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十一讲 内容: 《六祖坛经》第十一讲我们接着上次讲的经文。 上次讲到这个地方,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见弥陀。 这里,六祖大师把往生西方路途的远近,非常现实的给我们解释了。 从公里数距离来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很远很远,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但是从修证西方、成就西方来讲,就并不遥远,只需做到除十恶八邪就可以了。 十恶,十善道反过来就是十恶。 八邪是什么呢? 八邪,八正道反过来就是八邪道。 八正道,是哪八正道? 我们如果背诵一些佛法基本常识就知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就是八正道。 如果你记不住,教你一个很好记住的方法。 第一正见,见解知见要正;对问题的看法知见,正的就是正的,邪的就是邪的,净的就是净的,秽的就是秽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个叫正见,知见要正。 第一条错了,后面全错。 第二正思维,见解正了,然后思考问题,思考的方式方法,思考的途径,思考的内容,怎么去思考? 要把握一个度,就是要正。 思考好了,发出你正确的语言,叫正语。 你思考不对头,乱说乱讲不行啊,所以要正语。 说完话还要做事呢! 还有行动,这就是正业;这个业就包括三业,身、口、意,身体方面、语言方面、观念方面的行为。 第五个是正命,生命的命,也就是要选择正当的职业、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以养活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就是正命。 第六个叫正精进。 正精进去掉一个正字,有很多时候会出错的。 什么叫精进? 积极,很踊跃。 要看这个人怎么个踊跃法。 干坏事很踊跃,那也叫精进啊! 这个强盗一天偷一百块钱,那个强盗一天偷一万块钱,那他也算挺精进的。 这个坏蛋一天干五十件坏事,那个坏蛋一天干一千件坏事,你看那个坏蛋多精进啊! ?所以强调要正精进。 第七个叫正念,念念不忘,心心念念都要正。 第八个叫正定,让整个身心都处在稳如泰山的状态叫定,也叫定力。 你千万不要理解成拿一颗钉子把你钉在那里,那个钉,不叫定! 八正道全搞反了就是八邪,除掉这八邪,你所修证就跟西方极乐世界靠近了。 所以,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见弥陀。 这样就很快。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从哪里改变? 要染污一个人,从哪里染污? 都是从心性上,因为抓住了根本。 一个人的气质产生变化,就因为他的心性变化了,所以他举手投足流露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六祖大师讲,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只要你心心念念去修十善,作功德,哪里需要每天都在说自己要往生呢! 甚至连往生的愿都不需要发了。 这里六祖大师说得太果断、太有力度了。 这句话在修行上跟另外一句话相得益彰,那句话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是不要收获。 如果一天到晚都在问收获的人,收获就肯定不大。 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来问收获嘛! 你花了多少时间来耕耘呢? 如果一个农民一天到晚不花时间去种地施肥,而是每天拿着一个算盘跑到路边去算他一天能够收多少粮食,肯定他的粮食收的不多。 所以,一天到晚都在数钱的人,他的钱肯定不多;那不用数钱的人,他的钱肯定数不过来了。 你看看全世界的超级富翁,他是不是自己亲自数钱呢? 他专门有人帮他数钱。 功德也是这样。 六祖大师这个话,说得太有力度了。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如果你不断除自己的恶心、造业心,没有什么佛菩萨会来迎请你的。 修净土不是经常提到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西方圣众显现在他的面前,天乐奏长空,瑞相现前,迎请他往生吗? 这个一点都不假。 但如果是作恶多端来念佛,一边念佛,还一边作恶,那绝对没有佛菩萨来迎请他的,倒是有什么东西来迎请他呢? 地狱、饿鬼、畜生。 佛门有这么一个例子,讲一个修行人,修行了若干年,有一个居士供养他。 后来他要远行了,他就给这个居士说,我去朝山,可能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 这个居士讲:师父,我真的舍不得。 怎么办呢? 在这个师父临走之前就做了一件很好很好的披风或者棉袄,再拿一个口袋装一笔钱在里面,这笔钱数额不小,过去用银子,放四个大元宝在里面,给这个师父路上用。 给师父拿来,先把棉袄穿上,需要吃饭、喝水、买东西就用这个元宝去买。 明天就要走了,今天晚上这个师父就境界现前了。 半夜就有来迎请他的了,天乐奏长空,很好听的音乐,很香的香味,很不可思议的一些现象出现了。 这个师父在打坐的定中,他觉得奇怪,我没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我的终极目标现在还不到时候,怎么会有迎请我的呢? 