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六妙法门 内容: 智者大师:六妙法门六妙法门隋天台智者大师著六妙门者. 盖是内行之根本. 三乘得道之要径. 故步自封释迦初诣道树. 跏趺坐示迹若斯三乘正士。 岂不同游此路。 所言嵌六者。 即是数法。 约数明禅。 故言六也。 如佛或为一数辩禅。 所谓一行三昧。 或约二数。 谓一止二观。 或约三数。 谓三三昧。 或约四数。 所谓四禅。 或约五数。 五门禅。 或约六数。 谓六妙门。 或约七数。 谓七依定。 或约八数。 谓八背舍。 或约九数。 谓九次第定。 或约十数。 谓十支禅。 如是等。 乃至百千万亿阿僧[]不可说诸三昧门。 悉是约数说诸禅也。 虽数有多少。 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 以众生机悟不同。 故有增减之数。 分别六物。 今言六者。 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 妙者。 其意乃多。 若论正意。 即是灭谛涅槃。 故灭四行中。 言灭止妙离。 涅槃非断非常。 有而难契。 无而易得。 故言妙也。 六法能通。 故名为门。 门虽有六。 会妙不殊。 故经言。 泥恒(心旁换水)正法宝。 众生从种种门入。 此则通释六妙之大意也。 六妙大意有十。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第二第相生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 第十证相六妙门。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 即为六意。 一数为妙门。 行者依息数故。 即能出生四禅。 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 若于最后非非想定。 能觉知非是涅槃。 是人必得三乘之道。 何以故。 此定。 阴界入和合故有。 虚诳不实。 虽无粗烦恼。 而亦成就十种烦恼。 知己破折。 不住不著。 心得解脱。 即证三乘涅槃故。 此义如须跋陀罗。 佛教断非非想处惑。 即便获得阿罗汉果。 数为妙门。 意在于此也。 二者随为妙门者。 行者因随息故。 即能出生十六特胜。 所谓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心受喜。 七心受乐。 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云何观弃舍。 此观破非想处惑。 所以者何。 凡夫修非想时。 观有常处如痈如疮。 观无想处如痴也。 第一妙定名曰非想。 作是念已。 即舍弃有想无想。 名曰有想非无想。 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 今佛弟子观行破折。 义如前说。 是故深观弃舍。 不著非想。 能得涅槃随为妙门。 意在此此也。 三者止为妙门者。 行者因止心故。 即便次第发五轮禅。 一者地轮三昧。 即未到地。 二者水轮三昧。 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 三者虚空轮三昧。 即五方便人。 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 即是见思解脱。 无著正慧。 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 即是第九无碍道。 能断三界结使。 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直止为妙门。 意在此也。 四者观为妙门者。 行者因修观故。 即能出生九想。 八念。 十想。 八背舍。 八胜处。 十一切处。 九次第定。 狮子迅奋三昧。 超越三昧。 炼禅。 十四变化心。 三明。 六通及八解脱。 得灭受想。 即入涅槃。 观为妙门。 意在此也。 五者还为妙门者。 行者若用慧行。 巧善破折。 返还本源。 是时即便生出空无想无作。 三十七品。 四谛。 十二因缘。 中道正观。 因此得入涅槃。 还为妙门。 意在此也。 六者净为妙门者。 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 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 二乘之人。 定证涅槃。 若是菩萨。 入铁轮位。 具十信心。 修行不止。 即便出生九种大禅。 所谓自性禅。 一切禅。 难禅。 一切门禅。 善人禅。 一切行禅。 除恼禅。 此世他世乐禅。 清净禅。 菩萨依是禅故。 得大菩提果。 已得今得当得。 净为妙门。 意在此也。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 次第相生。 入道之阶梯也。 若于欲界中。 巧行六法。 第六净心成就。 即发三乘无漏。 况复具足诸禅三昧。 此即与前有异。 所以者何。 如数有二种。 一者修数。 二者证数。 修数者。 行者调和气息。 不涩不滑。 安祥徐数。 从一至十。 摄心在数。 不令驰散。 是名修数。 证数者。 觉心任运从一至十。 不加功力。 心住息缘。 觉息虚微。 心相渐细。 患数为粗。 意不欲数。 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随亦有二。 一者修随。 二者证随。 修随者。 舍前数法。 一心依随息之出入。 摄心缘息。 知息出入。 心住息缘。 无分散意。 是名修随。 证随者。 心即微细。 安静不乱。 觉息长短遍身入出。 心息任运相依。 意虑恬然凝静。 觉随为出。 心厌欲舍。 如人疲极欲眠。 不乐众务。 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 一者修止。 二者证止。 觉身心泯然不定。 不见内外相貌。 定法持心。 任运不动。 行者是时即作是念。 今此三昧。 琐复无为寂静。 安隐快乐。 而无慧方便。 不能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 今此定者。 皆属因缘。 阴界入法。 和合而有。 虚诳不实。 我今不见不觉。 应须照了。 作是念已。 即不著止。 起观分别。 观亦有二。 一者修观。 二这证观。 修观者。 于定性中。 以慧分别。 观于细微出入息相。 如空中风。 皮肉筋骨三十六物。 如芭蕉不实。 