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八讲 内容: 《六祖坛经》第八讲我们接上一次经文,善知识!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经文到这里。 一切修多罗,修多罗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经典。 经律论三藏,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昙是论藏。 修多罗除了翻译成经典以外,它还翻译成其他几种意思:翻成串珠、翻译成结鬘、翻译成很经典的份量。 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所有经典,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十二部经,各个宗派,各个法门,都是因为有不同人的根性,才有这么多的法门,分门别类。 十二部经是应该知道的基本名词,十二部,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成为十二本经,或者理解成为《地藏经》一部、《法华经》一部,这样理解的话哪里才止十二部? 佛法讲三藏十二部,十二部就是十二类,或十二分。 就是把佛教经典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分为十二大类,称为十二部。 这些经典是因为人的根机不同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因为有众生而有佛法,因为有人而有佛法。 每个众生都成佛了,佛法也就不需要了。 佛法是药,众生是病人,因为有病人所以有药用来治病,所有的病都治好完了,一样药都不需要了。 所以,万法本自人兴,由于有不同人就有不同的法门。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六祖大师解释大人、小人解释得非常独到。 因为有愚痴的人和智慧的人,所以分为小人和大人,愚痴人就是小人,智慧人就是大人,这地方讲的就是福报、智慧、心量广大或者狭小。 愚人问于智者,智者与愚人说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愚痴的人只要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他讲,他懂得了,开悟了,就跟这个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最大智慧,无过于佛。 佛陀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 没什么差别。 从本性上讲,我们跟佛陀不增不减,佛陀不增,我们凡夫不减。 佛陀没有比我们多出什么东西,我们也没有比佛陀少什么东西,那我们跟佛陀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因为我们蒙蔽了本性光明,本来自性的光明被那些灰尘染污了,染污得面目全非了,就失去了自己本心本性那一份珍贵的财富,所以要向智慧的人请教,不懂就要请教。 我们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贵州非常有名的高僧了尘老和尚,他老人家非常了不起。 我读他老人家的语录,受益匪浅! 那真是我们贵州人的骄傲,不是贵州佛教徒的骄傲,是整个贵州人的骄傲! 他老人家有首诗是这样写的:劣吾莫与争,胜我须谦问;死不服高明,终生无寸进。 劣吾莫与争,比我差的人,智慧上、品德上、福报上、修为上,方方面面都比我差的人,我就不要去和他争了;胜我须谦问,比我高明的人,比我优秀的人,我得谦虚向他请教;死不服高明,死活都对比我高明的人不服气;那怎么办呢? 什么结果呢? 终身无寸进,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进步! 他老人家这首诗写得多好! 所以不懂没关系,只要你虚心的请教,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什么叫学问呢? 学而问之,不断学地不断地问,就是学问。 又不学又不问,就没有学问。 有个笑话,说有个财主,姓陈。 这个财主没什么学问,他要请先生来教他的儿子读书。 这个先生姓庞,庞大的庞。 请到家里来了以后,先生就很客气,称他为东家,东家怎么样怎么样。 这个财主不知道东家是啥意思,他自己不懂,他就想:我明明姓陈,他为什么叫我东家呢? 他应该叫我陈家嘛! 耳东陈,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东。 这个财主很不高兴:我姓陈,他怎么叫我东家呢? 越想越生气,后来他反过来叫这个先生,这个先生姓庞,他叫他龙先生,龙先生怎么样怎么样。 先生觉得奇怪,这个东家怎么叫我龙先生呢? 他就说:东家呀,我不姓龙,我姓庞。 我知道你姓庞,我明明姓陈你叫我东家,你敢割我的耳朵,我就要扒你的皮! (众笑)你看这个财主自己不懂,不虚心请教,还比别人厉害,比别人凶,不好好学习,他还要扒人家的皮! 所以,心开悟解,心里面的智慧打开了。 智慧的人给愚痴的人一种宝贵的启迪,起什么作用呢? 起到妙手的作用,把他的这个锁给打开了。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去请教大善知识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一个秘密诀窍,什么诀窍呢? 第一我建议大家带三个耳朵去听,除了自己的两个耳朵以外再加上一个耳朵。 第二我建议带上一支笔,为什么? 