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 内容: 慧远大师: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慧远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者盖乃宣显至极深理之妙论也。 摧邪之利刀排浅之深渊立正之胜幢。 是以诸佛法身菩萨皆以此法为体。 凡夫二乘此理为性。 改凡成圣莫不由之。 是故释尊为表此法以殊胜故。 超过巨海须弥山等于铁围上楞伽城中十头罗刹宫殿之中说此法也。 即表其三乘绝分如法华论主。 论主问言。 何故住此灵鹫山中说此法耶。 释言。 为题此一乘法以殊胜故依处以题。 又十地论中问。 何故在此他化自在天摩尼宝殿中说此法门。 释言。 为题十地法门以殊胜故挍量胜故。 此亦如是一化所说教虽众多要唯有二。 一者声闻藏二者菩萨藏。 教声闻法名声闻藏。 教菩萨法名菩萨藏。 何以故知佛教但二。 有事有文。 言有事者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名声闻藏。 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 名菩萨藏。 故知佛教无出此二。 言有文者涅槃经言。 十二部中唯方广部菩萨所持。 余十一部声闻所持。 地持论中亦同此说。 下复说言声闻菩萨出苦道说修多罗。 结集经者谓集二藏。 说声闻行为声闻藏。 说菩萨行为菩萨藏。 故知所说无出此二。 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 名虽有异其义不殊。 此二藏中各分有三。 谓修多罗毗尼毗昙。 小乘三藏者如四阿含经。 是修多罗藏。 五部戒律是毗尼藏。 毗昙成实是毗昙藏。 大乘三藏者如涅槃华严等。 是修多罗藏。 清净毗尼方等经等是毗尼藏。 十地地持等是阿毗昙藏。 今此论者二藏之中菩萨藏。 摄三藏之中是第三阿毗昙藏。 亦名摩德勒伽藏。 此云行境界。 亦名摩夷此云行母。 此论所明八识之理为体行法为宗。 诸菩萨等依于此理得起修行。 依行成德故言菩萨摩德勒伽藏也。 所言大者物莫能过目之为大。 既言至极焉有胜己。 故言名大。 所言乘者运载为义。 乘有二种。 一法二行。 言法乘者能运他用。 无自运义。 即是理法。 言行乘者自运运他故名为乘。 今此论中具明理行故有二种乘。 总而言之亦名一乘。 无异趣故亦名佛乘。 佛所乘故此皆是。 名虽有异其实不改。 故言大乘也。 所言起者成立为义。 所言信者决定为义。 此信有二释。 一云就十信位中令起真常证信也。 二云即是妙法师说。 是劝信也。 论主是其不足之人所说之法甚深极理。 恐其不顺。 作烦恼缘。 故言我所说大乘法应当起信。 不应诽谤。 故论末中我今随分总持说竟。 应当敬信。 若人能信是法功德无尽。 何以故。 理无尽故。 若人诽谤获大罪苦。 始终意同岂容异乎。 如菩提心论中劝发品在初建也。 为说六度故先劝发心为修行也。 此亦如是。 为说深理故先劝起信也。 问。 何故要先劝起信者。 此信乃是入佛法之首故。 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又论中云。 信心如手。 有手之人入海宝藏随意拾取。 无手之人虽遇宝藏不得拾取。 信心亦尔。 若有信人入佛法宝随分修行得解脱乐。 若无信人虽遇佛法空无所获。 故要起信。 所言论者简异佛经之辞也。 若通言之一切皆论。 谓五明论是也。 一切皆经谓五经是也。 若别言之佛所说者名之为经。 若余人说佛所印可亦名为经。 如维摩胜鬘等是也。 若佛灭度后圣人自造解释佛经名之为论。 凡夫所造名为义章。 今此论者佛灭度后菩萨所造名之为论。 论者所谓宾主相谈因之为论。 故言大乘起信论也。 言马鸣菩萨造者是为题其论主名也。 亦释幡者如龙树论释。 所以菩萨造此论者。 佛灭度后正法之时大圣去近。 人根厚信故无异端。 七百岁后大圣去远。 圣弟子众遂佛灭度人根薄信。 以世衰故外道异端竞兴于世。 所谓青同仙人出建陀论二十卷。 过去无因为宗。 黄头仙人出阐陀论。 自然为宗。 及卫世师论第十八部是也。 于时有沙门释子。 号曰法胜。 对破外道故依毗婆娑广论西方沙门及萨婆多抄出二百五十行偈。 造出四卷毗昙。 虽然人根薄心钝故毗婆沙广论不能受持。 四卷其略不得义理。 是故须出。 达磨多罗广论之中。 依西方沙门义与譬喻义。 加二百五十行偈。 抄以用造作杂心十一卷论也。 故论初言极略难解知。 极广令智退。 我今处中说广说义庄严。 此二论主并宣有相之教令退异乘。 因缘为宗。 虽明空理但法上横计定性不定法体。 