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赵州门风 内容: 赵州和尚,晚唐高僧,驻锡赵州观音院(今赵县柏林寺)四十年。 化行燕赵,弘扬佛法,为南禅顿教盛行北土之先驱,堪称一方宗主。 后人尊为赵州古佛,世称赵州和尚。 赵州,讳从谂,姓郝氏,曹州郝乡人。 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 既长,慕南泉普愿禅师道价隆冠当代。 毅然赴池阳,谒南泉。 时普愿禅师偃卧禅床,问从谂道:近离甚处? 从谂答道:瑞象。 普愿又问:还见瑞象么? 从谂答:不见瑞象,只见卧如来。 普愿便坐起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从谂道:有主沙弥。 普愿说:哪个是你主? 从谂近前躬身答道:仲冬严寒,伏维和尚尊候万福。 一话之顷,普愿察知从谂根性颖利,觉照圆莹。 视为异器,许其入室为弟子。 后从谂赴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仍返南泉,从普愿学禅。 从谂在南泉,守戒苦修,禅理精进,从师悟玄,叩谒相寻,受普愿两次传法之喜,遂豁然顿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谛,通彻玄机,优入法域。 从谂悟道后,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渡众生,于是,周历名山宝刹,参会大德尊者,探玄究理,传禅弘法。 从谂曾说:悼稚之童,胜我者师之;期颐之老,不及我者教之。 其参学精神,弥足珍贵。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寺灭佛,勒令僧尼还俗,吏称会昌法难,此时,从谂隐迹徂徕山,草衣木食,仪法愈峻。 会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 诏告天下,弘扬佛法。 从谂遂出山复申前志。 所到之处,僧俗仰慕,士庶景仰。 年至八旬,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 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 及至赵州,应四众恳请驻锡观音院。 从谂在观音院为四众说法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 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一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 从谂答:与一切人烦恼。 僧问:如何免得? 从谂道:用免作么。 众皆悚然信伏。 从谂对祖师西来大意,每多即景发凡,多以赵州物事指示,以晓学者。 从谂云:石幢子被风吹折。 问道: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 从谂答:也不作凡,也不作圣。 问:毕意作什么? 从谂曰:落地去也。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从谂答:庭前柏树子。 又道:和尚莫将境示人。 从谂道:我不将境示人。 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从谂道:庭前柏树子。 人云:久向赵州桥,到来只见略 彴。 从谂道:汝见略彴,且不见石桥。 又问:何是石桥? 从谂道:度驴度马。 又问:如何是略彴? 从谂道:个个度人。 后有如前问,从谂如前答。 又一僧问:如何是石桥? 从谂道:过来,过来。 从谂问一僧道:什么处来? 僧答:从南来。 从谂又问:还知有赵州关否? 僧答:须知有不涉关者。 从谂道:这贩私盐汉。 从谂问一婆子:甚么处去? 婆子答:偷赵州简去。 从谂道:忽遇赵州又作么生? 婆便与一掌,从谂走去。 从谂问一新到和尚:曾到此间否? 答曰:曾到。 从谂道: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从谂道:吃茶去。 后来,院主问从谂: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从谂唤院主,院主应诺。 从谂道:吃茶去。 成德军节度使王熔,世居镇州(今河北正定)四世五帅,至熔封为赵王。 一日,至观音院谒从谂,从谂坐镇在禅床上问熔:大王会么? 熔答:不会。 从谂念道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 王熔对从谂更加礼重。 次日,又有真定将军来,从谂下床接见。 侍者问道: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 今日将军来,为什么下禅床? 从谂说:非汝所知,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僧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从谂说:有。 又问:几时成佛? 从谂答:待虚空落地时。 又问:虚空几时落地? 答:待柏树子成佛时。 从谂在赵州观音院所阐发的妙语机锋,大率如上所录。 从谂属禅宗六祖慧能所传之法系。 慧能传南岳怀让,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南泉普愿,普愿传赵州从谂,是为南岳下三世法嗣。 因其禀赋异,授受正,造履深,诱导溥,故其居观音院弘法传禅垂四十载,十方之来瞻礼问道者门无虚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 其法嗣有洪州新兴严阳尊者,扬州光孝慧觉神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新建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 其为徒众授法之微言妙旨,初无沾滞,于西来大意,无不吻合。 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 曾作《鱼鼓偈》曰: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从谂居赵州四十年间,镇州王熔曾多次延请法驾至节镇府,然每称病不行。 后乞求愈恳,从谂才于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一造镇府。 王熔不胜庆幸,急欲营造寺院供养,从谂止之曰:动一茎草,当即离去。 王熔惧而遂止。 从谂居于窦行军之园。 王熔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加真际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 群情欢悦,而大师颇不为意,一日,从谂对其徒曰:吾将返真矣! 果于乾宁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圆寂,住世一百二十岁。 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 并于天历三年(1330)为禅师建塔。 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 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 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八字。 善哉! 赵州和尚。 身去教存,赵州门风,遍覆大千。 发布时间:2025-06-21 08:42:5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