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律与布施不是让自己的受苦或者受穷 内容: 戒律与布施不是让自己的受苦或者受穷我们在先前的讨论中曾谈及,该如何合理地回应别人所带来的身体伤害,以及该如何以安忍心对待他们。 但重要的是,千万别误以为寂天菩萨是在教导我们对伤害弃械投降,或是我们只应该卑顺地接受任何伤害我们的作为。 这点和佛教修行中处理慷慨和施舍等面向是相关的。 我们知道,根据菩萨的理念,一个人的喜舍心应该尽量发展,最后甚至要能做到,即使必须牺牲自己的肉身也在所不惜。 然而,在舍身这点上,时间方面拿捏得宜是很重要的。 像这类的修行不应草率为之,在人的灵性发展出一定悟力和觉知之前是不宜为之的。 所以,对时机合宜性的敏锐度与拿捏准确与否非常紧要。 这和我先前指出的论点相关,我们不应该为一个较次要的目标而放弃或牺牲掉某些更具潜能之物。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寂天菩萨当然不可能建议修习菩提心的人,要他们无条件地接受他人造成的肉体伤害。 反而应视情况需要,在伤害临头时最睿智的良策则是赶快逃跑,逃得愈远愈好! 我之所以会说时机拿捏合宜的敏锐性相当重要,完全要看一个人了悟的程度而定;这是因为在一些伟大上师修道的生平事迹中,曾出现过这类舍肉身以成就修行的故事。 例如,在《本生经》的故事中,佛陀在某一世愿意忍受所有肉体的伤害,任由自己肢体被凌迟、切割及肢解等等。 他碰到这类情形时并未退避,而是勇敢面对。 采取这类修行法门的人,是那些已经在佛法上达到较高层次领悟的人,他们知道自己舍弃肉身的行为可能带来更高的成就。 所有这些事例所指的重点就是,当一个人决心致力于修行时,能够盱衡形势是很重要的事,他必须多方考虑自己行为所会造成的长程和短程后果,还有情势的种种利弊得失。 一般而言,有关伦理和僧伽戒律的律藏,在伦理性问题上的处理弹性,要比大乘佛教的立场更僵硬。 但即使在律藏中,佛陀也会在教导我们有些行为是普遍被禁止或排斥的同时,又在其他事例中容许这类行为存在。 同样地,佛陀也教导众生一些修行其法门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他会允许某些人在非常时刻毋需拘泥于这些戒律。 所以即使是在戒律严明的律藏中,还是有采取弹性作法、通情达理的一面。 发布时间:2025-05-16 08:56:2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