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七讲 内容: 《六祖坛经》第七讲我们上一讲讲到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接下来六祖大师开示: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这段话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是指导修行的关键。 口莫终日说空,每天都挂在嘴上我们要空,心中不修此行,心里面不知道空的是什么,这样的空,恰似凡人自称国王,这就好比一般普通人说自己是国王了。 这样的说法在过去封建社会是要被杀头的,现在虽然不会杀头了,至少别人以为这个人是两种可能:要么是神经不对头了,要么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六祖大师说这样的人,非吾弟子。 为什么他要强调非吾弟子呢? 因为禅宗号称空宗,在佛门的宗派里面,它说空的份量比较多。 《金刚经》里面的须菩提尊者就号称解空第一。 这个空又是哲学方面一个重要的概念,空这个字说多了就很容易堕落到狂空、顽空的地步。 因此六祖大师在这里强调:嘴上一天到晚说空,不修行,这样的人不是禅宗的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什么叫般若呢? 般若两个字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智慧,从印度语翻成中国汉文就是智慧。 但是为什么不翻呢? 这个我们多次讲过:尊重不翻。 在翻译学方面要讲究尊重,有些字眼要讲究它的份量,不是拿起来就翻的,翻得不好就会错解它原来的意思。 中国人往往把智慧理解成聪明,而智慧不等于聪明,般若更不等于聪明。 般若是超尘拔俗的智慧! 是穿云破雾的智慧! 是解脱生死的智慧! 是让人从迷茫到觉悟的这样惊天动地的大智慧! 所以翻译家没有翻。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这是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叫做般若行,就是修行你怎么样修就跟般若相符合了。 一切处所,就是一切地点,一切时中,就是所有的时间,不管是忙、闲、动、静、昼、夜,无论何时,念念不愚,每一个念头都不会堕落到愚痴的状态上,这样就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法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毒、嗔毒、痴毒。 一个人贪心重、嗔心重、痴心重,就像中毒一样,身心中毒了。 中毒了要怎样才能解毒呢? 要有戒、定、慧。 解毒的良药就是戒定慧! 当一个人他的嗔恨心起来时,叫做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就是他的怒火起来,把功德林烧了。 祖师大德还有一句开示,叫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 当一个人的贪心起来时,一百万个障碍他清净智慧的门都打开了。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贪心起来时处处都是障碍,障碍他自己的智慧、觉悟、修行,甚至连为人处世正常的状态都迷惑了,百万障门开啊! 一念贪心起是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一念痴心都是这样。 只要贪嗔痴心念一动,这个人连正常的为人处世都变得很糟糕了!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六祖大师的开示,句句都说到点子上! 世间上的人愚痴、迷惑,没有见到般若,但是口里面又在说般若,说什么般若呢? 说般若这两个字。 ,我们每天把般若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你得到般若没有? 像一些小学生说脑筋急转弯一样,你能不能用红笔写蓝字呢? 可以呀。 为什么可以用红笔写蓝字? 用红色的笔写一个蓝字。 用黑色的笔写红字,写什么红字啊? 写了一个红字。 我们口说般若也是这样子的。 般若的内涵、般若的实质、般若的利益我们没有得到,但是般若这两个字、这个名词是常挂在嘴边的。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经常自己说自己我是修般若行的,我是修大乘佛法的,我们是大乘佛法,他是小乘佛法,这个比较滑稽。 尤其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学佛、不懂佛法的人这样说还情有可原,我们学佛尤其不能犯这样的错。 我们说这个片区、那个片区佛教的面貌,这一片地区他们是修小乘佛法的,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殊不知这样说已经犯了一个很不应该、很荒唐的错! 大乘小乘,不是论经典,不是由自己说,而是要用实际行为来印证的。 印证的最主要关键在哪里呢? 在心量! 你心量广大就是大乘佛法,心量狭小就是小乘佛法。 六祖大师对大乘小乘有一句很经典的开示,叫做:大乘人修小乘法,小乘法都变成大乘;小乘人修大乘法,大乘法都变成小乘。 这是六祖大师的开示。 为什么大乘人修小乘法,小乘人修大乘法,都反过来了呢? 