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六;六祖坛经 内容: 慧律法师:六;六祖坛经【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我慢,看不起一切人,善知识! 【善知识! 念念无问是功,】每一念都要关照,每一念都是平等心。 下面:【心行平直是德。】六祖把功德讲得很清楚了,念念无间就是每一念都是善念,由清静心流露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功。 心行平直,平等、直心,直心就是不丑化别人,不扭曲别人的用意,我们人有一个坏习惯,我若是恨这个人,不论这个人对我说什么,我若是传给别人听,我就会把它扭曲,我们人的心,说真的实在是很坏,我要是恨一个人,这个人若是对我好,他就会想:他一定有把柄被我抓到了,所以他现在才会对我这么好。 这个人若是对我很不好,我就会这样想,扭曲别人:你看! 我说得没错吧,我说这个人没救了,果然如此。 对他好也很凄惨,对他不好也很凄惨,所以常常扭曲别人、误会他人的是不可救药,这种人就不可救药,常常丑化别人、扭曲别人的意思,这种人就是无可救药,对方真的是很诚心诚意的要和他做朋友,他现在却一直害怕,为了保护自己,他怕对方是用虚伪的脸孔来对待他,他不敢坦诚相待、坦诚布公啊,人家若是一直接近他就会想:他想要从我身上探听什么,一定要利用我。 世间就是有这种人,你也拿他没办法,他为了想保护自己,怀疑别人,很槽糕! 所以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修我们的本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 功德须自性内见,】就是从我们的本性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这句话要划起来,你要做功德,功德要在布施当中见,不是你布施供养之所求。 有些人问:师父! 可是我们若是布施,一些出家人都会说功德无量啊。 我说那叫做方便说,方便说是功德无量。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福德还是停顿在人天,六道轮回生死,功德是本性的东西。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你看! 【阿弥陀佛】这里就有注音丫,有没有看到? 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请和尚说明这样是不是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你要好好的听,也就是对韦刺史说:你要好好的听。 【惠能与说。】我来告诉你:【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引导度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离开裟婆世界并不是很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的诸佛国土,所谓十万八千,为什么距西方有十万八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呢? 也就是说我们身中有十恶,杀、盗、淫、妄等等……. .身三、口四、意三,意,贪、真、疑:口,四种业:身体,杀、盗、淫,这十种恶,指的就是十万。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相反,叫做八邪。 十万八千,所谓八邪,第一、邪见,邪见,邪知邪见,自己不懂又为人演说,这才是最凄惨的! 我常常告诉你们,不是讲经给别人听就叫做功德,讲经若是知见错误:不用自己的意见来说,这是正确的,你若是用佛的知见来讲课,这样才对啊,你若是用自己的知见来讲,都是用自己的意思,这样就违背正理,所以这叫做邪见,邪见,必须要依法不依人。 再来,邪思,就是说他的思想跟别人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思,也就是邪思维,思维,邪思维。 第三、邪语,所说出来的法不依法说,对众生没有利益,都是称为邪语,邪语就是说,因为知见错误,所说出来的话就不一样,所以邪见就会产生邪语,邪语。 再来,邪业,所造的都是恶,称为邪业。 邪命,邪命,邪命就是说他的职业不好,不好,职业不好。 再来,邪方便,邪方便就是说邪精进,他虽然很精进,但是精进的方向偏差、歪曲了,没有正知正见,所以他也是很精进,可是他精进的方向错误,出家、在家都是这样,大家都想:我要自己到山上修行。 你的知见还没有理清楚,你应该如何用功都还不知道:你要从何处下手也不知道,你要怎么修行呢? 只想精进,想精进拜佛,你拜佛也要有基础啊,也要有智慧啊,要住山也不要紧,你若是拥有智慧:譬如师父今天要去住山,那会有什么困难呢? 对不对? 而刚刚学佛出家,或是在家居士,动不动就说要闭关修行,闭关不是只把人关起来,是关闭恶业啊,你搞清楚! 关闭你内在的邪念啦、邪见啦、邪思维啊,那才是真正闭关,若只是把人关起来就叫做闭关,那么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被关在监狱、去绿岛的人,一囚禁起来就是一辈子,大家岂不是都大彻大悟了? 他们都比你更精进了,你只闭关三年,他们要关一辈子,你会关的比他更久吗? 根本不是这样子的,若是这样叫做闭关,我告诉你,关在这个四大身中,就已经够大了,不用再去关在大房间里了。 对不对? 你要闭关是没错,但是你一定要有基础啊,你一定要有相当的功夫跟功力啊,加上身体要强壮,你要有本钱啊,你才能够闭关,知见要正,看经典无所障碍。 对不对? 再来就是邪念,邪念、邪念,第七、邪念,每一念都不正确。 邪定,虽然他有定,但是他的定知见错误。 简单来说,邪见是最厉害的,你只要邪见一出来,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统统延后。 简单来说,学佛的八正道,第一个叫做正知正见,所有的修行一定是正知正见最重要,为什么? 知见正确、方向正确,那么就像太空船一发射出去,绝对能够达到目的地,你今天你要是出家人、在家人要修行,你第一要有正知正见。 所以《大智度论》中说,很不幸亲近恶知识,将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导入三恶道,为什么呢? 他现在为了拥有自己的信徒,他又邪知邪见,一开始讲经就诽谤三宝、诽谤出家人,他就诽谤出家人,尤其一贯道,他没办法啊,他一定要诽谤,他不诽谤,他就担心信徒会跑掉,这样是很凄惨的,我也不敢诽谤一贯道呢,只是说一贯道的道亲,你为什么不冷静,听我慧律法师的劝告,你冷静,不要为了面子、拉不下这个脸,不要这样子,你冷静! 