思是说,我难以此义获得解脱也。 文殊菩萨回答说,只为你乐着于有余涅盘的樔窟呀! 须菩提言,此义难思。 文殊师利言,是中无相无行故。 若无相无行,云何能思想呢? 须菩提言,此义难觉难观。 文殊师利言,是中无言说故。 觉观者,皆分别心也。 粗心分别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文殊师利言,是中无言说相故,所以不能觉观。 须菩提言,此义叵得。 文殊师利言,是中乃至无少义故。 叵得者,不可得也。 须菩提言,此义不可得。 文殊师利言,是中本无有「义」可得呀! 何以故? 是义者,毕竟空。 二乘智劣,竟于毕竟空中,欲有所得也。 须菩提言,此义乃是智者所解。 文殊师利言,解自心如故。 解自心如者,「如」是不二不异义。 此心若如,即不见一切法。 经云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 所以不见一切法者,是不取于相也。 以不取于相故,所以此心不随境转。 故称此心如如不动。 若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是智者,能为人演说般若波罗蜜。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解自心如者。 【文殊师利。 如来所说谓利非利。 何故世尊说如是句。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所言利者名不可得。 于是事中欲有所得。 是利名非利。 大德须菩提。 又复利者名为寂静。 是中若起身心之行。 是利名非利。 是故如来说利非利。】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 如来所说,谓利非利。 何故世尊说如是句? 文殊师利言,所言利者,名不可得。 于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 何以说利名不可得呢? 因为不可得心,与无上菩提相应。 二乘心有所得,故永不与无上菩提相应。 故经云有所得者,名声闻缘觉。 若以凡夫言,若心有所得,必生贪瞋痴。 以贪瞋痴故,必造诸恶业。 造诸恶业,必堕恶道,失于大利。 于是事中,欲有所得者,是于不可得中欲有所得也。 以有所得心,小则堕诸恶道,大则不证无上菩提。 是则无所得之利,反名为非利了。 文殊再称须菩提曰,又复利者名为寂静。 寂静者,即无上菩提也。 故大集经云:「夫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以寂静故,不起身口意三业,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 故佛说是利。 若于寂静中,起身口意三业,则是利名为非利了。 故曰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 是故如来说利非利。 【须菩提言。 如佛所说一切法非法。 此何谓也。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如佛所说能知我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况复非法。 若法应舍则不名法不名非法。】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如佛说一切法非法,这是甚么意思呢? 如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非法,是名一切法。 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以假名说法也。 以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所以经中佛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既如筏喻,故知说法者,即非说法,是名说法也。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亦引用金刚经云,大德须菩提,你若问佛说一切法非法的道理,先要明白佛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若能明白如筏喻的道理,便明白何以说一切法非法了。 因为佛于经中说「法尚应舍,况复非法?」既然法与非法,皆如筏喻一样,应当舍离,则不名法,亦不名非法了。 我们必须要了解,既然说一切法非法。 当然非法即是一切法了。 因为一切法非法,所以法即应舍。 非法即一切法,所以非法亦应舍。 以法非法悉无所得故。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如来佛法可非法耶。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如来佛法无有决定。 若无决定则不应说是法非法。 是故佛说一切法非法。】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文殊师利! 如来的佛法,亦可说是非法吗? 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须菩提,如来佛法无有决定。 如来佛法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 然而「若有定法,即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如来的佛法,无有决定。 以如来佛法无有决定故,所以不应说是法,或是非法。 如果说是法,便是决定得于法。 如果说是非法,便是决定得于非法。 既然「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故佛说一切法非法。 【须菩提言。 希有文殊师利。 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 文殊师利言。 汝意云何。 师子王子闻师子吼有惊怖不。 如雁王子行虚空中畏堕空不。 须菩提言。 不也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 如是须菩提。 若有如来种性菩萨。 去至如中从如出生。 闻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而不惊畏。】须菩提言,希有文殊师利,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 此系须菩提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希有难值。 以如是方便善巧演说法要,明了易悟。 能令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 不惊怖者,闻而能契法入心也。 文殊师利菩萨,却叹新行菩萨种性纯净,善根深厚。 文殊菩萨言,须菩提汝意云何? 师子王所生之子,闻师子吼,有惊怖不? 师子是百兽之王,故曰师子王。 师子若吼,百兽不堪。 然师子王之子,闻之不惊不怖。 以有师子种性故,所以不惊不怖。 复举例言,如雁王子行虚空中,畏堕空不? 雁王子有雁王种性,故不畏堕空。 故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如是须菩提以下,解说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的原因。 如者是诸法不二,诸法不二,真实不虚,故曰真如。 来者不二诸法,以诸法现有,故曰来。 虽然诸法现有,然一切皆如。 初入此法,曰入不二法门。 究极此法者,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如者,二不二也。 来者,不二二也。 如者诸法实相也,来者实相诸法也。 如者无量即空也,来者空即无量也。 如者无来无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 来者无来而来,无去而去也。 如者空寂湛然,来者起灭宛然。 如是之义,故曰如来。 如来种性,种者,能生之义。 性者,有不改之义。 如来种性者,不改于圆现佛性,毕竟成佛也。 绝不堕二乘种性也。 若有具如来种性的菩萨,去至真如法性之中,从真如法性中出生。 洞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闻我所说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而不惊怖。 【大德须菩提。 凡有畏者于何而畏。 须菩提言。 若以我见为实有者是则有畏。 文殊师利言。 菩萨解知了我见故。 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惊畏。】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凡有畏者,于何而畏? 凡有畏惧惊怖者,于何而产生畏惧惊怖呢? 须菩提言,若以我见为实有者,是则有畏。 一切畏惧惊怖,皆由我见而生。 若无我见,便无畏惧惊怖了。 文殊菩萨言,菩萨解知了我见故,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惊畏。 菩萨云何解知了达我见呢? 菩萨了达一切法无性无我,故不生我见。 知一切我见,皆虚妄故。 菩萨知一切法无性无我,皆如空华,所以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惊畏。 若人于空,于如幻而生惊畏者,是大痴人也。 知一切法空,知一切法如幻,知一切法无性无我而不惊畏者,是人为入佛知见也。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若其菩萨知解我见。 何不得果。 文殊师利言。 无有菩萨得证果者。 菩萨之人唯观察知。 为趣佛智不取果证。 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 虽知我见不堕证果。】须菩提言,若菩萨知解我见,洞达一切法无性无我,洞达一切法空寂如幻。 如是则了达无上菩提矣。 云何如是菩萨,不取证佛果呢? 文殊师利言,无有菩萨得证果者。 既然诸法无性无我,云何于无性无我中得果呢? 既然诸法空寂如幻,云何于空寂如幻中得果呢? 佛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得无上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所以得果者,正是无所得也。 若有所得,不名得果。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言,无有菩萨得证果者。 菩萨之人,唯观察知,知诸法无性无我空寂如幻。 