又后八百九十岁后出呵梨跋摩。 前虽造论灭邪外道。 观有相故不得圣道。 依毗婆沙此方沙门义与昙无德义。 造成实论二十卷也。 广论之中偏宣无相之教。 明生法二空。 观空得道为宗。 虽三论主造论宣通。 犹谓六识名相之事。 非题极理。 而众人等竞习此论。 执为究竟。 兴弘于世。 将欲隐没牟尼大意。 是故复出马鸣菩萨。 愍伤众生拖非人流。 感佛出极意潜没。 依楞伽经造出起信论一卷也。 虽文略少义无不尽。 八识常住为体。 修行趣入为宗。 习六七识妄。 故修尽拔众人等执究根原。 释八九识真故湛然示迷方类趣入处也。 造意如是。 此论中有三段明义。 第一致敬三宝。 第二论曰有法以下出其所造。 第三后终二偈总结回向。 何故有此三段者欲作大事不能轻为故先敬三宝。 次出作事作事竟故所有功德回向发愿。 次第三总结回向。 就第一中有三。 一者泛明诸论之首致敬不同。 二者论首归敬之意。 三者随文解释。 所言论首归敬不同者。 或具敬三宝如大智论今此论等。 或唯佛法如十地论等。 或但敬佛如地持论等。 此皆有意。 所以具敬具足福田故。 何故但敬人法者。 藉法成人故须礼佛。 法者所释之理。 故须敬法。 何故唯敬佛者。 佛为教主故须礼佛。 余非教主故废不礼。 言敬意者有六种意。 一者作论所依荷思致敬。 二者请承加护。 三者为生物信。 四者敬事之宜。 五者为表胜相。 六者为开众生佛法僧念。 初言作论所依荷思敬者。 若无佛说经今无所说。 若无其法论无所依。 若无僧传已则不闻。 由藉此三。 今论得兴故须皆礼。 二言请护者。 若无加力何能勘说如此深理。 要佛加力能说此法。 如金刚藏菩萨欲说十地法门时。 加四勘知四十无碍辩才。 故末法恶时传化不易。 若无三宝威力加护无由自通。 故须致敬以请助。 三言为信者。 论主自是不足之人造论释经。 人多不信。 要须归礼示有宗承。 有所制立人方取信。 是故顶礼。 四言敬仪者。 如似世间孝子忠臣凡所为作必造启白君父。 菩萨如是。 重敬三宝过父及君。 今欲造论解释经时。 宁不致敬启白造论。 故须归礼。 五言表胜者。 如成实说。 三宝是其吉祥境界。 树之论首以题论胜故先致敬。 六言开众生三宝念者。 如杂心说。 为令众生于三宝中发心趣求信解观察供养归命故顶礼之。 第三随文解释者。 文中有二。 一者初两行偈。 正明致敬三宝。 二者为欲令下一行偈。 明造论之意。 就第一中有三。 一行余一句明佛宝。 二者法性真下二句明法宝。 三者如实修行等一句者明僧宝也。 就第一中有二句。 一者一行偈明应身。 二者一句明法身。 言归命者是其论主敬心了辞也。 内正报中命根为要。 故举要命属彼三宝。 名之为归。 为表心了。 如身业中顶礼佛足。 字及释者。 命者告也。 所言尽者非局之辞。 言十方者举处以明所敬佛宝遍在十方。 故举在方皆依之辞。 此是广义。 若言纵义应言三世。 而义左右隐题言耳。 言最胜者是应佛十号中初号也。 非群品同故曰最胜。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岂非最胜。 言业遍知者应佛中福智二德也。 福成就故众人应供。 种智成就名正遍知。 十号中略举三号。 经中多举此三号者十号中体故。 涅槃序品中言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入涅槃。 胜鬘经亦如是说。 此是一句叹应佛名称功德。 下次一句叹色身德。 所言色者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故名为色。 言无碍者叹其异辞。 凡夫色者质碍为义。 如来之身而无碍故曰异也。 言自在者叹其胜也。 转轮圣王虽具三十二大人相而不得自在。 犹苦无我。 应佛非此。 自在无极。 此之一句叹色身也。 下次一句叹意业德。 言救世者救者覆义。 救覆生善。 即是与乐得乐因故此是慈也。 言大悲者悲者护义。 护之止恶。 悲能拔苦。 应佛之意无出此二。 是之一句叹意业德也。 自下一句合敬真身。 言及彼者敬应佛。 已兼敬真故名之及也。 对此应佛体用异故名之为彼。 言身体者是法佛也。 万德积聚名之为身。 法无藉他故名为体。 亦可应用所依在之为体故曰身体。 所言相者是报佛也。 法体之相故曰报佛。 此之一句合明法身。 问。 何故应中具明三德真中总乎。 答。 应佛其是教主也。 故偏广叹。 真身非主故总叹耳。 理应齐论敬佛宝竟。 此下明法。 言法性者此之真有自体名法。 恒沙佛法满足义故。 非改名性。 理体常故。 大智论云。 白石银性。 黄石金性。 水是湿性。 火是热性。 一切众生有涅槃性。 故言法性。 言真如者是之真空无可妄故。 名之为真。 无所立故。 名之为如。 此法绝待。 超出百非故曰真如。 