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 内容: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这第四文是顺着第三文来的。 第三文分判正杂二行,说杂行可回向得往生。 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杂行之难,而劝导应当进入正行:《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这是第一段。 《往生礼赞》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分为六时礼赞,有日三时、夜三时,说明如何礼拜阿弥陀佛等,配以赞偈。 这第一段说明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呢? 举出了四个理由,也叫「正行四得」。 下面说杂业之失: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如果你舍掉专修念佛、乐行杂业的话,「百时稀得一二」,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难得三五个往生。 为什么呢?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原文当中,列出十三条,叫「杂行十三失」,这里引了九条。 下面第三段,举出善导和尚当时所见所闻: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总分三段,第一段说专修之得,第二段说杂行之失,第三段是比较,劝我们专修念佛。 现在依文解释。 百分之百往生「若能如上」,《往生礼赞》上文是问答的形式,设问:「我愿往生极乐世界,请告诉我怎样往生?」然后自问自答:要发三心、行四修决定往生(总之,专修念佛一定往生,同时承接上面的五种正行)。 「念念相续」,上面说「念念不舍」,这里说「念念相续」,意义一样,总之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也念,明天也念,天天相续;上午也念,下午也念,有空就念,起心动念就念,这也是就凡夫能做到的。 有人说:「那哪能做到啊,我经常想不起来呀。」是尽你能做到的。 本来净土法门是为凡夫,也是鼓励你,提一个要求,要多念的意思。 「毕命为期」,是说我们一直念佛,不改变法门,直到命终。 不是说「哎呀,我念佛已经念好了,现在可以修别的法门了。」念佛什么时候念到好啊? 念到极乐世界才叫念好了──念到极乐世界还没念好,极乐世界的菩萨还要念佛,菩萨不念佛,叫什么菩萨呢? 「孺子必忆母」吗,孝子一定忆念母亲,菩萨一定要念佛。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有人问「这样能不能往生、那样能不能往生……」只要念佛,决定个个往生,当然千即千生,万即万生。 只要念,决定往生。 无外杂缘得正念「何以故?」为什么这么容易呢? 底下说了四点。 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 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 (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念佛,你们不要来敲门,你要来敲门,你就是杂缘,把我打乱了;电话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电话来,也乱了。」好了,门关上了,亲戚朋友不来了,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鸟跑到窗户上叫来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乱了……」我们总认为没有任何打扰叫「无外杂缘」,不是这样子的。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得正念」呢? 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坚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说,有个人不会读经,只会念佛。 看见别人读经,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动乱了,他就想去读经了,他回到家里就要流眼泪了,「哎呀,怎么办哪? 人家都会读经,我也不会……」他心中就有了外杂之缘,读经这个缘引起他心里边的杂乱,他想去读经了,他不想专念佛了,这叫「外杂之缘」,失掉了正念,是不是?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虽然会读经,读经也是告诉我们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无有不足,我虽然无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来迎接」,我不识字,又有何憾? 这样心中正念坚固,「你会读经,我不会读经,我也不羡慕你」,这叫「无外杂缘」。 同理,我没有钱,人家有钱,他有钱到寺院里建了个大佛,建了座宝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担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么多钱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 我穷光蛋,一分钱拿不出来,我可能没分吧? 如果这样想,就叫做「外杂之缘失正念」。 心中应怎么想? 我虽然贫穷,很惭愧,不能报佛恩,不能供养三宝什么,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如我这般贫穷之人,若专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无有不足,「我也不羡慕你,我只为往生极乐净土」,这叫做「无外杂缘得正念」。 其它可以依此类推。 总之,见到别人修种种殊胜之行,我虽然做不到,心中没有遗憾,没有不足,这叫做「正念坚固」。 不然的话,稍一疏忽,心中就动摇了,何况小鸟会动摇你呢? 何况电话会动摇你呢? 念佛一定往生,不论行住坐卧嘛。 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电话机,如果有,他肯定讲「也不论打电话不打电话」,既然不论行住坐卧,那么种种因缘都可以,本来这个法门是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任何环境状况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决定往生,心中无有胆怯,心中正念充足,这叫「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第二,「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这在第三文里边已经说到了,「顺彼佛愿故」,你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什么叫相应呢? 刚好吻合。 佛的本愿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就专念弥陀名号,刚好,佛心凡心成为一体。 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 就好像有人做买卖一样,我刚好想卖这个东西,你刚好想买这个东西,这桩生意就做成了。 我想卖这个,你不想买这个;你想买的,我没得卖,两个人谈不拢。 阿弥陀佛刚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刚好要被弥陀救,念弥陀名号,这叫做「一心」,成为一条心,这叫相应。 有人讲「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里边很清净,就跟佛相应了」,这是一种解释,但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样是相应不来的。 