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老法师 内容: 首楞严,是赞佛所证之法。 梵语首楞严译云一切事究竟坚固。 四科七大,见相二分,是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究竟坚固。 妙真如性,人人本具,是理即首楞严,阿难等因闻法而悟此真性,是名字即首楞严;若能进而称理起修,是观行即首楞严。 如是相似,分证,乃至究竟,名相似即,分证即,乃至究竟即首楞严。 首楞严,通因彻果。 从分证已去,即名密因,究竟圆证,方为密果。 若严格而言,于名字、观行、相似、分证等位中,所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菩提路,皆前位为后位之因,后位为前位之果;但非如来之密因、密果。 必须等觉,方是如来密因,妙觉始是如来密果。 佛以密因,证密果,故称首楞严王。 般若经云:‘佛有恒沙世界。 微尘数三昧,最后三昧,名首楞严王。 ’因此定为众定中之王,能证此定,即成无上法王,故名首楞严王。 世希有,是赞叹词,不但有情世间希有,正觉世间亦希有。 妙湛总持不动尊,是希有人;首楞严王是希有法。 若无希有人,岂能说希有之法;如无希有之法,如何显示希有之人? 若人若法,无不希有;世出世间,悉皆希有,故曰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庚二述所证浅深初句明断妄,次句明证真。 销谓销除,亿劫即无量劫。 颠倒想,即分别我执。 众生因迷真超妄,以妄为真,谓之真妄颠倒,是指第六识见惑。 三界共有八十八使,颠倒想,即五阴中之想阴,本经谓十二类生,各各皆有八万四千颠倒乱想。 每一类生,复具十二类生之颠倒妄想。 此颠倒妄想,非始自今日,而是迷真以来,迄今甚久,故曰亿劫颠倒想。 阿难因闻法,一时顿断亿劫妄想,位在藏教初果。 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 有谓阿难未堕淫室之前,已证初果。 然则今应证得二果,但本经第八卷,谓阿难方断三界修心,六品微细思惑,而证二果。 据此可知阿难未堕淫室之前,全属凡夫,至今方证初果。 梵语阿僧祇,译云无央数;劫谓时间最长。 法身,是真心别名,众生虽然本具,但无修德不显,必须经历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然后获证五分法身。 今阿难无须经历三祇修行,即获此本具之法身,可知此获字,是悟获而非证获。 昔日本具佛性,被颠倒妄想,重重覆盖,迷而不知;今既妄想销除,亲见本具佛性,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巳二誓愿请加分二。 庚初发大愿今对前言,前既悟获本具法身,今当克己精修,祈速成佛。 果有果实,果效,果报之分。 由因感果曰果报;修行发生效力曰果效;所作已办,终达目的曰果实。 今阿难由修行办道,已生效力,是果效;从凡入圣,断惑证真,是果报;进而超二死,得自在,证佛果是果实。 宝王指佛宝法王,于法自在;又世间宝王有种种功能,人所爱好,喻佛果功德无量,广被群生。 愿今得果成宝王:是发愿上求佛道以自利;还度如是恒沙众,是发愿下化众生以利他。 还字表示不独自利,还要利他;不特运智,而且运悲。 如是悲智双运,自利利他,当然速证佛果。 但不断惑,如何证真;若不自度,如何度人;故阿难虽仅发愿上求下化,实则已包括四弘誓愿于中。 此深心指悲智双运之心,自证佛道,于十方界,尽未来际,广度众生;此心既深且广,故曰深心。 尘谓微尘,刹是国土。 十方国土,多如微尘,其中上有诸佛,下有众生。 今阿难发广大深远之心,于十方微尘国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福慧双修,始可报佛微妙开示之深恩于万一。 伏请世尊为证明等四句,是发增上大悲之愿。 前四句是发愿果后利生,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今此四句,是发愿果前自未得度,先度众生。 愿重力微,故须俯伏请佛为作证明;实际是求佛加被,得满斯愿。 五浊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梵语劫波译云时分,时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起见等四浊,谓之劫浊。 