不要为了面子,先来听我说,录到录音带上比较一下,请你比较一下,要是我讲得真的没道理,你再去信一贯道那也不要紧,或是天主教、基督教,冷静比较再去信仰,那都不要紧,你不用怕:我听慧律法师的录音带,我就会被他度走了。 这样就表示你没有真理的存在,你才会害怕啊! 对不对? 你若是有真理存在,你怎么会怕听我的录音带呢? 可是有些讲师就是怕这样,怕听了之后就被度走了。 怕人家说:这个人从前是我们的讲师,现在怎么变成慧律法师的徒弟了? 怕丢脸、难为情。 但是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这是生死的问题,你是为面子而来,还是为真理而来? 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邪见一产生就完了,这个人就没救了,他讲话就一定要诽谤,因为他怕信徒跑掉啊,怕信徒跑掉啊。 人家问他:我去慧律法师那里听经好不好? 不要啦! 那里是非很多,是非多得不得了! 就开始胡说八道了:人家是怎么诽谤他,他是怎么攻击回去,你不知道吗? 那里也是一团混乱。 就乱编一套给他听,听得人就说:真的这样? 那我还是别去了! 没办法! 所以说邪知邪见,为了保护自己,你变成不得不造业啊,不得不造业,组碍他人不要来听经,断人家得慧命,就是这样才是凄惨,邪知邪见实在是很凄惨! 所以这十恶八邪就是阻碍我们,变成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就是因为我们十恶八邪未断。 【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有智慧的人,所以【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有的人较快,有的人较慢。 所以【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迷的人,像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我们没有大彻大悟,没办法,所以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他说:假使这个东方的人,【但心净即无罪。】你只要心清净就无罪,【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句要注意听! 这句的意思就是说当下你就是佛,你就是净土,不必求东求西,但是因为这是禅宗所说的,禅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他一定要这样讲,意思就是说,你的心若是有罪,不论你到任何一处,你都不能解脱的意思。 这句话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意思就是说,不了解当下就是净土,那么西方人若造罪要求生那里呢? 意思是说反问你:表示说你不懂得当下,愿东愿西,这样就不识本来的面目。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难,东方人造罪,念佛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造罪,念佛要求生那里呢? 那里就是极乐世界,他还要跑去那里呢? 意思就是说,他当下悟道,那也没有东、也没有西,所以念佛求生那里啊?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有时候发愿要去东方,(【愿东】)东方琉璃世界,有时候发愿去西方,(【愿西。】)极乐世界,【悟人在处一般。】悟人在处,悟了的人即是当下,在那个地方就是他的净土,悟人在处一般,就是在那个地方,的确没有错! 我才常常告诉徒弟:你若是没有悟到本性,你只是一直换环境,换来换去的,我请问你:你是叫那个道场的人来适应你:或是你去适应别人的道场? 你在我这里有得吃、有得穿,好好的安住,又有师父教导,你待不住? 这种条件你还待不住? 你的意思是怎么? 我希望要求其他的环境,你的本性若不改变:你的习气若不改变,任何一间道场你也待不住,你有多会找地方? 我听法性说,像我有一个徒弟跑到外面,接收了别人一间茅棚,那里是缺水又缺电,这么大一间道场他情愿不住,要去那个缺水缺电的地方,要大便时也没有厕所,想大便时就挖个洞,排泄之后再埋起来,就像猫在大便一样,这也很不可思议! 我就是想不通,我就想不透! 有一个师父一直要成就我们,我也没有在管徒弟的,我这个人很不喜欢管别人,我也很不喜欢让别人管,我认为人都是佛,不需要给人难堪。 我的个性很不喜欢让别人管,我也很不喜欢管我的徒弟,你问我的徒弟,我没有在管他们的,这样还待不住? 奇怪! 你的心若不改变,你有多会找地方? 你去那一间道场,那一间道场,能像我对你这样? 对不对? 没有这样子的! 所以说,众生就是愿东愿西,摆平不了你的心,你就算走到那里都是一样。 我心情不好,我想到国外走一走。 你就算走到美国、太空,烦恼是如影随形,不是说我到外太空,就没有烦恼了。 你说:我今天很烦恼,我想去瑞士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 这样心情就会好,那回来的时候怎么办? 是不是都别回来了,干脆去瑞士住好了;要是去瑞士遇到烦恼,岂不是又要跑回台湾了? 对不对? 所以我们人摆不平自己,你到那里都不平,那是不能解决事情的。 所以学佛的人在在处处都是幸福的,幸福幸福,真的! 学佛,学佛的人大智慧,悟得的人在处一般,就是在你那个地方,就像海水一味,海水都是咸的,你若是尝一口,就知道全体都是咸味。 我们人若是悟了也是一样,你若是悟得本性,走到那里都是一样。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你看看! 太棒了! 悟到我们的本性,拥有大智慧,随所住处,你住在任何一处,你都是非常的快乐。 假使说,【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你的心与佛的心完全相同。 【使君但行十善,】你只要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你若是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因为你与佛不相应啊。 【若悟无生顿法,】悟到我们的本性,【见西方只在刹那。】所以我才告诉诸位,若是悟到本性的人在念佛,念一句佛就是一句佛,是念实在的佛,不是念虚浮的佛,没有悟到本性的人在念佛,事相念佛,就是念虚浮的佛,也不能说没有用,只有这样而已,因为他无法悟入,对不对? 