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生活的艺术 内容: 净空法师:生活的艺术净空法师讲于达拉斯侨教中心生活的艺术(一)答问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善友:今天承蒙达拉斯侨界的贤达们,邀请我来讲演。 我跟此地的缘分,虽然不算很深,总算是有缘。 自然是义不容辞,应当为大众服务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净宗学会,大约有二十多所。 我不是会长,但都是我促成的。 每一个会都是独立的,彼此联系,密切的合作。 我在他们的社团里,没有兼任何职务,也没有道场,所以生活比较自在。 这次讲题是‘生活的艺术’。 实在讲,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佛教自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确实是在中国发扬光大,中国的佛法,比印度殊胜得多。 中国人得佛法的利益,历史上都有记载,我们也都能看得到。 但任何一样东西传久了,总免不了变质。 佛法也不例外,原本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民国初年有些大德说,大概在最近三百年,佛法变成‘宗教’,这是变质,相当不幸! 但在最近二、三十年间,佛法变化实在太大,变成‘学术哲学’的,对人并无太大的伤害。 还有很不幸的,佛法变成邪教,欺骗一切众生,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我们发心学佛,对于佛法一定先要认识清楚。 前些年我在旧金山讲演‘认识佛教’。 因为只有一个半小时,不能详细说清楚。 以后有个机会在迈阿密弘法,曾宪炜居士主持法会,他的英语能力很强,可以为我翻译,同时也有不少外国人在一起听讲,我很欢喜。 临时把讲题改为‘认识佛教’。 连续讲了七天,留有录音带,台湾的同修,依录音带写成小册出版,此处也有流通。 ‘认识佛教’是我们学佛的第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课程。 若问佛是什么? 都不知道,自然是迷信,是盲修瞎练。 因此学佛首先应当认识清楚,‘佛’是我们的老师,‘佛’不是神。 ‘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学生,所以我们跟菩萨的地位是平等的。 既然佛教是教育,佛教人什么? 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与其它宗教比较,佛教的经典是最丰富的。 这么多经典里讲些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集结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注疏,合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藏经》。 我们能看到的《大藏经》现存有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 它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包括,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 ‘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 ‘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 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一桩事情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 没有了。 即使世间任何教育,也没有佛陀教育对我们更为亲切。 前几年我在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为教授学生们介绍佛法,他们听了非常惊奇。 从来不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晓得佛教教育对自己这样重要。 现在中国大陆,大学教授发心研究佛学,约有一百七十多位。 这是好现象! 首先要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我们真正认识它,而后才能得到真实受用。 我们晓得它是教育,晓得它的内容,是为我们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佛告诉我们,若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在佛法里称为‘觉悟’。 澈底明了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 明了而未能澈底的称他为‘菩萨’。 ‘菩萨’是梵语,玄奘大师翻译为‘觉有情’。 ,觉悟的有情众生。 而我们则是不觉,是迷惑颠倒的众生。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可见他不是神明。 究竟圆满觉悟的人,我们称为佛陀。 ‘佛陀’是梵语,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大觉者。 所以,觉悟就称‘佛’,就称‘菩萨’;不觉则称为‘凡夫’。 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 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 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 迷惑的人,被外面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作主宰,称为凡夫。 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都做得了主宰。 ‘主宰’是自己能做主。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希望得财富,这是现在举世之人都梦寐以求的。 财富得不到,是你做不了主宰。 做得了主宰就是有求必应。 ‘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不是向鬼神求。 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 求不老,求不生病,求不死,都求得到! 这是佛法! 这是真正的觉悟。 大小乘经里讲的‘了生死,出轮回’,确实可以做到,没有求不到的。 如果求不到,不外乎理论上错误,或是方法上错误。 如果是如理如法,你所‘求’必定可以满愿。 这是佛法给我们真实的利益。 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满足所求。 佛法自始至终讲的是高度智慧。 智慧不是从外来的。 世间人常讲,广学多闻可以增长智慧;佛法所讲的,恰好相反。 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如果大家看过《六祖坛经》,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具足’就是没有欠缺,是圆满的。 你的‘财富’是圆满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圆满。 都不是从外来的。 外面求来的难,不容易! 佛法的求不是向外,而是向内。 因此佛法称为‘内学’。 印度五明当中,佛法称为‘内明’。 佛法要从心性中求,也就是从清净心里求。 清净心是真心。 今年台湾有十几位教授来找我,台大的占多数,还有中央研究院的,他们想听《金刚经》,馆长也很喜欢。 过去虽也讲过二遍,可是将近二十年没再看《金刚经》。 这次他们要求再讲一遍,希望能留一套录音带,提供后学们作参考。 《金刚经》确实是大乘经里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内容所说的,就是智慧。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后就依据《金刚经》的理论、方法修学。 由于五祖与惠能的提倡,这部经在中国家喻户晓。 经文虽然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字,其内容之丰富,实在不可思议! 初学的人读诵经文的确有困难,而这一部经的注解,自古以来有几百家之多。 近代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写成一部《讲义》。 这一部讲义实在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之大成,对我们现代人研究般若,带来很大的方便。 从《金刚经》上,我们得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一次达拉斯佛教会举办佛学讲座,因为时间很短,一共只开二十堂课,我利用这个时间,把《金刚经》自始至终略说一遍。 我在新加坡,准备用四个月的时间细讲这部经。 《金刚经》里所说的是修学的原理、原则,通一切大小乘佛法。 如果掌握了这个原理原则,像经上所讲的‘信心不逆’,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定有成就。 如果你修学功夫不得力,一定是违背经典所说的理论与方法。 所以,这是指导修行非常好的一部经典。 最近十几年,我在各地都劝大家念佛,讲的都是净宗经典。 因此有人就问我:‘法师,你以前专讲净土,现在为什么讲《金刚经》? ’如果在座诸位仔细观察,其实《金刚经》跟《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一不是二,它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念佛求生之心。 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不会修净土的。 实在讲,我年轻的时候学佛也是好高骛远,犯这些毛病。 我遇到的老师好,被老师折服。 在老师的教诫、劝导下,依然不能完全接受,但是还能接受一半以上,这才得一点小利益。 真正对净土生起信仰,是因为讲《华严经》。 过去讲过十七年的《华严经》,在《华严经》里觉悟,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著名的五十三参都是修念佛法门,这才重新翻阅、探讨净土的经本。 才知道念佛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讲最高的佛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不二法门。 金刚般若讲原理、原则,《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是细行果德。 一个讲纲领,一个讲细目。 这些纲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金刚经》讲修持的总纲领,佛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净宗经典所说的,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话义趣是相同的。 ‘都摄六根’就是‘应无所住’;‘净念相继’就是‘而生其心’。 在在处处看,这两部经所说的完全相同。 这是江味农居士所以一再提倡,学净土必须兼修般若,修般若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 一切大乘经,诸位如果深入研究、体会,才真正了解佛所说的意义。 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果把佛的意思错会了,佛法里所说的殊胜功德利益,就得不到。 这个殊胜的利益,就是我们现前幸福、自在、快乐、美满的生活。 我们这一生若得不到,多可惜! 佛法不但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行。 理明白之后,如果做不到,则是空的;所以佛法重在行门。 ‘行门’就是生活。 以《金刚经》为例,经文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表演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完全是日常生活,不像其他大乘经,发起的时候放光现瑞。 谁看得出门道? 佛在生活中所表演的,乃是从最初发心学佛,经无量劫的修行,到最后成就圆满的佛果,这一切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生活里表现无遗。 正是《华严》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桩事情,穿衣是一桩事,吃饭也是一桩事。 从初发心,到成圆满菩提,所修的功德,全在这一桩事中显露出来。 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因为没有智慧。 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为我们说破;我们听了才恍然大悟。 回头看看自己,我们每天早晨起来,也穿衣、吃饭。 我们穿衣、吃饭表现的是无量劫来的迷惑颠倒,造业受报,都在这里。 我们点点滴滴显示这些。 诸佛菩萨点点滴滴显示的,就是圆满、自在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是无限的烦恼,无量的业报,苦不堪言。 如果明了《金刚经》,你的眼睛就放光,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清楚,没有一法不明了。 ‘明了’就是菩萨;‘迷惑’就是凡夫。 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性德虽然本来具足,必要靠修德彰显。 修德,就是你要会过日子,要会生活。 从前人说修行;现在听‘修行’两个字,感觉很神秘、很神奇,很不容易体会里面的意思。 实际上,修行就是修正一切错误艰苦生活。 民国初年,小学生有一门‘修身’的功课,现在没有了。 修身跟修行就很接近。 ‘行’是生活行为。 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说法,都是行为。 行为有了错误,要修正过来,称为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生活行为。 聪明人从根本修。 ‘根本’就是起心动念。 金刚般若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在起心动念处修。 不会修的人,在行为上修,在事上修,也行。 这是枝枝叶叶,也能收到一点效果,但是效果不大。 从根本上修,效果非常大,成就不可思议。 我们要懂得修行。 佛讲得很清楚,修行的标准是‘戒、定、慧’三学,持戒、修定、开慧。 ‘慧’是真实的智慧。 ‘持戒’是广义的说法,不只是五戒、十戒。 如果这样说法,意思就狭小,这不是佛的意思。 ‘戒’是佛菩萨的教诫,就是所有经论里的教训,我们都要遵守。 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规矩。 持戒就是守法。 我们一定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精神。 除了佛教的之外,生活在这世界,国家宪法,及地方上的法律、规约,乃至于生活习惯、风俗、道德观念,都要遵守,这都在持戒范围当中。 人守法,心就清净,所以心安理得;心是安静的,容易修定。 不守法、不守规矩,教他修定,不可能得定。 因戒生定。 ‘定’就是真心、清净心。 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凡夫的心不清净,起作用是烦恼,是妄想。 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令人不能不赞叹,不能不佩服。 惠能大师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我们看到真羡慕,想想自己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 差别在他的心清净,我们的心散乱。 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是增长六道轮回。 天天在生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修菩萨道。 轮回是苦海无边! 我们今天搞的是这个,错了! 觉悟的人,赶紧从错的地方回来修清净心。 戒定慧,是佛法指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 其他一切法门,都不出戒定慧三个大纲。 《无量寿经》经题就有‘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可见经题上,戒、定、慧三学清清楚楚。 不但具足‘三学’,而且具足‘三宝’。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僧三宝,要了解三宝真正的意思,不能执著在形相上。 执著在形相上就错了。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明明告诉你,不能从相上看,要体会相所代表的真实意思,才得受用,才能真正得利益。 ‘佛’代表觉,佛是大觉之人。 ‘法’是经典,代表佛知佛见,正知正见是如来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诸佛如来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 ‘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这才是真正的三宝。 三宝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学佛一入门,就把修学的原则、方向传授给你、教给你,这是‘传授三皈’。 所以,传授三皈不是皈依一位法师;是请求法师把三宝传授给你,把觉正净传授给你。 从今而后,依照这个纲领、原则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要觉悟,不能迷;要正知见,不能有邪知见;要保持清净心,心地不能被污染,所以佛法修的是觉正净。 觉、正、净就是戒、定、慧,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 觉正净圆满,本具的智慧就现前。 《般若经》讲的‘实相般若’就现前,实相般若是自性里本具的,就是经上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诸佛所证之法,诸佛所得之法。 这法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不在外。 自性就是真心。 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把真心发掘出来;把妄心舍弃。 妄心是生灭心。 妄心是指念头,念头是虚妄的,前念灭了,后念就生,生灭永远没有停止,这是妄心、妄念、妄想。 把妄想舍弃,真心就现前。 真心是清净心,没有生灭,所以清净心生的是真智慧。 由此可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清净心里生的,是从禅定功夫里生的。 念佛法门,是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方法。 这方法手段跟禅宗不一样,但方向目标完全一致。 净宗称为‘一心不乱’,禅宗称为‘明心见性’。 ‘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 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 每个宗派、法门,所用的方法都不同,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门径不同,可是都是成佛之道,到后来成就是相等的,完全相同。 这就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佛说这么多法门,任凭选择,佛不执著你一定要修什么。 佛没有定法可说,法门是自己斟酌选择的。 当然,选择的条件要适合自己的根性、程度,还要适合现实的生活环境。 我们就修得很快乐,就没有障碍。 无论修那一个法门,决定不违背觉正净,这就是佛法,就是正法。 如果教你修这个法门,你还是迷惑,还是邪见,心里还有污染,这就不是佛法,不是正法。 在这个时代,佛法邪正的辨别,从这些地方观察,就决定不会有差错。 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的辨别。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我们,在末法五浊的时代中;‘浊’就是污染,不但物质环境污染,人性的污染、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况。 佛说这个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用什么方法辨别邪正,大乘经里确实有标准。 依照这个标准,邪与正,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学习。 学佛入门之处,是我们最关心的课题。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告诉我们‘净业三福’,又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诸佛’就说明不是修一个法门成就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任何法门都能圆成佛道。 但是任何法门,都要以这三条做基础。 就像盖房子一样,盖几百、几千栋房子,形形色色都不一样,美仑美奂,而地基是相同的,都要建筑一个坚固的基础。 ‘三福’是一切法门、一切诸佛因地修学共同的基础,‘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三福的第一条是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我们要真做到才行,做不到是不行的。 做到,才能得受用,才能得利益;做不到,是假的,不是真的。 ‘孝’,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殊不知,印度的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首先我们对‘孝’要有正确的观念。 什么是‘孝’? 中国文字的确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满了智慧。 ‘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孝’。 这是会意,教你体会这个意思:父子是一体。 西方人父子有代沟,孝就没有代沟。 孝是一体! 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 无始无终是一个自体。 此事西方人很难懂,有一些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很奇怪,你们的老祖宗,已经几百年、几千年,根本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还要拜他,还要祭祀他? 外国人不晓得,生命是一体,这是‘孝’的观念。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纵的讲。 横的方面即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一个符号来代表,就是‘孝’字。 这才晓得尽孝之难。 什么人能把孝做得圆满,没有丝毫的欠缺? 只有成佛,孝道才做到圆满。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缺一分,还不圆满。 ‘孝养父母’,不仅是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 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 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称他为‘本师’。 ‘养父母之心’,如果让父母忧虑操心,这就不孝。 譬如我们念书,功课不好,考试不及格,父母担心、难过,这是不孝。 在学校品行不好,不听老师的话,父母又忧虑,这就是不孝。 在家庭里兄弟不和、家族不和、亲戚朋友不和,父母都忧虑、忧心。 养父母之心,很不容易。 必须让父母常常生欢喜心,这是尽孝道。 当你踏进社会,在你上面有领导人,在你下面有干部。 能服从长官,爱护部下,能与同阶的同事互助合作,你的父母才放心。 孝养父母涵盖无量无边的行门。 常在大乘经上念到‘菩萨修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都在‘孝’字里;没有一门是在孝字之外的,所以佛法说‘孝养父母’,这是根本。 彻始彻终,学佛从孝道学起,到孝道圆满,就成佛。 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尽孝而已,这是‘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 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子女做不到,这是不孝。 父母如果真的明了,开悟了,希望你成佛;而你只成等觉菩萨,还不能满他的愿,明心见性,还缺一分,还不圆满。 这才知道,要成究竟圆满佛,孝道才打一百分,才满分! 成阿罗汉,菩萨都拿不到满分。 所以,‘孝’字就是行门正确的观念,是正知正见,是真实的觉悟。 ‘养’就是行,佛法里常讲‘观行’。 ‘观’是观念;‘行’是生活行持。 ‘孝’是观念;‘养’是行动,涵盖了佛门里所说‘一切菩萨的观行’,才知道佛陀教导的真实,佛陀教导的重要。 ‘奉事师长’。 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怎么知道行孝? 全是老师教导。 老师没有教别的,无非是教你尽孝而已。 仔细看看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典,这一部《大藏经》里,讲什么? 教什么? 教孝、教孝养。 教别的,有世间学校的老师。 佛陀这位老师,教我们根本法。 所以,对于老师的教诲要奉行,要懂得尊师重道。 如何对老师尊重? 老师教导我们的,把它完全做到,这才是尊师。 不只是对老师的恭敬,那没有用处;要把老师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 后面这些句子,都是一些具体的纲领、原则。 首先要我们培养慈悲心,培养爱心。 慈悲心跟现在一般人讲的爱心,是同一桩事。 为什么说‘慈悲’,不说‘爱’? 自然有差别,世间人讲爱,是感情的,是从情生的;佛讲的爱,是从理智生的,从智慧生的,这种爱称为‘慈悲’。 世间人感情不稳定,变化很大,今天爱,明天不爱,靠不住! 世间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用的是‘三心二意’。 因此世间人跟你讲‘我爱你’,你不能相信,不能上当! 当知是假的,不是真的。 他说‘我很恨你’,你也不要在意,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它的变化太大,变化无常。 