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九;传心法要讲记 内容: 慧律法师:九;传心法要讲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114页,倒数第三行,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也许在一种机缘,在某一种境界,那么扬个眉、动个目,这个【只对】,这个只对就是,【只】就是适合,【对】:相应,适合又相应、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 【忽逢一人不解,】如果碰到一个人不解,有人不了解,心里【便道:】别人都不知道,【都无所知。 对他若得道理,】如果对他,就是别人,对别人从自己这个地方,得一个道理,【心中便欢喜;】表示我们的功夫比他好,我们功夫比他好,他从我们这边,得到了这个道理嘛! 【若被他折伏,不如他,】比不上对方,比个高下,结果比输了,【便即心怀惆怅。】【惆怅】就是愁闷、感伤,或者是失意,若有所失的样子。 【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用这样取舍心、高下心、斗争的心、胜负的心来学禅,那跟禅了不相干、了不相干。 所以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实然碰到有一个人,不了解道理,然后就说对方很无知、无所知,那么对方就来请问他了,他就告诉他一些道理,那么对他若得道理,就是对别人从自己的地方,从己处得个道理,心中就很欢喜了,表示我们高于他。 如果被对方折服了,不如他,心就怀这个失意、惆怅、感伤,那么这么样子心意来学禅,有什么交涉呢? 【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你这样子,任你会得少许一些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说不是绝对的,心所要跟心王相应嘛,是不是? 那禅它不是的,心所就是动念,这还是个动念,五十一个心所法,那表示说,还是在执着跟动念的角度,禅道总没交涉,这禅道,当下就是绝对的存在,不生不灭的本体。 底下说:【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都不让、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的这个执着,见上的执着。 【故云:忘机是佛道,】这个【机】就是机巧,机智分别。 忘掉这一些不必要的小聪明,就是忘掉这一些世俗的、机智的分别心,那就是佛道了,我们一定要抛下这些虚伪的假面具。 所以说:【分别是魔境。】我们每天给这个外境,带给我们多少的困扰,其实也不是外境困扰我们,我们要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懂得放下内在那种假相,被这个假相,缘生缘来的假相,搞得没有办法修行,真心用不出来,每天用的都是妄心。 【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迷失了,但是从来没有丢掉,就是你觉悟了,你也没有得到,为什么? 好端端的,都是一直在你的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好端端的就摆在前面。 所以【天真自性,本无迷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虚空无所谓的迷跟悟这个名词。 它早就存在了,法身也是。 尽十方虚空界,【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本来就是我们同一个心体,【纵汝动用造作】算你动用造作,【岂离虚空?】我们不管怎么样子的行住坐卧,一切的造作,它不能离一虚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不可以离开虚空。 【虚空本来无大、无小,】为什么? 虚空没有比较嘛,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清净本性也是这样。 它是【无漏、无为,】【漏】就是烦恼。 它从来没有烦恼,因为它不着相嘛,这个相粘不到它,不要被相粘住了,被粘住了,就不好修行了。 那么它是无为,它没有任何的造作。 【无迷、无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这是两码事,迷跟悟,这个是脑筋在作用,我们说悟,其实是方便,那是对迷才讲悟,就象虚空一样,它从来没有迷,也没有悟,为什么? 它从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是自本以来,它就是摆在那个地方,清净自性就是这样,无所谓迷,更无所谓的悟。 【了了见,无一物。】这个要读:了了(liaoliao)见,你不要给人读错,读成了了(lele)见,那你麻烦大了! 了了见,无所见,哇! 很清楚的见,用本性,它自有见,对不对? 所以我们说戒定慧、知见等等。 无一物,【亦无人,】因为无一切人相嘛! 【亦无佛。】为什么无佛呢? 一个觉性啊,佛是什么东西啊? 他到底用什么来讲,叫做佛呢? 不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如来,那佛是什么东西? 