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 内容: 慧远大师: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 于中有三。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 令人愿求。 二从世人薄俗已下。 明娑婆界秽恶充满。 使人厌舍。 三从广礼无量寿下。 就弥陀国辨得彰失。 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 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 劝人往生。 前中有八。 一彰彼国寿命长远。 二彰彼众光明殊妙。 三彰彼众身相具足。 四彰彼众智德殊胜。 五彰彼生永离恶趣。 六彰彼土兴供养多。 七彰彼生闻法不绝。 八彰彼菩萨行德圆备。 佛告阿难。 彼国菩萨。 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 为众生故。 以弘誓功德。 而自庄严。 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疏]就初段中。 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明寿长远。 无有中夭。 除愿为物余国受身。 阿难。 彼佛国中。 诸声闻众。 身光一寻。 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有二菩萨。 最尊第一。 威神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 彼二菩萨。 其号云何。 佛言。 一名观世音。 二名大势至。 此二菩萨。 于此国土。 修菩萨行。 命终转化。 生彼佛国。 [疏]第二段中。 初彰彼国诸声闻人身光一寻。 次彰彼国余菩萨光照百由旬。 其一由旬。 有四十里。 照百由旬。 合四千里。 三明观音及大势至。 光遍三千大千世界。 于中初辨。 阿难白佛下。 辨其名讳。 此二菩萨于此国下。 彰此生彼。 阿难。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疏]第三段中。 彰彼众生身相具足。 皆悉具于三十二相。 如经广辨。 智慧成满。 深入诸法。 究畅要妙。 神通无碍。 诸根明利。 其钝根者。 成就二忍。 其利根者。 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疏]第四段中。 彰彼众生智德殊胜。 句别有四。 一智慧成满。 深入诸法。 证会法性。 究畅要妙。 穷达教诠。 二神通无碍。 三诸根明利。 四得忍不同。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 谓音响忍及柔顺忍。 其利根者乃至成佛。 得阿僧祇无生法忍。 又彼菩萨。 乃至成佛。 不受恶趣。 神通自在。 常识宿命。 除生他方五浊恶世。 示现同彼。 如我国也。 [疏]第五段中。 彰彼生者永离恶趣。 于中初明彼国生者。 乃至成佛。 不更恶趣。 神通自在。 常识宿命。 后除为物他方现生。 释迦自说如我国中诸菩萨也。 佛语阿难。 彼国菩萨。 承佛威神。 一食之顷。 往诣十方无量世界。 恭敬供养。 诸佛世尊。 随心所念。 华香、伎乐、衣盖、幢幡。 无数无量供养之具。 自然化生。 应念即至。 珍妙殊特。 非世所有。 辄以奉散诸佛。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在虚空中。 化成华盖。 光色昱烁。 香气普熏。 其华周圆四百里者。 如是转倍。 乃覆三千大千世界。 随其前后。 以次化没。 其诸菩萨佥然欣悦。 于虚空中。 共奏天乐。 以微妙音。 歌叹佛德。 听受经法。 欢喜无量。 供养佛已。 未食之前。 忽然轻举。 还其本国。 [疏]第六段中。 彰彼生者能兴广供。 于中初明往十方界广供多佛。 次从受法。 后明供已未食之顷还归本国。 前中四偈。 一彰彼国诸菩萨等。 于一食顷。 往十方界。 遍供诸佛。 二随心下。 明诸供具随心化现。 三在虚空下。 明于空中化成华盖。 四其诸菩萨下。 明诸菩萨共奏天乐歌叹佛德。 佥谓皆也。 众皆喜跃。 名佥欣悦。 复供佛已。 未食之前还归本国。 佛语阿难。 无量寿佛。 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 都悉集会七宝讲堂。 广宣道教。 演畅妙法。 莫不欢喜。 心解得道。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 吹七宝树。 出五音声。 无量妙华。 随风四散。 自然供养。 如是不绝。 一切诸天。 皆赍天上百千华香。 万种伎乐。 供养其佛。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普散华香。 奏诸音乐。 前后来往。 更相开避。 当斯之时。 熙怡快乐。 不可胜言。 [疏]第七段中。 彰彼生者闻法不绝。 于中初明说法之时。 众集讲堂。 如来为说。 莫不已下。 明说利益。 心解得道。 即时已下。 设供奉佛。 于中初先风摇树音。 