佛菩萨讲爱是真的,永恒不变。 因为它是从智慧生的,从理性生的;它不是感情的,才是真的。 所以,佛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从智慧、理性生出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爱心,扩大到对家族,再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 从爱缘慈(一家人),众生缘慈,法缘慈,最后到大慈大悲。 这是以清净、平等心爱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从此地扩大、拓开心量、这样才能明心见性,圆满成佛。 ‘修十善业’。 在生活行持上,应当怎么做? 具体的做法,佛跟我们说了十桩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口四善;意不贪、不嗔、不痴,是念头上的三善业。 守住这十善业,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样做就没错。 这都是讲原则,在生活上的应用是有变化的;变化再多,总不离这原则,就对了。 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不难! 如何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生活上,这才难!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修持,一定要依靠老师教导。 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成就,师友是很重要的关键。 要有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 佛教导我们,孝亲之下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奉事师长。 亲与师相提并论,这是不可不知道的。 做到三福的第一条,即是具有人天福的基础,才能学佛,才能接受佛法。 经典里常常提到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是有标准的,即做到前面的四句,具足这个条件,可以当佛的学生,接受佛法。 三福的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一入佛门,佛教你‘受持三皈’,就是一定要遵守觉、正、净三个原则。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求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 无论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总不离这个原则,这才是佛弟子,才是真正学佛。 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知见,一天比一天纯正;迷惑,一天比一天减少,多快乐,多自在! 这是基本的原则。 从原则里,我们学持戒,学威仪。 持戒是守法、守规矩。 威仪就是处事待人接物,有礼貌、有节度;做事情有方法,有程序,有条不紊,都包括在威仪里。 然后我们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真正享受到幸福美满。 成立净宗学会,这个构想是早年夏莲居居士提出来的。 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非常合乎现代化。 佛法是教学,教我们生活,永远站在现代化的前端。 佛法讲求的是现代化、本土化,所以佛陀教育能受一切大众的欢迎。 仔细观察,两千年前佛教初传到中国就中国化。 生活方式完全采取中国式的,没有用印度的。 道场的建筑,是中国的式样;衣著也是中国的样子,不是印度的服装。 一切生活全是中国化,受到中国人欢迎。 如果当年佛法传到中国,道场建立是印度的式样,中国人绝对不进去,那是外国文化。 这才知道世尊在大乘经,就像《金刚经》里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 《华严》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这些教训,都是教我们要考虑现实,决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 有一年我在迈阿密讲经,还有不少外国人,他们学佛相当虔诚。 我就告诉他,佛教没有传到美国来。 他问为什么? 他觉得美国佛教也很兴盛。 我问他,你看看那一尊佛相面孔是美国人? 他一看就明白了! 没有美国人像的佛相,也没有美国人像的菩萨相。 佛教在中国,佛菩萨相貌像中国人,仔细观察日本造的佛菩萨相,像日本人。 西藏密宗的佛菩萨相像西藏人。 泰国的佛相像泰国人。 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随心应量’。 更进一步,连生活方式也完全相同。 所以,在美国建道场,要建白宫的式样。 如果建中国宫殿式的,不能弘法,人家一看,这是外国文化,美国人在外面看看,不会进来的。 建成白宫的样子,不请他进来,他自己会走进来。 到里面一看,佛菩萨形象都是美国人的面孔,怎么不欢喜? 这是教育,一定要懂得。 佛教传到这里,是教美国人,不是教中国人的。 过去印度大德到中国来,是教中国人的,不是教印度人的。 要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才会被一切大众欢迎。 一切大众都能接受,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乃至于社会问题。 不但个人喜欢你,整个国家社会都喜欢你,才真正造福国家社会,真正为世界带来祥和。 这都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然后才晓得自己怎样修学、怎样努力。 菩萨修的六度,是生活上的六个原则。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行门上,订了五个科目。 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五个科目,就能带给我们美满快乐的人生。 一定要真做! 三福的第三条,才真正契入佛法的核心。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佛法的初学,像是新生训练。 第三条才入了正科。 经文有四句,第一句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觉悟的心。 彻底觉悟,就是对于人生宇宙的真相理解。 即使不能彻底理解,也要有相当程度的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不会迷失一生的方向。 ‘深信因果’。 世、出世间法总不离因果。 因果变化无穷,因变成果,果又是因。 对前面的果来说,它变成因。 对后面的因而言,因变成果,因果循环无有穷尽。 所以佛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 对于这种道理、事实,要深信不疑。 真的把因果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因果自己可以掌握。 怎么掌握? 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 因是没法控制的,但是‘缘’操在自己手上。 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缘。 能掌握缘,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果报,就有求必应,道理在此。 如果你不会掌握缘,你所求,往往与心愿相违,求不到。 要明白这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掌握住缘。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是真的。 《华严经》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是从心想生。 如果只说‘唯心所现’,所现的法界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的。 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华严经》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皆是唯心所现的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如何变成十法界? ‘唯识所变’。 识就是心想,识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是从心想生。 如果你把道理搞清楚,把事实真相搞明白,抓住它,你就得自在。 不老、不病、不死,就做得到。 它有理论,有方法。 人为什么会老? 年岁大了,他就想,老了!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试验一下。 有几位学佛的医生,我跟他们谈这件事,他们点头肯定。 人在工作时,没有老死的妄念,年轻力壮;但若退休,才过了两年,他就苍老似十几二十年。 为什么老得那么快? 因为退休,没有事情做,想到我老了,天天想老。 老了就这里痛、那里痛,就病,天天想病,天天上医院,老病从妄想来的。 念佛的人就不一样。 念佛人年岁很大的,因为没想到老,也没想到病。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活到九十五岁,还不要人照顾,还是自己烧饭、洗衣服。 九十七岁往生的,最后两年,才答应学生照顾他。 身体健康,音声宏亮,往生前两个星期还讲经,不老! 九十几岁的人,大概只有我们一般七十岁的样子。 他在七十岁的时候,只有四十岁的样子。 什么原因? 他没想老,没想病。 ‘一切法从心想生’。 为什么不老? 不想老就不老,不想病就不病,不想死就不死! 佛法有道理、有理论、有方法。 如果真正搞通,能灵活运用,真善美慧的人生,真正得到。 要是不懂得这些道理跟方法,世间所讲的真善美,尽是有名无实,得不到的。 佛法首先教我们要有健康的思想、纯正的思想:觉正净。 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怎么会生病。 一切疾病的来源是染污。 最严重的是心理的污染,所以佛称贪嗔痴是‘三毒烦恼’。 内里有贪嗔痴三毒,外面又有严重污染相感。 那能不生病? 若把里面的贪嗔痴拔掉,外面再恶劣的环境也染不上。 你的身体怎会不健康,怎会不长寿? 怎会衰老? 学佛,我们看诸佛菩萨就是给我们做一个最好的榜样,快乐、幸福、美满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看了之后,要知道向他学习,这就对了。 如果学佛的人学得那么痛苦,让别人看了,佛法还能学? 这不能学! 学佛要活泼,学佛要快乐,让别人看了羡慕。 他就会自动来打听,你为什么那么快乐,为什么那么幸福? 你就可以告诉他,幸福快乐是怎么得来的,传授给他。 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们,无论在家、出家,都是给一切大众、给社会做一个最好的典型、模范。 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从这些地方去觉悟、学习,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 愈是深入,愈不可思议。 愈是深入,愈欢喜,真的是欲罢不能。 要深解义趣,必须认真的做,解行相应。 解帮助行,行能帮助更深入的理解,才真正有味道,才真正得法喜充满。 学佛人如果学得有烦恼,没有欢喜心的时候,必须要觉悟,要反省,要检点,一定出差错了。 学佛,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总而言之,法喜充满,才是正常的。 如果学得有烦恼,没有欢喜心,不是理论上错误,就是方法上错误,一定出了错误。 要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才能走上正常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当中,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 这五十三尊佛所表现的,他们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这就说明,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任何行业都可以成菩萨,都可以成佛。 不必要改换你的生活方式,不必改换你的工作,不要改换你的生活环境;修行就在你现前的生活环境当中。 第一、要认识清楚,纠正错误的观念;第二、纠正错误的行为。 你就得如愿以偿了。 菩萨行里,六波罗密是六大纲领。 譬如你是家庭主妇,每天做同样的工作,做了几十年不免怨声载道,心不甘、情不愿,苦恼无边,这是以轮回心天天造轮回业。 你要是觉悟了,就是行菩萨道,完全不一样。 你从早到晚忙家事,即是修布施供养,修‘布施波罗密’。 用你的智慧、劳力为一家人服务,具足了财供养、法供养。 身体是内财,勤劳服务,相续无间,无有疲厌。 即是修普贤行。 念头一转,就不一样,就不累了! 还想多修一点福,唯恐事情做少了,唯恐事情做的马虎不认真,要修真实的福报。 做事有程序,有条不紊,是‘持戒波罗密’。 做事情有耐心,是‘忍辱波罗密’。 每天还动脑筋,希望明天做得更好,是‘精进波罗密’。 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是‘禅定波罗密’。 样样清清楚楚,是‘般若波罗密’。 你在家里一天到晚忙著,都是在勤修‘六波罗密’。 