这个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是心量,是广阔还是狭隘,是真实还是虚伪。 从这个地方来判断,我们自己心量很狭隘,狭隘到自私自利;连老实真诚都谈不上,还说自己是修大乘佛法的,这就难为情了! 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真正的空,什么叫做空? 佛门讲这个空字,意义非常广大、非常深远。 如果没弄清楚什么叫空,就笼统地说一个空,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也空那样也空,好的都空掉了,不好的一点也不空! 功德、利益、种善根、培福田,这些我都空! 可是自私自利、诽谤嫉妒、贪嗔痴一点都不空! 这样的空就跟佛法讲的空不相吻合。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般若没有一个形相,这说得很具体。 什么叫般若没形相? 般若没有长短、方圆、大小、胖瘦、高矮、斤两,不能用这些概念来衡量。 般若是长的还是短的,是大的还是小的,乃至方位东、南、西、北,般若没有这些概念。 换句话说,有般若的人,他的身心处处都体现出般若;没有般若的人,就算把般若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不停地念,也看不到般若的影子。 何名波罗密? 什么叫波罗密呢? 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 这是六祖大师的解释。 什么叫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到彼岸。 什么叫彼岸? 什么叫此岸? 人生的此岸和彼岸。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怎么解释此岸彼岸的: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这是六祖大师的解释,这个解释的境界非常高!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当我们说生灭的时候,好像有点修行的味道,可是一遇到境界马上就粘住了,就是粘乎乎的东西一下就粘住了。 着境生灭起。 这太形象了,不知道大家听清楚没有,这说得很形象。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 抽烟有害健康,这是解义离生灭;但我还是要抽,着境生灭起了。 就是这么简单。 够形象吧! 遇到烟的境界就还是要拿起来抽的,所以叫看得破,忍不过。 看破了吗? 看破了。 我们问每一个人:你看破了吗? 看破了。 吸烟有害健康吗? 有。 还吸不吸呢? 还要吸。 如果再被师父多问几句,我从今天起开始戒烟了。 好啊,戒烟好。 第一天不吸,第二天不吸,第三天不吸,到第四天的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唉,好难受啊,怎么办呢? 转移一下吧,把这个吸烟的念头转移一下,找本书来看啦,或者找几个人聊天啦,找个公共场所大家玩一玩啦,好,想把吸烟这个念头转换了。 转换没转换呢? 转换了一会儿。 等一会儿,有个素不相识的人在那里吸烟,吸着吸着把烟屁股往地上一扔,走了。 这个人怎么搞的,把这个烟屁股扔在我面前,这不是诱惑我吗! 趁人家不注意,拿起来,我还是吸两口吧。 这就叫着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心里面波涛翻滚,波涛翻滚就是烦恼的状态。 学佛,要得到佛法的利益,波涛翻滚的状态是很难得到的! 因为波涛翻滚的时候就是不清醒的时候,就听不进去很多东西,也接纳不了很多东西,用祖师大德的话说,叫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贡高我慢、骄傲自大的心态像高山一样树立起来,我慢高山;法水就是佛法的水源,流不进去了,阻碍了,这就是生灭。 什么叫彼岸呢? 接下来六祖大师说: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 离开境界没有生灭。 换句话说,有境界无境界、有面对无面对,他的心都经得起检验。 检验一个人的修行,无论这个人是出家还是在家,怎么检验呢? 境界面前检验,境界面前见功夫。 比方一个人说我不贪了,你就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贪,这才检验出来他真的贪不贪。 不给他机会,永远不给他机会的话,就不知道他是真的贪还是不贪。 我这个人已经不嗔了,我已经没有嗔恨心了,我对谁都很慈悲,真的很慈悲吗? 那你就故意去刺激他,怎么刺激他呢? 境界不同的人,对象不同的人,刺激的效果也不一样。 如水常通流,像水一样非常清,非常平静,随时随地都不会起烦恼,这样的状态叫彼岸。 这就是人生的状态,生命的状态。 前一个迷惑的状态为此岸,后一个觉悟的状态为彼岸。 接下来:善知识!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妄想,很多是非。 当我们这个心平静下来,像水一样平静下来,清澈透明的时候,这时候真性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悟的境界就接近于真实了。 所以,脸红脖子粗地讨论佛法,那不是真的佛法。 双方都气鼓鼓的要比试高低,好像要决斗一样,那样的佛法也不是佛法。 即使字面上讨论得看上去像,其实不像。 