一些宝贵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 这样一方面不虚此行,二方面也比较尊重善知识。 我们很多时候就忽略了这个诀窍,在这一点上今人就不如古人,古人就做到了这一点。 很多时候,一些宝贵的诀窍、要费很多年才能悟出的一些智慧的东西,在请教善知识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可是这个人把它当作三文不值两武,这就太可惜了! 所以要达到心开悟解,亲近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善知识! 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六祖大师的开示,句句都抓住要害! 如果我们心不悟,佛就是众生;悟了,众生就是佛。 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道理简单到这种程度。 我们呢,是一会儿悟一会儿迷,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 (众笑)一分钟悟了,这一分钟是佛,下一分钟迷了,下一分钟就是众生了。 一会儿跑到佛的境界上来了,比佛还佛;一会儿呢,比众生还众生。 佛门里从古到今有这么一句话:一念慈善心起来好像菩萨,一念嗔恨心起来就好像罗刹,前一分钟像菩萨,后一分钟像罗刹。 罗刹就是凶得不得了的恶鬼,要咬人的。 悟,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我们常常说心外求法,什么叫心外求法? 就是滔滔不绝地去向外求。 我们读古时候祖师大德的经典、他们的著作,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这位祖师写得真好,这位高僧讲得真好。 当然好! 那还用你讲,高僧大德讲的东西当然好。 问题是高僧大德讲的好,这些东西有没有成为一种营养进入到我的身心,与我的身心浑然一体。 如果跟我的身心浑然一体了,我就得到了,受用了。 如果我们只是把高僧大德的著作拿来当作一门学科,当作一门茶余饭后以资谈柄的本钱,你会说十部经里面的字句,我会说十五部经里面的字句,你引经据典只能引出哪些哪些经典,我能引用得比你多,这就是嘴皮上逞能了。 嘴皮上逞能有用没用呢? 没用,到生死关头更没用! 不用到生死关头,在生活中烦恼出现的时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在境界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原来是如何脆弱,现在仍然如何脆弱。 学到的那些名词术语,能够倒背如流祖师大德的开示,拿来用了吗? 没有用。 我们有一位大德平生讲经说法非常了不起,到晚年的时候,他就示现了一个得病的样子。 面瘫,就是中风了,口歪眼斜的,很痛苦,躺在床上。 痛啊,一会儿忍不住要呻吟一下。 他的一个徒弟照顾他,冷不丁就拿一句话冲撞他:师父啊,你讲经说法一辈子,怎么现在没用了呢? 这么一点儿病魔你就显得这么脆弱。 徒弟的这句话说完以后,师父哈哈大笑,真的没用吗? 好! 现在我就有用给你看。 他得中风啊,耳朵也歪了,眼睛也歪了,嘴也歪了,都变形了。 他用手上下左右的搓揉头部,就像变魔术一样,推了几下,全部正了,然后把脚脚也有点不对,关节有毛病了把脚拿起来咔嚓咔嚓像掰木偶一样,三下五除二掰好了。 徒弟一看,哎呀,师父真有两下子,一点都不痛了。 这个特殊的示现告诉我们:佛法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内求有用,有力量来对付烦恼,对付习气,对付业障。 这些东西现前的时候,是它为主还是你为主? 是它降服你还是你降服它? 这就是心外求法和心内求法的差别。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这里六祖大师引用了《菩萨戒经》里的两句经文。 我们每个凡夫每个人,每个众生,自性是清净没有污染的,所以叫本元自性清净。 如果你把你的自性光明恢复了,你当下就是佛。 怎么恢复呢? 你的智慧、福德、神通、自在,方方面面都现前,都要拿来用,拿得出来,这不是假的,这也假冒不了。 因为这个要兑现,不能开空头支票的,空头支票开给别人可以,开给自己怎么行呢? 所以自性清净,自性本元现前了,所有佛菩萨具足的你也具足,佛菩萨能够示现的,你也能够示现出来,这就叫当下成佛。 我们怎么染污的呢? 烦恼习气啊。 在烦恼习气面前,它成了主子,我成了奴隶,所以被染污了。 这里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天,有一个国王去春游,游山玩水,他游玩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一个山里面,在山路上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家人在路当中,因为那个山里面很少有人去,几乎是人迹罕至,所以那个出家人在路当中搭了一个小草棚,在那里修行。 没想到这天国王的队伍会来到这里。 前面开道那个人过去了,喂,这个屋子里有没有人啊? 一看,一个和尚在里面,哎,这个和尚,赶快把这个房子拆了,让路让路。 什么事情啊? 国王的队伍马上要从这里经过。 这个和尚接着说了一句吓死人的话:什么国王不国王的,他是我奴隶的奴隶。 这个开路的人当时吓得魂都飞出去了,你说啥? 我说他是我奴隶的奴隶。 这个人马上魂不附体跑过来向国王禀报,前面有个和尚疯了,话说得好恐怖哟。 他说什么? 他说你是他奴隶的奴隶。 这个国王一听,这还了得,马上就亲自下来,我去看看,这天底下还有这么狂妄的人吗? 国王过去了,一看是个和尚,刚才是你说的我是你奴隶的奴隶? 是啊。 那今天得把这个话说清楚,我怎么会是你奴隶的奴隶呢? 