心识无常。 刹那不住。 无有我人。 身受心法。 皆无自性。 不得人法。 定何所依。 是名修观。 证观者。 如是观时。 觉息出入遍诸毛孔。 心眼开明。 彻见三十六物。 及诸虫户。 内外不净。 刹那变易。 心生悲喜。 得四处念。 破四颠倒。 是名证观。 观相即发。 心缘观境。 分别破折。 念觉流动。 非真实道。 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亦有二。 一者修还。 二这证还。 修还者。 即知观从心生。 若从折境。 此即不会本源。 应当反观观心。 此管心者。 从何而生。 为从观心生。 为从非观心生。 若从观心生。 即已有观。 今实不尔。 所以者何。 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 若从不观心生。 不观心为灭生。 不为没生。 若不没生。 即二心并。 若没法生。 灭法已谢。 不能生观。 若言亦灭亦不灭生。 乃至非灭非不灭生。 皆不可得。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 不生故不有。 不有故即空。 空故无观心。 若无观心。 岂有观境。 境智双亡。 还源之要也。 是名修还相。 证还相者。 心慧开发不。 不加功力。 任运自能破折。 返本还源。 是名证还。 行者当知。 若离镜智。 欲归无镜智。 不离镜智缚。 以随二边故。 尔时当舍还门。 安心净道。 净亦有二。 一者修净。 二者证净。 修净者。 知色净故。 不起妄想分别。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息妄想垢。 是名净修。 亦不能修所修及净不净。 是名修净。 证净者。 如是修时。 豁然心慧相应。 无碍方便。 任运开发。 三昧正受。 心无依恃。 证净有二。 一者相似证。 五方便无漏道慧发。 二者真实证。 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 三界垢净。 故名证净。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 观实法空故名为还。 观平等空故名为净。 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 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 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 复次一切外观名为观。 一切内观名为还。 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 故先尼梵志言。 非内观故得是智慧。 非外观故得是智慧。 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慧。 亦不无观得是智慧也。 次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 乃至实相涅槃。 初学安心。 必须善巧。 云何善巧。 当于六妙门法。 悉知悉觉。 调服其心。 随心所便。 可以常用。 所以者何。 若心不便。 修治即无益。 是故初坐时。 当识调心学数。 次当学随。 复大概学止管还等。 各各经数日。 学已。 复更从数随。 乃至还净。 安心修习。 复各经数日。 如是数返。 行者应自知心所便宜。 若心遍数。 当以数法安心。 乃至净亦如是。 随便而有。 不简次第。 如是安心时。 若觉身安息调。 心静开明。 始终安固。 当专用此法。 必有深利。 若有坊生心散暗塞。 当更随便转用余门。 安即为善。 可以长轨。 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 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复次行者心若安隐。 必有所证。 云何为证。 所谓得持身。 及粗住细住。 欲界未到地。 初禅等种种诸禅定。 得诸定已。 若心住不进。 当随定深浅。 修六妙门开发。 云何名浅定不进。 修六妙令进。 如行者初得持身法。 及粗细诸法。 经于日月而后不增进。 尔时应当细修数。 数若不进。 复当修随。 随若不进。 当细凝心修止。 止若不进。 当定中观阴入界法。 观若不进。 当还更反检心源。 还若不进。 当寂然体净。 用此六法。 若遍于一法增进时。 当即善修之。 即渐进入深禅定。 便过数境。 数相即谢。 进发随禅。 于此定中。 若不境进。 当善修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定进渐深。 随境已度。 若发止禅。 禅若不进。 当善修止及观还净等四法。 止定进渐深。 观心开发。 虽有止法。 知从缘生无有自性。 止相已谢。 若观禅不进。 当更善巧修观及还净等三法。 观禅既进。 进已若谢。 转入深定。 慧解开发。 唯觉自心所有法相。 知观虚诳不实。 亦在妄情。 如梦中所见。 知己不受。 还返照心源。 还禅经久。 又不进。 当复更善返观心源。 及体净当寂。 还禅当进。 进已若谢。 便发净禅。 此禅念相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是名净禅。 净若不进。 当善却垢心。 体真寂虚。 心如虚空。 无所依倚。 尔时净禅渐深寂。 豁然明朗。 发真无漏。 证三乘道。 此则略说六妙门随便便宜而用。 增长诸禅功德智慧。 乃至入涅槃也。 复次行者于其中间。 若有内外障起。 欲除却者。 亦当于六门中随取一法。 一一试用却之。 若得差者。 即为药也。 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 功用六门悉得差也。 上来所说。 其意难见,行者若用此法门。 当善思惟取意。 勿妄行也。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三乘行者。 修道会真。 悉是差障显理。 无所造作。 所以者何。 二乘之人。 四住惑除。 名得圣果。 更无别法。 菩萨大士。 破沙尘无明障尽故。 菩提理显。 亦不异修。 此而推之。 若能巧用六门对治。 破内外障即是修道。 即是得道。 更无别道。 云何功用六门对治。 行者应当知病识药。 云何知病。 所谓三障。 一者报障。 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入也。 二者烦恼障。 即三毒十使等诸烦也。 