此为趣向佛智也,但不取果证。 因为菩萨知一切法空性如幻,无有所取果证者。 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取果证。 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本来如幻。 众生愚惑不知,反而取着于法起惑造业,随业堕入生死。 菩萨哀愍,修大悲行,救度令觉。 所以菩萨虽知我见虚妄,而不堕果证。 此所谓菩萨行空不证也。 【须菩提言。 而是菩萨善巧方便。 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大德。 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 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须菩提言,这是菩萨善巧方便,虽然了达我见是虚妄的,却不取果证。 因为菩萨欲度众生故。 善巧方便者,菩萨具二种智,一实智,二方便智。 菩萨以实智自度,以方便智度脱众生。 所谓不以方便,不成功德也。 实智者,梵文曰般若。 方便智者,梵文曰沤和。 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须菩提,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证。 「若有」菩萨,因为有的菩萨无方便也。 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 智方便者,即实方便智。 有的菩萨只有智慧而无方便,所以虽知我见为虚妄,亦不入于正位取涅盘,但无方便不能得大智慧。 若有菩萨有方便,虽知我见为虚妄,虽知一切法等同虚空,但以善巧方便故,能善巧度众生。 智方便界所摄。 方便界者,法界也。 以智方便,始见法界也。 见法界者,始入法界度众生也。 若无智方便,则唯知法界无界也。 唯知法界无界,便不能起大悲入法界也。 故放光般若云「复有菩萨,无有沤和拘舍罗(智方便),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福,来生世间,供养诸佛。 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所以菩萨有智方便,始能获得无上大智。 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所摄,能深入法界,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大德须菩提。 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斩娑罗树。 虽断犹住不即堕落。 如是须菩提。 菩萨若于一切众生。 有大慈悲大方便智。 虽知我见而不证果。 大德须菩提。 或时天降大润泽雨。 是娑罗树即便还生。 生叶华果利益众生。 如是须菩提。 菩萨若为大慈大悲之所润洽。 菩萨智界还生三界。 示现受于种姓生死。 为众生作大利益。】文殊菩萨复称须菩提言,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断娑罗树。 言大力士有大力,同时所持之刀非常锋利。 所以娑罗树虽断而不即堕。 此是言菩萨以大力故,虽断烦恼而不堕正位不取涅盘。 因为菩萨于一切众生具大慈悲,有大方便智故。 如是菩萨虽知我见虚妄,然不求果证。 此是以法合譬也。 大德须菩提,或时天降大润泽雨。 大润泽雨,譬喻菩萨大慈悲心也。 是娑罗树即便还生。 是譬喻菩萨起大悲心,以大方便智,留惑润生,还入三界也。 犹如娑罗树,虽断不堕,遇大润泽雨,还能复生。 生叶华果利益众生,是表菩萨入三界度众生也。 如是须菩提,菩萨若是大慈悲之所润洽。 菩萨智界还生三界。 菩萨智界者,菩萨法界也。 菩萨以大慈悲心,舍法界而入三界度众生也。 所以示现受于种姓生死,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大德须菩提。 设有大风吹是娑罗树。 觚枝茎果便堕于地。 如是大德须菩提。 是诸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 堕道场上毕竟永灭。】设有大风吹娑罗树以下,是说菩萨无智方便,不能利益众生也。 觚枝者,孤枝也。 设有大风吹娑罗树,孤枝茎果便堕落地。 堕落于地者,用喻堕入正位也。 如是大德须菩提,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是说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也。 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便堕道场上毕竟永灭。 道场者,佛成道之处也。 此处作得道果解释。 毕竟永灭者。 取涅盘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 善哉善哉。 善说菩萨智方便界。 大慈大悲相应说法。 文殊师利听吾说。 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 兴起大云遍是云中。 雨热霹雳至处皆烧。 复雨大雨为生长故。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起大智慧及方便云。 现行一切诸凡夫事教化凡夫。 现行圣行调伏众生。】尔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说,汝善说菩萨的实智方便,与大慈大悲相应而说法。 菩萨实智方便者,即是与大慈悲相应也。 文殊师利听我说,于是佛随喜演说。 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 雨热霹雳,至处皆烧者,喻菩萨以大智慧,烧一切众生心垢烦恼,犹热霹雳烧一切杂秽草木也。 菩萨生于如是之心,先除众生心垢烦恼,然后以法雨滋润众生菩提心苗。 此皆菩萨智慧方便也。 菩萨以大慈大悲力故,示现行一切凡夫事教化众生。 现入生死而教化众生也。 现行圣行调伏众生者,于生死中现行圣行,令众生菩提生长。 调伏众生者,调伏其恶,导行于善也。 【文殊师利。 如大香树根香。 有异茎香叶香华香果香各各别异。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 随诸众生所。 应闻解出相应法香。 然大悲根而不移动。】以上是以大龙喻诸菩萨。 今以大香树根喻诸菩萨。 大香树其根最香,异于茎香叶香花香果香。 茎叶花果者,譬喻小乘。 如是小乘,亦由菩萨化导而生,故以大香树根譬喻菩萨。 如是文殊师利,是以法合譬喻也。 故曰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 智慧香「身」者,犹言菩萨智慧之体也。 菩萨智慧之体,能应机说法,随病授药。 此亦不同小乘人之行径也。 故曰随众生所应闻,所能解,出与彼相应的法香。 菩萨虽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其大悲心却是平等不动的。 【文殊师利。 如毗楞伽摩尼宝珠在帝释颈。 悉遍普照三十三天。 以珠力故一切所有皆悉照现。 然此宝珠无有忆想。 如是文殊师利。 净宝珠者喻菩萨智性现一切事。 而是菩萨无一切想。】第三喻,以毗楞伽摩尼宝珠为喻。 毗楞伽摩尼宝珠,译为能胜,系帝释颈项所悬之珠。 此珠光明,悉能遍照三十三天。 以珠力故,三十三天一切所有,悉能照现。 然此珠无有忆想。 无有忆想者,不取于相也。 犹如明镜,能照一切,然影去不留痕,明镜不取于相也。 菩萨亦复如是,智性能现一切事,而菩萨无一切想。 菩萨无一切想者,菩萨心不取于相也。 所谓菩萨度脱一切众生,既无众生相,亦无度脱相。 故菩萨虽入世,而不为世所染也。 【文殊师利。 如如意珠能满一切众生所愿。 然是宝珠无有忆想。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所有净意宝珠。 能满一切众生所愿。 于一切处无有忆想。】第四喻以如意珠为喻。 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宝,应众生所愿,随意出生。 故曰能满一切众生所愿。 然是宝珠无有忆想。 是如意珠,于所出生之一切宝,无有想着之意也。 菩萨亦复如是,净意宝珠,菩萨清净心,犹如意宝珠也。 菩萨清净心中,能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宝,犹如意宝珠然,能满一切众所愿。 然于一切处无有忆想,菩萨心虽出一切法宝,然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也。 知一切法非法故。 【文殊师利。 如因虚空火得炽然因空下雨。 而是虚空无有寒热。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住在三界。 行寂涅盘不为结热。 在佛法中无所染着二俱利益。】文殊师利,如因虚空,火得炽燃。 此用譬菩萨清净心无碍也。 因有虚空,火方能燃烧,因有虚空,方能落雨。 然而虚空,火烧不然,雨打不湿。 故曰虚空无有寒热。 具有方便智的菩萨,亦复如是。 虽然示现住三界生死之中,但是其行寂灭涅盘,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热。 在佛法中,无所染着。 言菩萨虽证无上佛道,然亦无染着,却入生死度众生。 处三界不为结热,是不住生死也。 在佛法中无所染着,是不住涅盘也。 二俱利益者,明菩萨不堕生死,不住涅盘。 生死涅盘二者,于菩萨均无妨碍也。 故曰二俱利益。 【文殊师利。 如因虚空出生毒树亦生药树。 然是虚空不为毒害非药除净。 如是文殊师利。 若有智慧方便菩萨。 五阴之身犹如毒树。 信等五根如彼药树。 非阴结染非根净结二俱有利。】今仍以虚空为譬。 虚空中能出生毒树,同时亦能出生药树。 但虚空无碍无染,既不为毒树所害,亦不为药树除净。 若为毒树所害,则非虚空。 若为药树除净,亦非虚空也。 有智慧方便的菩萨,亦复如是。 五阴身犹如毒树,信等诸根犹如药树。 菩萨心等虚空,虽入生死受五阴身,但不为生死所羁,不为五阴身心所害。 以菩萨心等虚空故,亦不是因为信等五根,净除五阴身结使的。 换句话说,菩萨心,本来清净故。 「非阴结染」者,不是被五阴结使所染也。 「非根净结」亦非因信等五根,净除其结使也。 故心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信等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此五法能生菩提道,故称为根。 信等五根,能净除一切烦恼结使。 故曰能净五阴结染。 然菩萨心自性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 既无烦恼,亦无烦恼尽。 