故十地论云。 自体本来空。 自体此是犹前法性。 空犹真如。 所言海者从喻为名。 不得当法为言。 故举胜以况。 深邃难底犹如大海。 故大经中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议。 涅槃亦尔。 此之一句明叹理性。 自下一句行教合论。 言无量者数中极也。 此之非是华严经中数中无量。 非数量故名为无量。 言功德者为功用所得。 故为功德。 德者得也。 修行所得非数量。 故名无量功德。 此之行法。 所言藏者此之教也。 教能包含理行之法。 故名为藏。 故文言三藏教也。 亦可行藏。 无量功德积集名藏。 理法如海。 行法如藏。 教法无也。 何故无者教无别体。 音声为体。 故是不敬。 此之二句明法宝也。 自下一句叹僧宝。 言如实者遣邪取正。 故曰如实。 言修行者在不足位。 研习胜进故曰修行。 所言等者此类非一。 故曰等也。 自下一偈造论之意。 此中有二。 一者半偈遣邪。 二者半偈立正。 言为欲令众生者明所为人。 不自为己。 专为众生。 造论意业故曰为欲。 以恶法成故处处受生。 名为众生。 自下一句明所除事。 言除疑者犹豫名疑。 正信对治名为除也。 何故除者诸众生等不得圣道。 生诸惑者皆以疑故。 故须除也。 除者遣也。 言舍邪执者诸众生等。 以我见故以为邪执。 今题正义故舍邪执。 舍者离也。 何故舍者我见是其众惑之本。 若无我见众惑无住。 问。 若尔何故毗昙我见非惑。 释。 此之就欲界众生以我见故起修道行。 故作此说。 非是道理。 自下二句明立正也。 言起大乘正信者。 正者非曲为义。 余义释同前也。 何故起此信者下题其意。 佛种不断故。 立信之人修行能得常住佛果。 故经言。 生信心者生诸佛家。 已种佛种。 胜鬘经四种真子中。 初真子者即是其事。 绍佛位故名真子。 此之初段竟。 自下第二正出所造。 此中有三。 一者序分。 二者从立义分以去立正宗分。 三者从劝修利益分以去传持末代分论。 必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所说宜题。 故次第二明正宗分。 圣者造论为利群品。 造论既周。 叹胜劝学令不断绝。 故次第三明传持分也。 就初序中二门分别。 一明经论作序不同。 二者随文解释。 言不同者。 经之与论序相则异意则同也。 言相异者。 经中序者凡有二种。 一者证信序。 二者发起序。 言证信者。 阿难禀承佛化欲传末代。 先云如是我从佛闻。 证成可信。 名证信序。 言发起者。 如来将说法故先现诸相。 招众有缘。 集众起说。 名发起序。 论家为序则不如是。 无有二序。 何故尔者论主是其自意造论不传佛语。 不同阿难直传佛语故。 无如是我闻等言以为证信。 又须论主无有现相然后造论。 不同如来大圣本说。 故无发起。 但述其意以为序耳。 是故异也。 言意同者。 经之与论同为欲说正之初。 故名为同也。 言随文释者。 文中有二。 一者总表。 二者问。 有何因缘以下别表其意。 就第一中有二。 一者总劝起信。 二者从有五分以下总判科文。 言论曰者。 马鸣菩萨说法之辞也。 言有法者。 是所说法也。 谓七八识言能起者能应起也。 言摩诃衍者。 是其胡语。 此方翻者。 摩诃言大。 衍是言乘。 大乘之言如先说也言信根者。 信是诸行之根本也。 故言应起大乘信根也。 何以故。 此法中。 信者即是大乘信故。 即是最胜感佛近因。 故经说言。 复有正因。 所谓信心首楞严等也。 信者是其报佛正因。 首楞严者亦名佛性。 即是法佛之正因也。 言是故应者总结释之。 自下第二科文说有五分者是总举也。 因缘分等是其别释。 文题可知。 自下第二表其造意。 此中有二。 一者正表其意。 二者问。 修多罗中以下难解者料简分别。 就初中有二。 一者问二者答言有何因缘而造此论者问其造意。 自下正答。 此中有三。 一者略表举。 二者云何为八以下别释。 三者有如是等下结释也。 就别释中有二。 一者总表其意。 二者从第三以下出所为人。 就初言令众生离苦者。 所以众生常在三途恒受苦者。 由迷理故也。 既是非不知。 故造作恶行。 常在三途。 如人自宅无有出期。 甚为可愍。 是以菩萨造作斯论。 显真极理。 令示是非离苦处也。 言得究竟乐者。 所以众生不得乐者。 不知善行是应行故。 是故菩萨说诸善行。 令知众生修行趣入。 得涅槃乐。 何故非得人天乐者。 非究竟故。 悉无常故。 是不令得也。 言非求世间名利敬者。 有二意。 一者就菩萨说。 我为众生离苦得乐者。 我非求名利。 避他讥谦。 二者所为众生。 我所说法非令得求世间恭敬。 唯令求心证无上菩提。 故说此法。 次明所显之法。 言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义者。 