迎请他的这些打幡的、打旗的、打锣的小童子就催他,一催再催,催好几遍了,后来这个师父想不行,所以,这个师父催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催他,催他走啊,他就随手把他那个引磬,出家人用得那个法器,当当他那起来就放在那个莲花上面了,他一放上去那个乐队走了,渐渐就远去了。 等到打坐结束以后,能够到这个地步,打坐到这个地步的话,功夫是很不简单了。 后来天亮了,这个师父也准备告辞了,正好这个居士家里面人跑来说:报告主人,这个家里面发生怪事了,发生什么怪事了? 他家后院养的马妈妈母马生小孩了,但是生出来的不是小马驹,而是生了一个胞衣,这个胞衣里面包的不是小马,包的是一把引磬。 这个师父听说以后,心里面吓一跳,立即就明白过来了,说了这么一首偈语:一件锦袍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足,险被他家做马骑。 做马骑、做牛骑都可以,这说明什么都可以空,债权债务是一点都不空的。 如果你没有很足够的福报资粮来回报这个居士,那你就要贷款来还这个居士,居士供养出家人不是白供养的。 所以,你们居士这个生意是不白做的。 世间上的道理就是这样子,公理就是这样,谁也不会白占谁的便宜。 种福田,福田里就要长出粮食来。 长不出来怎么办呢? 长不出来你就要借粮食来还给这个种田的人。 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所以,不断十恶之心,何佛来迎请呢? 佛不会来迎请,其他道的会来迎请。 为什么要随时随地警惕? 为什么要随时随地把佛陀的教导一丝毫也不能忘记呢? 因为这个问题很现实。 千万不要等到居士们都往生了,曾经听我讲经说法的居士也往生了,亲近我的居士也往生了,都修行挺好的;居士们到处都没有看到师父在那里,极乐世界没有看到,琉璃世界没有看到,突然有一天,大家说今天没有事,我们到地狱去逛一下吧,去参观一下地狱修成什么样子了? 那个时候是以参观者的身份,悠然自得的去了,一看:师父你怎么在这里啊? 好,师父跑地狱里去了! !?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他对谁也不偏袒,只有不偏袒,只有至公至正的道理,才能服人。 如果有偏袒,那就不叫公理,张三作恶就罪该万死,李四作恶就可以不受报应,这个道理就讲不通。 我是这个身份,我怎么作恶都不受报应;他是那个身份,他做一点点恶他都罪该万死。 这样的道理是讲不通的,佛法决不承认这样的道理。 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念佛求生呢? 换句话说,念佛怎么能够往生呢? 要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不是口上明白,是心心念念都明白。 如果不明白呢? 不明白就是自作自受,明白也是自作自受,受的内涵不一样。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位见否? 如果你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很死板的理解这句话,实在太可惜了。 这个地方六祖大师是很幽默的,你能够读出这种幽默来吗?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位见否? 说我马上就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大家眼前来,大家想看吗?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大家一听,师父要显神通了,马上给六祖大师顶礼说,好,太好了,师父大发慈悲,用神通现给我们看的话,我们当然愿意看啊,能够立马给我们看到,我们都不愿意往生那个西方极乐世界了。 你看这真是禅宗里面说的一钓就上,象钓鱼一样一钓就上来了。 师言:大众!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上,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大师现了一个什么神通呢? 他没有现神通,他很幽默的卖了一个关子: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搬过来让你门看到。 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 可能在场有些人就真的理解成六祖大师要现神通了,用一个神奇莫测的方式把西方极乐世界,象放电影一样放在眼前。 而接下来六祖大师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是很现实的东西。 我在哪里看到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位很好的师父,带着一些居士修行,共修,打一个饿七。 什么是饿七? 就是饿七天。 第一天减少食量,第二天再减少,第三天再减少,减到第七天,就光喝水什么都不吃了,这叫饿七。 参加的居士很多,第一天挺住,第二天还挺住,第三天更挺住,挺到第七天,都已经走路都摇晃了。 这个时候可能把佛菩萨都忘记了,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稀饭面条了;这个时候最希望看到的不是佛菩萨,最希望看到的是包子馒头稀饭面条一大堆。 (众笑)那天下午,大家坐在草地上讨论佛法的时候,师父就说:你们想不想看饿鬼是什么样子啊? 