绝对的本体是什么? 他当然是无佛了。 【绝纤毫的量,】【纤毫】就是丝毫,绝丝毫一点点的量。 【是无依倚,】这完全不能用依靠的,【无粘缀,】那么就是粘着、执着,这个【缀】就是相连的、相续的,相连、相续的。 不要粘着、不要执着,而且【缀】就是连续的一直执着的,当我们发现我们很执着,那我们就走入黑洞里面、陷阱里面,赶快回光返照,可是那个还不是本性,本性是,记住! 无师智、它是自然智,它是好端端的就摆在那个地方,说:我今天迷了,我动一个念头去觉悟它。 那是犯了作病,止作任运的作病,本性非作故,何以故? 一向纯觉。 我现在,前一秒种是迷了,我下一秒钟悟了、悟了,那这个还是迷,悟了迷,那这个悟,它还是迷,为什么呢? 因为本性从来不迷、也从来不悟,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是不是?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慢慢的去体会,这个虚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虚空,它无量劫以来,它从来不增也不减,不生也不灭的,法本不生,法本不灭嘛,是不是? 说迷是对悟讲的,说悟是对迷讲的,当然只有说,法身当然是所谓无迷跟无悟啦! 【一道清流。】就是清净之流。 【是自性,是无生法忍。】这个【忍】就是印可,印章的【印】,可以的【可】。 我们的自性,它当下就是无生的法印,无生的法印。 我们印章盖下去才生效,这个【忍】,就是印可的意思。 就是讲证悟了,对这个无生法,他就证到那个实际理地的这个境界了。 【何有拟议?】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 【真佛无口,不解说法。 真听无耳,其谁闻乎? 珍重! ’】何有拟议就是不可思议喽,真正的佛、法身的佛,那就无口啦,真正的佛,我们这个真的是佛心的话,那是不可以用口的,那是音声。 不解说法,也不可以去解这个法,因为法本不生,法本不灭,你所有的解,都落入言前方便,不是究竟,叫做不用去解说这个法。 真正的佛的心,是不用口的,也不用解说这个法,那么真听是无耳的,真正的听,真正的听就是闻性,这个听,是听那个无声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如如不动的本性,声音一直显现出来……而我们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也不受影响,这是真听,是不必靠耳朵的,耳朵是肉也、耳朵是肉耳,那肉做的话,五蕴本空啊,所以一切都是幻觉、幻觉。 所以真听,如果是清净法身,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的闻,那是不必用耳朵的,说:其谁闻乎? 这到底是谁在闻呢? 一切法既然无我,那么无我就是平等了,那么是谁在分别、执着闻呢? 珍重! 116页,【师本是闽中人,】这个希运禅师,黄檗禅师本是闽中人,那么闽中就是福建,福建。 【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小孩子的时候,在本州的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额间隆起,额在这个地方,额头,小时候就是那个头怪怪的,是不是? 隆起来,布袋戏里面那个老和尚,他也是隆起来,这就不是普通人,额间隆起如珠。 【音辞朗润,】【朗】就是开朗,【润】就是圆润。 他的声音、语辞,是开朗圆润、圆润。 【志意冲澹。】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是相通的,这个【澹】,这个字我是已经会念了,还刻意的去找辞汇,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想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应该是通用的,结果看了,是真的是通用。 【冲澹】就是虚寂、淡泊的意思,这个人对什么事,都很平常心、很淡泊,也不会跟人家争长短,也不会跟人家争是非,他什么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个是很有根器的人,非常有根器的人。 他跟我大不相同,我没办法,我从小就很喜欢钱,很喜欢钱,因为很穷啊! 长大了,发现这个钱就是假相,不过还是很喜欢看啦,你们不喜欢看钱吗? 喜欢看而已啦,不会贪,喜欢看。 【后游天台,】后来游这个天台,游天台山。 【逢一僧如旧识,】【如】就是好象,【旧识】就是好象认识很久了,认识很久了,就一起走,【乃同行。】就一起走。 【属涧水暴涨,】这个涧水,这个【属】字,就是刚好遇到,这个【属】字不是交代,交代的话,要加一个口部,或是有所属,这个念属(shu)三声属,【属】就是刚好遇到。 【涧水】是两山的夹缝冒出来的水,叫做涧水暴涨,可能是下雨啦,水集中起来,就产生这个涧水暴涨。 到这个地方,【师倚杖而止,】我们这个希运禅师,拿了一支拐杖就停止了,驻足在前面。 【其僧率师同过。】那个出家众就领着这个希运禅师,想一同过去,这个希运禅师,这个黄檗禅师就给他考考试,看这个人自不自私。 【师云:‘请兄先过。 ’】请你先过去吧! 这个出家众、这个比丘僧,也不看左边、右边、后面,也不跟这个黄檗禅师一起过去,打个招呼,他就自己,【其僧即浮笠】就是斗笠啦,这个很厉害的哦,就象在看电影一样的,这个斗笠一拿起来抛在水中,就踏到那个斗笠上面,【于水上便过。】