同样道理,在外面工作,上班时、交际应酬时,样样事情,都是圆满六波罗密。 不会修行的,就造轮回业。 多可怜! 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 会修的人,念念、事事皆具无量功德,真的是定慧等持,福慧双修。 在那里修? 没有离开家庭、工作,没有离开生活范围,就在自己本位工作上、生活上,圆圆满满成就六波罗密,成就福慧双修,成就普贤行愿,成就二种庄严。 但是要深入,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得受用。 观行重要的纲领、原则,看起来好像和我们的常识、人情相违背,其实它是真理。 所以,佛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切不要执著。 《金刚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可以说,任何宗派,若想修行成就,违背‘无住生心’的原则,就不能成就。 所谓‘无住’,就是心地清净,彻底看破、放下,不能有丝毫牵挂。 ‘生心’是生起欢喜心修六度,为一切众生服务。 虽做,心要清净。 心清净就不会疲劳,再多的工作,也不累。 心不清净,没做多少事,就累了。 还是‘从心想生’,心不想就不累。 常言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把时间也忘了。 如果有念、有牵挂,即是度日如年。 所以,一切法确实是观念在主宰,在转变。 ‘生心’最殊胜的无过生起依《大乘无量寿经》,学习阿弥陀佛的殊胜行愿,过著最乐的生活。 答问问:要如何做到不著相?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体无’。 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因为相有,不能著空;因为体无,不能著有。 因此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应无所住’就是不执著。 心里要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 心清净,这是不著相。 虽不著有,但也不能著空。 所以,要用我们的精神、智慧、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修圆满的六波罗密。 要福慧双修,空、有两边都不著。 凡夫的错误是著有,所以他烦恼重重,轮回无尽。 声闻缘觉著空,虽不著相,也不修善。 佛说他‘堕无为坑’,不起作用,对众生没有好处,对自己也有障碍,不能明心见性。 因为心性是两边不著的,著任一边,都不能见性。 佛教大乘菩萨,也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道理就在此。 因为心无住,做任何工作,就像《行愿品》里说的‘无有疲厌’,你做得再多,不疲劳,做得也不厌倦。 因为心里没有执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才得自在,才得大圆满。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问:如何修清净心,让青春永驻? 答:这是应当要问的。 实在讲这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明了的。 佛教导我们,离一切虚妄相,我们的心就清净。 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一切现象,我们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心里不能有;心里有,就不清净。 心不清净,生活得不到美满,道业不能成就。 无论修那个法门都不能成就。 净土法门,是大家公认的‘易行道’,带业往生。 如果心里有牵挂,就不能往生。 所以,心里有牵挂,有忧虑,没有办法超出六道轮回。 在轮回里(老修应该清楚,初学的未必理解),决定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 我们一定要觉悟! 念佛求生净土,所谓‘心净则土净’,就是一切牵挂都要放下。 刚才我们讲到‘孝道’。 我学佛之后,唯一牵挂的事,就是还有一位老母亲,今年九十一岁,一定要帮助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香港和她见面之后,就劝她念佛。 她已经念了十年。 前些年她牵挂儿子,牵挂孙子。 这麻烦大了! 所以每一次见面,和她打电话,就是劝她放下、放下。 大概最近一年,她没有牵挂了,真的放下。 她说见过两次阿弥陀佛,见过一次观音菩萨。 今年农历五月初一往生,瑞相非常好,是真的往生。 她走了之后第八天开吊,身体还是软的,全身都是软的,面色如生,放光、放香。 火化之后,捡到三百多颗舍利,这是真的往生。 我对得起她,所以我现在没牵挂,没忧虑,什么都没有。 这样才自在,丝毫的忧虑都不可以有。 人真正到没有牵挂,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生死自在! 道理在这里。 愿意在这世界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也无所谓。 人人都做得到,懂得理论、方法,就做得到。 心身清净、平等、慈悲,就不容易衰老。 问:‘韭菜’为何是荤菜? 答:往常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 经中所说的‘五荤菜’,诸位要晓得,‘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食是腥,荤、腥要分开。 荤跟腥不一样,荤是植物,腥是动物。 五荤是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 从前中国没有兴蕖,所以就用梵文翻译。 现在晓得兴蕖就是洋葱,性质是相同的。 佛讲这些是对初学人,修学功夫尚未成就的人,是有妨碍的。 真正有功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 如果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就有障碍。 但是初学的人,真的是处处都有障碍。 这五荤菜吃了,会使生理起反应。 生吃容易动肝火;熟吃容易产生贺尔蒙,引起性冲动,妨碍清净心,妨碍修定。 不食的道理就在此。 但是要吃到相当的分量,才会起作用。 如果家里烧菜,做为香料来配菜,起不了作用。 就跟酒一样,酒要喝醉了才起作用,要是喝一点点不醉的话,不起作用。 所以,我们懂得佛制定戒条的真正用意,就知道如何受持,如何做。 现在的社会,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同。 如果佛出现在今天的社会,一定劝大家天天吃大蒜。 因为现在的疾病很多,蒜能够治疗,特别是对于肺病。 二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山上只有一栋房子│东方佛教学院。 当时有我跟唐一玄、方伦、会性法师,几个人在那里教学生。 山上学生有二十多个生肺病的,唐一玄是个大夫,他的医道很不错。 他讲从前北京协和医院一个肺病的例子。 有一个人得了第三期肺病,很严重。 医生跟他讲,他的寿命只有三个月,叫家里人和他隔离。 他想吃什么东西,尽量给他吃。 家人就把他送到菜园,菜园里有个菜寮,叫他住在那边。 三餐送饭给他。 他在菜园里,也无聊! 菜园种了很多大蒜,他每天吃大蒜,就像吃水果一样。 大概他吃得很舒服,过了三个月也没死;又过三个月,身体愈来愈健康。 家里人就很奇怪,认为医生诊断不可靠,再把他送到协和医院。 医生看到这个人,非常惊讶,马上成立一个专案小组调查原因,查他的饮食、生活起居,都查不到。 最后问他,你还吃什么? 他说,我吃大蒜! 以后就从大蒜里化验出来。 现在治肺病的药就是从大蒜里提炼出来的。 是从这个例子发现对治肺病的药物。 当时唐老居士就对星云法师讲,劝这些学生吃大蒜。 这些学生们一定要坚持持戒,星云法师就摇头说,没有法子,只好算了。 肺病还怕传染别人,麻烦不麻烦! 所以一定要通权达理。 要懂得,现在我们三餐是服毒。 肉里有毒,吃肉多的,生奇奇怪怪的病。 我是很多年不吃肉了。 在台湾,我曾问方东美的夫人。 我问他二十年前,吃的肉,跟现在吃的肉,无论是猪肉、鸡肉,味道一不一样? 她想了大概五分钟,然后回答我说,‘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 二十年前,猪、鸡都养在外面,野生的。 在没有被杀之前,生活得很自在,很快乐,身心愉快,所以肉的味道不一样。 现在的鸡跟猪,一生下来就坐牢,小小的圈子,动都不能动。 它是什么样的心情? 坐监牢狱的心情,那肉还有什么味道? 现在我们了解,台湾的猪,六个月就杀,打荷尔蒙让它长胖;鸡只有六个星期,小鸡一孵出来,先打三针,让它长得快。 这种肉,怎么能吃,吃了怎能不生病? 奇奇怪怪的病到处都有。 ‘病从口入’,是这么来的。 蔬菜有农药,米掺化石粉,李老师讲,什么都有毒。 所以,我们天天是三餐服毒,那里是过人的日子。 这些道理,要明白。 蒜对人来讲,除了对眼睛不太好,对于身体每个部门都有好处。 但是不能吃太多,吃太多也不好。 问:佛法说不杀生,对于蚊蝇等小虫应该怎么处理? 答:这是很大也是很严肃的问题。 佛不但教我们爱护一切动物,连植物都爱护。 植物也有生命,所以清净比丘不踏青草。 草长得活泼,你从上面走过,对它也是侮辱,也是不恭敬。 有路一定要从路上走过去,除非这地方没有路,非从这里走过不可,这是有开缘的。 至于动物、植物,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盖个茅篷,就地取材砍树,搭茅篷。 但是在砍树的前三天,要去祭祀它,供养它,为它念经、念咒,告诉它,我三天之后要取这棵树作材料,是不得已的。 树有一个人高,就有树神,要请他搬家。 我们可以用这个例子。 家里有这些蚊虫蚂蚁小动物,你要喷杀虫剂,或者整理房子,三天之前,若家里有佛像,在佛菩萨面前,告诉这些小动物,请它赶快搬家;三天之后有人来杀你,我己经三天前通知你了,通知你,你不走,那没有办法。 这很有效果! 有许多同修这样做,来告诉我,果然没有了,真有效果。 诚心诚意,诚则灵,诚心能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我们能和佛菩萨感应道交,也可以跟这些小动物感应道交。 以真诚心告知,实在不得已,为保护一家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彼此分开,你在房子外面,我在房子里面。 房子外面,决定不杀害;房子里,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要喷药物杀虫,以保持整洁。 这样就很好,如果不预先通知,就做得太过分了。 生活的艺术(二)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于休士顿侨教中心讲答问林处长、刘主任、诸位侨领、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净空今天有如此殊胜的缘分,与这么多有善缘之人,在异国的侨教中心相聚,来谈谈佛法,感到非常欢喜。 佛法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入中国,当时是汉明帝永平十年,至今将近两千年。 在这两千年中,佛教确实与中国的教育、文化结合成一体,已经无法分开。 可以说,我们所修学的佛法是中国佛法。 佛法究竟是什么,我们必须先要认识清楚。 中国古人,无论在文字上,在言语上,都喜欢简单,所以一个名词中,其实省略很多。 如果具足来说,‘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但是现代社会,无论国内国外,吾人所见之佛教已变成宗教。 仔细观察,佛教还是学术,有不少人将佛法当作哲学研究。 最近三、四十年来,佛门出现了一些妖魔鬼怪的邪教,它们打著佛教的招牌,世间一般人误以为也是佛教。 所以,佛教在现前社会中,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型态,必须辨别真伪。 ‘佛教是教育’,假如诸位冷静观察就明白。 佛教徒对于佛陀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最初创教的老师。 佛徒自称‘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 我们与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没有。 正如中国读书人尊称孔子为‘先师’,以他代表中国古代的老师。 从称呼上就能明了它是教育,而非宗教。 ‘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他们是我们的老学长,菩萨与我们是平辈。 很多人看见出家人称‘和尚’,却不晓得其意义。 ‘和尚’是很尊贵的称呼,不能随便称的。 ‘和尚’是印度梵语的音译,译意是‘亲教师’。 若没有这种关系,则不能称他和尚。 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老师,就像现代学校里的指导教授。 校长当然是亲教师,虽然校长没有上课,但整个教学理念是他筹划主持的,教员只是执行他的教学政策而已。 所以,主持教学的人才有资格称‘和尚’。 一般出家人称为‘法师’,就是学校里的老师,未必上过他的课。 教导我的,才称他为阿阇黎(译为轨范师)。 ‘阿阇黎’是教我学习的老师。 校长是主持教育政策的,称‘和尚’,一个道场就是一所学校,只有一位和尚。 这些关系很清楚。 从寺院名称也能了解它不是宗教。 中国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 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就像现在的行政院长一样。 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首长是‘尚书’,现代称部长,‘侍郎’就是次长,左右两位侍郎,相当于政务次长与常务次长。 