师父马上现神通给你们看什么叫饿鬼? 这些居士本来已经打不起精神了,一听这话马上有精神了,师父您要显神通给我们看什么是饿鬼,好啊! 太好了。 这时师父拿出一面镜子,你们看你们像不像饿鬼? (众笑)现现实实的比饿鬼还饿鬼。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呢? 在现实生活当中。 自色身。 我们自己的这个色身躯体,就是一个城堡。 眼耳鼻舌这些窍,人身上有很多窍门嘛,七窍流血那个窍,说的就是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上这些有孔的地方就是门。 这个门是干什么的? 不光是管呼吸管排泄,它还管造业。 怎么会管造业呢? 眼睛看到人家的东西就想偷,嘴巴就想吃,手就想去拿,这就是门,门径,通过这个门径造善造恶。 所以,外有五门,内有思想门。 外面五个门,里面一个门,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门,意是内门,前面五个是外门。 讲唯识法相的时候,就会讲到这么一个偈语:弟兄八个一个呆,五个出门做买卖,一个在家来计数,一个计划巧安排。 弟兄八个就是八个识,一个呆就是阿赖耶识,呆头呆脑的它就是一个仓库,什么都往里面装。 五个出门去做买卖,哪五个呢? 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五个去买进卖出,象做生意一样。 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嘴巴尝到,然后身体拿出拿进。 打人是用手去打,偷东西是用手去偷,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啊,这就叫买卖。 一个在家来计数,计数的是谁呢? 第七识,末那识。 它是仓库保管员。 他点数,今天偷了五个,诈骗三个,挑拨是非几个,做好事几个,他一样一样点数,点好数就放进去了。 一个计划巧安排,就是第六识。 第六识是负责作安排计划的,今天晚上惦记好,姓张的那家有什么东西,明天去偷,用什么技巧偷,怎么翻墙跑进去,怎么跑出来,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抵赖,它就专门干这个计划安排的。 所以,内外这六门干什么呢? 就干造善造恶,决定往不往生这个事。 所以,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成佛作祖是由心地成,堕落三恶道也是从心地堕落。 成佛作祖,从心地成就了,流露在他的一言一行当中。 所以,你看佛像,看菩萨像,看罗汉像,看凡夫像,再看鬼像,对比一下,这就是看相。 看相怎么看? 看心地相。 心地透出外表,这在相学里面叫做什么呢? 皮相产生于骨相,骨相来源于心相;从心里面透露到骨头上面,从骨头上面透到肉上面,从肉上面透到皮肤上面,皮肤上面再透露到外面在让人看见。 这和医学理论是一样的。 这个人肝上有毛病了,一般不可能挖开来看肝。 通过肝脏的毛病透露在外表,观察某个部位,某种颜色,观察他的身体发生什么变化,这就看出他肝上有毛病。 所以,心性决定一切。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身心世界都是由心性来决定的。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众生跟佛的差别在这个地方觉悟和迷惑,迷惑了是众生,觉悟了是佛。 六祖大师讲的非常言简意赅。 所以,禅宗里面的开示,都是抓住要害,用非常精炼、非常洗练的语言就把道理说了。 悟性高的,一句就起作用,次一点的再加一句,再次一点再加一句。 什么叫无话可说?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一辈子,却说他没话可说,那就是对最高境界说的。 次一点的就多说一句,再次一点的再多说一句,这就有话说了。 打个比方,听说这个事情是苏东坡的,不管他是谁的,总要找个人来说到他身上嘛。 说这个苏东坡,他是大文豪。 有一回一个做生意的人请他写一幅对联,做生意的对联写什么内容呢? 肯定是写发财啦,生意好啦,就写这些内容嘛。 苏东坡略加思索提起笔来,上联:生意如春意。 五个字。 下联:财源似水源。 也五个字。 好不好,太好了! 说完了,说到家了。 生意象春天大地回春一样,蓬蓬勃勃、蒸蒸日上。 所以说生意如春意。 然后下联:财源象水源一样,哗哗哗哗太平洋那么多,好不好啊? 实在太好啦! 可是这个人不懂,这个人就属于下根,他一看,问:完了? 完了嘛。 这么少,才五个字! ?哦,苏东坡马上明白了。 原来这个人是要字多,他嫌字少,要字多才过瘾。 苏东坡说好,另外写一幅,把这幅收起来。 另写,上联:生意象三春的花朵随开随艳。 生意就象春天的花朵一样,随开随艳。 下联:财源如冬天的跳蚤越抓越多。 (众笑)这个人一看,太满意了,高度满意。 (众笑)什么是上根? 什么是下根? 这就分出来了嘛。 什么是洗练的语言? 什么叫罗索的语言? 什么是一点就悟? 什么是死点都不悟? 说到这里再说一个对联,也是苏东坡写的。 有一回,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师父去世了,这个寺庙叫东安寺。 东安寺里面一个师父圆寂了,要超度,就请苏东坡去写一幅挽联。 这个挽联怎么写? 只见苏东坡提起笔来,上联:东安寺死个和尚。 七个字。 大家一看,还说是大文豪呢! 大文豪怎么写出这么白水的话来? 谁不知道东安寺死了个和尚,还要你来写。 有人说,别急,看他下联怎么写? 苏东坡接下来写道:西竺国添一如来。 好! 美轮美奂,绝了! 你看,这个对仗、平仄、意境高到不可攀的地步了。 