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亦禅亦教衡岳山 内容: 一、山川独秀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以其俊秀名闻天下,被誉为“五岳独秀”。 它位于湖南衡山县西。 旧志将现在的岳麓山、石鼓山也划归衡山,所谓“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周回八百里”。 东南俯瞰湘江,如泛舟江上,从此经过,就会“帆随湘水转,处处见衡山”,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 魏源在《衡岳吟》中比较五岳雄姿时写到:“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南岳独如飞,朱雀展翅垂云大”。 南岳山形似朱雀,加之缭绕山间的烟云飘移变动,72峰真像翱翔于太空的神鸟一般。 其脉正如诗云:“西起岷峨接滇贵,东走江越连吴会。 南条之山谁最尊,俯临五岭控八桂。 沅湘夹流迤逦来,下注七泽洞庭开”,实为“南干之大宗”。 衡山为花岗岩断块山体。 地近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 2℃,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多毫米,气候温暖湿润。 这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 由山麓远眺,但见群峰罗矗,层现叠出。 计有72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说为云密)、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 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衡山最高峰,相传古代帝王三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栖息奏乐,死后葬于此地,故名。 祝融峰之高为衡山一绝。 峰为群山环拥,位于中心“独尊”位置。 因其山高风大,故“草木坚瘦”,苍松低矮。 峰顶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台,还有风穴雷池。 相传风穴“每雨将作,阴风怒号,自其穴而发”。 雷池为古人祷雨的地方,旁有甘泉涌流。 峰下有罗汉洞、舍身崖、会仙桥等景致。 峰顶气象万千,当“烟霭未尽澄彻”时,“四望渺然不知所极”,如“大瀛海环之”。 当月明星稀之时,则会感受到“人间朗魄巳皆尽,此地清光犹未低”的意境。 至于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为之惊心动魄。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在此留下美好的诗篇,试摘录几段以共尝: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著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韩愈《祝融峰》,    曾到祝融峰顶上,步随明月宿禅关。 夜深一阵打窗雨,卧听风雷在半山。 陶弼《祝融峰》    云山于此尽,风袂不胜寒。 孤岛知人意,茫茫去不还。 朱熹《祝融峰》紫盖峰,在南岳庙东。 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一说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故名)。 诸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 杜甫有诗述及:“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山业相望”。 峰顶有鹤泉、仙人池、翠麓岩、鹤呜台、宝露台及天宝台等景观。 相传宝露台系夏禹埋宝露瓮之处。 峰有飞泉如素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朱熹在《紫盖峰》诗中吟咏道:    谁能张紫盖,杳杳来空中。 双双逼人清,对侍两碧瞳。 我来待高秋,飘然御天风。 前驱二彩凤,乘予一苍龙。 芙蓉峰,在南岳庙北。 峰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 相传赤精子曾授经于此,今留有讲经台。 此峰风景极佳,《荆州记》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一芙蓉。 芙蓉峰“最为竦杰,非晴不见”。 石廪峰,在岳庙西南。 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故名。 相传此“仓”有二石门,门开预示歉收,门闭则预示丰收,所谓:“时雨闻开阖,年秋识歉丰”。 峰顶有陈真人炼丹台等遗迹。 相传南朝刘遗民曾受指点在此峰觅“仙方上药”,因迷路不复至,故称当地为“迷津”。 有诗咏此:“新陈四时雪,启闭一天风,上药何曾得,迷津路罕通”。 天柱峰,在南岳庙西北方向。 其形如双柱,因名。 山势峻伟,正所谓:“一柱通天镇火维,层标拔起势孤危。 翠摩日月蟠三楚,影落元湘带九疑”。 衡山不仅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飞流清泉奔突其间。 一动一静,使得南岳更加多姿而迷人。 据有关志书统计,主要有3涧、9溪、25泉、9池。 3涧为灵涧,出自天柱峰下;寿涧,出自紫盖峰下;洞真涧,出自紫盖峰东、祝融峰南。 9溪为舜溪、禹溪、清溪、明溪、双溪、渭溪、宏溪、云溪、夕阳溪。 25泉为玉砂泉、鹤鸣泉、观音泉、梦应泉、甘泉、虎跑泉、夜乐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悬泉、金砂泉、白鹤泉、卓锡泉、灵泉、洗药泉、白泉、雷霆泉、安乐泉、苍龙泉、一酌泉等。 九池为仙人池、长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钵池、雷池、洗药池等。 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环绕,加之南面盆地的地形产生的大量水气不易散失,使72峰常笼罩在云雾弥漫之中。 烟云的飘移变幻,为南岳群峰蒙上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 “衡山烟云”成为南岳的一大奇景。 二、释子法苑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寺院遍布、名僧会集,是万千信徒朝拜的圣地。 据史载,这里祠宇寺观有3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 从记载看,最早的寺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 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法轮禅寺、会善寺。 法轮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326—334)建,号云龙寺。 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 至唐末迁移山下。 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 宋太平兴国中,太宗赐“法轮寺”额。 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 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 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时称重理寺。 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 据唐朝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陈·惠思、梁·惠海、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善优、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 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 唐天宝初,希迁禅师见此地有石状如台,乃居其上,传授慧能南宗禅法,影响甚广,学者日众,寺亦成为南方禅宗第一大道场,亦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 希迁墓尚在,所著《参同契》刻石立于寺内。 