故曰非阴结染,亦非信等五根,能净诸结也。 以菩萨心,等虚空故。 二俱有利。 菩萨心无碍,既不碍阴结,亦不碍根净,正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故曰二俱有利。 【文殊师利。 如漉水筒若暂一塞水则不漏。 若复暂放其水便漏。 如是文殊师利。 若有智慧方便菩萨。 住于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 若暂起定现漏诸界。 随其所应而演说法。】佛呼文殊师利,若漉水筒。 漉水筩者,漉水所用之竹筩也。 暂塞水则不漏,暂放水便漏出。 此犹菩萨以智慧方便,住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 (大通应为六通)。 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以漏尽故,所以不着诸界。 诸界者,三界也。 菩萨住三昧,则不落于三界,犹漉水筒,若暂塞则不漏。 若菩萨暂起于定,便示现三界。 犹漉水筒暂放,其水便漏。 菩萨既入三界,便兴化道,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也。 【文殊师利。 如极好鸟善护氄者不自惜身。 如是文殊师利。 住大悲菩萨。 善护众生不自惜身。】氄者,鸟兽之细毛也。 极好鸟善护其氄,不自惜身。 用喻菩萨善护众生,不自惜身。 【文殊师利。 如师子兽王无所畏惧。 唯除猛火。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不畏一切。 唯除声闻缘觉解脱。】文殊师利! 如师子为兽中之王,无所畏惧。 然唯畏惧于猛火。 具有智方便的菩萨,不畏于一切,唯畏堕于二乘解脱。 何以故? 若菩萨堕于二乘解脱,便永断佛种也。 【文殊师利。 如伊罗宁龙象是畜生道。 能现一切诸庄严事。 由是帝释福德力故。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乃能作于畜生现法庄严。 随所应度而化度之。】伊罗宁龙象,未见翻译。 有云为象王也。 彼为畜生道,却能现一切诸庄严事。 由帝释福力故。 伊罗宁龙象是天帝释所乘之象王,所以由帝释福德力故,能现一切诸庄严事。 菩萨亦如是,能使畜生现法庄严。 言菩萨以方便力,能度一切众生,令得成就也。 故曰随所应度而度化之。 此犹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功德力也。 【文殊师利。 如火燧出火宝珠出火二俱能烧。 如是文殊师利。 若有菩萨始初发心乃至道场最后之心。 二俱能烧一切众生一切结使。】火燧者,古出火具也。 用以喻初发菩提心菩萨也。 宝珠出火者,用喻坐道场菩萨也。 所谓坐道场,系菩萨将成最正觉,坐于菩提道场也。 故曰乃至道场最后之心。 从初发心,至成无上菩提剎那顷,为最后之心。 例如释尊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就无上菩提,斯为最后心。 言菩萨从初发心,至成等正觉,其智慧方便,均能烧一切众生一切结使也。 【文殊师利。 犹如诸树有种种色种种香种种果。 皆因四大而得生长。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以种种门集诸善根。 一切皆摄在菩提心。 迥向菩提以为增长。】犹如诸树,有种种色种种香种种果。 是诸树各各成就不同也。 如是种种成就,皆因四大而得生长。 四大者,地水火风也。 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 虽然种种门,令诸众生集诸善根。 例如以人天法门,令众生集人天善根。 以声闻缘觉菩萨法门,令众生集声闻缘觉菩萨善根。 但一切皆菩萨菩提心而得生长。 故曰一切皆摄在菩提心。 令众生回向菩提以为增长。 【文殊师利。 如转轮王轮宝若去四兵皆从。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方便智波罗蜜。 随所至处。 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随从。】转轮圣王有轮宝,轮宝有四种。 即金轮银轮铜轮铁轮。 王以轮宝力故,可以飞天行空到处游行。 轮宝行时,四种兵悉皆随从。 菩萨以智方便故,随所至处,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随从。 助菩提法有三十七品,束之为七。 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此三十七品,小乘人修之,可证无漏。 大乘人修之,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便智波罗蜜,波罗蜜者,一切事究竟也。 言是等菩萨,方便智究竟圆满也。 【文殊师利。 犹如迦陵频伽鸟王卵中鸟子。 其臇未现便出迦陵频伽妙声。 如是文殊师利。 佛法卵中诸菩萨等。 未坏我见未出三界。 然能演出佛法妙音。 谓空无想无作行音。】迦陵频伽鸟鸣声美妙。 其鸟子尚在卵中,其臇未现,便能出迦陵频伽妙声。 菩萨亦复如是,尚在佛法卵中,犹未破无明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 菩萨未坏我见未出三界,云何能演出佛法妙音呢? 凡演说法,深合二谛者,即能演出佛法妙音也。 如是菩萨,虽犹处三界生死之中,但以悟二谛理故,能演佛法妙音也。 何为佛法妙音? 谓空无想(应为无相)无作行音。 空、无相、无作,为三解脱门,由之可入涅盘。 故为佛法妙音。 【文殊师利。 如迦陵频伽。 至孔雀群终不鸣呼。 还至迦陵频伽鸟中乃复鸣呼。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若至一切声闻缘觉众中。 终不演说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至菩萨众尔乃演说。】此以迦陵频伽为喻,言菩萨入声闻缘觉众中,终不演说不思议佛法。 因为声闻缘觉非是法器,不能听受故。 何故声闻缘觉不能听受? 以二乘人乐着涅盘故,不起化道故,不能续佛慧命故。 所以对于诸佛甚深不可思议之法,不能听受。 至菩萨众,尔乃演说。 菩萨者发无上菩提心之有情,是佛真子,故能信受奉行。 是以菩萨为其演说,诸佛甚深妙法。 【文殊师利。 如旋岚大风。 阎浮界内树木诸山无能当者。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演说不可思议诸佛法时。 学及无学声闻缘觉。 除佛护持不能信解。 若信解者是佛护持。】旋岚又作毗岚,是大猛风。 此风所吹之处,悉皆散坏。 故曰阎浮提界内,树木诸山无能当者。 阎浮提亦曰瞻部洲,此皆音译之异也。 菩萨智慧勇猛,犹如旋岚大风。 故演说不思议佛法时,学及无学声闻缘觉,不能信解。 声闻乘阿罗汉果,及缘觉乘辟支佛果,自以为学行穷满,无须更进,故称为二乘无学。 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以前诸人,皆谓学人。 如是二乘有学人及无学人,蒙佛护持,方能信解。 故学无学人若能信解者,当知皆是佛所护持也。 【文殊师利。 犹如日宫所出光明。 净秽等照无有增减无能呵者。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放智光明。 虽与一切凡夫共俱不为所坏。 与声闻缘觉俱不为所染。 无有能呵菩萨方便智慧光者。】犹如日月所出之光,净秽等照。 日月之光,不分净秽,平等而照也。 于净者不增,于秽者不减,故曰无有增减。 无能呵者,意即不受净秽之所破坏也。 具方便智菩萨之光,亦是不分高下,平等而照。 虽与一切凡夫共俱,以方便力照凡夫,但不被凡夫所坏。 不为凡夫所坏者,言菩萨入生死不住生死也。 与声闻缘觉俱,不为所染。 菩萨虽度声闻缘觉,但不被其所染也。 不被其所染者,不住涅盘也。 无有能呵菩萨方便智慧光者。 无有能破坏菩萨方便智慧光者也。 以如是故,菩萨方能入一切度一切也。 【文殊师利。 如波利质多拘毗陀罗树。 若叶落时三十三天欢喜踊跃。 作如是言。 是树不久当生华果。 如是文殊师利。 若有菩萨能一切舍。 是时诸佛皆大欢喜。 而是。 菩萨不久当与一切众生生法华法果。】波利质多拘毗陀罗树,是忉利天上树,(忉利译曰三十三)。 其树译曰香遍树,此树枝叶花实,一切皆香。 若叶落时,三十三天欢喜踊跃等文易解不赘。 若菩萨能一切舍,喻如波利质多树落叶也。 菩萨一切舍者,舍正位不取自度,为度众生也。 故诸佛皆大欢喜,因为此菩萨,不久当与众生,生法华法果也。 生法华法果者,弘化度生也。 【文殊师利。 如调弱树随风动转不畏摧折。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善能随顺众生。 则不畏堕一切声闻缘觉地中。】调弱树者,柔韧不畏摧折也。 故能随风转动,不被摧折。 菩萨善能随顺众生,能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 故不畏堕二乘地中。 【文殊师利。 犹如水流顺下而去。 如是文殊师利。 无慢菩萨亦复如是。 流趣顺向于一切智。】以水流于下,譬喻菩萨无我慢也。 无我慢故能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者,是不染于缘,不变向于一切智也。 【文殊师利。 犹如大海始初安时其处最卑。 然后众流悉皆归之。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除灭憍慢贡高。 然后佛法悉流归之。】此依然言菩萨无我慢也。 譬如大海处卑,而万流归之。 为何说「大海始初安时」呢? 大海始初安时,澄静无波,此时为最下也。 若大海不宁静时,可以破岸腾山,不得谓为处卑也。 故曰始初安时,其处最卑。 若菩萨除灭憍慢贡高,始能与佛法相应。 故曰然后佛法悉流归之。 可见我慢贡高者,不入佛法也。 【文殊师利。 如金刚珠能破一切诸余众宝。 而此宝珠无能坏者。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调伏。 一切声闻缘觉而不堕中。】金刚珠能破一切余宝,而诸余众宝,无能坏金刚珠者。 用喻菩萨方便胜智,能调伏一切声闻缘觉,令声闻缘觉,回小向大,发菩提心。 却能不堕声闻缘觉之中。 不堕声闻缘觉之中者,不堕正位也。 【文殊师利。 如曼陀罗华无风之时香气普遍满一由旬。 如是文殊师利。 方便菩萨无圣慧根。 慈香普遍一切众生。】曼陀罗华,译曰适意华。 无风之时,华香遍一由旬。 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具方便智菩萨,无圣慧根。 非是菩萨无圣慧也,是言菩萨以方便力故,留惑润生,依然入生死度众生也。 不同二乘,断诸结使,入正位取涅盘。 故曰菩萨不入正位,无圣慧根也。 菩萨不取圣慧,不入正位,始能方便济度,慈香普熏也。 【文殊师利。 如曼陀罗华有嗅香者一切病愈无诸苦患。 如是文殊师利。 大慈大悲诸菩萨等若有随喜。 一切结病悉皆除灭无有逼恼。】