哇! 就如履平地一样的,这个跟电影的情节是一样的,这要是我们现在啊,没有坐船,那没有办法啦,用斗笠? 对不对? 你用再大的斗笠,都会沉下去的。 【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这个【稍子】就是小子,小子、小人,小乘人的意思,自私自利的意思,稍子就是小子,我却共一个这个自私的人,一起作这个队伍,表示觉得很可耻。 【悔不一棒打杀。 ’】哎呀! 很后悔不一棒打死。 【有僧辞归宗,】有僧辞这个归宗,有一个出家人,辞这个归宗禅师,这个归宗,他是智常禅师,归宗叫做智常禅师,智慧的【智】,【常】就是无常那个常字。 智常禅师。 那么这个归宗。 这要讲一下,这个归宗禅师,是唐代的归宗智常禅师,他有一段斩蛇的因缘,显示这个自在无碍机法这个故事。 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徒弟,这马祖道一禅师,会讲,等一下会讲。 那么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他的籍贯,或者是生年、往生的年都不晓得,没有记载。 他住在庐山归宗寺,所以那个【归宗】是个道场,归宗那个道场,就象这个文殊讲堂一样的,这文殊讲堂,【讲堂】,是不是啊? 那么这个【归宗】,这是个寺,他的真的本名叫做智常,智慧的智,平常的常。 那么这个在庐山的归宗寺弘扬宗风,他往生以后,封号叫做【至真禅师】,至真,至圣先师那个至,叫做至真禅师。 他这里有个公案,斩蛇的公案,这是一个学禅的人都应该知道,很有趣的! 他说,这个归宗智常禅师,有一次在除草,以前不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 是不是? 除草。 有一个专门讲经的出家人,因为在教下满通达的,可是对宗下,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三藏就在他一心当中,一个教下的人,不悟,他始终摸不着他在做什么东西。 有一个会讲经的出家人,来参这个专门心法的,禅宗的归宗智常禅师,刚好有一条蛇过来,有一条蛇过来,哎呀! 这个归宗智常禅师,看到那个讲经的法师在旁边,他一下子拿锄头来,啪! 斩断,一下子就锯断它,把蛇锯断了。 这个讲经弘法的法师,学问相当好啦,可是就是没有开悟啦,这个讲经的法师就跟他讲说:我啊很久就向往你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而我今天来看,你在除草当中,一下子就把那一条蛇锯成两段,你原来只是一个粗行的沙门。 粗行就是说:你的行为很丑陋、很暴恶,我这么景仰的一个人,竟然连蛇都宰掉、都干掉它,又把它弄成两段。 当然嘛,学教的人他就是看眼前嘛,就凡夫也是一样,看眼前嘛,不晓得那个是圣人。 人家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不但不生气,他就说,归宗禅师就说:哦! 你骂我! 你骂我粗行沙门。 那么就问他了:是你粗? 还是我比较粗啊? 粗鲁的【粗】。 是你粗? 还是我粗? 然后他又问了,什么叫做粗? 要先把【粗】这个定义,先定义看看,才知道是你粗还是我粗啊? 他说:什么是粗? 是不是? 智常禅师:你讲的,是你问我:是你粗? 是我粗? 那我现在问你:什么叫做粗? 这个智常禅师,拿这个锄头举得很高,这样叫做粗。 那我问你:什么叫做细啊? 因为粗是对细讲的嘛,细是对粗讲的嘛! 那个智常禅师就把那个锄头放低一点、放低一点,然后简单的做那个斩蛇的动作,点一下,什么叫粗? 就这样子,什么叫细,就把它放下,稍微比一下要斩蛇的手势。 他说:哦! 就是这样子,依照这样子而修行哦! 他说,因为他教下他不懂嘛,他没有开悟嘛! 然后智常禅师就跟他讲说:按照我这样粗跟细的来修行,暂且不要说啦,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用什么东西看到我斩蛇? 你是用眼睛呢? 眼睛这个是肉体,会坏的东西啊,不真啊。 你是用眼识呢? 眼识是执着的东西啊,也是妄想啊,你是用眼睛,是五蕴皆空啊,所构成的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是用肉体的眼睛,肉眼看呢? 还是用这个分别心的眼根看呢? 那也是妄想啊! 意思就是说,按照这个粗、细修行,你先摆一边,那你是用什么东西,你什么处见我斩蛇? 何处见我斩蛇? 这下僧无对! 他是讲经嘛,他根本没开悟嘛,这下回答不出来了。 表示说我们要用真心,我们讲经说法不悟,他都是用意识心、妄心,就问他。 所以宗下、宗门的人,他心境绝对了解教下的人,他一定了解的。 教下的人,他不一定了解宗下的人,了解心法,他没有办法了解,他每天都在文字上游戏啊,讲来讲去,讲这个执着这个、讲那个执着那个,所以教下的人,就是专门研究佛法的人,常常骂,骂那个禅师:这些禅师啊,神经兮兮的,疯疯颠颠的! 可是他承认他们是大彻大悟的人,因为他们在讲什么,教下的人都听不懂。 所以宗下的人、开悟的人,他一定了解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宗下的人是什么,因为人家是悟道的境界啊! 象我们以前,看过这个禅宗的种种公案,哪个都是神经兮兮的,让你也觉得:这怎么会这样子? 也是很不可思议,对不对?