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 内容: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慧远大师著第二番中亦有四门。 一定障相。 二释障名。 三明断处。 四对障辨脱。 言定相者。 云何得知。 五住性结为烦恼障。 事中无知以为智障。 如涅槃说。 断除一切贪嗔痴等得心解脱。 一切所知无障碍。 故得慧解脱。 贪嗔痴者即是五住性结烦恼。 一切所知得无碍者。 当知即是除事无知。 又如地经以佛无碍为慧解脱。 当知即是除事无知。 远离痴染为心解脱。 当知即是五住性结为烦恼障。 又杂心云。 如来断除二种无知。 一者断染污。 二者断不染污。 染污无知即是五住性结烦恼。 不染污无知即是事中无明之心。 准验斯等当知。 以彼五住性结为烦恼障。 事中无知以为智障。 次释其名。 五住性结能起分段变易生死。 劳乱行人故名烦恼障。 事中闇惑能障如来种知明解。 是故说此为智障也。 次辨断处。 处别有三。 一者世出世间相对分别。 二者功用无功用相对分别。 三者因果相对分别。 就初对中义别有二。 一者隐显互论。 地前断除五住性结。 以彼舍相趣顺如故。 初地以上断除智障。 以彼地上契合法界了达诸法无障碍故。 故地经云。 于初地中一切世间文讼咒术不可穷尽。 二者优劣相形。 地前菩萨唯除烦恼。 初地以上智行宽广二障双除。 第二对中义别有二。 一者隐显互论。 七地以前唯除烦恼。 八地以上灭除智障。 如八地中净佛国土。 断除一切色中无知。 九地之中了初心行。 灭除一切心行无知。 第十地中于诸法中得胜自在。 断一切法中无知。 此等皆是除事无知。 二者优劣相形。 七地以还唯除烦恼。 八地以上二障双除。 第三对中义别有二。 一者隐显互论。 金刚以还断烦恼障。 如来地中种智现起。 了达一切差别诸法。 断除智障。 以事无知难除断故至佛乃尽。 二者优劣相形。 金刚以还唯断烦恼。 如来果德二障双断。 次辨对障明脱。 除烦恼障得心解脱。 灭除智障得慧解脱。 言心脱者其有二种。 一佛菩萨行世间心。 二佛菩萨第一义心。 断四住故世谛心脱。 除无明故真谛心脱。 言慧脱者诸照世间一切种知得解脱也。 第三番中亦有四门。 一定其障相。 二释障名。 三明断处。 四对障辨脱。 言定相者云何得知。 五住性结及事无知为烦恼障。 分别之智以为智障。 如胜鬘云。 五住及起同名烦恼。 明知五住及事无智是烦恼障。 言分别智为智障者如宝性论说。 有四种障不得如来净我乐常。 一者缘相谓无明地。 以是障故不得如来究竟真净。 二者因相谓无漏业。 以是障故不得真我。 三者生相谓意生身。 以是障故不得真乐。 四者坏相谓变易生死。 以是障故不得真常。 彼既宣说无漏业障不得真我。 是故定知。 分别缘智是其智障。 又如地经六地中说智障净因事。 谓不分别空三昧。 以不分别为智障净。 明知即用分别之智以为智障。 又楞伽经云。 妄想尔炎慧彼灭得我涅槃。 灭尔炎慧方名涅槃。 明知。 所灭妄慧是障。 又龙树说。 如彼觉观。 望下为善。 望第二禅即是罪过。 乃至非想望下为善。 望出世道即是罪过。 缘智如是。 望世为善。 望其实性亦是罪过。 既言罪过何为非障。 次释其名。 五住性结及事无知体。 是闇惑劳乱之法故名烦恼。 缘智碍真故名智障。 问曰。 此智能显真。 故经中说为了因也。 何故今说为智障乎。 多义如真故复名障。 如药治病若药不去药复成患。 此亦如是。 云何妨真。 如维摩说。 寂灭是菩提。 灭诸相故此智是相。 所以是障。 不观是菩提。 离诸缘故此智是缘。 所以为障。 不行是菩提。 无忆念故此智忆念。 所以为障。 断是菩提。 断诸是故此智是见。 所以是障。 离是菩提。 离妄想故此知妄想。 