以曼陀罗华嗅之能愈一切病,譬喻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若人能顺教化起随喜心,便能除灭一切结病。 随喜者,随顺欢喜也。 闻菩萨教诲,能随顺不逆,心生法喜也。 【文殊师利。 如佛出世优昙华则便出现。 如是文殊师利。 有菩萨出世。 诸佛法华皆悉出现。】文显易明,不赘述。 【文殊师利。 如阿那婆达多大龙王雨遍阎浮提。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如是。 以大法雨等心普润一切众生。】阿那婆达多龙王,住阿那婆达多池,处在瞻部洲中心。 此龙王降雨,能遍阎浮提。 譬喻菩萨降法雨,以平等心,普润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 如彼阿那婆达多池。 流出四河满于大海。 如是文殊师利。 诸菩萨等。 以四摄法流注充满一切智海。】阿那婆达多池流出四河,一殑伽河,自池东面出,注入东南海。 二信度河,自池南面出,注入西南海。 三缚刍河,自池西面出,注入西北海。 四徙多河,自池北面出,注入东北海。 菩萨以四摄法,流注充满一切智海。 四摄法者,能摄众生心归向佛道也。 四种摄法,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流注充满一切智海,一切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一切种智又名萨婆若,故即是流注充满萨婆若海也。 【文殊师利。 由有大海阎浮提人有诸珍宝。 如是文殊师利。 由菩萨故。 令诸声闻缘觉充足解脱法宝。】文显易明。 【文殊师利。 一切诸色皆依四大。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所有一切诸法。 为诸众生住解脱依。】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此四大者能造一切色,故曰一切诸色皆依四大。 菩萨所有一切诸法,能为众生作解脱依。 换句话说,菩萨所有一切诸法,众生能依之得解脱也。 【文殊师利。 如山险处生大药树。 不能利益诸多人众。 如是文殊师利。 若从声闻法调伏者。 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药树虽能医众生病,然生于山险之处,人不易得之,便不能利益诸多人众。 用以譬喻声闻,虽自得解脱,但不欲度众,只顾自了,犹药树生于险处,不能利益诸多人众也。 经云,譬如有人,暗夜持炬得返家门。 彼不欲将炬转授他人照明,却以脚踏熄,回家安息。 此即声闻人,自得解脱,不兴慈悲度人,只为自了也。 【文殊师利。 如大城中生大药树利益多人。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从于大慈大悲中出生已。 不舍一切智宝之心。 能多利益一切众生。】此是以药树喻菩萨。 譬喻药树生大城中,能利益多数人也。 菩萨从于大慈大悲出生世间,犹如药树生于城中能利益多人也。 不舍一切智宝之心,虽入生死,而不舍一切智心。 不失萨婆若智也。 此言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 菩萨虽得一切种智,却能不舍一切,随缘而度生。 虽入三界随缘度生,却又不失一切种智。 【文殊师利。 如暴雨水势不久流。 如是文殊师利。 声闻说法势不久住。 文殊师利。 如春水流便得经久。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说法得久住世。】此喻声闻法不能久住,以不能弘传故。 菩萨法可以久住于世,以菩萨法弘传益世,如无尽灯故。 【文殊师利。 如雪山树虽复斫截不久还生。 如是文殊师利。 如来施作诸佛事已便入涅盘。 三宝之种而不断绝。】以菩萨持无尽灯法门故,所以佛灭后,三宝之种,赖菩萨弘传,得以不绝。 【尔时大德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今乃演说菩萨所有无量无边诸法功德真实功德。 世尊倍复希有。 菩萨闻是真实功德无喜无高。 佛言须菩提。 诸菩萨根本自净故。 闻诸功德不喜不高。】佛赞文殊师利菩萨已,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实为希有,今演说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及真实功德。 倍复希有,即犹言尤其希有也。 尤其希有者,菩萨闻此真实功德,无有欢喜,不生自高也。 佛言须菩提,菩萨根,本自净,言菩萨自性清净也。 以菩萨心自性清净,所以不生自高。 【须菩提言。 世尊。 云何菩萨根本自净。 佛言须菩提。 无我根净。 无众生根净。 无命根净。 无丈夫根净。 无人根净。 无身见根净。 无无明有爱根净。 无我我所根净。】须菩提问,云何菩萨根本自净? 云何菩萨心,自性清净呢? 佛回答无我则根净,无人则根净,无命则根净……。 所谓无我,无众生等,总言之,菩萨不取相则心清净也。 心生一切法,故名之曰根,根者,能生义也。 易言之则为;菩萨无我相则心根净。 无众生相则心根净。 乃至菩萨无命者相(即无寿命相也)、无丈夫相、无人相、无身见相、无无明、有、爱相,则心根净。 无我及我所相,则心根净。 何为身见? 众生由「执我」故,堕五受阴,受诸后有身心。 例如人道众生,则执人身为我。 甚至男人执男人身为我,女人执女人身为我。 如果人死后堕入鬼道,便又执鬼身是我。 由鬼道落入畜生道,便又执畜生身是我。 于是我执不断,妄执六道为「我」身心。 由执着身见故,随六道而流转。 若能破除身见,便能见生死边。 若能见生死边,不久便可舍五受阴也。 所以若破身见,即是见道。 所以即得心根清净。 无无明有爱者,是言无烦恼业,即得心根净也。 具足来说,无明爱取为烦恼,行与有为业。 我我所者,执着身见,便是执着我。 执着属于我的依报,便是我所。 总而言之,此皆取相也。 【须菩提言。 世尊。 何谓为净。 佛言须菩提。 无缚无解。 是名为净。 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是名为净。 无妄想无分别。 无高无下。 无作无不作。 无暗无明。 无恼无不恼。 无缚无解。 无生死无涅盘。 是名为净。】须菩提请问佛,何谓为净? 既曰根净,究竟怎样是净呢? 佛的意思,空为净,无相为净,无作为净。 以下便分别解说。 佛言无缚无解,是名为净。 毕竟空中无缚无解,根本自性净故。 既然根本清净,毕竟空无,故说为「净」者,只是假名,非是有净可得。 故曰是「名」为净。 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是名为净。 有生就是来,有灭就是去。 若人取相,便见生灭来去。 若不取着于相,便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来,不见去。 离一切诸见,是名为净。 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无不作,无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盘,是名为净。 妄想是分别名相而生者。 本来诸法寂灭相,而众生妄取着相,复因相立名。 分别名相,乃生妄想。 若无妄想,便证本来清净矣。 无高无下。 若能不妄想分别,便可等视诸法,不见有高有下了。 如常不轻菩萨,礼敬一切众生,曰汝等皆当成佛,我不敢轻慢于汝。 纵视地狱众生,皆当视同如佛。 若不见有高有下,是名为净。 「作」是因缘起,故无作亦曰无起。 法若因缘起,便知此法性空。 法若不性空,便不应借因缘而起。 性空即是因缘起,因缘起即是性空。 因缘起即是性空故,所以不得谓有作。 性空即是因缘起故,所以不得谓无作,故曰无作无不作,是名为净。 无暗无明。 所以谓暗谓明者,皆取相之谓也。 若不取相,则无暗无明。 如是则名为净。 无恼无不恼。 毕竟空中本无有恼,如果有恼不为毕竟空。 热恼既无,当然亦无不热恼。 如果有「不热恼」,依然不为毕竟空也。 故无恼无不恼,是名为净。 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盘,是名为净。 前面已经讲过无缚无解是名为净,云何此处无缚无解又重出呢? 原来此处是说无生死无涅盘,而生死即是缚,涅盘即是解。 故曰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盘,是名为净。 【须菩提言。 世尊。 若无生死无涅盘者。 云何名净。 佛言须菩提。 是净无忆想生死及与涅盘。 亦无染着。 须菩提。 犹如有言净于虚空。 实无所除令虚空净。 如是须菩提。 所言净者实无有法。 名之为净。 若有闻是而不惊怖。 名之为净。】生死曰秽,除生死入涅盘名净。 若无生死无涅盘,云何为净呢? 所以须菩提以此问佛。 佛言须菩提! 是净无忆想生死及与涅盘,亦无染着。 忆想者,忆念取相也。 所谓净者,于生死于涅盘,无忆念亦不取相。 同时不染不着,不为生死涅盘而动其心。 这样便是净了。 佛继续解释说,犹如有言净于虚空。 例如有人言,清净如虚空。 其实虚空无净无不净,实无有所除令虚空清净。 因为虚空无增无减故。 如是须菩提! 所言净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 如同净虚空一样,一切法皆如虚空,皆无所有也。 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 若有闻是而不惊怖,名之为净。 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不取相者也,故名之为净。 【须菩提。 汝今净不。 须菩提言。 世尊。 我净以无垢故。 佛言须菩提。 若无有垢为何所净。 须菩提言。 世尊。 法性清净我已知之。 佛言。 须菩提。 汝今能知法界性耶。 须菩提言。 世尊。 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知法界。 无有法界能知法界。 佛语须菩提。 无有一法离于法界谁知法界。 时须菩提默然不答。】佛问须菩提,汝今净不? 佛上来所谓净者,是不忆念取相于生死涅盘,亦不染着心动不随境转,除此以外,实无有法名之为净。 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名为净。 须菩提! 汝忆念取相于生死涅盘不? 汝染着心动随境转不? 汝闻此法惊怖不? 须菩提言,世尊! 我净以无垢故。 小乘人以有结使可除,有真如可净,如此正是忆念取相。 所以须菩提答,我是以除去诸垢为净也。 佛言须菩提! 若无有垢,为何所净? 若有垢时,可曰除垢为净。 若无有垢,怎可说除垢为净呢? 犹如言,有无明可谓无明尽,若无无明,怎可说无明尽呢? 须菩提言,世尊! 我以除垢法门,已证知法性清净矣。 此是须菩提以自之所得证之。 佛问曰,须菩提! 汝今能证知法界性耶? 须菩提! 汝今能以除垢法门,证知法界性吗? 须菩提于声闻人中解空第一,已深具大乘根机。 知法界一界,一界不知一界。 