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是诸位慢慢去参,是你粗? 还是我粗? 不过我们没有开悟的人,不要学人家那一套哦,学人家那一套,人家再问了,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人家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你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哦,你依样画葫芦,会被人家耻笑的哦! 底下,有一个出家人,就拜辞了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这个智常禅师,【宗云:‘往甚处去? ’】你要到哪里去啊? 他说:哎呀! 我来你这里这么久,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云:‘诸方学五味禅去。 ’】我这个诸方,我到另外一个地方,我学这个五味禅。 诸位! 把笔拿一下,我简单告诉你,什么叫五味禅,就是五种禅,那么这个是宗密大师对禅的一个分析,有五种的,有浅深跟阶级次第的,五味禅。 第一个叫做外道禅,先写一下:外道禅,第二个叫做凡夫禅,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第四个就是大乘禅,那么第五个就是最上乘禅,先写一下五味禅,然后我们再来稍微做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五味禅? 这个五味,五味禅就是五种交杂一起修的这个禅,这是对一味禅来对衬讲的,不是称五味禅,要不然就是称一味禅,这最主要就是斥责这五种交杂的如来禅,相对于那个只有一味的祖师禅,来作比较的。 第一个叫做外道禅,这外道禅就是带着有执着的一颗心,欣上厌下,哎呀! 欣赏天界的,欣赏境界比较高一点的天界,厌下就是厌离这个色界粗糙的这个心识、粗糙的烦恼,这个叫做外道禅,用一颗执着的心、去分别的心、计较的心,欣上厌下,所以称为外道禅,称为外道禅。 第二个叫做凡夫禅,凡夫禅要修禅行善啦,第二个就是凡夫禅,什么叫凡夫禅呢? 他心相信因果,正信因果,他正信因果,正信佛教的【正信】。 他相信这个因果,他相信因果,他就会行善啊,但是他还是跟外道一样,用欣厌的心态去修行,对于天界,哇! 他很欣赏;我行善,将来可以到天界去。 欣上界,而厌这个下界,所以因为这样子对立的、取舍的心去修行,这个叫凡夫禅。 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小乘禅就是悟到我空的道理,就是人空,我们天台讲就是偏真,偏真之理,小乘禅。 第四个叫做大乘禅,大乘禅就是悟到我空跟法空,这两种空性所显的真理而修行者,这就不得了了! 破我执跟破法执了,这个不得了了,但是还是不究竟。 最后一个,叫做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什么意思呢? 哦! 这个就比较伟大了,就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来就没有烦恼,本自具足无漏的智性,此心即是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称为最上乘禅。 这个最上乘禅,又称为如来清净禅,或者是一行三昧,或者是真如三昧,或者是一切三昧的根本,也就是达摩门下辗转相传的,当下悟道,也就是将达摩所传的禅,称为如来最上乘禅,以不同于四禅八定,那个大小乘的诸禅定。 所以说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这个都不是佛陀所传下来的那个禅,也不是达摩西来所传的禅,达摩西来所传的禅,是最上乘禅。 那么讲了这个五味禅,就是对一味禅所讲的,那么就更清楚了! 说归宗大师,智常禅师,就是归宗问了:你往什么处去啊? 云:诸方学五味禅去。 五味禅。 【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有最上乘禅,【我这里只是一昧禅。 ’】我这里只有一味,一味就是祖师禅,祖祖相传,即心即佛。 【云:】就说了:【‘如何是一味禅? ’】哎呀! 这个归宗禅师,棒子拿起来,就一棒的打下去了,【宗便打。】啪! 就打下去了! 这个出家比丘,这个比丘僧,哎呀! 一打下去一痛,就讲了,怕他再打第二次,【僧云:‘会也! 会也! ’】【会也! 会也】就是我懂了! 我懂了! 这个归宗禅师,他知道他没有开悟嘛,是不是啊? 他一讲:会了! 会了! 意思就是:我懂了! 我懂了! 【宗云:‘道! 道! ’】【道! 道!】就是说,马上说! 马上说! 这个出家比丘,准备要开口的时候,【僧拟开口,】这个归宗禅师又打,一棒又打下去了,这个无上的禅是不能讲的,你一讲就不对了,再开口就打了,是不是啊? 当下就是,你讲什么东西啊? 离心意识、离言说相的,你讲什么都不对啦! 【宗又打。】归宗禅师又打下去了,被打得受不了了,这个比丘僧赶快离开了。 后来就到这个黄檗断际禅师这个地方来,【其僧后到师处,】这黄檗禅师就问了:【师问:‘甚么处来? ’】什么地方来呢? 【云:‘归宗来。 ’师云:‘归宗有何言句? ’】【言句】就是教化。 他有什么说法没有? 这归宗禅师平常用什么来说法呢? 用什么来说法,有什么言句呢? 【僧遂举前话。】僧遂举前话。 那么这个比丘僧,因此就把这个因缘就讲给他听了,哎呀! 