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 内容: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下慧远大师著自下第二释心生灭门。 此中有二。 一者略表其体。 二此识有二。 以下广说其义。 心生灭者显名也。 依如来藏者是第八识也。 有生灭心者是第七识也。 此言依者同时相依。 如影依形。 此之二句妄有所以。 此妄之中随妄转流名第八识。 下正表体有三句。 所谓不生不灭者其体常住。 随缘成妄。 而体非无常。 如上说也。 此之一句正表体常。 与生灭和合者随缘令妄。 和合如一。 此之一句明随妄义。 非一者性常住故。 非异者令和合故。 此之二句辨随缘相。 以此三句辨第八识也。 名阿梨耶识者是梵语也。 此翻名为无失没识。 虽在生死性不失没。 故名无没。 名随义翻名为宗识。 妄所依故亦名藏识。 备有一切诸净法。 故此等名者经论非一。 而非正翻也。 自下第二广释其义。 此中有三。 一者辨其解惑根源。 二者复次生灭因缘相者以下真妄依持之义。 三者复次有四种法以下辨其染净熏习之能。 就初中有三。 一者举数略释。 二者云何以下立列章门。 三者所言觉义以下广释章门。 言此识有二种义者是举数也。 言能摄能生一切法者是略释也。 生死涅槃之根源故。 是故名为摄生义也。 自下列章门。 觉者解也。 非是修习生用为解故名解也。 斯乃异于木石等。 故心神为解。 又复对于无明闇。 故名之为解。 言不觉者此是惑也。 无明七识以为不觉。 自下第三广释章门。 此中有三。 一者释觉章门。 二者所言不觉义以下释不觉章门。 三者复次觉与不觉以下料简同异。 所以料简者于一体中有觉不觉二义相返。 是故第三料简同异。 又复亦可上三句文此中广释。 言觉义者释上略中不生不灭。 不觉义者释上略中与生灭和合句中生灭义也。 言同异者释上略中非一非异也。 就第一中有三。 一者表其八识生死之根源。 二者复次本觉随染以下表其八识佛果根源。 三者复次觉体相以下总表理体。 就第一中有三。 一者显其觉体。 二者又以觉心源以下明究竟非竟。 究竟是其真照行也。 非竟是其缘照行也。 三者是故一切众生以下总结真妄。 就第一中有二。 一者明其本觉是真照体。 二者始觉者以下明其始觉是真照用。 此用是中非宗而对来耳。 就初中有二。 一者出体。 二者依此法身以下释名。 就初中有二。 一者正出其体。 二者离念相者以下释其义。 所言觉义者题名也。 谓心体者是第八识。 非色无作。 诸心中实故名为体。 言离念者绝名相境界。 超出妄想故名离念。 自下第二释义。 离念相者显名也。 言等虚空界者非是太虚。 此是真实法性虚空也。 太虚空者此是事无。 虽今无有生灭之相终归尽灭。 故名无常。 岂真识理终灭空等乎。 理法之中有真空真有。 然心非空外。 空非心外。 心非空外故等虚空界。 遍一切处。 空非心外故净法湛然。 故曰真空。 问曰。 有法还灭可尔。 太虚无法。 云何更灭。 答。 以有对故是无无灭耳。 若理寻言以因感故。 因力灭时终归灭尽。 感因物者有无齐等。 岂无无灭。 问。 若无常者何故涅槃经中。 诸常法中虚空为最。 答。 彼经中最者今我言法性虚空是也。 何故为最者。 诸佛行体皆本有。 故不灭常也。 法性之理不生不灭故。 湛然常故言为最。 何得言乎佛得常中太虚为最。 太虚流无。 佛常具得。 汝所言者于诸明中萤虫为最。 问曰。 云何得知太虚灭耶。 文殊师利问菩提论中问此事能。 佛告。 太虚灭者佛眼所见。 文殊白佛。 若无虚空诸菩萨等。 依何住而得修行。 佛告文殊。 依法性虚空住。 此为最胜。 以此文证定知。 太虚是灭法也。 既言灭者明知无常也。 言法界者诸种种法差别不同。 名之为界。 言一相者心是一相也。 言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者非但众生身中之理。 诸佛以此为体原故。 故言即是也。 自下第二释名。 此中有二。 一者立名。 二者何以故下释名所以。 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者以名寄法。 自下第二释名。 何以故者立本所以也。 对始觉义说者。 修习以后起始有用名始觉也。 此觉本无今有。 以此对故名之为本。 自下第二释始觉中有二。 一者覆体即同。 本觉隐显为异。 藏识在染名之隐。 