次吹妙华。 后诸天等。 持华香乐。 供养奉献。 娱乐无极。 自下第八。 彰彼菩萨行德圆备。 于中初别。 后总结之。 别中有七。 一行修离过。 二具足下。 成德圆备。 三等观三界空无有下。 行修具足。 四究竟一乘下。 成德殊胜。 五摧灭嫉下。 行修增进。 六因力下。 诸力具足。 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 通就诸德总叹显胜。 佛告阿难。 生彼佛国诸菩萨等。 所可讲说。 常宣正法。 随顺智慧。 无违无失。 于其国土。 所有万物。 无我所心。 无染著心。 去来进止。 情无所系。 随意自在。 无所适莫。 无彼无我。 无竞无讼。 于诸众生。 得大慈悲饶益之心。 柔软调伏。 无岔恨心。 离盖清净。 无厌怠心。 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 灭诸烦恼。 离恶趣心。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 [疏]初中先别。 后总结之。 别中初言所可讲说常宣正等。 化行离过。 于其国下。 自行无失。 于中初先明摄对治灭烦恼下。 明离诸过。 前摄治中。 明修六度而为对治。 初修舍行。 舍犹檀矣。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 明其离见。 无染著心。 彰其离爱。 除舍此二。 名为舍行。 次修戒行。 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 明离身过。 无所适莫无彼无我。 明离意过。 于众生所。 无适适之亲。 无莫莫之疏。 名无适莫。 无竞无讼。 明离口过。 次修忍行。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 正明能忍。 无忿恨等。 离于忍障。 次修精进。 求善不息。 名无厌怠。 诸行齐修。 故曰等心。 所修胜上。 名为胜心。 求心殷重。 故曰深心。 次修禅行。 远离乱意。 故曰定心。 下修慧行。 得法爱著。 名为爱法。 此据终也。 闻时甘露乐。 名为乐法。 此据次也。 求时心喜。 名为喜法。 此据始也。 上来修治。 下明离过。 灭诸烦恼。 离烦恼也。 离恶趣心。 除恶业也。 上来别竟。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 总以结之。 上来第一行修离过。 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得深禅定。 诸通明慧。 游志七觉。 修心佛法。 肉眼清彻。 靡不分了。 天眼通达。 无量无限。 法眼观察。 究竟诸道。 慧眼见真。 能度彼岸。 佛眼具足。 觉了法性。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 [疏]第二成德圆备。 具无量德。 总以树举。 下别显之。 别中初明自利功德。 以无碍下。 明利他德。 前自利中。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游德七觉。 自分功德。 禅谓四禅。 定者。 所谓四空定等。 诸通。 六通。 明谓三明。 宿命。 天眼。 及漏尽。 慧谓三慧。 闻思修等。 言七觉者。 念。 慧。 精进。 轻安。 喜。 定。 舍。 是其七也。 修心已下。 胜进功德。 修心佛德。 上求佛德。 肉眼已下。 成就功德无量。 且举五眼之义。 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今且释文。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 肉眼胜也。 形肤曰肉。 净肉之根能有照瞩。 目之为眼。 于彼国中。 报得肉眼彻见无数世界之事。 名为清彻。 所见明审。 故无不了。 斯乃照瞩现在色像。 名为肉眼。 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天眼胜也。 一切禅定。 名为天住。 依天得眼。 故名天眼。 能见众生死此生彼。 所见宽多。 故曰无量。 所见长远。 故曰无限。 法眼观察究竟诸道。 法眼胜也。 智慧照法。 故名法眼。 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 并知一切化众生法。 所知穷极。 名为究竟。 了知三乘道法差别。 名究竟诸道。 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慧眼胜也。 照空实慧。 见理名眼。 能见真空。 故名见真。 除舍有相。 达到平等无相彼岸。 名度彼岸。 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佛眼胜也。 前四是别。 佛眼是总。 见境周尽。 故云具足。 又复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 名了法性。 上来自德。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 是利他德。 此第二竟。 等观三界。 空无所有。 志求佛法。 具诸辩才。 