什么叫大雅大俗? 俗,通俗易懂,不是俗不可耐,俗到谁都能看懂、大家都看得懂的地步,但同时又很雅,雅到最极致的阳春白雪地步,这就叫大俗大雅。 东安寺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 你看这个境界多高、多吓人。 好,把话拉回来。 六祖大师接下来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这说得多现实啊!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呢? 慈悲,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喜舍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大势至,我们把这个名字好好揣摩揣摩,什么叫大势至? 你看佛菩萨这个名号大势至,就是他的力量,他的能力,或者说他的权威大到极点了,大到没法再大的地步大势至了。 至就是到顶峰了,势就是势力。 谁的势力有他大呢? 这就叫大势至。 这个菩萨的名号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菩萨是干啥的? 他的势力这么大,他的力量这么威猛,是干什么的? 他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 他是关爱一切众生,不是来欺负一切众生,更不是在众生面前摆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势至啊! 什么是大势至菩萨? 喜舍就是他的力量。 他的大到极点的力量,要怎么流露出来让人感受到呢? 喜,就是喜悦,让一切众生开心欢喜;舍,告诉众生,舍才是真正的得。 拼命的要想得,其实恰恰就成了舍。 舍、得这两个字绝对是很好的哲理。 你拼命要想得,恰恰就要懂得舍;如果懂得舍,你就真正的得到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城里人到海边去玩,到海边以后他看到海边住有一家人,家里的这个渔夫驾了一个船打鱼,船上刚好有他把最近这几天生活所用的鱼都打好了。 打好以后,他就把这些东西都收好。 家里面几个小孩在沙滩上天真浪漫跑来跑去,他就靠在船上,悠然自得看着蓝天大海,很心旷神怡。 这个城里人一看,就很奇怪! 这么多鱼,这么多海产品,他怎么才钓这么一点点鱼,就在那里悠然自得唱着歌,一点进取精神都没有! 他就跑过去说:嗨,你怎么不打鱼呢? 这个人说:我打够了。 你看我的船上,我这几天需要的就这么多。 不行,太少啦! 你看海里面这么多宝藏,这么多鱼,这么多海产品,你多打一些嘛。 那个人说:多打一些干什么呢? 多打一点就可以卖钱啦。 卖完钱你再买船,买好船再造一些工具,再打鱼。 然后又干什么呢? 再买船。 今天一艘船,明天三艘船,后天十艘船,明年就开一个船公司,后年就开一个集团公司。 那最后呢? 修别墅,买好车啊。 这个渔夫又问他:再到后来呢? 啊! 再到后来,你就存很多钱在银行里面,你就买很多好车,修很多很多别野。 哈哈! 也不管是别野还是别墅啦! 然后你就住在别野里面,啊! 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享受生活啦。 这个渔夫说:你没有感觉到我现在就在享受生活吗? 好! 这个渔夫这句话很经典。 当你有一百万时,你还要捞取一千万,还要捞取一个亿,还要捞取一百个亿,可能天不随人愿喔! 万一还没有到一百个亿就完蛋了呢? (众笑)我们如果问一个人:你自己打算活多少岁啊?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你打算活多少岁? 嗯,我倒是想活两百岁,可是不知道菩萨保不保佑我活到两百岁! 非常现实。 佛法现不现实呢? 可能天底下再也没有比佛法更现实的道理。 佛法注重的是:要怎么样让我们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过得非常吉祥如意。 世间的凡夫有没有考虑过,我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要过得吉祥如意呢? 凡夫是这样的:我二十岁的时候不吉祥如意,我拼命奋斗,到三十岁的时候可能就吉祥如意了;三十岁再不吉祥如意,我再拼命的捞取、攫取,到五十岁的时候应该吉祥如意了。 那要是到不了五十岁,四十九岁就死了,怎么办呢? 所以,什么是释迦? 能够让自己非常清净、非常干净、非常纯净,这就是释迦牟尼佛。 要跟释迦牟尼佛学习吗? 释迦牟尼佛就是高纯度的清净。 要向阿弥陀佛学习吗? 平直就是弥陀。 一个凡夫,如果要给自己树立起非常高的障碍,怎么办呢? 狂妄自大。 人我是什么? 就是人我是非啊! 别人不行,我行,这就是障碍嘛。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 当一个人烦恼越盛的时候,就象海水一样波涛翻滚,甚至象煮开了的开水一样沸腾起来,什么也看不清楚。 毒害是恶龙。 对我们有毒有害的这些言行举止就是恶龙。 虚妄是鬼神。 鬼神有没有? 客观事实上是有的。 我们为什么怕鬼怕神? 心里虚妄啊。 六祖大师讲得太好了。 心虚啊! 你心为什么虚呢? 我也不知道你心为什么虚! 我也不知道我心为什么虚! 有些人喜欢说这样也没有,那样也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样是假的,那样是假的。 你听他说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好像真的象那么回事一样,可是你叫他半夜去走一下夜路,他都不敢走。 