藏识在果名之显。 非是先染后随对治为净法也。 故胜鬘言。 隐为如来藏。 显为法身。 此之体义非用义也。 二者释义。 何故同一本觉复名始觉者。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 无明之心覆隐真实。 而依不觉起缘照解。 对治众惑然后方显。 故名始觉。 自下第二明其究竟非究竟义。 此中有三。 一者总释二义。 二者此义云何以下释其相。 三者是故修多罗以下引经证成。 言觉心原故名究竟者真照解也。 修成佛故名究竟觉。 言非觉原故非究竟者。 是缘智解终心之中。 以灭已故非究竟觉也。 自下广释其相。 此中有二。 一者释不觉竟。 二者得见心下释究竟觉。 就初中据四位辨。 虽复觉不名为觉。 言凡夫之人前念起恶复念不起不名觉者。 是第一位。 前念四相已谢至后念中方乃觉悟。 以无解故犹不名觉。 如二乘初发心菩萨是第二位。 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者。 于四相中异相中悟以解少故犹不名觉。 初发意者种性也。 又亦可异相无异相者。 心外异心。 或中无异相。 故名念异相也。 云何观行。 有三种解。 一者生空观。 观察但阴无我人故。 二者法空观。 观法虚假无自性故。 三者如观。 观察诸法非有非无。 云何观法非有非无。 见一切法犹如幻化。 有法幻故无法为有。 有即非有。 无法幻故有法为无。 无即非无。 然则说此幻有无为非有无。 亦无非有非无可得。 还即说此非有非无为有无故。 故有无之相亦不可得。 进退推求无法可取。 境界既然。 心想亦尔。 此三观中前二观者是二乘所观。 后一观者菩萨所观。 若通论之三乘皆观三种观也。 以此观故舍粗分别执着相也。 此十使本末取性无明及计名字相也。 故下文言执相应染二乘与信地菩萨永尽也。 种性菩萨为信地矣。 言如法身菩萨于念住念无住相者。 是第三初地以上位。 于四相中住相时悟一切诸法住无住相也。 云何观行。 有三种观。 一者妄相观。 观察三界虚伪之相唯从心起。 如梦所见有无有想。 心外毕竟无法可得。 二者妄想观。 观妄想心虚构无自体依真而立。 如波依水如迷依方。 三者真实观。 观一切法唯是真实缘起集成。 真外毕竟无有一法可起妄想。 既无一法可起妄想妄想之心理亦无之。 以此观故。 离分别粗念相者谓分别事识解也。 以初地中六识解惑皆悉尽也。 云何得知者。 楞伽经言。 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 离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是分段三界身。 远离彼故名舍六识。 涅槃经中亦同此说。 故为出世间也。 又大智论宣说。 入初地菩萨位生菩萨家。 舍离肉身得法性身。 此亦是其离六识也。 若论残习十地乃尽。 问曰。 六识尽在初地初地以上使无六识。 云何得知见闻觉耶。 答曰。 虽无事相六识犹有七识缘照无漏所得法身。 及与真识缘起法身眼耳等识。 是故用此见闻觉也。 问曰。 若以缘照法身见闻觉知。 与前六识有何差别。 释曰。 前六是其事识。 分别事相心外取法。 缘照法身所见闻等知外无法。 一切悉是自心所起。 如梦所见。 于自心相分别照知有异也。 问。 真识见闻与缘照知有何差别。 释曰。 七识缘照身者。 但于妄想缘起法中分别缘知。 又于真法分别缘法。 不能离缘。 真法身者远妄想心。 照明清净法界显自心源。 名为见闻。 非分别知。 言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者是第四位。 第十地之满心也。 言初起心无初相者。 于四相中初生相时。 悟一切法从本以来本无有生。 云何观行。 有二种观。 一者息相观。 生死涅槃本是真识妄随所起。 证实返源本来无妄。 妄想既无。 焉有随妄生死涅槃法相可得。 名息相观。 二者实性观。 观彼真识如来藏体。 唯是法界恒沙佛法同体缘集。 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良以诸法同体缘集。 互以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 虽无一性而无不性无有守性。 即是如如一实之门。 而无不性即是真实常乐净等法界门也。 体性常然古今不变。 名实性观也。 