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白话讲述)31-40 内容: 雇请瓦师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 汝可为我雇请瓦师。 诣市觅之。 ”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 还来家中,啼哭懊恼。 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 ”其人答言:“我为方便,勤苦积年,始得成器。 诣市欲卖。 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 是故懊恼。 ”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念言:“此驴乃是佳物! 久时所作,须臾能破。 我今当买此驴。 ”瓦师欢喜,即便卖与。 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 用是驴为? ”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 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 ”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译文: 买了一头驴子 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陶器,要运到集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 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 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 ”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 ”于是,他就跟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什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 ”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个精光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陶器,但它却一百年也做不了一个窑器呀! ”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 估客偷金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棉。 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 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棉裹。 时金热故,烧棉都尽。 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译文: 商人偷金 有两个商人,在一处作生意,一个贩卖金,一个贩卖棉花。 一天,有人向那个卖金子的买金子,要当面试验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里去熔解。 那个贩卖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块,恐怕别人见到,连忙把这块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滚热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烧起来了。 这样,偷窃的行为马上被戳穿,他不但没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烧掉了。 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称是他自己的法,但因为他们不明原理,不善运用,不但得不到好处,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乱了自法,终究是马脚毕露的。 斫树取果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常有好果,香而甜美。 时有一人,来至王所。 王与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否? ”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 ”即便断树,望得其果。 既无所获,徒自劳苦。 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译文: 砍树取果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棵好树,非常高大茂盛,而且能结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香而甜美,为别处所没有。 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国的客人,国王领他去看这棵树,并对他说∶“这棵树能结一种果子,甜美无比,可说是世上所少有的。 ”那外国的客人接着问道∶“既然有这样好果子,能不能给我尝几只呢? ”国王听了,就叫人来把这树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么也没得到。 后来又叫人把栽倒的树再种植起来,然而想尽办法,却终不能把已断了的茎和根接起来。 这棵树就从此枯死,当然也不能再结果子了。 这故事比喻∶释迦世尊曾指示我们持戒功德像大树一样,它能生出种种禅定、神通、智慧的殊胜的果实。 假使我们要得到这些果实的话,首先就应当持戒,还要修许多的功德善法来灌溉它,方能得到圆满成就。 但是有些人不懂这个方法,竟毁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这无异砍树求果实,连根都枯了,那里还有果实呢? 送美水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 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 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 ”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 众人闻已,便大欢喜。 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 ”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 译文: 缩短路程 从前有一个村庄,距京城有一百里。 这个村上有一口井,井里的水清洁并且甜美,因此国王就命令这个村庄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给国王饮用。 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劳不堪。 大家都想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事被那个村庄的村长知道了,连忙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说道∶“你们都不要迁走,我立刻去请求国王,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那么你们就会近得多,不会感到疲劳了。 ”村长随即去请求国王,国王立刻批准他的请求,下令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 村民们当时听到都很快乐,说现在近得多了。 从此,村民们都很相信国王的话居住在这个村上不迁移了。 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脱生死轮转的苦,但因长期修学,感到劳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进步了,幸亏如来法有大方便门,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说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们听了,以为很容易修成,就会鼓起勇气来修善进德,以求了脱生死,等到他们证到自己解脱的小乖果位以后,佛再告诉他们,佛法原来有一乘,所谓『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到了这时,他们因笃信佛语,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进修大乘菩萨道了。 宝箧镜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 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嗔也。 ”译文: 宝箱中的镜子 从前有一个人,很是贫穷,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债,没有办法偿还,只得逃到别处去躲避。 一天,他逃到了荒凉的田野里,看见那儿丢着一只箱子,他打开箱子一看,里面都是珍珠宝贝,上面装有一面镜子盖着。 当时这个人见了很是欢喜,就动手去取那些珍宝,但他看到镜中照出的人,吓得他连忙缩回了手,心里感到很不安,就对镜中人说∶“我以为是一只空箱子,里面没有东西,想不到您在这里,请不要见怪吧! ”接着他就急忙溜走了。 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成为贫穷苦恼没有福德,又常为生死迁流的“魔王、债主”所逼迫着,因此欲求解脱生死的痛苦而修学佛法。 他们作了种种的功德,这好像碰到了宝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 这“身见我执”譬如镜中的面像,他们误作真实,困此不能修成禅定道品等无漏功德的道果。 这和已遇到宝箱而竟无所得是很相类似的。 破五通仙眼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 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曰;“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 ”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 ”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 汝今毁眼,何所复任? ”译文: 错挖了眼睛 从前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上山修道,学得一种法术,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财宝。 这事传入国王耳中,国王听了心中很是欢喜,便对大臣们说∶“我要邀请这个人,长期住在我国,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国内藏在地下所有的财宝,那么我就很富足了。 ”当时有个大臣,马上答应去找这个懂法术的人。 后来他果然找到了这个人,但却不请这个人到国王那里去,而是把这个人的双眼挖了出来,拿回去呈给国王,并且说∶“臣已经取来这个懂法术的人的双眼了,现在即使他再到别处去也不妨了。 ”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真的太笨了。 我所以要去请这个懂法术的人,是因为他的双眼能见到地下埋藏的财宝,你今已毁了他的双眼,还有什么用呢! ”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们,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不知道这样作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 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 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 杀群牛译文: 杀了一群牛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二百五十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 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 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头,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作什么呢? 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在坑底排着队,统统把它们宰杀了。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 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 ”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 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饮木桶水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桶中有清净流水,就而饮之。 饮水已足,即便举手语木桶言:“我已饮竟,水莫复来。 ” 虽作是语,水流如故。 便瞋恚言:“我已饮竟,语汝莫来,何以故来? ” 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 ”即为挽却,牵余处去。 译文: 水依然在流着 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够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 ”可是水依然在流着,并不停止。 这人大怒,在桶边大闹不休。 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这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着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 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 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来侵扰,那是既不可能阻止声色等显现,也不可能得到烦恼的解脱,这是徒劳无益的。 见他人涂舍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见他屋舍墙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净甚好。 便问之言:“用何和涂得如是好? ”主人答言:“用稻谷杙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 ”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纯以稻杙,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 ”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 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坼裂,虚弃稻谷。 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译文: 用谷子粉刷墙 有一个人,到朋友家里去,看到他的家里墙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干净,就问朋友说∶“你用什么东西粉刷的,使墙壁这样光滑美观? ”朋友回答说∶“我是把米糠浸在水里,和入泥土中,再把它们调匀,然后涂到壁上去的。 ”这人心想∶“用米糠就这么好,如果用谷子涂上去那不是更好吗? ”于是他回到家中,就用谷子和泥土去粉刷墙壁。 可是结果不但浪费了许多谷子,反使墙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还裂了很多缝儿。 这故事比喻∶误解佛法的意义,或自作聪明,修行不如法,往往会弄出毛病,无益有损的,譬如凡夫听了圣人说法,修行诸善,等到此身死去后,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脱。 他竟断章取义地自杀了身体,望得生天,结果徒自丧命,对修道却毫无所得,犹如上面说的那个愚人一般。 治 秃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译文: 秃头求医 有一个人,头上光秃秃的没有头发,因此冬天觉得特别冷,夏天又被太阳晒得特别热,还有蚊子来叮,很是苦痛。 他到处打听医生,要治愈他的毛病。 后来探知一个医生,据说这个医生不论什么疑难杂症都能医治,他就跑去求治,对医生说∶“我的秃头病实在太痛苦了,现在知道只有大医生,能治我这个病,无论如何请你给我医治一下。 ”不料这个医生,立刻脱下帽子,也露出光秃秃的头,说∶“对不起,我自己也是患着这个毛病,很是痛苦。 假使我能治愈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医好了么? ”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因为有生老病死的苦恼,欲求长生不死之道,不知向已了生死已证圣因的佛菩萨出世圣人们求学,却盲目地向外道婆罗门之流问道,那里知道他们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解脱的人啊! 发布时间:2025-02-28 08:49:4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