所以是障。 障是菩提。 障诸愿故此智是愿。 所以是障。 菩提真明此智性闇。 所以是障。 如世乐受。 性是行苦。 如是等过不可具陈。 皆违真德故说为障。 次辨断处。 断处有二。 一者地前地上相对分别。 二者直就地上世出世间相对分别。 就初对中义别有二。 一隐显互论。 解行已前增相修故断烦恼障。 初地以上舍相修故断除智障。 云何增相能除烦恼。 烦恼正以闇惑为患。 从初已来修习明解缘智转增闇惑渐舍。 至解行时明解增上惑障穷尽。 说之为断。 云何舍相。 能断智障。 智障正以分别为过。 初地以上穷证自实缘修渐舍。 分别过灭名断智障。 二优劣相形。 地前菩萨唯断烦恼。 初地以上对治深广二障双除。 若论事识解灭者地前亦得。 但不论耳。 次就地上世出世间相对分别。 初二三地名为世间。 四地以上名为出世。 于中亦有二门分别。 一者隐显互论。 三地以还世间之行断烦恼障。 四地以上出世真慧断除智障。 云何世间除烦恼障。 如地论说初地断除凡夫我相障。 凡夫我障即是见一处住地。 第二地中断除能犯惑烦恼。 犯惑烦恼即是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 第三地中断除闇相闻思修等诸法妄障。 闇相即是无明住地。 是故明地世间但断烦恼障也。 云何出世能断智障。 智障有三。 一是智障。 所谓空有之心。 二是体障。 所谓建立神智之体。 相状如何。 谓彼缘智正观诸法非有非无。 舍前分别有无碍。 虽舍分别有无之碍而犹见已以为能观。 如为所观。 见已能观。 心与如异。 如为所观。 如与心别。 由见已心与如别故未能泯舍神知之碍。 说为体障。 三是治想。 通而论之向前二种俱是治想。 但此一门治中究竟偏与治名。 然此治相亦是缘智。 对治破前神智之碍。 实心合如。 虽复合如论其体犹是七识生灭之法。 障于真证无生灭慧故名为障。 障别如此。 治断云何。 始从四地乃至七地断除智障。 入第八地断除体障。 八地以上至如来地断除治想。 云何断智障。 四五六地观空破有。 舍离分别取有之智。 故地经中广明。 四地观察诸法。 不生不灭。 舍离分别解法慢障。 第五地中观察三世。 佛法平等。 舍离分别身净慢心。 第六地中观法平等。 舍离分别染净慢心。 此等皆是观空破取有之心。 第七地中观诸法如。 舍前分别取空之心。 离如此等名断智障。 云何八地断除体障。 前七地中虽观法如犹见己心。 以为能观。 如为所观。 以是见故心与如异。 不能广大任运不动入第八地。 破此等碍。 观察如外由来无心。 心外无如。 如外无心无心异如。 心外无如无如异心。 无心异如不见能知。 无如异心不见所知。 能所既亡泯同一相。 便舍分别功用之意。 舍功用故行与如等。 广大不动名入八地。 此德成时名断体障。 云何八地至如来地断除治想。 向前八地虽除体障治想犹存。 故八地云。 此第八地虽无障相非无治想。 然此治想八地以上渐次除至佛乃尽。 彼云何断者。 分别息故真相现前。 觉法唯真本末无妄。 以此见真。 无妄力故能令妄治。 前不生后。 后不起前。 于是灭尽也。 二者优劣相形。 初二三地对治微劣唯断烦恼。 四地以上对治深广二障双除。 若通言之始从初地乃至佛地当知。 念念二障并断。 缘智渐明断烦恼障。 真法渐显灭智障。 治断如是。 次对障辨脱。 就此门中除断烦恼二脱俱生。 息除智障二脱俱显。 相状如何。 前修对治断烦恼时能治之道必依真起。 所依之真恒随妄转。 故以妄修动发真心。 令彼真中二脱德生。 真德虽生与第七识缘智和合。 为彼隐覆真德不显。 息除彼智真德方显。 其犹腊印印与泥合。 令彼泥上文像随生。 泥文虽生腊印[雨/復]之不得显现。 动去腊印其文方显。 彼亦如是。 二障之义难以测穷。 且随大纲略树旨况。 今此论中辨二障者是第二番也。 五住相望四住及起同为烦恼障。 