年纪大的人会说: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一句也听不懂! 听不懂你念佛就行了,你要不要去极乐世界啊? 有啊! 这样就好了,这样就很好了! 你要去极乐世界做什么? 扫地、沏茶啊! 去啊! 也没关系啊! 你尽管发愿,只有这样而已,不然你要叫老菩萨怎么悟? 对不对? 没办法! 年纪大了,不过也不是年轻人就一定能悟,有些老人家功夫也是很好,智慧也是很高的。 【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你不悟,你只是一直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路遥如何得达? 那根本是很远的路线。 所以师父讲这本《六祖坛经》就是要让你悟到本性,要让大家了解本性的东西,至少要让你;让你修养非常好。 要记得师父一句话,永远跟你的仇人保持一个距离,永远不要回头看你的敌人,因为没有时间,永远不要回头看你的敌人,永远跟你的仇视的人保持一个距离,你要听我的话。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要让诸位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大众顶礼说:【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你若是坐在这里能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你何必往生呢?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 世间人;这段我待会再来讲好了,休息五分钟。 最近一些信徒,都会写信来,也有问说生了双胞胎,要师父为他们取名字。 昨天还有一个人很紧急,打了一通电话来,很紧张,结果问她什么事,也不肯说,就一定要接师父,一接起来之后竟然是说:她得预产期已经超过十一天了,生不出来啦! 我说:那我怎么会有办法? 我是不是要去帮你挤出来,不然该怎么办? 连这个也在问师父? 唉哟! 你若是说本性的东西、教礼不懂来问我,我还稍微懂一些,连生不出来也找我? 我岂不是要拿一双大剪刀去:躺好、躺好吧! 不然怎么办? 真是糟糕! 他将法师当作是万能的,样样都通,不能这样的啦! 对不对? 二十一页,【师言:】六祖说:【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 眼耳鼻舌是门。 外有五门,】就是眼、耳、鼻、舌,【内有意门。】有这个意,【心是地。 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 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下面这句话要划起来,【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 自性觉即是佛。】你想要成佛作祖,你一定要怎么样呢? 你一定要由你的本性去做,要由本性造作,你先要无求无著,不要向身外,希望别人能使我们解脱啦,向别人祈求快乐,这样得不到快乐,要自己放下,要自己自观自照,自觉自在,不然没办法! 你若是放不下;有些人多有趣你知道吗? 有一次在半夜的时候,差不多是在一点半了,我刚好爬起来上厕所,电话是一直响,听到电话一直响,我就想:我若是不接,又怕会吵到别人。 因为我房间里是不会响,但是我在外面听到电话响了,我房间里的电话,要拿起来按40才接得通,若是不接呢,电话又一直响,好吧! 我就接起来听听看。 电话一接起来,对方就开始哭泣了,她说:你是谁? 我也说:那你是谁? 我没有问你,竟然换你先问我了? 她说:我现在心情很糟,我想跟慧律法师讲话。 我说:我师父谁著了,睡很久了,我师父都十点就睡觉了。 她说:不然告诉你也行啦。 好啦! 不然我也行,那将就将就吧! 我师父在睡觉了。 她说:你的声音怎么那么像师父? 对啊! 大家都这样说啊! 她说:我想问她问题,你能够回答我吗? 我说:先通过我这一关,再叫我师父,一点半了,怎么现在还还打电话来? 我问:你有什么问题? 她说:我心情很糟、很痛苦! 我问:那你有没有拜佛啊? 有啊! 有啊! 我也有在拜佛,就是因为生了几个小孩不争气,把我气得要死,而且我先生常常把我揍得半死,我真想去寻死了断算了,可是想一想,这样也不能解决事情,想去跳淡水河,淡水河又那么冷,怕没被淹死,冷得受不了又爬上来了。 反正她就是一直想死,她现在心情不好,就是一直想找师父讲话,她现在一直希望师父能使她快乐。 我说:你觉悟了,你这样错误,你今天一直跟我讲,讲到明天天亮了,想看得开,还是要你自己放得下才有办法,就算我说得死去活来,还是没办法! 她说:师父! 有时候你为我开示一下,我比较能看得开。 我说:若是偶尔没有人为你开示时怎么办? 我为你开示时你看得开,那只是暂时得;我若是没有为你开示时,你得烦恼还是会再起来啊! 所以众生就是有一种依赖,他是认为师父有大能力,可以救度众生,这样讲也不能说错啦,但是不靠自己救自己,是无法得救的。 这就是这句话,他痛苦的时候就一直想找人说话,【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你本来就是佛。 【自性迷即是众生。 自觉性即是佛。】很奇怪,我这样讲话很吃力! 自性若觉:这样好,这样对! 自性若觉就是佛,【慈悲即是观音。】你若是慈悲,你就是观世音,【喜舍名为势至。】我们常拜观世音菩萨,你的心若是慈悲,你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 喜舍名叫做势至,【喜】把笔拿起来,这个【喜】不是欢喜的意思,这个喜就是净,清净心的喜舍,清净心,这个喜是净的意思,就是说施舍时,以欢喜心、以清净心。 【能净即释迦。】你的心若是清净,你就是释迦,【平直即弥陀。】下面就是要说反面的,【人我是须弥。】【人我】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做人我? 人我,蒋光超从前演了一部戏叫做【你我他】是不是? 蒋光超。 人我。 我看报纸报导,蒋光超的儿子在美国开车发生车祸被撞死了,不知道是或不是,我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等一下蒋光超来找我算帐,报纸上好像是这么写的。 人我是须弥,人我就是斗争不断的意思。 这个【人我】很厉害,我们不要小看这二个字,人我是须弥,如须弥山的高低不平,人我就是分得很清楚,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没有一点协调感。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邪心是海水,我们的烦恼就是我们这个心的波浪,【毒害是恶龙。 