见浊之见,即众生所持见解,与事理相违,八十八使中五利使,即身边戒见邪等五见。 众生执身为我,且于五阴身中,每一阴计四种我,再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计我,如是成为六十种我见,复加断常二见,共成外道六十二邪见,名之为身见。 外道或执空有而起断常二边之见,例如外道计人死永灭,不复再生,更无升沉是名断见;或计人本属竖,畜本是横,鹄白乌黑,二皆自然,人死为人,畜仍是畜,作恶不堕,为善不升,是拨无因果之常见。 断常皆各执一端之偏见,谓之边见。 三谓戒取见,如诸苦行外道,非因计因,而妄持牛戒狗戒等。 四谓见取,是诸外道,非果计果,如修四禅,误作四果,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五是邪见,谓拨无因果者。 此五种妄见,邪正不分,事理不明,名为见浊。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非分追求谓之贪;求不称心而起嗔;非我计我,非法计法谓之痴;人而无谦谓之慢;于诸善法心生疑惑,不能信解谓之疑。 此五种妄心,能令众生作恶,流转生死,谓之使。 能令众生烦动恼乱,浑浊自性,谓之烦恼浊。 众生由邪见烦恼等集谛之因,而感苦谛之果,六道升沉,时而牛胎,时而马腹,此死彼生,此生彼死;为业所牵,轮回不已,谓之众生浊。 人寿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无常迅速,谓之命浊。 见及烦恼浊是生死因;众生及命浊是生死果。 四浊同时而起,名之为劫浊。 五浊恶世,众生个性刚强,善根浅,烦恼深,愚痴暗闭,难调难伏。 今阿难发愿入此五浊恶世度众生,而且如有一众生未成佛之前,终不于此时取证泥洹。 泥洹即涅槃。 此显发心之深广。 地藏菩萨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一一皆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尽故,我此礼敬,亦无有尽。 阿难虽属小乘,但今回小向大,竟发愿与诸大菩萨等;非菩萨再来,焉能如此?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庚二请佛加初句是赞佛威德,次句是求断惑,后二句求速成佛广度众生。 战胜无敌。 谓之大雄,能承办大事,谓之大力。 佛已破五住烦恼,所向无敌故曰大雄;佛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名为大力;佛本无缘大慈,与众生究竟之乐,曰大慈;佛运同体大悲,拔九界众生生死之苦曰大悲。 大雄大力是赞佛自利之德;大慈大悲是赞佛利他之德。 大雄大力是能证之般若,所证即法身;大慈大悲是果后妙用,即解脱德;故大雄大力大慈悲,即赞佛三德。 阿难粗惑已断,细惑犹存,故希佛更教其审察除去微细惑之方法。 细惑有二:一是三界思惑,二是出世无明。 思惑是烦恼障,无明是所知障;思惑阿罗汉能断,无明大菩萨可分断。 今阿难虽悟法身,但二惑俱在,由于思惑所覆,不成四果;无明所障,不能成佛。 故求佛更为开示,以除二惑,二惑除,自可早登无上觉位。 十方,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 坐道场,即于菩提树下,成佛利生。 阿难急于成佛,志在十方界坐道场,说法利生;可知非为一己之乐,而求佛道。 华严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十方佛土中,恒转无上轮。 ’一佛如此,佛佛皆然,诸佛无不于常寂光中,垂迹三土,应众生机,广作佛事。 若是胜应身,则在实报土坐道场,转无作无量,二种四谛法轮。 若带胜应及带劣胜应身,则于方便土坐道场,说无量四谛法,引诸声闻缘觉,舍小入大。 若劣应身,则于同居士坐道场,为三界众生,说无生生灭二种四谛法;若有利根,亦为说无量无作二种四谛法。 今阿难发愿于十方界坐道扬,亦将视众生机情如何,而应何身,为说何法。 早登无上觉是报身,于十方界坐道场是应身。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发布时间:2025-05-31 08:08:5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