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从如来生。 解法如如。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不欣世语。 乐在正论。 修诸善本。 志崇佛道。 知一切法。 皆悉寂灭。 生身烦恼。 二余俱尽。 闻甚深法。 心不疑惧。 常能修行其大悲者。 深远微妙。 靡不覆载。 [疏]第三明修具足。 于中两对自利利他。 初对修始。 后对修终。 从初乃至除灭烦恼。 悉是初对也。 从如来下。 是后对也。 前中初言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 是其自利。 等观三界空无所有。 离生死行。 志求佛法。 趣菩提行。 具诸辨下。 明其利他。 具诸辨才。 明化他德。 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明化他益。 就后对中。 初明自利。 其大悲下。 明其利他。 就自利中。 文别有四。 一自分之解。 二修诸善下。 自分之行。 三闻甚深下。 胜进之解。 四常能修下。 胜进之行。 自分解中。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 是其理解。 解由如来教化出生。 是故说之从如来生。 空同曰如。 解知一切万法皆如。 名解如如。 善知习等。 是其教解。 习善之教。 名习音声。 灭恶之教。 名灭音声。 菩萨于此悉能善解。 故名善知。 于中巧知。 故曰方便。 由于圣教能善知故。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自分行中。 修诸善本。 志崇佛道。 趣菩提行。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灭生死行。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 观空修治。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治成离障。 生身苦报。 烦恼惑因。 此二残余皆悉灭尽。 胜进解中。 闻甚深法不疑惧者。 于深能解。 所以不疑。 于深能入。 为是不惧。 胜进行中。 常能修者。 于佛深法行不息也。 上来自利。 明利他。 其大悲者。 总以标举。 下别显之。 深远微妙。 悲心深也。 靡不覆载。 悲物广也。 此第三竟。 究竟一乘。 至于彼岸。 决断疑网。 慧由心出。 于佛教法。 该罗无外。 智慧如大海。 三昧如山王。 慧光明净。 超踰日月。 清白之法。 具足圆满。 犹如云山。 照诸功德等一净故。 犹如大地。 净秽好恶无异心故。 犹如净水。 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犹如火王。 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犹如大风。 行诸世界无障碍故。 犹如虚空。 于一切有无所著故。 犹如莲华。 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犹如大乘。 运载群萌出生死故。 犹如重云。 震大法雷觉未觉故。 犹如大雨。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如金刚山。 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如梵天王。 于诸善法最上首故。 如尼拘类树。 普覆一切故。 如优昙钵华。 希有难遇故。 如金翅鸟。 威伏外道故。 如众游禽。 无所藏积故。 犹如牛王。 无能胜故。 犹如象王。 善调伏故。 如师子王。 无所畏故。 旷若虚空。 大慈等故。 [疏]第四成德殊胜。 于中初先明自利德。 如大乘下。 明利他德。 就自德中。 初摄善胜。 照诸功下。 明离过胜。 摄善胜中。 究竟一乘。 菩提德满。 乘是行用。 行能运通。 故名为乘。 随化多乘。 就实不殊。 是以言一。 一义不同。 泛解有四。 一简别名一。 如来于彼三藏教中。 随化分三。 求声闻者。 为说四谛。 求缘觉者。 为说因缘。 求大乘者。 为说六度。 宣说菩萨三阿僧祇。 修行有漏六波罗蜜。 于最后生一身之中。 断结成佛。 简别彼三。 是以言一。 二破别名一。 如来随化宣说三乘。 世人定执以为真实。 破别彼三。 是以言一。 故经说言。 唯一是实。 余悉非真。 犹如化城。 非真息处。 三会别名一。 如来根本分一为三。 会之归本。 是以言一。 如胜鬘说。 四无别名一。 就实论实。 由来无别。 故名为一。 于此一乘。 穷名究竟。 至于彼岸。 涅槃果极。 此二一对。 决断疑网。 慧由心出。 是其证知。 除妄显真。 名断疑网。 真解发中。 名慧心出。 于佛教法。 该罗无外。 是其教知。 穷解无余。 名该无外。 此证与教。 共为一对。 智慧如海。 明慧深广。 三昧如山。 彰定高胜。 慧光明净超踰日月。 彰其慧明。 清白之法足圆满。 犹如雪山。 显其定净。 此定与慧。 复为一对。 上来摄善。 下显离过。 照诸功德等一净者。 是其法说。 诸德皆净。 名等一净。 下以喻显。 喻别有六。 文喻可知。 上来自利。 下明利他。 有十三句。 皆约喻显。 