言远离微细念者是七识缘智也。 无明灭故缘智即灭。 问曰。 修习而得解者何故空灭乎。 答曰。 是妄解故不得成佛。 解故断惑。 体是妄解故终归灭亡。 云何得知明解随灭。 涅槃经四相品中言。 譬如男女大小器中。 悉满中油燃灯。 油尽明亦随灭。 灯炉犹在下。 合中言。 油尽者喻烦恼灭。 明喻智慧。 慧虽灭已犹法身存。 此文显矣。 终心之中皆悉灭。 故名非究竟觉也。 自下第二释究竟觉。 言得见心性者谓真识也。 心即常住者始觉是也。 名究竟觉者。 觉心源故修归圆觉也。 自下第三引说证成。 此中有二。 一者正证非究竟。 二者又心起下证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者是楞伽经也。 能观无念者。 七识缘智名为念也。 无七识念为向佛智也。 此是上中证非竟觉也。 又心起者是真始觉心也。 无初相即谓无念者。 以始觉起时一切妄法无有可知。 而言知者无念为知。 此之证究竟觉也。 自下第三总结。 此中有二。 一结不觉。 二者以无念等故以下结前觉义。 就第一中有二。 一者结前凡夫不觉。 二者若得无念以下结前三位非究竟觉。 初中有三。 一者总结。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也。 二者释所以。 本来念念未曾离故也。 念者分别执着念也。 三者重结。 故说无始无明是也。 本来不离故名无始也。 自下第二结前三位。 若得无念知心生住异灭是也。 自下第二结前觉义。 此中有二。 一者结前始觉。 二者以四相俱时以下结上本觉。 以无念故。 实无始觉之异者。 以不觉念覆故。 显时名始觉。 如上始觉即同本觉。 以本觉异无有始觉。 自下结本觉。 以四相俱时而有者。 如毗昙家义。 四相俱一时用在前后。 若成实义四相前后非一时也。 此中似数家义也。 皆无自立者。 如梦所见无实体。 本来平等同一觉故者是本觉也。 上来辨生死根源竟也。 自下第二明佛果根源。 此中有二。 一者总释。 二者云何以下别释。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 法报两种是也。 同一觉而随染隐显。 名之为法。 此真识中本无今生义。 名之为报也。 与彼本觉不相离者。 一体中二义故名相离也。 云何以下别释。 此中有二。 一者立二章门。 二者释章门。 言智净相者是法佛性也。 不增不减古今湛然非先染后净名智净。 言不思议业相者。 是报佛性也。 本无法体。 以不思议修习力故有始生义。 造作令成。 无而令有。 名不思议。 造作名业。 此一体中。 体显用生有二种也。 自下释章门。 先释智净。 后释业相。 就初中有二。 一者表其智体。 二者此义云何下释其体义。 就初中有三。 一者表能治解。 二者破和合下显所治障。 三者显以下正辨所显。 智净相者显名也。 谓依法力者真种资力也。 依者缘智也。 如实修行满足方便者是缘智也。 方便者是善巧方便也。 自下显障。 破和合识相者六识障也。 灭相续心相者七识障也。 以缘照解对治六识七惑也。 自下第三辨其所显。 显理法身智净故也。 自下第二释义。 此中有三。 一者法说。 二者如大海水以下开譬。 三者如是众生以下合譬。 言一切心识皆是无明者。 六七识心皆无明为体也。 犹前和合识相续心相也。 无明之相不离觉者。 真妄缘集也。 言非可坏者。 理法常尔故。 非不可坏者。 以解治妄故。 自下开譬。 如大海水喻第八识。 风喻无明。 波喻七识。 水相风相不舍离者。 真识与无明缘集合成。 水非动性者。 真无妄性。 随妄故成。 若风相灭动相灭者。 无明灭已七识则已。 湿性不坏者喻彼真识性体常住。 如是众生以下合喻。 自性清净心合上海水也。 自无明风动者。 合上目风也。 心与无明俱无形相者。 合上水相风相不相离也。 而心非动性者合上水非动性也。 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者。 合上若风止灭动相灭也。 智性不坏者合上湿性不坏。 七识起喻略无合也。 彼楞伽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洪波鼓穴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此明大海虽为风飘水性不改。 性不改故名为常住。 性虽常住而波水相随风波转。 