这个和尚说:财色名利是我的奴隶,你是它的奴隶,不是我奴隶的奴隶吗。 国王一听,嗯,这是一个真修行的好和尚。 好! 是个好师父! 马上命令手下人一定要尊重这个师父,改走其他的路。 这个国王如此深明大义,高明啊! 不知道这是传说还是生活当中确有其事,就算是确有其事,可能距离我们今天也有一千年,一千年前发生这种事情。 财色名利谁做主,谁做奴啊? 习气、烦恼、贪嗔痴、骄傲、自大、狂妄、嚣张,这些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是它的奴隶,还是它是我的奴隶呢? 世间上的人都是被欲望烦恼牵着走。 有的人听到佛门讲四大皆空,他以为是酒色财气,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他根本不知道佛法讲的真正的四大皆空。 反过来说,就算酒色财气,世间上的人就是被这四样东西牵着鼻子走。 实际上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不是。 你们看问题和我看问题就不一样。 从出家那天开始,我经常冷静地观察,观察来观察去,我得出一个结论:凡夫在烦恼和欲望这些折磨人的东西面前,他是把东边的放下了,把西边的又拿起来了;好不容易把西边的伤透了心,把南边的又遇上了,又给粘上了。 其实欲望并没有那么强大。 酒、色、财、气,好酒的人,嗜酒如命啊,不惜千万里都要去找那杯酒喝,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是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我看不见得。 当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吵得死去活来,好不容易撕心裂肺地分手了,无论这个男的长得多英俊,无论这个女的长得多漂亮,一旦翻脸的时候,提到他(她)的名字,看到他(她)的影子都是恨啊。 他(她)的名字就是那两个汉字,都不愿意看到,都不愿意听到,那个时候还有缠绵、思念吗? 没有了。 对佛法找不到切入点的人,悟性不够的人,可以经常去几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哪几个地方呢? 第一个是医院,第二个是殡仪馆,第三个是墓地。 到这几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你那个狂躁的心,你那个虚幻不实的念头会降低很多。 在医生眼里,谁都是病人;在警察眼里,每个人都是嫌疑犯;有什么好迷恋的? 有什么好痴迷的? 要冷静啊! 所以,当你看到酒色财气每一样东西,其中一样你对这它着迷的时候,你要剥开它着迷的那层面纱,看看面纱下面隐藏着什么东西。 一个英俊的男生,你看他英俊吗? 当你想得到这份英俊的时候,这份英俊的后面带着一连串的妒忌、狭隘、自私,可能还有报复。 英俊不能当饭吃,可是自私、狭隘、暴力这些东西会摧残你的身心。 真实不真实? 真实。 悟没悟呢? 悟了。 什么悟呢? 错误的误。 今天听师父讲,我开悟了,你开始错误了。 如果识透自心,就见性成佛啊! 净名经云。 《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 说到《维摩诘经》,这可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 不知道我们有居士读过没有? 没有读过就去请一本来看看。 清朝晚期,中国佛门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杨仁山老居士。 杨仁山老居士他的学问、智慧、福报乃至在俗世当官,当得也够大的了,相当于现在讲的驻外国的大使。 他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地摊上有人在卖家里不要的经书,他走过去一看,发现里面有一部《维摩诘经》。 他把他买回家,一读,他知道了,原来人生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原来身心有如此智慧的皈依! 《维摩诘经》对他的影响至深至远就是《净名经》。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性。 善知识!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 顿见真如本性。 六祖大师引用《维摩诘经》里面的话说,即时豁然,还得本性。 豁然大悟,就是你的心胸原来很蒙昧、很愚昧,非常狭隘,哗的一下被打开,一下子顿见光明自在。 还得本性。 然后六祖举他自己的例子,我,就是他自己;忍和尚,就是弘忍大师。 他在忍和尚那里听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个称和尚两个字是最高最高的称呼,象我们称呼虚云老和尚,为什么称他老人家为老和尚? 因为总觉得用什么词语都不够贴切了:虚云法师,虚云禅师,都觉得有点生生怪怪的,所以称他为老和尚,虚云老和尚! 尤其是称呼德高望重、名震天下的高僧,和尚两个字是佛门里的最高称呼。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大师从五祖大师那里传来的法门就是顿悟,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彷徨,不要丝毫的拖泥带水,咔嚓一刀。 关于这一点,佛经里有很多形容词,比如香象渡河。 什么叫香象渡河,就是非常庄严的大象,身上以价值连城的珠宝给它做装饰,这个大象在过河的时候,没看到过大象过河,你想也想得出来啊! 没有丝毫的犹豫,迈着豪迈的步伐,咔、咔就走过去了。