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四” 净土资粮 愿门 内容: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四”净土资粮愿门大安法师著述。 一、厌离娑婆;易往而无人;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⑴,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佛说无量寿佛经》【注释】(1)五恶趣:指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五道。 对弥陀净刹而言,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译文】宜各自勤奋精进,努力深信切愿持名,求生净土。 必定能超出三界,往生到安养刹土。 娑婆五道顿然横超,五恶趣自然关闭。 往生即升入无有穷极之涅槃。 信愿持名容易往生,而无人修此净因。 极乐世界不逆违众生的心愿,而娑婆众生久习烦惑,自然为之牵缚不去。 何不厌弃世间事务,勤勉修行,念佛一行? 如是可获涅槃常乐,得无量寿,快乐无有极限。 【按】阿弥陀佛大愿确保一切众生横超三界,得无量寿乐。 而众生不闻不修,易往而无人,可不哀哉。 闻两土释尊之慈愍,我等宜应奋勉。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 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但是处身其中的时间已经很长,实在不容易离开;西方莲邦虽然快乐,但是从未曾到过,岂能撩衣便行? 必须真心彻髓地对于娑婆苦界深生厌恶,对于极乐世界渴想极深,才能够往生。 【按】深切的厌欣,乃是成办往生必备的宗教情怀,亦乃般若智慧的外显,吾人宜勉旃。 魔乡不可停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回归安养故园呀! 娑婆魔乡不容一刻的停留。 旷劫以来流转不休,六道的苦辛全都经历。 处处都没有快乐啊,唯闻忧悲愁叹之声。 毕此一生,深信切愿念佛啊,命终入彼极乐涅槃城。 厌离行与欣愿行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 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 此谓欣愿门也。 ——智顗《净土十疑论》【译文】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哪些行业,以什么为正因,才能生到极乐世界? 答:要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愿行,一定能生彼国: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厌离行意谓:凡夫无始劫以来,被财色名食睡五欲所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备受种种苦难。 如果不生起厌离五欲之心,便不会有出离轮回之日。 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的荤腥杂食臭秽、脓血不净、沉湎五欲男女等身,希望获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 这就是厌离行。 第二,说明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净土的意旨,往生西方净土,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等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如此决定能够往生。 这就叫做欣愿门。 十种逆境为道场一、念身不求无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骄奢起,必欺压一切。 体难本妄,难亦奚伤? 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学躐等,必未得谓得。 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愿不坚,必未证谓证。 究魔无根,魔何能娆? 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志轻慢,必称我有能。 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则亏失道义。 亏道义,必见人之非。 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 人顺适,则内心自矜。 内自矜,必执我之是。 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意有图,必华名欲扬。 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则痴心必动。 痴心动,必恶利毁己。 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则人我未忘。 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忍抑为谦,抑何伤我? 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 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译文】第一、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 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 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 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构成恼害,因此以病苦为良药。 第二、处世不求没有患难。 世间没有患难,骄奢之心就必定会生起。 骄奢心生起,必定会欺压一切。 了达患难本自虚妄,患难又何能伤害? 因此以患难为解脱。 第三、参究心性不求没有障碍。 究心没有障碍,所学道业就会躁进躐等。 躁进躐等必定会没有得到法益而自称得到法益。 明白障碍本来无根,障碍就自然寂没,因此以障碍为逍遥。 第四、立行不求没有魔障。 积累功行没有魔障,誓愿就不会坚固。 誓愿不坚固,必定未证道果而自称证得道果。 推究魔性无根,魔何能扰乱? 因此以群魔为法侣。 第五,谋事不求容易成功。 事情容易成功,就会志存轻忽骄慢。 志意轻忽骄慢,必定会夸耀我多有能耐。 考量事情的成败,都是随宿业而决定,成功并非取决于能力,因此以办事艰难为安乐。 第六、人际交情不求有益于自己。 交情有益于自己,就会亏欠道义。 道义亏欠,必会常见他人的不是。 察知交情厚薄总有前因,交情亲疏乃依缘而起,因此以亏己利他的交情为资粮。 第七、与人交往不求随顺适应自己。 他人随顺适应自己,就容易引发傲慢心。 内心傲慢,必定会执著我的正确。 观察为人处世,种种虚妄行为,难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还宿业果报,因此以冤家对头为功德园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报。 行善希望回报,就会意有图谋。 意有图谋,必定会求取虚名。 明了布施无自性,福德亦无实性,因此以布施之德为可被丢弃的旧鞋子。 第九、见利不求沾润分成。 想要利益分成,痴心就必定蠢动。 痴心蠢动必定争夺财利,毁损己德。 了知世间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为富贵。