虚妄是鬼神。】因为鬼神出没无定嘛,所以他是属于虚妄。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因此若是都加一个【心】字,邪心是海水;烦恼心是波浪;毒害心就是恶龙;虚妄心就是鬼神;尘劳心就是龟鳖,为什么讲尘劳? 【尘劳是龟鳖。】呢? 因为尘劳没有一时一刻休息的,就是畜生的意思,龟鳖就是畜生。 【贪嗔是地狱。】贪嗔的心就是地狱,【愚疑是畜生。】【善知识!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你若是常常行十善,天堂就到了。 【除人我,须弥倒。】【须弥】大部分都是描述我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须弥山就会倒,你若是除掉这个人我执,也就是无我,这个我慢德须弥山就会倒。 【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毒害除,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都是说我们本性的东西。 【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能破六欲诸天,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性的觉性放大光明,照著六门,六门就是六根,六根清净,就能够破除六欲诸天,欲就是一种束缚,我们所有的欲望,都透过六根来追求,眼耳鼻舌身意嘛,所以这个欲就是束缚,六根若是清净,我们就不会受六欲诸天,因为诸天也是一种束缚。 自性若内照;所以这个佛法讲;内典研究班,我们讲内典研究班,内典研究班,佛教是专门开发我们本性的东西,开发我们本性的东西。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一时消灭,内外即明彻,【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与西方没有什么两样。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你若是不这样修行,你要如何到彼岸呢? 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我们若是想修行,一定要改变,一定要由心地下手,心地的功夫,我们若是没有心地的功夫,不管你多么会修行,任你跑到天涯海角,你也绝对无法成道,因为人我执破不了,缺少那种包容、那种慈悲,看到别人的缺失,就一直伤害别人、一直攻击别人。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所以六祖也是佛再来的,了然,这样一说,大家就明心见性了。 【悉皆礼拜。 俱叹善哉,】都非常赞叹,【唯言:】他就这样说了:【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你看祖师讲经圆满后,就会发一个愿:希望法界众生都能悟解,能觉悟了解。 【师言:善知识!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出家亦得,【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所以因为六祖说这句话,是指本性得道理上来说,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说不必出家,就是误解了六祖得意思,你注意看这一句哦! 所以一贯道会误解,也同样是这样,道在俗,不在僧,道在俗家,不在庙,道在俗,不在庙,你就是看这段,这就是误解了六祖得意思。 六祖的意思是说,若是能悟得,意思是说,你出家若是没有悟得,也是没有用;你在家若是悟得,就与出家相同,重点是要悟啊! 对不对? 所以说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不一定要在寺,一贯道,就拿这一句大作文章,其实就误解了,误解六祖的意思。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地善;在寺庙若是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恶。 对不对? 就是说要修,问题是在家好修、难修呢? 你有没有悟呢? 在家若是有悟的人举手,没有啊! 没见到有人举手的,所以没有人悟啊。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你的心若是自性清净,你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 愿为教授。】拜托你教导我们。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无相颂。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倒何益?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心若平等,你不用持戒,这句话,大家也有很多误会,有很多误会,我的心平等了,也不用持戒了,任何坏事都胡作非为了。 不是这个意思,心若平,意思就是说,你就没有一个所谓持戒的相,持戒是外表啦,一定要心平。 这句话反过来说,心平自然就是持戒,经典的意思要会看,而不是常常说:我心地平和,不用持戒。 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意思就是说,心地完成了平等心,你所谓的外在的持戒、威仪一切,都完成了持戒的次第。 简单来说,心地如果平,就是一切持戒清净。 【行直何用修禅,】行直,就是说不要扭曲别人;不要丑化别人,要很诚恳的通达我们的本性,行直,这个【直】就是通达本性,这个【直】照理说是通的意思,通。 你若是行,通达我们的本性平等心,那么那有什么禅可修呢? 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我们的行有没有直呢? 我们总是扭曲别人,众生都很会扭曲别人,都是用意识心来修行,所以他怎么会有本性的功夫呢? 行直何用修禅。 下面,【恩则亲养父母,】什么是恩呢? 要如何报恩呢? 要亲养父母,好好的来孝养父母。 什么叫做人情义礼呢? 【义则上下相怜,】怜就是扶持其患难饥寒,帮助困难的人,若是有一碗饭吃,就帮助那些没有一碗饭吃的人。 所以我们十一月、十二月份,我们最近基金会要做一百十万的施舍,就是要做慈善,慈善。 我们每年基金会都会做慈善,一百一十万。 人情义理上下相怜,在上之人,能体恤这个在下的人;在下的人,能恭敬在上之人,扶持其患难饥寒。 