喻彼真识虽为妄想境界风动真性不变。 性虽不变而彼真相随于无始妄想。 动发虚伪境界起于七识。 如海波浪。 经本之中境界为风。 何故论主无明为风。 释曰。 经中据末。 境界为风。 论主寻本。 无明为风。 此等皆有飘动义故。 又后义推真识为海。 无明为风。 起七识波。 七识为海。 境界为风。 起六识波。 自下第二释业章门。 此中有二。 先明总释。 二所谓下别释。 以依智净能作境界者依体。 起相用故也。 以下别释无量功德之相。 常无断者报佛性也。 随众生根下明应佛性也。 此二性者修心可有。 非今具有也。 自下第三总标理体。 此中有二。 一者略标。 二者云何为四以下别释。 复次觉体相者。 犹前本觉相者。 即体相也。 非相中相也。 有四大义者。 同一体中随义分四。 非别释体四也。 与虚空等者。 是法性虚空也。 此之表四俱无胜劣之异。 如净镜者。 喻净无染也。 亦喻相入无障碍。 次下别释。 此四种中。 一一之中立名即释。 如实空镜者犹前真如。 远离心镜无法现者就真而望。 唯真犹立。 本来无妄故。 经说言。 佛不渡众生。 众生无故。 非觉照义故者。 虽是一体心法不同。 擿心而言。 法不生知。 是真谛理故。 非觉照上法性空。 即是谓也。 何故与等以此等余非此与等也。 言因熏习镜者谓真心也。 依因此心缘照熏习故因熏习也。 一切世间悉中现者。 一切诸法心之为本。 故本中现。 然即现故体中生耶。 故言不出。 亦可现无边故现外不出。 体中现故。 杂乱一相故言不入。 以不入故妄法败亡。 故言不失不坏。 一云就真法说。 绝言离相。 超外众物而不离有无。 故言不出。 不离有无而非有无。 故言不入。 故经说言。 虽在阴界入而不同阴界入也。 以万像外而不失坏故言不失坏。 是为何物。 常住一心。 何以故。 一切真实性故。 无法不真也。 又一切染法不能者。 心体常住故不能染。 非谓用义也。 智体不动者释不染由。 具足无漏熏众生者具净法故。 冥资众生令修善行也。 法出离镜者。 犹智净相也。 真法出于烦恼惑障故言出离也。 谓不空者恒沙净法湛然满故。 烦恼碍者犹烦恼障。 言智碍者犹智障也。 诸惑虽众无出二障。 然此义者下二障中具广分别也。 离和合相淳净明者。 离六七识心相也。 缘熏习镜者。 犹上不思议业相也。 以缘智修习故得名缘熏习也。 依法出离者。 依体起相用。 遍照众生心令修善者。 是报佛也。 随念示现者。 是应佛也。 此四之中前二是理。 后二是行。 理行俱明故无余无上。 自下第二释不觉章门。 此中有二。 一者明不觉体。 二者复次依不觉以下明诸惑转生。 就初中有二。 一者明不觉义。 二者以有不觉以下对明真觉。 初中有三。 一者法说。 二者开譬。 三合喻。 言不觉义者。 是显名也。 不觉名者。 无明别名。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者。 就境明体。 真如无二故名法一也。 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 而有其念者是染心也。 通而言之皆是妄识。 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 染心是其业识。 以后乃至相续识也。 念无自相不离真觉者明其妄法不孤立。 故詑真而立。 若无此真妄不得生也。 次下开喻。 如迷人者诸群盲类诸众生等。 迷二谛理不知超出生死之津。 似是迷人。 依方故迷者喻依真有妄。 若离于方则无有迷者。 若无真识不得有妄。 故胜鬘言。 依如来藏故有生有死。 若无藏识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也。 自下合喻。 众生亦尔者。 合上迷人。 依觉故迷者合上依方故迷。 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者。 合上若离方则无迷也。 自下第二明对真觉。 此中有三句。 一者释觉义。 谓有不觉心。 故能知名义。 为说真觉也。 二者绝待明体。 谓若离不觉之心则无有真识也。 三者遣着。 虽皆是真亦无真相。 谓离不觉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自下第二明转生义。 此中有三。 一者总明。 二者云何以下别释。 三者当知无明以下结释。