另外直属于皇帝的一级单位称‘寺’,寺的长官称‘卿’。 皇帝之下有九个寺,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 当时主管外交的,不归首相,而是皇帝亲自主管。 外交部称为‘鸿胪寺’,‘鸿胪寺卿’即外交部长。 当时中国帝王派遣特使到西域(新疆葱岭一带),迎请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带著佛像、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始由鸿胪寺接待。 这些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非常融洽,大家非常欢喜,王臣皆希望他们长住中国。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 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 外交部是临时招待所,不能长住,于是正式增设一个单位,也称为‘寺’,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 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称为‘白马寺’。 当时首都在洛阳,‘洛阳白马寺’即是中国第一个佛教道场。 实际上,寺是政府的办事机关,而不是庙,与宗教毫无关系。 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这是学佛必须辨别清楚的。 我们信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 如果自己连这些也不清楚,就不能怪人家说我们是迷信,盲修瞎练。 我接触佛法比起一般同学较为困难,若不是把真相搞清楚,我是不可能接受的。 介绍我入佛门的是方东美教授,他为我讲哲学概要,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 他说,‘佛经哲学才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是被他这两句话引入佛门的,以往从未想到佛法有这么好。 过去总认为佛教是迷信,甚至不如基督教。 我在学校念书时,曾经接近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我觉得佛教不如他们,没想到方先生的看法不一样。 从此回头,专门找佛经看,逐渐了解,原来现在社会上的佛教并不是它本来面目。 这才认识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儒家教育讲一世,始从胎教至慎终追远。 佛家则讲过去、现在、未来,尤其理论与事实真相,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相当吻合。 甚至现代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答案全在佛经里。 可惜西方科学家没有机缘读到佛经,因为佛经目前尚无法译成西方文字。 中国人得天独厚,古代译经的大德皆是了不起的人物,不但在佛法上真有修学,并且真的证果。 ‘证果’就是得到真实的受用。 佛教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话是梵文音译,乃因尊重不翻。 它是佛法修学最高的理想与目标,我们对它非常尊重,依旧用梵音,其意义是‘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 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 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 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 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关系更密切了。 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佛门中这些名称,就像学校里的学位名称相同。 现在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 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 若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萨’。 若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为‘佛陀’。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 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代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应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 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所以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小乘阿罗汉有四果、四向,八个等级,如学校读书,小学有八个年级,大乘佛法有五十一个年级。 这是佛教的基本常识。 佛法所修学的是智慧,这种智慧与世间的智慧不一样。 世间有很聪明的人,有很高的智慧,也有很强的能力,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的觉悟,为什么不能称正觉? 佛法的标准是觉悟之中如果尚有烦恼,则非正觉;觉悟必须断见思烦恼,才是‘正觉’。 若还有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就不能成正觉。 由此可知,阿罗汉的标准,必须断除是非人我与贪嗔痴慢,才能得到佛教‘正觉’的学位。 小乘四果四向八个位次,大乘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皆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它们有个绝对不变的标准,就是一定要随顺真性(真心、本性)。 凡是符合此一方向目标,即是‘正知正见’,就是‘善’;若与此违背,就是‘不善’。 因此,佛家讲善恶标准,起心动念为自己就是不善。 因为‘正觉’须断除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念念有‘我’,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从‘我’而生。 ‘我’是所有烦恼、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修学佛法首先须破‘我执’。 ‘小乘’破我执,用功非常艰苦。 ‘大乘’破我执的方法巧妙,就是起心动念不想自己,而想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谋幸福,为一切众生服务,久而久之将自己忘了。 ‘大乘’大而化之的方法破我执,所以比‘小乘’高明太多了。 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没有我如何得了! 其实没有我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幸福美满。 如果明了无我,则知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即是一个我。 佛法讲慈悲,不讲爱。 ‘慈悲’就是爱护与关怀,是出自于真诚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理性的爱,永远不会变;感情的爱,是很短暂的。 现代社会,两人相爱得不得了,结婚了,过了不久,听说离婚了,可见那种爱是假的。 学佛的人很明白,你对我说爱,对我怎么好,我知道皆是虚情假义,不是真的,不可以认真,否则你就吃亏上当。 佛菩萨慈爱是真的,因为永远不会变。 他是基于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所以佛法的本质是智慧。 学佛就是求智慧,明了它是智慧的教育,我们实在不能不学。 觉悟的人称作佛、菩萨、罗汉;不觉悟的人称为凡夫。 凡夫与佛是平等的,差别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一是觉,一是不觉,因而建立两个名称。 我非常感激方老师,若没有他的指导,年轻时的我是很难信佛的。 我学佛还不到一个月,有幸经敏亲王介绍,认识章嘉大师,他指导我三年。 大师圆寂之后,隔年,由朱镜宙老居士介绍,认识台中李炳南老居士。 以后我跟他十年。 我有好老师指导,没有走冤枉路,这是很难得的机缘,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使我在修学过程中没有遭遇困难与障碍。 释迦牟尼佛于三千年前出现在世间,他的一生与中国孔夫子非常相似。 唯一不同之处,夫子当时周游列国,想求一官半职为国家人民服务。 他的目标纯正善良,但是当时的诸侯不敢用他,原因是他太聪明能干,若企图夺取政权,必定成功。 不但夫子有过人的聪明智慧,且他的学生皆是干才,所以诸侯对他敬而远之,他只好回家乡办学。 释迦牟尼佛与孔子完全相反,他生在王侯之家,舍弃从政的机会,完全从事教学工作。 佛陀也是周游列国,到处讲经说法,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传播智慧的教育。 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不外‘戒、定、慧’三学。 以‘智慧’为目的,‘戒、定’为手段。 慧从定而生,没有定,那来的智慧。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读书人对这一层更加重视,因为儒家也提倡定慧,没想到佛法讲得更透彻。 ‘定’就是清净心,儒家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的即是圆满智慧。 佛法修学从‘戒’开始。 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这些戒的意义狭小,不是佛的本意。 此‘戒’指佛的‘教诫’,一切经论中对我们的教训,都是佛的教诫。 ‘持戒’就是守法。 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导与方法’,这些方法之目的是教我们得‘定’,得清净心,‘戒’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众生的智慧德能与佛没有两样。 智慧是圆满的,现在、过去、未来,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 佛说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 本来有这样的智慧德能,现在为什么没有了? 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语道破凡夫的病根。 我们的智慧、能力丧失,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 佛法讲‘二障’,两大障碍,‘二’是两大类,每一类都是无量无边。 这两大类称为‘所知障’与‘烦恼障’。 妄想演变成所知障;执著演变成烦恼障。 我们有这么多的妄想与烦恼,是因长时累积的迷惑颠倒。 佛所讲的一切方法,就是帮助我们舍离妄与烦恼,恢复清净心。 ‘清净心’是我们的‘真心’。 清净心起作用就像镜子一样,所以佛经里比喻为‘大圆镜智’。 ‘圆’是圆满。 这一面镜子将虚空法界照得清楚明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不是赞美的话,而是我们自己的本能。 必定要依照佛教诫的方法去做,才能恢复本能。 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参考。 正如学校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与经验传授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加持与保佑,这才得真实受用。 佛法实在是民主的、自由的,可以讨论与辩论的。 经典里,常常看到学生与释迦牟尼佛辩论。 所以佛法容许你打破沙锅问到底。 佛法愈辩,理愈明了,才能真正生起信心。 我们采取佛的方法,吸取他的经验,这样修学很省事。 若自己摸索,则非常困难。 别说是虚空,单讲现前社会,就像无数迷宫。 若得一位有经验的人,很熟悉一切环境来领导我们,就方便很多。 佛法有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 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但是方向、目的则是一个。 禅宗修定,念佛也是修定。 ‘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学教的人修‘止观’,也是禅定。 名称、方法不同,目标、方向是一致。 唯有定才能开慧,定中开的智慧才是真智慧,所以慧不是外来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 现在我们有障碍,智慧德能透不出来;只要除去障碍,本能立即恢复。 也就是说,用‘禅定’的方法把‘妄想、分别、执著’除去。 这桩事非常现实,‘妄想、分别、执著’少一分,智慧德能就长一分;少两分,智慧德能就增长两分。 世尊教我们从明师受戒,我感谢老师,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使我终身念念不忘。 