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四十一卷 内容: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四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四十一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业品第四之九又经中说业有四种。 谓或有业黑黑异熟。 或复有业白白异熟。 或复有业黑白黑白异熟。 或复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 业能尽诸业。 经虽略示而不广释。 今应释彼。 其相云何。 颂曰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论曰。 佛依业果性类不同。 所治能治殊说黑黑等四。 诸不善业一向名黑。 以具染污黑不可意黑故。 异熟亦黑。 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 不为一切不善烦恼。 及不善业所[夌*欠]杂故。 异熟亦白。 是可意故。 依何意趣除无色善有说此中举初显后或色界中有可意白。 及明了白可施设故。 独立白名。 无色界中有可意白。 无明了白可施设故。 不立白名。 或色界中具中生有二白性故。 独立白名。 如契经言。 或男或女成身妙行。 广说乃至。 死后感得有色意成如白衣光。 或明白夜。 或于色界具足三业。 及十业道。 无色不然。 而契经中有说静虑无量无色。 皆名白白异熟业者。 彼据纯净可意异熟通立白名。 然彼契经非了义说。 以于上界四蕴五蕴一切善法说业声故。 诸异熟因由业所显。 故非业者亦立业名。 证知彼经非了义。 说欲界善业名为黑白。 恶所杂故。 异熟亦黑白。 非爱果杂故。 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 所以者何。 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亦白互相违故。 若尔恶业果善业果杂故。 是则亦应名为白黑。 此难非理。 以欲界中不善数行力能伏善故。 彼苦果杂乐异熟。 欲界善劣无有功能。 [夌*欠]伏不善。 故彼乐果亦无功能杂苦异熟。 故恶业果得纯黑名。 有余师言。 欲界善业意乐加行黑白杂起。 由此故立黑白二名。 非一业体有善有恶。 云何如一为诳害他。 意欲令他信附于己。 先矫行施乃至出家如是名为虽意乐黑而加行白或复有一于子门人。 为欲遮防非利乐事。 及令安住利乐事中。 以怜愍心起粗身语。 楚挞诃骂逼迫有情。 如是名为虽加行黑而意乐白。 若尔不善应名白黑。 以如善业亦有如前意乐加行白黑杂起。 然非所许前说无失。 诸无漏业能永断尽前三业者名第四业。 此无漏业非染污故得非黑名于理无失。 不堕界故。 断异熟故。 名无异熟亦无有失。 既是胜义白。 何故名非白。 佛亦于彼大空经中告阿难陀。 诸无学法纯善纯白一向无罪。 本论亦言云何白法谓诸善法无覆无记。 此有密意说非白声密意者何。 谓此中说治前三业立为第四。 勿所化者生如是疑。 如何此中白能治白。 为显能治胜所治故。 约招异熟立非白名。 以不能招白异熟故。 或无学法于超一切染身中可得故。 立纯白名。 非如学法非超一切染身中可得故。 不名纯白。 故彼经中依如是义。 于无学法说纯白声。 今此经中以无漏业非顺爱故。 又不能感白异熟故说名非白诸无漏业为皆能尽前三业不。 不尔。 云何。 颂曰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论曰。 于见道中四法智忍。 及于修道离欲染位。 前八无间圣道俱行有十二思唯尽纯黑。 离欲界染第九无间圣道俱行。 一无漏思双令黑白及纯黑尽。 此时总断欲界善故。 亦断第九不善业故。 离四静虑一一地染。 第九无间道俱行无漏思。 此四唯令纯白业尽。 所余诸业无异熟故。 非所明故于此不论。 故于此中唯说十七。 与无间道俱行圣思。 能永尽前三有漏业。 虽尽诸业是圣慧能。 然于此中说近对治。 虽身语业亦近治三。 非慧相应故此不说。 何缘诸地有漏善业。 唯最后道能断非余。 以诸善法非自性断。 已断有容现在前故。 然由缘彼烦恼尽时方说名为断彼善法。 