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啊,这也是魄力! 又说狮子脱索,狮子是猛兽,突然把一条捆绑它的铁链子一下拉断了,一下从那个牢笼里面冲出来,就是这样一个力量。 形容这个人身心得到自在,不受束缚。 不受什么束缚啊? 不受烦恼、习气的束缚,把这些烦恼、习气都视它。 烦恼习气在智慧的人面前,被踩在脚下了,这样的魄力,这就是顿悟! 如果不悟怎么办? 六祖大师说: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这就需要大善知识来给你开导。 什么是大善知识? 简单地说:解行相应,德行并进。 这就是大善知识。 他的理解和行止是相应的,不是脱节的;他对佛法的诠释和佛法的修证,是吻合得起来,解行相应的,有德有行的称为大善知识。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这样的善知识,是很难很难遇到的,要不然怎么叫善知识难遇呢? 遇到了要相当珍惜。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因为一切善法在善知识身上是那么真切、那么实在的流露! 我为什么对我的老师法因老法师那么感恩呢? 因为他老人家身上哪怕是一个随意的动作,都已经流露智慧了。 我们凡夫为什么跟高僧大德差那么远呢? 高僧大德的一言一行都浸润着智慧,浸润着福报,所以流露出来都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敬仰。 当我们凡夫想到,我要流露出一个智慧的样子,然后就闭着眼睛想一下,智慧样子是什么样子呢? 哦,想出来了,想出来就照着这个智慧的样子去装给人家看。 我现在装三分钟智慧的样子给你们看,然后下三分钟我再装一个慈悲的样子给你看,那是装出来的。 就像演员那样,要先酝酿的。 哦,我伤心了,不伤心装伤心啊。 善知识不用这样。 善知识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吃喝拉撒都是智慧的流露,都是福报的流露,这就是善知识啊! 亲近善知识,怎么亲近呢? 如果你是有心人,你是有相当悟性的人,你就不用以一个很死板的模式怎样怎样去亲近善知识。 你要真是悟性很高,你哪怕只跟善知识在一起呆一小段时间,然后你回味:看他吃饭是怎么吃的? 他睡觉是怎么睡的? 走路怎么走的? 怎么为人处世的? 同样一椿事情,他怎么处理,不是善知识的人又怎么处理。 这不就对照出来了吗! 如果你很死板地说:我来请教善知识。 像个机器人一样,师父,我请问一个问题。 然后师父说好,我给你说,这就像两个机器人嘛。 亲近是要非常水乳交融的一种感觉。 我的老师法因老法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不管是他的学生,他的皈依弟子,很多海内外仰慕他老人家名的人都来亲近他。 但是也有的整天在他面前晃,没有感觉他老人家怎么的,等到老法师圆寂了,嚎啕大哭:哎呀,老法师走了,我们再也亲近不了啦。 那你早干什么去了? 所以老法师圆寂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简直就感到生命的支柱都跨了一样! 为什么呢? 这就是大善知识的力量! 哪怕没有在他老人家身边,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但是想到他老人家一言一行,给我们的启示,就有一种非常充实的智慧动力在激励我们。 有这样的力量,而且这样的力量也只有善知识身上才有。 国王身上没有,总统身上没有,追名逐利,什么乱七八糟的人身上都不会有。 善知识身上会有,而善知识又不会自己说:我就是善知识,你来亲近我。 凡是说自己是善知识的人肯定不是善知识,因为他连起码的修养都不具备,自吹自擂! 连那个稍微有点品行的小学三好学生都不如,三好学生还会涵养自己,会谦让,不会自己吹自己。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 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这些一切经典,都是在人心当中本来具备的,为什么我们打不开呢? 需要善知识来开锁。 我每每看到这种现象:这部经也读了,那部经也读了,读完了呢,就拿着这个东西去逞能,这就很滑稽了。 有什么好逞能的? 憨山大师的著作你读了,读了又怎么样? 读了那是憨山大师的。 莲池大师的著作你读了,又怎么样呢? 那是莲池大师的。 窥基大师的也读了,玄奘大师的也读了,印光大师的也读了,弘一大师的也读了。 你读了这么多,你呢? 禅宗有一个典故,就对这个问题下了一个注解。 一个老和尚,从庙里走过来,从一个和尚的寝室面前经过,听到里面在诵经。 老和尚就拿起这个手棍敲一下窗户,诵什么经哪? 里面的那个和尚说:《金刚经》,阿弥陀佛。 他答应师父。 老和尚说我没问《金刚经》,我问你诵什么经? 这个和尚想:老和尚耳朵背啊。 是不是老和尚耳朵背? 老和尚耳朵一点儿也不背! 禅宗里面祖师大德的话,他可不是耳朵背;不是他的耳朵背,是你的心背,你迷了。 诵什么经呢,诵金刚经;我没有问《金刚经》,我问你诵什么经! ?按平常人的理解,这肯定是脑子有问题了,是不是? 金刚经是金刚经,你是你,你诵金刚经。 对,你现在在诵经吗? 金刚经里的智慧,是不是变成我们每天吃的饭,摄受的营养到我们身体的内部,进入我的血脉,进入我的五脏六腑,进入我们的四肢百脉,和我成为一体。 如果你达到这个境界,你诵金刚经就对你产生作用了。 诵完金刚经,金刚经在哪儿? 金刚经在桌子上。 你在哪儿? 我在这。 那你跟金刚经不是分割了吗? 经是经,你是你。 所以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佛四年,佛变成云烟! 这是祖师大德很形象的比喻。 学佛久了反而退步了。 