为什么? 他心虚心妄。 所以,心虚心妄就跟鬼神相通啊。 鬼神一看:嘿,这家伙虚,刚好欺负他。 因为他没有办法实,他实不起来,他不是实力派,他是虚力派,他是务虚,他不是务实。 鬼神欺负谁呢? 鬼神就欺负虚的人。 为什么会被鬼神欺负呢? 时衰鬼弄人,这话是世间上、社会上总结的,说这个人时运衰了就被鬼神捉弄。 实际上不是时运衰了,是他的福报衰了、业障现前了。 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为什么会变畜生呢? 因为他愚蠢到极点了。 变了畜生更愚蠢,愚蠢了还变畜生,变了畜生还更加愚蠢,这就恶性循环了。 畜生跟畜生不一样的,狗也是畜生,蚂蚁也是畜生,厕所里面的蛆也是畜生,相比之下,畜生跟畜生比,宁愿变狗也不要变蛆啊! 同样是狗,宁愿变一个值钱的狗,不要变一个没饭吃的狗。 这都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 因不一样,果就不一样。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恶亡,鱼龙绝。 这是教我们方法,除掉人我是非,障碍我们的须弥山就倒了。 我慢如高山,法水不能入啊! 这个人狂妄自大,不是一定要有所为、要做官、要有钱才狂妄自大。 佛法讲这个慢,意思就是骄慢、傲慢,有好多种。 有所为、有所仗势,他固然是一种狂妄傲慢。 但这个慢当中,有一类慢叫卑下慢,自卑的卑,上下的下。 卑下慢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词语叫乐极生悲,反过来也悲极生乐嘛。 这个人自卑到极点了,他也变成狂妄了。 反正我什么都不是,因为什么都不是,就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你看这个凡夫,好不好笑呢? 有所仗势的时候他狂妄,这个也不放在眼里,那个也不放在眼里;当他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的时候,他也是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就叫卑下慢。 这就是很愚痴的状态了。 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除掉呢? 除掉这些,法水才能流趟进去。 就象地板一样,我们倒一杯水下去,想让这杯水浸入进去,那就得先让它能够吸水。 如果是水泥抹得光光的,水就浸不下去。 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 他嘴上说的是,师父,我今天来拜访你,听说你老人家佛法好,修为好,我来拜访你,向你请教佛法。 这位师父漫不经意看了他一眼真正的高手看人,就是漫不经意。 如果瞪着铜铃般的眼睛去看人,就已经是低手了。 用不着把眼睛瞪的溜圆看半个小时,才看出眉目真正的高手就是漫不经意的,你自己还以为人家没看见,其实已经什么都看见了,那才是高手。 这个师父很不经意的看了他一眼,哦,请坐。 坐了。 他是不是真心来请教佛法呢? 不是。 看走路说话,言谈举止乃至于挑一下眉毛、竖一下眼睛、动一下鼻子,脸上肌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 那个笑是恭敬的还是狂妄的? 是谦卑的还是自大的? 那都做不了假的。 所以,这个师父看他一眼,请坐。 坐了。 师父就说:请喝茶。 拿一个茶杯,端起茶壶给他倒茶,咣咣咣,倒满了,还在倒。 茶水漫到桌子上面,这个人一看,师父上年纪了,你看他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背了,水都倒得满桌子趟了,还在倒。 这个人忍不住就说:师父,不要再倒了,桌子上都满出好多水了。 哦,就等着他这句话呢。 师父说:你现在状态就象这个杯子,自己装得满满的,还说来向我请教佛法! 好,这下这个人一句话都没讲的。 不但自己先装得满满的,并且还认为自己这个满满的当中每一句都是对的,那还请教什么呢? 他不是来请教,他是来挑战,而且是来挑畔的。 是挑衅还是挑畔? 反正就是这个样子。 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真正的佛法,不是在这个状态流露的,也不是这个状态能够交流佛法的,更不是这个状态能够得到佛法! !佛法不存在用什么方法强行让你接受,佛法更不存在要你装一个接受的样子。 因为佛法是自己的佛法。 就好像我曾经遇到的一个人,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他说,师父啊,只要你向佛菩萨说一下他让我代他向佛菩萨说一下给佛菩萨说什么呢? 只要佛菩萨显一个神通或什么灵感,让我得到什么、得到什么他开列了一大张清单只要这些东西我都得到了,我就皈依佛门。 我说你还是不要皈依佛门了。 你千万别皈依佛门,因为这些东西我到现在都没有得到。 (众笑)他都没有听出我在讽刺他。 可能他还认为这个和尚和他一样贪心呢。 因为他把佛法入门都搞错了,把佛法要追求什么全部搞错了。 他还把信仰当成一个置换的条件,好像置换产业一样,我出什么东西,你出什么东西,我们两个来调换。 如果这些东西不除掉,佛法这个法水很难进入到我们心田当中。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我们本来具足佛性。 我们这个佛性成佛的本心本性,跟佛菩萨相比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我们还没有成佛,而我们所具备的这个本能,即成佛的资格,这个原原本本的佛性,是他也不多我一分,我也不少他一分。 