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 孩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 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样的话,孩子永远不能相应了,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 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 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被佛救,这叫相应。 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也飞了,碗也碎了,就不相应了。 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这个吃,他不要,他抓别的,抓到嘴里,说不定不是吃的,那就不相应了。 释迦教导专修念佛第三,「不违教故」,「教」是教导,不违背教导,不违背谁的教导呢? 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哪里教导呢? 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虽然讲到种种修行,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是散善,就它们本身的性质来说,都算不上极乐净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 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在《观经》里讲这些呢?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这里略微提一下,就是为了引导一般圣道法门的修行者进入净土门,用他们习惯的修行方法把他们诱引进入净土门,既已进来,就不再强调这些,所以到最后十三定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统统不交待给阿难了,「阿难哪,我讲这部《观经》,虽然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等等,但是,要点是你要持无量寿佛名号啊!」就引导我们进入专修正行、正定之业,这叫做「不违教故」。 释迦牟尼佛不是教导你要杂行的,而是先用那些来引导你,进入专修念佛,专持无量寿佛名号。 如果你不专修念佛,就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诸佛证诚之语第四,「随顺佛语故」,什么叫「随顺佛语」呢? 随顺诸佛证诚之语,这是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的『罪恶凡夫众生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一点没错,你们众生不要怀疑。 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或许要怀疑,我等诸佛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证明,决定无误! 应当信顺。」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证诚之语。 弥陀誓愿为核心上述四个缘故,说明决定往生。 为什么呢? 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无外杂缘得正念」,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阿弥陀佛的心意,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随顺诸佛证诚,顺了十方诸佛的心意,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如果反过来,又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违背阿弥陀佛,又违背十方诸佛,那你还想往生啊? 那肯定千中无一了。 这四点理由的核心是第二点,「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为什么呢? 因为第三点「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来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你能够与本愿相应,自然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第四点「随顺佛语故」,诸佛证诚之语也是证诚阿弥陀佛的本愿,你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弥陀名号,自然随顺诸佛证诚;第一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中无有胆怯,无有担心恐惧,自然正念坚固,外杂之缘不能动乱。 所以,得到第二点,四点全部得到。 要点在此。 杂行之失「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五三。」舍掉专修念佛而去修行杂业的人,一百个当中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当中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往生是大事,愿求往生净土,当然都愿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发达,大家结的人缘也很多,往往有很多来劝我们念佛的人说:「你应当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心中就会动摇不安。 他所说的是不是正确呢? 他所说的与善导大师的教导恰恰相反,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 所以,往生大事个个要慎重,不能听到人家怎样说,就改变宗旨。 念佛法门,一方面因为简单容易,任何人,不识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时候,行住坐卧、平时、临终都可以念,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欢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被人破坏说「你就念一句佛怎么就能往生?」我们一听,心中往往就动摇了。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 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 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 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 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 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 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 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 「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 从信心来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 那引导到外表行为当中,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它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 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它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 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 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 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 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 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 为什么呢? 