故回答说,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言知于法界。 今法界一界,法界外更无余法,所以无有余法,能知法界也。 既然如此,则须菩提所言「法性清净,我已知之」便前后语意不合了。 所以佛言,既然无有一法离于法界,那么谁知法界呢? 时须菩提默然不答。 须菩提理屈词穷,无以作答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须菩提。 大德。 汝今何故不答如来。 须菩提言。 以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何以故。 以我本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 如是无尽无碍辩者是菩萨有。 有碍有尽是声闻有。】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 汝何故不回答如来的话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换句话说,因为我本不修大乘法故,所以不能作答。 何以故下,是解说不修大乘法,所以不具无碍辩。 因为我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所以不能回答。 无尽无碍辩,是菩萨所具有的,有尽有碍辩是声闻所具有的。 【文殊师利语须菩提。 是法界中有障有碍耶。 须菩提言。 是法界中无障无碍。 无障无碍是法界相。 文殊师利言。 大德。 若其法界无障无碍。 汝今何故说时有碍。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我已证断故辩有碍。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辩无碍。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法界之中有可断耶。 须菩提言。 文殊师利。 而是法界无能断者。 一切法门悉法界故。】文殊师利问,是法界中,有障有碍吗? 因为法界无界,故曰一真法界。 既然法界无界,焉会有障有碍呢? 所以须菩提回答说,是法界中无障无碍。 无障无碍,方是法界相。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若其法界无障无碍,汝今何故于论说时,有障碍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已证断,故辩说时有碍。 意思是说,我已证断,则有断有不断,是以不获圆融,故论说时,有障碍也。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 此是暗示菩萨辩才无碍也。 菩萨知法界无界,无界则无来无去无生无灭。 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是涅盘也,故法界即涅盘界也。 大般若经云,菩萨知法不着法,故菩萨虽知涅盘,而不住涅盘。 所以须菩提说,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断耶? 法界无界,无有分别,焉有可断? 故须菩提回答言,文殊师利,法界无能断与所断也。 因为一切法门,悉归法界,无有分别故。 【文殊师利言。 若一切法悉是法界。 汝何故说我证于断。 须菩提言。 声闻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 佛之境界无限量故说无碍无滞。】文殊师利言,如果一切法悉是法界,便是无二无分别。 无二无分别,便无能所。 汝何故说我证于断? 如果有能证于断者,当是有能断之我,与所断之法也。 须菩提言,因为声闻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 齐与际同,声闻境界有限际也。 佛之境界无限量,故演说时,无碍无滞也。 【文殊师利言。 法界有生耶。 须菩提言。 是法界者无有境界。 灭诸境界是名法界。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若无境界灭诸境界。 汝今何故无境界中说法界也。 何故说有种种境界。 须菩提言。 我先不言有碍有滞是声闻辩。 无碍无滞是菩萨辩也。】文殊师利菩萨问言,法界有生吗? 须菩提言,是法界无有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 如果法界有境界,可言有生。 今法界灭诸境界,无有境界,等同虚空,焉会有生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既然无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那么汝何故于无境界中说法界? 何故复于无境界中,说有种种境界? 例如须菩提认为有生死,有涅盘,有碍,有不碍,便是于无境界中,分别种种境界也。 须菩提言,我先前不是说过么,声闻人的辩才,是有碍有滞的。 菩萨的辩才,方是无碍无滞的。 我是声闻人,当然所说,不够圆融了。 这是须菩提,退让以求自保也。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汝今不得无碍辩耶。 如是文殊师利。 我得是辩。 文殊师利言。 得无碍辩何故默然。 须菩提言。 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 知入一切诸众生根是菩萨辩。 是故菩萨说时无碍。】无碍辩智,若别论之,小乘人不得。 如涅盘经云,声闻缘觉无四无碍智。 若通论之,大乘小乘皆可得。 不过小乘中,唯利根阿罗汉得,余人不得。 须菩提是利根大阿罗汉,所以彼言,如是文殊师利,我得是辩。 文殊师利菩萨言,汝既得无碍辩,何故默然不答佛问? 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 不知一切众生根性欲,不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所以其辩有滞碍也。 一切众生行业,约三世讲,为根性欲。 如单约过去世言,名之为根。 声闻大阿罗汉,推寻过去世,只知八万大劫。 八万大劫以外之事,便不知了。 故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 知入一切众生根,是菩萨辩,故菩萨说时无碍。 无碍辩有四种,曰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前二种在心曰智,故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辩智。 后二种在口曰辩。 声闻人知见有限齐,故辩说有滞碍。 【文殊师利言。 大德须菩提。 汝知法界得证辩时。 是知境界有碍相耶。 不也文殊师利。 是智境界是无碍相非是碍相文殊师利言。 若智境界无有碍相。 汝何不说而默然乎。】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汝知法界得证辩时,是知境界(应为智境界)有碍相耶? 大德须菩提! 当你悟知法界,得无碍辩智时,此无碍辩智境界,是有碍相吗? 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 这无碍辩智的境界,是无碍相,非是有碍相。 若是有碍相,便不成无碍辩智了。 于是文殊师利言,若智境界无有碍相,汝何不说而默然乎? 既然智境界,无有碍相,你何故默然无以作答呢? 须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非是有意为难须菩提,而是欲令须菩提有所觉悟,回小向大也。 因为声闻人以心小故,所以智亦小。 若能发大心,自然得大智,辩说无碍了。 法界无碍,一切无碍,只怪声闻人生心自碍。 故曰法界性无性,一切唯心造。 声闻人只顾自了,不度众生,于无碍中,自生滞碍。 若能心量转大,自然智得无碍。 所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欲须菩提回小向大。 只是须菩提始终局执自限,不悟大道。 甚至竟自谓「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不得无尽无碍辩也。」何故声闻人不发大心呢? 因为无上菩提心,实不易发也。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发无上菩提心,尽此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世尊舍身命处。 今人不知,往往轻言是发大心人,因而卑视声闻圣人,诚属不自量耳。 【是时须菩提。 语大德舍利弗。 佛常称为智慧第一。 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 汝今可说。 我欲从汝及文殊师利听闻于法。 须菩提言。 我今不说。 何以故。 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 百千万亿佛前说法。 令诸声闻悉皆默然。 我今何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须菩提既已无言对答,于是向舍利弗言,佛常称叹汝智慧第一,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菩萨众中,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 声闻众中,舍利弗智慧第一。 所以须菩提请舍利弗问文殊菩萨。 汝今可问文殊菩萨,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须菩提! 你现在可继续说法,我正想从汝与文殊师利谈论中,听闻于法也。 须菩提言,我今不说。 我不想说了,因为文殊师利辩才无碍,我不堪问答也。 何以故? 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曾于百千万亿佛前说法。 令一切诸佛土的声闻,悉皆默然,无以作答。 我今怎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呢? 以下须菩提便叙述,与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时,所见的情形。 【大德舍利弗。 东方有国名曰端严。 彼中有佛。 号曰光相如来应正遍觉。 今现说法。 有大声闻名曰智灯。 智慧第一。】须菩提叙述,与文殊菩萨游东方佛土事。 东方端严国光相如来应正遍觉,今现说法。 言是现在佛也,现在正在说法。 有大声闻,即大阿罗汉也。 名曰智灯,智慧第一。 【时彼如来入于寂定。 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 以大音声而演说法。 