只要我们这个佛性随时随地能够放出光明,照耀我们自己,那么我们的烦恼也好,三毒也好,地狱饿鬼畜生也好,这些罪过都能够消灭。 消灭倒是消灭了,前一分钟消灭了后一分钟又染上了。 要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要内外一如。 内清外浊是菩萨行,内浊外清是伪君子。 内清外浊,谁是内清外浊? 济公。 我们都知道济公疯疯癫癫吃酒吃肉,他是内清外浊,是大菩萨境界,是特殊的大机大用示现,他已经具备大成就,他可以做,别人没有资格效仿的,他现内清外浊的样子。 他那个浊不是染污,是他方便权巧以特殊形式去帮助一切众生。 正常人谦谦君子状态,就没有办法操作他的方法了。 谦谦君子有谦谦君子方式方法,疯疯癫癫有疯疯癫癫的方式方法,你让谦谦君子来做疯疯癫癫的事情,就莫明其妙,身份和行为不相符合。 济公、志公乃至历史上其他一些高僧,都曾示现内清外浊样子。 而外清内浊,就大错特错了。 外面表现出一副很清的样子,干干净净,内在一片污秽,这个就是伪君子。 伪君子、伪佛子、伪人子,什么都是伪造的了。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去修行,怎么能够往生? 你看禅宗讲空,他讲的空是空无所有吗? 不是。 空门就是这么来的嘛! 就因为佛门很多宗派、很多经典,以空的方式、空的角度来讲问题、谈空,很多人就误会了,以为这个是上乘佛法,我要学这个门,学了这个门以后我就什么都就空了。 什么都空了,什么都不要做了。 有些更加理解成坏事什么都做,好事什么都不要做。 当他干坏事的时候,他用空来给自己解释:一切皆空嘛,做完就完了;我喝酒就是不喝酒,不喝酒就是喝酒;我干坏事就是不干坏事,不干坏事就等于干坏事。 所以,有这么一个人,他去亲近一位禅师,当讲到持戒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人说:哎呀,哪里需要持戒嘛,一切皆空嘛,持戒就是不持戒,不持戒就是持戒。 刚刚说完这个话,禅师用手里的一把尺子,啪一下打在他的身上,哎哟! 把他疼的。 师父你怎么打人呢? 师父说:打就是不打,不打就是打。 (众笑)你既然说一切都空了,你怎么还知道疼? !佛法讲的空,不是这个空。 而世间上的人讲空,他是把不该空的空掉了,该空的他却没有空掉。 六祖大师所要强调的,就是这个问题。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 听经到这个地方,当时在场这些听众,就开悟了,明白了。 并且不但自己悟了,还希望法界众生都因此得到开悟。 师言:善知识!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是这一品经文讲的第三个问题:修行怎么修? 出家修还是在家修? 在哪里修? 六祖大师给我们作了最好的回答。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说实在话,人生当中最高层次、最高档次、最有品位的生活,就是修行生活。 可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标语说得很高,行为做得很低。 说了很高很高的标语话,说自己是上乘根器,又说自己修的是大乘佛法,又说自己是在效仿菩萨行,世世常行菩萨道。 可是生活当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很少反思过:我这样做是否合适? 在家修行修得好,不需要出家。 出家也并不是和修行划等号,出家不等于修行,修行是修行,出家是出家,出家和在家只是一种身份。 这个人是出家身份,那个人是在家身份,这跟修行不划等号的。 在家能够修行,就象东方人心善;在寺院里面不修行,就如西方人心恶;你看六祖大师讲的多好。 这叫做下顶门针。 禅宗里面讲下顶门针。 凡是你们读禅宗的语录、开示、禅宗祖师大德的著作,看到这个词语就想一下,什么叫顶门针? 顶门针,比喻象一把锥子在你的额头上,狠狠的锥你一下,把你的血都锥出来,这个就叫顶门针。 你痛出血了吗? 你再没有痛出血,我就拿电钻来锥。 (众笑)上根的人用绣花针锥一下,马上就醒悟了;如果非要等到师父拿电钻来锥,师父也累,你也累,你把师父累死了,你还很罪过。 如果被锥死了,反而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造业堕地狱了,好,这下麻烦了,师父费这么大的劲把他锥死了,师父累得满头大汗,一看,还进地狱了,还得满头大汗到地狱里,去把他拉出来。 (众笑)在寺院不修行,好比西方人心恶;不在寺院里面修行,犹如东方人心善;这个话说得太精道,太准确了。 我们在寺院里面的人,都是在修行吗? 道场,寺院为什么叫道场? 因为是修道的场所,所以佛门把寺院叫道场。 道场里面有什么呢? 有道风。 什么叫道风呢? 哎,我什么风都吹过,就是没有吹过道风啊? 你吹过道风吗? 你感受到道风没有啊? 道风,道德的风气,道德的风尚,修道的风尚。 这个地方道风好,那这个道场是一个非常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场,这就是道场。 佛门讲三风,道风、学风、家风,三风建设,在佛门里面从古到今讲要建设三风,抓三个方面,三风建设:道风、学风、家风。 家风这个话,世俗人也讲,这说明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相通的嘛。 可是我们从风俗习惯和讲话都能看出来,现在是社会进步了,科技先进了,可是三风却退步了,家风退步了,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 过去从世间法来看,比方有一个人,不管他是小孩还是大人,被人家骂没有家教,是很伤心的,被人家骂这句话,会伤心到极处了。 