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二;净土十疑论 内容: 慧律法师:二;净土十疑论【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 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 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 ”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 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莫作是念,何以故? 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 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 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 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 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 若依空地,随意无碍。 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 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 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 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译:问:一切事物一切理体当下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平等寂灭的;舍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净土,岂不是与平等法相违背吗? 而且经典中也说:“要求净土,先要清净自己的心,心若清净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 ”所以求生净土又怎么能说的通呢? 答:分两方面回答,一是总体来答,一是分别回答。 总答如下,你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就是舍娑婆世界而求西方净土,与理不相合。 那么你执著住于这里,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则是舍西方净土而执著于娑婆世界,这还是病还是执著,同样与理不合。 如果你又想说,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儿,也不求住在这儿好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叫做断灭见。 所以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你如果认为,发菩提心的人,说一切都是断灭相。 那就错了。 不要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因为发菩提心的人,是不说断灭见的。 别答如下,现在讲不生不灭的意思。 在借着各种条件和合的缘起法中,不守清净的自性而去求一个生的东西,而这个生的东西也不可得,所以方便称为不生。 诸法的因缘散时,不能认识清净自性,而妄说我散灭,其实这种所谓的散灭,并没有一个真正去处,所以说是不灭。 并非在因缘法外而有一个不生不灭。 也不是不求生净土,叫做无生。 因此中观论中有一偈语说:“因缘法,就是空性法,也即是假名,也可以说是不偏不倚的中道义。 中观论中还讲:“万物万法不是自己产生的,也是完全他物而来的,不是共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所以说诸法根本就无生。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虽然知道诸佛国以及众生本体都是空性,但依然修净土来教化无量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又说:“譬如有人要建造房屋,如果在地上的空旷之处建的话,就可很自在随意的盖。 但如果要在虚空里建,那肯定不成功。 ”诸佛说法,经常是说真俗二谛,不破坏假名,而是借助假名而说实相法。 大智慧的人欣然求生净土,同时也知道生即是不生,本不可得,这是真正的无生,也就是所谓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 而愚痴的人,被生所束缚住,听到生就认为真的有生这一回事,听到别人讲无生又落入了断灭之意。 不知道生与无生是一体二面,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此理,总是妄加猜测,于理体格格不入。 反而瞠怪别人求生净土。 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是所谓的毁谤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见的外道。 注:「诸法」,法就是一切事相、理体的总称。 一切事相、理体,当下就是空性的,本来是无生,本来即是平等寂灭。 「今乃舍此求彼」,此是指娑婆世界,彼是极乐世界。 为什么在平等法中,还要舍娑婆而求生极乐世界呢? 意思是,一切法本来平等,一切法本来无生,娑婆、极乐不是一样吗? 娑婆世界当下是空,极乐世界当下也是空,本法体空,本来无生,何必舍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呢? 意思是:你说我舍娑婆世界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不合理,因为「诸法当下是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必求此舍彼,何必舍娑婆求极乐,你说我这样不合理。 下面反驳:你执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即是舍彼著此,舍极乐世界著娑婆世界,你同样也是执著,执著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 因为既然娑婆世界是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空,那你为什么不去西方极乐世界呢? 