犹如大乘载群萌者。 名世大车以为大乘。 彼诸菩萨利他之德。 如世大车。 名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知。 余皆可知。 此第四竟。 摧灭嫉心。 不忌胜故。 专乐求法。 心无厌足。 常欲广说。 志无疲倦。 击法鼓。 建法幢。 曜慧日。 除痴闇。 修六和敬。 常行法施。 志勇精进。 心不退弱。 为世灯明。 最胜福田。 常为师导。 等无憎爱。 唯乐正道。 无余欣戚。 拔诸欲刺。 以安群生。 功德殊胜。 莫不尊敬。 灭三垢障。 游诸神通。 [疏]第五行修增进。 于中五对。 皆初利他。 后明自利。 五对何别。 前二自分。 后三胜进。 就自分中。 初之一对。 起修方便。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 利他方便。 心有嫉忌。 不能利他。 故须除灭。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 自利方便。 后对正修。 常欲广说志无疲等。 正明利他。 常欲广说志无疲惓。 起说心胜。 击法鼓等。 所说法胜。 言击法鼓。 喻闻慧法。 教声远被。 名击法鼓。 建法幢者。 喻思慧法。 立义称建。 义出名幢。 言曜慧日除痴闇者。 说修慧法开众生也。 修六和敬。 正明自利。 行成同他。 情无乖异。 名六和敬。 身口意同。 是其三和。 同戒同施及与同见。 化是其六和。 此六和同。 便相亲敬。 名六和敬。 下胜进中。 初对修始。 第二修次。 第三修成。 就初对中。 常行法施。 利他始也。 志勇精进心不对弱。 自行始也。 第二对中。 为世灯明最胜田等。 利他次也。 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明化德胜。 自具智慧。 能生物解。 名世灯明。 自具功德。 能生物善。 名胜福田。 常为导师。 等无憎爱。 明化益胜。 以慧开人。 名为导师。 福善济润。 故无憎爱。 唯乐正道。 无余欣戚。 自行次也。 乐道修善。 无余离过。 第三对中。 拔欲刺等。 利他成也。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化人离过。 功慧殊胜莫不尊敬。 化人从善。 灭三垢等。 自行成也。 灭三垢障。 成就断德。 贪嗔痴等。 是三垢障。 游诸神通。 成就行德。 此第五竟。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 常力、善力、定力、慧力。 多闻之力。 施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之力。 正念止观。 诸通明力。 如来调伏。 诸众生力。 如是等力。 一切具足。 [疏]第六诸力具足。 初别。 后结。 别中初明自力具足。 如法调下。 化他力足。 自中相从以为七门。 因力缘力为第一门。 起修所依。 过去所修一切善行。 能生今善。 名为因力。 近善知识。 听闻正法。 名为缘力。 意力愿力为第二门。 起修方便。 求佛之心。 名为意力。 起行之愿。 名为愿力。 方便之力常力善力为第三门。 加行正修。 依法巧修。 名方便力。 依法恒修。 名为常力。 依法正修。 名为善力。 定力慧力为第四门。 修心成就。 修止成就。 名为定力。 修观成就。 名为慧力。 此前四门约修分别。 多闻之力为第五门。 起行之解。 施戒忍进定慧之力为第六门。 明所起行。 行谓六度。 此之两门就行分别。 正念正观诸通明力为第七门。 依行成德。 舍相入实。 名为正念。 离痴见法。 说为正观。 依此二种。 成就六通及得三明。 名通明力。 此后一门就德分别。 上来自利。 如法成就诸众生力。 明其利他。 上来别竟。 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总以结之。 此第六竟。 身色相好。 功德辩才。 具足庄严。 无与等者。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 常为诸佛所共称叹。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 不生不灭诸三昧门。 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疏]第七通就诸德总叹显胜。 于中有四。 一自德殊胜。 二为佛共叹。 三究竟大乘。 四超出小乘。 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无与等者。 自分所成。 身色相好无与等者。 明其身胜。 功德辨才无与等者。 明其德胜。 言具足者。 明德具足。 言庄严者。 明身庄严。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 胜进所起。 第二佛叹。 相显可知。 第三段中。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教行成满。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灭等。 证行成满。 第四段中。 超出二乘。 文显可知。 上来别叹。 阿难。 彼诸菩萨。