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者。 依根本无明心心相渐粗。 故生三种相也。 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 共为第七识体也。 云何以下别释。 此中随义辩者。 七识中有六。 六识之中有四也。 然前六中上四不相应。 下二相应。 与六识似故。 文中分有二。 一者明不相应。 二者以有境界以下明相应也。 言无明业相者。 无明是其所依。 不觉业者动义。 言能见相者亦名转识。 心相转粗。 转起外相。 名为转也。 此之三心也。 言境界相者亦名现识。 以妄心中妄作境界显现如镜。 以有境界故以下明其第二相应之义。 以境缘故生六种相者。 是相应故合为一类。 言智相者前所说境分别染净违顺差别。 非明解智也。 言相续相者。 依前智识心相转粗。 境界牵心。 心随境界分别不断。 如海波浪。 又复三世因果令不断绝。 故名相续。 言执取相者。 十使根本取性无明。 言计名字相者。 所谓五见粗起烦恼。 若复通论十使皆是此二合为烦恼分也。 言起业相者。 谓依烦恼造种种业也。 业系苦相者。 依业受报也。 此之六中前二七识。 后四六识也。 自下第三结也。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者。 众惑根本故也。 言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者。 皆无明用相也。 自下第三从复次觉与不觉下料简因果。 亦可释上非一非异。 此中有三。 一者总举数。 二者云何以下列名。 三者同相者以下释章门。 就第三中有二。 一者释同章门。 二者释异章门。 就初中有三。 一者开喻。 二者如是无漏以下合喻。 三者是故以下引经证成。 譬如瓦器者。 喻第七识种种妄法也。 皆同微尘性相者。 喻真如为体也。 如是以下合喻。 无漏无明皆七识也。 皆同真如者。 合上同微尘性相也。 自下第三引证。 是故修多罗中依此义说者。 取彼经说释成此义也。 此有二句。 初明理涅槃。 后明释难。 言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菩提者。 唯是真识。 悉无余法故也。 言非可修相作相者。 非如报应也。 毕竟无得者。 既已常已常得更无得也。 亦无色相可见者。 以理无色故也。 自下释难。 若无色相者。 何故得有以相之身利益众生。 释此难故。 而有见色者。 唯随染业幻所作也。 非是真智理色不空性也。 何故非理智无色者。 以智相不可见故也。 自下释异章门。 此中有二。 一者开喻。 二者如是无漏以下合喻。 此同异大意者。 真妄二识有同异义。 同者真外无妄。 妄外无真故。 言异者真妄相返故。 如水中波。 水非波外波非水外名同义也。 水波非一名异也。 自下第二复次生灭因缘者以下明真妄依持。 此中有五。 一者正辨真妄转生依持。 二者依无明业所起以下。 明其转生之义非浅智所知。 三者染心者有六种以下。 明返本时六七识惑治断分齐。 四者又染心义者以下摄众惑中据二障辨。 五者复次分别生灭相以下明舍灭相。 虽上广分治断之相摄广令略辨灭相也。 就初中有二。 一者总标转生。 二者此义云何以下别释转生之相。 复次生灭因缘相者是显名也。 所谓众生依心者是第八识也。 意意识转故七六识也。 真识是其神知之主集起所依。 义说为心。 妄识总对一切境界发生六识。 义说为意。 事识依意。 了别六尘事相境界故名意识。 经本之中同说此三。 名字小异。 一名分别事识。 亦名转识。 二名业识。 亦名现识。 三名真相识。 分别事识者。 六识之心以能分别六尘事故名分别事。 即此六识随六尘转故名转。 不同七识转起外相名为转也。 业相现相是第七识。 识之中六识之名。 以二摄也。 真相识者是第八识。 名字虽异与前三种其义不殊。 自下第二别释。 此中有三。 一者明七识心。 二者是故三界以下明其七识生死根源。 三者复次意识以下明六识心。 初中有二。 一者略释。 二者此意有五种以下广释。 此义云何此设问也。 以依阿梨耶识说者犹上依心。 此之名义如上说也。 有无明者生死根源故。 理与无明俱一时有。 而义说故。 依理起迷是根本无明也。 无明即心。 非有心外异有无明也。 不觉而起者是业相也。 言能见者是转相也。 言能现者犹现相也。 能取境界者是智相也。 起念相续者是续识也。 问。 