那这个内行的人一听就知道了,最上乘禅,连开口都不对了,是不是? 说什么东西呢? 不可说! 不可说! 说的话,动念就打,就不对,叫你要默契,开什么口呢? 【师乃上堂,】在禅堂里面,【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什么叫马大师? 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很重要,这个人你不得不懂的,这个一定要讲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 那这个不知道,百丈叫做怀海禅师,马祖叫做道一禅师。 这个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不是我们北港林默娘那个妈祖,这个马祖,他是很了不起的,大彻大悟的圣者,马祖道一禅师! 马大师出生是709,那么他的入灭是788,709到788,他总共活了八十岁。 那么是唐代的一个出家人,那么他的上人,是怀让禅师,是四川省的人,俗姓是姓马,世间人称他马大师,或称为马祖,所以不只是说,神道教的有妈祖,我们佛教也有一个马祖,我们这个马祖是男的,他那个妈祖是女的,我们这个马祖是佛,因为是悟道了就是佛嘛,与佛的境界是一样的,这个妈祖,还在六道轮回里面的天人,有的人讲,她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这个都是后来穿凿附会的啦,不可考啦,妈祖是林默娘。 马祖名叫做道一,这个容貌很奇特的哦,他容貌有什么奇特呢? 他走路象牛,可是看起来象虎,眼睛虎视,就是想要把你,好象要把你吃掉一样,走起路来象牛一样的,这个都很雄壮、很粗型的。 他的舌头一伸出来,哇! 超过他的鼻子,这个不得了,这个马祖道一禅师,把那个舌头一伸出来,超过他的鼻子,你现在就可以试试看,你不必这样试,你把这个手放在前面,你自己试试看,没有一个有办法舔到鼻子的,连我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这个舌头过鼻,表示生生世世不犯妄语戒,引舌过鼻。 足下有两个轮纹,他依这个资州的唐和尚,也就是处寂大师剃染,那么在渝州的圆律师受具足戒,在开元,唐开元期间,就跟着怀让禅师,学习这个曹溪的禅法,当下开悟,密受心法,就把这个心法教给他。 那么刚开始,是在建阳的佛迹岭,不久以后,就到临川的南康跟龚工二山,那么在大历四年,就是西元769年,驻锡钟陵,我们所讲的钟陵录,是不是? 江西的进贤,进贤县的开元寺,大陆也有开元寺。 这个时候学者就云集了,化缘就大盛了。 马祖讲了两句话,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听的,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我们平常:这两句话是谁讲的,我们每天都在讲的,禅宗里面讲的:【平常心是道】,这一句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即心是佛】,这也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我们对祖师这个语录,多少我们要了解一下,是不是? 那为什么要了解呢? 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 大弘禅风,这个马祖道一,座下有一个弟子,叫做百丈怀海禅师,哦! 这个百丈订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师徒相呼应,变成一个了不起的道场。 还有,他出了一个南泉普愿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等,总共在马祖道一座下开悟的人,有一百三十九个人,哇! 现在未法,一个开悟、证悟就不得了了,一个证悟都不得了了,他的座下竟然有一百三十九个人证悟,你想想看! 这是何等的功夫! 怎么教徒弟的,教到这么伟大! 就是吃苦、吃苦,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吃苦,吃尽苦头,磨练意志,如如不动。 任何的东西,你想要开出甜美的果实,果实的这个甜美,一定要经过苦涩的阶段,一个出家人,他不肯吃过苦头,你别想你有成就的,不可能的! 你没有这个苦,你体会不会深刻的,你不会,不晓得生死是可怕的。 一个参禅悟道的人,你晓不晓得,我们以前看过那个传记,他们参是怎么参的? 他们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起疑情的时候,这样一坐下去,甚至晚上安板都不知道,第二天早课、起板,统统不知道,他就是这样子,一直参、一直参……起疑情嘛,整个心就定在那个地方,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参到打破无始无明。 他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压,压不下去,吐,吐不出来,象要断气一样的,又不会死,那个人整个就楞在那个地方,因为进入无始无明的真空状态的时候,那有一段心路历程要挣扎的,那一片黑暗的,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智慧又显现不出来,没有办法大用现前,可是压呢,他压不下去,他无始无终,里面一片黑漆漆的,就在那边吐不出来、吞不下去,哇! 