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迷茫的人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启迪 在禅修中得到妙用 内容: 迷茫的人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启迪 在禅修中得到妙用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肯定了主观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佛经更强调“一切唯心造”。 是的,人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重天地! 有这样一位青年,才华出众,工作勤恳,成绩突出,但在入党、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均落空了,于是他抑郁、悲愤,乃至消沉颓废。 为消愁解闷,他游览了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几处名山。 但别人的谈笑风生没能激发他的兴致,更令他落寞失魂;青山绿水,在他眼里全无灵气与生机。 他万念俱灰了。 他决定最后去一座偶尔听知却不大出名的山,不为了观赏,只为选择一个不为亲朋所知的地方结束生命。 到达那座山时,他惊呆了:光秃秃的山,只有几座简朴的古寺,哪有风光! 却见游人如织,甚至衣衫褴褛的老人、跛子、瞎子都有,一律虔诚地顶礼膜拜。 他从未到过佛门,觉得这些人的行为不可思议,便好奇地问他们为何来此山。 尽管答说不一,但都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他又问寺里的师父:出家人追求什么? 师父说,出家人不求什么。 他既震惊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却万念俱灰;别人无所求,我却欲壑难填……我应该怎么办? 境由心生(图源:网络)后来,他在这座山削发为僧了。 他说:“是佛门挽救了我,使我越过满目苍凉,转入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国破亲离中的悲怆。 因为感时伤世,所以诗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觉得“溅泪”,听到鸟鸣也觉得惊心。 从心理生发机制上说,这和上例中那位青年人因万念俱灰而满目苍凉是一致的。 众生因妄想执著,为种种境所迷,心为追逐而流转。 因贪、瞋、痴不断,就有喜、怒、哀、乐。 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说明了人心的难以调治。 佛法则正是疗救人心的一剂良方。 境由心生(图源:网络)佛说:“众生迷境,被境所转。 以利逐幻而迷失本性,以至发狂身死。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有的人“一叶悲秋”,因为恐惧生命的短暂,耽虑人生中的失落;而禅者可以从一片落叶中感悟出生命无常、万法皆空的真谛。 古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实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无奈;现代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诗句,则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实、胸怀豁达的智者豪迈的情怀。 所以说,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 元代释知讷祖师《真心直说》道:“妄心逐种种境,不了种种境,遂起种种心。 ”“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妄想执著更为强烈。 得觉不足,失而痛苦,斯有何乐! 境由心生(图源:网络)迷茫中的人们,应该可以从佛法中得到启迪,在禅修中得到妙用,从而去把握自己。 明白“看破、放下、自在”的佛理,虽处凡尘也能脱却俗念。 保持一颗平常的“真心”,以恬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领悟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过:“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相信,超越“满目苍凉”的境地,人人都可以进入“一片生机”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5-03-09 08:30:1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