上来已辨何故重明。 上中明其七识惑义。 此中明其七识心义。 是故异也。 自下第二广释。 此中有二。 一者略表数。 二者云何以下别。 名即释此意。 复有五种者标数也。 言业识者。 依前无明便有妄念不觉心起。 说之为业。 何故不说无明识者。 是根本体故。 就恒沙中说五种也。 言转识者依前业识。 心虑渐粗而取外相。 故名为转识。 言现识者依前转识所起境界还显自心。 名为现识。 言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者。 明诸境界一时而现。 以此识前未有境界但心识相。 何故不说法尘境乎。 答。 若通言之理实俱有。 而粗别言为五尘耳。 又须法尘更无别尘。 逐缘五尘。 推求境体更无异故。 故不言也。 言智识者。 于前现识所显法中分别染净违顺差别。 故名智识。 言续识者依前智识心相转粗。 境界事心心随境界分别不断。 故名续识。 又复此心能持三世善恶因果。 令不失坏故名续也。 自下第二从是故三界以下明其七识根源义。 此中有四。 一者明生死无体妄心而有。 二者此义云何以下释其所以。 三者当知世间以下劝人令知。 四者是故一切法以下结无体依心。 初中有二。 一者顺释。 二者返释。 言是故者。 上明五心相生缘。 故以有生死。 但心主耳。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也。 如梦所见如镜中像。 无有自体。 若言近者心谓七识。 若谈远者心是八识。 离心即无。 六尘境者此返释也。 此义云何设问发起。 言一切法者生死诸法也。 从心起者是真识也。 妄不孤立由依真起。 名从心起。 妄念而生者。 妄念是其第七识也。 若言近者生死诸法从妄念生。 前明起由后明正体。 成合生诸法。 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者。 自心是其真相识也。 是真识者众生中实就妄缘故。 有异妄故。 一切心识分别真理者。 即分别自心。 更无别理故也。 言心不见心者。 就真论真。 无有分别。 无能所故。 无相可得故。 名不见心也。 此之德标显生死无体真谛无相道理如是。 经说二谛。 宗要在斯。 自下第三观知生死无体。 当世间一切境者。 犹上一切法也。 皆依众生无明妄心得住持者是正体也。 无明是其无明识也。 妄心是其业识。 以上乃至续识总名妄心。 此之六识生死之体。 故名住持也。 自下第四结无体。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 无体可得。 言唯心者唯随于心以从心故。 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 故言唯心也。 言虚妄者是能随法也。 自下第三明六识心。 复次意识者是六识也。 即此相续识。 依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者。 谓根本取性无明。 种种妄执随事攀缘者计名字相也。 此之明根本也。 又复说以下明末。 中依见爱烦恼增长者。 见是五见。 爱是五钝。 自下第二明非浅智所知。 此中有三。 一者显其难知。 二者何以故下释难知由。 三者是故以下总结难知。 依无明薰习所起识者是显名也。 业识以下若细穷论无明亦是。 自下明知就人以辨。 人别不同泛有四位。 一者凡夫二乘。 此人一向非境界也。 二者十信以上。 此人发心始觉观察此理。 三者初地以上乃至十地。 名小分知。 四者诸佛佛乃穷了真妄缘起相生之义也。 文显可知。 自下释所以。 何以故是心本来清净而有无明者。 真识随缘成妄义也。 无明是其无明识也。 为无明所染有染心者。 业识以下名为染心。 虽有染心常恒不变。 虽相成染真性不改。 故胜鬘中。 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 难可了知。 真而成妄。 似妄恒真。 此理诸佛所穷。 非识智所能。 是故以下结显难知。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 指佛为证。 所谓心性者出其体性。 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以不达一法界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者。 