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隆莲法师:普贤行愿颂讲记 二 内容: 隆莲法师:普贤行愿颂讲记 二光有志向不做也不行,要做。 普贤行愿品 行:heng,修苦行,行就是修行,实际的修行就叫行。 普贤行heng愿品. 有的说叫普贤行xing愿品,行:行动,行heng就是行动的实际。 这个人是修苦行heng的,这个人吃得苦。 苦不要太简单理解为痛苦的苦,矛盾,人生就是充满了矛盾,处处都有矛盾。 要能把矛盾解决得了,苦就轻松一点;矛盾解决不了,越来越扩大,苦就大了。 人世间,不说外界,就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的成员没有矛盾,我看是比较难得的。 首先组织家庭基本出发点,成家就是结婚,出家人出了家就不成家。 结了婚就是两个男女同志住在一块了,他们闹不闹矛盾? 不闹矛盾的少得很。 报上说美国的有钱人用一笔钱,说哪家结婚一年后两夫妇没有扯皮就去领他的奖金,没有人去领奖金。 这说明结了婚的夫妇少有一年不扯皮不闹矛盾的,也就说明世间的矛盾。 不说跟外人闹矛盾,跟敌人闹矛盾,就是他们两个人也要闹矛盾。 矛盾就是苦。 苦的定义是普遍,苦就是矛盾。 苦:逼迫,逼迫就是矛盾。 所以矛盾普遍存在。 众生知道有苦,怎样摆脱这个苦? 摆脱了这样矛盾,又有那样矛盾。 所以佛才说世间是苦。 唉! 这样说来人就悲观了。 有什么悲观呢! 晓得它是苦,你就有办法克服它。 你就不悲观了。 所以我们看到庙里的老师父很发心,什么劳苦的活都肯做,这个是个修苦行的。 还有些修行的人去找苦,因为他要解脱世间的苦,他就不怕吃苦。 所以有些人就一天礼拜念诵,非常勤劳。 人说这在修苦行。 这个苦你看到他苦,他不苦,他愿意那样做。 诸佛菩萨苦不苦? 诸佛菩萨苦得很。 我们世间的人老了。 女同志过了五十岁,男同志五十五岁,就说老了,到了年龄该退休了,已经贡献够了,该安度晚年了。 释迦佛没有退休,成了佛尽未来际度众生,不说退休。 尽未来际化身六道度众生。 地域的众生该度要化身去度、饿鬼的众生该度要化身去度,他苦不苦? 他不苦。 他成就了就没有苦。 你没有成佛,没有佛那个本领,在地狱就苦得很,成就佛菩萨他没有苦。 普贤行愿品,行heng就是要做,不光是有愿,还要实践。 大乘菩萨六度万行,大乘菩萨要度众生,要度自己,该修行的事多得很。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叫万行。 该做的事多得很说不完,都要认真去作。 我们不能唱高调,佛法不能光说空话,要实践要做。 这个事困难,困难就是要做。 只要是该做的好事就是要做。 无意义的事不去做。 打牌就不去。 有的人打牌熬夜都去,叫他干活要论时间,几点下班。 有意义的事,佛菩萨尽未来际,不说做到哪一天,永远做下去,实践。 所以普贤行愿品就是讲行与愿。 先要有正确的志愿,高尚的志愿。 然后硬是要实践。 是实践家,不要空谈。 不说光宣传,不说光口头禅,要做。 我们学普贤行愿就是要学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就是普遍,贤,就是善、好。 随便摆在哪里都好。 有些人品德好,修养好,这种人摆在哪里都好,处处去人家都欢迎,处处去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愉快;有些没有修养、没有品德,这里搁也不行,那里摆也不行,走在哪里都跟人家闹矛盾,那就起了普贤菩萨的反面。 “普贤”两个字就是到哪里都好,跟哪个打交道都好,对哪个事情都好,无论怎样都好。 怎样成就的呢? 这个普贤行愿品是说普贤菩萨成就了才有这样大的功德。 但未成就之先也有这样修行。 所以我们是否行得起呢? 我们会学,逐步逐步学。 不是我们一下就等于普贤菩萨。 这个普贤菩萨不是一下成得了。 但是你随时随地跟普贤菩萨学,你就随时随地当普贤菩萨,走在哪里你都是个好人、走在哪里你都是个受欢迎的人,这就叫普贤菩萨。 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要来出家,他觉得这个环境也有痛苦,那个环境也有痛苦,就想出家以后就把那些痛苦摆脱了,摆不脱! 出了家你还是个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如果你不向普贤菩萨学习,出了家还是有苦。 你必须要学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贤行愿品又有长行又有颂文,如果我们专门读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较长,有长行有颂。 我们一般念八十八佛只把颂文的前段念了,后头的颂不念。 单念前头的颂文也行,把这个普贤行愿品天天行持。 今天有人问我有书没有,这么多居士没有书。 因为大家晚课都在念,所以我今天先把前面的颂文讲了,以后一因缘有书再全讲。 出家的师父几乎天天都在念,念,我们也要晓得这个颂子的尊贵。 