无明及起齐为智障。 故地持无明以妄同为智障。 就无明中随义更论。 所起恒沙复为烦恼。 无明住地独为智障。 故此论中。 但无明地以为智障。 染心恒沙以为烦恼障也。 问曰。 于彼事识之中取性无明是何地收。 妄识之中所有爱见是何地收。 断言。 不定略有二义。 一隐显互论。 彼事识中取性无明。 以本后末摄为四住。 彼妄识中所有爱见。 以末从本收为无明。 二随义通论。 妄识之中所有见皆四住收。 事识中所有无明亦无明摄。 次随文释。 此中有二。 一者别障。 二者此义云何以下释其义相。 言染心义者。 业识以下乃至读识以为染心。 能障真如根本智者。 是恒沙惑乱劳义强。 能障真如寂灭智也。 无明义者是根本无明地也。 障世间自然业智者。 无明是其迷闇义。 故障佛种智真明解也。 自然业者是不思议作业也。 所障法者谓证教二道法报两果也。 自下第二释其相。 释二障故即分为二。 初为烦恼后为智障。 此义云何者设问发起。 以依染心者是业识也。 末中第一故名之为依。 言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者转现智识。 略无续识。 亦可。 此是六识体故。 所以不论。 违平等性者。 以染心者是分别心。 真心寂静故正相返。 所以违者下显违由。 以一切法常静无起相。 此举理略无惑相。 然此自解无明不觉妄者。 是释者障与法违故者。 无明闇惑。 种智真明。 故相返也。 下释其由。 不能得知一切世间种种境界故者。 是举所障。 诸界根原故。 故说二障也。 自下第五明舍灭义。 此中有二。 一者直明舍灭。 二者问以下难解重显。 就初中有三。 一者举惑体。 二者又粗中之粗以下据人以辨。 三者此二种以下明舍灭之相。 复次生灭相有二种者。 总标其数。 与心相应者。 末后二识及与六识也。 与心不相应者。 根本四住也。 自下就人以辨。 粗中之粗凡夫境者。 是六识也。 粗中细者。 智续两识也。 细中粗者。 是染心也。 恒沙末故名之为粗。 菩萨境界者。 种性以上乃至金刚心也。 细中之细佛境界者。 是根本无明识。 自下第三明舍灭相。 此中有二。 一者明起由。 二者若因灭以下明灭由也。 此二种生灭依无明薰习而有者。 以众惑本故以末论本也。 依因者不觉义者即是无明也。 缘者六尘境界也。 具此因缘得立生灭。 次辨灭相。 若因灭则缘灭者。 境界无自由心而成。 故上中言三界虚伪但一心作。 能成心灭所成亦灭也。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 明亡本故末竭。 是业转现识也。 缘灭故相应心灭者。 境界亡故随境心亡。 此之明其不相应心妄故境界亦妄。 境界妄故相应心亦妄也。 次辨重显。 此中初问后答。 问意者。 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者。 相应不相应皆是灭者众生则无心。 云何续有。 若相续者云何说灭者。 妄心恒续者云何众生灭妄成真乎。 就妄心进退征难。 答中有三。 初明法说。 中明开喻。 后辨合喻。 言灭者唯心相灭者。 是妄识也。 非心体灭者是真识也。 妄识全亡不妨真有。 真识常有故众生非断。 妄识终灭故众生成真。 言风者喻无明也。 水喻真识也。 动喻妄识也。 若水灭者则风断绝无依止者。 是作设喻。 非无水也。 而显依义故为此说。 何以得知。 设喻非正。 下则解释以水不灭风相相续。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 非是水灭。 是故明知。 是设喻也。 无明亦尔以下合喻。 无明合上如风。 依心体者合上依水。 言而动者合上有动相也。 若心体灭者合上假设喻也。 以体不灭心得相续。 