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内容: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五方便念佛门天台智者大师撰一凝心禅。 二制心禅。 三体真禅。 四方便随缘禅。 五息二边分别禅。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 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 凝然寂静了亮洞彻。 名凝心禅。 次前虽凝心。 所习惯驰散令制之。 令还谛缘金相。 名制心禅。 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 既非理观。 皆属事修。 今体本空。 谁制无佛无念。 名体真禅。 复次前虽谓体真。 犹滞空寂。 无量名相昧然不知。 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从空入假万相洞明。 不为空尘之所惑乱。 名方便禅。 复次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 不离二边。 令谛观静乱本无相貌。 名言路断。 思想亦绝。 名息二边禅。 从浅至深。 如是分别。 原夫圆观亦无浅深。 而浅深宛然。 叙开念佛五门。 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 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 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 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 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诸佛大慈悲常教敕说法诸菩萨等。 以种种方便。 令众生易解。 又自以种种方便。 开示般若波罗蜜。 以何义故说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 欲令诸菩萨等增长念佛三昧故。 以何因缘令念诸佛。 佛言。 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以何故。 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戏。 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是知将入诸佛法。 方便诚多。 若以一言而具众门。 无过念佛。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 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 假如十信菩萨及三贤菩萨。 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 初地菩萨乃至八九十地菩萨亦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 但以念知差别。 随义立名。 众生迷名。 妄生异解。 漂坠魔界。 遂轻念佛之名。 仍谓已修别为胜业。 为愍此故。 今略言之。 若论修因之人。 不离三贤十圣。 若论证果之者。 即是诸佛如来。 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 证果之者又特启此。 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 是知易入而证深。 无过念佛。 嗟呼末学之流。 轻其易入。 失其证深。 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又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 则示以称名往生门。 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 则示以观相灭罪门。 众生有迷心执境者。 则示以诸境唯心门。 众生有计实有者。 则示以心境俱离门。 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 则示以性起圆通门。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 开示一道。 直至菩提。 甚深法门所谓念佛。 唯有大智度者。 生而知之者。 深修定慧者。 善经论者。 请捡此门。 与了义大乘等经。 有收义不尽处请试言之。 是知称一佛名。 智深则深。 一言而具众门。 信有微矣。 既叙五门来意竟。 更叙入方便次第。 假如行人。 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 心必愿生彼国土。 即是称名往生门。 行者想像佛身。 专注不已。 遂得见佛。 光明赫奕照触行者。 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 即是观相灭罪门。 又观此佛。 从自心起无别境界。 即是诸境唯心门。 又观此心。 亦无自相可得。 即是心境俱离门。 行者尔时趣深寂定。 放舍一切心意意识。 将入涅槃。 缘十方佛加被护念。 兴起智门。 行者尔时于一念顷。 净佛国土。 成就众生。 如何前四门所有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 何以故。 无功用位。 能以一身为无量身。 任运修习故。 佛观护故。 诸佛法源尽穷底故。 普贤愿因悉圆满故。 本愿力故。 法如是故。 即是性起圆通门。 已上五门竟。 问。 云何为一行三昧。 答。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云。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当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菩提。 佛言。 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 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 法界一相。 系缘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 然后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缘。 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 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专称佛名字。 随佛方所。 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 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量辩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 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此文良证。 问曰。 人多画像而以观礼有何圣教。 答。 大宝积经第八十九云。 尔时大精进菩萨持画佛[叠*毛]像。 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 开现画像。 取草为座。 在画像前。 结跏趺坐。 正身正念。 观于如来。 谛观察已。 作如是念。 如来是希有微妙。 画像尚尔。 端坐微妙。 况复如来正遍知身。 复作是念。 云何观佛。 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 白菩萨言。 善男子。 汝念云何观佛。 答言。 若欲观佛。 当观画像。 观此画像。 不异如来。 是名观佛。 如是观佛。 如是观者。 是为善观。 时大精进作如是念。 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 复作是念。 如是画像者。 非觉非知。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但有名字。 如是名字自性空寂。 本无所有。 如来之身其相如是。 画像非证非果。 非证者非得者。 非住者非去来。 非生非灭。 非净非色。 非贪嗔痴。 画像非阴界入。 非初中后。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非觉非知非作。 一切诸佛亦复如是。 观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乃至六根亦复如是。 菩萨如是观如来身。 结跏趺坐。 于三七日中。 成就五通。 供养诸佛。 诸天散华以为供养。 为佛所赞。 会中二万人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 大精进者释迦牟尼佛是也。 此文明矣。 约四教者。 夫心不独生。 必诧缘起。 行者念佛之时。 意想为因。 如来毫光为缘。 亦名法尘。 以对意根故。 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 观此根尘能所。 三相迁动。 新新生灭。 念念不住。 分折方空。 无佛无念。 藏教小乘也。 即观念佛心。 起能生所生。 无不即空。 妄谓心起。 心实不起。 起无自性。 体之即空。 所观佛相如镜中像虚空华。 无佛无念。 通教大乘也。 即观念佛心。 起即假名之法。 浅深洞鉴无量名相。 如观掌中。 了知此心。 有如来藏。 历劫断惑。 方证真常。 离边显中。 无佛无念。 别教大乘也。 即观念佛心。 起即空假即中。 若根若尘。 并是法界起。 一念亦尔。 尘刹诸佛一念照明。 六道众生刹那普应。 初即是后。 今始觉知。 如大福人执石成宝。 必无舍念别求离念。 即边而中。 无佛无念。 圆教大乘也。 璎珞经明顿悟如来。 此之谓也 发布时间:2024-03-01 08:03:0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