现在的人被骂这句话,还觉得一点都不过瘾,觉得这句话太轻了,听起来一点力量都没有,没有力度。 所以,过去的人用绣花针锥,起作用。 现在的人真的要用电钻,甚至要用锯子,要用那个大号的电锯,不但要锥,而且要大卸八块,他都不知道疼了。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啊? 所以,心清净,自性就是西方;心不清净,不知道在何方? 要想让一个人染污,或者要试探一个人会不会染污? 很好试的,非常好试探,给他境界,给他染污的机会就试探出来了。 说到境界,我们就用禅宗里面的故事来讲吧。 可能许多人都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大都没有读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有读懂。 有一个禅师,在他还没有开悟、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修了个庵堂供养他,供养了很多年,十几年吧,多年来方方面面照顾他,希望他佛法方面很有成就。 这个居士老太太自己是非常有境界的。 有一天,她想试探一下这个师父修行有成功没有。 她怎么试探呢? 她叫她的女儿或者孙女,一个十七八岁非常漂亮的姑娘。 她说:你今天去给这个师父送饭,等他吃完饭以后,你就做这么一个动作。 什么动作? 你把这个师父一下子拥抱住,把他抱得紧紧的,然后问这个师父,现在有什么感觉啊? 看他怎么回答你。 他回答完了,你回来告诉我。 这个孙女就去了,照着老太太说的话做。 师父吃完饭以后,出其不意哗一下子把师父抱住了,问道:现在是什么感觉啊? 这个师父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枯木,就是枯树枝,靠在那个冰凉冰凉的岩石上面,寒冷的寒,岩石的岩,枯木倚寒岩。 三冬无暖气,没有什么感觉。 这个师父回答了这么两句话。 这个姑娘就回来告诉奶奶说师父是这样回答的。 她一听:混帐,我十几年竟然养了这么一个庸人。 你看这个话听起来好尖酸好刻薄哟! 于是放火把房子烧了,把这个师父赶走,他的修行这么没成就! 好,大家听这个故事到这里算是上半段。 下半段是什么呢? 这个师父很没有面子啊,这样相当于扫地出门了,被很不客气给撵走了。 走了以后,他就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出在哪里、错在哪里呢? 大家学佛看这个故事,这是很震撼人心的一个故事,在禅宗里面非常有名的。 你看懂了吗? 这个师父他想,我回答是对的啊! 修行人是这样子嘛,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不应该动心嘛。 那错在哪里呢? 他就去拜访最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去好好的磨练。 终于一段时间以后,他真有成就了。 然后他回来了。 老居士看到他回来了,好。 看来是有进步了,双方都心照不宣。 既然心照不宣那就要测验啦。 老居士把这个师父留下,又供养他,继续方方面面照顾他。 又过了大概一两年,不是回来就马上兑现,禅宗里面勘验一个人的境界,用现在的话说,他有一个程序。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老太太有一天又叫这个姑娘送饭去,又象上次那么做,去了以后,等这个师父吃完饭,哗一下又把他抱住了,(众笑)抱住了问:现在感觉怎么样啊? 你们猜这个师父说了一句什么话? 这个话可以让你们在座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迷糊了。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都可以知,不能让老太太知。 (众笑)这话真的太绝了。 听懂这句话吗? 有几个人听懂了? 这个师父这句话真正是开悟人的话。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都可以知,不能让老太太知。 可不可能不让老太太知? 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老太太让她去做的,她回去马上就要回报这个老太太,可不可能不让老太太知? 凡夫的心性啊! !凡夫在这个地方,就好像沙漠里面的鸵鸟,把脑袋钻到那个沙土里面去,还以为你们都看不见我,谁也找不到我。 殊不知一大个身体都露在外面呢! 什么叫掩耳盗铃啊? 凡夫做的动作全都是掩耳盗铃。 什么叫开悟? 洞察宇宙人生。 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绝不上这个贼船。 绝不上贼船啊! 男孩子怎么上女孩子的贼船呢? 因为看到女孩子摇曳身姿,婆娑起舞,就上贼船了嘛。 女孩子怎么上男孩子的贼船呢? 因为看到白马王子,风度扁扁,(众笑)就上贼船了嘛。 这是对宇宙人生洞察以后的话,这叫悟道啊! 什么叫悟道? 六祖大师说的东方人、西方人,从哪里鉴别? 好,接下来韦刺史又问了:在家如何修行? 愿为教授。 在家怎么修行啊? 注意喔,接下来这番话侧重点针对在家修行的。 这是侧重,不是只对在家人用,出家人不用,是侧重。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行,常与吾同处无别。 