出所说理非不了也。 下显其意。 令诸众生解不谬故。 或执邪为正。 或执妄为真。 或执不了以为了义。 皆是谬故。 自下第二出所为人此中有三。 一者有善根人。 二者示方便消息业者无善根人。 三者示修止观以下明凡夫二乘。 就初中一厚信次一薄信。 言善根成就众生者。 此种性以上分得贤首证信位。 故何以知者。 佛性四句中为善根人故。 言善根微少众生者。 是十信人也。 以玄信故自下第二无善根人。 言示方便者。 依此论中悔过礼佛等也。 言消恶业者此是业障。 言善护心者是报障也。 言远离痴慢出邪网者是烦恼障痴慢是其五钝使也。 邪网是五利使也。 此等三障皆灭除也。 小乘法中但伏烦恼。 不能除二。 大乘法中皆断三障。 自下第三益凡夫二乘。 此中有二。 一者总释凡二乘。 二者别释。 言修止观者。 止是定也。 观是慧也。 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者。 凡夫有著有之过。 二乘有着无之过。 为凡著有故令修定。 为二乘人故令修慧。 自下第二别释。 此中初一就凡。 后一就二乘。 言专念方便者。 是其定也。 言生佛前不退信者。 得益不虚。 如生净土常见佛面。 恒闻妙法。 信心增强不退失也。 自下次明二乘。 言示利益者是慧益也。 慧益不虚故劝修也。 自下第三总结意也。 亦可此八种因缘中。 初一是总。 后七别释。 就别释中初一正释。 离苦章门。 后七是其释别。 得乐章门。 众生离苦要是解理。 众生得乐由是行。 故善行之首信心是也。 余义同前。 自下第二有难解者。 重料简。 此中有二。 一者问。 二者答。 就答中有三。 一者略二者广三者结。 初中二句。 一初所为人后所寄人。 言众生根行不等者。 受道众生心器不平也。 根者就昔。 行者据今。 昔根今欲深浅不同。 故言不等。 言受解缘别者。 昔是极圣说经是佛。 今日论主不足之人。 故言缘别。 既言所寄不同所为不等。 何不重说。 自下广释。 此中有三。 初释缘胜所为亦胜。 中释衰事。 后释当机。 言佛在世时者。 表其时胜。 众生利根者所为之胜。 能说之人以下表所寄胜。 色心业胜者。 色者是其三十二相。 是身业也。 心者是其大悲大慈。 是意业也。 言业胜者以因题果。 以业胜故所感果胜。 言圆音一演异类等解者是口业也。 如来一音大小并陈。 随机等解。 不差机说。 此则佛为不虚说法。 华严云。 如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力各得解也。 三业皆胜故言缘胜。 言则不须论者。 结释利根。 以钝根故造论解经。 乃得悟解。 以利根故佛说则解。 故不须论也。 自下第二释衰事。 若如来灭后者。 表其时衰。 或有众生者。 所为不等。 两双四句。 所谓有力无力。 初二句有力。 后二句无力。 初中广闻小解。 小闻多解。 是为一双。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以下明无力人。 此中有二句。 初无力故广闻而得解者。 后句无力故广闻不得心乐少文而得多解。 是为一双。 如是论者以下明正当机。 犹前第四人也。 此论文略而义无不尽。 故言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也。 非是小乘狭小之理。 故言广大。 佛乃所穷故言深法。 理无限齐故言无边应说此论者。 结表造意。 初序分讫。 立义分下。 自下第二明正释分。 此中有三。 初立义分。 中解释分。 后修行信心分。 何故有此三分者。 有二意。 一者说法次第。 欲说法者先制义宗。 故先立义。 宗既定广分别示故次第二解释分也。 说法之意非但空说。 如说修行得利益。 故说法既周。 故次第三修行信心分。 二者说法所为。 以三根故。 故有三段。 谓上中下。 以上根故说立义分。 为中根故说解释分。 为下根故说修行信心分。 上中二人说法可尔。 下根人中何不广说。 上中说理法时即得悟解。 下根之人不得悟解。 显示行法。 令劝修行尔乃得入。 以行劣故以行令入。 故不广说也初中有三。 一表章门。 二正释义。 三以总结。 次说立义分者。 是表章门。 立者制定义。 义者有深所以。 目之为义。 大乘极理岂是浅由。 故深所以。 摩诃衍者以下正释。 此中有二。 初立二章门。 后释二章门。 摩诃言大。 衍是言乘。 此义如前广释。 所言法者。 自体名法。 理不赖他。 故言自体。 问曰。 万法无有别守自性。 以乐德中无生灭义名之为常。 如是一切何不赖他。 解曰。 万法一体无异体。 故以乐体异无有常体。 故言无赖。 难曰。 若尔以坚触用以为柱用。 无异柱用。 亦应此柱无赖他乎。 