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若广说者。 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疏]总以结叹。 上来八段。 合为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 声闻菩萨。 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 微妙安乐。 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 念道之自然。 著于无上下。 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 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 道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 自然之所牵。 何不弃世事。 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 寿乐无有极。 [疏]第二劝人往生。 佛告弥勒。 告其所对。 诸天人等。 举其所为。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等。 牒上所辨。 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牒前文中所辨之人。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牒前文中所辨之士。 何不力下。 正劝往生。 于中有三。 一正劝往生。 二易往下。 如来伤叹。 三何不弃下。 重劝往生。 前正劝中。 何不力为善。 正劝修因。 何不力励为善求生。 名力为善。 念道已下。 明修利益。 念道之者。 自然往生。 名念自然。 但能念道。 行德显著。 不简上下。 同得往生。 故言著于无上下也。 若得生彼。 神通洞达。 无有边际。 故云洞达无边际耳。 宜各精进努力求之。 重劝修因。 必得超下。 重明修益。 必得超绝。 明其所出。 往生安养。 彰其所至。 横载五恶。 恶趣自闭。 明其所离。 三途人天。 是其五趣。 于此分别。 下三恶道。 名为恶趣。 人天二道。 名为善趣。 今此约对弥陀净刹。 娑婆五道。 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 是其纯恶所向。 名为恶趣。 娑婆人天。 杂恶所向。 亦名恶趣。 若依此方修习断除。 先断见惑。 离三途因。 灭三途果。 后断修惑。 离人天因。 绝人天果。 渐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土。 娑婆五道一时顿舍。 故名横截。 截五恶趣。 截其果也。 恶趣自闭。 闭其因也。 此明所离。 升道无极。 彰其所得。 得道深广。 故无穷极。 上来第一正劝往生。 自下第二如来伤叹。 欲使世人力励往生。 初言易往而无人者。 正为伤叹。 修因即去。 名为易往。 无人修因。 往生者鲜。 故曰无人。 其国不逆违。 彰前易往。 自然所牵。 显前无人。 娑婆众生。 文习盖缠。 自然为之牵缚不去。 故彼无人。 自下第三重劝往生。 何不弃世事勤求道德。 劝其修因。 可获长生寿乐无极。 明修得果。 上来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 令人愿求。 自下第二彰娑婆界秽恶充满。 令人厌舍。 于中有四。 一举三毒烦恼之过。 二劝人修舍。 三举五恶五痛五烧苦之过。 四劝人修舍。 就初段中。 先明贪过。 世间人民父子已下。 明其嗔过。 如是世人不信已下。 明其痴过。 然世人薄俗。 共诤不急之事。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 勤身营务。 以自给济。 无尊无卑。 无贫无富。 少长男女。 共忧钱财。 有无同然。 忧思适等。 屏营愁苦。 累念积虑。 为心走使。 无有安时。 有田忧田。 有宅忧宅。 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 复共忧之。 重思累息。 忧念愁怖。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 焚漂劫夺。 消散磨灭。 忧毒忪忪。 无有解时。 结愤心中。 不离忧恼。 心坚意固。 适无纵舍。 或坐摧碎。 身亡命终。 弃捐之去。 莫谁随者。 尊贵豪富。 亦有斯患。 忧惧万端。 勤苦若此。 结众寒热。 与痛共居。 贫穷下劣。 困乏常无。 无田亦忧欲有田。 无宅亦忧欲有宅。 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 亦忧欲有之。 适有一。 复少一。 有是少是。 思有齐等。 适欲具有。 便复糜散。 如是忧苦。 当复求索。 不能时得。 思想无益。 身心俱劳。 坐起不安。 忧念相随。 勤苦若此。 亦结众寒热。 与痛共居。 或时坐之。 终身夭命。 不肯为善。 行道进德。 寿终身死。 当独远去。 有所趣向。 善恶之道。 莫能知者。 [疏]贪中有三。 一通就世人以明贪过。 