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内,名之洗钵池。 宋代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 寺周环境极佳,有诗吟道:“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高。 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 石桥过处数千仞,松径行时几万遭。 到此心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 后经历代重修,现寺为清光绪年间所建。 据说,日本僧六休,为唐僧希迁四十二代孙。 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认南台寺为祖庭。 实际上,南台寺同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 福严禅寺,在掷钵峰,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 陈太初中,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般若寺。 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 寺东北有磨镜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之“决然开悟”。 这里古木参天、浓阴蔽地。 怀让墓在台后,有唐碑“最胜轮塔”四字,传为裴休所书。 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塔、兜率桥等。 风景极佳,有诗吟道:“掷笔峰高处,鳞排殿数层。 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僧。 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棱。 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 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复,规模已远不及前。 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禅堂等建筑。 寺内石柱上有一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 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内又有岳神殿,属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谓特色。 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 方广寺,在莲花峰,梁天监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 唐代,李白曾到此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 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 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 宋元丰中,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 明再修缮。 寺有正殿和祖师殿,侧有二贤祠,西有惠海和尚补衲台、洗衲台,附近还有石涧潭、黄沙潭、黑龙潭等景观。 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建于梁天监年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讲道。 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泉、梦应泉,风景极佳,正如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晚,禹溪斜日照丹枫”。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胜业禅寺等。 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观,隋炀帝时始易为寺。 “其势孤峭特迥,禽鸟不能及”,下视众山如觞豆而已。 因高寒,故秋初已结冰,虽盛夏亦夹服。 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万年松亦不盈丈。 若烟云稍开,四望千里,使人心旷神怡。 历来游赏骚人题泳甚多。 僧齐己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 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 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 ”寺侧有风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坛、白壁坛等。 佛寺与儒、道遗址共存。 毕田有诗咏此:“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 谁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 ”胜业禅寺,在衡岳庙东,即古圣容寺。 相传,夏禹建清冷宫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废之,五代楚国马氏再建,改为报国寺,北宋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 寺内有株禹柏树,极为高大,“庭际虽广,一柏尽蔽之”。 寺后甘泉上筑有悦亭。 寺中还有柳宗元所撰弥陀和尚第二碑。 这里题咏也很多,试摘一首:“故宫余禹迹,胜地属僧家。 古庙松阴合,幽亭竹影斜。 岭云吟尝合,山鸟定中哗。 谴逐成经别,空怀客路赊”。 此外,藏经殿也为佛教一圣地。 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 位于祥光峰下,殿极宏伟,周围林木繁盛。 附近无碍林中还有三株“宝树”:“金钱柳”、“连理枝”、“同根生”。 “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一。 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响最大的当推天台宗三祖慧思、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怀让和净土宗三祖承远。 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 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 15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 20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 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 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 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 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们的赞许。 研炼越久,领会越深。 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 他以大小乘中的定慧法,敷扬引喻推及其他。 梁承圣三年(554),展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徒日众。 