解言。 不例。 柱是无体。 以四微上假号柱。 名赖他义。 显真法之中。 同一体中随义分万。 举一寻体即是其体。 万亦如是。 一中全体。 万中全体。 何用彼中他用为己。 他体为己。 此真法中。 同一体中万义互相缘集。 不相舍离。 故经说言。 譬如父母。 各各异故。 故名无常。 有彼此者即是无常。 理是一体无彼此故。 故湛然常。 又经说言。 我所说法非一非异。 湛然常住非如假合一。 故言非一。 非如实法各别体故。 故言非异。 是故异也。 所言义者。 随事名义。 虽体一味而随义万差。 然则体义不殊。 无有一性。 即是如故。 而无不性。 义差别故。 此二即是极理体状。 自下第二正释章门。 此中有二。 初释法章门。 后释义章门。 初中有二。 一者正释。 二何以下转释。 初中有三句。 一表出法体。 二是心下明其用。 三依于此下明立义意。 所言法者牒前章门。 谓众生心者。 以法受生。 名为众生。 此是就凡。 若通言之众法合生名为众生。 此是通圣。 心者是其三聚法中。 简色无作是心法也。 此心即是有命中实故名真心问曰。 何故心是理乎。 答。 理非物造。 故名为理。 非为木石。 神知之虑故名为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者。 如此理者诸法中体。 以用归体。 故言则摄。 用虽众多无出染净。 染则世间。 净则出世。 依于此心以下明其立义。 此心理故据此明义。 显示摩诃衍义者。 即是其说大乘义也。 何以故下明传释。 所以是心世出世法体者。 彼前第二句释之。 以二义释。 一义云是心真如相者即是第九识。 第九识是其诸法体故。 故言即示摩诃衍体故也。 是心生灭因缘相者是第八识。 第八识是其随缘转变随染缘故生灭因缘相也。 何以知者。 文中言即示摩诃衍体相用故也。 用是正义。 体相随来。 于一心中绝言离缘为第九识。 随缘变转是第八识。 则上心法有此二义。 是第八识随缘本故。 世及出世诸法之根原故言则摄。 前中但言八识。 后转释中了显二识。 故言体用。 第八识者摄体从用。 故言为用。 心生灭也。 上中具明染净二用。 释中但明随染之用。 故胜鬘云。 有二难可了知。 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 彼心为烦恼所染难可了知。 彼言自性清净。 犹此心真如。 本来无二。 言用大者。 用有二种。 一染二净。 此二用中各有二种。 染中二者。 一依持用。 二缘起用。 依持用者。 此真心者能持妄染若无此真妄则不立。 故胜鬘云。 若无藏识不种众苦。 识七法不住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言缘起用者。 向依持用虽在染中而不作染。 但为本耳。 今与妄令缘集起染。 如水随风集起波浪。 是以不增不减。 解言。 即此法界轮转五道。 名为众生。 染用如是。 净用亦有二种。 一者随缘显用。 二者随缘作用。 言显用者。 真识之体本为妄覆。 修行对治后息妄染。 虽体本来净随缘得言始净显也。 是故说为性净法佛无作因果是名显用。 问曰。 若修行始净者何故得言无作因果。 答。 虽显由修体非今生。 故曰无作。 问曰。 若非今生何故名果。 随缘故名为果也。 若据体言非因非果湛然一味。 而就妄论真。 在因名因。 在果名果。 故名因果。 言作用者。 本在凡时但是理体。 无有真用。 但本有义。 后随对治始生真用。 是故说为方便报佛有作因果。 又云。 但是一中义分为二。 言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者。 世间是其染用之义。 出世间者净用之义。 此是总说理用也。 下就人以显诸佛本所乘者依此识。 故诸佛得成。 无此余缘故。 本所乘故。 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者。 此识为正因。 菩萨修行得成佛道。 此之用也。 自下缘也。 次说解义分者表显也。 自下第二广释之中有三。 初所辨正理无有邪局故。 先明显示正义。 立正既周。 宜以遣邪。 故次第二对治邪执示是非。 已拖是可入故。 次第三发趣道相。 段意如是。 之三句别三段名也。 显示正义者。 以下正明初段。 此中有二。 一明题章门。 二依一心下正释正义。 就第二中有二。 一者总别略释。 二者心真如者。 即一法界以下别列广释。 初中有四。 一者总表数。 二者列二章门。 三者略释。 四者此义云何以下转释。 依一心法者。 简异色无作二聚。 但一心聚故言一心就此明义故名为依。 有二种门者。 随义依数。 云何为二以下第二列二章门。 心真如者。 是第九识。 全是真故名心真如。 