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 申明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 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 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 因此以受冤屈为修行。 这样身居障碍之境反而通达,企求通达反而障碍重重。 如能智慧观照,这十大障碍便都能成为修道妙境。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于障碍中证得菩提道果。 【按】十大碍行极具佛法精髓,真金不怕火炼,钢刀不拒石磨,吾人当智慧观照,先令身心居于种种障碍之中,则众魔诸恶障碍之境,正是成就我等道业之逆增上缘。 愿深味而力行之。 素患难行乎患难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1)。 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2)为八师。 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 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疾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业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 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 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藕益《灵峰宗论》【注释】(1)鞲(gōu):火炉风箱用的皮囊。 (2)八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佛以此八苦而修道。 【译文】十方诸佛、诸宗祖师以及古圣先贤,没有不以逆境作为锻炼的洪炉的。 佛所宣说的四圣谛,苦谛放在首位;又称八苦为八师。 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顺境、厌恶逆境之情,其结局终将与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烂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样亭亭傲立于风霜冰雪之间呢! 美玉不经雕琢不能成器,顽金不经锻冶不能达到精纯。 钟不击就不会鸣响,刀不磨就不会锋利。 岂有天生的弥勒、自然成佛的释迦? 如果志愿成就圣贤佛祖的德业,必须遭受恶毒谩骂如饮甘露,遭遇横暴困厄如获至宝,这才能称之为身处患难而即于患难中修行,这样才能在此娑婆秽土种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莲华出于淤泥,超登净土,入不退转位。 倘若在平日无事时就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如意事,当即就后悔、恼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没有保证。 净业行人应当对此十大碍行(如上段所详述)一一加以验证,果然在病患时、厄难时,乃至遭受贬抑冤屈时,唯增上念佛求生净土的道心,生起诸法苦、空的慧观,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净土莲蕊日见滋荣,可称深得宝王念佛三昧了。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 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缚矣。 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杨杰《净土十疑论·序》【译文】爱欲不重不会生到这个娑婆世界,净念不纯难以往生极乐世界。 娑婆世界是秽土,极乐世界是净土;娑婆世界的寿命有限,西方净土的寿命无量;娑婆世界充满种种苦难,西方净土则安乐无苦;娑婆世界随着业力轮转生死,西方净土一得往生便永远证得无生法忍,如果发愿救度众生,则任意自在,不被诸业力所牵转。 两土的净秽、寿量、苦乐、生死有这样大的差别,然而众生却冥然不知,这不是很悲哀吗? 拔除爱桩生净土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 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摇,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截流《净土警语》【译文】现今的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悔发愿,而西方净土还相距遥远,往生没有保证,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由于爱欲的桩子没有拔去,情执的缆绳还坚牢的缘故。 如果能将世俗恩爱视同嚼蜡一样感到索然寡味,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像依傍须弥山一样,一切顺逆境界不被其动摇,有时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业习气现前时,便奋力提起一念佛号,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无处逃窜,又像是洪炉猛火,使无始以来的情识销熔得净尽无余,如果能这样念佛,此人现在虽然还处在五浊世界中,可是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了,又何须等待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观世音菩萨前来劝驾,才相信自己往生了呢? 野狐之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 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 未几,果有欲弃之者。 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 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 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 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 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 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 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 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 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 若到桑榆(1)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 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安士全书》【注释】(1)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喻晚景暮年。 