青年时代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很想学习,方东美老师与我是同乡,于是我就写信给他,要求准许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 他回信来,约我到他家面谈。 他告诉我,现代学校里,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若到学校听课,定会大失所望。 这几句话对我就像凉水浇头,当时我很失望很难过。 方先生停了几分钟,很慈悲的告诉我,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小时课。 我从方老师学哲学是这样学的,学生只有我一人,在他家客厅的小圆桌上课。 十几年以后,我才明白老师当年的用心。 我若到学校听课,一定认识很多老师和同学,一定听到很多不同的学说,这就会把我搞乱了。 他这样单独的教导,教我学一家之言,使我得真实受用,心地清净,思路单纯,具足敬意。 听不到别的学说,只听他一个人的,他对我负责。 这种教学方式原来就是古人所谓的‘师承’。 我接触佛法之后,遇到章嘉大师,他也用这种方式教我,我跟他三年。 章嘉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虽然我没有学密,但密法的常识却很丰富,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奠定的。 以后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直截了当对我提出三项条件,非常苛刻。 第一、从今天起,你只可听我一个人的讲经,任何法师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 第二、不管你看什么书,佛经或世间书,没有经过他同意,一律不准看。 第三、你以前所学的皆作废,入我门中一切须从头学起。 我当时听了,感觉老师似乎目中无人;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 这就是古代的‘师承’,方老师、章嘉大师,与李老师的方式是相同的,只是没说出来。 而李老师则说出对学生的要求,非经许可不能看,非经许可不能听。 不但学生在其指导下收视返听,即所见闻均在其观察之中,应机施教,契机契理事半功倍。 我遵守他的教导,三个月后就见效果,心里妄念少,烦恼少了,智慧渐长。 看事情或听人讲话,比从前清楚,感觉不一样了。 六个月之后,我对老师的教诲更加佩服。 中国古代学佛拜师须‘五年学戒’,这不是学别的戒律,就是要听老师的教诫,完全依照老师的指导去做。 若不听话,不合作,老师就没有办法教你。 学生须百分之百服从老师,真正敬仰老师;老师则对学生爱护倍至。 一位肯听话,又未经染污的学生是最可贵的。 方东美先生比喻说,传承是希望学生像一张白纸,譬如作画,随心所欲。 若是一张遭严重污染,不干净的纸张,再好的画家也没有办法作画。 学佛的目的是使人开智慧,必须修清净心。 现代社会里最大的魔障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些东西决定染污心性。 我常劝人不要看电视,不要看报纸,什么都不要看。 心中什么事都没有,日日天下太平,则生活愉快开心,心地清净。 清净心接触事物,比别人看得深远,因为定心就是智慧。 佛法修学的枢纽就是‘定’,在净宗而言就是‘清净心’。 《无量寿经》经题,就教我们‘清净、平等、觉’。 ‘念佛’就是修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 我们念这句佛号,就要想到自己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是一而三,三而一,果然得清净,则平等觉必同时得到。 不觉、心决定不平等;人心不平等,决定不清净。 这好比此处讲堂有三个门,没有进入时是三个门,进入时则三个都得到了。 由此可知,法门虽多,殊途同归。 就像诸位从四面八方到这个讲堂来,最后就剩三个门,从任一门都能进来。 中国佛法有十个宗派,除两个小乘宗派已经没落,大乘佛法有八个宗。 禅宗、性宗从‘觉’门入,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 一般而言,中下根性的人没有这等悟性,所以参禅要上根利智,有高度的智慧,心地很清净才行。 如果不是这等根性,必须学教,就从教下入。 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都是从经教入门。 经教就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训,修正自己错误的见解、思想、行为。 所以是从正知正见,‘正’门入。 一般人都可以学,但是时间很长,好像读书,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提升一级,有一级的受用。 ‘净’门则著重修清净心。 净土宗、密宗皆从‘净’门入,以修清净心为主。 净宗确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任何人都能修成功。 密宗是高度的清净心,成就很难。 净宗与密宗修净的差别,净宗是离开染污修清净心,所以容易成就;密宗就是在染污境界里修清净心,即染污而不染污,自然对凡夫是太难了。 密宗相当于佛教的研究所,若没有大学基础则学不成。 章嘉大师是中国边疆四大喇嘛之一。 (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内蒙古是章嘉;前藏是DL,后藏是班禅)。 他教我学佛从持戒学起,从戒定慧学起。 他没有传咒术,也没有教我密法,因为我的程度不够,必须先培养基础。 没有得到清净心,不能学密。 一般经论上讲,八地菩萨才能学密。 旁听也要有程度,最低限度是大学毕业,还不能当正式生。 换句话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圆教初住菩萨,才有能力当旁听生。 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佛法说的‘慧’不是教人从读书、研究而得的;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真智慧’是‘自性’起用,的确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这是人人自性本来具足的宝藏,须懂得开发。 开发的方法是‘孝敬’,这是‘性德’,用性德开发自性的宝藏。 佛法讲‘大圆满’,即是孝道。 如何能达到大圆满? 孝亲尊师,师道是方法,孝道是目的。 佛菩萨示现不一定是出家的身分,《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佛菩萨,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位,其余都是在家的佛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皆是在本分行业中,修觉正净而成佛的。 佛就是觉、正、净。 佛法是什么? 我简单从佛的教义里归纳了十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条是佛心。 如果我们的心做到,就成佛了。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四条纲领是佛菩萨的行为,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行,末后‘念佛’一条是总归结。 就是念前面九条,时常记住这九条,依照这九条去做。 正在做时就是菩萨;真正做到圆满,就成佛了。 ‘菩萨’是学生天天在学习;‘佛’是成就,智德圆满的尊称。 果然照这样做,即是真菩萨,不一定要受菩萨戒。 若受了菩萨戒而做不到,即是假菩萨。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学佛的总目标是‘大圆满’,诸佛菩萨在各行各业为世间人作模范。 学佛的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样,佛化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样,这一家人在圆满智慧中生活,所以是最美满,最幸福的。 若是学生,则学业、品德、身体健康皆是同学的模范,样样都好,这才是学佛。 若经商开店则是一切商人的榜样。 所以,佛法里没有第二,样样第一。 五十三参里的佛菩萨,有作国王、作大臣的,文武百官、各行各业都有。 这才晓得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涵盖一切法,超越国家、超越种族、超越宗教信仰的界限。 五十三参中的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皆是宗教领袖,皆是菩萨。 佛法不是宗教,否则别的宗教就不来学佛。 佛法是教育,所以没有宗教的界限,任何宗教师徒,皆应当修学真实智慧的教育。 一九六七年,辅仁大学请我讲演,机缘非常殊胜。 辅大是天主教学校,那一天有十几位神父坐在前两排,我就劝这些神父学佛,皈依三宝。 我告诉他们,你们是上帝的好儿女,你们学佛,上帝不会反对,因为佛是老师。 好比学校的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 你们若依最有智慧的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深信天父圣母也很喜欢。 佛陀的圆满智慧是来自究竟的离相离念,真实不虚,是自性本能的德用,我们相应修学。 我与辅大结的缘很深,以后亚洲主教团,在多玛士修道院主办‘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罗光主教请我讲授佛教精神生活。 所以,我还有一些神父与修女的学生,他们对我的印象很好,彼此没有界限。 今年二月一日,我参加澳洲昆士兰省少数民族事务局主办的多元文化论坛,共有十四个宗教团体参加。 局长Mr. UriThemal,OAM请我讲演,我非常高兴的把佛教介绍给他们,期望世界上每个宗教都能互助合作。 我们在异中求同,从相同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共同谋求社会安全与繁荣。 我讲演之后,所有的宗教领袖都非常欢迎,我也正式成为他们论坛的一员。 此论坛每月聚会一次,负责人是Mr. UriThemal,OAM局长。 他希望突破种种界限,挽救社会,谋求世界和平,此人即是犹太教的佛菩萨,有智慧,心胸大,眼光远,很难得。 与会的宗教领袖们,岂非佛菩萨应化,令人敬服,我向他们致最高的敬意。 我希望此论坛能普及整个澳洲,然后推行至世界各国,对于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决定有帮助。 佛法的修学,必须落实在生活上,也就是我们要如何做到孝亲尊师。 佛教导给我们的方法太多了,每部经论中都讲得很具体。 修学净宗的,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 净宗的经论最少,主要就这三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净宗三经一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观经》讲的‘三福’。 佛法提倡‘福慧双修’。 学佛的人不能没有福德,须靠自己修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是人天福德。 向上提升就进入佛法,所以佛法是以此为基础。 做不到这四条,连世间好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如何能学佛,如何能为广大群众作典型!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福德。 再往上提升就是菩萨福德,‘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十一句必须落实在生活上,每句含义深广无尽,可以涵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 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说一‘孝’字。 中国大乘佛法表法的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表孝敬、普陀山观音菩萨表慈悲、五台山文殊菩萨表智慧、峨嵋山普贤菩萨表实践。 这四大菩萨代表整个佛法修学的四大纲领。 从地藏开始学起,地是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 大地养育众生,含藏无尽的宝藏,佛以它比喻‘心地’。 我们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必须晓得开发,才得受用。 地藏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即能开启自性的宝藏。 孝亲的范围很广,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除了养父母之身,也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常生欢喜快乐,才是尽孝。 父母期望我们成圣、成贤,希望我们在社会上作好人,为社会大众造福。 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是不孝。 从小处看,童年作学生的,功课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即是不孝。 在学校里,品德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也是不孝;不敬老师也不孝;不能与同学相处也不孝。 成年之后踏进社会,不服从长官领导,令父母忧心,即是不孝;不能与同僚互助合作,不孝;不能善待部下,也是不孝。 