心生灭者。 是第八识随缘成妄。 摄体从用。 摄在心生灭中。 亦一师云。 六识七识生灭也。 问。 全是妄不是。 若尔生灭不非是。 何故如是。 妄者就用。 生灭者就法体。 随用故成。 法体真故非是生灭。 故经说言。 不染而染其体常住。 问曰。 真妄相违无相合理。 何故言一心。 答曰。 随妄义边终日成妄而不妨真。 全真义边终日令真而不妨妄。 如柱实法义边全灭无有续转。 假名义边全转无有灭义而不相碍。 有为尚在转灭二义不相碍妨。 何况真心有二义乎。 问曰。 何故如就妄论真。 真与妄合缘集起尽名心生灭。 言是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有二义。 一义云。 心真如中皆摄出世间一切法。 心生灭中皆摄世间一切法。 故皆名总摄也。 二义云。 心真如中皆摄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心生灭中亦尔。 何者虽真如不随缘染净所依。 诸法之体。 如影依形。 故言各摄。 心生灭中。 随净缘者转理成行。 随染成妄。 故言皆摄。 自下第四转释。 此义云何。 何故二门各摄一切法者。 一心二义故。 故言是二门不相离故也。 义分为二。 非是别体故言不离。 自下第二别释章门。 此中有三。 一者释心真如章门。 二者心生灭者以下。 释心生灭章门。 三者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 就真如体用以辨当现。 所以尔者。 心真如门。 犹前立义是心真如相也。 心生灭门者。 犹前是心生灭因缘相也。 是心体义众生现有。 用义在当。 是故第三辨当现也。 初中有二。 一者明真如体一。 二者后次真如者以下就真如中。 义分空有以明真如。 初中有二。 一者真如绝言。 二者问曰以下明其趣入方法。 初中有七。 一者明真如体。 二者一切诸法唯依妄下明妄法体。 三者是故一切法下以明真如法体有相无。 四者以一切言说假名以下以明妄法相有体无。 五者言真如者以下因言遣言。 六者此真如体以下释真如名。 七者当知一切法以下总结绝名。 此中大概正明真如。 兼明妄法者是对来耳。 非是正宗。 初中有二。 一者总明体义。 二者所谓以下正表其体。 言即是一法界者是一心也。 异彼余法故言法界。 亦可对妄。 据真为一。 大总相者。 心是能总恒沙佛法。 榄众诸法。 以成总心。 岂得不大故言大总相。 若通言之诸法各有总别之义。 然心一总者。 心为能知。 法为所知。 故名为总。 依此心生种种法故言法门体。 此是总相。 明体之自下第二正表其体。 上明诸法之体。 何为所谓心性非色无作。 何为诸法以心为体。 不生不灭故湛然常。 一得不退名为常。 不生不灭名为恒。 此真如心不生灭故诸法之体。 自下第二明妄法体。 此中有二。 一者顺释。 二者若离心念以下返释。 一切诸法者。 生死妄法非一。 故名一切诸。 如虚非无故名之为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者。 无明是其为妄念也。 以有无明迷真如故即有生灭。 如空中花。 眼患故有。 眼治则无。 众生如是。 无明眼瞙故生灭。 非有妄计为有。 起种种业受种种苦。 若以修起缘知金神决其眼瞙。 方知妄无豁然会真。 故肇师言。 所以众生轮转生死者皆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即无复生死。 自下返释。 若离心念者。 是七识为心念也。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者。 是生死境界也。 有妄念故则有妄境。 若无妄念生死妄境何由得起。 故下文言。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三界虚妄但一心作。 问曰。 何故上中八识为生死体。 今此何故妄心为体。 答。 近体者妄心是也。 若远由者真识亦是。 又问。 即此法界轮转五道名为众生。 何故远由寻妄根原即为是也。 而体非妄故云远由也。 自下第三明其真如体有相无。 此中有三。 初结前。 中明相无。 后辨体有。 是故者结前心性。 颂前释成不生不灭故绝相妙有。 自下明其离相。 此中有二。 一者无他相。 二毕竟下无自相也。 一切法者真如中恒沙法是也。 从本以来者非始绝相。 表其久来清净也。 离言说相者。 以无像故不可以言着。 体非是生死有相。 故言所不及。 离名字相者。 非是生死名字呼法。 故涅槃云。 涅槃无名。 强与立名。 离心缘相者。 非是意识所对法尘境界。 前二句者非身识境。 后一句非意识境。 六识皆非所对之境也。 