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钱穆先生:明心见性,明哪般心?见哪般性? 内容: 钱穆先生:明心见性,明哪般心? 见哪般性? 禅宗故事里有一件很有名的公案说:百丈怀海大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 祖曰:“是什么? ”师曰:“野鸭子。 ”祖曰:“甚处去也? ”师曰:“飞过去也。 ”祖遂回头,将师鼻一,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 ”师于言下有省。 (《五灯会元》卷三)这一段故事,正好说明六祖意思。 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所知见。 禅宗祖师只许你有此“知见”,不许你有此“所知见”,而即住着在此“所知见”上。 知见了一群野鸭飞过,不许说是一群野鸭飞过,也不许想有一群野鸭飞过。 此是一种纯粹知见,非“无知见”与“不知见”,即此是“佛知见”。 此是心本体,亦即是佛性。 禅宗要你“明心见性”,是明如此般的心,见如此般的性。 今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此是前念生。 野鸭飞过,我心也不存,此是后念灭。 此念灭了,才能生别念,此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是要你“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你看见一群野鸭飞过,只此一见,便成一相。 但你不再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离一切相”。 明白到这里,即易明白得明一切法而无念、无相、无住、无着的真境界与真体段。 再言之,你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慧”,你不再说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定”。 否则你此一刻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野鸭是飞过了,而仍在你念里存着,你心里老存着此一群野鸭飞过,会阻碍你下一念之新生。 所以要受马祖鼻子。 因你如是般随外迁流,失了“定”,亦将失了“慧”。 六祖的“即心即佛”义,大体是如此。 所以说“烦恼是菩提”。 你若偏要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但飞哪里去了呢? 此问题即要成烦恼。 所以只让你有知见,却不要在知见上着相、生念。 见一群野鸭飞过,无所谓,那即是菩提了。 烦恼与菩提,同是此一知见,同是此一心,所异在有相与无相,着与不着。 所以六祖最先在黄梅东禅寺作偈题壁即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行由品》)——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 发布时间:2025-05-08 08:02:1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