你说我求往生极乐世界是执著,舍此求彼,那你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也是执著,舍彼著此,为什么一定要舍西方著娑婆呢。 这也是有毛病。 这也没有道理,不合理。 我上次曾经说过,有个修禅的人,自称已经修到无男女相了,就跑来随便躺在大殿上睡觉,说是「无所著」。 睡在大殿是无所著,意思是不睡大殿的人就执著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非得睡在大殿才算不执著呢? 大殿是礼佛的地方,一定要睡在大殿也算是执著。 意思和此例一样。 简单讲就是,你若说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舍娑婆求极乐这样不合理,那么你求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是舍西方,你说我执著极乐世界,那你是执著娑婆世界。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又改口说:我既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 这是断灭见。 根本就是强词夺理。 众生的业报重,生在娑婆世界,不然就是修行往生极乐世界,就这两个地方,难道不是吗? 现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也不住极乐世界,那你要住哪里呢? 如此就变成佛了,没有业了。 没有业,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住处了。 说到断灭,《金刚经》里讲:「须菩提,你若作这种念头: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如说「菩提都是空的,完全空无一法」,这就断灭了。 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灭,,还有一个妙有,以为入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渺渺茫茫的,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空无所有。 其实正好相反,样样明了,清清楚楚,妙用现前,无量欢喜,无量受益,无量清净庄严的报身全都映现出来。 所以说诸法断灭相,断灭就是空无所有。 不能说空无所有的断灭相。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这段很难解释,没有佛法基础的人听起来会很吃力,但还得解释。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生缘就是缘起,缘生的意思,缘起缘生。 就是生起诸缘,在因缘和合产生时。 「诸法和合」,法就是条件,假借着种种条件和合,譬如「我」就是藉着父亲的因、母亲的缘,藉着「我」的业识和合。 「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我们清清净净的本性就是空性,但我们不守清净的自性,增加虚妄的执著,妄动、无明、动念、执著、分别,求于生体。 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本来就安住于无所住之处,结果现在想求一个生体(就是一样东西),那不可得。 举个例子说,譬如这张桌子,是将山上的树砍下来,之后经过加工、经过销售、买回来,又请师傅装潢组合而成。 若求一个生的体性,有一样东西「生」,其实没有,因为这是因缘和合而成。 生体是「有」,有自性的东西,求这样一个生体是绝对不可能,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 意思就是,在缘起法当中,诸法和合,是假借种种条件来和合;但是众生不守自性。 不守自性有多种解释:不守清净的空性,虚妄执著于一个生的东西,其实当下就是空,当下就是因缘性空之法,生体根本就是不可得。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此生」之后加一个「体」字,「此生体」,这个体性生出来的生体。 此生生时,就是说这个生出来的体性,刚生出来的时候,你要求一个「生」,根本就不可得。 举个例子来说,譬如我慧律,现在距出生已经三十六年,但在全身上下却找不出一个生的东西,因为都是缘起的;你看到的是一直生,但其实也是一直在灭。 三十六年前我不在这个世间,今天我会在这个世间,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业识,所以我想要找一个生体(生体就是有一个固定的一直产生的东西),却无所从来,根本就没有,故名不生。 在「无所从来」后面用括弧加注四个字「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 因为当下就是空,所以无所从来;本来不来,又怎么有去呢? 「故名不生」,所以本来无生。 故名不生的意思,在旁边写「众生所谓生,即是妄生」,妄想的生。 我们今天所执著的生,全是虚妄的分别与执著,所以你感觉它在生;本来是空、是不生,但是你执著它是生,所以《般若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色法是空,感受也是空,思想、行、识也是空,都是缘起法。 缘起,是缘生缘灭的东西,不实在的,当下就是空;可是我们有妄想、执著,所以有色受想行识,我们一直解析的缘生缘灭法,当下就是不生。 所以烦恼是多余的,执著是多余的,分别也是多余的。 因此在座诸位! 要以欢喜心来接受逆境,因为逆境也是心所生的;你若是不起心动念,当下就不生,顺境、逆境都不动念头,于顺逆二境当中不动念处,是名自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所谓「识性(心)寂灭,无动念处」,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将分别心停下来,不再分别、不再执著,当下这一念,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 我们因执著虚妄的生,而有虚妄的灭,由业力一直鼓动着虚妄生、虚妄灭;造作业因,又成就业果,就产生了业报;虚妄造业、虚妄受果报、虚妄地痛苦,所以我们今天枉在六道轮回,非常冤枉! 为什么冤枉? 虚妄生执著生,虚妄死执著死,生时吃猪脚面线,死时又祭拜猪头、伤心哭泣。 