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完成书写金字经本并贮于宝函的心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 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山带徒众40余人入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 陈主(废帝)迎他到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 鉴于当时南地崇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 走所谓“因定发慧”的学道之路。 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俗倾仰。 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 他平时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 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 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 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 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2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1卷、《法华安乐行义》2卷、《大乘止观法门》2卷等。 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华》。 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的弟子智岂页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 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 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遗迹。 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院处,相传原有500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犹留车辙痕。 这些都可见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 怀让(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 俗姓杜,金州安康人。 15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 后往曹溪参谒六祖慧能,执侍左右15年,得其法。 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般若寺,弘扬禅法。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寺附近常习坐禅,怀让知是法师,前往问道:“大德坐禅图什么? ”答:“图作佛。 ”怀让乃取一砖,在庵前石上磨。 道一问:“磨作什么? ”答:“磨作镜。 ”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答:“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问:“那么如何作才是呢? ”答:“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没有回答,怀让开导他说:“你是学坐禅呢,还是学坐佛? 若学坐禅,而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 禅门要道,不应有所取舍。 如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着坐相,说明并未明达其理。 ”道一听后,豁然契会,从此成为怀让的得意弟子。 怀让在这里用以开导道一的一番话,体现的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即,佛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于自心,自心等同佛性,提倡主观觉悟。 怀让居般若寺30年,对弘扬南宗教义作出重要贡献。 其入室弟子6人,怀让这样评价过他们:“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可见道一得其心印。 怀让对“心”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 天宝三年(744)终于衡山,春秋68,僧腊48。 道一为其师建塔于别峰。 后谥号为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承远(712—802),被尊为净土宗三祖。 四川锦竹人。 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年24岁到荆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 遵师嘱居南岳设教,从其化者万计。 后离开衡山,到通相处学经律,又到广州向慧日求教。 慧日开导他不可超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济众生。 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天宝元年(742)归衡山。 “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以专念法门书之途巷、刻之溪谷”。 自处于弥陀峰岩石之下,人施之以食则食,不施之食物则食土泥草木。 “羸形垢面,躬负薪樵”,虽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严。 后在居处起“精舍”,号弥陀寺。 寺内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 贞元十八年(802)七月终于寺,年九十一,葬于寺之南冈。 柳宗元曾为他制碑文,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 代宗尊他为国师,赐其居处为般舟道场。 门下最著名者为法照。 希迁(700—790),南宗禅承上启下重要代表人物。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 开元十六年(728)受具戒。 初师慧能(南宗禅创立者),慧能逝世后,受遗命,往庐陵清凉山师事行思(慧能弟子)。 当时行思弟子众多,但最中意的还是希迁,曾说:“角虽多,一麟足矣”,给予他很高评价。 在行思处得法后,于唐天宝初年(742)。 往南岳南台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众仰之,号石头和尚。 希迁在此传授南宗禅法。 当时南岳的禅师怀让、固、瓒等人都很推崇他,对自己的门下说:“彼石头真狮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影响更大,学者日众。 南台寺成为南方禅宗一大道场。 希迁殁,建塔于山脚,唐德宗赐谥为“无际大师”。 大中初年,宰相裴休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于其旁,行笔遒劲。 所著《参同契》、《草庵歌》由善圆师刻石立于寺内。 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21人,后来演化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 故南台寺也应是这三家的真正祖庭。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 汉州什邡县(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 幼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 唐开元中(735),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居于般若寺的怀让禅师见他不凡,遂借“磨砖作镜”导之以理,使他豁然开悟。 