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 内容: 慧远大师: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自下第二明其所成。 谓成法身净土之果。 然此所成。 遂前四十八之大愿。 应别对之。 文显可知。 文中有二。 一略明所成。 二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已下。 广明所成。 阿难白佛。 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 为未成佛。 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 现在西方。 去此十万亿刹。 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阿难又问。 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 成佛已来。 凡历十劫。 其佛国土。 自然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 恢廓旷荡。 不可限极。 悉相杂厕。 转相间人。 光赫煜烁。 微妙奇丽。 清净庄严。 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 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又其国土。 无须弥山。 及金刚围一切诸山。 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 佛神力故。 欲见则见。 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 亦无四时春夏秋冬。 不寒不热。 常和调适。 尔时。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彼国土。 无须弥山。 其四天王及忉利天。 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 第三炎天。 乃至色究竟天。 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 行业果报。 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 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其诸众生功德善力。 住行业之地。 故能尔耳。 阿难白佛。 我不疑比法。 但为将来众生。 欲除其疑惑。 故问斯义。 [疏]略中有四。 第一阿难就身为问成佛已未。 如来具答。 二其佛界下。 约之明土。 三又问下。 阿难重复就身为问成来久近。 如来具答。 四其国自然七宝已下。 约之明土。 就初段中。 阿难先问法藏比丘为已成佛。 为未为现。 此约三世时别以问。 佛答可知。 第二段中。 直列彼佛国土名号。 未辨其相。 第三段中。 先问后答。 文显可知。 第四段中。 先明所有。 又其国土无须弥下。 彰其所无。 明所有中。 自然宝成。 明其体相。 恢廓旷荡。 明其量相。 悉相杂等。 明庄严相。 明所无中。 初先正辨。 阿难白下。 问答重显。 前正辨中。 初无山等。 次无四趣。 后无四时春秋等别。 后重显中。 文别有三。 初阿难问。 若无须弥。 四天王等依何而住。 如来反质。 二阿难正答。 如来约之以显彼事。 三阿难彰己为他故问。 非自不知。 上来略竟。 就下广中。 文别有四。 一明佛身。 二即约身明其从众。 三明国土。 四即约土明其人民。 佛告阿难。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或照百佛世界。 或千佛世界。 取要言之。 乃照东方恒沙佛刹。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 或照一由旬。 二三四五由旬。 如是转倍。 乃至照一佛刹。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灭。 身意柔软。 欢喜踊跃。 善心生焉。 若在三涂极苦之处。 见此光明。 皆得休息。 无复苦恼。 寿终之后。 皆蒙解脱。 无量寿佛。 光明显赫。 照曜十方。 诸佛国土。 莫不闻焉。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 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 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 闻其光明威神功德。 日夜称说。 至心不断。 随意所愿。 得生其国。 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 至其然后得佛道时。 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 亦如今也。 佛言。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 巍巍殊妙。 昼夜一劫。 尚未能尽。 佛语阿难。 又无量寿佛。 寿命长久。 不可称计。 汝宁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 悉令成就声闻、缘觉。 都共集会禅思一心。 竭其智力。 