学佛第一年的时候:阿弥陀佛,师父啊,我要马上成佛,马上忘掉烦恼,马上怎么样我都义无反顾,比佛还佛了,学佛一年,佛在眼前。 学佛两年,佛在大殿:佛在哪里啊? 佛在大雄宝殿,我今天早上才去拜了三拜,拜完后我才回到我的房间,所以叫学佛两年,佛在大殿。 学佛三年,佛在西天:阿弥陀佛在哪里啊? 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在哪儿呢? 我在这。 学佛四年,就找不到佛在哪里了,所以学佛四年,佛变成云烟,化成一团烟雾了。 最后变得会讲会说而不会做了,讲得头头是道,所以:不假外求啊! 一定要不假外求。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有知识者自悟。 如果你认为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帮你解脱的话,没有这回事,这就是六祖大师反复叮咛我们的。 因为善知识是善知识,我是我,善知识不能帮我吃饭,不能帮我睡觉。 所以六祖大师说:如果要指望善知识帮我解脱的话,没有这回事! 为什么没有这回事呢? 因为自心没有自悟,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因果各人了。 这一点就是佛法最真实告诫一切众生的地方。 我痛,善知识不能帮我痛,我不吃饭,善知识不能帮我饿肚子,这没法帮的。 若起邪淫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如果起了邪淫妄念颠倒,善知识也没有办法。 尤其是自心里根本没有生起起码的姿态,起码的这种态度,没有生起这样的态度,就会恭高我慢,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他不接受,他不承认别人比他高明,这是最头痛的事情,学佛最头痛的就是这个事情。 社会上都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山水深浅。 当你没有搞清楚在座几个人水深水浅的时候,你最好别把自己暴露得太充分,或者最好别把自己表现得那么不可一世,一旦这样做,连退路都不好退了。 因为如果突然有一个高手起来说:你的那两下子一点都不行。 就像练武一样,自己本来就三脚猫,还在几个高手面前,挥拳踢腿的。 突然站起来一个人,还不要说什么,轻轻拿指头一戳你就倒啦,这不是自己出洋相吗? 我就见过这么一个人,挺有意思的。 以前九华山有个老法师,武功非常好,修行也非常好。 凡是真正山水很深的人,他都很平和,尤其是修行很高的人,更加不显露! 这个老法师,平常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武功很深,他个子不大,偏瘦,双盘腿坐在那个小藤椅上面。 有一个学武的人,不知道向哪个师傅学了几下子,他听说这个老法师武功很好,每次都跑到这个老法师面前来,在那里呲牙咧嘴的,一下子这个动作,一下子那个动作,大师你看我这个动作怎么样? 你看我那个动作怎么样? 老法师都笑咪咪的。 有一天,他又在那里又挥拳又踢腿,又是打太极,又是练少林。 正当他打得很有劲的时候,他回过头来说:老法师啊,你觉得我怎么样? 老法师这个盘着的腿,可以说眼神不好的人,都没看清楚老法师是怎么动的这个脚,那个脚非常迅速地,盘着腿,一下子就拿开了,嗖的一声就划了一个圈,从这个练武的人的头上,嗖的划了一个圈。 这边还没有看清楚,他的腿哗又盘上了。 那个人当就倒下去了,当场就吓晕了。 就这一下子,就把他吓得死过去了。 为什么吓这么严重呢? 他自己知道啊。 老法师是调侃他一下,只是把腿划了这么一道圈,他自己就倒下去了,万一是一个有恶意的人,或者是俗不可耐的人,你俗不可耐,他也俗不可耐,你什么时候被他打倒、打死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他才吓得这么厉害,话还没说出来就一下子当场倒在地上。 所以佛法教育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收获的人。 如果起了邪淫妄念颠倒,善知识拿你没办法,因为那些东西阻塞了你智慧的心灵。 一旦阻塞了,出洋相是小事,还有更令人后悔的那些不好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笑话,我是很多年前在哪里看到的。 有一个人他读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完以后,他撇撇嘴,这有什么好稀罕的,我的才华比他高一倍。 人家一听,哎哟,这么厉害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名句啊,你怎么说你的才华比他高呢? 人家就说,你来试试,他说:四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 好,真的高一倍!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万念俱灭 。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如果你悟到本心本性,你的智慧像有穿透力一样,真有穿透力。 学东西、学技术、学学问,学什么你都要有穿透力,你才学得到好东西,你提高的速度才快,如果老是在那里闭门造车,你进步非常非常慢,我们都希望自己有穿透性的能力。 一悟即至佛地,这样的悟性,你只要按六祖大师教授的方法去修证,就会达到。 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实性显现,你就当下解脱了。 怎么解脱啊? 解脱什么东西啊? 绳子一道一道捆绑在我们的身心上面,捆得我们气都喘不出来,要把这些东西解掉,这叫解脱。 你还没有认识什么东西在捆绑我们,那你怎么解脱? 我问你,你怎么解脱? 我没有捆绑啊。 