结上为无明所染也。 上明结者上中自性清净。 自下第三明返本时断惑分齐。 此中有二。 一者正明断分齐。 二者言相应者以下释相应不相应名。 就初中有二。 一者明六识惑灭。 二者明七识惑尽。 六识中惑者有二。 一者执取相。 二者计名字相。 对治解者是意识中相应之慧治前二惑。 成实论中说为空心。 计名字者。 小乘法中见道时断。 大乘之中十信时断。 执取相者小乘法中得无学。 时断毕竟也。 大乘之中种性时断。 今此论中略无计名字惑断也。 言六染心者除无明识。 其余皆是为染心也。 有六种者通举六七识也。 一者言执相应。 染者是执取相也。 信相应。 地者是种性也。 对治慧者。 小乘之中入无余时尽。 大乘法中初地时尽。 二者言不断染者是犹续识。 种性以上乃至初地尽也。 智相应染者依具戒地者是第二地。 无相方便地者是七地也。 自八地无相方便。 故名无相方便。 现色不相应染言色自在地者是第八地。 能净佛土名色自在。 言能见者是转识也。 心自在地者是第九地。 善知初心名心自在。 第六业识染菩萨尽地者是第十地。 不了一法义者是根本无明地也。 地前学断。 初地以上离断。 佛地穷尽。 故胜鬘云。 无明地佛智所断也。 对治解者犹是七识。 缘照之解治前六种。 此解亦尽。 初地断舍至佛乃尽。 问曰。 如来地中断无明业者。 真照断惑合曰断有二种。 一者正断。 二者证断。 缘照正断。 真照证断。 今此论中就证断门。 故入如来地断也。 自下第二释相应不相应之名义。 释意不同。 如毗昙义。 心数同时。 心王起时诸数并起。 相助成故名为相应。 如成实论义。 心数前后。 识心灭后想心同取一青境中。 名为相应。 大乘法中心相转粗。 染用与心共相应。 故名相应也。 谓心念法异者。 念是染用心知。 知相缘相同故者。 心体是知染用亦知。 詑境迷故言同知缘也。 不相应者。 即心不觉常无别异。 即指心体。 以为无明。 非是心外缘有迷用。 全体是心。 全体是迷。 故无别异。 不同知相缘相者。 体用无异故也。 亦可心与境界共相体故名心相应。 前六种中现识以后是相应者是粗判。 知识之中染净分别故名相应。 若细寻者但无明地是。 不相应业识以后是相应义。 皆是恒沙末故。 此义更穷应当广论。 于中二门分别。 一对心识明其相应不相应义。 二就惑体明相应不相应义。 言对心者心有三种。 一者事识心所。 谓六识。 二者妄识心。 谓第七识。 三者真识心。 谓第八识。 彼事识中所有烦恼有二义。 一相应义。 谓现起之惑烦恼之心。 与心别体共心同缘。 故曰相应。 如想受等。 二不相应义。 谓性成之结。 即说心体为烦能性。 不别有数与彼心王共相应。 故曰不相应也。 妄识之中亦有二义。 心有六重。 此如上说。 此六种中根本四重是不相应。 末后两重名相应义。 相应之义释不异前。 不相应者即指七识。 妄想心体以为烦恼。 非是心外别有烦恼共心相应。 名不相应也。 问曰。 何故粗者相应细不相应。 释曰。 粗者有时作意别相而起。 故与心别共相应。 细者性成非别起。 故名不相应。 真识之中亦有两义。 真妄和合名相应义。 真妄性别名不相应。 次就惑体相其相应不相应义。 惑体有四。 一无明地。 二无明起。 三四位地。 四四住地起。 四种中无明住地定不相应。 故胜鬘云。 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也。 妄识之心体是无明故不相应。 无明前起经说相应。 故胜鬘云。 于此起烦恼刹那相应。 而随义细论于中亦有不相应义。 是云何知。 如此论中业转现识是不相应染。 智识相续识是相应染。 然而此五皆此无明所起故有无相应义。 问曰。 若尔胜鬘何故一向说为相应。 答曰。 为别无明故偏言耳。 四住地者总相粗论唯心相应随义细分俱有二义。 现起之惑共心相应。 性成之惑与心同体。 名不相应。 以有此义故杂心中。 一家说使定心相应。 一家说使定不相应。 义既两偏不可偏执。 四住所起一向相应。 以彼粗起与心别故。 故胜鬘云。 四住起者刹那相应也。 此论中就妄识明相应不相应义。 自下第四就二障辨。 前明六重摄为二障。 根本无明以为智障。 业识以下为烦恼障。 然此二障且应广论。 夫二障者诸众生等没生死中重网罗也。 众惑之根源。 遮涅槃路之刚关也。 能障圣道名之为障。 障乃无量。 取要言之凡有二。 一者烦恼障。 二者智障。 此二障义有三番释。 