【让则尊卑和睦,】我告诉诸位,这句话,这个【让】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前面所说的都不难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你不可缺少,这个【让】字你把它圈起来,你一直看这个字,你的修养就会很好了,让! 不论任何时间、不论任何空间,我都退步,让你赢,让你赢不代表我输,辩论,让;斗争,我让,对啊! 别人占据我们差一、二千元,我退让。 很奇怪! 有忍辱、能退让的人,很奇怪! 天地自然将他保佑得清清楚楚。 但是这个让要用智慧,要用智慧,这个让你不能说变成完完全全不了解这个智慧的让,不了解智慧的让会变成如何呢? 变成增长众生的恶业,增长众生的恶业。 譬如说这个徒弟很恶劣,做师父的人想:我让。 这样就完蛋了! 这徒弟就得寸进尺的想:干脆慧律法师你退位,换我当主持吧! 这个让是说拥有大智慧,对任何的根性他都能运用得当,这个让也没有那么简单,透过智慧心,处理的事情处理得恰倒好处。 让则尊卑和睦,和睦就是恭敬,尊就是上辈,卑就是晚辈,和睦。 一间道场若是有让,那么不得了了! 所以这个道场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有斗争,【忍则众恶无喧,】无【喧】就是争吵,你若是有忍耐,透过本性的忍耐,一切恶就不会争执。 【若能钻木出火,】把笔拿起来,比喻修行不怠,怠就是一个台湾的【台】底下一个【心】懈怠得【怠】比喻修行不怠,必定见性,叫做钻木出火。 钻木取火就是要再继续再继续……就是不能停,就是说我们内在密密关照,密密关照……随时都关照我们的起心动念,这是真的精进。 二十四小时都一直关照我们的起心动念。 人家问师父:师父! 怎么修行? 我说:注意你的念头,随时注意你的念头,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 是不是? 若能钻木取火,钻木取火需要时间啊,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就是说要继续,见到这个烟还不能停止,不能停止,我们已经有一点消息了,他不能停止,再继续关照,再继续关照。 你若是修行不懈怠,必定见性。 【淤泥定生红莲。】把笔拿起来,淤泥就是烦恼,红莲就表示菩提,在烦恼淤泥,就像掉入泥沼中,就是我们的烦恼。 我们人就是陷在烦恼当中,就像深陷于泥沼中,掉在里面了,掉在里面爬不起来。 这个烦恼的淤泥,你若是有这种密密关照,你定生红莲,红莲就是赤色的莲花,叫做红莲,就是我们所谓的菩提。 不怕烦恼,就怕你不觉悟。 【苦口的是良药,】【的】就是的确,那个不能念作de。 哦,苦口的是良药,的的确确是良药,是良药、好药,的确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逆耳一定是忠言,就是说要听他人的劝告。 【改过必生智慧,】所谓能言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会说也要尽量去做,那么要改过,你才会产生智慧。 护短,把笔拿起来,【短】就是过失,你一直,一直为了要保护自己的过失,这不是一个贤能的人,不生改过之心嘛。 【护短心内非贤。】你有过失,还一直想要强词夺理、强辩,那么那不是一个贤能的人。 【日用常行饶益,】每一天都活在宽恕中,饶益、宽恕。 所以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很了不起的,恕道,宽恕,就是这个耶酥讲的,要爱,要爱,要原谅人家,【成道非由施钱,】你想成道,不是光布施钱就行了。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何必向外在求呢? 求玄呢? 玄就是说不可知的东西,搞这个一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叫做玄,何劳向外求玄,菩提就是向你的心中找,你在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搞这个玄妙的东西,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啊。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听说;你听、讲,更要按照这样来修行,天堂就在我们眼前而已。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 众人且散,】这个【法不相待】有几种意思,佛法不是对立的东西,佛法不是对立的东西,意思就是法不相待,就是说不二门的意思,法是不二,烦恼当下就是菩提。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警惕大家,法不相待,一切法它不等待你,为什么? 它无常嘛,这也可以这样解释。 【众人且散,吾归曹溪。 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定慧一体第三】【师示众云:善知识!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划起来,六祖大师以什么为本啊? 以定慧为本。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要认为定与慧是不同的,定与慧是同一体的东西,【不是二。】我告诉诸位,明心见性是不二法门,【定是慧体。】定是智慧之体,【慧是定用。】智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时,定在慧。 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要记得! 定慧等学才能明心见性,如果说,我们只有悟明道理,但是习气还是难断,那么这就是没有定,道理都了解,慈悲啦、喜舍心,但是你定力不够,这样就还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连习气都没有。 【诸学道人,】二十四页,【莫言先定发慧】不要说先有定力才发智慧,或是说【先慧发定各别。】各别就是将它分开。 【作此见者,】作这种见解的人,【法有二相。】法有二相,变成定与慧不相同,所以又变成二个阶层。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嘴上虽然说善的言语,可是心中不善,因为你不能入不二法门嘛。 【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虚有这个定慧,空有定慧就是虚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你的心是这样,口也同样是这样,你嘴上会说,心照著去做,这才叫做真正的善。 