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我随文殊至彼世界。 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 为听法故。 时文殊师利。 住光音天发大音声。 遍闻三千大千世界。 时彼智灯大声闻。 闻如是大声不能堪忍。 从上坠落其心惊怖身毛皆。 即便往诣光相佛所。 到已顶礼佛足繞三匝已。 合掌向佛问于是事。 世尊。 谁作如是可畏音声。 我闻是音不能堪忍。 从上坠下如旋岚风吹于小鸟。 时彼佛告智灯比丘。 有不退菩萨。 名文殊师利。 现大神通来至此土。 为欲见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住光音天发大音声。 是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宫皆悉隐蔽。 时智灯声闻白光相佛。 愿欲见是文殊师利大善丈夫。 于时彼佛光相如来。 即为文殊师利现相。 令文殊师利与菩萨众诸天眷属来至佛所。 到已顶礼佛足右繞三匝。 化作莲华师子座已坐一面。】时彼光相如来入于寂定,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梵世者,色界十八梵天也。 以大音声演说法,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彼声闻如是说法,实有自负之意,故文殊菩萨折伏之。 我随文殊至彼世界,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都是为了听法的缘故。 时文殊师利住光音天。 光音天是二禅最上一天。 光音天绝诸音声,天人欲说话时,从口放光而为语言,故名光音。 文殊师利特至此天发大音声,神通诚不可思议也。 文殊亦发大音声,遍闻三千大千世界。 时智灯大声闻,闻声不能堪忍。 竟从上坠下,其心惊怖,身毛皆竖。 此是文殊菩萨欲折其我慢也。 因为菩萨说法,须请佛听许,否则即有慢过。 今此智灯大声闻,于佛入定时,擅自升天出大音声说法,实怀慢意也。 智灯便去到光相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向佛问于是事。 世尊! 是谁发此可畏的大音声,令我从高坠下,如旋岚大风吹小鸟一般。 佛告智灯比丘,有不退菩萨,名文殊师利,现大神通来至此土。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 但此处所言不退者,是佛方便宣说。 因为文殊菩萨,实非不退菩萨。 彼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 为助世尊弘化故,权现菩萨身耳。 为欲见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此表来此世界,旨在供养恭敬赞叹于佛而来,非为与智灯争胜而来也。 住光音天发大音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宫皆悉隐蔽。 一切魔宫之音声,如男声女声、天乐声等,皆被此大音声之所隐蔽。 一切魔宫,指欲界第六天,及色究竟天之魔宫。 因为既云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故知色究竟天,亦被大声之所隐蔽。 是故令智灯声闻,自上坠下。 时智灯声闻,欲见文殊师利大善丈夫。 于是光相如来,令文殊现相,与菩萨众诸天眷属来至佛所。 顶礼绕佛以后,化作莲华师子座,坐一面。 【时智灯大声闻。 问文殊师利。 汝为何利来至此土。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语大德智灯。 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此。】时智灯大声闻,问文殊师利,汝为何利益来至此土? 文殊师利言,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于此。 须知见佛礼敬亲近问讯请法,乃无上大利益也。 【智灯问言。 文殊师利。 云何名为清净见佛。 云何礼佛。 云何亲近。 云何问讯。 云何请问。 文殊师利言。 大德智灯。 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若身若心不低不仰。 若不低仰正直而住。 不动不摇。 其心寂静行寂静行。 大德智灯。 是名礼佛。 若不自观亦不观他。 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 不观难不观易。 不观作不观不作。 一体一身。 一切佛身等入法身。 见于自身同入法性。 见如不见无近无远。 大德智灯。 是则名为亲近于佛。 若如来所为修行问非不修行。 不见有法不修行者。 见自及法入于修行。 所问心定无有散乱。 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 无所贪者。 于三世中求不可得。 如是三场清净问讯。 大德智灯。 是则名为问讯于佛。 若往来问答不求觅过。 随顺所问如来印可。 大众欢喜不嫉他问。 有所问时。 令无量众生起庄严道乃至道场。 大德智灯。 是则名为请问于佛。】智灯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名为清净见佛? 文殊师利答言,大德智灯,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有相非佛,无相为佛。 有念非佛,无念为佛。 故曰佛本是无,清净则有。 既然佛本是无,故不可见。 若人能见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生无二,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相,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平等如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横遍竖穷,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如幻,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是名见佛;乃至能见一切法清净,是名见佛。 毕竟空寂,即是无生无二。 无生无二,即是无相。 无相即是平等如如。 平等如如,即是无所有不可得。 无所有不可得,即是横遍竖穷。 横遍竖穷,即是诸法如幻。 诸法如幻,即是非相应非不相应。 非相应非不相应,即一切法清净也。 若见一切法清净,即名清净见佛。 诸法空寂,诸法无生无二,诸法无相,诸法平等如如,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诸法横遍竖穷,诸法如幻,诸法非相应非不相应,乃至诸法清净。 是则名为诸法实相。 若人能见诸法实相,是名清净见佛。 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 所谓「自相」者,即实相也。 故若观诸法清净实相,即是清净见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礼佛?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 若身若心,不低不仰。 若不低仰,正直而住。 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 大德智灯! 是名礼佛。 若身若心不低不仰。 若低若仰,是心有所住。 不低不仰是心无所住。 若心无住,即是平等而住。 若人平等而住,则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心不为境坏。 不为境坏,则心得寂静,行得寂静。 身心寂静,便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矣。 何谓身心寂静? 身心寂静者,不起惑不造业也。 心不起惑则无贪瞋痴,身不造业,则无杀盗淫(在家是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 如是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即是礼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亲近佛?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 若不自观,亦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一体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 见于自身,同入法性,见如不见,无近无远。 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 此处所谓观者,是分别见也。 若不自观亦不观他,是言于自于他不生分别见也。 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是言于佛法僧不生分别见也。 不观难不观易,是于难易不生分别见也。 不观作不观不作,是于作不作不生分别见也。 因为若见诸法有作有起,便成断见。 若见诸法不作不起,便成常见。 若离于见,便不见作亦不见不作矣。 一体一身,因为诸法一相,无有分别,故曰一体一身。 所谓一体一身者,诸佛众生同一法性身也。 故一切诸佛身,平等无二,入于法身。 一切众生,与佛同一法性身。 故曰见于自身同入法性。 见如不见。 「如」者,不二不异也。 意思是说见与不见,不二不异,亦是同入法性也。 所谓「见」,即是观自观他,观佛法僧,观难观易,观作观不作。 所谓「不见」,即是不自观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 因为一切诸法,一体一身一法性故,所以见与不见亦是同入法性,不二不异。 故曰无近无远。 若谓有近有远,便是二法,非一体一身了。 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 换句话说,若知与佛同一法身的道理,方是亲近于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问讯于佛?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 若如来所,为修行问,非不修行而问。 问讯之时,不见有法是不修行者。 见自及法入于修行。 所问心定无有散乱,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无所贪着。 