由此可知孝道之广大,即是佛法中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 佛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必须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大觉成佛,孝道才圆满。 从初学直至成佛,彻始彻终,唯尽孝道而已。 老师教导我们如何成就圆满大孝的恩德很大,焉得不敬! 中国文字是充满智慧的符号。 ‘孝’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它的意义是标明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的。 外国人讲‘代沟’,有代沟就是不孝。 有外国人问我,中国人何以祭祀几千年前,连面都未见过的老祖宗,这是他们想不通的。 ‘孝’字表示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外国人没有这种观念。 尽虚空遍法界原是一体的,这才是‘孝道’的理体。 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的确是一体。 我的邻居与我很近,邻居的另一边又是邻居,邻居的邻居就普及到全世界,整个世界是一体。 这个世界再延伸至其他星球,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何况虚空世界皆是自性所现之物。 还谈什么条件! 所以佛菩萨的关怀与爱护是‘无缘大慈’。 ‘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 我们尽自己一点绵薄的能力,帮助一切大众认识佛法,修学佛法,得佛法真实的利益,须尽心尽力做,没有任何条件,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就是不孝,就不是佛陀的学生。 现代人心理、思想、见解、精神、身体遭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产生许多奇怪的疾病。 疾病的根源就是污染,如果身心清净,决定不会生病,决定不会衰老。 不老、不病是真实的幸福,只要依照佛法的理论方法修学,确实可以做到。 譬如,李老师九十五岁时还不需要人伺候,眼睛明亮,音声洪亮,讲经说法有四、五百听众,自己烧饭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顾他。 一般人以为他好辛苦,他的身体健康,与年轻人一样,这是真正幸福。 若有人伺候,表示体能衰退,需要人照顾。 他到最后两年才接受学生照顾,九十七岁往生。 我估计他应当可以活到一百三十岁,他提前走了,当然别有因缘。 身心清净,百病不生。 现代饮食都有毒,慈悲心可解毒;心地真正慈悲,什么样的剧毒都能化解。 佛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清净平等慈悲,身体自然健康。 我们见到不少退休的老人,他退休不过两年,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似的。 为什么? 因为他退休了,每日常想‘我老了,没有用了’,天天想老,身体就很快老化了。 老了就有病,于是一身都是病。 再回忆过去的李老师,每天只想到讲经说法,思惟经义,没想到老,也没想到病,所以他就不老不病。 心清净,身清净,环境自然就清净。 身心清净,确实不容易衰老,也不会生病。 生病也不必找医生,不必吃药。 药也有副作用,药都是毒药。 一切诸法,无非一心,一心即是清净心。 清净心是真实智慧、健康长寿、一切德能、圆满幸福的根本。 佛门常讲的‘大总持法门’,也就是整个佛教教学的中心纲领,此即‘孝道’。 所以,学佛从‘孝亲’学起,然后把孝道发扬光大。 佛教导我们孝顺一切众生。 慈悲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地藏菩萨的发扬光大。 我们拜观音菩萨,是学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自己即是观音菩萨。 大慈悲心,连剧毒都能化解,能消灾免难。 若自私自利,天天向观音菩萨磕头祷告,供一些香花水果,希望他保佑自己消灾免难,这种行为是有罪过的。 因为形同贿赂,把观音菩萨看成贪官污吏,还以为自己天天拜观音,为什么菩萨不保佑,其实你是天天在侮辱观音菩萨。 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早晚课,如同佛菩萨在自己面前,发愿遵守佛菩萨的教训。 早课是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佛的教训,今天一天要依教奉行。 晚课是检点反省,今天有没有遵照佛的教训去做,有则嘉勉,无则改进,力求自新。 这样做早晚课,就有利益。 若早晨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与自己的生活行为毫不相关,自以为我是好佛教徒,这么多年来一堂功课都没缺,其实造作的罪过不小。 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一年到头天天骗,如何得了? 学佛是学个明白人,千万不可做这种糊涂事! 早晚功课是学佛基本的课程,必须天天提醒自己,天天反省改进。 反省是改过自新,改过自新就是忏悔。 拜《梁皇忏》、拜《水忏》不一定是忏悔。 拜了之后,须知依教奉行,改过自新,才能消除业障。 许多同修学佛很多年,得不到佛法利益,原因即是观念、行为发生错误。 中国人常讲,‘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意思就是我们所作所为必定是别人的典范,让别人生起恭敬心、仰慕心,向我们学习、效法,这样才是奉行孝道,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 佛法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为基础,慈悲就变成祸害,方便就变成下流了,所以一定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与理性。 佛法的慈悲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将‘孝顺、慈悲、理智’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则举手低头、一一法中,无不是圆满具足。 穿衣里具足孝亲、慈悲、理智,吃饭里也具足孝亲、慈悲、理智,这就是普贤行愿。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代表力行。 把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上,点点滴滴都做得圆圆满满。 这才是佛教四大菩萨教导众生,修学大乘的四大纲领。 佛教寺院本是学校,佛教教学提倡艺术化,美术、音乐、雕塑,乃至于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确实达到大圆满,充分显示教学旨趣。 佛教是将博物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让人进入山门,一句话都不必说,佛陀所教导的,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 正规的佛教道场建筑,进门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供奉护法神。 大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是中国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使人入门第一眼就看到他。 他笑咪咪的、肚子很大,代表进入佛门的条件。 第一要笑脸迎人。 第二要有肚量,能包容。 具足这两个条件,才有资格入佛门做佛的学生。 佛教是教育,佛菩萨造像代表所教的宗旨义趣,不能当成神明看待。 弥勒菩萨教我们‘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才能进入佛门。 四大天王是护法神,是佛教导我们,如何善护自己的心行。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 教导我们要尽自己的本分与义务,要讲求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天王手上拿的琵琶代表做任何事须知缓急适中,不能过分。 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 我们学会了,就是护自己的法。 以这种态度与精神做人、办事,没有做不好的。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求进步。 儒家讲日日新,佛法讲精进。 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在进步,这是法则。 无论道德、学问、技能、才艺,乃至生活品质,都要逐渐提升,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 天王手中的剑代表智慧。 求进步必定要靠高度的智慧。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方法’。 如何能使自己的智慧增长,尽分尽职,做人做事皆得圆满? 这两位天王教我们‘多看’、‘多听’,才能增长智慧德能。 这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代讲‘考察’、‘观光’,增长自己的学问、技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以建设自己的社会、国家。 广目天王手上拿著一条龙或蛇,代表变化。 社会上人情事物变化多端,要我们仔细观察,掌握机先。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著一把伞,代表防止污染,特别是见闻中,不为邪知见所污染。 佛教用艺术表法的方式,很广泛、很普遍,令人见到这些佛菩萨形像、音乐、种种供具,即知其教学旨义,而佛法的教育圆摄其中。 每一尊佛菩萨像,皆代表教育意义,他们的造形、手上拿的道具,皆有很深的学问。 很多人不明了,以为佛教是泛神教,多神教,低级宗教。 你说冤枉不冤枉! 佛法的内涵无尽的深广,说之不尽,其法味无穷。 若能澈悟,则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皆有很大的帮助,令人真正获得大圆满。 佛教确实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宗教,无所不包,是一门非常圆满的教育。 我们有责任宣扬,愿将如此良好的教育向世界大众介绍。 在经论里,佛时时叮咛嘱咐,‘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意甚深,其心良苦! 愿与我同会诸位大德善友,善体此意共勉之。 净空在此致最敬意,并祈诸位大德多多惠予指教,谢谢! 答问问:家庭主妇,天天烧饭、洗衣,如何才能不起烦恼心? 答: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 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 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 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 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 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财施有内财、有外财。 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 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 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 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 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 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 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 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 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即从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 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 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 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 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 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 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 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分,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问:信基督教及别的宗教以后,有机会了解佛法,这样子会不会违背耶稣基督? 