自下明其无自相义。 毕竟平等者无有优劣也。 无有变异者。 明其非是变易生死。 不可破坏者。 明其绝断分段生死。 永绝二种生死。 离性平等故名无自相也。 自下明其体有之义。 唯是一心者表其真体。 心外更无余法可得。 故言一心。 相无而体有也。 故名真如者总结释之。 自下第四明其妄法相有体无。 此中有二。 一者明相有。 二者不可得下明其体无。 以一切言说者。 以言说着体。 对上离言说也。 假名无实者生死法中以名呼法。 定着彼法。 不得呼余。 无实而作名呼彼法。 故有名而无实。 寻名推求不得。 故无实也。 对离名字相也。 但随妄念者。 以妄故有所缘之境。 生死境界但随妄生。 相应不舍。 对上离心缘相也。 自下明其体无之义。 不可得故者。 生死之体迷人即有悟解理。 人终日不得故言不可得也。 自下第五明其遣言。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者。 重题上言也。 谓言说之极者言语道断而默不显。 其理绝名故寄极表也。 因言遣言者上云极言。 恐着理体。 重遣于言也。 自下第六释名。 论主何故名真如者。 是心法中无所妄。 故名之为真。 故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妄法可遣。 诸法皆真故无可遣。 故与真名。 是心法中。 恒沙佛法无差别相。 故名为如。 非如生死彼此差别定性也。 故言亦无可立。 前明真故无有可遣。 然应可存。 释此疑故言亦无可立。 何故无可立者。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也。 问。 已非如故言同如耶。 答。 如理一味。 就差别中明无相。 故言皆同如故也。 自下第七总结。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者。 就妄法中言说心念皆不相应也。 此明真如体竟也。 自下第二明趣入方法。 此中有二。 一问二答。 问中有二。 一者领前。 二者诸众生下正明问意。 若如是义者。 若上所言绝言离心。 今者此领前也。 自下正问。 初表行人。 后辨正问。 诸众生等者表其行人。 正问中二。 一修行方。 二问证入方。 云何随顺者问修行方。 何为修行真如理中而得随顺也。 而能得入者问证入方法。 绝言离念云何而能得入真如。 就答中有二。 一者答修行方法。 二若离念下答趣入方。 若知一切法者总举诸法也。 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者。 虽说是其寄相以明也。 能说是其论主言也。 可说是其所说法也。 若有此二非是舍诠。 有诠不得顺理而闻。 是闻慧也。 虽念者寄相明也。 亦无能念可念者。 修行之人名为能念。 所行之法名为可念。 若有能所行则不成。 此则思修二慧也。 寄言解理。 亦舍此言不得着诠会真如理。 如似世间依筏度海。 恒着筏中何由到地。 既度海已舍筏地行。 修行如此。 是名随顺者结答行方。 若离于念者前行已熟名为得入。 暂得还失名为修行。 决定离念名得入也。 问曰。 若离念者是修行人不。 答。 最大修行人以理会故皆是大行。 故经中说。 声闻之人无数劫中修行之福。 不及菩萨一念眠福也。 名为得入者此结答也。 自下第二明真如中空有二义。 此中有三。 一者总表章门。 二者列章门。 三者别释。 复次真如者此上已说。 欲重说故名为复次。 依言说分别者。 就真之中不得分言空有两义。 而依名相言说故。 得言空有。 故依言说也。 有二种义者。 谓空有二义也。 云何为二下列章门略释。 言以能究竟显实故者。 虽夫空义是皆真空是诸法之体。 更无复染故究竟实也。 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者。 此心体中恒具诸法湛然满足。 如妄心中具足一切诸烦恼性。 彼心亦尔。 具足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功德之性故言不空也。 所言空者以下第三别释。 先释空门后辨不空。 就第一中有三。 一者总表空体。 二者当知真如以下广释其相。 三者故说为空以下结前所释也。 所言空者显名也。 从本已来染法不相应者正表空体。 理无相故染所非应。 染是理外以妄而起故。 就真望妄本来无妄。 何得妄立能应真乎。 将妄待真。 无有似妄之物。 以无似有物故名为空也。 非是理孤无也。 何者是义。 万法皆是总别无障碍。 即是空体。 此之真空。 妄法不尔。 以实成假。 不得以假成实法也。 故言染法不相应也。 言谓离法差别相以无虚妄心故者。 释其前中染法不相也。 