三者业障。 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 于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 行者于坐禅中此三障法。 当善识其相。 用此法门对治除灭。 云何坐中知报障起相。 云何对治等。 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 名报障起。 浮动明利。 攀缘诸境。 心散纵横。 如猿猴得不偿失树。 难可制录。 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 当知即真对治也。 故佛言。 觉观多者。 教令数息。 二者于坐禅中。 或时其心亦昏亦散。 昏即无记心。 暗即睡眠。 散即心浮越逸。 而时行当用随门。 善调心随息。 明照入出。 心依息缘。 无分散意。 照息出入。 治无记昏睡。 心依于息。 治觉观攀缘。 三者于坐禅中。 若觉身心急气粗。 心三流动。 尔时行者当用止门。 宽身放息。 制心凝寂。 止诸忆虑。 此为止也。 复次云何。 复次云何。 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 当用观心门中。 九想。 初背舍。 二胜处。 诸不净门。 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 瞋恙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 当用观心门中。 慈悲喜舍等。 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 愚痴邪见烦恼障起。 尔时行者。 当用还门。 返照十二因缘。 三空道品。 被折心愿。 还归本性。 此为治也。 复次云何对治障道业起。 业即三种。 治法亦三。 一者于坐禅中。 忽然垢心昏暗。 迷失境界。 当知黑暗业障起。 尔时行者。 当用净门中。 念方便净应身三十二想清净光明。 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 忽然恶念。 思惟贪欲。 无所不造。 当亦是过去恶业之所作也。 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 念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 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 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 乃至逼迫身心。 当知悉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也。 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 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 为对治也。 此则略说六门对治断除三障之相。 广说不异十五种障也。 复次行者于坐禅中。 若发诸余禅深定智慧解脱。 有种种障起。 当于六门中善巧用对治法也。 粗细障法既除。 真如实相自显。 三明六通自发。 十力四无所畏。 一切诸佛菩萨功德行愿。 自然现前。 不由造作。 故经云。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夫六妙门相摄。 近论则有二种。 远寻则有多途。 何等为二。 一者六门自体相摄。 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云何名为自体相摄。 行者修六门时。 于一数息中。 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所以者何。 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 即体是数门。 心依随息而数故。 即摄随门。 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 即摄止门。 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 即摄观门。 若心动散。 攀缘五欲。 悉是虚诳。 心不受著。 录心还归数息故。 即摄还门。 摄数息故。 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 身心寂然。 即摄净门。 当知数息中即有六门。 随止观还净等。 一一皆摄六门。 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 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 悉有今意。 若不分别。 行人不知。 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 一中具六相也。 复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门。 出生胜进相摄相。 行者于初调心数息。 从一至十。 心不分散。 是名数门。 当数息时。 静心善巧。 既知息出入。 中间经游至处。 乃至入已还出。 亦如是。 心悉觉知。 依随不乱。 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 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细心善巧。 制心缘数法及息。 不令细微觉观得起。 刹那异念分别不生。 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成就息念巧慧方便。 用静鉴之心。 照息生灭。 兼知身分刹那思想。 阴入界法。 如云如影。 空无自性。 不得人法。 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非但成就观智。 识前法虚假。 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 无有自性。 虚诳不实。 离知觉想。 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非但不得所观能观。 