【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这也很重要! 这句话要划,你自己好好修行,不在于诤,在座诸位! 这是很平凡的字眼,但是意思就是说,你今天若是在这个道场修行,你就不要讲是非、斗争,二个人不要吵架,不要意见不同,若是有任何事情要慈悲、包容,慢慢的讨论,就是不要斗争。 下面那一句要划起来,【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你学佛学到今天了,还老是有一个脾气在,还在争先后,还在争这个小事情,那你跟迷人没有什么两样。 再继续划下去,【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你不断这个我赢你输;我老大你老小;我对你错;那么你就无法成就,你永远就是会痛苦,你也就不见本性。 不断胜负,继续,【却增】就是继续,反而,反而,反而增加这个我法二执,不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知识!】划下来,【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划到这里。 什么叫一行三昧? 把笔拿起来,唯专修一行,修习正定,专门修一法,那么六祖教我们专修的就是什么呢? 行住坐卧,保持这个直心,通达本性的心,就是平等心、喜舍心、慈悲心、清净心,就是这种心,无求、无取无舍、无所著的心,常行,永远这种心,这就是一行三昧。 你想想一个人行住坐卧都保持这种心,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如净名经云:】就是《维摩诘经》所以这部《维摩诘经》我们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讲完之后,我们就是要讲《维摩诘经》。 所以《净名经》这样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谄行曲,】谄曲就是为了巴结人家,为了巴结讲虚伪的话,曲就是扭曲。 【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不照著去做,【但行直心,】下面划起来,【于一切法勿有执著。】你只要行直心,于一切法不要有执著,就是有一丝毫执著都不行。 【迷人著法相,】执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错误! 执著一行三昧的人,认为坐著不动、妄想不起,以此为一行三昧,那么起身之后怎么办? 行住坐卧怎么办? 坐著时才有定,才叫做一行三昧,那么起身之后怎么办? 所以有些人说:师父! 我若是打坐时,心情就很轻松。 我说:若是起身之后怎么办? 大彻大悟之人行住坐卧,或坐或立或躺皆在三昧中。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就是如草木、石头,跟草木一样了,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这样就会障道,障碍我们的道。 【善知识!】这个太重要,底下这个要划起来,【道须通流,】道,什么叫做道? 道就是通达无阻,没有任何障碍,你的心若是有障碍,你就象水不通一样,执著就是不通,你若是放下,完全放得无所求、无所著,【何以却滞?】你怎么会有滞疑呢? 下面再继续划下去,【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划到这个地方,太棒了! 六祖就是六祖,非同小可! 跟佛讲得完全一样,非同小可,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说出来得话,句句都是本性的东西。 心不住法,绝对不能执著一法,因为一切法不可得嘛。 道即通流,所以一贯道说:得道,先得而后修,什么叫做得道? 无所得才叫做得道,为什么就一定要点在这里呢? 我就问他了:上次有一个一贯道的来,他说:他已经点道,他得道了。 我问他:道是什么? 他说:道就是无形。 我说:你会讲不会做,道既然无形,那你点道点在哪里啊? 他说:点在这里啊。 这里是有形还是无形? 有形啊! 那就完了,讲来讲去都充满矛盾。 你也了解道是无形啊,他们也常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嘴上会说,既然道是无形的,智慧心就是道,我们的智慧心就是道,你为什么要点在这里? 或是点在这边行不行? 还是要点在那边? 这是有形相的东西,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本性,为什么一定要点在这里才叫做得道? 对不对? 或是说,死后灵性从这里出来,对不对? 说死后灵性从这里出来,他的观念就是这样。 所以说不懂佛法的人,听到他们这样说,好像很有道理,再听到正知正见的法师讲,才知那真是差太多了! 但是他没有那个因缘,没有办法啊! 而又继续讲道给人家听,继续讲道给人家听,在他的观念是说他在度众生,在佛的观念,这叫做造业,因为破佛的知见嘛,知见错误嘛,而知见错误,你就愈讲愈离谱,造业愈严重,断众生的慧命,他所说的是没有正见的东西,虽然有些人讲经是真的在做功德,譬如祖师大德这样,所说的完全依法,你不依法,你就是在造业,造这种业就不得了了! 你去杀人、放火的罪,尚不及说邪法德罪重,说邪法的罪,是会断众生的慧命,直入地狱呢! 你叫人偷盗、杀人,还能够忏悔,有时候还不致堕地狱,罪还不会那么重。 邪法是断慧命;杀人是断性命、身命,二者所断的不同,拿刀杀人罪比较轻,用嘴杀人罪比较重,你拿刀顶多是杀死他的生命而已,你只是断他的身命,用口说邪法是断人慧命,无刀能杀人,杀人不见血就是这个意思,不必用刀。 拿刀杀人又时候罪还比较轻,就算被国家判死刑,也是杀死他的色身而已,并没有断他的慧命。 你今生灌输他邪法,使他变成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常常留在心中,这是生生世世的,生生世世的,他听到正法也不肯进来,听到正法也不肯进来,完蛋了! 生生世世都邪知邪见,习气一直保存下来。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名为自缚。 所以一贯道说,度众生度愈多,地狱有除名,天堂有挂名,他说要度更多众生,你想这不是执法,那是什么呢? 对不对? 度一个人是什么;度二个人又是什么,《金刚经》你也会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你现在为什么又拼命度众生? 执著一个度众生的名? 对不对? 