尔时善法得离系故。 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 善法尔时犹被缚故。 颂曰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论曰。 第一第三皆有异说。 有余师说。 顺地狱受及欲界中顺余受业。 如次名为纯黑杂业。 谓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 故顺彼受名纯黑业。 唯除地狱余欲界中异熟皆通善恶业感。 故顺彼受名黑白业。 如是所说前已遮遣。 谓善无能杂不善故。 有余师说。 欲见所断及欲界中所有余业。 如次名为纯黑俱业。 谓见所断无善杂故名纯黑业。 欲修所断有善不善故名俱业。 此亦非理。 二所断中俱有业不能感异熟果故。 若谓此中所说三业。 据有异熟说非无异熟者。 不应简言欲见所灭。 又强力业理必不应为力劣者之所[夌*欠]杂。 是故不应说修所断诸不善业亦得杂名。 亦不应言欲界有善。 力胜不善。 [夌*欠]伏恶业非所许故。 所以者何。 以欲界善非数行故。 无有能感一劫果故。 又经中说有三牟尼。 又经中言有三清净。 俱身语意相各云何。 颂曰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论曰。 无学身业名身牟尼。 无学语业名语牟尼。 即无学意名意牟尼。 非意牟尼意业为体。 何缘唯说色识蕴中有是牟尼非于余蕴。 有余师说。 举后及初类显中间亦有此义。 如实义者。 胜义牟尼唯心为体。 故契经说。 心寂静故有情寂静此心牟尼。 由身语业离众恶故。 可以比知。 意业于中无能比用。 唯能所比合立牟尼。 何故牟尼唯在无学。 以阿罗汉是实牟尼。 诸烦恼言永寂静故。 诸身语意三种妙行。 可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无漏妙行。 永离恶行烦恼垢故可名清净。 有漏妙行犹为恶行。 烦恼垢污如何清净。 此亦暂时能离恶行烦恼垢故得清净名。 或此力能引起无漏胜义清净故立净名。 若谓此亦能引烦恼垢故。 谓作烦恼等无间缘。 是则不应名清净者。 此亦非理。 善心起时非为染心起加行故。 染心无间无漏不生。 有漏善心能引无漏。 故有漏善得清净名。 顺无漏心能除秽故。 说此二者为息有情。 计邪牟尼邪清净故。 又经中说有三恶行。 又经中言有三妙行。 俱身语意相各云何。 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论曰。 一切不善身语二业。 前后近分及与根本。 并不善思如次名身语意恶行。 然意恶行复有三种。 谓非意业贪嗔邪见。 岂不契经亦说贪等名为意业。 如何今说贪嗔邪见非意业耶。 是业资粮故亦名业。 如漏资粮亦名漏等。 宁知贪等非意业耶。 由阿笈摩及正理故。 阿笈摩者。 谓契经言。 贪嗔邪见是业缘集故知贪等非即业性。 又契经言。 诸爱者表即是意业。 故知非爱即意业体。 余例应然。 勿有计言业即业集。 故契经说。 爱业有殊。 然经主言许有烦恼即是意业。 斯有何过。 如是所许违。 前契经及后正理岂非大过。 若谓如说贪能令意造诸恶行。 此经虽说贪即是意恶行因缘。 非不许贪意恶行摄。 如是虽说爱为业因。 此爱亦应非不是业。 彼例非等此经不言爱能令心起表业故。 谓如彼说贪能令意造诸恶行。 非此经言爱能令心起诸表业。 如何引彼以例此经。 证表业因爱亦是业。 如经中说诸痴即无明。 此经但示痴是无明体。 显非痴者即非无明。 如是此经说诸希求即爱。 诸爱者表即是意业。 辩相差别义已显成。 若非希求便非是爱。 若非表者亦非意业。 唯除假说则无有过。 意业名表如前已释。 正理者何。 谓若烦恼即是业者。 十二缘起及三障等差别应无。 由此证知贪等非业是聪慧者所诃厌故。 又能感得非爱果故。 此行即恶故名恶行。 三妙行者翻此应知。 谓一切善。 身语二业前后近分及与根本并诸善思。 如次名身语意妙行。 然意妙行复有三种。 非业无贪无嗔正见智所赞故。 感爱果故。 此行即妙故名妙行。 正见邪见虽非益损他。 而为彼本故亦成善恶。 又经中言有十业道。 或善或恶其相云何。 颂曰 发布时间:2025-04-18 09:04:2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