二尊贵下。 偏就富贵以明贪过。 三贫穷下。 偏就贫贱以明贪过。 就初段中。 世人薄俗诤不急事。 明其有恶。 谓此世人薄于风俗共诤世间不急之事。 于此剧下。 彰其有苦。 苦中有三。 一求财苦。 二有田下。 明守护苦。 三横为下。 明散失苦。 初求苦中。 于此剧苦。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为身故求。 无尊卑等。 为他故求。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 举能求人。 少长男等。 举其所为。 下明有苦。 共忧财等。 明心苦也。 为心走等。 明身苦也。 守护苦中。 有出忧田。 有宅忧宅。 如是等事。 别明其苦。 重思下结。 散失苦中。 横为非常水火盗等。 明失财苦。 或坐摧等。 明失身苦。 次就富贵以明贪过。 文显可知。 就贫贱明贪过中。 文别有三。 一求财苦。 二或时坐下。 明失身苦。 三不肯下。 明未来苦。 求财苦中。 文别有五。 一今无事中。 忧之生苦。 二适有一下。 少有事中。 明不足苦。 三适欲具下。 已得事中。 明散失苦。 四当复求下。 明进求时有不得苦。 五亦结众下。 明追求时寒热等苦。 此五合为求财苦也。 失身之苦。 及未来苦。 文显可知。 世间人民。 父子兄弟。 夫妇家室。 中外亲属。 当相敬爱。 无相憎嫉。 有无相通。 无得贪惜。 言色常和。 莫相违戾。 或时心静。 有所恚怒。 今世恨意。 微相憎嫉。 后世转剧。 至成大怨。 所以者何。 世间之事。 更相患害。 虽不即时。 应急相破。 然含毒畜怒。 结愤精神。 自然克识。 不得相离。 皆当对生。 更相报复。 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 殃福异处。 宿豫严待。 当独趣入。 远到他所。 莫能见者。 善恶自然。 追行所生。 窈窈冥冥。 别离久长。 道路不同。 会见无期。 甚难甚难。 今得相值。 何不弃众事。 各遇强健时。 努力勤修善。 精进愿度世。 可得极长生。 如何不求道。 安所须待。 欲何乐乎。 [疏]明嗔过中。 文别有三。 一以理教劝。 当相亲爱。 无相增嫉。 有无相通。 不得贪惜。 言色常和。 莫相违戾。 二或心诤下。 广明嗔过。 三何不弃下。 劝修舍离。 第二过中。 别有三种。 一明未来怨害之过。 二人在世下。 明有未来恶道之过。 三所生窈窈冥冥已下。 明别离难聚之过。 第三段中。 劝舍可知。 如是世人。 不信作善得善。 为道得道。 不信人死更生。 惠施得福。 善恶之事。 都不信之。 谓之不然。 终无有是。 但坐此故。 且自见之。 更相瞻视。 先后同然。 转相承受。 父余教令。 先人祖父。 素不为善。 不识道德。 身愚神闇。 心塞意闭。 死生之趣。 善恶之道。 自不能见。 无有语者。 吉凶祸福。 竞各作之。 无一怪也。 生死常道。 转相嗣立。 或父哭子。 或子哭父。 兄弟夫妇。 更相哭泣。 颠倒上下。 无常根本。 皆当过去。 不可常保。 教语开导。 信之者少。 是以生死流转。 无有休止。 如此之人。 蒙冥抵突。 不信经法。 心无远虑。 各欲快意。 痴惑爱欲。 不达于道德。 迷没于嗔怒。 贪狼于财色。 坐之不得道。 当更恶趣苦。 生死无穷已。 哀哉甚可伤。 或时室家父子。 兄弟夫妇。 一死一生。 更相哀愍。 恩爱思慕。 忧念结缚。 心意痛著。 迭相顾恋。 穷日卒岁。 无有解已。 教语道德。 心不开明。 思想恩好。 不离情欲。 惛蒙闇塞。 愚惑所覆。 不能深思熟计。 心自端正。 专精行道。 决断世事。 便旋至竟。 年寿终尽。 不能得道。 无可奈何。 总猥愦扰。 皆贪爱欲。 惑道者众。 悟之者少。 世间匆匆。 无可聊赖。 尊卑上下。 贫富贵贱。 勤苦匆务。 各怀杀毒。 恶气窈冥。 为妄兴事。 违逆天地。 不从人心。 自然非恶。 先随与之。 恣听所为。 待其罪极。 其寿未终。 便顿夺之。 下人恶道。 累世勤苦。 展转其中。 数千亿劫。 无有出期。 痛不可言。 甚可哀愍。 [疏]明痴过中。 文别有二。 一明有痴。 二生死常道转相剧下。 明其痴过。 前中有二。 一明痴人自无正信。 二更相瞻下。 专受他语。 自无信中。 初先别论。 但坐是下。 总结显过。 坐不信故。 专执自见。 是其过也。 受他语中。 更相瞻视。 先后同然。 效习他人。 转相承下。 承习父祖。 于中初言转相承受父余教令。 明子无知受父邪言。 先人祖下。 举父痴顽成子无知。 于中四句。 初言祖父素不为善。 明其无行。 二不识道德。 彰其无解。 三身愚神闇。 心塞意闭。 生死善恶自不能见。 无有语者。 重明无解。 前句无解。 不识出道。 此句无解。 不知世间善恶因果。 生死之趣不能自见。 不识果也。 善恶之道不能自见。 不知因也。 于此因果自心不识。 他无语者。 故永不解。 四吉凶祸福。 竞各作之无一怪者。 重明无行。 前句无行。 彰不作善。 此句无作。 明其造恶。 自已为恶。 他无语者。 故不永离。 上来一段其明有痴。 下明痴过。 于中有四。 一由痴故父子相哭。 二如此人下。 明由痴故造恶受苦。 三或室家下。 明由痴故亲戚相忆。 四总猥下。 明由痴故造恶受苦。 初中先明父子相哭。 教语已下。 明难开晓。 是以生死流转无已。 为之轮转。 第二段中。 句别有五。 一明此痴人。 曚冥抵突。 不信经法。 各用快意。 二惑于爱欲。 不达道德。 三迷于嗔怒。 贪狼财色。 四坐前三种。 