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 计其寿命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 知其限极。 [疏]就初段中。 应先解释三佛之义。 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文中初先明佛光相。 后显寿命。 前明光中。 奇叹以显。 先别。 后结。 别中有四。 一释迦自叹。 二其有众生遇斯光下。 明诸众生见闻利益。 三无量寿光显赫已下。 诸圣共叹。 四若有众生闻其光中下。 重明众生见闻获益。 初中有三。 一辨胜过劣。 无量寿佛光明第一。 二诸佛光明所不及下。 举劣显胜。 佛光实等。 随化故尔。 三是故下。 叹显胜。 有十二句。 初无量光。 无边。 无碍。 此之三种。 当相以叹。 无量。 多也。 无边。 广也。 无碍。 自在也。 无对。 炎王。 此之两种。 寄显胜。 他光不敌。 名无对光。 此光胜余。 名炎王光。 清净。 欢喜。 智慧。 不断。 此之四种。 当相以叹。 离垢称净。 能令见者心悦。 名喜。 于法善照。 名智慧光。 常照不绝。 名不断光。 难思。 无称。 超日月光。 此之三种。 寄对显胜。 过世心想。 故曰难思。 过世言相。 名无称光。 过世色相。 名超日月。 上来第一释迦自叹。 自下第二见闻获益。 初有遇者三垢消灭。 明除障益。 此名三毒为三垢耳。 身意暖等。 明生善益。 若在三下。 明灭苦益。 寿终后下。 明得乐益。 第三共叹。 文显可知。 第四重明获益之中。 初明称说随意往生。 次为诸圣咸共叹誉。 后明得佛一切共叹。 上来别叹。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已下。 总以结叹。 上来明光。 下明佛寿。 文显可知。 上来第一明其佛身。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 寿命长短亦复如是。 韭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 神智洞达威力自在。 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语阿难。 彼佛初会。 声闻众数不可称计。 菩萨亦然。 能如大目犍连。 百千万亿无量无数。 于阿僧祇那由他劫。 乃至灭度。 悉共计校。 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譬如大海。 深广无量。 假使有人析其一毛。 以为百分。 以一分毛沾取一渧。 于意云何。 其所渧者。 于彼大海。 何所为多。 阿难白佛。 彼所渧水比于大海。 多少之量。 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 如目连等。 于百干万亿那由他劫。 计彼初会声闻、菩萨。 所知数者独如一渧。 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疏]第二约身明众。 于中有四。 一明其土人寿长远。 如无量寿。 二又声闻下。 明其众多。 三神智洞下。 彰其德胜。 四重显众多。 且就初会显其多相。 余不可论。 初会声闻不可称计。 菩萨亦然。 当不辨多相。 就目连不知以显。 于中初明目连不知。 如大海下。 借事显之。 佛先立喻反问阿难。 次阿难答。 下佛约之。 彰显目连所知多少。 自下第三明其国土。 是中应先解净土义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文中泛论。 有三庄严。 一事庄严。 色香味等五欲精上。 二法庄严。 纯论妙法。 三人庄严。 胜善众生居住其中。 今此所明国土胜中。 有事庄严及法庄严。 下第四段人民殊胜。 是人庄严。 然彼土中庄严妙事。 不可具辨。 今此文中略举四事。 一明宝树。 二明伎乐。 三明讲堂宫殿等事。 四明宝池。 又其国土。 七宝诸树。 周满世界。 金树、银树、琉璃树、玻黎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有二宝、三宝。 乃至七宝。 转共合成。 或有金树。 银叶华果。 或有银树。 金叶华果。 或琉璃树。 玻黎为叶。 华果亦然。 或水精树。 琉璃为叶。 华果亦然。 或珊瑚树。 玛瑙为叶。 华果亦然。 或玛瑙树。 琉璃为菜。 华果亦然。 或砗磲树。 众宝为叶。 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 紫金为本。 白银为茎。 琉璃为枝。 水精为条。 珊瑚为叶。 玛瑙为华。 砗磲为实。 或有宝树。 白银为本。 琉璃为茎。 水精为枝。 珊瑚为条。 玛瑙为叶。 砗磲为华。 紫金为实。 或有宝树。 琉璃为本。 水精为茎。 珊瑚为枝。 玛瑙为条。 砗磲为叶。 紫金为华。 白银为实。 或有宝树。 水精为本。 珊瑚为茎。 玛瑙为枝、砗磲为条。 紫金为叶。 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或有宝树。 珊瑚为本。 玛瑙为茎。 砗磲为枝。 紫金为条。 白银为叶。 琉璃为华。 水精为实。 或有宝树。 玛瑙为本。 砗磲为茎。 紫金为枝。 白银为条。 琉璃为叶。 水精为华。 珊瑚为实。 或有宝树。 砗磲为本。 紫金为茎。 白银为枝。 琉璃为条。 水精为叶。 珊瑚为华。 玛瑙为实。 行行相值。 茎茎相望。 枝枝相准。 叶叶相向。 华华相顺。 实实相当。 紫色光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 微妙官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 其道场树。 高四百万里。 其本周围五千由旬。 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以月光摩尼。 