整个人快死掉一样的,有的人参的时候快发疯了! 然后到有一天,破悟的时候,他那个生命的喜悦展露出来,他自己控制不住了,有的笑啊、有的痛哭流涕啊怎么样子,有的感恩师父啊,对不对? 他知道生死已了、生死已了啊! 所以说,他那一种破除迷惑、无知无明的这种喜悦,自己掌握不住了、控制不住了,放声大哭,或者是象发疯一样大笑。 这禅门那时候大盛,很多。 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因为那个时候,唐朝学律的人非常的盛行,象道宣律师,那个时候建立这个四分律删减补阙,所以这个律学大大的风行。 那么持戒律的,哇! 那个很烦琐的,那个要持戒律,那你要持到连微细的戒你都要持,那个非常麻烦的! 你连晚上,说我生病,我要吃一杯药,那不行的! 要说净的、要说净的,请一个人来,在前面,我要吃药,念一念:我因为生病故,所以我要吃药。 那念一念,念三遍,他才可以喝那个药,对不对? 要上厕所的时候要先弹指,对不对? 衣服解下来的时候还要念,是不是啊? 对不对?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去贪嗔痴,蠲除污垢,什么去贪嗔痴,统统念这个东西,什么以水灌掌怎么样子,哦! 那个持律的人,够麻烦的、够麻烦的! 所以说,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的,可是这个法制有限,因为这个戒律非常的繁琐,那学禅的人,他是很洒脱的、很洒脱,那学律的人,他又必须是团体,不可以别住的,因此就在里面闹了很多的意见,学禅的人他是洒脱、他是自在的啦,是不是? 他心早就解脱了,学律的不行,学律的一定要把这个色身,约束得跟佛一样的威仪,那这些学禅的人,都学得很辛苦啊,因此马祖道一禅师,就创建这个丛林,来安住这个学禅的人,跟律的分开,你们学律,你们就好好的学律的,我们都是学禅的。 由是这个禅宗大大的兴盛,因为可以自由发挥嘛,学禅的人,可以坐在那边,你坐,可以坐整天没有关系,学律的不行,一起吃饭、一起早课、一起晚课、一起诵戒、一起研究戒律,是不是啊? 心解不解脱,先摆在一边,可是学禅的人,他心早就解脱了,他才不要搞这个东西。 因此他另外建丛林,结果宗门大盛,更有时间嘛,转化无穷,与律学院分开,自己做禅学院。 在贞元四年正月的时候,那么在二月四号示寂,就是圆寂了,世寿八十。 唐宪宗封号,给他封一个【大寂禅师】,大寂禅师。 那么这个马祖道一,他发展得很大,那么称为洪州宗。 那么道一是跟着怀让禅师所学的,怀让禅师培养这个道一禅师出来,就不得了了! 那么就如同希迁禅师,跟着行思禅师学禅一样的,因此在当时,这个希迁禅师,或者道一禅师,两个人弘扬是并称的,都很有名的,希迁禅师就是石头了,石头希迁禅师。 那么马祖因为在这个江西,阐扬南岳系的宗风,也就是怀让,那么也称江西禅,所以叫做江西马祖,闻名于世,江西的马祖,马祖道一禅师。 这个有丛林,就是这个是第一个祖师,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百丈就是怀海禅师,所以大家称:马大师、马大师。 好了! 举此因缘这么说,这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当然是举比较有名的啦,其实不止啦,总共一百多个人。 说:只要你问他们这些所谓的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屙】就是上厕所拉屎、拉屎,这个叫做【屙】,【漉漉】就是这个液体渗出来,这个【渗】就是三点水,再一个参悟、参学的参,参禅的参,壹贰参的参,国字的壹贰参的参,这个液体渗出的样子。 那么【屙漉漉地】呢? 就是你只要问他,个个这个拉屎,液体就弄得……那么这个就尿出来。 它这个国语讲起来不连贯,用台语讲比较直接:【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台语很棒的,台语真是很会形容:【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马大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都说有所境界的,可是你问这个禅,个个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 意思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没有能力。 【只有归宗较些子。 ’】就是好一点点、好一点点,才了解到没有言说的真正的禅学、真正的禅学。 底下,另外一个公案,【师在盐官会里,】【盐官】就是人的名字,就是盐官禅师。 这个盐官禅师,是马祖的弟子,大家称他齐安国师,整齐的齐,平安的安。 他是国师。 说:我们黄檗禅师在齐安国师,齐安国师又称为盐官禅师。 在这个地方住下来的时候,这大中帝,就是唐宣宗,这唐宣宗年少的时候,那么他也出过家,唐宣宗年号为大中,那么这个大中年间,是由西元846到859,唐宣宗的年号。 这个唐大中皇帝刚做沙弥,【大中帝为沙弥,】唐朝有这样子的规矩,是不是? 大概有这样的盛行,连皇帝都当沙弥。 【师于佛殿上礼佛,】在礼佛,这沙弥,就是皇上,就将来的皇上,是不是啊? 【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 既然不着僧求,也不求于三宝嘛,自性就是佛嘛,【长老礼拜,当何所求? ’】是不是啊? 