不得正道。 多受诸苦。 当更恶趣。 明有重苦。 生死无穷。 明有深苦。 五哀哉下。 如来伤叹。 令人厌舍。 第三段。 句别有三。 一由痴故亲戚相忆不可开解。 二思想下。 明由相忆不能修善。 三便旋下。 由不修善不能得道。 第四段中。 句别有四。 一痴故起贪。 追求世事。 总猥愦扰。 贪欲爱等。 二各怀杀下。 痴故起嗔。 共相残害。 各怀刹毒。 恶气窈冥。 为妄事等。 三自然下。 明由前恶受苦难出。 造罪之人。 宿罪之力。 自然招集非法恶缘。 随而与之。 恣其作罪。 待其罪极。 顿夺令尽。 将入恶道受苦无极。 四痛不可下。 如来伤叹。 令人生厌。 上来广举三毒之过。 自下第二劝力修舍。 于中有四。 一正劝修舍。 二弥勒领解。 三重修舍。 四弥勒领行。 佛告弥勒菩萨。 诸天人等。 我今语汝。 世间之事。 人用是故。 坐不得道。 当熟思计。 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 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 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 无可乐者。 遇佛在世。 当勤精进。 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 可得智慧明达。 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 亏负经戒。 在人后也。 傥有疑意不解经者。 可具问佛。 当为说之。 [疏]初中有二。 一劝人修行。 二傥有疑下。 劝人请问。 劝修有三。 一举前过劝人修断。 佛告弥勒世间之事。 用是事故坐不得道。 举前过也。 世间事者。 牒举向前三毒之事。 用是以也。 坐是由也。 世人以是三毒事故。 由不得道。 当熟下劝。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劝人舍过。 谓离向前三毒众恶。 择善行之。 劝修对治。 二爱欲下。 举世五欲无常之过。 劝人修舍。 三曼佛在下。 举佛现在。 劝人勤修。 于中初先举佛现在。 正劝修行。 其有愿下。 彰益劝为。 得慧明达。 得智胜也。 功德殊胜。 得福胜也。 勿得已下。 举损诫约。 上来劝行劝问可知。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 佛威神尊重。 所说快善。 听佛经语。 贯心思之。 世人实尔。 如佛所言。 今佛慈愍。 显示大道。 耳目开明。 长得度脱。 闻佛所说。 莫不欢喜。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 皆蒙慈恩。 解脱忧苦。 佛语教戒。 甚深甚善。 智慧明见。 八方上下去来今事。 莫不究畅。 今我众等。 所以蒙得度脱。 皆佛前世求道之时。 谦苦所致。 恩德普覆。 福禄巍巍。 光明彻照。 达空无极。 开人泥洹。 教授典揽。 威制消化。 感动十方。 无穷无极。 佛为法王。 尊超众圣。 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随心所愿。 皆令得道。 今得值佛。 复闻无量寿声。 靡不欢喜。 心得开明。 [疏]第二弥勒领解。 于中有二。 一正领解。 二今得值上。 欢喜自庆。 前中有四。 一叹佛说快。 贯心思之。 世人实尔。 成前说快。 贯谓通也。 通心思之。 世人实随三毒之事。 坐不得道。 名为实也。 二佛言下。 领佛慈化。 三佛语教下。 重叹佛说为深为善。 于中初先叹说深善。 智慧明等。 举智成说。 四今我众等所以蒙下。 重颂佛恩。 今我众等。 所以得度脱所由。 下正出之。 由佛前世勤苦修道。 今得佛果。 化导我等。 故得解脱。 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举佛因也。 恩德普等。 彰佛果也。 恩德普覆。 总举佛德。 福禄魏等。 别以显之。 佛为法王尊超圣等。 总以结叹。 别中初言福禄魏魏光明彻照。 自福殊胜。 达空无极。 自智殊胜。 开入泥洹教授典揽。 以智化益。 开入泥洹。 化人证灭。 教授典揽。 教人起道。 道法训世。 名为教授。 以此经典要揽众义。 令其习学。 故曰共揽。 威制消等。 以福化益。 刚强众生。 威德制却。 令其消伏归从圣化。 是故名为威制消化。 善濡众生。 慈力摄取。 名感十方。 有缘斯摄。 名无穷极。 结叹可知。 上来领解。 今得值佛。 闻无量寿。 靡不欢喜。 心得开明。 欢喜自庆。 此第二段弥勒领解。 自下第三重劝修舍。 于中有四。 一叹前弥勒领荷佛恩。 二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已下。 庆前弥勒值佛闻法。 并得闻于无量寿名。 三汝今亦可自厌已下。 正劝修行。 四汝等宜各精进已下。 劝舍疑惑。 佛告弥勒。 汝言是也。 若有慈敬于佛者。 实为大善。 天下久久。 乃复有佛。 今我于此世作佛。 演说经法。 宣布道教。 断诸疑网。 拔爱欲之本。 杜众恶之源。 游步三界。 无所圣碍。 典揽智慧。 众道之要。 执持纲维。 昭然分明。 开示五趣。 度未度者。 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疏]初中佛告汝言是也。 