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慈法师: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内容: 圆慈法师:二力相应定生极乐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叁昧。 说明二力相应定生极乐的道理。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 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 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庇。 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 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 这有叁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 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 (二)无佛力加庇,魔多来扰。 (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 有此叁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 分别说明如左:(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叁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 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 再分别解说如下: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 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 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 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 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 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显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 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 一方面是因? 钱好用;另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 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 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 其叁是“名”,我国叁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叁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 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 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 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 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 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 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 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 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 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 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 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 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体无异。 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五种虫,只不过每个人占有的多少轻重不同,而且要减除它们也不是一天之工。 我有个在家的朋友,现有叁十余岁了,信佛已有十多年,每天诵念大悲咒五十余遍,据她自己说,去年她曾关门诵念大悲咒二十一天,并亲眼看到观音菩萨;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谈过朋友,其实她人长得也不错,电脑学硕士,通过了USASoftwareNT考试;有很多男士追她,但是她重视自由而轻色,爱美食而不忘名;只好在家修行。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 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 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 ”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 种种颠倒,无法形容。 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 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 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 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叁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需要长期修行多种布施,广修慈悲,广修智慧才能慢慢去除。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 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 现讲一段公案: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 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叁昧水洗之方愈。 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慢,故彼得乘机而入。 师因此作叁昧水忏叁卷,流通至今。 又禅法如无名师指点,多为盲修瞎练,且易因执着而入魔。 记得初上佛学院的时候,有位老修行喜爱坐禅,久之,身会自发颤动,偶尔身体会离座悬空,他身感欣慰乐在其中。 可是,他会不乐,如他坐而无得。 因无明师指点,后因常乐追求颤动悬空,而走火入了魔。 后经仲莲老法师为其说法,教以念佛才得恢复正常。 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以头顶灯供佛。 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 生。 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 你也想了生死吗? ”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一旦有障,于道无益。 (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 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 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 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 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 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 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 竦然一惊! 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 !”可见“佛”也是障碍。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 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叁个原因。 那? ,单靠佛力怎样呢? 也不能生西。 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 “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 经文:“譬如有人,一专? 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 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 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 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 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 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 此二义皆可通。 上面说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 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 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 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这里另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 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 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 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 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 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 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 胤以为不可。 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 即呼寒山拾得! 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 寒拾二人,即笑敖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 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 弥陀不事,礼我为何? ’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 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 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 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 佛菩萨不够慈悲,? 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 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 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 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 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着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 现在讲念佛,因缘和合,必能生西。 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 这里应注重两点:(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 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 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 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 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 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 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 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 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 佛心如雨,叁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 叁草二木,配五乘法。 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叁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 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 再进一步研究叁草二木:净土法门叁根普被,和雨一样。 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 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 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 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 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 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 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 更何必深念呢? 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 但不十分可靠。 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着死了生西吧! 那你一定生不去。 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前已讲过。 你时时在造作叁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叁业,怎能生西呢? 所以必须多念深念。 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 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 怎么叫深念呢? 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 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 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 怎样才能“深念”? 要作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叁)勿负佛恩。 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 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 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叁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 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 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部分学佛人,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 ”这是错误的。 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 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 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甚么? 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 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佛是随时等着迎接我们哩! 能生西不能生西? 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叁、忆佛念佛必定见佛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经文:“十力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 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 何以言之? 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 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 诸佛对于? 生,犹慈母之爱子。 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 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 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 倘若儿子忘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 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叁昧的道理。 以下讲念佛的方法:“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 就是现在你我的心。 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 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 可解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 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 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 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 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 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 甚么是妄心? 即是妄想心。 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 我们作凡夫,不是自今生开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 (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 头看看,即是证明。 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 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 。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 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 益处呢? 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 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 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 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 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 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 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 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 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 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 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 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 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 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 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 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 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 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 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道侣。 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 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 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 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 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 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 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 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 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 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 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 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 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 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 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 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 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 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 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 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 不念吧! 怎能了生死? 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 此外随时随地加念。 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 。。 。。 。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 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 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 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 不是到死方休吗? 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 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 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 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 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 也有有子有孙的,等着他们将来行孝呀! 那才是“迷”呢! 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 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 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 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 男孩子呢? 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 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 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 岂非迷上加迷。 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 还不是为儿孙吗? 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 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 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 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 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 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 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 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 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又何必多念呢? 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 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 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 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 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 必须多念始能有济。 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 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 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 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 有人怀疑是否可靠? 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 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 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 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 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 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 梦见佛的很少。 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 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 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 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 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 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叁毒,才能不梦叁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 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 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 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 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 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 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 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 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 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之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 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 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举两则:(一)民国十七年,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 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叁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二)叁十叁年,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 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 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 那? ,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 因? 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 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 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 现在念佛才念叁、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 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 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 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叩。 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感。 另外,我告诉一些我在助念时的一些经历。 1980-1984的四年里,我长期住在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 那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一些寺庙本有功能的时期;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早在1980年归还了佛教,当年有六十多位老师傅回到了净土道场灵岩山寺,他们大多数都在六十岁以上;我在那儿住的四年期间,有不少老师傅圆寂了,在他们临终前都有机会去助念;所以,我有机会亲自见闻一些临终的奇妙之事。 有些老师傅圆寂时,有奇香出现,就是圆寂时助念室里充满了奇香,那香味不是平时寺院里可得的;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大声念佛,我们就大声念佛。 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有美妙的音乐突然在助念室里响起。 一般的老师傅去世时都是念佛而终,安享而去。 我那时还不到十七岁,胆子特小,方丈担心我害怕,初时还不肯走近助念,后来,由于奇异的吸引,就去助念了。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 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 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 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 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 即要用昨天讲的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 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 (二)勿负自己善根。 (叁)观佛念众生的恩德。 作此叁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 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 我们生在叁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叁恶道,更是苦不可言。 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 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 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好好念佛!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1:0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