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内容: 《六度集经》卷三第十八则: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 厥体高大,身毛五色〔注一〕,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 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 鹿王覩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径自入国,国人覩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翔,以为国瑞。」莫敢干之! 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籍。 天仁爱物,实为可哀! 愿自相选,日供太官〔注二〕,乞知其数。 不敢欺王!」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 若实如云,吾誓不猎!」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群鹿伏听,自相差次。 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覩世皆死,孰有免之? 寻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日日若兹,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 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 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厨人识之,即以上闻。 王问其故? 辞答如上。 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 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 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王遣鹿去,还其本居,勒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 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 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 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注三〕行布施如是。」】白话解释如下:在过去世,有一位菩萨降生为鹿王,它身材非常高大、身上的毛有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极为殊胜。 蹄和角长得奇特雅致,群鹿都很敬畏它,尊它为共主,有数千只鹿跟随成群。 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鹿群被狩猎队伍冲散,有的被逼跳下悬崖,有的掉到坑洞里,或掉在树上摆荡,或掉入荆棘丛内,死伤众多! 鹿王见此惨状,不禁悲从心起,哽噎着说:「我身为群鹿的领袖,应当深思熟虑去选择最安全的地方,让大家栖息。 而今只为丰美的草原,竟没有想到大家的安危,而让整个族群蒙受这么大的伤害,这都是我的罪过啊!」鹿王决定亲自觐见国王,让国王知道狩猎对鹿群的伤害。 于是直接来到京城,百姓看到这神鹿,不禁都额手称庆说:「吾王英明,施行仁政,德被百姓,而今神鹿来游,这真是国运昌隆的祥瑞之兆啊!」鹿王一路走来,没人敢阻挡它。 鹿王到了皇宫,在大殿觐见国王,下跪请求说:「我们这群卑微的畜生,为贪求活命而寄栖在贵国的国土上。 突然遭逢猎人前来狩猎,我等畜生四处逃窜,死伤狼籍,侥幸得以活命的也都遭逢亲人失散之痛。 这生离死别非常哀痛啊! 念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样猎杀而出现了众多伤亡的事情,真的可哀;祈求大王不要再狩猎了! 而今我等想要知道大王每天所需的鹿肉数量,我们鹿群将各自安排日子,自愿来到皇宫供太官发落,绝不敢欺瞒大王!」国王听后非常惊讶的说:「太官每日所需鹿肉不超过一只,没想到会造成你们这么大的伤亡! 如果你们真的能如你所说的这样做,我当立誓不再狩猎!」鹿王谢过国王的恩赦,即回到草原,召集群鹿来到跟前,详细向它们解释它和国王的谈判内容,并请大家思量:这个决定对族群是福? 是祸? 于是群鹿听从鹿王,自动把进贡给大王的顺序排出来。 每只鹿在进宫之前,都会先来向鹿王辞行,鹿王总是泣涕的向它开示:「我们一出生就都会死,没有一个能幸免;在前往王宫的路上,要忆念佛的仁慈教导,要以慈心来看待人王,要谨慎的提防自己,不要对那位人王存有怨恨心!」每天就是在这样的愁惨中度过! 有一天轮到一只即将临盆的母鹿,这位鹿妈妈说:「我并不是怕死而回避,只是肚子里的小鹿不应当和我一起死啊! 乞求让排在我后面的鹿先代替我进宫,以便我能把小鹿生下,再进宫赴死。」排在后面的这头鹿听了,即向鹿王下跪叩首,涕泣辞别说:「我愿前去赴死! 但是我应该还有一天一夜可以生活,虽然一天一夜只是短短的生命,算不了什么! 可是时间还没有到,我不愿先死;假使时刻到了,我去就死时,心中就没有怨恨!」鹿王不忍这只鹿提早一天枉送生命,于是明日避开大众,自己偷偷进宫晋见太官,准备受死;御厨看见鹿王来访,认得是鹿王,随即禀报国王;国王问它为何而来? 鹿王把前面所发生的事详细向国王禀报。 国王听完后,不禁潸然泪下说:「竟然有这样的事啊! 畜生都能胸怀上天大地的仁心,牺牲自己救济其它鹿众,履践古人广大慈悲的行为。 我今贵为人君,却每天宰杀众生性命、食众生身肉来滋养我的色身;我如此凶暴,岂不是正在效法豺狼的行为吗? 兽类能行如是慈悲仁爱,真的有奉祀上天的道德啊!」国王于是遣送鹿王回去栖息地,敕令国内的所有人民:如果有人侵犯鹿群,就当成是侵犯人民一样,当受国法处置。 从此以后,国王以及文武百官遵循教化,百姓也心存仁心、不再杀生;恩泽润及草木,国家丰盛太平。 菩萨就是这样子,生生世世不顾身命来救护众生,成就功德,积集无量福德资粮,后来才能成就佛道,备受尊崇。 世尊告诉在座的比丘们:「当时那只鹿王就是今日的我,而当时的国王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一个修学大乘菩萨法的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就是用这种慈心惠泽众生来行无量无边的布施啊!」注 释注一:五色(引述自丁福保着《佛学大辞典》)(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 亦曰五正色。 亦曰五大色。 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卷13)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注二:太官(引述自《辞源》)秦汉有太官令,掌皇帝饮食宴会。 北魏时太官,长百官膳食,属光禄卿。 注三:度无极(引述自丁福保着《佛学大辞典》)度无极(术语)梵语波罗蜜多Paramita,旧译度无极,新译到彼岸。 度者,即到彼岸之义,无极,谓其行法无际限也。 《玄应音义》三曰:「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 梵言波罗蜜多是也。」另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九十事第二〉:【此是共戒,比丘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说本生因缘者:一、以证轻毁过罪故。 二、息诽谤故,若不说本生,外道当言,瞿昙沙门无宿命通。 三、以成十二部经故,此是本生也,佛用愿智以知过去。 问曰:愿智、宿命智有何差别。 答曰:宿命智知过去,愿智知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宿命智知有漏,愿智二俱兼知〔有漏、无漏〕;宿命智知自身过去,愿智自他兼知;宿命智一身二身次第得知,愿智一念超知百劫。 古时畜生所以能语〔通人语〕,今时畜生所以不语,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 初有三恶,尽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语。 今时畜生,多从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来,是以不语。】 发布时间:2025-03-22 08:30:3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