要首先知道贼,你才知道抓贼,你认都不认识贼,人家大伙喊抓贼啦,抓贼啦,你抓谁啊? 咦,一个都不像贼嘛。 阿罗汉,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其中就有一个意思叫杀贼。 你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你一看杀贼,哦,当罗汉了,还一天到晚杀人? 杀什么贼啊? 杀烦恼贼。 你得先认识什么叫贼,那个贼是什么东西,然后才去杀它。 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是贼,你认识了,把这些灰尘污垢从本性上剔出去,毅然决然地剔出去,你不要前脚剔出去、后脚又把它拉回来了,那你就永远在那里还箩圈债。 讨债还债,讨债还债,这不成箩圈债了吗?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是什么呢? 是无念,无念是什么呢? 六祖大师接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念,何为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 无念也好,无为也好,这些名词,千万不要随意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有个祖师写了一首开悟的诗,他这个诗的后面两句:对面说不识,饶你母姓董。 这两句话很有意思。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没有开悟,没有认识本心本性,就哪怕你妈妈姓董你还是不懂。 从文字上看,祖师这两句话比较俏皮,很幽默,你没有开悟,哪怕你妈妈姓董你也不姓懂啊。 你看,用一个幽默的语调,把这个深奥的道理说出来了。 世间人说,我的妈妈姓什么,我自己跟爸爸姓,所以即使妈妈姓董他也不姓懂啊! 你懂还是不懂!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名无念行。 用即遍一切处。 什么叫用即遍一切处呢? 另外有一个祖师写了一首开悟的诗,怎么说的呢?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恰来恰去把大家都恰晕了! 第一句恰恰用心时,正当你要用心的时候;第二句恰恰无心用,没有心可用。 第三句无心恰恰用,你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 第四句常用恰恰无,经常运用自如却没有感觉到有用什么东西,这就是高手,这就是智慧境界。 就像他们练武的人说无招胜有招,练到很高很高境界的时候,真的是乱七八糟都是招数。 他们乱七八糟都是招数,就跟一点都不会的人乱七八糟是天上地下的概念了。 我认识一个师父练通臂拳,有种拳法叫通臂拳,这个师父的通臂拳打得很好,听他说通臂拳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后,给人感觉身体上长了千百只手,前后左右到处都是手,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进攻他,他都会防着你,唰唰唰的眼花瞭乱,那个时候就是恰恰无心用,你如果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连基本功都不会,那你就乱成一团了,说不定还自己把自己打昏了,打昏以后自己还觉得奇怪:怎么搞的? 我自己都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就昏过去了! 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来去自由。 我们来去自由吗? 不自由啊! 为什么不自由呢? 有一句很形像的话说出了我们为什么不自由:因为我们磕三个头放九个屁,修得少,造得多。 头,只磕了三个;屁,就放了九个;功劳跟罪过两相抵消,还抵消不了,所以才不自由。 学习佛法,给自己培福报,福报增长了吗? 功过相抵了嘛。 有时候细心想一想,就发现了,造业多还是功德多? 我造什么业了? 你造身口意业了。 三业嘛,身:你杀生没有? 你偷盗没有? 邪淫没有? 口:你挑拨离间没有? 你背后造谣没有? 你两边说是非没有? 恶语伤人没有? 想办法算计别人没有? 意:就是贪、嗔、痴。 造业多功德少,这不是进三步退五步吗? 原因在哪里? 原因在这里。 可是凡夫又有另外一个滑稽面,造业的时候他是不想后果的,把这个凡夫造业不考虑后果说得形象一点叫什么呢? 叫麻雀吃胡豆。 那胡豆多大啊,这么大一颗一颗的,那麻雀的嘴多小,它不考虑后果。 什么叫不考虑后果呢? 不考虑吃下去拉不拉得出来! 嗯,把它咽下去了,闭着眼睛把它生吞活剥地吞下去了。 吞倒是吞下去了,哦,拉不出来啦! 这叫麻雀吃胡豆不考虑后果啊! 等到后果严重的时候,后悔啦。 凡夫造业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所以他来去也不自由,通用也不通用,到处都是障碍。 障碍是谁设的呢? 他自己给自己设的。 自己到处设置障碍,自己感觉到处都是堵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名无念行。 你通用无滞,来去自由,这样解脱,是无念行。 无念是这样的,不是一点儿念头都没有,千万不要照字面解释。 照字面解释,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 若百物不思。 当令念绝。 即是法缚。 即名边见。 六祖大师怕我们理解错误,怕我们走入岐途,所以在这里又叮咛一句。 