【师云:】黄檗禅师就说了:【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常礼如是事。】我顶礼就是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 我就是要礼拜这些事情啊,就是告诉自己无求啊,无所求啊! 【沙弥云:】既然无所求,【‘用礼何为? ’】对不对? 你无所求,那么你礼拜是做什么? 黄檗禅师知道他不懂佛法嘛,因为他还没有当皇帝,当然是他比较大,禅师比较大啦,他当皇帝,可能就砍他头了,是不是啊? 师一巴掌,啪! 没想到将来他是当皇帝,一巴掌就打过去了,因为在这里不能讲的、不能讲的,禅是不可以讲的。 【师便掌。】一巴掌就打过去了,这个沙弥讲,这个沙弥打得痛了:【沙弥云:‘太粗生! ’】就是:太粗鲁了、太粗鲁了! 那有人这样子的,问一句话就打人,这么粗鲁! 【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自性清净啊,怎么可以让你【说粗说细! ’】随后起来,又一巴掌再打下去,【随后又掌,】这里是什么地方,让你说粗说细啊? 沙弥很不愉快的就离开了,【沙弥便走。】就离开了,是不是啊? 我们要是这里,将来有一个人要做皇帝,来这里出家,你敢去碰他啊,你命都不要了,是不是啊? 禅师他才不管这个呢,来了照打、照打,是不是啊? 他生死已了了,他比谁都大,我们生死还没有了,还不行啦! 好! 翻过来117页,说:师,就另外一个公案了,【师行脚时到南泉。】这个也很重要,南泉普愿禅师,这个很重要的,南泉禅师,西元748年到西元834年,这个唐代的一个出家人,是河南开封人,跟包公是一样的啦,包公是宋朝人,他这个比包公更早啦,所以开封府很早就有了,河南的开封。 俗姓姓王,十岁的时候,他就跟着怀让禅师学禅,哦! 这个人不得了,普愿禅师这个人,苦节笃励,勤勉奋发,这个人很肯吃苦、很肯吃苦,所以啊,吃过苦的孩子,很容易成就的,从小好命习惯了,现在来到这里,师父讲他两句话,他马上就生气、抗拒了,那没办法成大器的。 还好啊,我要感谢我老爸给我这个机会,不必讲得太清楚,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跟师妈好好的修行,真是很感恩,让我们苦节笃励,勤勉奋发,非常感谢老爸这样子。 好了! 哇! 这个吃过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他什么苦他都干,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跑第一的,洗厕所啊、挑水啊、烧水啊、煮饭啊,这个人什么都做,那苦的,人家没有办法,他什么都自己来,他不会说:哎呀! 今天煮饭,赶快装做没听到,今天要做早晚课,故意没听到打板,故意的哦,不是装的哦,嗯,故意的就是装的啦,是不是啊? 他不会这样子,精进又用功啊,又替大众僧服务,所以这个人很了不得! 师父看看那个祖师大德传,没有一个哦,一个都没有,没有人是修轻松行的,没听过! 没有听说过,可以修那个懒懒散散的,不吃过苦可以修行的,连听都没听过这样子,都是吃尽苦头的人,所以吃苦能成就的。 大历七年,就是西元772年,受具足戒,这在嵩山会善寺,那么就这个律师受具足戒。 他研习,一开始研习这个律宗的,持律很严,不久就游诸讲肆,听《楞严经》、《华严经》,又通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哦! 不只是苦行,他还通达这些论,后来参这个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这个根器已经够利了,又持戒、又是精研,有所省悟,一下子到那个地方,马上就顿悟,很厉害的,马上就顿悟,去到那边,马祖讲几句话,对不对? 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一下子就OK了!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没事了! 悟道了就没事了,生命对他来讲,就是游戏人间了。 在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他在池阳南泉山建这个道场,普愿禅师有一个了不起,你一定做不到的,他这个行为,你一定做不到的,三十年不出山,我们这个没办法啦,我们到山上去住几天,就关不住了,没办法了,赶快到高雄来走一走,再住下去会发疯的,没办法了! 他三十年不出山,哇! 这个不是普通人! 太和初年,就是西元827年到西元835年,应众,应大众的邀请,出山了,说:你已经闭关三十年了,可以出来了。 因此一出来,这个学徒云集,他因为长养圣胎,长养得没问题了,无论是律啦、无论是禅啦,都没有问题! 那么有一天,这普愿禅师,因为东堂跟西堂。 两堂各在争一支猫,刚好普愿禅师走过去,说:你们争什么东西啊? 来! 说说看,你们跟我学禅学这么久,说一句给我听听看,你们能说得出来什么是禅,我这个猫就放给你们,你要是讲不出来,马上把它斩断。 一下子,学禅学这么久,看到师父这么生气,师父骂他:你们争什么东西? 讲啊! 马上讲,讲出来,猫就放给你们,讲不出来,猫马上斩断。 大众僧无对! 普愿禅师刀一拿起来,啪! 把那只猫斩成两段了。 他有办法,他可以这样做啊,我们没有办法的啊! 赵州从外面回来,赵州回来,因为大家都没办法回答嘛,这赵州和尚是大彻大悟的人,赵州八十犹行脚,从外面回来,这个师,普愿禅师就告诉这个赵州:哎呀! 