印其前言。 弥勒向前叹佛说快甚深甚善。 此言当理。 故曰是也。 若有慈下。 叹前弥勒领荷佛恩。 弥勒向者。 怜佛前世勤苦为物志求佛道。 名为慈佛。 敬荷佛恩。 名为敬佛。 此实大善。 天下久久乃有佛下。 举佛化益。 述前所说。 天下久久乃复有佛。 彰己难值。 佛今我已下。 明已化益。 于中有四。 一彰己作佛。 以法化世。 二断诸下。 由佛现化。 教诸众生断死因。 断诸疑网。 拔爱欲本。 令离烦恼。 杜众恶源。 令离恶业。 杜犹塞也。 恶业是其恶道家本。 名众恶源。 教令断塞。 目之为杜。 三游步下。 彰己作佛。 以法化世。 游步三界无所拘碍。 身业化也。 身化自在。 故无拘碍。 典揽智慧众道之要。 意业化也。 善解经典。 揽知众义。 名典揽智。 善知三乘所行之要。 名众道要。 执持纲维照然分明开示五趣。 口业化也。 执法持众。 名执纲维。 辨正异邪。 名照分明。 用化群品。 名开五趣。 四度未度下。 佛化世。 教诸众生出生死果。 度未度者。 决正生死。 令出生死。 泥洹之道。 使得涅槃。 举此化益。 述前弥勒所叹所领。 此初段竟。 弥勒当知。 汝从无数劫来。 修菩萨行。 欲度众生。 其已久远。 从汝得道。 至于泥洹不可称数。 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 永劫已来。 展转五道。 忧畏勤苦。 不可具言。 乃至今世。 生死不绝。 与佛相值。 听受经法。 又复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 吾助尔喜。 [疏]第二庆前弥勒值佛闻法闻无量寿。 于中有三。 一彰弥勒修来久远。 二乃至下。 明今值佛闻无量寿。 三快哉下。 如来庆之前中初言汝从无数劫来修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 修来久也。 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 圣来远也。 汝及十方诸天人等永劫已来忧畏勤苦不可具言。 勤苦多也。 永犹长也。 藉此多因。 今得值佛闻无量寿。 为是可庆。 后二可解。 此第二竟。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 恶露不净。 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 端身正行。 益作诸善。 修己洁体。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 精明求愿。 积累善本。 虽一世勤苦。 须臾之间。 后生无量寿国。 快乐无极。 长与道德合明。 永拔生死根本。 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欲寿一劫百劫。 千亿万劫。 自在随意。 皆可得之。 无为自然。 次于泥洹之道。 [疏]第三正劝修行。 言对弥勒。 意兼一切。 于中初先正劝修行。 虽一世下。 彰益劝物。 前中有三。 一劝舍过。 二端身下。 劝修善法。 三人能自下。 劝利众生。 劝舍过中。 汝可自厌生老病等。 劝生厌心。 生老病死。 是其内苦。 言痛苦者。 是其外苦。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 彰过令舍。 劝修善中。 端身正行。 是其止善。 益作众善。 是其作善。 修已洁体。 洗除心垢。 劝修意行。 修已作善。 余是止善。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劝修口行。 言行忠信。 是其作善。 表里相应。 是其止善。 言表心里。 语不违心。 故相应。 劝利他中。 人能自度。 牒前自德。 转相拯等。 正劝利他。 转相拯济。 化他离过。 精明求愿。 积累善本。 化人成善。 精明求愿。 化起愿也。 积累善本。 化起行也。 上来劝修。 下举明益令人修学。 虽一世勤苦须臾间。 修时促也。 后生已下。 得益也。 于中初明得益长远。 无为自然次于泥洹。 得益殊胜。 得益长中。 句别有四。 初言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爱乐长也。 第二长与道德合明。 成德长也。 身与福俱。 名道德合。 心与智俱。 名为合明。 三永拔等。 离过长也。 于中永拔生死根本。 长离业因。 无复贪等。 长离烦恼。 无苦恼患。 长离苦报。 四欲寿等。 寿命长也。 此第三竟。 汝等宜各精进。 求心所愿。 无得疑惑中悔。 自为过咎。 生彼边地七宝宫殿。 五百岁中。 受诸厄也。 [疏]第四劝舍疑惑。 汝等宜各精求所愿。 劝其专修。 无得疑等。 劝舍疑惑。 生彼边下。 彰过劝舍。 上来第三重劝修舍。 弥勒白言。 受佛重诲。 专精修学。 如教奉行。 不敢有疑。 [疏]第四弥勒领行。 于中初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 领佛向前劝修之言。 彰己奉行。 不敢疑干。 领佛向前劝舍疑惑。 彰己不疑。 佛说无量寿经卷五终 发布时间:2025-03-30 09:11: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