有这么一个典故:有一个出家学佛的学僧去请教一位禅师,见了这个禅师以后,就把自己多年学佛的心得呱啦呱啦地说了一大通,说完以后他就请这个禅师给他印证,这个禅师回答他八个字:似则即似,是则不是。 很有意思吧。 这八个字,似则即似,前面那个似是好像的意思,似则即似,好像倒是好像;后面那个是是是非的是,是则不是。 我们学佛有时候就是这样子,似则即似,是则不是。 不修即凡,不修行就是凡夫。 那怎么修呢? 这个修字明明是很好懂的,很好懂的一个字被搞得不好懂了。 修行怎么修? 这个修字,修就是改啊,修改嘛。 为什么要修改呢? 因为不对。 如果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不用修了,你现在就是佛了。 所以修行就是修改,就是把凡是有错的地方、有偏差的地方都进行修改,改到最正确的状态为止,改到无所改处就成功了。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一个念头修行,当下你就是佛。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六祖大师说的。 六祖大师给我们所有的人做了这样的印证:一念修行你自身就是佛,什么佛呢? 那一个念头那一念当下你是佛,下一个念头是不是佛呢? 不知道。 你一个念头清净觉悟,你那一个念头当下是佛的境界;下一念头还清净,还是佛的境界;再下一个念头你还清净还觉悟,你还是佛的境界。 记得好些年前我有一次去坐车,坐出租车现在基本上这样问的人比较少了,前些年问的人比较多,见了出家人就问,几乎都问一句话,好像问不出第二句话来:你们要不要结婚啊? 前些年我去坐出租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好笑的事情。 就有一个人问我:你要不要结婚啊? 我反过来问他:为什么就一定要结婚啊? 他说:听说现在出家都要结婚,可以结婚。 我记得我当时这么回答他,我说:不结婚、不吃荤,更不头昏! 因为你们又结婚又吃荤所以头昏啊。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他说:你碰到什么伤心事把你伤心到这种程度,要出家啊? 我说:你才遇到伤心得不得了的事情啊! 我没有遇到伤心事情,我很开心! 你看,把学佛和出家都理解到这种面目全非的地步,好像一个人心要伤透了才会学佛。 这恰恰就是佛法说的世间凡夫之所以痛苦的根源! 未雨绸缪,世间上的凡夫有几个是未雨绸缪呢? 没有几个。 因为没有几个未雨绸缪的,所以禅宗里面禅师有这么一句话:天晴不肯走,非待雨淋头。 你们大家把这句话记住,这是一位禅师非常幽默、画龙点睛的一句开示。 天晴不肯走,非待雨淋头。 世间上的凡夫就是这样子,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叫他走,他不走,不走就是不走! 非要等到倾盆大雨,淋得像落汤鸡的时候他走了。 世间上的凡夫,一百个有九十九个半都这样子。 未雨绸缪就是让你念念都做佛! 你每个念头都是佛,你每个念头都处在清清爽爽、明明白白的状态,至少你就不会付出很惨重的代价,这是最低限度。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大师的开示,太实在了! 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 凡夫和佛,烦恼和菩提,差别在哪里呢? 在这里,就在这里,易如反掌! 这边是烦恼,这边是菩提;这边是凡夫,这边是佛。 我们平常说易如反掌,把掌反过来易不易? 很容易。 可是难如反掌! 他死活都不反过来。 容易吗? 容易。 困难吗? 也困难。 在于你肯不肯反过来。 一念之间,从凡夫的状态变成佛的状态,从烦恼的状态变成菩提的状态。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 一切三世诸佛都从摩诃般若波罗密中诞生出来,所以般若乃诸佛之母。 一切诸佛从哪里产生? 从摩诃般若波罗密里产生。 就像母亲生小孩,有母亲才有小孩;诸佛从哪里成为诸佛,从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从这个法门成就了诸佛,一切诸佛都因为修这个法门而成为诸佛。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打破没打破呢? 先别说色受想行识,就说色、声、香、味、触、法,你打破没有打破? 打破了,你就自在了。 自在是什么味道呢? 就是愉快。 说简单一点,身心愉快,身心祥和,很舒坦。 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法是概念、是定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 把那个法先放一放,先说前面五个:色,状态、大小、长短、胖瘦这些都是色。 我喜欢看到什么状态,我不喜欢看到什么状态。 你看吃菜要色香味俱全,这个菜好吃,颜色搭配要很好,状态拿出来要让人看了很舒服。 虽然很好,臭豆腐好不好吃? 好吃。 我就遇到有一次有个师父他拿了臭豆腐给我吃,我一看我就不吃了。 为什么呢? 他把若干块臭豆腐放在一个盘子里使劲搅使劲搅,搅完了说你吃吧,我一看,哎呀,像大便一样,没有一个好的色嘛。 色就是状态,物质的状态。 打破没打破? 我还是没打破,起码我看了这个色我不高兴了。 你看了高兴不高兴? 我烧一条鱼给你吃,味道很好,可是那个鱼样子很难看,把它打得乱七八糟的,你吃吗! ?所以色受想行识,打破一分你就自在一分,一分不打破你就一分自在都得不到。 