【译文】一只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就地睡着了。 睡到天亮,有人进出厨房,野狐狸逃窜不了,于是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户外。 不一会儿,果然有人想抛弃野狐狸,旁边忽有一人说:“这只狐狸尾巴很好,等我割下后再抛弃吧。 ”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掉了尾巴。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儿童,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只耳朵。 狐狸听了更为害怕,继而思忖两耳被割去尚不会致命,便又忍痛让童子割掉了两只耳朵。 不一会儿又有人来说:“狐狸的皮毛可补裘衣。 ”狐狸听了大惊,心想:“倘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 ”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只野狐狸竟然逃脱了。 人投生到三界牢狱,无异于野狐狸进了厨房。 业已托胎为人,已是难逃于一死。 只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 错过了身体强壮之时,类似狐狸的尾巴已经被割去。 倘若延误到迟暮晚耄之年,还不念佛求生,已经将到断头剖腹之时了。 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三界轮回的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呢? 【按】心存侥幸,因循苟且,终将被无常恶业所吞噬。 饱尝人生悲苦之余,宜效野狐狸,奋然争脱,方为英烈汉子。 将死字贴在额颅上欲心不贪外事,专志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想要心不贪恋五欲六尘之事,专心致志地念佛,也没有什么其他奇特奥妙的法则,只要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果真能生死心真切,信得及,不生一念怀疑迷惑之心,那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现今还没有出离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之久客;虽然眼下还没有生到西方净土,却已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 【按】常思死字,自然会疏离世间,警策念佛,道味日亲。 一个“死”字即是醍醐良药。 二、欣求极乐殷勤劝愿舍利弗!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1)俱会一处。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2)福德(3)因缘(4)得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1)上善人:上等的善人,指彼土一生补佛位的大菩萨。 (2)善根:指发菩提心,修持三十七道品,而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3)福德:指受持禁戒,广作善事的助行,而持名即是福中之福。 (4)因缘:善根就是往生的因,福德就是往生的缘。 【译文】舍利弗! 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好处,应当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呢? 因为能够与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都聚会在一块儿。 舍利弗! 不能够凭着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成就普贤愿王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译文】祈愿我(普贤自称—注)寿命终结之时,究竟遣除一切往生极乐的障碍。 睹见彼土教主阿弥陀佛,即得随佛往生安乐刹土。 我即往生安乐国土以后,现前成就这十大愿王。 一切弘愿圆满没有丝毫的欠缺,由此利益安乐九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法会悉皆清净庄严,我即时就在殊胜奇妙的莲华中化生。 亲眼目睹阿弥陀如来的无量光,阿弥陀佛现前授我成佛之记。 仰蒙阿弥陀佛授记作佛已,我即现出无量无数的化身。 这些化身的智力遍及十方刹土,平等地利益九法界众生。 乃至虚空世界穷尽了,众生以及众生的罪业烦恼穷尽了,我如是的大愿才会穷尽。 然如上的一切无有穷尽时,我的大愿究竟永恒也不会有穷尽。 我这个普贤愿王殊胜之妙行,无边殊胜的福德普皆回向。 普愿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所有众生,疾速往生到无量光佛的刹土。 【按】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极乐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伏冀净业行人深思之。 劝往生即报佛恩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1)、三恶道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舍,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注释】(1)五苦: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苦。 【译文】若有众生期冀捨弃此娑婆浊世生死苦恼之身,八苦、五苦和三恶道等苦,闻到念佛法门,即信受奉行者,吾人当不惜身家性命,急切地为他宣说。 若得一人捨离众苦出生死轮回者,这就是真报佛恩。 什么原因呢? 诸佛如来出兴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而劝导教化众生,不是仅仅为了令其断恶修福,享受人天乐果。 人天的福乐,犹如电光石火,刹那间便消失。 人天福报享尽,还是要堕入三恶道中,长时间受苦。 因为这个缘故,只劝众生捨离娑婆,求生净土,求取无上菩提佛果。 所以现时有机缘劝导众生,誓生净土者,即是称合阿弥陀佛弘愿本怀。 凡夫菩萨宜求净土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 捨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 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顗《净土十疑论》【译文】问:诸佛菩萨应以大悲为事业,若要救度众生,就应当发愿生到三界内,在五浊三途(即三恶道)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只图自身的安乐呢? 捨离众生,则是没有大慈悲心,专为利益自己,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备,实当成立;另一种是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心的凡夫。 凡夫菩萨应该常不离佛,成就无生法忍力后,才有能力在三界内,在浊恶世间救度苦难众生。 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绝对是办不到的。 ”【按】大心凡夫不宜以法身大士自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自利方可利他。 