于三世中求不可得,如是三场清净问讯,大德智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 于如来所,若有所问,皆为修行。 非为不修行而问。 经云,菩萨以不二法,修行于道谛。 所谓不二者,是不取于相也,心无所住也,不分别人我是非,高下胜负也。 远离我人众寿相也,不生贪瞋痴也,不着过去心,不着未来心,不着现在心。 如是修行,即是不二道。 菩萨以此不二道,修于佛法。 不见有法不修行者下,即分别解说为修行而问也。 修行是不二道,故不见少法非不二道。 见自及法入于修行。 自者能也,法者所也。 谓见能问之我,及所问之法,悉入于不二道,是为问讯于佛。 何故能问之我,所问之法悉不二道呢? 因为其所问者之心,寂定而无散乱,寂定不散乱则是不二也。 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 不可得者,不二也。 若有所得,即是有二。 如是则能所不二,悉无所得。 于是于一切法不贪不着。 于过去世不可得无贪着,于未来世不可得无贪着,于现在世不可得无贪着。 如是三世心清净问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 三场清净者即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也。 问者我也能也,问处人也所也,问讯法者法也。 如是三者均不可得,是谓三场清净也。 三场清净者,即三轮清净也。 总而言之,问讯于佛者,应以不二道问讯,应以不可得心问讯,应以无贪着心问讯。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 云何名为请问于佛? 文殊师利回答说:若往来问答,不求觅过。 如果互相问答酬对,以平等心,不求觅挑剔对方之过错。 随顺义理而问,且蒙如来印可,大众欢喜。 何故大众欢喜? 大众闻法得益故。 不嫉妒瞋恚他之所问。 因为有所问答,能令无量众生起庄严道,乃至道场。 庄严道者有六,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为菩提行也。 乃至道场,佛得菩提成佛处,名道场也。 换句话说,凡有所问,不求他过,蒙佛印可,令众欢喜,令众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乃至成菩提道。 是则名为请问于佛也。 【时光相如来。 赞文殊师利。 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 应当如是见于如来。 应如是礼。 如是亲近。 如是问讯。 如是请问。】于是光相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善哉善哉! 应如是见如来,如是礼,如是亲近,如是问讯,如是请问。 文殊菩萨所说,蒙佛印可。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问智灯比丘。 大德智灯。 云何见佛。 云何礼佛。 云何亲近。 云何问讯。 云何请问。 智灯答云。 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我随音声从他而闻如是所说。】童子是纯真之意,故童子亦曰童真。 文殊师利童子,反问智灯声闻说,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于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 文殊菩萨所以反问者,恐智灯大声闻不惬于心也。 智灯回答说,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我等声闻,只能因声闻教,随他音声,闻如是教也。 声闻乘人,不见法性,无有如实智慧。 若见法性,一切法从自性中流出,是故于法可得自在。 声闻乘人,只能依他言音而生智慧,不能于自性显现。 故曰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文殊师利言。 大德智灯。 若不解是。 汝云何得心解脱耶。 智灯答言。 因圣谛故心得解脱。】修行人破烦恼障,名心得解脱。 破所知障,名慧得解脱。 智灯声闻,已断见思惑烦恼障破,故曰心得解脱。 未破住地无明,故不曰慧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汝若不解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那么你是怎么得到心解脱呢? 智灯言因圣谛故,心得解脱。 圣谛者,苦谛也,苦集谛也,苦灭谛也,苦灭道谛也。 因为苦集二谛是圣者所断,灭道二谛是圣者所修,故此四谛,又名四圣谛。 【文殊师利言。 云何名圣谛。 智灯答言。 独修无侣名为圣谛。】文殊师利问言,云何名圣谛? 智灯答言,独修无侣名为圣谛。 独修无侣者,自度也,不虑度他也。 【又复问言。 若独修无侣名为圣谛。 云何见平等心得圣解脱。 答言文殊。 我依世谛说非第一义。】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言,如果独修无侣为圣谛者,为何佛说见平等心得圣解脱呢? 智灯答言,文殊师利,我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也。 见平等心得圣解脱者,是依第一义说也。 我说独修无侣得圣解脱者,是依世谛说也。 智灯无以答对,欲以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而图自救也。 彼不知于同一法性中,第一义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 依第一义谛建立世谛,于世谛说有第一义谛也。 第一义谛与世谛,一体一身,无二无异也。 【又问。 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 答言文殊。 若不入中非第一义。 又问智灯。 汝云何言依世谛说非第一义。 若其世谛入第一义即是一谛谓第一义。 时智灯言。 文殊师利初行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文殊菩萨又问,此世谛者,入第一义谛不? 须知第一义者,无外无别,不欠不余。 故说第一义,一切法无非第一义也。 是以文殊问曰,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 如果世谛外另有第一义,然则第一义有二有别。 有二有别,便非第一义了。 所以智灯答言,若世谛不入第一义中者,则非第一义了。 文殊菩萨又问,智灯,那么你如何言,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 当知如果世谛入第一义,则世谛与第一义谛,实是一谛。 此一谛者,即谓第一义也。 时智灯言,文殊师利! 初行的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 智灯此语,即暗示自己非初行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难须菩提,意在摄其回小向大。 今难智灯,意在折其我慢。 【文殊师利言。 大德智灯。 汝亦惊畏况复初行。 智灯答言。 都无有能惊畏我者。 文殊师利言。 大德。 岂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脱也。 智灯言。 文殊师利。 怖畏厌患心得解脱。 文殊师利言。 是故我说。 大德智灯。 本亦怖畏况复初行。】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何况初行菩萨,即汝亦生惊畏也。 智灯很自负地说,都无有能惊畏我者。 由此可见,智灯声闻我慢习气,实是很重。 文殊师利言,大德! 汝岂不是怖畏生死,始求得心解脱吗? 智灯言,文殊师利! 是的,我是因为怖畏厌患于生死,始求得心解脱的。 于是文殊师利言,是故我说大德智灯,本亦怖畏,况复初行菩萨呢? 【智灯问言。 文殊师利。 菩萨云何而得解脱。 文殊答言。 不畏不厌菩萨解脱。 问言。 文殊不畏不厌言得解脱。 此义云何。 文殊答言。 菩萨不畏百千万亿魔诸军众。 菩萨不厌为于一切生死众生。 菩萨不畏集诸善根。 菩萨不厌集智庄严。 以是义故我作是说。 不畏不厌心得解脱。】于是智灯反问文殊师利言,菩萨云何而得解脱? 文殊答言,不畏不厌是菩萨解脱。 声闻人于生死惊畏患厌,而求心解脱。 菩萨却于生死中,不畏不厌,而求心得解脱。 智灯问言,所谓不畏不厌得解脱者,此是何义呢? 因为声闻人于生死中,生厌离心而得解脱。 菩萨却是观生死性空,而得解脱的。 所以文殊答言,菩萨不畏百千万亿魔诸军众,是其不畏也。 菩萨不厌入生死,为度一切众生,是其不厌也。 魔者,译为杀者,伤人之慧命也。 菩萨大悲为怀,不厌入生死度众生。 故不畏生死魔军,与之大战。 声闻则不能,厌于生死不度众生,故不敢与魔作战。 佛言我有二种弟子,能共魔大战。 一者勤心为说,二者至心而听。 此二种人,为法忘躯者也。 此二种人,是护持佛法,续佛慧命者也。 此即菩萨行也。 菩萨不畏集诸善根,菩萨不厌集智庄严。 集诸善根者,入生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 此者广行佛法,下化众生也。 集智庄严者,修般若智慧也。 此即深入佛法,上求佛道也。 文殊师利菩萨言,以是义故,我作是说,不畏不厌心得解脱。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 以种种华散供文殊师利童子。 如是叹言。 若有住处见文殊师利则为见佛。 所说法处应起塔想。 若有众生闻是法者。 当知是人摄诸德已。】会中有诸天子,散种种华供养文殊师利童真菩萨。 并赞叹言,若有住处见文殊师利,即为见佛。 是极赞于文殊师利也。 文殊师利所说法处,即有法身,应起塔想,塔者供养法身舍利处也。 若有众生闻是法者,当知是人摄诸德已。 摄诸德已者,犹言具诸善根也。 【时文殊师利。 语智灯比丘。 佛说大德智慧第一。 是智慧者为是有为为是无为。 若是有为是生灭三相。 若是无为则无三相。 智灯答言。 修无为故佛说名圣。 文殊问言。 大德智灯。 是无为者可修习不。 不也文殊。 文殊又言。 云何大德。 说修无为名之为圣。 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时文殊师利语智灯比丘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但不知此智慧是有为呢? 还是无为呢? 若是有为,便应有生、住、灭三相。 所谓有为法有三相,即生住灭也。 如果智灯说智慧是有为,则此智慧亦应有生住灭三相。 若有生住灭三相,焉得谓为智慧? 所以智灯答,修无为故,佛说名圣。 具圣智慧者名圣也。 无为法无生住灭三相,无三相者,云何可修? 当知于第一义中,无法可修无法可证也。 