声即声音,我喜欢听什么声音,我不喜欢听什么声音,我喜欢听谁的声音,我不喜欢听谁的声音,或者喜欢听他什么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不喜欢听他什么状态下发出的声音,这些都是打破没打破。 我以前听法因老法师讲经的时候,他老人家提到:有位法师去讲经,到甘肃还是到陕西去讲经,讲了三个月,瘦了四十斤。 为什么瘦了四十斤? 他吃不了东西,不能接受,什么口味他都不能接受,就只能喝点稀饭。 好了,三个月下来从一百六变成一百二了,体重少那么多。 所以我们要说自在,怎么自在? 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这些你都要能够打破。 怎么打破呢? 我们不能顿悟啊! 六祖大师这个法门是顿悟,穿透性地嚓,就顿悟了! 可是我们顿不了,我们是另外一个钝,迟钝的钝。 我们也钝悟,反应迟钝那个钝。 要承认自己的根基,你不承认不行啊,不承认马上就可以拿出来测验的,当面就测验出来了。 你是不是顿根啊? 是不是像闪电霹雳一样一下子就顿悟了呢? 不是。 不是就要承认了。 怎么打破,已经告诉我们了。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前面说过了,三毒是贪嗔痴,把贪嗔痴转变成戒定慧。 什么是戒定慧? 评价一个师父,评价一个修行人好不好,就用这三个字来评价。 戒为第一,定为第二,慧为第三,三者一体,缺一不可。 戒就是这个人品行高洁的象征,品行高洁的印证。 定:定是什么? 定是这个人坐在那里不动吗? 不是。 定是遇事不乱、处变不惊,那个叫定。 定不是坐在那里眼睛一闭,我定了;干脆我拿个钉子把你钉在那里,那你定得更厉害,定在那里动都不动。 人家说笑我也不笑,说悲伤我也没有反应,人家来挠我一下我也没有反应,知道这样的状态叫什么吗? 祖师大德把这样的状态称之为冬瓜定! 说是冬瓜定已经够客气了,还没有说是死人定呢! (众笑)这个人的心应该是活泼泼的,学佛的心是活泼泼的。 什么是活泼泼呢? 是对万事万象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活泼。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智慧从哪里产生? 从一产生。 这个一就是本心本性。 这个地方讲的是体和用,一体生万用。 你的身心真正有一个般若的状态了,你随时随地流露的都是智慧,不可能对东边是智慧对西边就没有智慧。 像宝珠一样,面面皆圆。 是个无价宝珠,这个宝珠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满的。 从东边看圆满,从西边看不圆满,从南边看是三角形,这哪是宝珠呢? 八万四千智慧从一般若、从一念、从我们这一个心性当中流露出来。 佛门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芥子纳须弥,就是把须弥山放在一个芥子里面。 芥子就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状态吧,像个小米粒一样的一个东西、一个状态,芥子,就像芝麻、高粱、小米粒的容积,要把一座须弥山放进去,叫芥子纳须弥。 有一个秀才对这个事情想不通,他就去请教一位禅师,为什么芥子那么小能够容纳须弥山? 怎么容纳下去的? 禅师问他:秀才啊,你读了多少年书啦? 他说我读了十多二十年了。 你读了多少书呢? 我读了四书五经、千经万卷。 禅师问:那你千经万卷装在哪里呢? 秀才用手指着头说:放在这里。 这不就是芥子纳须弥吗! 什么叫芥子纳须弥? 一千卷一万卷书,就这样纳进去,装进去了。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这是一个比喻数字,不要死板地理解成说八万四千就刚好八万四千,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这是佛说的一个方便数字,就是无量的意思。 我们讲人也是这样,说一百个心就有一百个面孔,一万个心就有一万个面孔,这也是一个概数。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心中没有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所谓慈悲、忍辱、禅定、精进,这些都不离开自性。 自性觉悟,慈悲也就具备了,智慧也具备了,禅定也具备了,方方面面都具备了。 这就是不离自性。 能够悟此法者,能够在这个地方悟入,有悟、有入、有体证,那么就无念无忆无着,这些念也好忆也好着也好,都而已。 这些方法随机应变,方法是随机应变的,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不起诳妄。 这个地方的诳妄是欺骗的意思,欺诳。 欺骗谁呢? 实际上是欺骗自己。 与其说是欺骗这个欺骗那个,落到实处都是欺骗己。 欺骗佛菩萨! 能欺骗佛菩萨吗? 欺骗别人! 别人会受到伤害吗? 不会。 比方说我没有修到一个什么境界,我去对人家说我修到什么境界了,别人听了这话能受到什么伤害吗? 不会。 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自己。 自己受到伤害,自己被自己欺骗,自己障碍自己进步。 用自真如性,用智慧来观照,在一切法当中,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是在已经有取舍之后达到的再升华的境界。 在没有达到那么高境界之前你还得有取舍,没有取舍那就糊涂了。 