以慧方便。 亦不得无能观所观。 以本净法性。 如虚空不可分别故。 尔时行者心同法性。 寂然不动。 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 以五门庄严数息。 随止观还净。 皆亦如是。 今不别说。 此则六六三十六。 亦名三十六妙门。 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 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 入三乘涅槃也。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所以言通别六门者。 凡夫。 外道。 二乘。 菩萨。 通观数息一法。 而智慧不同。 是故证涅槃殊别。 随止观还净。 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凡夫钝根行者。 当数息时。 唯知从一至十。 令心安定。 欲望此入禅。 受诸快乐。 是故于数息中而起魔业。 以贪生死故。 复次如诸利根外道。 见心威猛。 见因缘故。 当数息时。 非但调心数息。 从一至十。 欲求禅定。 亦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过去息如去不如去。 亦如去亦不如去。 非如去非不如去。 未来息有边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现在息有常耶无常耶。 亦常亦无常耶。 非常非无常耶。 及心亦尔。 随心所见。 计以为实。 谓他所说悉为妄语。 是人不了息相。 随妄见生分别。 即是数息戏论。 四边火烧。 生烦恼处。 长夜贪著邪见。 造诸邪行。 断灭善根。 不会无生。 心行理外。 故名外道。 如是二人。 钝利虽殊。 三界生死轮回无别。 复次云何名为声闻数息相。 行者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故。 修数息以调其心。 尔时于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 云何于数息中观四真谛。 行者知息依身。 身依心。 三事和合。 名阴界入。 阴界入者。 即是苦也。 若人贪著阴界入法。 乃至随逐见心。 分别阴界入法。 即名为集。 若能达息真性。 即能知苦无生。 不起四受。 四行不生。 即钝使利使。 诸烦恼结。 寂然不起。 故名为灭。 知苦正慧。 能通理无壅。 故名为道。 若能知是数息。 通达四谛。 当知是人必定得声闻道。 毕故不造新。 复次云何于数息中入缘觉道。 行者求自然慧。 乐独善寂。 深知诸法因缘。 当数息时。 即知数息之念即是有支。 有缘取。 取缘爱。 爱缘受。 受缘触。 触缘六入。 六入缘名色。 名色缘识。 识缘行。 行缘无明。 复官观此息念之有。 名善有为业。 有善因缘。 必定能感未来世人天受。 受因缘故。 必有老死忧悲苦恼。 三世因缘。 生死无际。 轮转不息。 本无有生。 亦无有死。 不善思维心行所造。 若知无名体性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生。 无所有故。 假名无明。 无名尚尔。 亦不可得。 当知行等诸因缘法。 皆无根本。 即无行等因缘。 岂有今之数息之实。 尔时行者深知数息属因缘。 空无自性。 不受不著。 不念不分别。 心如虚空。 寂然不动。 豁然无漏心生。 成缘觉道。 复次云何名为菩萨数息相。 行者为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无师智。 如来知见力无所畏。 愍念安乐无量众生。 故修数息。 欲因此法门入一切种智。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 阿那般那。 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 是故新发心菩萨。 欲求佛道。 应先调心数息。 当数息时。 知息非息犹如幻化。 是故息非是生死。 亦非是涅槃。 尔时于数息中。 不得生死可断。 不得涅槃可入。 是故不住生死。 即无二十五有系缚. 不证涅槃. 则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以平等大慧. 即无取舍心。 入息中道。 名见佛性。 得无生忍。 住大涅槃常乐我净。 故经云。 譬如大水能突荡一切。 唯除杨柳。 以其软故。 生死大水亦复如是。 能漂没一切凡夫之人。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心柔软故。 是名大乘行者于数息中入菩萨位。 此则略说数息妙门。 凡圣大小乘通别之相。 数息虽通。 须解殊别之相。 当知数息虽同共修。 随其果报差降。 余随止管还净一一妙门。 凡圣大小乘通别。 亦复如是。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上来所说六妙门。 悉是同行。 与凡夫二乘共故。 今此旋转六妙门者。 唯独菩萨所行。 不与声闻缘觉共。 况诸凡夫。 所以者何。 前第六通别妙门观中说。 名从假入空观。 得慧眼一切智。 慧眼一切智。 是二乘菩萨共法。 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 即是法眼道种智。 法眼道种智。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云何菩萨于数息道中。 修从空出假观。 起旋转出。 一切诸行功德相。 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 当发大誓愿。 怜悯众生。 虽知众生毕竟空。 而欲成就众生。 净佛国土。 尽未来际。 作是愿已。 即当了所数息。 不生不灭。 其性空寂。 即息是空。 非息灭空。 息性自空。 息即是空。 空即是息。 离空无息。 离息无空。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息空故。 非真非假。 非世间非出世间。 求息不得息与非息。 而亦成就息念。 其所成就息念。 如梦如幻。 如响如化。 虽无实事可得。 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 菩萨了息。 亦复如是。 虽无息性可得。 而亦成就息念。 