如果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不要让自己的念头坠入顽空,当你的念头一片茫然的时候,你整个人的状态进入一片茫然的时候,这时候反而很危险! 什么都没想,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是无念,这不是好事,这叫法缚,叫边见。 善知识!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真正悟出无念法的人,他是一通一切通,万法皆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见到诸佛菩萨的境界,来证明他真正的无念。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是验证达到无念这个地步。 达到这个地步,不是我说我自己达到无念了,你要证明给我看。 怎么证明呢? 六祖大师说了三个验证的方法。 善知识! 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转者,定入圣位。 这是六祖大师交待修学这个法门,就是修学禅宗。 大家都来跟我学禅宗,学嘴馋的馋。 你们如果修其他的法门都进入不了状态的话,我建议你们都来和我学禅宗,大家一起馋! 六祖大师要求:修禅法、修禅宗要同见同行,发愿受持。 六祖大师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他老人家说的不执着,也不是不持戒、不修行,什么都不做,他老人家是从最高境界来讲。 前面六祖大师说过了,我这个法门,是度最上根人,最上乘根机,最上上乘。 什么叫上上乘? 什么是最上乘根机? 严格的说,没有什么上上乘。 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上、中、下呢? 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在于悟性够不够。 如果用我们世间上一句话说,就是脸皮厚还是脸皮薄。 脸皮薄的人,就是上乘根弟子,脸皮厚的就是中下根,原因是什么? 因为响鼓无需重捶嘛! 有时候我想,除了佛法以外,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学科,很多很多的方法,有些时候一点儿作用也起不了,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脸皮变的太厚了,厚得比城墙都厚了,所以一点儿作用也起不了。 那怎么办呢? 要顿悟啊! 怎么顿悟呢? 拿非常锋利非常犀利的刀,咔嚓一声,把那个坚厚的污垢,污垢都形成了一个壳,污垢都不是一层了,也不是洗得掉的啦,已经形成一个铠甲了,要怎么才把污垢的铠甲给取下来呢? 要拿那个非常锋利的刀,咔嚓,把那个铠甲砍破,拿掉。 所以上上根是这么来的! ?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这样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为什么把佛法比喻成*轮,我们佛门里面有两句话叫做佛日增辉,*轮常转,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这两句话是上下句,像对联一样,上联是佛日增辉,下联是*轮常转。 比喻:佛日,佛法就象太阳,放着永远的光;*轮,佛法就像车轮,把佛法比喻成轮宝、车轮,弘扬佛法,就是推动这个车轮不断地转动。 为什么要比喻成车轮呢? 它里面有几层意思,就是不断弘扬、不断推动,而且它有力量,所有邪知邪见就像螳臂挡车一样,自不量力! 一切邪知邪见在佛法这个车轮面前通通被压得粉碎,这就是把佛法比喻成车轮的用意! 这里六祖大师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代代相传,佛法不是自私的,不是对某些人说,对某些人保留,对某些人要吝啬,没有这个说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 不同见不同行就是对面不相识了。 你说了我不愿意听,我说了你也不愿意听,既不志同也不道合,这样子还谈什么呢? 所以说,如果这样子,在别法中。 不得传付。 损彼前人。 究竟无益。 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只闻求学求教,哪里听说老师去强行拉住人家说我来给你讲吧、我来给你讲,哪有这种道理呢? 这样子的话,一点儿益处都没有,而且还对古来的高僧大德有所损害,于法门有所损害。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断佛种性!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 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六祖大师要反复强调它的份量,生怕愚痴的人不理解,反而诽谤佛法,诽谤佛法还断了他的善根种性。 善知识! 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这里六祖大师用最精炼的语言作了一首无相颂,来告诉大家。 还没有说这个颂之前,他说,如果没有照这个道理去修,只是把我说的话拿来当作一种谈话的资本,甚至对别人炫耀的资本,那一点好处都没有。 所以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一点利益都没有。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这是第一首,四句为一首。 说通、心通,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教通、宗通,宗教皆通,宗教圆融。 