所以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事一切坏事不要去做,一切善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这就是取和舍,舍掉什么取什么。 当你的取舍已经形成自然而然、自发流露的时候,就没有取舍了。 还没有形成自然而然、天然天性的流露之前,你还是要有一个取舍的概念。 这是两个阶次、两个层次。 所以,善业恶业、做善事做恶事还没有一个好的区别,甚至连善恶还认不清楚的状态下,就千万不能谈什么无取无舍! !无取无舍,他自己都还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一个糊里糊涂的状态,就叫他不要有取不要有舍,取也没有舍也没有,那就是愚痴上面加愚痴! 这里六祖大师讲的是最高境界,和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 善知识!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要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般若三昧。 什么是三呢? 般若三昧,甚深法界,都是佛法最高境界。 什么叫最高境界? 三昧是什么? 谈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有不同的概念。 般若有不同的层次,可是我们连文字都还没有理解它搞清楚它的能力,就来谈实相般若,在有些时候就显得很苍白、很假。 比方祖师大德给我们的开示,这是文字吗? 是文字。 是语言吗? 是语言。 你说:我这些都不要,我直接达到实相般若就可以了。 那么我反过来问你,达到实相般若就相当于博士境界,博士的境界回过头来看硕士的境界、看学士的境界不成问题了吧。 这个比喻虽然有点牵强,是用世间法来比喻,就相当于爬楼梯一样,你能够说你自己已经爬到第一百层了,我就问你:第九十层第几步第几步是个什么境界,你讲给我听,你一定能够讲得出来,才算真实。 因为从高层次讲低层次这一定讲得出来的,从低层次讲高层次那是讲不出来的,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知道上面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自己说自己是站在第一百步楼梯上面的境界了,可是你问他第七十层、第八十层、第五十层是个什么境界,他都说不上来,甚至莫名其妙,这就是自欺了! 自己欺骗自己。 这个最高境界,三昧这个字眼就告诉了我们。 三昧是什么? 正受。 三昧是印度语,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这个三昧不是一二三的三,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叫三昧,读音发这个音,理解错了就差之毫里失这千里。 我们说三藐三菩提,三昧,三摩地,这些名词术语,都是从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我们不能用中国的数量单位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三昧,那前面还有一昧,还有二昧。 照你这样理解三昧,那还有四昧五昧六昧呢! ?要达到这个般若三昧,须修般若行。 怎么修般若行呢? 持金刚经,念诵金刚经。 诵经,诵经要用什么态度来诵呢? 要以不求甚解的态度。 什么叫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四个字说得有点文言文。 说形象一点,什么叫不求甚解? 就是什么都不管,一门心思就这样老老实实的诵、念,就叫不求甚解。 不要去问、去理解,去追求思考这是什么意思。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这句话尤其是放到读经典当中,特别特别有用处。 我们读经典,什么叫经典? 经天地而不朽,亘古今而不变,才叫经典。 经之典之,恒长永久,经得起时空的检验才叫经典。 否则,什么叫经典? 由于她(经典)是高度智慧的结晶,由于她份量很重,所以简单地理解都是以管窥豹,就像拿一个竹管子去看一个豹子一样,看不全面,只能看到豹子的一个斑点。 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见性、诵经、开悟这些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 这里六祖大师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说他传授的这个法门是对最上乘人最上根基人所讲的。 为大智人说,是对大智慧的人讲的。 为上根人说,是对最上根的人讲的。 小根小智就算听了,他也不相信。 是不是? 是。 我们反躬自省,自己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的。 听了没有啊? 听了。 你听进去多少啊? 我听某某法师讲这部经,听某某法师讲那部经,在哪里哪里又听了哪部经,我听了多少部经了。 听了经有什么好处啊? 听了经我也没感觉有什么好处啊。 是不是? 反问一下,你听经有什么好处啊? 没什么好处,感觉好像还是这样。 而且,信没有呢? 听经相信了吗? 我们自己给自己打一个分数,听经以后你信了吗? 能够打个半信半疑都已经不错了。 你信不信,我们在这里讲经,比方我说:喂,你们知不知道,昨天有一个人在外面一条街旁边,南明河上面,捡到一个垃圾袋,打开垃圾袋,你们猜里面有多少钱? 二百万。 他捡到一个垃圾袋里面就包着二百万块钱哪! 