去合上水不灭故风相相续也。 唯痴灭故心相随灭者。 合上唯风灭故动风随灭也。 非心智灭者。 合上非是水灭也。 自下第三明其真妄熏习之义。 此中有三。 一者标熏法体。 二者熏习义者以下略释熏义。 三者云何熏习起染以下广显熏相。 复次有四种熏者是总表数也。 染净法起不断绝者熏习功能。 言净法者即第八识也。 言染因者即无明识也。 言妄心者第七识中。 始从业识乃至相续通名业识。 言妄境者谓妄想心所起一切虚伪境界。 此四种者熏法体也。 此四犹是地持论中如是。 如实凡愚不知起八妄而生三事。 真如熏习犹彼如是如实。 无明熏习者犹彼凡愚不知也。 妄心熏习者犹彼八妄想也。 妄境熏者犹是彼处生三事中初虚伪事。 问曰。 何故事识及事根尘不说熏习。 答。 此条中未明熏习所起末故。 故不论也。 自下第二略释熏义。 此中有三。 一者题名。 二者开喻。 三者此亦如是以下合喻也。 熏习义者是显名也。 言世间衣服者喻染净法体也。 实无香者喻行用也。 若人以香熏故则有香气者。 喻行者随缘熏习故染净之用。 次下合喻。 此亦如此。 真中无染。 妄熏令有。 妄中无净。 真熏使有。 故彼妄中得有方便对治行起。 释意如此。 自下第三云何熏习起以下广辨熏相。 此中有二。 一者辨熏习起染。 二者云何熏习起净法以下明其熏习起净。 就初中有二。 一者就前四明其熏习相生次第。 二者此妄境熏习以下别明熏习所起不同。 云何起染法不断者是题名也。 以依第一真如法故使有第二无明染因。 以有无明故即有第三妄心。 以有妄心故则有第四妄境界也。 以有境界缘故即熏习妄心。 令其染着造业受苦也。 念者爱也。 著者见也。 次第二从此妄境界以下明其熏习所起不同。 从末寻本次第辨之。 能熏法体四故所熏应四。 而文灭无真如熏习所起之义。 此妄境熏习有二种者是题名也。 此境熏习起事识也。 念者爱也。 取者见也。 即是十使也。 言起心熏习者是第二也。 言业识者第七识也。 熏习起妄识果。 谓受二乘菩萨变易细苦。 即正果也。 言增长分别事识者。 是六识缘由果。 凡夫业系苦者分段粗苦也。 无明熏中起妄识者其近果。 起事识者是其远果。 真如熏习亦有二种。 一者起无明。 二者起妄心。 以彼真如无分别故能起无明。 觉知性故能起妄心。 此后一门释中无也。 推章门中具有此义。 自下第二明熏起净。 此中有二。 一者明其真妄相熏起净。 二者真如熏习义以下明其唯真熏习起净。 就初中有二。 一者真妄总明。 二者妄心熏习以下别明妄熏起净。 又远法师解。 云何起净法不断者此文早着。 以有真如法故以下乐求涅槃。 以还摄上真如熏习也。 然后应着云何起净法。 以此妄心以下第二起净文也。 此中有二。 一者明妄熏真。 二者明真熏妄。 就初中有二。 一者能熏。 二者妄心熏以下明其所熏。 此二种释文随念无伤。 云何熏习起净者是题名也。 所谓以下正辨。 以有真如故无明令熏起。 厌生死乐涅槃也。 此之真熏妄也。 次辨妄熏真也。 以有妄心厌离生死求涅槃。 故熏习真心。 自信己性。 唯是真如智外无法。 但妄心颠倒所见以知外境无所有。 故种种方便修习离念起真之行。 虽有所修不取不念。 久修力故无明则灭。 无明灭故妄心不生。 妄心不生故妄境随□。 境界妄故心相俱尽。 名得涅槃。 得涅槃故自然成就不思议业用充法界也。 因缘俱灭者因是心也。 缘是境也。 言涅槃者性净法佛也。 不思议业者是方便报佛也。 释意如此。 自下明其别妄熏起净。 妄心熏者六七识也。 言分别事识者。 谓凡夫二乘厌生死苦取向涅槃。 此六识中方便修行熏发真也。 言意熏习者。 谓诸菩萨见虚妄法。 无所贪取。 知真如法寂静安隐。 发心勇猛趣大涅槃。 此七识中方便修行熏发真也。 彼说七识以之为意。 非六识中意识也。 自下第二明唯真熏妄。 此中有二。 一者明其所显所熏妄义。 