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它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 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 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功德回施给我们(叫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 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 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已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已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二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 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使,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 那么你真想过海──哪有一个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 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 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瞋」是指瞋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瞋诸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 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已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贪瞋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 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瞋烦恼了吗? 有。 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瞋烦恼,但是不能间断。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不顾贪瞋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瞋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 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虽然我们眼力不足,也不善游泳,但是,对我们不构成障碍,为什么? 我们乘托船的力量去过海。 那如果靠自己过海,就要善于驾驶,善于游水,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到达彼岸。 所以,行杂行之人是行难行道,一定要熄灭贪瞋烦恼。 第九点,「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所以,难得往生彼净土。 什么是惭愧心呢? 就是知道「我某某人,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离三界六道」,所以心发惭愧,「我某某人很差,知道自已修行浅」。 什么是忏悔心呢? 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内心真实忏悔。 为什么说杂行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 你看杂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时候,在佛的面前也说「我某某很惭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惭愧、忏悔心啊,这是比较而言的,比较专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没有惭愧忏悔心。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你真有惭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那么,一定会仰投佛的愿力,仰投佛愿就一定会专修念佛。 你一方面说「我很惭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六字名号推到旁边,靠自已的力量使劲修,这叫做有惭愧心吗? 这叫没有惭愧心;什么叫没有忏悔心呢? 如果你真实体会到自已罪业深重,无量无边,靠自己的力量绝对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你一定会投靠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念念称名常忏悔,念念称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现在,口中说忏悔,而内心里边怀着一颗骄慢的心,并不是仰投佛愿、乘佛愿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浅显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离生死,所以,此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 打个比喻,好像一个人来到大海边,看见大海茫茫无际,他想过海,然后他在海边说:「我很惭愧啊! 我没有力量游得过去啊! 哎呀,我确实力量很差!」说完这话,他就跳进大海使劲游水,想到彼岸去。 那么,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己没有力量游过海吗? 他是在那里谦虚一番,然后自己再下去游水。 「大海」代表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说:「哎,我很惭愧啊! 我没有力量出生死轮回,我要靠佛。」话说完之后,又不去专修念佛,然后自己去修行了,妄图靠自己杂行杂善的力量超越无量劫来的生死广海──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根性,应该来专修念佛。 如果是专修念佛之人,就会系念相续,忆想不间断,回愿殷重真实,贪瞋诸见烦恼不能间断,是有真实惭愧、忏悔心。 这可以翻对而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原文后面还有四句,《略要文》中没有录,这里补充来说明。 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杂行之人他不是相续念报彼佛之恩,他都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有什么恩德,所以他要杂行杂修,如果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你专称我的名号,如此简单易行,决定往生我的净土,乃是我所成就不可思议六字名号的功德,令汝等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他就决定不会舍掉弥陀,去念其它的佛菩萨,或其它的经咒、修行其它的法门。 