保证我说完这句话,一会儿听完经很多人都跑去捡垃圾袋了。 为什么? 听经的诱惑力没有二百万的诱惑大呀。 如果发动大家说南明河当中有很多垃圾需要清理,谁都不愿去清理。 如果你说南明河的垃圾里面经常发现钱,保证一夜之间一个垃圾袋都没有了! 都抢着去捡垃圾了。 为什么? 利之所驱! 什么东西诱惑他的心呢? 就算听到也不相信,不是六祖大师在这里否定我们,是六祖大师很实在的告诉我们:凡夫这个心性,从信门入,他很难入。 所以佛菩萨度众生,众生最难度,其中有一个难就是不信啊! 佛菩萨对不信的众生没有办法。 我们反过来站在一个烦恼众生的状态上,我们会说:哎呀,佛菩萨,既然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我不相信没有关系啊,您可以强行把我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您就发个慈悲发到底啊! 是这样发慈悲的吗? 我们自己没有责怪自己善根是什么样的状态,可是我们却反过来,过分地要求佛菩萨应该怎么样对我:既然你是菩萨你就应该慈悲到底,我不相信也好我怎么业障也好,你都应该采取强制手段把我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行吗? 你忘记了还有另外那句话,那句什么话:此人吃饭彼人不饱! 这个人吃饭那个人不饱的。 你忘记了这句话。 佛法是这样的:张三不吃饭,李四说你不吃我帮你吃。 帮你吃? 是吃到李四肚子里还是吃到张三肚子里呢? 如果是吃到李四肚子里,李四饱了张三还是没饱;如果是吃到张三肚子里,张三又不吃,李四怎么帮他呢? 能说我给你灌吗? 可以灌吗? 可能李四去灌张三,还要被张三打一顿! 六祖大师在这里打了个比喻,说:何以故? 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 若遇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大乘人、大心量的人他有容量。 六祖大师在这里把大乘人比作大海,下雨也好,小溪流也好,可以百川汇入大海。 不管是江水、河水、溪水、湖水,什么水,包括天上下的雨水,都可以流入大海,大海都可以接纳。 而且,进入大海,所有的水都成为海水,江水原来的味道没有了,湖水原来的味道也没有了,所有不同来源的水,当它都流入大海的时候,大海都包容、接纳而成为一个味道的海水。 海里面没有谁划分说这一片水是什么湖里面流过来的,那一片水是什么江里面流过来的,把它划得清清楚楚,没有。 海水,大乘人是这样的状态,所以他心开悟解。 六祖大师他老人家讲话很妙啊! 他光讲上句不讲下句。 大乘人是什么状态他讲了,他没有讲小乘人是什么状态,这很妙! 讲前句不讲后句,不讲后句其实我们也都听懂了。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所以要知道本性具备般若之智,经常要用智慧来观照。 用智慧观照你随时随地都能够透出智慧。 这个地方我讲我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个事情,大概差不多有十年前了。 这个事情虽然是个笑话,但能说明学佛你把心摆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上你就跟境界吻合。 有一次我的房间里面钻了一只老鼠进去,这个老鼠晚上在衣柜下面就到处咬,我睡觉睡着我说什么地方有个耗子,就找了一根竹竿,想把老鼠赶出去。 那是我很早以前的那个衣柜,又是衣柜,半边又作为书柜,有点儿宽有点厚。 我找了一个竹竿就去赶它。 那个衣柜下面不是空的吗,我就这样赶,这边赶过来,那边赶过去,那个老鼠没出来。 我又跑到书柜靠着墙的那面,那不是有一个缝嘛,我就把这个竹竿伸进去这样赶,这样上下赶,赶了一阵老鼠还是没有出来。 这样赶也不出来,那样赶也不出来,咦,这个老鼠怪了? 我就找个电筒,我想这个老鼠就在衣柜的后面,怎么会不出来呢? 我用电筒从那个靠着墙的一面一打开,一射,你们猜这个老鼠是个什么状态? 太有意思了! 这个老鼠像人一样,很聪明啊,它当时那个样子像人一样。 它不是四条腿吗,它两条腿撑在这个墙上,两条腿撑在那个书柜上面,像个人形一样的撑着,靠着那个墙。 恰好我的竹竿短了那么一点点,到它面前刚好扒不着,所以我在下面赶它它跑上面去了,我在上面赶它就跑到靠墙那个犄角、那个角落。 那个地方这边转弯,那边也转弯,又在书柜后面,我的竹竿到它面前又打不到它,我那个电筒射到它,它也看到我,我也看到它。 竹竿在它面前晃来晃去,如果说形象一点,那个老鼠简直差不多要向我吐舌头扮鬼脸了,很有意思,像个人一样,一点儿都不像老鼠! 我当时实在很有一种感慨! 这个人都不一定有老鼠这个迅速的反应啊。 你看它会把握你这个竹竿,就打不到它,刚好就短那么一点儿,并且一点不惊不诧的。 你的竹竿在它面前上下上下晃,它也这样上下上下看,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切众生的佛性是相通的! 后来我看它一眼,干脆不赶它了,不赶它它却走了,自己走的,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知道,它也没打招呼(众笑)。 它走了也不来了。 所以,你去体悟佛法所讲的这个境界,你心里面不容易起烦恼。 如果你用一种很气愤、很激烈的心态心情去对待,跟事情对立,跟众生对立,以至于跟自己对立,你自己到处都对立了以后,你这个海都变得不像海了,容纳不了了。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一切草木,一切众生,有情无情,都能得到雨水的灌溉。 