其实家里多一个活人,也就等于多一个死人。 所以生者不生,灭亦不灭。 本来无生,哪里有灭? 佛法就是这样伟大,让你当下看破一切世间,透视一切。 下点功夫稳定我们的情绪,你要常常告诫自己:当痛苦烦恼时,可在墙壁上写几个字:本来不生,哪里有灭! 本来没有生灭,哪里有什么痛苦跟快乐? 根本就没有痛苦与快乐,都是因为虚妄执著。 这样做很有效! 当男朋友要离开你时,你会伤心哭泣,这时你要想:本来不来,哪里有去? 解脱! (众鼓掌)鼓掌不代表看开了,男朋友离开时,照样哭得伤心,照样伤心欲绝。 (众笑)没有定力,没有训练过,哪样没办法! 虽然了解了,也只是停留在知晓道理而已;不过了解道理已经很不简单了。 听法听这个地方是关键。 佛法和影星、歌星表演不一样,影星歌星老是唱同一首歌也会听厌烦,譬如《爱拼才会赢》很好听,可是若天天都唱「爱拼才会赢」,观众会说怎么老是唱这一首? 佛法就不一样了,佛法是听不腻的。 因为佛法针对人生最重要的道理而反复讲解,令你参悟法的道理,绝对听不累,你讲到夜里十二点,大家就听到十二点,绝对听不腻! (众鼓掌)因为佛法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口意、身边一切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四小时都要用到佛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从前不了解,总是常常听歌,现在明白了,大家都改成听讲经录影带,谁还在听歌? 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佛法是很不可思议的! 有一个老板事业做得非常大,他告诉我说:「师父! 我以前从高雄开车到台北出差,把所有音乐都听遍了,到最后不知道要听什么;车上还装了小型的闭路电视,看猪哥亮秀。 现在不看那些了,都改成看慧律法师了!」(众笑)所以唱歌这类娱乐是短暂的,佛法才是真正的生命,听到佛法的人就会了解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我们因为认识了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不认识生命,怎么能够得到真正的生命呢? 不可能的! 我们若是悟到不生不灭,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本来就没有烦恼,是你自己产生的。 所以男众脾气不要太坏,女众疑心不要太重。 会听经的人,至此已经差不多要开悟了,以后痛苦的程度已经会减少了。 「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自性,就是空性,本来就空,自性本空,就是归无所得。 诸法散灭时不守空性,是指缘生缘灭,当下就是空。 「言我散灭,去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怎么能说有散灭的去处呢? 本来就是不灭的东西啊! 譬如说我现在有一个肉身,被大家称为「慧律法师」,三十六年前这个肉体又在哪里呢? 没有啊! 此时有的也是暂时的,当下就是空。 分析这个身体也是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地就是固体,水就是液体,火就温度,风就是呼吸。 四间人说四大是财、色、酒、气,这不对,这是外行人所说的,四大应该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除了这四种再没有第五种元素。 所以当下就观四大皆空,不必等到百年之后,说人死了才是空,当下这个身体就是假相,虚妄的东西。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意思是说,因缘是条件所生法,不是因缘生之外,另有一个不生不灭。 诸位看这里,(举起毛巾)这是一条毛巾,它的用途可以擦脸。 并非离开这条毛巾有空性,这条毛巾分析起来当下就是因缘和合,当下就是空。 空不是否认,而是超越之意。 空就是「有」的观念,透视一样事物是无常的,超越它、不执著它名为空。 所以空就是有加无,你说有,它本来是无;你说无,但它又是有,空的思想就是这么伟大。 所以当下就是空性,不是离开这个毛巾另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因为本来当下即是缘起,就是不生不灭。 所以说不是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 「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也不是说我不求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叫做无生。 这样还是生,生在哪里呢? 生在娑婆世界。 「《中论》」中论就是中观论,专门谈中观的。 「因缘所生」,世界皆是因缘所生,包括我们的肉体,包括一切山河大地、楼房车子皆是因缘。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在此时言说,当下就是空,用任何语言去形容都是假相。 「亦名为假名」,也可以说这是假名。 这是麦克风、那是毛巾,你一定要为它取个名字。 人也要有假名,人若是没有假名,听经的人那么多,你只说叫那个人过来,「那个人」指谁呢? 所以名字虽然是假的,但是能让我们找到真人。 佛法的名词虽然是假名,但是能让我们找到本性,文字般若当下即是实相。 「亦名中道义」,中道即是不偏空、不偏有,当下不坏假名,当体即空,中道就是中庸、不偏的意思。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句的解释很不简单。 「诸法不自生」,譬如这个毛巾产生出来有没有原因? 当然有原因,没有无缘无故而生的,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就产生。 所以「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就着别的力量而生,它是藉着因缘而生,但是因缘当体就是空,所以「亦不从他生」。 意思是:不是没有原因、无缘无故自己就产生了;也不是因为某一种力量把它变化出来的。 「不共不无因」,不共,不是和合而生;不无因,也不能说没有原因而生。 「是故知无生」,这句较不容易理解,举例来说。 我们前面讲,因缘法是方便法;现在要说「无生」就更深了。 「诸法不自生」简单讲就是毛巾不能自己生出来,也不能藉着别的力量加持之后而产来,因为别种力量当下也是空,虽然它明明有,但那种力量也是空,也不是共生、和合而生的。 诸位念头要转一下,现在是解释「无生」,不是解释「因缘」。 