二者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明其所表理体平等。 问曰。 所显所表有何着别。 答。 言所显者此真理中。 随修习缘有可显义。 转理成行。 以缘照解断惑。 所显故名所显。 所言表者。 真如理体平等一味绝言离相。 然理不自显。 寄法以表故名所表。 法不自成。 以理熏故真法方成。 故此理中有二义。 故此中辨也。 就初中有二。 一者就始中明真熏妄。 二者复次染法以下就修明其真妄尽不尽义。 就初中有二。 一者明能熏法。 二者此体用熏习以下明所熏人。 就初中有三。 一者总标举类。 二者列章门。 三者自体熏者以下释二章门。 真如熏习有二种者是题名也。 云何以下列章门。 谓体用也。 自体相熏习者以下第三列释。 此中有二。 一者释体章门。 二者用熏习者以下释用章门。 就初中有二。 一者正出其体。 二者问答重释。 言无漏法者。 法身本体法佛之性。 言不思议作业性者。 是报佛性也。 有此二性熏习力。 故令起妄解断惑。 已后转理成行。 地前名为性种习种。 地上名为证教二道。 佛果名为法报二佛。 虚法为言。 名为性净方便涅槃。 自下第二重显。 此中有二。 一问二答。 问意者。 若便真能熏妄起善行者一切众生皆有真如。 何不等勋齐便发心起修善行能入涅槃。 而诸众生有信无信优劣。 前后无量差别。 就第二答中有二。 一者明真妄根原。 正答上问。 二者又诸佛法有因缘以下明缘修对治。 此之远答也。 就初中有三。 一者明真。 二者而有以下明妄根本。 三者唯如来下结难知也。 言真如本一者。 诸众生中真如理一本来无二。 故成佛时以理成故。 但是一佛无有二也。 何故名诸佛。 此是处缘故尔。 非理中诸也。 此真如根原也。 自下第二明妄根原。 然若尔者何故众生差别者。 有无量无明本来成就。 此之根本也。 过恒沙等上烦恼者枝条末也。 我见爱者是四住所起也。 此众惑者皆依无明。 如此无明熏习真如。 真如随缘差别不同。 如虚空本一而随有处大小不同。 若破有处即虚空无大小相。 此亦如此。 随染缘故利钝差别。 若离染缘则平等一味。 无上下优劣。 问曰。 若初真一何故起染原薄不同。 答。 无始无明等同品无有粗细。 智识以后染着不同。 心虑异故。 续识以后起成深浅。 故果报优劣上下不等利钝差别。 然此义者非凡所能知。 自下第三结难知。 唯如来能知故也。 故大经言。 十住菩萨见终不见始。 佛乃穷了见始见终。 自下第二随对治。 此中有三。 一者法说。 二者如木中下开譬。 三者众生亦尔下合喻。 言有因有缘者。 因者内心。 缘谓外缘。 譬意者木虽有火不能自烧。 众生虽有真如之性不能独熏自成涅槃。 合中可解。 言示教利喜者。 四谛三转*轮也。 示犹示转。 教犹劝转。 利喜是其犹证转也。 示转者示苦示集。 示灭示道名示转也。 言劝转者苦应知集应断。 道应修灭应证。 言证转者苦我已知。 集我已断。 道我已修。 灭我已证也。 示可当相示苦令知。 教集应断。 道利应修。 灭喜应证也。 以此四谛入道之诠故。 以四谛向涅槃道也。 自下第二释用章门。 此中有三。 一者总表举数。 二者云何以下列二章门。 三者释二章门。 用熏习者是显名也。 即众生外缘之力者。 谓佛菩萨证如起用。 摄化众生令修善法。 自下列章门。 差别缘者此应身化也。 平等缘者真身摄也。 自下第三释章门。 释二章门故即有二。 就初中有三。 一者正释差别。 二者此缘有二以下就时以辨。 谓时远近也。 三者是近远二缘分别。 以下就益以辨。 增长行者修行时益。 受道缘者得果时益。 平等缘者以下释第二章门。 诸佛菩萨久发大愿誓度一切。 以此善根熏习力故。 自然常随一切众生随应见闻而为示现。 谓示如来平等法身也。 以同体智力者此观照彼苦也。 令诸众生依三昧力平等见佛。 此真身摄也。 