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疑:为何信佛了皈依三宝了还是灾祸不断? 内容: 释疑:为何信佛了皈依三宝了还是灾祸不断? 皈依了三宝,修行要上路,必须断除内心的疑惑。 疑,与贪、嗔、痴、慢、邪见一样,是众生六根本烦恼之一,只有证到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才能彻底断疑。 疑,会使我们无法出生善法,《唯识论》中说:“云何为疑?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今日道场。 同业大众。 一心谛听。 夫因果影响。 感应相生。 必然之道。 理无差舛(音喘)。 而诸众生。 业行不纯。 善恶迭用。 以业不纯。 所以报有精粗。 或贵或贱。 或善或恶。 其事匪一。 参差万品。 既有参差。 不了本行。 以不了故。 疑惑乱起。 有因必有果,有感必有应,这是法界自然规律。 而我们,因不明佛法,其行为往往是“业行不纯”,“善恶迭用”。 因此果报也有轻有重。 比如种田,你播下的小麦种子里如果掺有玉米或高粱的种子,或者混进去野草种子,那将来收获的果实,必然也不纯净。 有的居士,皈依了多年,还在吃“三净肉”,不知道佛门里让你吃三净肉,是为彻底断肉作过渡的方便法,是暂时的权宜法,不是究竟法。 这种人如果突然生病,或者有其他不顺,就对佛教心生疑惑。 其不知,是因未断荤腥而应得的果报。 还有的居士,家中突然被盗,或者丢失了贵重的物品,也会心生疑虑。 其不知,是因为他过去贪占国家或他人的便宜所得的果报,何况有的人虽皈依了三宝,至今贪心未断,后边必有更大的损失在等着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种一会得万报,种恶种子也是这个理。 比如你是公务员或为人打工,上厕所时顺手拿了两张办公用纸,这不仅是物非所用,浪费资源,当然也是属于偷盗行为。 若常如此,有一天你可能会丢失自行车、摩托车或是其他什么贵重物品,因小果大嘛。 你怪佛不保佑你吗? 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每个念头诸佛菩萨都是悉知悉见。 有人虽然不再亲自杀生,可是仍在自家厨房切肉砍骨头,收拾鱼虾,煎炒烹炸,将来可能会因突遇灾祸、腿断骨裂、五脏挪位而被抬上手术台。 不仅要花钱,还要给人塞红包,求着人家对自己进行宰割。 不是佛不保佑,而是自作自受。 佛教是教人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的教育,不是给造业作恶之人提供保护伞的。 凡皈依佛教的人,必须以戒为师,若言行相背,善恶迭用,恶报必然相随。 恶报来时,不自省悟忏悔,反怪佛不保佑,岂有此理? !某市有个新建的规模相当大的海鲜馆,迎门就供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天天香火不断。 可是,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鲜鱼活虾等被烹杀,甚至鳄鱼、穿山甲、驼鸟等大型动物也被屠宰吃掉。 我在餐馆开业之初就预言,海鲜馆寿命不会太长。 不久,老板儿子打群架,将一权贵的儿子打成植物人,住进了高级病房特级护理。 他每天的赢利不够一天的医护费。 后来老板逃之夭夭,至今餐馆早已拆除改换了门庭。 这就是虽然烧香拜佛却不明理、不守戒(此为迷信),而导致恶报现前。 有的人杀生吃肉多年,至今还身无大碍,那是他过去生福报大一些,暂时未报而已,也许明天再吃一口众生肉,就恶报上身了。 我们不是经常见到有人意外死亡或致残的报道吗? 或言精进奉戒。 应得长生。 而见短命。 屠杀之人。 应见促龄。 而反延寿。 清廉之士。 应招富足。 而见贫苦。 贪盗之人。 应见困踬(音质)。 而更丰饶。 如此疑惑。 人谁无念。 而不知往业植因所致。 有人说,精进持戒的人应该长寿,有的却寿命很短;屠杀众生的人应该短寿,却往往延年益寿;清廉的人应该富足,却生活贫苦;贪污偷盗的人应该贫困,却生活富足。 类似的疑惑,哪个人没有过? 却不知道,这都是过去所造的业力导致的。 有人甚至编出顺口溜,说“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佛教里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上边讲到如果我们往农田里播的种子不纯,而每一类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的时间各不相同,有如同时种下的桃树、杏树、梨树的树苗,结果实的时间也不是在同一年。 就是同样的种子,播种的地点不同,土壤不同,浇水施肥不同,开花结果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这一生我们已作的善恶二业各有多少,我们已无法计算出来,何况无始劫以来所造下的善恶业呢! 哪个业先报,哪个业次报,是由业果律决定的,由不得我们。 佛菩萨虽然大智慧大神通,尽知我们的善恶果报,但却不能令我们的善业增加一点,也不能令我们的恶业减少一点。 佛菩萨只能在我们止恶向善、肯忏悔、肯回头的时候来帮助我们。 以他福慧具足的万德庄严力、加持力,使我们该受的恶报,后报变前报,重报变轻报。 佛还告诉我们再大的罪业,只要能真正忏悔改正,改恶向善,都可以渐渐消除。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祸福只因作恶与行善,果报或早或迟总会兑现。 切记,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福必后至。 -----摘自果卿居士《漫谈慈悲梁皇宝忏》 发布时间:2025-07-03 09:24:1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