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法师:发扬佛教为和平而团结 内容: 星云法师:发扬佛教为和平而团结时间:公元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地点:美国西来寺对象:法师、专家学者一.如何和平  (一)以无我观致力和平  (二)以慈悲行实践和平 (三)以尊重心谋求和平  (四)以平等心进取和平二.如何团结 (一)容纳异己才能团结  (二)分工合作才能团结 (三)充实力量才能团结  (四)牺牲奉献才能团结各位贵宾、各位专家学者: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原子能用于和平乃至和平祈祷的种种行为,但这些并未能有效而具体地达到和平的目的,因为“和平”并不光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安宁。 经云:“内有不平不和之心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永无宁日。 ”故只重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内心之净化,皆非真正的和平。 和平,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乃集多人团结之力。 本次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以此为主题,实含有深远之意义,今以数点微见,就教各位方家。 一.如何和平 (一)以无我观致力和平《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盖“我”为纷争之源。 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 “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 《法华经》譬喻品说:“我见太重之人,喻如饿鬼。 ”故欲求世界之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和平。 佛陀开示比丘云:“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 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故也。 ”为了唤起世人舍此执染之错见,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之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之谬见,进而以无我之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之精神处事待人。 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 故“无我”所招致之和平,乃根本之和平。 (二)以慈悲行实践和平慈悲是佛法之根本,《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 ”吾人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视众生如己,则实践慈悲不难。 中国南北朝时,佛图澄为救度被残害之无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视人命如草芥之石勒、石虎,普救天下苍生,即脍炙人口之一例。 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 吾人如有此共识,当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不欢时,即能以慈心施予安乐。 《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 果能如此,则世界才能和平。 (三)以尊重心谋求和平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郤容易忽略去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要件。 每一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颜面上,与眼睛、鼻孔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功用,但微妙处就在少不了它,否则人的颜面就不像个人。 中国的古人一直主张:君子不为苛察,要敬人、爱人;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要扬人之善,勿讦人之恶。 五指互相尊重,才能团结一个拳头,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谋求和平。 中国战国时代为人称颂的“将相和”故事,即蔺相如尊重廉颇,并得到廉颇尊重之回报,赵国文武大臣得以和平相处,使赵国能避免强邻的侵扰,迄今仍为化戾气为祥和之范例。 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上。 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贱视,焉能和平相处? 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 没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图持久之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 佛门大众若能互重互敬,团结一致,则祈愿世界和平当非难事。 (四)以平等心进取和平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时,即宣告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此一生佛平等之宣言,实为万亿众生得救之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 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 ”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衣履,给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实践平等心,从未以统治者自居。 《杂阿含经》里的四不可经,也说明平等的原则。 佛陀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主张,处处都树立了佛法的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吾人要见世界和平,必先呼吁普世之人建立平等心,大国小国平等相处,各种族平等相处,唯有平等心才能进取和平也。 二.如何团结 要和平,必须团结。 团结之口号,人人会喊,但付之行动,实非易事。 因为人人要别人和我团结,自己郤不肯与人团结。 不团结,一盘散沙,没有力量,怎能和平? 试申述团结之道如下:(一)容纳异己才能团结人性之弱点有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之病。 因为不能容纳异己,所以难以团结。 语云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拣细流。 不能容纳他人不同之思想、言论、风格,怎么团结? 中国历史上,齐桓公能用敌方的管仲,故能称霸中原,而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誉;唐太宗之所以能称为明君,不仅因他团结敌对之人,更能用不同政见之贤臣,故有大唐盛世,迄今华埠之唐人街所以念念不忘也。 当初布什和雷根竞选总统提名,不幸落败,雷根罗致为副手,彼此兼容,故彼此皆能成为一代之雄。 联合国大厦矗立于美国土地之上,设若美国不容异己,何能有此组织? 美国能容世界上不同之种族,故美国能成其大。 佛教乃世界上最无排他性之宗教。 佛陀组织教团,“四姓出家,同为释民”;刹帝利之王子,首陀罗之贱民,佛陀同样看待。 拜火教的大迦叶,好玄论的迦旃延,佛陀皆能摄受为僧团中的中坚。 因为佛陀容纳异己,故十大弟子各有专长,才有千二百五十人皆能得道之美谈。 “万花齐放,百鸟争鸣”,人类真能做到,必能成为美好人间,“容纳异己,罗致十方”,大家有此心胸,必能发挥团结力量。 (二)分工合作才能团结人之身体,眼耳鼻舌,各司其职,如眼看耳听等,分工合作使人体发挥其功能。 现代社会科技学术,亦重集体创作分工合作,如建筑之分工,如管理之分层,越分越精,越分越细。 凡一事业,无不集多数人之努力以完成,所谓分工合作,正体现团结精神。 佛教传播两千余年,因其教义适应各种人士根机之需要,故分有南北传部派之不同,显教与密教各家之差异,此本很好之现象,惜两千多年来,佛教前辈只知分工,不知合作,形成互相排斥,互相非难,同为如来一代时教,禅与净之不容、南北传之法执、僧俗之异见、显密之分界,使佛门不能团结,各方多事。 若效法六根之分工,团结为一身,如百川流入大海,沛然莫之能御。 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 ”世间乃众缘和合之世间,如水与土,平常物也,但将二者合制为佛陀圣像,则尊重无比,此亦和合为贵之明证。 眼前乃一多元交流沟通之时代,凡一切学术、思想、主义、宗教等,尽管不同,但能互相融和,相互合作,即能实现团结、实现和平。 (三)充实力量才能团结所谓团结,没有力量即不能团结。 昔年梵蒂岗呼吁世界和平,即有讥嘲者问说:“教宗有多少军备? ”当然军备不是唯一力量,但充实力量为团结之资本,殊无疑义。 佛陀住世时,中印度摩竭陀国为一新国家,正拟攻打毘舍离城之时,求教佛陀致胜之道,佛陀阐释治国七法不危之道,治国七法,即为充实力量,即为团结一致,有团结力量,方能谋取和平。 中国儒家有“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思想,佛教亦有自觉自立自强之主张。 佛教之参禅念佛持咒之修行,皆为充实力量以抗拒烦恼忧苦。 《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常念广修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吾等佛教徒,有以智慧充实自我力量,有以信心充实自我力量,有以慈悲充实自我力量,有以愿力充实自我力量。 有力量自能团结,有团结才能和平。 (四)牺牲奉献才能团结今世之人,人与人曰要团结,团体与团体曰要团结,国与国间曰要团结。 其实彼此间唯利是图,钩心斗角,能团结者几? 团结之道,首赖牺牲奉献。 佛陀因地修行时,割肉餵鹰,舍身饲虎,如此牺牲,才能赢得众生尊敬,有尊敬才易于和谐团结。 今人为一己之利,争得对簿公庭,六亲不认;为一己之见,争得恶颜相向,视如冤仇。 一句话不顺耳,终身怀恨;一名称不能改,万般皆苦。 如此执着,如此计较,些许牺牲不愿,一点奉献不甘,欺凌压迫显示权力、攻讦伤害表现威风,如此行径,只有招来怨恨与报复,怎么团结? 不能团结,又焉能和平? 团结必须和谐,和谐必须团结。 团结必能和平,和平必能团结。 当此天下扰扰暴力频频之际,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揭櫫“为和平而团结”之义,相信我佛大度包容万法平等之精神,必能逐渐为世人认同,创造一圆融和谐之大千世界。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主题演说)。 发布时间:2025-03-22 09:17:0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