从一至十。 了了分明。 深心分别如幻息相。 以有无性如幻息故。 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 所以者何。 无明颠倒。 不知息性空故。 妄计有息。 即生人。 法执著爱见诸行。 故名世间。 因有息故。 即有阴界人等世间苦乐之果。 当知息相虽空。 亦不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复次息相空中。 虽无出世间相。 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 所以者何。 不知息相空故。 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 知息空无所有故。 即无无明妄执。 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生。 是名出世间因。 因灭故。 的离后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 名出世间果。 能出世间颠倒法故。 是名出世间法。 于出世间真正法中。 亦有因果。 因者。 知息空正智慧。 为出世间因。 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 名为出世间果。 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 亦能分别世间出世间。 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 不得四谛。 而亦通达四谛。 所以者何。 如上所说世间果者。 即是苦谛。 世间因者。 即是集谛。 出世间者。 即是灭谛。 出世间因者。 即是道谛。 故观于息想。 不见四谛。 而能了了分别四谛。 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复次菩萨了息空中。 不见十二因缘。 而亦通达十二因缘。 所以者何。 过去息性空无所有。 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 起诸烦恼。 故名无明。 无明因缘。 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 轮转不息。 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 若知息空寂。 即破无明。 无明灭故。 则十二因缘皆灭。 菩萨如是了息非息。 虽不得十二因缘。 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 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复次菩萨了息无性。 尔时尚不见有息。 何况于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 而亦了了通达六弊六度。 所以者何。 行者当数息时。 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见息者。 是必定成就(竖心加坚)贪蔽法。 (竖心加坚)有四种一着(心)坚惜财物。 见息中有我。 为我生(心)坚故。 二者(心)坚身。 于息中起身见故。 三者(心)坚命于息中不了。 计有命故。 四者(心)坚法。 于息中不了。 即起执法生故。 行者为破坏如是(心)坚蔽恶法故。 修四种檀波罗密。 一者知息空非我。 离息亦无我。 即不得我。 聚诸财物。 何所资给。 而时(心)坚裁之心即便自息。 舍诸珍宝。 如弃涕唾。 当知了达息性。 即是财施檀波罗密。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 息等诸法不名为身。 离息等法亦无别身。 尔时知身非身。 即破(心)坚身之执。 即不(心)坚于己于身。 即能以身为奴仆给使。 如法施与前人。 当知了知息非息。 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密。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 不见即息是命。 离息有命。 即不得命。 破(心)坚命心。 尔时即能舍命。 给施众生。 心无惊畏。 当知了达息空。 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密。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 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 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 为破众生种种横计。 迷执诸*轮回六趣。 故有所说。 而实无说无示。 以听者无闻无得故。 是时虽行法施。 不执法施。 无恩于彼。 而利一切。 譬如大地板虚空日月利益世间。 而无心于物。 不求恩报。 菩萨达息性空。 行平等法施檀波罗密利益众生。 亦复如是。 当知菩萨知息性空。 不得(心)坚度。 而能了了分别(心)坚度。 以不可得故。 知息性空。 具足尸罗[]提。 毗黎耶。 禅那。 般若波罗密。 亦复辟如是。 是中应一一广旋转诸波罗密相。 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 开示分别。 是即略说。 于数息门中。 修旋转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无碍方便。 菩萨若入是门。 直说数息调心。 穷劫不尽。 况复于随止观还净等。 种种诸禅。 智慧神通。 四辩。 力无所畏。 诸地行愿。 一切种智。 无尽一切功德。 旋转分别。 而可尽乎。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观心六妙门者。 此为大根性行人。 善识法恶。 不由次第。 悬照诸法之源。 何等为诸法之源。 所谓众生心也。 一切万法由心而起。 若能返观心性。 不可得心源。 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约此观心说六妙门。 非如前也。 所以者何。 若行者初学观心时。 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 皆悉从心出。 