彼土无八苦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 ——莲池《弥陀疏钞》【译文】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都是莲华化生,则无有入胎出生之苦;国土无有寒来暑往的迁变,则无有衰老之苦;金刚之身离开分段生死,则无有疾病之苦;寿命无量无边,则无有死亡之苦;没有父母妻儿亲眷,则无爱别离苦;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资生用具应念自然而至,则无求不得苦;智慧观照诸法空寂,则无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之苦。 【按】极乐与娑婆苦乐对比鲜明,趋乐避苦,吾人亟宜求生净土。 宰相求生安养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 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 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张商英引自《角虎集》【撰者】张商英(1043—1121),宋代居士,进士出身,历官宋相,位极人臣。 早年辟佛,后读《维摩经》遂深信佛法,参禅问道东林常总禅师,印证于兜率从悦禅师。 后归信净土,护持三宝。 【译文】自叹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乐佛法。 思惟这个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令心散乱,众多恶业昏杂心性,致使无正因观力,无了因慧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了悟通达。 由此宜恭谨地遵循释迦世尊金口所宣的净土教法,专门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愿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加被摄受我,待到业报寿终时,往生极乐世界,犹如顺水乘舟,不须劳烦自力而到达彼岸。 【按】观丞相张商英居士由辟佛到信佛,由参禅开悟到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的心路历程,可谓宿根深厚,自知之明者也。 修净土者不妨世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 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 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 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 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 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译文】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寻觅好旅馆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时,也有投宿之地。 首先觅好安顿的住所者,即是修净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 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行,首先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则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 先准备雨具者,即修净土之意;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 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碍行走远路。 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为何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按】修净土法门,即是安心立命。 佛法与世间法。 不唯不相妨碍,甚且相辅相成。 两土苦乐交互观照如此信已,愿乐自切。 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 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 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这样相信了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之后,愿乐往生的心自然会恳切。 更进一步以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心自然会深切,就像远离坑厕,如同逃离牢狱一样;以娑婆世界的苦来遥观西方净土的乐,欣乐心自然会真切,就如同回归故乡,如同奔向宝所一样。 总之,愿往生心,如渴时思念饮水,如饥饿时思念饭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躲避冤家之持刀相逼迫,如掉在水火之中而紧急恳求援救。 果能这样恳切念佛的话,那么,一切世间顺逆境缘都不能引他退转了。 未能清净,亦得往生念佛一法,重在信愿。 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何以故? 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念佛这个法门,重在信与愿。 若信愿真切,虽功夫未能达到心中清净,也能往生净土。 为什么呢? 因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使阿弥陀佛即能赴应。 如同江海中的水,虽尚有水波微动之相,但无狂风巨浪,则天上的明月,也能在江水中影现出来。 众生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愿力,由同体的心性,交融互摄。 犹如慈母与孝子相互忆念,天性相关。 那些专门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晓这个道理的缘故。 【按】往生净土,全凭信愿,具足信愿持名,虽未能得功夫成片与清净心,亦决定能蒙弥陀悲愿带业往生。 印祖的这一开示甚当,吾人当三复斯言。 附:1、庐山莲社发愿文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 推交臂(2)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 审三报(3)之相催,知险趣(4)之难拔。 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 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5)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 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6)。 于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 功由理谐,事非人运。 