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遇到危难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发愿! 内容: “发愿”一词我们在佛经里常能看到如《地藏经》中光目女救母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愿又如弥陀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等也常看到祖师大德强调发愿的作用与愿力的不可思议01什么是发愿通常我们说起“祈福”“祈愿”,都有“希望”的意思,偏向世俗福报;而佛教中的“发愿”则有“发起誓愿”的意思,偏向出世解脱、度众利生,既包括发求佛果菩提之愿,也包括发度化有情之愿。 每位佛弟子,包括佛菩萨在皈依、修行之初都会发下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而在修行过程中又会发下各自的愿作为勤勉修行的目标与动力。 因此省庵大师曾劝勉学人“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 ”02初学者如何发愿如果我们想从求世俗福报的“祈愿”,转化为求出世解脱的“发愿”则需要将自己有所求的心,变成对他人祝福的善,再慢慢变成解脱出离的愿。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结合佛菩萨的大愿,将大愿拆分为一个个小愿。 如发愿“护生”或“善法无尽誓愿学”,就可以先从“每周吃几顿素”“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等吉日诵几部经”入手,随着信愿的提升逐渐扩大发愿;其次,在发愿指向的对象上,可以结合生活发一些方便可行、利济他人的善愿。 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便为大家列举了140种发愿,包含洗手、穿衣服、出门、走路时可以配套发下的愿,推荐大家自行翻阅《净行品》。 梦参老和尚也曾力劝大众发愿:你要想成佛,要发愿;要想修道,要发愿;要想离苦得乐,要发愿;有了病苦,要发愿;你遇到危难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发愿. .. .. . 发了愿,这个发愿还有个加持力,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你。 你看地藏菩萨在因地一发大愿,多少佛来加持他。 咱们也如是,要发愿。 03愿行结合方有力祖师大德常将“愿”与“行”并提,这是因为没有行动的辅助,愿没有力量,也不能持久。 经中常赞叹诸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如众生仰仗弥陀愿力,一经称名即获往生果报。 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愿力并非阿弥陀佛凭空得来,而是在发愿后,依着所发大愿的指引,经过累劫时间的行动才在证果后显现出来的力量。 由此可知,要想“所发的愿”有力量,必不离三点:一是要敢发愿。 就像做乘法,一个再大的数字和有限的数字相乘,结果仍然有限;相反,再小的数字和无穷大相乘,结果也是无穷大。 当我们能真正行菩提道,心中能发出念念为众生的愿,这样广阔的心量所发下的愿自然会变得无限广大。 但如果一直担心愿太大无法做到,而迟迟不敢发愿,就像零乘以任何数,始终都是零。 在发愿这件事的认识上,要能明白:任何时候发愿,都不算晚,一切还有回转的余地,于此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二是要能落实,所谓“愿不虚发,有愿必行”。 发愿之后要能明白,不能仅仅停留在“我希望如何”、“我已经发愿了”,而要付诸行动。 否则,就像有些佛弟子发愿“每天称名万遍,否则如何如何”,但从不去落实,反而以事务繁忙、身体不适为借口一再拖延。 虽然发愿比不发愿要好,但若光说不做,岂不是空头支票? 三是要能坚守。 愿力落实到行动中,是一个长时间、强约束、集中性的规范过程,通过改变自己的身语意,才能减少恶果成熟的速度、减少不利条件,有利的因素才能随之加大。 最终结果上,才能“如愿以偿”。 有时我们在参加完共修、朝礼名山、或是听闻某位大德开示后,可能会生起精进向道的心,但在热情消退后,又往往无法做到。 这种情形就像试图用运动来减肥,头两周使猛劲,确实减了一点体重,但随着退转放弃,又渐渐变回原来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4-01-23 03:04:05 更新时间:2024-01-23 03:04:1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