离心之外。 更无一法。 是则数一切法。 皆悉约心故数。 当知心者。 即是数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 知一切数量之法。 悉随心王。 若无心王。 即无心数。 心王动故。 心数亦动。 譬如百官臣民。 悉皆随顺大王。 一切诸数量法依随心王。 亦复如是。 如是观时。 即知心是随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 知心性常寂。 即诸法亦寂。 寂故不念。 不念故即不动。 不动故名止也。 当知心者。 即是止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 觉了心性犹如虚空。 无名无相。 一切语言道断。 开无明藏。 见真实性。 于一切著法得无著慧。 当知心者。 即是观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 即不得所观之心。 亦不得能观之智。 尔时心如虚空。 无所依倚。 以无著妙慧。 虽不见诸法。 而还通达一切诸法。 分别显示。 入诸法界无所缺减。 普现色身。 垂形九道。 入变通藏。 集诸善根。 回向菩提。 庄严佛道。 当知心者。 即是还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 虽不得心及诸法。 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 虽分别一切法。 不著一切法。 成就一切法。 不染一切法。 以自性清净。 从本以来。 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 故经云。 心不染烦恼。 烦恼不染心。 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 入于无垢法。 不为垢法所染。 故名为净。 当知心者。 即是净门。 如是六门。 不由次第。 直观心性。 即便具足也。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夫圆观者。 岂得如上所说。 但观心源。 具足六妙门。 观余诸法不得尔乎。 今行者观一心。 见一切心及一切法。 观一法。 见一切法及一切心。 观菩提。 见一切烦恼生死。 观烦恼生死。 见一切菩提涅槃。 观一佛。 见一切众生及诸佛。 观一众生。 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 一切皆如影现。 非内非外。 不一不异。 十方不可思议。 本性自尔。 无能作者。 非但于一心中。 分别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 亦能于一微尘中。 通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 是即略说圆观数门。 随止观还净等。 一一皆亦如是。 是数微妙不可思议。 非口所宣。 非心所测。 尚非诸小菩萨及二乘境界。 况诸凡夫。 若有利根大士闻如是妙法。 能信解受持。 正念思惟。 专精修习。 当知是人。 行佛行处。 住佛住处。 入如来室。 著如来衣。 坐如来座。 即于此身。 必定当得六根清净。 开佛知见。 普现色身。 成等正觉。 故华严经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了达诸法真实之性。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前九种六妙门。 皆修因之相。 义兼证果。 说不具足。 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六门有四种。 一者次第证。 二者互证。 三者旋转证。 四者圆顿证。 云何次第证。 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 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 已略说次第证相。 细寻自说。 今不别说。 第二互证。 此约第三随便宜。 第四对治。 第五相摄。 第六通观。 四种妙门中论证相。 所以者何。 此四种妙门。 修行方便。 无定次第。 故证亦复回互不定。 如行者当数息时。 发十六触等诸暗证。 隐没无记有垢等法。 此禅即是数息证明之体。 而今不定。 或有行者于数息中。 见身毛孔虚疏。 彻见三十六物。 当知于数息中证于随门。 复有行者于数息中。 证空静定。 以觉身心寂然。 无所缘念。 入此定时。 虽复浅深有殊。 而皆是空寂之相。 当知于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内外死尸不净膨胀烂坏。 及白骨光明等。 定心安隐。 当知于数息中证观门禅也。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 发空无相智慧。 三十七品。 品谛。 十二因缘等。 巧慧方便。 思觉心起。 破折诸法。 返本还源。 当知于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复次行者当于数息中。 身心寂然。 不得诸法。 妄垢不生。 分别不起。 心想寂然。 明识法相。 无所依倚。 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 此则略说于数息中。 互发六门禅相。 前后不定。 未必悉如今说。 余随止观还净。 一一互证诸禅相。 亦如是。 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 意有二者。 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 发亦随互。 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 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 是故互发不定。 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 行者于数息中。 巧慧旋转修习故。 尔时或证深禅定。 或证浅定。 于此等定中。 豁然心慧开发。 旋转觉识。 解真无碍。 不由心念。 