我再提醒一点,我们不是排斥其它佛菩萨(佛弟子绝对不可以那样),也不是排斥其它法门,绝对不可以。 只是说修行净土法门,有诸佛的通规。 诸佛都告诉我们要专念弥陀名号。 你想想看,如果某某人对你有恩德的话,你会不会经常想念他? 一定的。 比如说你落水了,他把你救起来了,他当然是你的救命恩人啦,你过年过节当然都要去了。 结果过年过节你不到他家去,然后到隔壁家,那个是局长,官比较大,你这个人就没有味道了──他救了你一条命啊。 那么,这样就是不知道对方恩德的深重。 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他就不会忆念父母。 知道父母恩重的人,就会经常忆念父母。 不知道阿弥陀佛恩德深重的人,才会杂行杂修。 若知彼佛恩德深重,一定会专修专念。 彼阿弥陀佛之恩德,亦是十方诸佛之恩德。 能往生彼佛之净土,即能够拜见十方一切诸佛,无有不足。 十一、又说「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既然杂行杂修,必然心中轻视、看不起专修念佛,以为专修念佛没有什么了不起,往生把握也不大。 他虽然也在那里修行,但是他的心不是和解脱生死相应,不是和往生极乐、弥陀本愿相应,他是和名利相应。 为什么说和名利相应呢? 这个不分析大家不一定知道。 我们学佛的人,我们都不愿意求名利了,求名利干吗学佛呢? 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一分析呢,祖师不会讲错。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分析我们各位自己。 比如说你来念佛,念佛是人家瞧不起的法门,为什么呢? 老太婆都会修啊,有什么了不起呀? 「你会念佛,我也会念佛,我念佛之外还会诵某某经。」噢! 那么人家肯定赞叹你啦,「某某居士,你会修行!」你听到之后,就有点名誉感啦,洋洋得意了,结果从此之后,你就更加杂行杂修。 人家读一部经,只杂了一部,你呢,为了名誉,你读十部经,就杂了十部,还要读四十部、五十部,幸亏没出家,要出家就成了一个杂行的专家了。 所以,杂行之人有这样的缺失。 那我们念佛人,一般来讲,不容易高傲,不容易和名利相应(当然,心不正的人也有)。 怎么讲不容易呢? 说起来就会念佛,又不会修密,又不会参禅。 比如说我们做为出家人,如果能搞一点神通,然后讲讲这个那个,人家就觉得「这个法师很会修行,懂得很多」;「你就只会讲几句念佛,谁不会啊? 我也会讲,谁都会讲!」你会讲,你不一定把它落实下来,不会讲而能够把它落实下来的人非常稀有。 「念佛往生」谁都会说,但是心中真正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而来专修念佛的人还并不多见。 嘴上大家都说「念佛往生」,可是心中却挂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念佛一定往生吗? 应该这样念佛才可以往生吧,应该加上读经等等才可以往生吧……」每个人心中都这样疑惑着,都这样怀着一颗杂行杂修的心。 所以,在往生极乐的道路上,走得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并不稳当。 如果这个时候将你一拉一拽,马上就改变法门了。 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杂行的人,人我是非特别多,既有高慢心、名利心,以怎么能放下架子亲近请教念佛往生的善知识呢。 他眼中也看不到善知识,他自己就是善知识,或者有人比他更杂,他反而认为是善知识,趋之若鹜。 所以下面: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杂行的人非常喜欢去凑热闹,听说哪里来了一个有神通的人,他马上喊了一大帮人:「嗨! 去了,到那里去,去拜某某。」他是不是学净土法门的不管,因为他有神通嘛! 大家都羡慕他的神通了,把专修念佛就放到一边了;听说哪里来了某某大师、活佛,可以灌顶,「轰!」一窝峰又跑去灌顶了。 如果你是修密宗的,跟他结缘,当然是很好的。 那你是学净土法门的,你结这样的缘,杂缘太多,而且不仅自己去,还拉了一帮人,这叫「自障障他往生正行」,障碍了自己和别人的往生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里边,有没有说灌顶、加持作为正行? 没有啊!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在净土门中,通通称为杂行。 如果修密宗的,那么,有你相应的善知识、上师来,你去接受他的法,接受他的开示,对你来讲,那不算杂行,你本来学密宗。 如果在净土宗,那就算杂行了。 在这一切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容易修持、解脱最有把握呢? 那还是净土宗。 大家既然选择净土宗,就不要再攀那些杂缘,更不要引导人家一道去,佛法非常不容易的,免得你将来要背一些因果。 专杂有异接下来第三段:「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余」就是善导和尚自称。 我近来亲自见到,亲自听到,「诸方道俗」,各地出家人、在家人,「解行不同」,他们对于佛法的理解不一样,对于净土门的理解也不一样。 因为理解不一样,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叫「解行不同」。 比如说,我们依善导和尚理解的,净土宗是阿弥陀佛选择的本愿,净土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 这是我们的解,我们也这样去做、这样去行。 可是有人不这样解,他认为专修念佛往生不定,一定要如何如何杂行杂修才更有把握。 他有这样错误的理解,就有错误的行持。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这个解,不是我们自己内心随便可以解的,一定要依据佛经、祖师的解释作为我们的领解,依祖师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依佛法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 「解行不同,专杂有异」,怎么不同呢? 或者是专修念佛,或者是杂行杂修,这是有所不同了,在我们周围也看得到,有人专修念佛,有人杂行杂修,就是理解不同。 我们这次来共同学习,是让大家的思想都能统一到净土法门的正确轨道,不被其它的理解、其它的异见所左右、动摇。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虽然说有专有杂,可是所见到的结果呢,只要是专修念佛的人,叫「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十个就有十个往生,百个就有百个往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杂行杂修的人称为「不至心者」,不是真实心愿往生净土,所以叫「修杂不至心者」(如果你真心愿生净土,一定会专修念佛)。 那么这样的人,一千个当中没有一人往生。 大家都愿意往生净土吗? (「愿意。」)是愿意选择千中无一的办法,还是选择百即百生的办法? (「百即百生。」)百即百生是什么办法? (「专念阿弥陀佛。」)那你们今天回去以后应该怎么做知道了吧? 如果别人回来告诉你「哎! 你跟我后面杂行杂修,功德很大」,你愿意吗? (「不愿意。」)他讲五遍你就愿意了吧,讲一遍可能不愿意。 (「不会。」)讲上十遍也不干! 信心坚固,对了,那就是听法得到了利益。 有时候讲多了,你就跟他后面跑了,跑了之后,他奖赏你说:「某某居士,你是大德居士。」结果最后呢,你往生的佛果给他偷掉了,那你就太亏了。 我们今生今世不求人家表扬我们,也不求人家说我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我们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 把往生的佛果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中,很安定,吃下这颗定心丸才重要。 以上第三、第四文是善导和尚对于净土宗的行(修行)的判别。 净土宗很简单:根据道绰禅师的教判,我们从圣道门进入净土门;根据善导大师的行判,在净土门当中,由杂行进入正行,正行当中,由助业进入专称名号正定之业。 发布时间:2025-07-02 08:26:1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