若不依此修,虽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照着我的话去修行,你的功德和出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要胜过。 如果不照着这个话去修,即是把头剃了出家了,也没有什么益处,没什么意义。 ,这个颂文怎么说的呢?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一首颂非常精彩。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很多世间上的人,看到这句话心花露放,太好了,不用修禅了,也不用持戒了,六祖大师说的嘛。 谁告诉你六祖大师说的? 这里不是说了嘛,行直何用修禅,心平何劳持戒。 对呀,世间上的人睁着眼睛把话都读错了。 其实不是他睁着眼睛读错了,是他的心根本没有在这个地方。 他只把后面四个字看到了,这话是六个字一句,很多人只要后面四个字,把前面两个字去掉了,变成何劳持戒,戒也不要持了;何用修禅,禅也不要修了。 心平何劳持戒,你心平了吗? 行直何用修禅,你的行直了没有? 哦! 这个问题大喽。 心也没有平,行也没有直,不但没有直,还是曲里拐弯的,都不知道拐了多少弯,一点都没有直。 还不要要求对朋友、对萍水相逢的人说直话,直来直去。 这个直来直去不是不讲方式那个直,不是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那个直,这个直就是说真话,而讲话技巧是多方面的。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心也不平,行也不直,那就还是要持戒、要修禅,戒就是规矩法则。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制戒呢? 为了防非止恶。 没有戒,那是圣人的境界。 自觉的境界已经达到完美的程度,那就不用戒。 凡夫就必须有戒。 有人说佛门的戒条多,我说佛门的戒条还少了一点,我认为佛菩萨制定的戒少了,不是多了。 按现在的要求,释迦牟尼佛应该制定一亿条戒,或者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应该制定十三亿条戒,为什么呢? 因为太不自觉了。 全世界六十亿人,应该制定六十亿条戒,为什么? 因为要说得很白,要追着他后面不停的说,你不能这样做,他才知道:噢,我不能这样做。 所以戒还是必须要持的。 法律是从哪里诞生的呢? 从不自觉诞生的。 有一天有一个居士说这么一句话,我觉得他这句话还挺有意思的。 说中国人或者东方人,把人都当君子,中国文化里面把所有人都当作君子,所以形成方方面面的传统,好传统坏传统都是传统。 西方文化把人都当小人,连总统都是小人。 先不论青红皂白把所有人都看作小人,然后规定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连总统都不允许怎样怎样,尽管你是总统,你也要遵守。 这样捆绑式的方式,很多人都自觉了。 东方人说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过加勉。 可是戒律一旦少了,从修禅和持戒就看出圣贤和凡夫的差别,自觉和不自觉的差别。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在什么地方讲恩,讲感恩,讲报恩? 在父母面前。 在什么地方讲义? 讲上下? 也是在父母面前。 在父子上下面前都没有恩没有义,而大讲特讲恩义的人,他那个恩义要打一个大折扣。 所以,连父母都不管的人,即使他来供养师父,我觉得对这个人还是要先考虑考虑。 你把父母都不管,你却来供养师父,捐钱做好事,我觉得这个善事做得总有一点别扭,我总要怀疑他这个善良是不是纯度很高。 一个蚊子都舍不得杀,一个跳蚤都舍不得杀的人,慈悲不慈悲呢? 很慈悲啊。 可是他对家人对亲人对长辈是什么态度呢? 如果能把对虫子都不杀、对蚊子都不打的这个态度,拿去对师长、对父母、对家人,这就很可贵。 所以,六祖大师这里不跟你谈那些大道理、玄道理。 六祖大师的眼睛是要看你由近及远,而不是看你由远及近。 你无边无际去找一些众生来关怀,你说你现在在行菩萨道,这绝对不行。 我如果冷静的、近距离观察这个人,发现他做的很差,那么且不说他有什么坏企图,最少肯定他这样做绝对不可取。 所以,你看六祖大师讲恩、讲义、讲持戒、讲修禅,他不从远处讲。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看一个人有没有谦让之心,有没有包容的心量,看他有没有尊卑之分。 尊卑不是说地位,不要理解错了,错了又出洋相了。 不要不学无术,乱理解。 不学无术乱理解,理解成什么啦? 过去有这么一个县官,不学无术。 有一天他的上司到他这个县视察工作,坐在公堂上面,就问他:贵县有多少黎庶啊? 黎民百姓的黎,庶民百姓的庶。 贵县有多少黎庶啊? 他一听,他以为是桃树梨树那个梨树,他本来就不学无术嘛。 回禀长官,梨树实在不多,桃树倒是蛮多的。 (众笑)这个长官听了很来气。 黎庶就是老百姓,就是问他这里有多少人口。 这怎么办呢? 算了,不要问他这么文诌诌的话了。 我不是问你梨树,我是问你百姓。 他一听,百姓! 他又理解成吃的那个杏子,白颜色的杏子,白杏。 回禀长官,我们这个县不出白杏,只产红杏。 (众笑)只有红色的杏子。 这个长官一听,更气坏了,大喝一声我是问你的小民。 好! 这一下他吓得更着急了,回禀长官,我的小名叫二狗子。 (众笑)小民就是小老百姓嘛,他还是理解不了。 所以,理解不了师父也累,大家也累。 今天就到这里吧。 发布时间:2025-08-04 08:29:1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