佛法也像大海,众生的心量也像大海。 不知道曾经在哪里看到一句话,这句话好像还不是在佛教的书籍里,是一般世间上的那种杂志报纸。 我记得我看到这么一段话,说:什么东西最广大呢? 大海最广大,天空最辽阔;比大海比天空更辽阔更广大的是什么? 是人的心。 这句话说得很好,这句话跟佛法是吻合得起来的。 佛法就像大海,像天空,包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到大海边,肚量大的你就多喝一些,肚量小你就少喝一些。 得到佛法的滋润,得到佛法的灌溉,也是这样子。 得不到,其中一个原因是什么? 是不喝水! 佛陀当年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在烈日炎炎的太阳下面走路,走得口干舌燥的,好渴! 渴得不得了的时候,他着急啊,找水喝。 就问旁边的人:请问一下,这里哪个地方有水啊? 我好渴啊。 旁边有人说:哎,就前面不远,有一条大河,河水非常清澈透明,水质很好,甘甜清冽。 这个人好好好,谢谢你,谢谢你,他就去了,到了河边。 给他指路的这个人看他渴成那个样子,不放心就追过去了,追过去一看,他在干什么? 他在河边哭。 刚才问水找水的那个人在河边哭啊。 这个人就问他,你哭什么? 你到了河边就赶紧喝水啊。 哎呀,我喝不完这么多水啊,他哭这个! 佛陀打这个比方,比方得很形象! 我们有时候就像这个人一样,口渴啊,告诉你要喝水,他跑到河边不喝,他说:我怎么喝得了这么大一条河的水啊。 犯这个毛病。 就好像吃饭一样,我怎么吃得完这么大一锅饭呢?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众生的本性般若也是这个样子的。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就是小乘心量,心量狭隘,这样的根机,如果突然来一场大雨,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还被这个大雨把他冲倒了。 这讲的是两方面:一方面要对机说法,因材施教,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根器,老师应该怎么样去教。 他接受不了大雨的冲刷,你拼命的一场大雨,不但对他没有益处,反而把他给害了,他还没有到接受狂风暴雨的时候,不能够用狂风暴雨。 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基础,该接受什么样的教学,也是要看情况的。 禅宗里面,祖师讲了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人,是一个搞艺术的,下午快要天黑的时候下班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走街穿巷,就看到有一户人家墙外面有个小偷在挖那个墙,准备偷这家的东西。 而这家人一点也没有发觉,还在屋里面点了灯,笑语欢歌的。 这个艺术家是干什么的呢? 是吹喇叭吹长号的,是做这个专业的。 他远远看到这个小偷在那里拼命地挖墙,眼看就要把墙挖穿了,就要进那家去偷东西了。 他着急啊,想个什么办法提醒一下这家人呢? 他又不能大声喊抓小偷了,怕那个小偷回头来打他。 想了一想,哦,好,我身上不是带了一个长号嘛,就悄悄来到那个小偷看不到的角落。 那个角落,就是被偷那家人的窗户下面,拿出他那个小号,嘟,使劲一吹,狠命地一吹,意思就是提醒这家人有人偷东西了。 他使劲一吹以后,哦,这家人真的惊动了,满家人都跑出来了。 这个小偷也吓了一跳,小偷看到这家人跑出来了,所以也跑了,吹喇叭这个人也跑了。 这家人跑出来干什么? 跑出来很快就去追啊,追人啦,很快就追上这个小偷了。 哇,这个小偷想这下倒楣了,肯定被抓住,被打一顿了。 你们大家想到没想到,追到小偷后这家人问的什么话? 把这个小偷一下子按在地上,恶狠狠地问这个小偷:刚才是哪个家伙在吹喇叭? !你看这是不是哭笑不得。 这个典故就说明如果不对机,如果方法不得当,得来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根性,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也是六祖大师在这里强调的。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为什么小根之人,根器小,基础小,不能开悟呢? 为什么呢?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原因就像乌云把太阳遮住了,云层越积越厚,所以看不到太阳,怎么办呢? 要有风来吹,把乌云吹散了。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 般若智慧也像太阳一样,因为一切众生的自性迷悟不同,所以见到太阳的效果也不一样。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不往内照,一味往外看,这样的根器就是小根,大小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往内看就是大根,往外看就是小根。 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如果能够闻悟顿教,不执外修,那就是心心都在定中,心心都在慧中,这样就是见性,这样就是开悟。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怎么开悟啊? 这样开悟! 