刚才解释的是因缘法,有条件的;现在的意思是,因缘当下就是空性,条件当下就是空,所以说「不共不无因」。 譬如藉着机械,机械这个因缘是空性的;藉着人工,人工当下也是空,叫做共生。 藉着种种力量而生,叫做不共。 虽然藉着某种力量和合而生,但是每一种力量都是空。 不无因,也不能说它是没有原因而生。 简单讲就是「无生」,就是「缘起性空」。 缘起当下就是空性的,空性当下就是缘起的。 缘起是立足于事相来看,以你见到的东西来解释,带有动态的东西;无生,则是自性当体即空,诸法不自生是空,亦不从他生也是空,不共是空,不无因也是空,句句都是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虽然我们了解诸佛国土与一切众生当下就是空,但是要不坏事相,理事圆融。 事相就是修行,理就是无生、空性。 不能说一切无生,就教人不必求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这样讲。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 若依空地,随意无碍。 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这是讲,事相上要有根据。 若是有人要建造宫殿,若是依空旷之处,随意无碍;若在虚空中,要如何建造房子呢? 不可能。 意思是,虽然诸佛所说之法是空性的,但是一定要不坏假名、不坏事相,要事修理圆。 于理圆,必要事修——事要修,理才能圆满。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讲空,俗谛讲有。 真就是绝对、永远的意思,也就是空;俗就是依照世俗而说有。 所以二谛融通三昧印,空、有圆融:有不是真有,当下就是空;空也不是断灭,当下就是妙有。 所以空有、真俗二谛。 「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不相,不能破坏假名。 所以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注:出自《金刚经》)。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因为众生当下就是空;「是名众生」,因为大家都说众生,不得不立名为众生,是方便说,而当下是空,这就称为实相。 所以说真当下不坏假,假当下不坏真。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炽然是急忙地,有很强烈的、坚定的、坚强的愿力。 有智慧的人,他赶紧地积极地求往生极乐世界。 「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知道要达到有一个东西来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当下就是无生,这才是真无生。 意思是,虽生净土,而本性当下就是无生,虽生而无生。 所以「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古德语),你们应该读过这句。 生者决定生,确确实实有往生极乐世界;去者实不去,确确实实无去,因为极乐世界也在我们本性中。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愚者就是愚笨的人,被生的名相所束缚,不知道生就是无生,听到生就被生的观念所束缚,作生的解释,听到无生就作无生的解释。 他不了解生当下就是空性,就是无生;他也不了解无生当下就是生,就是妙有。 「不知生者即是无生」,在「生」字旁边用笔注「虚妄生,故无生。」「无生即是生」,在「生」字旁边注「妙有,无生当下具足妙有。」无生当下具足妙有,所以就是生。 生即是不生,不生即是生,这是藉着无生的观念,融通空跟有的思想。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老是互相说是说非,格格不入。 「瞋他求生净土」,就是对别人求往生净土发脾气,骂人消极、迷信、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跑去极乐世界,很多人都是这样。 有人问:师父,你不感觉你们出家人很自私吗? 我说:为什么说是自私? 他答:大家都要去极乐世界,谁要下地狱、谁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 我对他说:往生极乐世界才有能力度众生,留在娑婆世界一品惑不断,怎么有能力度众生呢? 常常有人耻笑我们修行人消极、迷信、逃避现实,其实他才是太傻了,不明白道理。 没办法啊,他没有遇到善知识。 你们就比较有福报,知道走进讲堂来。 (众鼓掌)众生实在没办法,我们在修行,他还诽谤你,才是糟糕,还耻笑你。 我们很可怜他,他还很可怜我们:到底是你可怜我、还是我可怜你,是修行人可怜众生没有修行的人、还是没有修行的人来耻笑修行人? 谁笑谁还不知道! 到临命终时,全身颤抖,他就会怕死、就知道担心了,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生的享受都消散了,全都成空,随业而转。 修行人就不一样了,临命终时快快乐乐的闭上眼睛回家去! 太好了! 「几许误哉」,人家求往生极乐世界,他还对人发脾气,这是多大的错误! 「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这就是佛法的罪人,就是邪见、外道。 意思是说,诽谤我们求往生净土的人,对我们求往生净土生嗔恨心,这就是邪知邪见;念佛求往生净土,即是正知正见,是千真万确的,绝对不怕别人笑话! 所以,念珠要常不离手,要认真地念佛。 你要记得:念佛为主,不是持咒为主——一定要记住;《弥陀经》必须要念,每天至少晚课时念一遍,最好是早课、晚课时能念二遍。 有些祖师大德定课每天念三遍,有的念七遍,我们每天最少要念一遍,不能只念佛。 只念佛是对不识字、读不了经典的人说的,他们生生世世没有与文字结缘,所以不识字,字也不认识他,不得已才唯求念佛的。 对于认识字、能阅读经典的人而言,一定要加诵《弥陀经》。 同时要以念佛为主。 要切记师父这句话! 无论别人耻笑、议论些什么,我们都不须理会。 此论(即《净土十疑论》)乃是智者大师所作,他是一代祖师,难道智慧还不及我们厉害吗? 大师都这样说了,我们只需按照他的话去做就是了。 这么厉害的人都教人念佛,何况我们智慧低劣、身为凡夫俗子的修行人? 只有这样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才有意义。 要对祖师的话深信不疑,决定不疑,求生极乐! 发布时间:2025-07-20 09:18: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