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 可不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7),功福不一。 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 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8),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9)。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10),则无独善于云峤(11),忘兼全于幽谷(12)。 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 然复妙觐大仪(13),启心贞照。 识以悟新(14),形由化革(15)。 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16)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17),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途(18)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19)以为期。 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刘程之转自《慧远法师文钞》【注释】(1)摄提格:战国秦汉时代的一种星岁纪年法。 认为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运动方向相反的天体叫“太岁”,当木星在丑位时,太岁在寅位,这一年叫摄提格,后来进化为干支纪年法。 本文的摄提格指庚寅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2)交臂:两臂相交,喻指亲朋好友。 (3)三报:即现报、生报与后报。 现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即今生此身受善恶果。 生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来生便受善恶果。 后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乃至百千万亿劫然后乃受善恶果。 (4)险趣:意为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 (5)佥(qiān)心:一致归心。 (6)百于子来:众人趋奉,不召自来。 (7)景绩参差:道业功绩参差不齐。 (8)法堂:演布大法之堂。 (9)绝域:极远的地方,喻指西方净土。 (10)神界:喻指极乐世界。 (11)云峤(jiào):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此处喻指净土。 (12)幽谷:幽深的山谷。 喻指娑婆秽土。 (13)大仪:佛的相好。 (14)识以悟新:转八识为四智。 (15)形由化革:业报形躯于莲华中转化为净土清虚之身。 (16)琼柯:宝树秀枝。 (17)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喻指他方刹土。 (18)三途:畜生、饿鬼、地狱。 (19)大觉:指佛果。 【译文】惟岁在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释慧远法师,至诚感格幽玄奥藏,特发净洁超迈之心,殷切眷顾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三位同仁,齐集于庐山西北山麓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一齐敬荐香华,而立誓愿。 惟此同会大众,明了因缘幻化之理,则三世轮转之真相得以彰显。 因果变迁感应的规律既然相符,则善恶报应之事则必定无疑。 推察至亲好友默然辞世,随业流转,切悟生命之危脆无常。 审究现报、生报与后报相续催迫,深知靠自力难以济拔三恶道的剧苦。 所以与会诸贤朝夕惶惧,勤勉思惟解脱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 但神妙之存在可以至诚感格,却难以在迹相上去攀求。 必定至诚感通,方知幽玄神境原来不离当处;如果感求没有回应,则渺茫无主,何处得以度脱? 所幸今日大众宿世善根发露,不约而同地一致归心西方极乐世界。 恭诵净土典籍,开发信心,愿慧油然启发;吾人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瑞相显现于寝梦中,对高贤莲友的趋奉自来感到十分欢欣。 于是图写佛影,莹煌光晖,出神入化,俨若神人所造。 这是冥符净心法尔显现,确非人力造作所能为。 这实在是佛天开启同仁的至诚,冥冥加持,令大众不约而集会。 这样殊胜的机缘,大众宜应倍加珍惜,慎思专一,正心诚意,以成办往生净业。 但大众各自的道业功绩参差不齐,功夫福德也不相等。 虽然大众清晨祈祷的心愿大致相同,然到了晚夕,又疏隔了精进的道心。 这就是我师友眷属,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振作慷慨,相从肃穆齐集于法堂,发起平等至诚心,以幽邃玄远的襟怀,誓愿与此众莲友,共同求生西方净土。 莲社中如有出类拔萃,首先径登安养的莲友,愿不违安养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圆成自利利他的初衷。 先往生者与后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极乐的妙道。 蒙佛愿力,带业往生,就可莲华开放,亲觐阿弥陀佛圣容。 面见阿弥陀佛,则开启心性,寂照圆融,转识成智。 在莲华中诞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这是何等尊荣的胜事呀! 藉莲华徜徉于宝池德水的中流,在宝树琼枝下畅咏赞佛的心曲。 云衣飘飘分身于八方极远的佛土,恒常披拂温雅的香风。 不贪计身而更显庄敬盛美,心神超越苦乐对待以禅悦自怡。 念佛往生离开三恶道的轮转,莲华托质长辞天堂的幻乐。 绍继菩萨圣众的芳轨,成就佛果乃莲友共期的目标。 究寻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义理境界何其弘大难思! 【按】刘程之居士的《莲社发愿文》,是依据慧远大师念佛旨意而撰写的。 这是古印净土教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所结晶的第一篇净宗文献。 全文432字,行文流畅,言简义丰,以和美的赋体诠释净土信仰的心路历程,依据《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的义理境界,展示出震旦国人神往的至极善美境界。 其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照,觉悟到无常险途的可惧,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净信,获得稀有的安心安乐,深知懈怠放逸,信根难固,非良师益友,无以增进净业,所以建立莲社,依众靠众,相互策勉,定于今生,仰凭佛力,往生乐邦,出离轮回,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 全文运思,契理契机,字字玑珠,豁人心目,祈冀净业行人潜心玩索,依教奉行。 