持海轮宝。 众宝之王。 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 垂宝璎珞。 百千万色。 种种异变。 无量光炎。 照曜无极。 珍妙宝网。 罗覆其上。 一切庄严。 随应而现。 微风徐动。 吹诸宝树。 演出无量妙法音声。 其声流布。 偏诸佛国。 闻其音者。 得深法忍。 住不退转。 至成佛道。 耳根清彻。 不遭苦患。 目睹其色。 鼻知其香。 口尝其味。 身触其光。 心以法缘。 皆得甚深法忍。 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六根清彻。 无诸恼患。 阿难。 若彼国土天人。 见此树者。 得三法忍。 一者音响忍。 二者柔顺忍。 三者无生法忍。 比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 本愿力故。 满足愿故。 明了愿故。 坚固愿故。 究竟愿故。 佛告阿难。 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 自转轮圣王。 乃至第六天上。 伎乐音声。 展转相胜千亿万倍。 第六天上万种乐音。 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疏]树中初先泛明诸树。 第二别明道场之树。 三总就之校量显胜。 前泛明中。 先列其树。 后明出声。 就列树中。 其国宝树周满世界。 总以标举。 金银树等。 明纯宝树。 或二宝下。 明杂宝树。 所出声中出五音者。 所谓宫商角徵羽等五种音也。 第二所明道场树中。 先明树相。 次明出声。 下明众生见闻获益。 前明树中。 先明量相。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明其体相。 以月光等。 明庄严相。 出声可知。 就明见闻获益之中。 初明六根见闻觉知悉得利益。 下明得忍差别不同。 彼国天人皆得三忍。 总以标举。 慧心安法。 名之为忍。 忍随浅深差别为三。 次列三名。 寻声悟解。 知声如响。 名音响忍。 三地已还。 舍诠趣实。 名柔顺忍。 四五六地。 证实离相。 名无生忍。 七地已上。 下明众生得忍所由。 皆无量寿威神力者。 由彼如来现在威力。 故获三忍。 本愿力等。 由其过去本愿之力。 故获三忍。 本愿是总。 余四是别。 满足愿者。 愿心圆备。 明了愿者。 求心显著。 坚固愿者。 缘不能坏。 究竟愿者。 终成不退。 以此愿故。 生彼国者悉得三忍。 前明诸树。 次别明其道场之树。 下通就之格量显胜。 偏显树中音声胜矣。 文显可知。 上来明树。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 又其乐声。 无非法音。 清畅哀亮。 微妙和雅。 十方世界音声之中。 最为第一。 [疏]第二明其伎乐。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 总以标举。 又其乐声无非法等。 显其声妙。 十方界等。 彰其声胜。 胜十方界一切音声。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 皆七宝庄严。 自然化成。 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 覆盖其上。 [疏]第三明其讲堂宫殿等事。 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成。 明其体相。 复真珠等。 明庄严相。 内外左右。 有诸浴池。 或十由旬。 或二十三十。 乃至百千由旬。 纵广深浅。 各皆一等。 八功德水。 湛然盈满。 清净香洁。 味如甘露。 黄金池者。 底白银沙。 白银池者。 底黄金沙。 水精池者。 底琉璃沙。 琉璃池者。 底水精沙。 珊瑚池者。 底琥珀沙。 琥珀池者。 底珊瑚沙。 砗磲池者。 底玛瑙沙。 玛瑙池者。 底砗磲沙。 白玉池者。 底紫金沙。 紫金池者。 底白玉沙。 或二宝三宝。 乃至七宝。 转共合成。 其池岸上。 有旃檀树。 华叶垂布。 香气普熏。 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 杂色光茂。 弥覆水上。 彼诸菩萨。 及声闻众。 若入宝池。 意欲令水没足。 水即没足。 欲令至膝。 即至于膝。 欲令至腰。 水即至腰。 欲令至颈。 水即至颈。 欲令灌身。 自然灌身。 欲令还复。 水辄还复。 调和冷暖。 自然随意。 开神悦体。 荡除心垢。 清明澄洁。 净若无形。 宝沙映彻。 无深不照。 彻澜回流。 转相灌注。 安详徐逝。 不迟不疾。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 随其所应。 莫不闻者。 或闻佛声。 或闻法声。 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 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 众妙法声。 如是等声。 称其所闻。 欢喜无量。 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 随顺三宝力无所谓不共之法。 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 是故其国。 名曰极乐。 [疏]第四明其池相。 于中初先辨其池相。 后明出声。 辨池相中。 文曲有四。 一明量相。 彼国诸池。 或十由旬。 二十三十。 乃至纵广百千由旬。 二明水相。 具八功德。 清。 不臭。 轻。 冷。 濡。 美。 饮时调适。 饮已无患。 是其八也。 清净。 色入。 不臭。 香入。 软。 冷。 及濡。 