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 内容: 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菩萨戒义疏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菩萨戒者。 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 直道而归生源可尽。 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 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 内外二途咸皆敬奉。 王家庶众委质虔恭。 斯乃趣极果之胜因。 结道场之妙业。 然经论所载戒相有于多种。 记传所辨受法不无同异。 良以机悟偏圆宜闻详略。 辞无双举事不并行。 今谨按什师所述法相。 出自梵网经律藏品。 什师秦弘始三年来达汉境。 光显大乘匡维圣教。 传译经论三百余卷。 梵网一本最后诵出誓愿弘宣。 是故殷勤一言三复。 特为文义幽隐旨趣深玄。 所以指堂晓示。 令后生取悟为易。 经称梵网者。 欲明诸佛教法不同。 犹如梵王网目。 品言心地者。 菩萨律仪遍防三业。 心意识体一异名。 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 据胜为论故言心地也。 释此戒经三重玄义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 第三料简。 就释名中。 初明人名。 次辨法号。 后明阶位。 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今言菩萨略其余字。 译云。 大道心成众生。 亦云。 开士亦大勇心。 复云善美。 随行为名。 以其运心广普因斯立号。 大品经明。 此人有大道心。 不可沮坏犹如金刚。 从初发心终至等觉。 皆名菩萨也。 又称佛子。 以绍继为义。 三乘皆从佛生。 解尽是子义。 法华云。 若如我子。 大士绍续为胜。 称为真子。 又三乘同皆修道。 尽有此义。 二乘自通至小果狭而且短。 大士广长自通通他。 故受斯称。 大经发心云。 初已为天人师。 胜出声闻及缘觉。 故言大心。 次辨法号即是戒义。 梵音尸罗。 大论云。 秦言性善。 亦云清凉。 以其能止破戒热恼。 从能得名。 亦云波罗提木叉。 译言保解脱。 又名净命。 亦言成就威仪无所受畜。 未来生处离三恶道净土受形。 能止邪命防非止恶。 亦言戒。 是约义训义。 复言勒义禁义。 并是随义立名。 大经云。 如佛禁无常汝犹说者。 即破佛禁舌则堕落。 又云。 是人所有禁戒皆不具足。 尚不能得二乘菩提。 况无上道。 今言戒者。 有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 此名原出三藏。 律是遮止仪是形仪。 能止形上诸恶。 故称为戒。 亦曰威仪。 威是清严可畏。 仪是轨范。 行人肃然可畏。 亦曰调御。 使心行调善也。 定是静摄。 入定之时自然调善防止诸恶也。 道是能通。 发真已后自无毁犯。 初果耕地虫离四寸。 道共力也。 此二戒法既是心上胜用力。 能发戒道定与律仪并起。 故称为共。 萨婆多说。 律仪戒禅戒无漏戒。 此名虽出三藏。 今菩萨戒善亦有此三。 若要誓所得名曰律仪。 若菩萨定共道共。 皆止三业通称戒也。 若摄律仪。 摄善法。 摄众生。 此三聚戒名。 出方等地持不道三藏。 大士律仪通止三业。 今从身口相显皆名律仪也。 摄善者。 于律仪上起大菩提心。 能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诸善。 满菩提愿也。 摄生者。 菩萨利益众生有十一事。 皆是益物广利众生也。 戒品广列菩萨一切戒竟。 总结九种戒皆为三戒所摄。 律仪皆令心住。 摄善自成佛法。 摄生成就众生。 此三摄大士诸戒尽也。 璎珞经云。 律仪戒谓十波罗夷。 摄善谓八万四千法门。 摄生谓慈悲喜舍。 化及众生令得安乐也。 大论戒品列十种戒。 一不缺。 二不破。 三不穿。 四不杂。 五随道。 六无著。 七智所赞。 八自在。 九随定。 十具足。 义推此十。 不缺者。 持于性 发布时间:2024-03-02 08:39:2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