一者四住烦恼为烦恼障。 无明住地以为智障。 二者五住性绪为烦性障。 事中无知以为智障。 无明有二。 一迷理无明。 二事无知。 迷理无明是性结也。 三者五住性结及事无知同为烦恼障。 分别缘智以为智障。 就初番中四门分别。 一定障相。 二释障名。 三明断处。 四对障辨脱。 言定相者云何得知。 四住烦恼为烦恼障。 无明住地以为智障。 以胜鬘经对地持论验之知矣。 胜鬘经中就二乘人但断四住。 不断无明住地。 地持论中说。 二乘人烦恼障净非智障净。 烦恼净者犹胜鬘中所断四住。 非智障净者犹彼不断无明住地。 故知四住为烦恼障。 无明住地为智障也。 次释其名。 五住之结通能劳乱。 齐能障智。 何故四住遍名烦恼障。 无明独为智障。 答。 理实齐通但今为分二障差别隐显为名。 等就隐显各随功强以别两名。 四住烦恼现起之结发业生劳乱。 义强偏名烦恼。 异心之惑与解别体。 疏远翳障智微劣。 故不名智障。 无明闇惑正远明解。 亲近翳障智义强。 故名智障。 任性无知非是现起。 不能发业招集苦报。 劳乱微劣故不名烦恼障也。 次明断处。 略有二阶。 第一大小相对分别。 二者直就大乘世出世间相对分别。 大小对中义别三门。 一者隐显互论。 二乘之人但除烦恼。 菩萨之人唯灭智障。 二乘非不分除智障。 所断微劣隐细从粗。 是故不论。 菩萨非不除断烦恼。 所断相微隐粗从细。 是故不说。 二者优劣相形。 二乘解劣但断烦恼。 菩萨治广二障双除。 故地持云。 声闻缘觉烦恼障净非智障净。 菩萨种姓具足二净。 三者据实通论。 二乘菩萨二障双除。 言就大乘世间出世间相对辨者。 解行已前名为世间。 初地以上名为出世。 于中分别乃有四门。 一废粗论细。 地前菩萨于彼二障一向未断。 初地以上二障并除。 故涅槃中宣说。 地前具烦恼性。 二者隐显互论。 地前世间但断烦恼。 初地以上唯除智障。 三者优劣相形。 地前解劣唯除烦恼。 地上解胜二障双断。 四者据实。 通世及出世二障双除。 相状如何。 烦恼障中有其二种。 一者子结。 二者果结。 子结烦恼地前所断。 果缚烦恼地上所除。 子结之中复有二种。 一者正使作意而生。 二者余习任性而起。 正使烦恼声闻缘觉乃至性种断之周尽。 习起之结习种性以上乃至相地断之毕竟。 故地持云。 初阿僧祇过解行住入欢喜地。 断增上中恶趣烦恼不善正使。 名为增上习名为中。 入欢喜时悉皆断也。 果缚之中亦有二种。 一者正使作意而生。 二者习气任运而起。 正使烦恼所谓爱佛爱菩提等。 始从初地次第断除。 至不动地断之周尽。 故地持云。 第二阿僧祇过第七住入第八地。 微细烦恼皆悉断灭。 八地以上除彼余习。 故地持云。 第三阿僧祇断除习气入最上住。 智障之中亦有二种。 一者迷相。 二者迷实。 情所趣法名之为相。 不能悟解云其本无。 说以为迷。 如来藏性说以为实。 不能穷达说以为迷。 迷相无明地前所除。 迷实无明地上所遣。 迷相无明复有二种。 一者迷相立性。 二者迷性立相。 言迷相者妄法虚集以之为相。 不知虚集建立定相名之迷也。 言迷性者情而起法无性为性。 迷此性故立因缘相也。 迷相无明声闻缘觉乃至性种断之穷尽。 迷性无明习种性以上乃至初地皆悉断除。 迷实无明亦有二种。 一者迷实相。 二者迷实性。 空寂无为是其实相。 不能知是寂泊无为故名迷相。 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实元有是其实性。 不能穷证说为迷性。 此二无明说断不定。 若依地经初地以上乃至六地除其迷相。 是故得为明别顺忍。 七地以上断迷实性。 是故证得无生忍体。 若依涅槃九地以还断其迷相。 是故说为闻见佛性。 十地以上断迷实性。 是故说为眼见佛性。 以验求二障皆是始终通断。 治断粗尔。 次辨第四对障辨脱。 断烦恼障得心解脱。 断除智障得慧解脱。 是义云何分别有二。 一者隐显互论。 断烦恼障。 诸佛菩萨世谛心脱断除智障。 真谛慧解脱何故如是。 烦恼染事故断烦恼。 世谛心脱断烦恼。 理实虽随有一切德脱就主为名。 遍言心脱。 无明障理。 故断无明。 真谛慧脱断无明。 时即理所成一切德脱就主作名。 遍名慧脱。 二者对障宽狭分别。 断烦恼障。 唯除事中染爱心故。 世谛心脱断智障时除无明地。 及断事中粗无明。 故二谛慧脱。 此初番竟。 发布时间:2025-03-31 09:17:4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