此五触入。 美。 是味入。 饮时调适。 饮已无患。 此二法入。 此八是其水家功能。 故名为功。 水家之德。 故名为德。 文中初信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总以树举。 言清净者。 八中净也。 言香洁者。 八中香也。 味如甘露。 八中美也。 三黄金下。 明诸宝等庄严之相。 四彼菩萨声闻入下。 彰其资用无碍之相。 于中五句。 一浅深无碍。 二冷暖得中。 三释神除垢。 四净无瑕秽。 五回流相。 注迟疾得所。 上来明池。 下明出声。 于中有四。 初演无量自然妙声。 正明出声。 二随所应下。 善应物种种果闻。 于中初总。 次别。 后结。 三随顺清净离欲已下。 明能起善。 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 顺涅槃也。 随顺三宝力无畏等。 顺菩提也。 此前顺果。 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随顺其因。 四无三途下。 明能生乐。 无三途等。 明无苦也。 但有自等。 明有乐也。 是故已下。 结叹显胜。 上来四段。 合为第三明其国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 于中有四。 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报微妙。 二所处宫下。 依报殊胜。 三其诸闻萨已下。 明旧住者正报微妙。 四其诸天人衣服以下。 依报殊胜。 阿难。 彼佛国土。 诸往生者。 具足如是清净色身。 诸妙音声。 神通功德。 [疏]初中具足清净色身。 明身胜也。 诸妙音声。 明口胜也。 神通功德。 明意胜也。 所处宫殿。 衣服饮食。 众妙华香。 庄严之具。 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若欲食时。 七宝钵器。 自然在前。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 如是诸钵。 随意而至。 百味饮食。 自然盈满。 虽有此食。 实无食者。 但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 自然饱足。 身心柔软。 无所味著。 事已化去。 时至复现。 彼佛国土。 清净安隐。 微妙快乐。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疏]第二段中。 所处宫殿衣服等事犹第六天。 资具胜也。 若欲食等。 资用胜也。 且就食论。 彼佛国土清净安等。 总叹显胜。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泥洹。 涅槃。 本是一名。 传之音异。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 咸同一类。 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 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 超世希有。 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 无极之体。 佛告阿难。 譬如世间贫穷乞人。 在帝王边。 形貌容状。 宁可类乎。 阿难白佛。 假令此人在帝王边。 羸陋丑恶。 无以为喻。 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所以然者。 贫穷乞人。 底极斯下。 衣不蔽形。 食趣支命。 饥寒困苦。 人理殆尽。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 积财不施。 富有益悭。 但欲唐得。 贪求无厌。 不信修善。 犯恶山积。 如是寿终。 财宝消散。 苦身聚积。 为之忧恼。 于己无益。 徒为他有。 无善可怙。 无德可恃。 是故死堕恶趣。 受此长苦。 罪毕得出。 生为下贱。 愚鄙斯极。 示同人类。 所以世间帝王。 人中独尊。 皆由宿世积德所致。 慈惠博施。 仁爱兼济。 履信修善。 无所违争。 是以寿终福应。 得升善道。 上生天上。 享兹福乐。 积善余庆。 今得为人。 乃生王家。 自然尊贵。 仪容端正。 众所敬事。 妙衣珍膳。 随心服御。 宿福所追。 故能致此。 佛告阿难。 汝言是也。 计如帝王。 虽人中尊贵。 形色端正。 比之转轮圣王。 甚为鄙陋。 犹彼乞人在帝王边。 转轮圣王。 威相殊妙。 天下第一。 比之忉利天王。 又复丑恶。 不得相喻万亿倍也。 假令天帝。 比第六天王。 百千亿倍不相类也。 设第六天王。 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 光颜容色。 不相及逮。 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疏]第三旧住众生胜中。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 明其德胜。 咸同一下。 彰其身胜。 于中初言咸同一类无有异状。 但顺余方故有天人名。 明身齐等。 颜貌端下。 明身殊胜。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 当相辨胜。 佛告已下。 校量显胜。 校中有五。 一将贫人比粟散。 王二将粟散王比转轮王。 三将轮王比忉利王。 四将忉利王比他化王。 五将他化自在天王。 比无量寿一切天人。 毕竟不及。 初校量中。 文曲有三。 一佛将贫人对粟散王。 反问阿难。 二阿难正答。 假令此人在帝王边。 无以为喻。 