2、西方发愿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1)、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2)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 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 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 得授记已,三身(3)四智(4),五眼(5)六通(6),无量百千陀罗尼门(7),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咸令离染,还得净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 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莲池《云栖法汇》【注释】(1)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2)一乘:指能令人成佛的大乘教法。 (3)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 (4)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5)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6)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7)陀罗尼:意译总持。 能持能遮。 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各种恶性,乃佛菩萨利益众生所具的德能。 【译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令其都能获得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名号,期望生到净土。 又由于我罪业重福德轻,魔障深智慧浅,贪瞋痴的染心容易炽盛,戒定慧的净德难以成就,现今谨在佛前,恭敬恳切五体投地,一心发露,至诚忏悔。 我及法界众生,旷劫以来,迷失本有的清净心,放纵贪瞋痴三毒,染污不净身口意三业,无量无边;造作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 与众生结下的杀盗淫的冤业,祈愿全都消灭。 弟子自今日起,启立菩萨四宏誓愿:远离一切恶法,誓愿永不再造;精勤修持无上佛道,誓愿永不退转懈惰;誓愿成就无上正觉;誓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 祈愿在禅观之中,睡梦之际,能够睹见阿弥陀佛的金色之身,能够亲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之土,能够承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摄照我身,金手摩我头顶,袈裟覆盖我的身体。 使我惑业苦三障自然消除,戒定慧善根得以增长;疾速融化烦恼,顿然破除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常寂光的真如之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命终时,预知往生时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愉悦,意根无贪无惑;安详地舍离业报身,如入禅定。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及净土诸圣贤众,放大光明接引,垂金色臂,提携我于莲台中。 虚空中楼阁幢幡,异香馥郁,天乐悠扬。 西方净土的圣境,昭然明示在眼前。 令耳闻目睹的众生,欢喜感动,称扬赞叹,也发起信愿往生心。 我在那时,乘金刚莲华台,随从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内,在胜妙莲华中化生,莲华即时开敷,见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闻听微妙法音,获证无生法忍。 于须臾间,承事供养十方诸佛,亲蒙诸佛授成佛之记。 得佛授记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如此一切功德,全都得以成就。 然后,报身安住安养刹土不动,化身回入娑婆世界,乃至分身无数,遍满十方佛刹。 以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之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度脱众生。 悉令远离烦恼染污,恢复自性清净心。 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入不退转地。 如上所立大愿,世界不可尽,众生不可尽,众生业及烦恼不可尽,我所发之愿不可尽。 祈愿现今礼佛、发愿与修持的种种功德,回向布施有情众生,总报四重深恩,齐资三有众生离苦得乐。 普令法界众生,共同圆满佛的一切种智。 【按】莲祖这篇发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 净业行人宜恳诚日诵,可收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之实效。 三、发菩提心菩提心之妙德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菩提心犹如种子,因为能够生出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白善法故;犹如大地,能够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故;犹如大风,能够普拂世间无有障碍故;犹如炽盛之火,能够烧毁一切诸见柴薪故。 【按】华严经中,弥勒菩萨广赞菩提心功德。 昭示:菩萨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 净土法门亦复如是。 三种随顺菩提门法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天亲菩萨《往生论》【译文】菩萨应当远离这样三种菩提门的相违法,便可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法的满足。 是哪三种呢? 第一,没有染著的清净心,以不为自己求种种快乐故;第二,安清净心,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难故;第三,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证得大乘菩提故,以摄取众生往生到极乐国土故。 这就叫做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所需的必要条件。 二种回向成就大悲心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 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昙鸾《往生论注》【译文】回向有两种:一者叫往相回向,二者叫还相回向。 往相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布施给法界一切众生,共同作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还相回向,是指往生净土之后,蒙佛加被,获得止观定慧等方便力成就,以同体大悲,不违安养刹土,回入娑婆世界生死稠林之中,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共同趋向佛道。 若往相若还相,都是为救拔拯济众生渡过生死苦海。 所以说,修行回向门为五念门之首要科目,因为行此二种回向法能成就大悲心故。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是无上菩提心。 