从自性常常生出正见,随时随处都是一个顿悟的状态,你的心就能开悟,一切染污都染不上去。 为什么染不上去? 因为犹如镜子。 心如明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来不现,这就是禅宗修行的要诀。 我们的心性就象一面镜子。 胡来是过去文言文的话胡就是少数民族,汉就是汉族;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来不现。 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从镜子面前走过,镜子里面就现出一个少数民族人的样子,一个汉族人从镜子面前走过,镜子里就现出一个汉族人的样子,没有人从这个镜子面前走过,镜子就是镜子,在那里清清楚楚。 我们这个心就要这个样子。 就象一位祖师说的一样,怎么修行啊? 什么样叫真正的修行啊? 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这就叫真正的修行! 问话的人说:那这样子的话,谁都可以修行了。 祖师说:不是这样子的,你没听懂我的话。 为什么呢? 一般人是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的事,睡觉的时候又想着吃饭的事,所以他不懂得修行。 这是一个提纲挈领、举点透面的话。 他用吃饭和睡觉来概括所有的境界,你吃饭的时候想着其他事,睡觉的时候想着其他事,乃至于想到毫不相关的事,甚至想到很多造业的事。 我们是怎么造业的? 这个人是怎么变得很业障的? 难道他莫名其妙就业障了吗? 不是。 他的心心念念都在思考,还业障得蛮有水平呢! 这个业障不是没水平的人能业障得出来的。 我们佛门经常举行祈福法会,祈福消灾大型法会。 每当举行这种祈福消灾大型法会时,就会看到一些现象,我也看到过,相信大家也看到过。 看到在这个法会期间,居士们凑钱买一些生命来放,走到买生的路上或者走在街上,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命。 不管是大的牛、羊、狗,小的鱼、虾、蟹,我有好几次,大概是三次还是四次看到牛流泪,看到羊下跪,看到狗哭。 它们为什么要下跪,要流泪,为什么要哭呢? 它的心跟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它堕落了! 它走到那一步了,它为什么走到那一步呢? 因为当初它很有水平造业啊,它造业的水平很高啊。 所以它会走到那一步。 它在一步没有到达那个报应之前,任何人提醒它,它都置若罔闻,非要走到那一步了,非常可怜! 可怜是可怜,但它犯下的业、造下的罪必须得偿还清楚,不是凭两行泪,说一声对不起,现一个可怜相,就马上抵消的,这就是事实啊! 所以这个空不空啊? 这个不空! 因为迷、悟,悟不用讲,迷经常被忽略。 因为烦恼尘劳染着在心,不是不染,是染得很厚。 佛法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来不现,这是修行的高水平境界。 我们这个身心是不是像明镜一样的? 如果真的像明镜一样,你就真的很自在。 遇到什么境界现前了,你都能够有智慧去面对它,境界过了,你还是像一面镜子一样。 我们用一个办法测验我们自己,就测验出来了。 说我已经没烦恼了,已经像一面明镜一样的,什么境界到我面前现一下他走了,我也开心了,没有挂碍没有烦恼,不会被障碍的。 是吗? 是。 好,那我们自己测验一下自己。 比方说我已经看破、放下、自在,没有烦恼能够捆绑我了,什么烦恼都不能捆绑我。 是吗? 是。 好,明天就有一个人来诽谤我,说你在某个单位上过班吗? 是,我在那个单位上班十二年了。 你做什么工作? 我做财务。 问清楚了。 前面问清楚了,后面就说你在做财务期间你贪污了六万块钱。 就凭这句话,我们三个月都活不了啦! 马上就测验出来。 不是说你已经自在了吗? 自在没有? 没有自在! 就这一句话,起码要痛苦三个月啊! 而且这三个月当中,白天也在想,晚上也在想,半夜睡觉醒来还要想,加班加点地想,老想不通! 凭什么他说我贪污六万块钱呢? 我明明是清清白白的,搞得清清楚楚的。 烦恼怎么起来的? 染污! 怎么染污的? 自己染污的,自己被自己染污的! 有此事,果报我自受;无此事,没什么果报,我着什么急啊,这多好啊! 有此事,你说不说我都会有果报的,我都要承受。 你说我也要承受报应,不说我也要承受报应。 没有此事你说了没用,这多好! 这就叫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样子才叫见性。 善知识,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心,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这样修行,你的执着打破,通达无碍,没有障碍。 怎么生障碍的? 障碍是什么? 障碍其实很多时候既是一面墙,又是一片树叶。 我们在它面前显得很脆弱的时候,它就是一面墙;它在我们面前显得很脆弱的时候,它就是一片树叶,这就是障碍。 当它成为一片树叶的时候,就是一叶障目;当它成为一面墙的时候,我们就撼之不动,这就看谁更脆弱! 是它脆弱还是我脆弱,是它欺负我还是我欺负它,是它牵着我的鼻子走还是我牵着它的鼻子走,烦恼、障碍对我们来说,这个角色是这样转换的。 能转换,与般若经所说的境界没有差别。 能够转换吗?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发布时间:2025-08-02 08:42: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