所以说佛也是随缘、随能力度众生,他也不执著这个度众生。 心若住法,名叫做自缚。 【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把笔拿起来,宴坐就是静坐,静静的坐在那里,脑筋里什么都不想,就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就像死人不动,静静的坐在那里。 宴坐林中。 这就是有一次舍利弗在静坐,坐在树下,唯摩咭居士就走过来了,走过来了,舍利弗正是坐得很定时,坐在树底下,唯摩咭居士就走过来问了:舍利弗啊! 你在这里做什么? 他说:我在打坐修定啊。 你是怎么修的呢? 他说:我就静坐著修定啊。 唯摩咭居士就问他:你是以什么心来坐? 是以过去心来静坐? 或是以现在心来静坐? 或是以未来心来静坐? 若说以过去心来静坐,过去心已经过去了;若是用现在心来静坐,现在心不住啊;若是用未来心来静坐,未来还没有到,你到底以什么心来静坐呢? 舍利弗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唯摩咭居士又问:你是有心静坐,还是无心静坐? 你有心静坐,与凡夫妄想心一样;你无心静坐,与草木、石头一样,你是以什么心静坐呢? 舍利弗又默然了。 很惨! 每一句话都答不出来。 所以说不二法门,这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却被唯摩咭诃。】诃就是责备。 【善知识! 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有人教我们坐,看心观静,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神秀大师教弟子,前面是根据《唯摩咭经》现在是说教坐看心观静,看我们的心,关照要如何才能停止这个妄想,【不动不起,】不动不起,就是说像死人固定在那个地方,念头不要起来、不要起来,一动念就是妄想、一动念就是妄想,不要紧! 六祖说:你念头尽管起来,只要无所著,你念头尽管起来,这就是妙有啊,就像师父,现在为你们讲经一样,我一直讲经,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本性的东西,它会作用啊! 只要你的语言当中,不夹杂任何的我执、我见,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啊,本性的东西就是无量的作用才是。 他现在则不是,教你看心,注意观照你的心;观静,坐照时:我要怎样才能去掉妄想? 我要怎么才能去掉妄想? 一直想压制它,不动不起,硬是压制住念头。 六祖说:【从此置功。】用这样去下功夫,【迷人不会,】迷的人不明白,【便执成。】就以为这样就是修行,【如此者众。】这种人是太多太多了,【如是相教,】这样教来教去,【故知大错。】完全错误,完全错误了! 这样教根本不对,就像死人不动的坐著,怕这个妄想起来,对不对? 怕这个妄想起来。 九点半了,要记得缴二百元。 这我都不会难为情,只要不自私都是这样。 你们到佛教书局缴给玉清姑娘,或缴给我们蔡淑芬小姐,明天我们再继续上课,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善知识! 定慧犹如何等?】定跟慧就像什么东西呢? 【犹如灯光。】就像灯光一样,【有灯即光。 无灯即暗。 灯是光之体。 光是灯之用。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这是将定跟慧借著灯与光来比喻,其实以这样来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让你比较容易了解,缺点是你现在会执著本性是一种会发光的东西;本性是一种有形相的东西,你现在会执著我们的本性是一种可追寻的东西,因为他是用可见的物质去比喻,所以你现在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本性就是一种可以指陈的地方,其实不是! 本性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心是于行住坐卧随时起妙用,并不需要有一个体,以及有一个光,不是这样。 本性的东西,当下智慧心就是作用,作用当下,就是空寂的东西,不必透过种种的比喻、有形相的东西,而产生错觉,但是在不得已之下,你若是用这样比喻,才能慢慢去体会。 所以说用比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让你比较容易了解,缺点是变成会认为本性是一种可指陈的东西,可以指得出来的东西,不对! 本性是一种大智慧,智慧当下就是作用,你若是要论所有的作用,却又没有、又看不到,若说没有,它又清清楚楚;若说有,你又指不出来,就是这样。 所以说:【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也是一样。 【善知识! 本来正教】就是指我们佛教,佛、所教化,【无有顿渐,】没有顿根的人,也没有所谓渐教,【人性自有利钝。】有利与钝,根基利者悟性较快,根基钝者悟性则较慢,【迷人渐契,】契合,契就是合,契就是慢慢的合,契就是合,合这个本性。 就是说烦恼较重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教导他。 【悟人顿修。】因为他一悟即可直超如来地,直接就悟入本性的东西。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自己若是悟得本性,自己若是见到本性,于一切就没有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其实法是无顿渐,迷悟有差别,迷根悟的差别而已。 【善知识!】划起来,【我此法门,从上以来,】从过去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划到这里,何谓无念为宗呢? 他最重要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若是要修顿法,第一,你要以无念为宗,作为我们的宗旨。 所谓无念一定要记得,不是没有念头,是没有妄念,而不是没有净念,你要弄清楚! 这个无念不是像死人一样,像枯木死灰一样、像石头一样,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众生有念,所以他要说一个无念,而你若是执著无念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你就失去妙有的作用,那又完蛋了,又落入这个断灭的顽空,这样又错误了! 