文殊师利问言,大德智灯,是无为者,可修习不? 若无为法可修习者,岂非有为耶? 所以智灯答言不也文殊。 文殊又言,云何大德说修无为名之为圣呢? 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无以为答。 【尔时光相如来。 告文殊师利。 可说法门。 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 文殊师利白言。 世尊。 一切诸法是寂静门。 一切言说是寂静门。 示寂静故。】光相如来,见智灯声闻不知修行法门,于是告文殊师利言,可说法门,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 无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易言之,即令诸会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一也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示寂静故。 诸法寂静,言说亦复寂静,一切言说者,显示寂静故。 寂静者,无上菩提也。 佛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知菩提性,清净寂静光明无诤。 以菩提性寂静故,是以诸法言说悉示寂静也。 【时有菩萨名曰法勇。 在会而坐。 问文殊师利。 如来所说及贪瞋痴。 是寂静门示寂静耶。 文殊答言。 善男子。 是贪瞋痴从何所起。 答言文殊。 从妄想起。 文殊又问。 是妄想者为住何处。 答言文殊。 住于颠倒。 文殊问言。 是颠倒者复住何处。 答言。 文殊。 住不正思念。 文殊又问。 不正思念为住何处。 答言文殊。 住我我所。 文殊又问。 我我所者为住何处。 答言文殊。 住于身见。 文殊又问。 是身见者为住何处。 答言文殊。 住于我见。 文殊又问。 是我见者为住何处。 答言文殊。 是我见者则无住处。 无处是我见处。 何以故。 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 况复有处。 文殊又问。 善男子。 若法十方求不得者为是何门。 答言文殊。 都无有门。 文殊又问。 善男子。 而是寂静颇有门不。 答言文殊。 是亦无门。 善男子。 以是义故。 我说诸法是寂静门。 一切言说是寂静门显示寂静。】时有法勇菩萨,问文殊师利言,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静门,示寂静吗? 若贪瞋痴是寂静门,则与佛法何异? 法勇菩萨的意思,贪瞋痴不应是寂静门,不应显示寂静门。 然则文殊菩萨说言,一切诸法是寂静门,是值得怀疑的。 文殊菩萨答言,善男子! 此贪瞋痴从何所起? 法勇菩萨答言,从妄想起。 妄想者,不实之想也。 不实之想者,虚妄取相也。 一切法本来无相,若人取相为实,是即妄想。 文殊菩萨又问,此妄想者,为住何处? 法勇菩萨答言,住于颠倒。 法无有相,执着诸相为实,是为颠倒。 法既无相,当即无名。 若执著名为实有,是为颠倒,如是颠倒,便生妄想。 文殊问言,是颠倒复住何处? 法勇菩萨答言,住不正思念。 思念者,愿求忆想也。 不如理愿求忆想,故名不正思念。 如是不如理愿求忆想,则生颠倒。 文殊又问,不正思念为住何处? 法勇菩萨答言,住我我所。 本来诸法无我,众生虚妄执着有我。 误认四大五阴为我。 由执我故,同时便生我所见。 以有我所见,于是随一切境界转。 故有我必有我所,有我所必有于我。 有六道众生见,即有六法界见。 有六法界见,即有六道众生见。 故佛说众生必与界俱也。 文殊菩萨又问,我我所为住何处? 法勇答言,住于身见。 人执人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人道为我所。 天执天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天道为我所。 鬼执鬼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鬼道为我所。 畜执畜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畜道为我所。 地狱执地狱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地狱道为我所。 故六道众生,皆以身见而流转生死也。 若破身见,便可见生死边。 破身见者,须陀洹人也,最多七番生死,便得出离也。 文殊又问,是身见者,为住何处? 法勇菩萨答言,住于我见。 法本无我,众生于无我法妄见有我,是名我见。 若除妄见,则法本无我矣。 文殊菩萨问言,是我见者为住何处? 法勇菩萨言,是我见者,则无住处。 因为我见纯属虚妄,虚妄则是无我,「我」既然无,云何能有住处? 故法勇言,无有处所是我见处。 何以故? 因为「我」者纯属虚妄,十方推求,了不可得。 我既不可得,况有住处可得? 故诸法皆从毕竟空中建立,如是诸法皆入毕竟空也。 若人执为实有,便是不正思念,便是颠倒,便是妄想,便是贪瞋痴。 若不虚妄执着,则我见寂静,我我所寂静,不正思念寂静,颠倒寂静,妄想寂静,贪瞋痴寂静矣。 文殊师利又问,善男子! 若法十方推求不可得者,为是何门呢? 法勇答言,都无有门。 所谓无门者,即是普门也,即是法界门也。 因为无门者,即无非门也。 无非门者,故曰普门,故曰法界门。 文殊菩萨又问,而是寂静,颇有门不? 法勇答言,而是寂静亦无门也。 文殊菩萨言,善男子! 以是义故,我说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一切言说为显示寂静故。 【说是法时。 八百菩萨逮得于忍。】文殊师利菩萨,说寂静法时,八百菩萨逮得于忍。 所谓逮得于忍者,即逮得于寂静忍也。 依仁王般若经,说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 寂静者,即寂灭忍也,伏忍在三贤方便位。 信忍在初二三地,顺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在七八九地,寂灭忍在十地及妙觉。 十地得下品寂灭忍,妙觉得上品寂灭忍。 此处言八百菩萨逮得于忍,当是下品寂灭忍也。 换句话说,当文殊菩萨说此寂静法时,有八百菩萨,位登十地也。 十地菩萨,邻极亚圣,望佛则名菩萨,望菩萨则名佛也。 【文殊师利广说法已。 从坐而起。 礼敬光相世尊足已。 出众而去。 是故舍利弗。 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 我今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论说。】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众广说法要,化缘既已,于是从坐而起,礼敬光相世尊已,出众而去。 须菩提叙述追随文殊师利菩萨,游东方端严国土的往事以后,用以表明自己不敢与文殊菩萨,有所论说也。 须菩提向舍利弗言,是故舍利弗! 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 所以我现在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论说呢! 【尔时大德须菩提。 语舍利弗。 大德复见文殊师利。 何等神变游诸佛国。 舍利弗言。 大德须菩提。 我昔曾与文殊师利。 在于西方游诸佛土。 见有佛土大火灾起。 于彼火中作莲华网。 文殊师利从中而过。 复见佛土火灾充满。 文殊师利从中而过。 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 柔软和适甚为快乐。 复有佛土空无所有。 文殊师利化作梵宫。 入于禅定从中而过。】尔时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大德你曾见文殊师利,何等神变游诸国土吗? 舍利弗于是叙述文殊师利的神变事迹。 舍利弗言,我过去曾与文殊师利,游于西方诸佛土。 见有佛土,大火灾起。 劫末时大火灾起,烧至初禅天。 此是说明彼佛土,已入坏劫也。 文殊菩萨于彼火中,化作莲华网,从中而过。 复有佛土,亦值劫末,大火充满。 文殊师利从中而过。 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柔软和适甚为快乐。 坚者,坚硬也。 坚硬栴檀香味秾郁。 以坚硬秾郁的栴檀香涂身也。 卧迦尸衣。 迦尸者,竹名也。 当系竹席之属,可卧其上者。 人涂香卧上,柔软和适,甚为快乐。 彼佛土虽起大火灾,以文殊神力故,是火触人,令生快乐之感。 复有佛土,空无所有。 劫末时经过火灾水灾风灾,然后进入空劫。 于空劫中,所有尽坏,故空无所有也。 文殊师利却能化作梵宫,入于禅定从中而过。 梵宫者色界天也。 色界天者,表「有」也。 虽是空劫,文殊菩萨却能化现于「有」,入于禅定从中而过。 色界天人,悉受禅定之乐也。 此是表明,文殊菩萨虽历坏劫空劫,无所妨碍也。 【复有佛土极为迮狭。 其中众生造诸恶业。 文殊师利从中而过。 皆令休止而不为恶成觉慧慈。 我当得成无上正道。 为断众生贪瞋痴故而演说法。 令诸众生得慈三昧。 是名菩萨成觉慧慈。】复有佛土,极为迮狭(窄狭也)。 其所以窄狭者,以众生恶业所感故。 所以说其中众生,造诸恶业。 文殊师利从中而过,皆令停止,不造恶业。 而成就觉慧慈。 何谓觉慧慈? 即菩萨发愿言,我当成就无上佛道。 为断众生贪瞋痴,而为说法,令诸众生得慈三昧。 若众生得慈三昧者,即便休止,不为恶矣。 如是成就众生,是名菩萨成觉慧慈。 【大德须菩提。 我于尔时曾见是事。 我又独处曾作是念。 文殊师利所有神通。 与我神通等无有异。 文殊师利知我心已。 即便将我游诸佛国。 至火灾土而语我言。 汝以神力从是中过。 我时尽以神通之力。 灭是火已经七日夜。 我及文殊乃过此界。 过已复至第二三千大千火灾世界。 倍复广大在中住已。 文殊师利而语我言。 用谁神力过此世界。 我时答言。 文殊师利。 用汝神力过是世界。】大德须菩提! 我曾见文殊师利具大神通,如是等事。 我又于独处时,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有神通,与我神通相等而无有异也。 舍利弗作如是念时,于胜计等,实有慢过也。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便设法折伏其慢心。 文殊师利知我心已,即便将我游诸佛国。 至一佛国,适值末劫,国中大火。 文殊师利语我言,汝以神力从此中过! 于是我尽神力灭火,经七日七夜,我及文殊,方能过此大火国土。 过此国土以后,复至第二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亦满中大火。 此一世界倍复广大。 文殊师利语我言,我们用谁的神力,过此世界呢? 于是我说,文殊师利,这次用汝神力过此世界。 发布时间:2025-02-22 09:01:0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