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 妙行无住分第四-皈依佛 内容: 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妙行无住分第四道源法师讲述,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戊二、住心之方(分三)己一、正示其方(分三)庚一、标示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现在讲到第四分妙行无住,要修大乘的行门,是不可思议的行门,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议也。 怎样才叫‘无住行施’呢? 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 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 现在看经文‘复次,须菩提’,‘复’者是重复,‘次’是次第,重复次第,就是前面说了一段,今再说一段,这叫‘重复’,顺著次第,先说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说第二段住心之方,这样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须菩提’,记住叫‘须菩提’就是叫我们,叫我们都要注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就是标示,菩萨也包括摩诃萨,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对一切法应无所住。 ‘住’者,就是执著,你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应该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这就是个法执。 大乘菩萨用功,两种执要破一起破,破起来还是先破我执后破法执。 前面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我执都给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还没有安住,还有个法执在。 法执是怎样起的呢? 就是你对一切法起了执著,应该一切法都无所住,都不应该执著。 下面指的是什么法呢? ‘行于布施’。 对一切法不执著,是怎样的不执著呢? 你行布施的时候心不起执著,下面再加以解释叫指释。 庚二、指释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就是指释之词,行布施时不住于一切法。 一切法是什么法呢? 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六尘。 这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三界以内的叫十八界的法。 此单说六尘,就包括了六根、六识。 为什么要说六尘呢? 这是讲你所布施的东西。 布施就是财物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用钱财布施这属于色尘,法布施属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 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是无畏施还是不能离开这六尘。 无论你行财、法或无畏施,都离不开六尘的境界。 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这六尘的境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执著还是法尘,还是没有离开六尘的境界,所以说要远离六尘而行布施,这样你对一切法就不会执著了。 大乘菩萨他要去弘扬大乘佛法,要弘扬六度法门,由六度开为万行叫六度万行。 这‘金刚经’怎么只讲行布施呢? 六度只讲一度呢? 这个要照弥勒菩萨的偈颂来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你一看就知道。 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万行,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度。 弥勒菩萨的偈子上讲:‘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 布施一度可分为三种布施,第一、资生布施,资就是资养生命,就是‘财布施’。 用财布施干什么? 资养众生的生命故。 第二、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苦救难,这叫无畏施。 第三、众生不了解佛法,你讲佛法给他听,这叫‘法布施’。 ‘檀义摄于六’,‘檀’梵语叫檀那,中国话叫‘布施’,它的义理摄于六度,叫‘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 即这三种布施,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 摄什么呢? 摄六度。 第一资生布施就是财布施,财布施就叫摄布施度。 第二无畏布施,摄持戒度、忍辱度。 持戒、忍辱怎样能算是无畏施呢? ‘持戒’者,杀、盗、淫、妄,都要戒掉,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这四种法都是害众生的。 杀是杀害众生的生命,盗是偷盗众生的财物,淫是邪淫众生即邪淫男女。 妄语是欺骗众生,这都是害众生的,众生看见你就害怕,生了畏惧之心。 所以要行菩萨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众生见了你无所畏惧,这个无所畏惧就是你所布施给他的,所以说持戒就是无畏施。 ‘忍辱’者,众生骂我,我不回口;众生打我,我不还手,甚至于丧失生命,我也不报复,这样众生见了我不害怕,不畏惧,这忍辱就是能令众生不生畏惧,所以无畏施即摄持戒和忍辱两度。 第三法布施,包括三个度即摄精进、禅定、般若。 你要行法布施,须勇猛精进。 懈怠放逸的人,不能当法师。 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当法师。 没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当法师。 所以你天天讲经给众生听,你一定要有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因此第三个法布施摄三个度。 总结就是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这三个布施摄六度,六度广开就是万种行门,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法门,六度法门合起来就是三种布施,三种布施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 所以佛说:‘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万行,六度万行都在这布施里面。 下面就是指示我们,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尘,不著六尘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识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结示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须菩提’,佛再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啊!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为什么叫你行布施,而不执著六尘呢? 因为你是要发心做菩萨,菩萨则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即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释其意何以故? 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 ’为什么呢? 这再加以征释。 ‘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们在听佛的开示,佛叫我们行布施,这是很难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报啊! 佛怎么叫我们不住相呢? 我们没有住相的因,将来能得到好的结果吗? 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吗? 初发大乘心的人,还有这个执著,佛就迎合他们的根机而说,迎合初发大乘心,初发布施心的人而说。 佛说: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诉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无量的福报,不是叫你的福报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 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 即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给你说一个比喻。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这个虚空,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 先说‘东方虚空’可不可以思量? 究竟那虚空有多少宽,多少大? 须菩提就答:‘不也! 世尊’,这道理很容易了解,东方的虚空怎么可以思量,它有多宽、有多大呢! 这‘金刚经’上的两个‘不’字连在一起,一个是问,一个是答。 上面的‘不’字,应念‘否’,是佛问的。 下面的‘不’字,应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称佛一声,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这是顺著中国的文化把九方合起来说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就是四个角,四个角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再加上方、下方合起来为九方。 这九方的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 世尊’。 东方一方的虚空不可思量,这九方的虚空也一样不可思量的啊!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这一段经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来讲了,意即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我劝导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个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 ‘其福德亦复如是’,也像东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一样。 讲到这里就要合到法上来分析,这是佛要开示最初发大乘心的人,实际讲起来,你著个福德之相,还是著相,这里面就是真实的法门,还带了权巧,大乘初发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总是想得到福德,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说,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应该‘无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一样。 在这‘金刚经’上第一次明文说不著相,要离相度生,说不著相要无住布施,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不要落到偏空那一边去。 佛已说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怎么又会落到空呢? 所以学‘金刚经’的人,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以为这就是空相,结果才会落个空空洞洞的空。 他不晓得‘金刚经’讲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断灭空,这个地方就很明显地说出,能得到无量福德,是不会落到空的,这下面再解释一下。 己三、劝如教住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应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样讲,你就怎么样听,你不是请问:云何安住真心吗? 我教你无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妙方。 你要是了解到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会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 但你还是个刚刚初发心的菩萨,这个不著相的心,一时空不干净,应该如何? 不要紧,就应该依教奉行。 ‘但应如所教住’,意思是应该如世尊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离开人群安住,这样你的真心怎么会安住呢? 你没有接受外边的境界磨炼,又怎能经得起考验呢! 要你天天跟众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没有众生的地方又怎么能行布施呢! 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众生,不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不去著相,这样你的真心没有走动,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 你这样做下去,真心绝对会安住。 发布时间:2024-02-27 08:00: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