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正明贫人不及帝王。 所以然者下。 明彼贫人不及所由。 由其先世无善故尔。 文显可知。 所以世间帝王已下。 释彼帝王胜过所以。 以其宿世修善故尔。 文亦可知。 三如来述可。 余四校量。 文显易解。 佛告阿难。 无量寿国。 其诸天人。 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 称其形色。 高下大小。 或一宝二宝。 乃至无量众宝。 随意所欲。 应念即至。 又以众宝妙衣。 遍布其地。 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无量宝网。 弥覆佛土。 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 庄严校饰。 周匝四面。 垂以宝铃。 光色晃曜。 尽极严丽。 自然德风。 徐起微动。 其风调和。 不寒不暑。 温凉柔软。 不迟不疾。 吹诸罗网。 及众宝树。 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其有闻者。 尘劳垢习。 自然不起。 风触其身。 皆得快乐。 譬如比丘。 得灭尽三昧。 又风吹散华。 遍满佛土。 随色次第。 而不杂乱。 柔软光泽。 馨香芬烈。 足履其上。 蹈下四寸。 随举足已。 还复如故。 华用已讫。 地辄开裂。 以次化没。 清净无遗。 随其时节。 风吹散华。 如是六反。 又众宝莲华。 周满世界。 一一宝华。 百千亿叶。 其华光明。 无量种色。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 玄黄朱紫。 光色赫然。 炜烨焕烂。 明曜日月。 一一华中。 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亿佛。 身色紫金。 相好殊特。 一一诸佛。 又放百千光明。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 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疏]第四重明以报胜中。 初明其国一切衣服饮食等事与身相称。 或一宝下。 就别显胜。 于中有五。 一明诸宝随心现前。 二宝衣布地。 三宝网罗覆。 四自然下。 德风吹鼓。 五又众下。 宝华充满。 第四风中。 自然微风徐起微动。 总以树举。 下别显之。 别中有四。 一风体调和迟疾得所。 二吹网动树发微妙声。 三触身生乐。 四吹散众华遍满其国。 第五华中。 句别有四。 一明宝华周遍世界。 二明诸华各具多叶。 三明诸华各出多光。 四一一华中出三十下。 明诸华中各出多佛。 于中复四。 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 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第二明前一一华中各出多佛。 出三十六百千亿佛。 第三明前一一诸佛各放多光。 第四明前一一诸佛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于中初先明其所说。 如是诸佛各各已下。 彰说利益。 自下第三明其所摄。 摄取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 以法化益。 然下所摄。 遂上所发四十八愿。 一一别对。 相显可知。 文中有四。 一摄下人同生彼国。 二无量寿佛威德无极下。 摄取上人同往彼国。 三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已下。 重摄下人同生彼国。 四弥勒白佛于此世界几许菩萨生彼已下。 重摄上人同生彼国。 第一第三有何差别。 前初段中具辨生业教修往生。 第三段中举得举失劝人往生。 义有此别。 故须分别。 第二第四有何差别。 前第二中摄人同往。 第四段中摄人同生。 有斯不同。 故须别说。 摄取下人。 正明所益。 摄取上人。 显彼土胜。 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 一彰生彼住正定聚。 令人慕求。 二十方佛皆共赞下。 举闻名者。 皆得往生。 增人去心。 三佛告阿难下。 正辨生业。 教修往生。 佛告阿难。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国中。 无诸邪聚。 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国者皆住正定。 正明所摄。 人有三聚。 一者邪定。 二者正定。 三者不定。 小乘法中论说不同。 若依毗昙。 外凡常没。 名为邪定。 五停心观。 总别念处。 软顶二心。 名为不定。 此等有退。 故名不定。 忍心已上。 坚固不退。 名为正定。 若依成实。 外凡常没。 名为邪定。 闻思二慧。 行有退转。 说为有退。 五停心观。 名为闻慧。 总别念处。 名为思慧。 软顶已上。 说名修慧。 现见法空。 永不退转。 悉为正定。 大乘法中。 善趣已前。 名为邪定。 善趣位中。 数进数退。 说为不定。 习种已去。 位分不退。 说为正定。 莫问大乘小乘众生。 生彼国者皆住正定。 所以下释。 彼无邪定及不定聚。 故皆正定。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疏]第二段中。 初明十方恒沙诸佛。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 次明众生闻名信心回向发愿皆得往生。 下彰分者。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余皆得生。 