刚刚东、西堂的,两边的比丘在争那一只猫,我叫他们说,什么是禅? 他讲不出来,我就把那只猫斩断了,不晓得赵州和尚你有什么看法? 赵州和尚一听,赶快把他的鞋子脱起来,放这样子,顶上去,慢慢的走出去,慢慢走出去。 普愿禅师说:你刚才如果在这个地方,你就可以救了那只猫了! 诸位! 那什么意思啊? 不晓得,是不是? 不晓得! 意思就是,法没有两端啦,最脚底的,最脚底的是最下贱的地方,顶部是最尊贵的地方,不二法啦,头跟脚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无头也无尾啦,这个就是绝对的本体,看不懂啊? 听不懂是不是? 所以有【南泉斩猫】之语,脍炙人口。 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七,世称南泉普愿,有语录一卷。 好! 因为这个南泉禅师很重要、很重要! 那么刚刚谈到那个公案,诸位都悟出来了没有? 为什么要把猫斩成两段呢? 这个猫就比喻说我们的法身,我们清净法身,诤,就是有对立、有对立,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争执的时候,我们就会象这一只猫,他本来很完整的啦,清净的法身划分成二,本来是不二,现在把它划分成二,因为诤,所以一个人内心里面,诤与道相违,一个人内心里面的诤,争论的话,他就破坏了清净心,破坏了我们清净法身,不管世间是对、是不对,是善、是恶,你统统要用虚空的心去解脱,它不生、它不灭,非善、非恶,没有任何的恩怨,没有任何的相,这是本来面目,那东西单在争了,对不对? 那这个一真法界,没办法显现出来了。 所以就如同这只猫,道得,你讲得出,那就是完整的猫了,就完整的法身了。 你道不得,道不得,你争论还在啊,啪! 就斩断了,我们不二的法门变成二了、对立了。 赵州一进来,一看,哇! 对不对? 他听了南泉普愿禅师这样讲,他就把那个鞋子拿起来,放在这上地方来,意思就是,最下贱的地方,就是最尊贵的地方,无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也没有所谓的尊贵,也没有所谓的下贱,为什么? 我们头是最尊贵的,那脚是最下贱的,在清净的本休界里面,没有这个对立的相,所以头就是脚,脚就是头,那没有什么好放的,都是一的意思,法身是清净无相的东西,这样知道了吗? 哦! 这样我听懂了! 说:师行脚的时候,到南泉普愿禅师,有一天斋时,【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捧这个钵,到南泉的位上坐。 【南泉下来见,】就是这个黄檗禅师行脚到南泉普愿禅师,一日过堂的时候,捧着钵,向南泉的位子上坐,南泉禅师,普愿禅师下来看到了,【便问:‘长老! 什么年中行道? ’】意思就是:你为什么坐我的位子呢? 长老! 是什么年中行道啊? 【师云:‘威音王已前。 ’】这个【威音王已前】,是禅林的用语,又作【威音王佛出世已前】,这是禅林常用语,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以前,或者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叫做威音王已前,就表示父母未生前以前就开始了。 这南泉禅师问这个黄檗禅师说:你什么时候开始修行呢? 因为修行没有开始啊,没有开始就是,【威音王已前】就表示,不是指无量亿劫以前,没有一个开始,父母未生以前,我就开始修行了。 意思就是,道早就存在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叫做威音王已前。 【南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 ’】犹是就是:哦! 那跟我一样,就是跟我这个王老师在一样的。 意思就是,因为南泉禅师俗姓王,常常称自己,常常自称:王老师。 犹是王老师孙在,还是跟我在一样的,我也是绝对的东西嘛,是不是? 你威音王已前就无始嘛,跟我一样,自性清净,现在就是了。 【师便下去。】哦! 师就下去了。 【师一日出次,】出次,【南泉云:】你要去哪里啊? 【‘如许大身材,戴个些子大笠’】戴这么一点点的斗笠,意思就是说,怎么不戴大一点的,戴那么一点点? 你这么魁梧的身材,戴着那么一个小小的那么大的斗笠。 【些子】就是一点点,稍微。 戴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斗笠嘛! 意思就是斗笠太小了。 戴个些子大,【些子大】就是这么大一点点的斗笠,怎么不戴大一点的啊? 你这么魁梧的大身材,为什么戴那么一点点这个斗笠呢? 这黄檗禅师就说了:【师云:‘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因为法身是没有大小的啦,这一顶帽子,法身就具足,整个尽虚空间、遍法界的法身,跟这一顶斗笠的法身都是一样的啦,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面啦! 【南泉云:‘王老师呢? ’】是我吗? 意思就是自性的意思,我的自性,就是足足了,我的自性就统统具足了。 【师戴笠便行。】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就走了! 发布时间:2025-07-23 09:10:1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