答:决定不会。 耶稣基督见到你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也非常欢喜,因为你的生活更充实、更圆满。 早年我在多玛斯修道院教学,学院安排我讲授佛教精神生活。 学生皆是神父与修女,程度都很高。 他们是研究生,必须是大学毕业,然后读三年神学院,才被选进这个研究所。 那时我为他们讲授佛学课程,我觉得机缘可惜,如果聘请我讲他们的经典,我想学生得的受用就更大。 佛法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 若真正有智慧,心地清净,无有一法不是佛法。 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是觉悟之法,智慧之法,所以不要将佛法看成宗教。 上帝也是佛,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 上帝是众生,上帝有佛性,当然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问:现代生活步调非常快,如何将步调减缓? 如何减少烦恼? 答:发菩提心,修菩萨道,问题就少了。 最具体的方法是不看电视、报纸、杂志,你在家修行六波罗蜜。 与自己生活行业有关的资讯,可以知道,可以接受;与工作没有关系的事,不须操心。 这样就日日天下太平,自在快乐! 因此必须放下与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事物。 中国古人常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 身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当别人向你请教时,有智慧则能为人解答疑难。 问:初学者对于不同的宗派,应抱何种态度? 答:原则上说,所有一切宗派皆可涉猎,但只求解;然后必须依照自己的愿望、爱好,与生活环境,选择一个法门,这样修学就更快乐自在。 其成功关键在亲近一位好老师,如佛在经上常讲的,要求‘明师教诲’。 真正心地光明、有智慧的老师,你接受他的指导,很快就能得利益。 佛法的修学,我自己亲身的体验,三个月应有与往日不一样的感受,六个月当有很显著的进步,但是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才能获得。 问:家中配偶是虔诚的基督徒,他非常慈悲,希望把家里的佛教徒都变成基督徒,他说不希望我下地狱,我应该如何处理? 答:你可以让他先认识佛教。 一九五八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时,遇到一桩事,可供参考。 台中佛教慈光图书馆,是李炳老建立的。 每逢星期三,老师在此处讲经。 当时李老师命我作图书馆的管理员。 有一天早晨来了一位客人,在阅览室看书。 他是对面教堂里虔诚的基督徒,谈起来还是同乡,自然就格外亲切,他就想度我,觉得我很可怜,拜偶像,将来都要堕地狱。 我了解他的动机,为他泡了一杯好茶,恭敬的听他教训。 他讲,我都点头;他讲了两个钟点,我点两个钟点的头。 我们馆内的同事还有很多在看书、看报的人,看了我们谈话模样,好像佛教徒一句话都不能对答,总让这位基督徒在佛门指责批评。 所以,他愈讲愈高兴,似乎得意忘形。 讲了两个钟点,他也很累了,我就请他休息一下,接著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允许了。 我说,假如我们要批评一篇文章,是不是先要把这篇文章仔细看过再批评? 他说是的。 我说,你在此批评佛教两个钟点,你有没有看过佛经? 有没有来听过佛教的讲经? 他说没有。 我说,你未免太大胆,太过分了一点,你的两个钟点批评,是对佛教严重误会与曲解,不怕在座的人笑话你! 我这么一说,他满面通红,转头就走了。 这个人不错,第二天他带牧师来看我,态度也很恭敬。 我送了一些佛书给他们,并说欢迎你们批评,你们精神可佩,佛教徒太多了,堕地狱的人太多了,你们若度这么多的人,功德无量。 但是想救这么多人,你们必须要研究佛经,要认真来听经。 若不把佛经明了透彻,知己知彼,而后才能百战百胜,否则对于佛法一无所知,这样的批评只是被人见笑而已。 他还能接受,我也很佩服他们。 先让他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然后再批评佛教,才说得过去。 佛教是智慧,连上帝都欢迎。 异教徒学佛,你要帮助他,学佛决定不影响宗教信仰。 他是基督徒,如果佛教要拉他,而改信仰佛教,这样就违背佛教的精神,违背伦理。 譬如,教你背叛父母而尊重老师,世出世间皆无这种道理。 佛教对于上帝非常的尊敬,上帝如一国的元首。 佛陀是大众的导师,办教育的人士,所以任何宗教徒都应该学佛。 不学佛就是不求智慧,修学佛法与信仰宗教没有抵触。 明白这个道理,家人要是劝你到基督教堂去,你就欢欢喜喜去上他的教堂,去受洗。 你在教会里作菩萨,把真实智慧介绍给教友,让基督教友都有智慧,如此则可化解许多误会争论,致力于世界和平,这正是菩萨普度众生的大事因缘。 问:如何修清净心及保持青春美丽? 答:这是大家迫切需要的课题,清净心很重要。 修清净心最重要的是‘看得破,放得下’。 你的心为何不清净? 放不下。 为何放不下? 看不破。 佛法所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可说是完全相同。 现代科学家已经明了没有物质存在,所谓物质只是波动的现象而已。 佛法讲物质现象是从那里来? 由不觉心动而来。 这是心波的现象,比电波、光波更微细,比电波传达的速度更快。 电波与光波,一秒钟的速度是三十万公里。 而心的波动,一念即是尽虚空遍法界,确实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不可思议。 现代科学家尚未发现心波,但已经知道物质是波动的现象。 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相,即是此波动的相续相,它确实是刹那生灭,生灭同时。 佛在《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这种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真实说,一刹那是不思议的生灭。 佛经讲‘不生不灭’,其实是生灭的。 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几乎是同时,无法觉察,所以说不生不灭。 佛说八地以上菩萨的定力,他们的清净心能见到心波的波动现象。 佛经里说‘阿赖耶识的生灭’,就是心波的波动。 这是事实真相。 般若经上讲,‘一切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后面的总结论,也是《大般若》的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宇宙人生是一场梦。 梦是总喻。 幻比喻空,虚空不是真的。 梦中有虚空,醒了之后,梦中的虚空也没有了。 虚空是幻。 世界是泡,像水泡一样脆弱。 世界指星球,是很脆弱的。 身体如影,影非真实。 ‘梦幻泡影’,每一字比喻一样东西。 ‘如电、如露’比喻现象存在时间的长短。 早晨露水存在片刻时间,比喻现象的相续相。 如我们身体现象相续,可以保持数十年,这是现象的相续相,‘如露’。 其真相乃刹那生灭之波动,如‘闪电’一样。 若明了此道理与事实真相,自然就会放下。 放下之后,身心清净,智慧增长。 放下不是指的放下工作、生活,而是指观念转变,将‘妄想、分别、执著’放下。 如此工作会做得更好,生活美满,自在安乐,法喜充满,远离烦恼忧虑畏怖。 只要懂得如何看破放下,问题就解决了。 宇宙生命的起源与变化,这是高深的学问,《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很妙,经典上都有答案。 读经确实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但是读经一定要从教育的角度去看,不能当作宗教去看,不能当作神明的指示。 问: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无有高下。 为何净土法门是非常究竟圆满的大乘佛法,请慈悲开示。 答:‘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是事实,而且此‘法门’是广义的。 不仅限于佛法,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包括在其中,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才是究竟无有高下。 如果佛法与基督教比,说佛教高,基督教低,这就不平等,心就不清净。 甚至与妖魔鬼怪相比也是平等,这才真平等。 理上平等,事上平等。 一切法的不平等是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而生的。 假如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平等,佛法与所有宗教、学说,与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不平等的,这才是大圆满。 佛法说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同一法性所现,绝对没有抵触,皆是圆融具德。 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 《金刚经》上说得非常具体,‘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只要有这些观念在,就有高下;离开四相,就没有高下。 我们虽知理上平等,事上平等,现在要离开四相,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却做不到。 这是事实。 如果佛一说,我们立即做到,岂不是个个人皆成佛,皆证得大圆满了。 这一关太难,因此,在一切法门里,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来修学。 ‘念佛法门’在一切法门中修学最方便,因为它不讲求仪式,也不讲求规矩,行住坐卧都可以念,比其他法门方便多了。 净土经论数量少,容易涉猎、读诵。 虽然文字少,其义理也是圆满的。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精神压力都很大,有此方便法门,对我们而言就容易修学,这是选择此法门的理由。 其实,选择念佛法门,也是遵守老师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他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佛的法运共有一万两千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正法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一千年),众生真正能守法、持戒,就能得定,就能开悟证果。 像法时期(佛灭度后第二个一千年),人的根性差了,妄想、烦恼比正法时期的人多,靠持戒就无法成就,必须修定。 佛教传入中国,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后,‘像法时期,禅定成就’。 所以,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远超过印度,且由中国传到韩国,又传到日本、越南,都是禅定成就的。 佛灭度后二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 依照中国的历史记载,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三年。 虚云和尚、印光大师皆依此说。 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所以,选择净土法门,也是遵佛遗教。 末法时期的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比从前更严重,修学其他法门,修断除烦恼习气很困难。 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不需要高度的清净心,只要达到清净的边缘(功夫成片),就有办法超越三界,往生、不退、证果,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这是佛对末世众生的慈悲教诲。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听从佛的教导,选择净土,这是很如法的。 修学净土,对于教义要明了。 如果理论、方法、境界、因果不明,这句名号念得还是不相应,所以我常劝同修们先从读经下手。 经要读熟,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能立刻想起佛经的教训。 凡是佛不准我们起的念头,不准我们做的事,我们决定不去做。 佛教导我们应当要发心,应当要发愿,教导我们要做的事,我们就要认真努力去做。 经若不念熟,则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依此为标准。 经典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 如果把经典中的教训与理论完全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没有问题。 经教是要实行的,不是光念的。 如果没有做到,念了也没有用处。 必须将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你就成佛了。 发布时间:2025-06-20 09:05:2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