任连旋转觉识法门。 旋转有二种。 一者总相旋转解。 二者别相。 总相复有二种。 一者解真总相。 二者解俗总相。 别相复有二种。 一者解真别相。 二者解俗别相。 于一切总相法中。 旋转解一切法。 别相亦尔。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 行者如所解。 心不违言。 心口相应。 法门现前。 心行坚固。 任运增长。 不由念力。 诸善功德自生。 诸恶自息。 总相别相。 皆如上说。 但有相应之异。 入诸法门境界。 显现之殊故。 今则略出证旋转行。 如一数门。 具二种证旋转故。 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 略说不具足者。 自善思惟。 取意广对诸法门也。 证旋转六妙门者。 即是旋转陀罗尼门也。 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 遮诸恶念不得起。 持诸功德令不漏失。 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 成就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 行者因第八观心。 第九圆观。 二种六妙门为方便。 是观成时。 即便发圆证也证有二种。 一者解证。 无碍巧慧。 不由心念。 自然圆证。 识法界。 故名解证。 二者会证。 妙慧朗然开发。 明照法界。 通达无碍也。 证相有二种。 一者相似证相。 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 二者真实证相。 如华严中明初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云何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 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 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 故名数门。 一切数法随顺于眼根。 眼不违色法。 共相随顺。 故名随门。 如是见者。 眼根寂然不动。 故名止门。 不以二相见诸佛国。 通达无碍。 善巧分别。 照了法性。 故名观门。 还于眼根境界中。 通达耳鼻舌身意等。 诸根境界。 悉明了无碍。 不一不异相故。 故名还门。 复次见已眼根境界。 还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现。 故亦名为还门。 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 而不起妄想分别。 知本性常净。 无可染法。 不住不著。 不起法爱。 故名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 证相似六妙门相。 余五根亦如是。 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云何明真实圆证六妙门。 有二种。 一者别对。 一者通对。 别对者。 十住为数门。 十行为随门。 十回向为止门。 十地为观门。 等觉为还门。 妙觉为净门。 二通对者。 有三种证。 一者初证。 二者中证。 三者究竟证。 初证有菩萨入阿字门。 亦名初发心住。 得真无生法忍慧。 尔时能于一念中。 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 及数无量法门。 故名数门。 能一念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 故名随门。 能一念心中。 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 虚妄及习具止息故。 名为止门。 能一念心中。 觉一切法相。 具足种种观智慧。 故名观门。 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 神通转变调伏众生。 返本还源。 故名还门。 能一念心中。 成就如上所说事。 而心无染著。 不为诸法所染污故。 亦能净佛国土。 令众生入三乘净道。 故名净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 如经所说。 亦名为佛也。 已得般若正慧。 闻如来藏。 显真法身。 首具楞严。 明见佛性。 住大涅槃。 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 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 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中证者。 余九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地。 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 后心菩萨入茶字门。 得一念相应慧。 妙觉现前。 穷照法界。 于六种法门究竟通达。 功用普备无所缺减。 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 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 意不异前。 但有圆极之殊。 故璎珞经云。 三贤十圣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尽源。 法华经中言。 唯佛与佛。 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此约修行教道。 作如是说以理而为论。 法界圆通。 诸佛菩萨所证法门。 始终不二。 故大品经云。 初阿后茶。 其意无别。 涅槃经言。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华严经言。 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 法华经言。 如是本末究竟等。 发布时间:2024-03-03 08:09:3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