从此在衡岳师事怀让10年,得其心印。 离开衡岳,先后到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开堂说法,创建禅林。 大历中(766—779)居钟陵(江西进贤县)开元寺。 四方学者,云集座下。 其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传布于天下。 道一在洪州传怀让宗旨,被称为洪州宗。 六祖慧能所创禅宗至此而大盛。 其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1卷。 唐贞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法照,唐代净土宗著名法师。 据考为南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人。 游于南方,永泰中(765—766)到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 大历二年(767)栖止衡山云峰寺。 四年(769)又于湖东寺入般舟道场,传布五会念佛法。 同年离南岳衡山北上,次年至五台山,弘念佛往生法门,建竹林寺为念佛三昧道场,后赴长安住敬业寺净土院,继续传布五会念佛法,在当时影响很大。 唐代宗感其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并尊为国师,世称为五会法师。 遗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1卷。 法澄(723—801),俗姓郭。 居衡山云峰寺,广阅众经,故理得其深。 平时“轨行峻特,器宇弘大”,有来受律者,示之以尊严整齐;有来求道者,示之以高广通达。 前来受教者上自元臣硕老,下至“髫童毁齿”,凡度学者5万人。 律己甚严,“冬不燠裘,饥不丰食”,为世之仪表。 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 乾元元年(758),唐肃宗命五岳推荐高僧,南岳首推法澄。 凡莅事50年,弟子3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诠、远、振、巽、素等人。 所居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 初建于梁天监中。 法澄在此开坛聚徒讲道,直至迁化。 柳宗元为他撰有《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及《南岳云峰和尚塔铭》。 日悟(735—804),俗姓蒋,零陵人。 13岁出家,22岁受具戒。 师津大师。 津大师在衡山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 日悟尽得其道,接补其师地位,为浮图者宗。 后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 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 得道后归而传教。 度比丘众,每年凡千人,37年不断。 唐肃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7人,日悟即其中一人。 曾于崇岭起精舍,凡南方专念佛三昧者,多由此出,被称为般舟台。 逝后,唐元和三年(808),其弟子景秀为之立碑,柳宗元还为他撰写了碑文。 惠开(733—797),俗姓欧阳,潭州(治今长沙)人。 天宝十一年(752)出家,大历十一年(776)登坛为大律师。 曾师峻、侃以究戒律,又师秀、昱以通经教。 广德二年(764),立大明寺于衡山,诏选居寺僧21人,以惠开为首。 后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7人,惠开在选中。 平时律己甚严,动辄皆依教戒,为学者数万。 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得众若独,居尊若卑。 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无以加也。 ”其弟子有怀信、道嵩、无染(尼)等。 其塔在祝融峰西址下,碑在塔东。 碑文为柳宗元所撰。 玄泰,五代时南岳高僧。 因不衣丝绸,号泰布纳。 居衡山紫盖峰,其寺号七宝台。 豁如自适,不收门徒。 深于禅理,善著文,笔若有神。 时山民斩木烧山,对环境损害严重。 玄泰针对此,作《畲山谣》加以劝阻。 相传有这样的句子:“由道今年种不多,明年阔斫当阳坡。 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此文广为流传,楚王马殷听到后令衡州太守对此山民陋习加以制止。 佛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一斑。 三、三教鼎炽之文化名山早在远古时代,衡山已被抹上浓厚的文化色彩。 相传黄帝定五岳,衡山为南岳。 这里有许多关于黄帝、炎帝的传说。 据说夏禹导水岷山之阳至衡山,在岣嵝峰得金简玉牒治水之书,后人立有神禹碑以示纪念。 周武王受命辨九州之国,正南称荆州,其山镇称衡。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清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每年都有祭山神的活动,南岳衡山历来为享祭之山。 现存的南岳大庙,即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遣人修建的山祠,后经历代修建,至清光绪八年(1882)形成现在的规模。 它是湖南最大的古建筑,位于衡山脚下,坐北向南。 有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 占地九万八千五百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丽。 正殿中的72根大柱(象征南岳72峰),由石凿成,柱头还有精美的雕刻。 大殿四周的石栏上,还有144块汉白玉浮雕,表现的是《水经注》中的典故。 据史载,通向岳庙的道路绵亘数十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计其数一万七千株”。 岳庙正所谓“千杉翠拥,万瓦烟生”。 衡山历来是知识分子游历、讲学、休憩和隐居的绝好去处。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都在此逗留过,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陈子昂、韦应物、贾岛、王勃、宋之问、张九龄等人都来过这里。 宋代欧阳修、朱熹、张木式等都在此游历和生活过。 他们为山川所陶醉,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 李白认为衡山是“江南之仙山”,具有“黄鹤之英气”。 王维在《方尊师归南岳》中描绘道:“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韩愈在《谒南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中写道:“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值秋雨节,阴风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空。 ”衡山开云,从此被传为佳话。 后人为纪念他,还在衡山县城西门高台上建开云楼,其岭称开云岭。 钟灵山川,似乎可以予人以钟灵之气。 许多文人学士都看中这块园地,在此讲学和研讨学问。 见于记载的著名书院有邺侯书院、石鼓书院、胡安国书院、周廉溪书院、胡铨书院、南轩书院、甘泉书院、白沙书院、邹东廓书院、集贤书院、文昌书院等。 邺侯书院即南岳书院,最先系唐朝宰相李泌子李繁为纪念其父曾在此隐居而建,位于集贤峰下。 相传李泌、张九龄曾在此论道。 石鼓书院位于回雁峰下,初建于唐朝,宋代重建,景年间宋真宗赐额并学田,与睢阳、岳麓、白鹿合称为四大书院。 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 创办周廉溪书院的周敦颐(1017—1073)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创办胡安国书院的胡安国(1074—1138)系南宋著名经学家,他的《春秋传》明初被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创办胡铨书院的胡铨(1102—1180)系南宋学者。 