能熏如是。 次明所熏人。 此中有二。 一者题名举数。 谓此体用勋习分别有二种也。 二者列名即释。 言未相应者是凡二乘地前菩萨也。 此中初明体未相应。 后明未得自然以下用未相应。 言意意识者是七六识也。 是妄识心中信顺修行。 而未能舍离分别之念与实相应也。 未得自在业修行者。 未得无功用自在行也。 问曰。 地前菩萨五生自在。 何故未得自在业耶。 答。 隐细从粗。 是故此论。 已相应者谓初地以上出世法身菩萨令舍妄心。 除灭无明契证真如。 与佛如来法身相应无有分别。 唯依法身自然修行趣佛智海也。 复次染法自下第二明尽不尽。 此中有二。 一者立正道理。 二者此义云何以下释所以。 复次染法者是举法也。 无始以来熏习不断。 至渴佛后方尽灭也。 净法始终常有无有尽灭。 此义以下释其所以。 真如常熏故妄心妄境则灭。 转理成行。 法身显现也。 起用熏者是应用也。 上来明真妄相熏。 此中明真妄尽不尽。 不料简也。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自下第二明其所表。 此中有二。 一者明所表法。 二者复次显末以下明其修舍趣入方法。 就初中有二。 一者明所表体。 二者复次真如用以下明其所说。 所谓行法也。 就初中有三。 一者三义略表。 二者问曰以下释简前后。 三者复以何义以下释前立义。 初中有三。 一者总表。 二者所谓以下别释。 三者具足如是以下结也。 就初中有二。 一者题名。 谓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也。 真如即体名之为相。 二者正释。 此中有三。 一者明理无偏。 二者非前际生以下明理体常。 三者从本来下明理法具。 言一切凡夫二乘菩萨诸佛者是举人也。 无有增减者是理体也。 若论行义凡圣殊异因果差别。 而理体者等同一味。 凡夫二乘中理无有减。 菩萨佛中理亦无增也。 自下明常。 非前际生者明其本来无有生相。 非后际灭者明终无灭。 行德名为生。 而不灭名不灭。 异简此故名非生不灭。 湛然常也。 毕竟常恒者。 常中最故名毕竟常也。 自下明理。 然此理者非为孤立。 从本以来理自满足一切功德也。 下其别释。 有六句。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此之一句此真理中。 具足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功德之性。 如妄心中具足一切八万四千诸烦恼性。 虽不后现行而实有之。 说彼理中智慧之性。 以为智慧光明义也。 故严经云。 一切众生心微尘中。 有如来智无师智无碍无相智广大智等。 问曰。 若如是者何故大经菩萨品言。 若言众生身中具足十力四无畏等者。 非我弟子。 是大邪见。 下文复言众生有性。 以当见故两经相违。 云何会通。 答。 此等经文皆说行德。 若如行德。 十力无畏今时有者是大邪见。 然非无理。 又复果性以当得名为当见。 故此经言。 如贫女宝。 如闇中宝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此说理。 此等经文非一。 是故无违。 言遍照法界义故。 此之二句是心与法同一体性。 互相缘集。 然义分心法。 心为能照。 法为所照。 此之自体照何为名照。 如妄心中具足一切诸虚妄法。 是真心中具一切法。 以同体故将心摄法。 无出一法。 将法摄心。 则具法界微尘等心。 心随彼法为种种德。 心法界由来清净无闇无障名照一切法界之义也。 真实识知义故者。 此之三句盖之真实觉知之心。 有人释言。 真识非识。 唯是空理。 与识作体。 义名为识。 此言谬限。 不应受持。 斯乃真实觉知之心。 名之为识。 