言五逆者。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 此是其五也。 此五皆恩。 及违福田。 故名为逆。 前二皆恩。 后之三种。 违于福田。 立邪毁正。 名为谤法。 此等障重。 所以除之。 问曰。 于彼观经之中。 就说逆等皆得往生。 今此经中言不得生。 此言何论。 释有两义。 一约人分别。 人有二种。 一者久发大乘心人。 遇缘造逆。 如阇王等。 此虽造逆。 必有重悔。 发心求出。 能灭重罪。 为是得生。 观经据此。 二者先来不发大心。 现造逆罪。 多无重悔。 不能决定发菩提心。 为是不生。 此经据此。 二约行分别。 行有定散。 有人虽复造作逆罪。 能修十六正观善根。 深观佛德。 除灭重罪。 则得往生。 观经据此。 若人造逆。 不能修习观佛三昧。 虽作余善。 不能灭罪。 故不往生。 此经据此。 佛告阿难。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 [疏]第三正辨生业。 教修往生。 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总以标举。 如观经中。 粗分为三。 细分为九。 粗分三者。 谓上中下。 大乘人中。 习种已上。 名为上品。 小乘人中。 外凡持戒。 乃至那含。 以为中品。 大乘人中。 外凡善趣。 名为下品。 细分九者。 前上品中。 细分为三。 所谓上上。 上中。 上下。 四地已上。 名为上上。 生彼即得无生忍故。 初二三地。 名为上中。 生彼国已。 过一小劫得无生忍。 彼国日长。 故一小劫得无生忍。 若于此界。 经无量劫方得无生忍。 种性解行。 名为上下。 生彼国已。 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住于初地。 故知地前。 亦以彼国时日长远。 故经三小劫得到初地。 若于此界。 经无量劫。 (此处判位太高。 与摄下人之意不符。 考观经上品文内。 亦是大心凡夫乘愿往生。 应依圆教十信满心。 生上上品。 到时即入初住。 如华严经一证一切证。 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方合此经微妙之旨。 疏主依渐教判作地上生品。 恐致后人生疑。 以为凡夫无分。 故略辨之。 )中品之人。 亦分为三。 所谓中上。 中中。 中下。 见道已上。 名为中上。 生彼即得罗汉果故。 内凡之人。 名为中中。 生彼即得须陀洹故。 暖等四心。 名为内凡。 外凡持戒。 名为中下。 生彼国已。 经一小劫得罗汉故。 下品人中。 亦分为三。 所谓下上。 下中。 下下。 彼约作罪轻重以分。 不随位分。 彼中九品。 今合为三。 上品三人。 合为上辈。 中品三人。 合为中辈。 下品三人。 合为下辈。 然此三辈。 人位虽殊。 至欲往生。 齐须发心求大菩提。 专念彼佛。 回向发愿。 方得往生。 故此论之。 问曰。 天亲作往生偈。 女人根缺及二乘种。 皆不得生。 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 其义云何。 释言。 彼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 就彼国中受报时说。 彼无女人及根缺故。 言二乘种不得生者。 就此国中往去时说。 小乘众生先虽习小。 临欲去时。 要发大心方得往生。 若用小心求生彼国。 无得去理。 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 问曰。 若言去用大心。 何故至彼证入小果。 释言。 由其本习小乘多故。 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 至彼闻说苦无常等。 即便悟解。 故证小果。 以本乘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 在彼国中得罗汉已。 即便求大。 上来总举。 下别显之。 其上辈者。 舍家弃欲。 而作沙门。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修诸功德。 愿生彼国。 此等众生。 临寿终时。 无量寿佛。 与诸大众。 现其人前。 即随彼佛。 往生其国。 便于七宝华中。 自然化生。 住不退转。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是故。 阿难。 其有众生。 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 修行功德。 愿生彼国。 [疏]就上辈中。 初举。 次辨。 后总法叹。 辨中有三。 第一明其怕修行因。 二此等下。 同成往生。 三住不退下生彼得益。 初修因中。 句别有五。 一舍俗出家。 二发菩提心。 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四修诸功德。 五用前诸善愿生彼国。 就往生中。 初彼迎此。 即随已下。 此往生彼。 就得益中。 住不退转。 位分坚固。 智慧勇等。 成德殊胜。 前举次辨。 是故已下。 结叹修习。 佛告阿难。 其中辈者。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其有至心。 愿生彼国。 虽不能行作沙门。 大修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多少修善。 奉持斋戒。 起立塔像。 饭食沙门。 悬缯然灯。 散华烧香。 以此回向。 愿生彼国。 其人临终。 无量寿佛。 化现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与诸大众。 现其人前。 