创办南轩书院的张木式(1133—1180)也是南宋著名学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建甘泉书院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1466—1560),与王阳明为友。 以其号相称白沙书院的陈献章也是明代著名学者。 建邹东廓书院的邹守益(1491—1562),初讲学于石鼓书院,从学者甚众。 衡山也是儒学延播鼎盛之地。 不仅如此,衡山还被称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于佛教在此传播,但基本上也是始于晋,发展于南朝,盛于唐。 见于记载的道观有数十处之多。 其中有,建于晋代的衡岳观、元阳宫、洞灵宫、招仙观、九真观;建于南朝的中宫、北帝院、九仙宫、西台观、西灵观;建于唐朝的紫盖院、圣寿观、田真院、寻真观、洞阳宫、紫虚阁等。 现存的水帘洞古称朱陵洞,传为朱陵大帝所居,道教36洞天福地,此为第三。 洞在紫盖峰下,上有谷地,下临绝壁,中有水池。 水自谷口奔泻而下,形成瀑布,甚为壮观。 张居正诗“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 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及毕田诗“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即咏此。 “水帘洞之奇”也为衡山一绝。 衡山自古流传许多道教修炼成仙的传说,为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全国范围看,佛、道都盛行于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为祖,对道教更为推崇,故道教的发展应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 而事实上道教在此的影响远不及佛教。 据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历代崇道记》,道士共15000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 据衡岳有记载的寺观来看,道教的观、宫不及佛教寺庵的三分之一。 一些寺原为道观改建而成。 如柚峰西北的西观台,相传最早为周穆王所建,陈代改为太初观,后改为寺。 又如光天观,系道教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天业中改观为寺,即上封寺。 西有青玉坛福地,佛教改名为罗汉行道坛。 灵峰寺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原当系道教宫观。 从一定角度上可看出此地佛长道退之势。 在衡岳,佛道的分布大体是:道教宫观多集中在山之东北,而佛教寺院则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 也有佛、道共处于一地的记载,如《南岳总胜集》载:吐雾巾子二峰“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 白马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儒、释、道三家都在衡岳蓬勃发展,它们在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 无数佛教学者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这项工作。 魏晋时期,佛教学者多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 南北朝时期,南岳高僧慧思在此基础上,还吸收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 例如在他的《誓愿文》中曾发愿“成就五通神仙”以期长生。 至于后来创立的禅宗,则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了。 “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玄学家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纯任自然、蔑视礼法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论”都对禅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南岳高僧怀让对南宗禅的创立及其在南岳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道教对佛教产生影响的同时,佛教对道教也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道教著作中有许多宣传神仙长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时期则转向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同佛教理论的渗透不无关系。 唐代曾在南岳活动,并对南岳道教产生重要影响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倡导五戒、八戒、十戒。 这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关戒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至于他提出修炼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以及“坐忘”、“静则生慧”等主张,显然源于佛教的“三学”。 在三教混同中,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高僧和道士本身就是儒士出身。 他们的加入,抬高了佛、道教的地位,也提高了佛、道教的水平。 改造后的佛教,也更加引起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关注。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将佛教文化、道家学说引进儒学中来。 北宋,在衡山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周敦颐就是个典型。 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都很大。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宇宙构成论”。 而他的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须通过“主静、无欲”的思想则来自佛教。 衡山白沙书院的陈南章,他主张修养“主静坐”的思想则颇接近佛教禅学的观点了。 三教混同,特别是佛、道的混同也反映在人们对佛道的看法上,往往界限并不分明。 例如《南岳总胜集》载有这样一件事,唐永贞元年(805),南海贡卢眉娘,极聪慧,“工巧无比”,能在一丈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小米粒,而点书分明。 又善作飞云盖,其中有10洲3岛台殿麟凤之像,而执幢捧节的童子不下千数。 唐顺宗极为赞叹,度她为道姑,赐号逍遥,敕居南岳魏阁。 眉娘在绢上绣的是佛教的法华经,应度她为尼姑才是。 可见在顺宗的概念中,佛道已有点不分了,这样的例子在民间还有很多。 三教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教融合成为衡岳的文化特色。 四、国际文化交流衡山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与新罗的关系。 怀让禅师在山中开弘南宗禅法时,其门下有新罗弟子本如禅师和玄晟禅师预法席,但他们学成后是否还国,不得而知。 如前所述,早在怀让禅师之前,天台宗三祖慧思门下已有新罗僧玄光法师承其法绪,第一次杷法华三昧传归海东。 玄光在南岳山寺祖堂中,曾图写28人真影,玄光即其一,天台山国清寺祖堂亦然。 足见其影响之大。 发布时间:2025-08-15 09:17:4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790.html