何得说言一向是空。 乃可。 真识体有不空之义。 不说空义以之为识。 故唯识论言。 对彼外道凡夫之人着我我所。 故色等一切法空非离言境。 一切皆空离言境者。 谓佛如来所行之处。 唯有真识更无余识。 以斯准验明知。 不以空为真识也。 经本之中为真相了别也。 无有伪名为真实。 神知之灵名为识知也。 言自性清净心义故者。 此之第四句本来无障。 名自性净心也。 良以理尊在于无垢。 名为清净也。 常乐我常义此第五句理德。 虽众对生死要无出此四也。 言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者。 此第六句体无染故。 名为清净。 生灭所不迁故。 名不变自在也。 自下总结。 此中有二。 一者结德。 二者结名。 具足如是过恒沙等不思议佛法者。 此前结德。 不能别叹故总举也。 不离等四句者上明。 犹净我乐常也。 乃至以下结名。 包含蕴积名之为藏。 众法积聚名为法身。 若别言隐时名藏。 显为法身。 自下第二重显。 初问后答。 问意者上明真如绝相断言。 何故此中具种种德上下相违。 答中有二。 一者正答。 二者此义以下释所以。 虽有诸德而无别相者。 今此中就与上无违。 虽有而无有相。 故不妨无。 虽无而无无相。 故不妨有。 恒有恒无言等同一味者。 此众德皆同一味也。 何为者唯一真如。 自下释所以。 中有三。 一者正释。 二传释。 三者结。 何故一味者。 题上句此义云何以下无分别故也。 无彼此故无分别。 故名一味。 故无分别者题上句。 自下传释。 离分别相故也。 远离六七识分别之相。 故名离也。 自下结也。 是无二者明其空有无二体也。 复以何义自下第三别释。 此中有二。 一者略别本由。 二者此义云何下别释上义。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者是显名也。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者。 若无待对无。 而对妄识辨故得说差别也。 自下别释。 此中有二。 一者上别释中六句广释。 二者乃至以下上总结。 此中别释。 就初中上二句别释。 下四句者通释。 以一切法者上明恒沙等法也。 本来唯心实无念者唯真无妄也。 而有妄心者是无明也。 以有此故便起末条。 不觉起念者是业识也。 见诸境界者是转识也。 故说无明者结本名也。 此众惑者依理而起。 还迷真理而心性无起也。 言无起者不为知返无知故名无起。 惑心分别为生。 以分别揽真。 真犹无分别故言无起也。 神知犹存故言即是大智慧光明义也。 此释初句。 若心起见者则分别心也。 则有不见之相者是分别有相故。 有遍有见则有不见之相。 故知。 有知为相。 名妄心也。 心性离见者即知而无知相。 不缘而照。 即是遍照法界义也。 神知灵故即无不照。 而不缘故灵豁无滞。 于无碍故名遍照法界也。 自下通释。 若心有动者是三相所熏也。 此中四句皆返释也。 非真识知者返释上中真实识知义也。 无有自性者返释上中自性清净心也。 非常等者返释上中常乐我净也。 热恼衰变不自在者。 返释上中清净不变自在义也。 三相所不迁故。 故具四句。 乃至以下释上结德。 此中有二。 初释结德。 此中有二。 初明返释谓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也。 后明顺释。 谓对此义故心性无动。 则为过恒沙等净功德相示现也。 自下释结名。 此中有二。 初明显非。 谓若心有起亦更见前法可念者。 则有所少也。 后明显是。 谓如是净法无量功德。 即是一心无有二也。 更无所念。 是故满足。 名为法身如来藏也。 复次真如用者自下第二明其所说。 言所说者所谓行德。 德不自显。 依诠得显。 