即随化佛往生其国。 住不退转。 功德智慧。 次如上辈者也。 [疏]就中辈中。 初举。 后辨。 辨中还初明其行因。 次明往生。 后彰得益。 前明因中。 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总以标举。 虽不能行作沙门等。 简异上辈。 依如观经。 此小乘人。 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 当发已下。 正辨其因。 于中四句。 一发菩提心。 二专念彼无量寿佛。 三少修福善。 四回向愿生。 此人虽复先学小乘。 正欲往生。 必须修习如此四行。 方得往生。 就往生中。 初彼迎此。 后此生彼。 得益可知。 佛告阿难。 其下辈者。 十方世界。 诸天人民。 其有至心。 欲生彼国。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意。 乃至十念。 念无量寿佛。 愿生其国。 若闻深法。 欢喜信乐。 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 念于彼佛。 以至诚心。 愿生其国。 此人临终。 梦见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 次如中辈者也。 [疏]就下辈中。 初举。 后辨。 辨中还初明其行因。 次明往生。 后彰得益。 前明因中。 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国。 总以标举。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简异中辈。 如观经中。 举罪以别。 今此略无。 当发已下。 正辨其因。 于中四名。 一发菩提心。 二专念彼无量寿佛。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三闻深法。 欢喜信乐。 不生疑惑。 四至诚心。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愿生彼国。 亦得往生。 就往生中。 明于梦中梦见彼佛。 亦得往生。 得益可知。 上来第一明摄下人。 自下第二明摄上人同往生彼国。 举此为显弥陀国胜。 增前下人求生心矣。 于中初先长行略辨。 后偈广论。 佛告阿难。 无量寿佛。 威神无极。 十方世界。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 莫不称叹。 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 无量无数诸菩萨众。 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 恭敬供养。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听受经法。 宣布道化。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疏]前长行中。 文别有二。 一诸佛共叹。 二于东方下。 菩萨共往生。 后偈中别颂。 宜审记知。 前佛叹中。 初佛告阿难。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 释迦自叹。 十方界下。 余佛共叹。 此下别颂。 亦须记知。 下同往中。 先列东方。 后类余方。 列东方中。 于彼东方恒沙佛国无数菩萨。 皆悉往诣无量寿佛。 是其始也。 恭敬供养。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是其次也。 听受经法。 宣布道化。 是其终也。 东方既然。 余方亦尔。 此初中后。 下偈别颂。 亦须记知。 下偈颂之。 尔时世尊。 而说颂曰。 世尊颂曰。 经家序列。 下正颂之。 有三十偈。 初十五偈。 颂上后段菩萨共往。 后十五颂。 颂上初段诸佛同叹。 前十五中。 初有两偈。 颂前同往。 次有五偈。 颂前文中恭敬供养。 下有八偈。 颂前听法宣布道化。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诸菩萨往觐无量觉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疏]前两偈中。 初偈颂前东方同往。 后偈颂上余方共往。 至彼礼敬无量寿佛。 是故名观无量觉矣。 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疏]次五偈中。 前之四偈。 见佛供养。 后之一偈。 见土愿求。 前四偈中。 初之两偈。 外事供养。 后之两偈。 内事供养。 前外事中。 各赍妙华。 供养也。 宝者。 宝供。 香者。 香供。 无价衣者。 以衣供养。 奏天乐等。 伎乐供养。 伎乐音中。 歌叹佛德。 后内事中。 初一偈半。 口叹供养。 后之半偈。 身敬供养。 就口叹中。 前之一偈。 叹佛自德。 后之半偈。 叹佛利他。 叹自德中。 究达通慧游入深法。 叹佛智通二种德也。 智是通本。 通是智用。 是二相须。 故并叹之。 通慧究满。 究竟名究。 洞达名达。 此通与慧。 皆依法成。 故复明其游入深法。 倚观曰游。 穷本称入。 证入法界缘起通门。 能现胜通。 证入法界缘起智门。 能起胜慧。 具功德藏。 妙智无等。 叹佛福智二种行也。 福是慧资。 慧是福导。 是二相须。 故并叹之。 福行圆备。 名具功德。 慧行殊胜。 名智无等。 偷谓匹伦。 役伴之谓佛无伦匹。 名无等伦。 下利他中。 慧日朗世。 化人生智。 慧能开晓。 照世如日。 教人生解。 名朗世间。 消除生死。 化人离障。 生死覆障。 从喻名云。 身敬可知。 上来四偈。 见佛供养。 下之一偈。 见土愿求。 文显可知。 