佛门经常用这样的词语来赞美某位高僧大德,说他宗教圆融、宗教皆通。 我们千万不要看到这句话又理解错了,宗教皆通? 哦,这个宗教也通,那个宗教也通。 在佛门里面宗、教这两个字,宗是宗,教是教。 宗就是禅宗,教就是教下,宗门教下。 一个字理解错了就全错,从头到尾全错光了。 说通就是教下,什么教下呢? 宗门以外的都是教下。 比方天台宗、华严宗、慈恩宗、三论宗,这些教下,谈论教理的,从理门入,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个叫说通。 宗就是禅宗。 当然,佛法里面讲到宗,讲到教,有很多这方面的开示: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 这类似的开示很多。 我们读这些字句的时候,千万千万要注意,不要拿起来就跑,拿来就当成自己一种谈话的资本。 因为往往这些词句、语句当中有很多很多份量你还没有搞清楚。 从佛法的历史上看,通宗的人通教的人,一个历史现象折射出来,还是禅宗它的承担力超过了很多很多宗派,尤其在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的时候,显得特别特别明显。 很多祖师大德,因为受到禅宗熏陶以后,就把他的整个心量打开了。 这是一个既是事实,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通宗的人敢于检讨自己,敢于承担自己,敢于反省自己,敢于容纳天下! 也因为如此,所以住过丛林的人和没有住过丛林的人有很大差别。 才有了生归丛林死归塔、 只在丛林里睡觉,不在小庙里修道这一类似的字句,这是千锤百炼,不是一朝一夕出来的。 原因是什么? 是他熏陶出很多宝贵的东西。 六祖大师出生在唐朝,那个时候很多的现象都出来了,《六祖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到后面也会提到。 敢于承担,敢于检讨,敢于顶风冒雪把众生的慧命担在自己肩上,这不是说说而已! 责备人家容易,责备自己很难很难的! 六祖大师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目的是干什么?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他老人家的第一句话就堂堂正正很威严地提出了他的宗旨,凡是心外求法,凡是心不正的都是邪宗。 换句话说,以邪门的心理把佛法的词句挂在嘴边都是邪宗! !这是谁说的? 不是我说的,历代祖师都这样说。 如果你们不信,去把实贤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拿来看看,看得你们一个个潸然泪下,看得你一把鼻涕一把泪。 实贤大师那篇《劝发菩提心文》写得太好了! 怎么破邪宗啊?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不是说佛法有顿有渐吗? 六祖大师的是顿,神秀大师的是渐。 有没有顿渐呢?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法没有顿渐。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没有顿渐。 原因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我们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顿,那个法门是渐。 矛盾出在哪里呢? 迷悟有迟疾。 因为迷和悟的速度每个人不一样。 讲简单一点,反应都有快有慢。 有人反应快,有人反应慢。 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年前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请问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啊? 这人说,比方说手机号码吧,我说一个十二位数的,十一位数的不好说,十二位的谁都没有,现在都只有十一位数的。 怎么说呢? 他回答说:138945573721,这个听的人拿着一个本子,又问138多少? 138945573721,然后又说一遍,再说一遍,最后这个人问到第七遍、第八遍的时候,他还是没记下来。 说的人最后说成1389249不管三七二十一 了。 问的人清楚了,说的人反而说错了,为什么? 迷悟有迟疾啊! 反应有快慢啊。 同样一个事说一遍,有的人可以百分之百记下来,有人再说一遍还是记不住,再说两遍还是记不住,就是因为快慢、迟疾,所以才分出顿渐。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唯有六祖大师传授的这个法门,心性愚钝的人很难契入。 怎么愚钝呢? 不是文化高低。 如果讲识字、文化、文凭,六祖大师没有读过书呢! 他老人家讲的愚和智在哪里呢? 在悟性! 不在于你是大学文凭、我是初中文凭,也不在于你见多识广,这些都不是怎么紧要,更要在于心性的悟。 你悟得快悟得慢? 悟得快,你就见性快;悟得慢,你就很难找到契入点,所以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我们这个黑屋子里面一定要升起一轮红亮亮智慧的太阳。 说很多很多法门,不同的方便权巧,目的只有一个:我们这个黑屋子,黑了一千年,黑了一万年,要点一盏智慧的灯,要让太阳的光芒照进这个黑屋子里面,让这个黑暗在一念之间就变成光明! 就是这个目的。 今天就到这里吧。 发布时间:2025-08-08 08:45:3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