现在好多人都说我要学密法,你教我个密法,我没有密法。 密法要自己修行成就才敢说给人家传。 我只在法师那听了点密法。 所有西藏传出来的仪轨,不管是大的仪轨,小的仪轨,广的略的,都是用的普贤行愿品这个结构,这个内容来造的。 所以仪轨就不是佛说的经,是大乘的人自己把佛法编成你行持的模式,所以叫仪轨。 轨:就是规范,一个规矩。 你天天照着这个仪式,照这个规矩行持,仪轨的内容那些话都是佛经里的话,没有超出佛经以外的话。 好多说密法好像秘密得很,密法也出不了释迦佛的经,还是释迦佛说出来的。 密法的结构都是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说十大愿有时简单成七个项目,叫普贤七支,西藏人说普贤七支,简单成七支。 所有的仪轨至少要具备这七段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学一下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就是密法,我们善知识给我们说《华严经》是密法,《法华经》是密法。 因为我们一般只讲它显的一面,没有讲密的一面,我们只晓得华严经是显教,法华经是显教,他们都有密法的修法,但可惜的是那些修行得传的人不多。 我们只晓得一点皮毛。 普贤十大愿缩为七支,一般都按这七支。 就说你天天修行给你一个仪式,一个固定的规矩,就像举行一个仪式,第一段干什么,第二段干什么,照着做完了,行礼如仪。 喇嘛念经就是这个仪轨,哪个仪轨都超不出普贤行愿品这个模式。 一开始要礼佛,哪一个仪轨开始不礼佛? 就是今天一个小小的聚会,一开始也要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这就是礼三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就是发菩提愿。 我们为了简单快些讲完,我就直接讲普贤行愿品这个颂文。 普贤行愿品再简单点只念那么十句,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我们天天念这十大愿,就是普贤行愿品的提纲。 普贤行愿品就是这十大愿,不过把这十大愿扩大了,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就要礼敬诸佛。 我们要修行就是要学佛。 学佛就是因为对佛崇拜。 敬,就是崇拜佛,崇拜他老人家。 我是佛弟子我愿意跟着他学。 敬,怎么敬法? 敬,是心里恭敬,心里不恭敬光磕头,那个不算数。 敬,要发自内心,有个恭敬,所以礼还要敬。 如果没有敬,光在那磕几个头,没有好大意思。 为什么要敬? 首先我们要晓得功德,知道佛的功德,我们才敬,这就不叫迷信。 不知道佛的功德,光看到别人磕头我也磕头。 人家问你为什么磕头? 你说:他都在磕头呢! 所以第一礼敬诸佛,礼的时候就要有敬的心,礼就是各种形式。 我们赞叹我们不在大路上给人磕头,大不相同才磕头。 我们妈还没有天天给她磕头,没有哪个天天给妈磕头,因为佛的功德太大,对众生的恩德太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尊敬佛。 真正尊敬就要向佛学才是尊敬。 光说我崇拜您,我尊敬您,尊敬又怎样? 佛说我希望你不是崇拜我,不是尊敬我,希望你跟我学。 所以后头要常随佛学。 老师希望你把那一科学好,不是希望你给他鞠个躬。 或是我们上课我们新学菩萨给我们问讯顶礼,我们要的不是这个,要的大家把这一科学好。 所以怎样才能把佛学好? 那我们要知道佛的功德。 所以这个顶礼才不是白白的顶礼。 佛法经论千经万论都是给我们讲明佛菩萨有哪些功德。 菩萨是未成之佛,佛是已成之佛。 佛成佛以后有时化身当菩萨度众生。 佛跟菩萨有大小没有? 很难说。 有些菩萨本来是佛,像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佛。 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忏时念“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过去久已成佛。 一般说佛跟菩萨是有差距的,新学菩萨新发心的没有成佛,要矮一等。 久已成佛化现的菩萨他本来是佛,就像老干部下放做普通工作,那个道理一样。 华严经境界不同,我们顶礼的时候,我们看到几尊佛几尊菩萨。 有些居士每尊佛每尊菩萨都要顶礼,有三尊佛他要顶三尊,有五尊他要顶五尊,都要顶到家,没有顶到家他好像歉然。 怕那些菩萨多心。 有些人急急忙忙在中间顶三个礼就走了。 实际上顶礼的时候,不管顶礼一尊三尊,你顶礼一尊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我这个头磕下去要起多大作用? 发布时间:2025-02-26 08:21:5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