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其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惠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疏]此八偈中。 颂上听法宣布道化。 就此文中。 初之两偈。 弥陀如来现相发起。 次有一偈。 观音怪问。 后之五偈。 彼佛具答。 梵声犹雷。 八音畅妙。 答声妙也。 八种梵音。 如彼梵摩喻经中说。 一最妙声。 其声哀妙。 二易了声。 言辞辨了。 三调和声。 大小得中。 四柔软声。 其声柔软。 五不误声。 言无错失。 六不女声。 其声雄朗。 七尊慧声。 言有威肃。 如世尊重有慧人声。 八深远声。 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以此妙音酬答观音。 当受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敕听许说。 授记之言。 义如上解。 今当说此。 仁等谛听。 自下四偈。 正明所说。 于中初偈。 举彼愿心。 记必成佛。 第二一偈。 举彼智愿记必得土。 觉了一切如梦幻等。 是举智也。 满足诸愿。 是举愿也。 成如是刹。 记得土也。 第三一偈。 举彼智行。 记必成佛。 知法如电。 举彼智也。 究菩萨道。 具诸德本。 举彼行也。 受决作佛。 记成佛也。 第四一偈。 举彼智愿。 记必得土。 通达法性一切空无。 是举智也。 前觉一切如梦幻等。 是世谛智。 此通法性一切空无。 是真谛智。 专求净土。 是举愿也。 必成是刹。 记得土也。 下十五偈。 颂上文中诸佛共叹。 初有五偈。 颂前十方诸佛共叹。 后之十偈。 颂前文中释迦自叹。 诸佛告菩萨今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白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疏]前五偈中。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国。 正劝令往。 闻法受行。 明往所作。 疾得以下。 明作利益。 疾得净处。 明前闻法受行之益。 自于当来得妙净土。 名得净处。 下之四偈。 彰前往觐安养之益。 益有五种。 第一往彼得神通益初半偈是。 第二往彼得授记益。 次半偈是。 前明彼佛授菩萨记。 即其事也。 第三往彼得不退益。 次一偈是。 前言生彼住正定聚。 即其事也。 第四往彼起愿之益。 次一偈是。 菩萨兴愿。 是总举也。 下别叹之。 别中愿己国无异者。 求净土愿。 愿己得土同弥陀佛。 名国无异。 普度一切。 化众生愿。 名显十方。 求佛身愿。 愿得佛时名达十方。 第五往彼广供多佛起行之益。 后一偈是。 自下十偈。 释迦自叹。 令人同往。 于中三分。 初有三偈。 举经难闻。 欢喜修行。 次有四偈。 叹弥陀佛授菩萨记。 即佛智德殊胜。 令人归趣。 后之三偈。 以理教劝。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比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疏]前三偈中。 初有半偈。 举无善人不闻此经。 彰经深重。 次有偈半。 举有善人方乃得闻。 显经微妙。 于中先明有善之人。 方闻此经。 曾更见下。 明见佛者。 方乃信敬欢喜奉行。 次有半偈。 举有恶人不信此法。 彰经深重。 下之半偈。 举有善者乐闻是教。 显经微妙。 举恶不闻。 令人舍远。 举善得闻。 使人慕修。 又此文中。 彰经深重。 去人轻谤。 显经微妙。 生人信敬。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如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疏]此之四偈。 叹弥陀佛智德殊胜。 令人归趣。 于中初有七句之文。 明诸声闻菩萨不测。 初法。 次喻。 后合可知。 次有一句。 明佛独了。 次有六句。 明一切人悉得圣道。 共思不知。 假使一切。 人之多也。 具皆得道。 行德胜也。 净慧达本。 空解深也。 亿劫思佛。 观之久也。 穷力讲说。 言之极也。 虽复如此。 尽寿不知。 下有半偈。 结叹显胜。 佛慧无边。 叹佛智广。 如是致净。 叹佛德净。 致谓至也。 穷至清净法性涅槃。 故难测知。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见敬得大庆。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济生死流。 [疏]此之三偈。 以理教劝。 于中初偈。 举彼三难。 劝人勤求。 寿命难得。 是初难也。 佛世难值。 第二难也。 有信慧难。 第三难也。 此三难。 今已得之。 故闻此经。 应当勤求。 次第二偈。 举彼见闻。 能获大益。 劝人发心。 闻不忘得。 弥陀佛所闻法不忘。 言见敬者。 见弥陀佛心生重敬。 得大庆者。 明前闻法见佛恭敬。 得善利也。 得善可喜。 名得大庆。 则我善友。 为佛摄也。 行顺释迦。 名我善友。 是故当发。 结劝发心。 末后一偈。 教令定去。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决意定去。 会当成佛。 广济生死。 明去所为。 会当成佛。 求自利果。 广济生死。 求利他果。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终 发布时间:2025-03-30 09:16:2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