所以染法有其上下优劣差别不同。 真法不尔。 理无彼此。 平等一味故名离也。 寻本而言所以染法有差别者。 以妄心故。 所以真法无差别者。 无妄心故。 故言以无虚妄心念故也。 显空体竟。 自下第二明其空相。 此中寻经本中有其六种。 一者有无相对以辨空相。 二者一异相对以辨。 三者自他相对以辨。 四者大小相对以辨。 五者彼此相对以辨。 六者就众生心念以辨空相。 而此论文但有前二后一句耳。 略无中三。 何故尔者义例。 以故论主不备。 经中具有。 此六句中前五之中具有五句。 后一句者结排浅相。 言当知真如自性者。 欲寄相显故略显。 言非有相是第一句。 非如虚有故言非有。 言非无者是第二句。 非如独无故。 此是二句题其所无。 非同世间有无法也。 然则何物非非有相是第三句。 净法满足故。 非非无相者是第四句。 真如湛然故。 此之二句显其所有。 然则有无合相可取故是第五。 非有无俱相。 尔乃法相了显然矣。 余后五句其相同尔。 非一相者就实法门。 非是令一一相。 故名非一相。 无守性故。 如一常法万皆是常。 万德之外无得常体。 余皆亦尔。 言非异相者非是别。 故非异相也。 万德皆是同一体。 故非是别体异也。 非非一者能无一性。 而无不性。 常义为言终日是常。 非是乐义。 余皆同尔。 言非非异者常义乐义非一。 故名非非异也。 非一异相者是双遣也。 言非自相者离相离性。 言离相者犹如醍醐湛然满器。 而无青黄赤白等相。 亦如众生心识无大小长短等相。 真法亦尔。 故名离相也。 言离性者无别守性。 万法之外常体匹得。 故名离性。 故言非自相也。 非他相者无生死相故。 问曰。 是互无耶。 答。 非是也。 互无者就马中无牛。 故名马空也。 无他相者就真法中。 寻推生死法相不可得故。 故名为空。 言非非自相者虽无别自相取万中不生灭义。 以为常故。 即是常相也。 余皆同尔。 非非他相者常对乐。 非是常相故名非非他也。 非自他俱相者双遣也。 言非大相者就假实门。 俗中假大实小总别异故。 真法不尔。 无有优劣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又可。 俗中以实成假。 不得以假成实法也。 真法不尔。 于一常中俱有总别。 揽乐成常。 名之为总。 还即是常成乐之义。 名之为别。 何以尔者以无常者不得成乐故。 非总定大相别定小相也。 非非大者恒总故也。 非非小相者恒别故也。 非非大小俱相者是双遣也。 万法皆有总别之义。 总别无障碍。 是真法中真谛空也。 问曰。 妄法如一柱中。 望四微为假。 望舍为实。 故一柱中总别无障碍。 何故但真总别无碍耶。 答曰。 不例。 真法之中以乐成常。 还即是常。 以成乐义望法之中。 不得还以柱令成微。 故有障碍。 问曰。 以乐成常时。 以乐中别义成以总义耶。 答。 以别义成。 问。 若尔别恒成总非总成别。 答。 虽义尔而以乐成常。 尔时常总令常。 亦是别还成乐义。 总非别异。 别非总异。 故得言无障碍也。 言彼此相者就心境门。 非是俗中。 以境异心故非此。 故非相。 以心异境故名非彼相也。 虽是一体心义能知。 法为所知。 故言非非此相非非彼相。 第五句双遣。 同前也。 以俗中一切法不得当故。 第六句中总说妄心非所应也。 言乃至者经本六句。 略无中三。 超至第六故言乃至也。 总说一切众生妄心分别皆不相应。 必无像故。 自下第三结前也。 故说为空者正结前说。 次下释结。 何故空者。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 真法湛然故。 而将妄心所造之物不得湛故。 故说为空也。 自下第二释不空章门。 所言不空者是显首也。 此中有三。 一者释不空义。 二者亦无有相以下遣着。 三者唯证以下取人以证。 已者其也。 其法体空无妄故。 即真心常住也。 非但一心。 恒沙净法满足无缺。 故名不空也。 然既法满足似有所相。 故次遣着。 亦无有相可取也。 虽体有而非有相也。 何故无相者故言离念境界也。 自下第三以证唯证相应故也。 非证人者言说所不及证人唯知耳。 总而为言。 此真识体唯是法界。 恒沙佛法同体缘集。 互以相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良以诸法同体缘集。 互相成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 虽无守性而无不性无有守性。 即是如如一实之门。 而无不性即是真实常乐净等法界门也体性常然古今不变名湛然常也。 发布时间:2025-04-01 09:01:0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