由修行故方得成也。 此中有二。 一者明其行德。 二者此用有以下明其见闻得益不同。 就初中有四。 一者明因时化物之行。 二者此以何义以下明以因戒德。 三者又亦以下明真谛观。 四者但随以下明俗谛观。 复次真如用者题名也。 所谓以下正明也。 发大慈悲者。 谓四等也。 修诸波罗蜜者。 谓六度也。 摄化众生者。 谓四摄也。 立大誓愿者。 谓四弘誓也。 此四句者明化物行体也。 下明时节。 尽度众生。 不限劫数。 尽未来际也。 言以取众生如己身者。 辨其平等之心。 此中有平等行也。 非为空行。 而不取众生者此遣着也。 若着众生相者即不得度众生也。 此之空行也。 自下第二此以何义以下明德。 此中有二。 一者缘照。 二者明真照。 此以何义者设问发起也。 谓如实知者是缘智也。 契真之智名如实知。 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者。 体无异故也。 此之明智体。 次辨智用。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 见本法身也。 次明真照。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者。 是报身也。 种种之用者是应身。 此行用也。 即与真如遍一切处者以行即理。 自下第三明真谛观。 此中有二。 一者正释。 又无有用相可得者。 与体别用不可得故也。 二者释。 何故不可得者。 谓诸佛者唯是法身智身。 第一义谛者此之真观也。 如华严中十身相作是也。 就真而望无有别用。 观生死也。 次辨第四明俗谛观。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也。 此用有二种。 自下第二明得益不同。 此中有二。 一者明能见之人。 二者又凡夫可见以下明所见之身。 此用有二者。 此略举也。 分别事识者。 谓六识也。 言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者。 诸可见色依转识起。 此起根源。 不知自心现故为从外来。 二者言业识者。 谓第七识也。 初发意者是地前菩萨也。 所住依果者。 即莲华藏世界也。 常能住持不毁不失者。 是报净土也。 故华严云。 法界不可坏莲华藏世界海。 自又凡夫下第二明所见身。 此中有二。 一者明凡所见。 二者复次以下明菩萨所见。 言非受乐相者。 小乘教中明佛无常。 但以修行故增智慧耳。 故具苦无常。 故非受乐也。 自下第二明菩萨所见。 此中有二。 一者正明。 二者问答料简。 言净心者初地也。 自下第二问答料简。 初问后答。 就答中有三。 一者正答。 二者所谓释答。 三者此非心识以下总结殊胜。 言此法身是色体故者。 有人释言。 法身无色。 应中但有。 此义不然。 此文显矣。 胜鬘中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鸯崛魔罗经言。 瞿昙法身妙色常湛然。 又复义推下五戒十善中有人天也。 何故万善满足感无色报乎。 无国土也。 既上中言所住依果种种庄严也。 自复次显示下第二明修舍方法。 此中有三。 一者法说。 二者如人以下开譬。 三者众生亦尔下合譬。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入真如门者是略题也。 从浅入深。 从无常门入无我义。 中从无我门入真如不空门。 其实唯真。 而以相覆故不知不觉。 除破此相。 即知真如也。 令可解大意如是。 发布时间:2025-03-31 09:12:3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