整合此信愿二门,的确为净土法门的指南;由此而执持弥陀名号,乃为净业正行。 倘若信愿坚固,临命终时,只要念佛十声乃至一声,也能决定往生彼国;倘若没有信愿,纵将名号持得绵绵密密,到达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般相似的功夫,也不会有得生净土之理。 修净土法门者,不可不知道这个道理。 【按】蕅祖的这段开示,将净宗信愿诠释为即是无上菩提心,甚为精辟,深信切愿即具足菩萨四弘誓愿,含摄通途菩提又具有净宗内在的特质。 信愿功德至深且巨。 修道以发心为首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译文】常常听闻,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菩提心为首;修行佛法的急务,以建立大愿居先。 大愿建立便可以救度众生,菩提心生发足以成就佛道。 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么,纵然历经无量尘点劫,依然还在六道中轮回,虽然也有修行,最终只落得徒劳辛苦。 所以《华严经》说:“忘记迷失了菩提心,而修持各种善法,都属于魔业。 ”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这个结局,况且未曾发菩提心呢? 由此可知,要学大乘佛法,必须首先具足发起上求下化的菩萨愿,这是不可稍有延缓的。 菩提心愿之相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 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 如登万仞(1)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 内浊外清,始勤终怠。 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 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 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 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 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注释】(1)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 【译文】菩提心愿的差别有多种相状。 简略地说,其相状有八种,即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为什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 世间有些修行人,一向修行,不参究自心,只知道向外寻求,或希求他人的供养,或热衷于名声,或贪恋现世的欲望快乐,或希望未来的福德果报,这样的发心,就叫做邪。 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图五欲福乐的果报,只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了获证菩提,这样的发心,就叫做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 听闻成佛路途长远,而不生退转怯弱之心;观察众生刚强难化,而不生厌倦心。 比如攀登万仞高山,必定穷其峰顶;比如攀登九层高塔,矢志到达巅尖。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真。 有罪业不忏悔,有过失不除灭。 内心污浊,外显清白。 初始勤奋,最终懈怠。 虽有好心,但大多夹杂着名利;虽有善法,却又被罪业染污。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伪。 众生界尽,我的菩提心愿方尽;菩提道果成就,我的菩提心愿才算成就。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大。 观三界如同牢狱,视生死如同怨家,只是期望度脱自己,不想度化他人。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而愿度,心外见有佛道而愿成,修行的功勋不能忘怀,诸多知见不能消泯。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偏。 了知自性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之;自性是佛道,所以发愿成就之。 不见一法离心性而存在,以虚空般广大之心,发虚空般广大之愿,行虚空般广大之行,证虚空般广大之果,同时也没有虚空的相状可得。 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圆。 知道以上八种发心相状的差别,便知道审察;知道审察,便知道取舍;知道取舍,便可以发心。 如何审察呢? 审察我所发的心,在这八种类别中,是邪还是正,是真还是伪,是大还是小,是偏还是圆。 如何取舍呢? 即是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 这样的发心,才称得上真正发菩提心。 耕以念佛之犁云何求生净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 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 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译文】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道业很难进步;往生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 极乐净土修行容易故,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娑婆秽土进道艰难故,累劫难成道业。 有鉴于此,往古的圣贤,人人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安乐佛刹。 末法众生修行佛法,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但《佛说阿弥陀经》说少善根的人不得往生,多福德的人才能成办。 这里所说的多福德,莫过于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说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心。 所以,暂时称念弥陀圣号,便胜过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大乘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 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大菩提心,虽然念佛又为了什么呢? 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到净土,那菩提心即使发了也容易退转。 所以播下菩提种子,耕以念佛之犁,菩提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净土决定可以往生。 【按】播菩提种子于心田,灌以大悲之水,耕以信愿念佛之犁,决定感通弥陀愿力,往生净土,疾速成佛。 发布时间:2025-06-23 09:10:1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