这个无念是对众生法、世俗法来说,因为世俗人他念念便起邪见,念念便起邪见,所以他为了破除众生的妄想,他只有告诉你,修禅、修顿悟法门,一定要先无念,无念就是万念俱息,要先停止这些。 但是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他有清静念,如果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跟死人一样了。 有些人说:请问师父! 佛陀是不是没有分别心? 我说:对! 佛陀是不是无念? 我说:对! 那么佛陀在吃饭时,不知道能不能分出那些是豆包、空心菜,或是知道那些是菱角吗? 居然问这种问题,意思就是说,无分别心就像死人不动枯坐著。 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无分别心、无念,就表示没有世俗的这个十恶八邪之念,所生起来的都是正念,都是本性之念,若是无念,那么我们的本性就完全失去作用了。 所以我们的本性不失去作用以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是讲有念,有念也对,是指清静的念,无念是破除众生的妄念,你讲无念也不对,为什么? 它有妙有,怎么讲无念呢? 但是就众生位来说,就是要这样讲,一定要这样讲,如果说佛陀无念,那么他要如何度众生? 佛陀为什么能了解过去无量劫来之事,那还是要念啊,念没有关系啊。 所以要了解这个无念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妄念,而不是没有净念。 其实妄是对净讲的,净是对妄讲的,是不得已的,其实连净、连妄,都是虚妄的东西。 简单来说,无念当体就是空,当体就是妙有,只能这样讲,对不对? 再来,无相为体,无相为体,你就可以合一切境界,无相为体,你就能于一切境界完全没有障碍,你往住坐卧、任何身口意当中,你以无相为体,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不会跟人起冲突,因为一切相不可得嘛! 你内心存有大智慧,一切相不可得,既然一切相不可得,得失、善恶、是非、对错、人我全部没有,无相为体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所到之处都与空相应,无相为体就是所到之处全部与空相应,无所障疑,不论任何一种境界,都扰乱不了他,犹如虚空一样,无相嘛,既知无相他就能离相,他既然了解这个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刹那间在变化,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当然他就了解这个无相。 这个无相若是再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于一切相透视,而不执著一相,叫做无相,而不是否认,否认。 无相就是说我看到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本来就无常,我不要移动它,我不用去分析它,我马上就知道这个不是永恒的东西,执著这个就是一种错误,连续的悲剧就会产生。 金钱也是同样的意思,看到金钱,你也不必排除它,佛说这个钱是毒蛇,那是对下根器讲的啦,所以要远离,这是因为根基不够,那菩萨看这个金钱,那很可爱了! 为什么? 他不是为了贪嘛! 所以你也不必舍弃金钱、也不必增加金钱,不管你有多少,都是空性的东西。 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你完全进入透视,完全透视,不即不离,即心即佛。 你也不要离开它;也不要执著它;也不舍弃它;但也不要取著它,也不要求它、也不要执著,无求无著,不取不舍,即心即佛,就是这个东西,不离当处就是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所以无相为体,就完成了佛道,完成了佛道。 无住为本,住就是执著,所到之处,包括行住坐卧一切生活,都不能动到念头,不能有一丝毫执著,那么你想了解佛是什么意思,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想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 他于一切法无所著,所以说:无住为本,无所住。 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独对一切相,当下就离开对一切相的执著。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就是说每一个念头生起,就了解每一个念头无所著,所以称为无念。 没有世俗执著的念,你于念念当中,而没有世俗八邪十恶之念,完全都是净念。 讲净念也不对,为什么? 净本身无念,但是不得不讲净念。 佛本身无念,但是你讲本身无念,变成失去作用,所以念而无念,就变成无念而念,无念变成体,念变成作用,虽生念,但是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称为无念,虽然每一个念头是离相无念的东西,但是作用又清清楚楚,所以变成没有办法的形容,变成只能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无念当作是本体的话,那个念就是妙用,只能这样说明。 所以简单来说,透过文字的形容,某一些道理总是会有偏差,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这种办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体会。 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独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句话要画线,还是要画线,我们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本来的面目,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善;对于世间的恶、好坏、好丑;乃至冤家或亲家;或是语言;独刺就是外境的一切,包括别人欺负我们、包括斗争,并将为空,就是全盘放下,不思酬害,没有报复的心,不能有报仇的心,不思酬害,我不会动念害你,保持这个如如不动的清净心,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2025-07-29 09:10:5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